赏析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爱莲说》

合集下载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爱莲说》阅读附答案1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亭亭净植:(5)宜乎众矣宜: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4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小题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参考答案:小题1:(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

(4)“植”通“直”,立。

(5)应当小题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小题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小题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小题1:试题解析:“可爱者甚蕃”中“蕃”通“繁”,多的意思。

“濯清涟而不妖”中“濯”是洗涤的意思。

“香远益清”中“益”是更加的意思。

“亭亭净植”中“植”“植”通“直”,立的意思。

“宜乎众矣”中“宜”是应当的意思。

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

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爱莲说》艺术赏析

《爱莲说》艺术赏析

《爱莲说》艺术赏析作者:王秋珍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6年第03期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小品散文。

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从语言上分析,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以“爱”衔接,言近旨远。

全文共八句,七句言“爱”;“爱”字的频繁出现,没有罗唆之感,但觉一气呵成,抒情自然。

起句开宗明义,指出“水陆草木之花”的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花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引出“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然后,作者以“爱”作谓语,连用七个分句作宾语,以如泼之墨着力铺陈莲的高贵品质,既突出了莲的可爱,又初步解释了自己“独爱莲”的原因。

第二段开始一句,没有直陈“爱”字,只以花喻人,却进一步挖掘了爱的本质。

紧接着,以三个“爱”来抒发感慨,自然地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以及追求恬淡的品性,可谓言近旨远。

2.巧用修辞,借题发挥。

在写莲的高贵品质部分,作者用了对偶、比喻、摹状等修辞方法,写莲又非单纯写莲,将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融会贯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工整的对偶写出了莲不受生活环境左右的高浩气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以莲的茎杆长势,香气特征比喻胸境通达,性格正直,美德远播。

叠词“亭亭”,摹拟莲高直耸立的美丽外形,比喻人的品格孤峻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以“远观”和“亵玩”相对照,作了概括性的评论,喻人之可以肃然起敬而不可妄自亲昵。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排比句式,通过比拟将花的品质明朗化,以菊比喻隐士,用牡丹比喻富豪,用莲比喻君子,从而勾勒出三种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形象,为下文在慨叹中揭示主题,铺好了感情的桥梁。

3.句式多变,长短相宜。

通观全文,陶渊明的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的爱牡丹,作者的爱莲,从句式上,构成了由短到长的排列。

“莲之可爱”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七个词组组成的长句来说明,前两者起陪衬作用,便用短句表达。

《爱莲说》教案(优秀6篇)

《爱莲说》教案(优秀6篇)

《爱莲说》教案 (优秀 6 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我为您带来了6 篇《《爱莲说》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PPT 展示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

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 ,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1) 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2) 教师范读;(3) 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三) 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

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

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

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文章在写作上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主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莲花比喻为君子,借莲花来表达君子的志向、情感和品德。

文章通过描写莲的特点,表达了对君子的赞美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的鄙视和不满。

总之,托物言志的写法是一种通过对物品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志向的写作手法。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通过描写莲花的特点和品质,表达了自己对君子的追求和对世俗的不满,展现了高尚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质。

《爱莲说》(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爱莲说》(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6课 《爱莲说》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①,故称瑞②耳。

体彩③,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氲氲(yūn yūn )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②瑞:吉,善。

③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3)宜.乎众矣(__________)(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3.(甲)文中的莲和(乙)文中的兰,同是花中的君子,它们的香味和气质品格都具有相同之处,莲的香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的香味是:氲氲无所。

莲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气质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写出兰气质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空)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洗亲近而不庄重应当善于,擅长2.(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贴近闻嗅品赏的(或者嗅取香味的)。

3.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4.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古诗文《爱莲说》赏析

古诗文《爱莲说》赏析

古诗文《爱莲说》赏析爱莲说宋朝: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译文及注释【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例解古典诗词的托物言志手法

例解古典诗词的托物言志手法

例解古典诗词的托物⾔志⼿法借物抒情(托物⾔志)托物⾔志是诗歌散⽂中经常运⽤的表现⼿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格化的⾊彩。

例1: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托物⾔志的⼿法,借荷花这⼀形象表达了⾃⼰洁⾝⾃好、保持⾼尚节操的⼈⽣追求。

例2:清代龚⾃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托物⾔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例3:茅盾的《⽩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军民不屈不挠、⼒求上进的精神。

例4: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洁的品性不为时⼈所了解。

例5:陈⼦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托物⾔志的⼿法,或借助⾹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例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洁的⼈,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能声名远播,从⽽表达出对⼈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度⾃信。

例7:“⼀陂春⽔绕花⾝,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北陂杏花》)【析】杏花,绚丽⽽脱俗,傍⽔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本诗写临⽔开放的杏花,是⼀⾸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境,⾼洁⼈格,宁为⽟碎,不为⽡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托物⾔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种思想。

②托物⾔志,更重要的是诗⼈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迹,以及⼈⽣的态度和对⼈⽣的感悟。

托物⾔志与象征、⽐兴、⽐喻的关系托物⾔志与象征、⽐兴、⽐喻有密切联系。

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

⽐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作者用自己与莲花相照应,鄙视了那些追奉名利的人。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接下去周敦颐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歌颂莲之高洁做了铺垫。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段学科:初中语文 微课名称:赏析托物言志
——《爱莲说》 教师姓名:胡姗姗 所在单位:芜湖县花桥学校
赏析托物言志
——《爱莲说》
芜湖县花桥学校 初中语文 胡姗姗
宋·周敦颐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
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情于 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 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 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莲的
高洁、正直、端庄、 傲然不群……
象征手法
君子
托物言志
作者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 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 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 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 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物”与“志”有相通之处 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莲——君子 象征的手法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物”与“志”有相通之处 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作者托的是何“物”?
•作者的“志”是怎样的? •作者用什么手法将二者联 系在一起?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摹了“莲” 的特征呢?
出淤泥 而不染 濯清涟 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茎杆枝叶
香远 益清 亭亭 净植
香气体态
可远观 而 不可亵玩焉
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 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 的主旨。
“物”与“志”有相通之处 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再见!
面对坎坷磨难从容 不迫、视若等闲
不怕牺牲的精神
粉身碎骨全不怕,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要留清白在人间
拟人化,写出了吟咏事物的
特有属性,和人的思想感情
相吻合。
诗人托物言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赞美
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 “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
清高风度
写出了莲的
高洁、正直、端庄、 傲然不群……
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悠采 然菊 见东 南篱 山下
清迎 高寒 避斗 世霜

雍国 容色 华天 贵香

花唯 开有 时牡 节丹 动真 京国 城色
不苟时俗 隐居避世

莲 君子
衬 托
牡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趋炎附势 追逐富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