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陋室铭赏析

合集下载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原文和翻译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原文和翻译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原文和翻译《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呢。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爱莲说》《陋室铭》解析

《爱莲说》《陋室铭》解析

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 铿锵有力。是古代散文的一种。
座右铭:座右铭一般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
用以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
预习情况 检测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xīn 惟吾德馨
tái hén 苔痕上阶绿
rú 谈笑有鸿儒
tiáo 可以调素琴
dú 无案牍之劳形
shǔ 西蜀子云亭
诵读要领
《陋室铭》为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讲究骈句、 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谐和悦耳。我们通过读可以声 表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我们可以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与“乐”,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文中哪句话 统领全文大意?
环境优美、交友高雅、生活情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 在深”来比“陋”;用“仙、龙”来比“ 2德、”作,者用写“陋室名,、为灵何”从来山比水“写起馨?”结。尾为何又提
涟( liá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助词, 的
水陆草木之

fán多
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唐代
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
水上、地上 各种草木的花, 可爱的很多。晋 朝的陶渊明只爱 菊。自唐朝以来, 世上的人们很喜 爱牡丹。
我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表转折,却 沾染
zhuó洗涤

在短文两篇中描写的陋室莲花分别有什么特点

在短文两篇中描写的陋室莲花分别有什么特点

在短文两篇中描写的陋室莲花分别有什么特点
《陋室铭》分别从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来写。

陋室环境清幽宁静,室内生活情趣高雅。

描写莲的句子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些句子分别写出了莲花洁净、庄重、正直、单纯、雅致的特点。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了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和气质。

《陋室铭》一文,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并认为自己也有与他们一样的德行与才能。

《爱莲说》一文,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

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平淡、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陋室铭》课文赏析

《陋室铭》课文赏析

《陋室铭》课文赏析《陋室铭》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志趣和节操,以及对淡泊名利、崇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篇课文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独特的艺术手法、精炼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赞誉。

一、主题思想《陋室铭》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淡泊名利、崇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诗人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展现了其虽然简陋却清静、恬淡、雅致的特质,从而体现出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整首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主题思想,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泊名利、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

二、艺术手法《陋室铭》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诗人以陋室为载体,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将自己的情感和志趣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陋室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三、语言特点《陋室铭》的语言特点非常鲜明。

诗人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整首诗的句子结构紧凑、用词精准,语言质朴自然、节奏明快。

同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押韵和对仗,使得整首诗的音韵和谐、优美动听。

这种语言特点使得《陋室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诗人个人风格的重要体现。

四、文化内涵《陋室铭》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诗人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志趣和节操,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尚。

整首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文化内涵的展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陋室铭》是一首充满魅力的诗作。

它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独特的艺术手法、精炼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文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一、文学常识积累:1、《陋室铭》作者,字,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爱莲说》作者,代著名的哲学家,世称“”。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惟吾德xīn()苔痕()案dú()鸿儒()甚蕃()濯()清lián()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jìng()植xiè()玩(二)一词多义:鲜: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名: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贤臣,远小人()益: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至于斟酌损益()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久之,目似瞑()(三)词类活用:不蔓不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7、《爱莲说》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8、《爱莲说》中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来说是:三、内容及写法理解:《陋室铭》1、托物言志,借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表达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表达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表达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散文,它以描述一个破旧的小屋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生活的痛苦和对富贵虚浮的不屑。

而《爱莲说》则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篇散文,借着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和自尊自爱精神的推崇。

《陋室铭》中,刘禹锡以自嘲的口吻,描述了他居住的破旧小屋。

他用生动的描写展示了这个陋室的种种不足,如“出则以蒲草为障,入则以土为堂”,突显了作者的贫困和生活的艰辛。

然而,尽管刘禹锡生活贫困,却不情愿去追求虚荣的富贵,而是选择了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志向和信念。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陋室铭》成为一篇传世佳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追求真善美。

相比之下,《爱莲说》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表达。

曾巩笔下的莲花是高洁、傲然的,它生长在污浊的泥泞中,却能够独自傲立,洁白无瑕。

曾巩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对坚韧不拔和自尊自爱精神的推崇。

他以莲花为象征,让人们明白了生活中也需要保持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不被外界的困境和诱惑所左右。

这种高尚的品质,正是曾巩希望人们能够学习和追求的。

两篇散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家们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

《陋室铭》中刘禹锡强调了宁贫勿贱的价值观,诠释了人生应以追求内心
的满足和真理为重。

而《爱莲说》则注重人的精神追求,提倡人要有自尊自爱的品质,坚持追求高尚的生活态度。

这两篇作品都对人们的成长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爱莲说》《陋室铭》教材评价

《爱莲说》《陋室铭》教材评价

《爱莲说》和《陋室铭》这两篇教材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以下是对这两篇教材的评价:
《爱莲说》是一篇以莲为题材的散文,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气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崇尚。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语言优美,寓意深刻,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佳作。

同时,这篇文章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

《陋室铭》是一篇以陋室为题材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评价,表达了自己对简朴生活的崇尚和追求。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佳作。

同时,这篇文章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简朴品质和人文精神。

总体来说,《爱莲说》和《陋室铭》这两篇教材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在教材编写中,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表达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表达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表达
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表达了作者对
于物质和环境的态度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下面是它们的表达和拓展: 1. 陋室铭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该诗以“陋室”为背景,
通过描述室主人的简陋处境和内心的喜悦,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俗的心态。

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高度赞美。

拓展:
陋室铭的表达方式可以拓展到人生哲学层面上。

作者通过“陋室”表达了对于物质条件的不满,但这并不代表他可以放弃对于品质的追求。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物质条件的好坏并不是决定一
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的内在品质。

因此,我们应该在追求物质条件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如勤奋、诚实、善良等。

2. 爱莲说
《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该诗以“爱莲”为主题,
描述了作者对于莲花的喜爱和赞美。

其中,“花自清洁,叶自高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莲花品质的赞赏。

拓展:
爱莲说的表达方式可以拓展到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上。

莲花是一种高洁、纯洁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于高尚品质的追求。

我们可以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生命也应该像莲花一样,保持清洁、高尚,不受世俗污染。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最新《陋室铭》、《爱莲说》注释及句子翻译

最新《陋室铭》、《爱莲说》注释及句子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综合数学练习题一年(下) 1.单数双数(一)一、按àn照zhào例lì子,2个2个圈起来数,判断物体的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例单数/ 双数单数/ 双数单数/ 双数单数/ 双数单数/ 双数单数/ 双数二、圈一圈1.把单数圈出来: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2.把双数圈出来:11 , 22 , 23 ,34 , 45 , 56 , 57 ,68 , 79 ,80三、填空1.有一些苹果,2个2个数,数了5次,正好数完,这些苹果的数量是单数还是双数?( )2.有一箱xiāng苹果,2个2个拿,拿了4次,还剩1个,这箱苹果的数量是单数还是双数?( )四、奶奶今年54岁,爷爷的年龄比奶奶大,但不到60岁,而且是双数,爷爷可能是( )或huo 者zhe ( )岁。

五、6张卡片,最少移动( )张卡片就可以把单数和双数完全分开。

六、小志家住在四平路,路的左边门牌号是单数,右边门牌号是双数,小志家住在路的右边。

我们从2号开始数,数到第4家时,就是小志家了。

小志家的门牌号是( )号。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全解

《陋室铭》与《爱莲说》全解一、《陋室铭》《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的一篇著名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文章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在和州期间,他遭受了知县的刁难,被迫三次搬家,最后住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里。

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写下了这篇《陋室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入陋室。

接着,作者描绘了陋室的景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最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简陋生活的超然态度。

3.文章主题《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情操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

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人。

二、《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文章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当年著书立说,在著书楼东边开辟一块池塘种莲花,名之曰“爱莲池”。

每当茶余饭后或他独坐堂前时,必爱欣赏池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自喻高洁清雅的品格。

5.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菊花和牡丹作对比,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接着,作者将菊花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而莲花则比作君子,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

最后,作者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表达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表达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表达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文章,描绘了他简朴的生活环境,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而爱莲说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一篇诗文,以莲花为载体,通过观察莲花的美丽、坚强和纯洁,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

陋室铭中,刘禹锡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屋,但他却看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他通过大自然的例子,告诉人们:无论境况如何,只要心中有一片赤诚之地,就能感受到美。

他的思考和表达激发了读者对追求内心真实美好的思考。

而爱莲说则通过对莲花的观察,发现了莲花在污秽的泥土中生长,却能保持自身的纯净与美丽。

周敦颐以此为喻,让人们明白:即使在世俗纷扰之中,也要保持内心的纯洁和美好。

他的诗文引导人们向往莲花般的品质,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陋室铭和爱莲说都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人生和人性的理解和追求。

它们启示人们要珍视内心的美好品质,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我们都能从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意义。

陋室铭、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②《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④。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⑤。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⑥。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⑦。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⑧。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译文: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示灵‎异。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陋室铭》朗读赏析

《陋室铭》朗读赏析

《陋室铭》朗读赏析《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以其简洁、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朗读这首诗歌。

在朗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好节奏和情感,让诗歌的意境得以展现。

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要让诗歌的意境得以展现,让听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首诗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开篇,表明了诗人对于陋室的态度。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他认为,即使是在陋室之中,只要有仙人或者龙灵,也能成为名胜。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接着,诗人描述了陋室的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里用了苔痕、草色等细节描写,展现出了陋室的朴素和清静。

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却能够与鸿儒谈笑,往来无白丁。

这里的鸿儒指的是学者,白丁指的是庸碌之人。

这表明了诗人在陋室之中,仍然能够与有识之士交往,这种精神生活使得陋室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净土。

接着,诗人写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里表达了诗人在陋室之中,仍然能够修身养性,进行精神上的追求。

诗人用“调素琴”、“阅金经”来表达自己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使得陋室成为了一种精神的乐园。

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专心致志地进行精神上的追求,这种精神生活是诗人对于陋室的一种赞美。

最后,诗人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表明了诗人对于陋室的一种豁达的态度。

诗人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表达了自己对于陋室的一种豁达的态度,他认为,即使是在陋室之中,只要有识之士的交往,只要能够进行精神上的追求,也能够成为一种乐园。

陋室铭的重点赏析

陋室铭的重点赏析

陋室铭的重点赏析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典之作,真的超有韵味呢。

从文章的开篇来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两句呀,通过类比的手法,很巧妙哦。

它告诉我们呀,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其外在的规模大小或者华丽与否,就像山有仙就出名,水有龙就灵验一样,陋室呢,有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就不简陋啦。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独特的呢。

再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可是全文的主旨句呀。

刘禹锡直接表明,虽然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所以它就散发出芳香啦。

这里体现出刘禹锡对自身品德修养的高度自信呢,他根本不在意居住环境的简陋,把自己的品德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真的是很令人钦佩呀。

文章中间部分呢,描写了陋室的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哇,这两句描绘出的画面感好强呀。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呈现出一片绿色,草色映入帘内也是青葱一片。

从这两句我们能感觉到陋室的清幽宁静,没有那种世俗的喧嚣,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呢。

还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表明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呀,他的社交圈子也是充满高雅气息的,他不与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往来,可见他对高雅文化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呢。

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里又体现出他在陋室中的生活状态啦。

他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体。

这种简单、宁静、高雅的生活方式,在当时那种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下是多么的难得呀。

文章结尾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通过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把自己的陋室与古代名人的居所相提并论,然后又借助孔子的话来加强语气,再次强调陋室不陋。

这不仅提升了陋室的文化内涵,也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呢。

陋室铭真的是一篇充满哲理、意境深远的佳作呀。

《爱莲说》《陋室铭》阅读比较

《爱莲说》《陋室铭》阅读比较

《爱莲说》《陋室铭》阅读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是两篇脍炙人口的文言作品,两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情态各异。

因此,比较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课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同中之异从主题上看,两文表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但《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陋室名》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方式看,两文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但《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但《爱莲说》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的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美名远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作者“爱莲”的议论中,表露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而《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室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二、异中之同从文体上看,《爱莲说》的“说”和《陋室铭》的“铭”标明了各自所属文体的不同。

根据古代文体分类,“说”为说理文,“铭”是应用文。

但两文都是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所以,从这一点讲,两文又都属议论文范畴。

从句式上看,《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陋室铭》则为骈体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但《爱莲说》中也有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

所以两文在句式上都有骈散结合,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特点。

从线索上看,《爱莲说》以“爱”为线索,“爱”在文中出现七次,几乎句句有“爱”;《陋室铭》则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尔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来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文原文一、《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

德馨(xīn新):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

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

[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6]金经:即经书。

[7]丝竹:弦乐、管乐。

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老师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0]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

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

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

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

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

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二、《爱莲说》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陋室铭诗词鉴赏

陋室铭诗词鉴赏

陋室铭诗词鉴赏《陋室铭》是唐代文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诗,叙述了他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无论环境如何贫瘠,他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追求内心的素养和精神的追求。

以下是《陋室铭》的赏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诗中的第一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山的看法,他认为山并不一定要特别高大,只要有仙人居住,即使不起眼的山也会有名气。

这句话将山作为修仙的象征,传达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理解。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诗中的第二句。

这句话比喻水并不一定要很深,只要有龙居住,即使不起眼的水也会变得神奇。

这句话也是将水作为神灵之物,暗喻人心的高尚和智慧。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诗中的第三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陋室环境的接受和满足,他认为虽然住的地方简陋,但他的品德和心灵的馨香才是真正重要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诗中的第四句。

这句话描绘了作者住所内的景象,环境虽然简陋,但不乏自然景色,反映出作者内心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诗中的第五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人脉和朋友圈,尽管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常有鸿儒(指高人)相伴,无白丁(指滥竽充数的人)的打扰。

这句话传递了作者对精神交流和知识分享的重视。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是诗中的第六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陋室之中可以修习琴艺,阅读金经(指佛经),追求雅趣和精神修养。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诗中的第七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陋室之中没有琐碎的琴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琐细的文件劳累身体,可以感受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诗中的第八句。

这句话比较了作者这个陋室与历史上的名人的住所,南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诸葛亮的故里,而西蜀是诗人李白的故乡。

通过与这些历史名人的地方进行对比,突显出作者对陋室的满足和珍视。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诗中的最后一句。

这句话引用了孔子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陋室的反问。

孔子认为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之中,并不一定会感到陋,关键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追求。

《陋室铭·爱莲说》赏析

《陋室铭·爱莲说》赏析

映衬手法
陶渊明 爱 菊 “隐逸
正衬
“予” 世人

者”
莲 “君子”

牡丹
“富贵
反衬
者”
内容理解:
1、莲花是质朴、庄重的,但作者开篇却不写 莲,作者
是怎样引出描写对象莲的?这有什么作用?
草木之花

牡丹 莲
(正衬) (反衬)
一般
特别
重点
作用:层层铺垫,正面反面映衬,引出描写对象 “莲”,使莲的对象更加突出。
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陋室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分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 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 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主题)
填空: 1 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 写陋室中人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第二层:4-7句
写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第三层:8、9句
通过类比,说明“陋室”不陋。

1 、 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 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
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 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 趣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与前文“斯是陋室” 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作者
周敦颐 字茂书 宋代哲学家 有《周元公集》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 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八上)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中心思想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言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出名 2 .斯.这 3.惟.只吾.我徳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谈笑有鸿儒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
6.阅金经
..不加装饰的..佛经 7.可以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

8.无丝竹之乱.耳扰乱
9.无案牍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官府的公文之劳形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6.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呢?
五、用原文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总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描写陋室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文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问答题。

1.指出“龙”和“仙”比喻什么?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2.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手法,表明陋室也具有山水名灵的特点,更好的突出了文章“惟吾德馨”的主旨。

3.文章从哪几方面衬托陋室不陋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或: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作者在文中写到“诸葛庐”“子云亭”,这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以古代名人的居室衬托自己的’陋室”不陋,也隐含有古代名人自比之意,表明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高尚的生活情趣。

6.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文末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出自《论语》,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与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表现作者对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对官场生活的鄙视。

8.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着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和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9.作者写陋室却从不陋来立意,为什么?
这是作者反向立意的写法,作者只字不写陋室,却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更有利于突出本文“惟吾德馨”的主旨。

表明了陋室主人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八上)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
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与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
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趣。

二、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
物,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北宋(时
代)的周敦颐(人名),字茂叔,本文选自《周元公
集》。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多
2.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
3.宜乎众矣应当
4.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
5.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四、翻译下列语句。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
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五、理解性默写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的两句话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人们常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话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
不孤高自许的品质。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六、问答题
1. 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莲花的哪些品格,有什么作用呢?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2.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3.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

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5.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6.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7.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