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解析及作者介绍 (1)
《爱莲说》课文解析
![《爱莲说》课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c327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b.png)
《爱莲说》课文解析《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
他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赞美与思考,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索。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解析,从内容、结构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引言】在文中,作者以清晰的语言引入话题,快速点出了文章的主题——“荷塘月色真美”。
这一引言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能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在引言中,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使文笔更加生动。
【描写荷花】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荷花进行了精细描绘。
他以“荷”的形象为出发点,运用了大量生动的词语来描绘荷花的美丽。
他用“翰墨奇文”来形容荷叶的叶脉,用“花光如锦”来描绘荷花的花瓣。
这些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眼前生动的画面,感受到了荷花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思考荷花】在第二部分,作者开始对荷花进行思考。
他提出了自己对荷花的见解,认为荷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朵,更是一种崇高的品格。
他将荷花与“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相对应,认为荷花的操守与人的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对荷花的赞美,间接地表达了对人类品格的期望。
【荷花的生命】在第三部分,作者着重探讨了荷花的生命。
他认为荷花的生命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虽然它根生泥中,但依然可以抬头高昂,傲立池面。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启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人与荷花】最后一部分,作者以人与荷花的关系为切入点,进一步强调了荷花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他认为,人应该效法荷花的品格,追求内心的纯净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同时,作者也提醒人们不能陷入功利之中,而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追求内在的修养与境界。
【结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强调自己对文中所言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以此来作为文章的落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结】通过对《爱莲说》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荷花的美丽与人生的哲理相结合,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崇高情操。
分析《爱莲说》
![分析《爱莲说》](https://img.taocdn.com/s3/m/42f3287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f.png)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以下是《爱莲说》的原文翻译及作者周敦颐的详细介绍:《爱莲说》翻译: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是空的,外形是直的,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靠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很多人了。
周敦颐详细介绍: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出生于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志向远大,深受舅舅郑向的喜爱。
周敦颐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他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其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不显赫,但在其弟子程颢、程颐成名后,他的才识得到了认可。
经过朱熹的推崇,他的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尊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包括《太极图说》、《通书》等,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教人向善,进德修业”,在政治上倾向于改革,提倡“文以载道”,并主张“明慎用刑”。
他的理学思想以“诚”为核心,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的一生,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生,他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理学和教育方面。
他的《爱莲说》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他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周敦颐的《爱莲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君子的品德: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对君子品德的推崇。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ec3b7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1.png)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2篇周敦颐《爱莲说》原文:白云山下白云,是云即是云也;金钟山前金钟,是钟即是钟也。
大仁大义大宽舍,大柔大刚大之奥也。
我大之爱如是者焉。
赏析1:周敦颐的《爱莲说》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
他从几个层面揭示了莲花的美丽和崇高。
首先,他通过对莲花的形容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莲花的美丽。
白云山下的白云,金钟山前的金钟,都说明了莲花自身的纯洁和尊贵。
这些简洁的话语却能给人以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莲花的美丽和清新。
其次,周敦颐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展现了莲花背后的深远意义。
他说莲花具有大仁大义大宽舍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大柔大刚大之奥的特质。
这些词语表明了莲花不仅在外在美丽上与众不同,更在内在的品质上具有崇高和独特的品格。
莲花以其高洁无瑕的姿态,给人们以启示,使人们思考仁爱、正义、宽容和坚强的力量。
周敦颐以莲花为比喻,意在点明人们应当以莲花为榜样,追求高尚的品格和道德境界。
总之,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美丽高尚的意境。
莲花不仅是诗人爱慕的对象,更是诗人思考人生以及道德价值的线索。
通过这篇诗文,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莲花背后的美和哲理。
赏析2: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诗意和哲理并重的风格,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作者运用简洁的用词,通过“白云山下白云,金钟山前金钟”的对仗结构,形象地表达了莲花的高雅和纯洁。
这种简练的描述方法不仅让人们迅速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时也让人们在精神上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
诗中作者提到莲花具有“大仁大义大宽舍,大柔大刚大之奥”的特质。
这些词语不仅表现了莲花的崇高品质,也传递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莲花具有高洁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着坚强和宽容。
作者借莲花的品质来呼吁人们应当追求仁爱、正义和坚韧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作,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哲理和感悟。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描摹,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出了对人类道德品质的思考和追求。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9521f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2.png)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余著《爱莲说》作。
爱莲者,莫知其苦者;苦莲者,莫知其乐者。
且夫水中草木之花,兔走鱼潜者,亦已知之。
鸟之将卵,患其强于巢;蜉蝣之将身,薄于长辛。
龙泉之下,亦有玉。
熊掌可食,而不可夺于人。
蜀之麻石,贵于他石,而不可夺于市。
白璧无瑕,大郅之璞,握而掩之者,不可得见。
吾老陋之庠,殽于大费。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其容止之盛也。
况修短合璧、琼瑶之瓜,闺阃之供,有缺而无盈,不生知之者,我甚痛焉。
赏析: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诗文。
他通过莲花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的对应,深入思考了人生的价值观和境界。
文中一开始就提到了爱莲者和苦莲者,将莲花的两种状态进行了对比。
爱莲者是指欣赏莲花的美好,但却不了解它的苦难;苦莲者则指莲花在水中的生存环境艰苦,但又没有人理解它的快乐。
这种对比是对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片面和局限性进行的揭示。
人们通常只能从表面看到事物的美好,却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事物背后的辛酸。
通过引用水中的草木花卉、兔子和鱼的游动来进一步加强这种意义。
这些都是平常的景象,人们常常忽视,但周敦颐想通过这些例子来告诉人们,只有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体味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无价之宝的可贵之处。
比如龙泉之下的玉、熊掌、蜀的麻石等等,虽然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物品,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得到。
而后面提到的白璧无瑕、大郅之璞等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这种价值只有在真正了解它们的人眼中才会显现出来。
这些比喻都是在阐述事物的真正价值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最后,作者谈到了自己老陋的庠序文学以及古圣人的容止之盛,以此衬托了修短合璧、琼瑶之瓜等的美好。
他故意将自己与圣人进行对比,暗示了自己的无知和功力的不足。
同时,通过表达对美和价值的向往,呼吁人们要在追寻美好、追求价值的路上不断努力,不要沉迷于表面的虚荣和片刻的享受,要懂得真正理解事物的内涵,并从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
《爱莲说》原文及注解
![《爱莲说》原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912899c60242a8956bece440.png)
《爱莲说》宋·周敦颐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爱莲说》(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爱莲说》(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56090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f.png)
专题02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解析版)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9e508e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0.png)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1. 简介《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兼诗人林则徐创作的一篇散文。
该作品以描写莲花的美丽和深刻的哲思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为您呈现《爱莲说》的原文翻译及注释,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
2.《爱莲说》原文翻译我亲爱的朋友们,我非常喜欢莲花。
莲花是我最喜欢的花之一。
它在水中生长,却不被水所染。
它的花瓣洁白如雪,花蕊粉嫩似玛瑙。
莲花的美丽令我心驰神往,仿佛它具有一种超凡的力量。
莲花通常生长在清澈的池塘中。
它在水中生长,却能在污浊的环境中守身如玉。
这种品质使它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喜爱的主题。
它所散发的气质和精神给人以启发和鼓舞。
莲花以其特有的方式生长。
它从泥泞中的淤泥中伸出纤弱的莲茎,朝向水面。
当它到达水面时,它便开始展示它的美丽。
莲花的花瓣如同舞蹈者的轻纱一般,随风摇曳。
它的花蕊则似乎是一颗小小的宝石,闪烁着光芒。
莲花有一种独特的香气,清新而芬芳。
当晨光照射下来,莲花绽放出灿烂的色彩,整个池塘都被其美丽点缀。
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不禁产生了一种甘愿沉溺的念头。
3.注释3.1 词语注释•朋友们:指读者,对读者的称呼,用以增强亲切感。
•莲花:指作者喜欢的花卉,用以引出文章的主题。
•染:受到影响或污染。
•洁白如雪:形容莲花花瓣的颜色,表现其纯洁美丽。
•粉嫩似玛瑙:形容莲花花蕊的颜色,突出其娇嫩和珍贵。
•心驰神往:形容内心深深地向往和向慕。
•品质:品性和品德。
•文人墨客:指古代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气质:指莲花所散发出的独特氛围和精神。
•纤弱:细弱。
•轻纱:幼细和柔软的纱织品。
•闪烁着光芒:形容莲花花蕊的光彩和耀眼。
•甘愿沉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不愿离开。
3.2 诗意叙述与意象描写该篇散文运用了诗意叙述的手法,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对自然的赞美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文中的意象描写形象鲜明,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莲花的美丽和作者对其的倾慕之情。
作者通过对莲花生长环境的描绘,展示了莲花在污浊环境中保持纯洁的品质和独特的气质。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5cdb155f0e7cd18425364a.png)
《爱莲说》赏析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à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6)清涟(1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 ì)!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
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地方官。
他曾在庐山山麓建“濂溪书堂”晚年定居在那儿,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继承了《易传》等传统哲学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濂溪学派,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从政勤谨,为人方正,《宋史•周敦颐传》引文学家黄庭坚对他的评价说:“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著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解题】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于嘉祜年(1063)五月,当时作者任虔州通判。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坚贞的气节,表现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周敦颐认为“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而且只有“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后代理学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口号,被剥削阶级用来压迫劳动人民。
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这个理论是要求一切人做到的,对统冶者也不例外。
作为理学开山祖的周敦颐一生都身体力行,追求道德的完善。
本文所表现的鄙视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和洁身自好、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就是其“主静、无欲”提法的最好说明,也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
“说”,也称“杂说”,属论说文范畴。
它的作用是解释义理,把自己的意思叙述出来。
往往用于表现作者独特的见解。
《爱莲说》就是对热爱莲花的嗜好所作的解说。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f36dffb14e852458fb5749.png)
《爱莲说》赏析祖铨一、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洛学派创始人、二程(程颖、程颐)的老师。
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北宋中叶,士大夫在封建统治者诱掖下,追求富贵利达,耽于享乐之风盛行。
作者目击时弊,慨然命笔,写成此篇借物咏志的小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其懿德高行与美学情趣,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也不失其思想价值。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
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
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
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2eb0a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0.png)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以及赏析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子全书》《爱莲说》是一篇短得出奇的论说文,全文只有119个字。
从表面上看,这篇题目叫《爱莲说》,文章也的确是做在对莲花的爱好上,而实际上,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并不是就莲论莲,乃是以莲自比——通过对莲花的形态和习性的描绘,来表现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文章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总冒一笔,先把题目中的一个“爱”字提了出来。
接着便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作为陪衬,来衬托下面的“爱莲”。
既然可爱之花甚多,为什么特别选中菊花和牡丹来作陪衬呢?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同莲花相比较:莲花的清幽同菊花相似,却没有菊花那样的傲气;莲花的艳丽同牡丹相似,却没有牡丹那样的俗气:比较之下,莲花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同时,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一向为人传诵;李唐一代世人崇尚牡丹,更是史有明文:这样说也有其事实上的根据。
再接下去,就说到“爱莲”的本身了,在“予独爱莲之……”的下面,一连用了七个句子,从各个方面极言莲花的美德,从而为后文的“君子”二字写照:“出淤泥而不染”,写君子操守之坚;“濯清涟而不妖”,写君子性情之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君子德行之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君子品格之高和声誉之盛:于此可见之爱莲,就在于莲花具有君子的美德。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
文章进到第二段,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独抱幽芳的菊花,比作避居乡野的隐士逸民;将一味浓艳的牡丹,比作奔名逐利的豪富显贵;将具有前文所述种种美德的莲花,比作高尚的君子:这是对花品的精确评价。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3e6643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9.png)
爱莲说文言文注释爱莲说原文及翻译注释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之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写作背景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
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
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
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
”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
”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值得。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盛,很,十分,一作“甚”。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周敦颐《爱莲说》鉴赏《爱莲说》译文及赏析
![周敦颐《爱莲说》鉴赏《爱莲说》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2d62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1.png)
周敦颐《爱莲说》鉴赏《爱莲说》译文及赏析《爱莲说》是由周敦颐所创作的,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爱莲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爱莲说》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爱莲说》课文解读
![《爱莲说》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9e9202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e.png)
《爱莲说》课文解读爱莲说,写了莲与人的关系,耐人寻味。
该文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作品,通过描绘花草与人的关系,表达了深情厚意和生活态度。
本文将对《爱莲说》进行精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
1. 文章概述《爱莲说》以莲花为主题,描述了莲花的生长特点、品质和与人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平凡事物的独特感悟。
2. 莲花的美丽与品质莲花被作者形容为“无人窥见”的美,暗示了其高洁纯净的品质。
莲花在污浊的泥土中生长,但花瓣却保持着纯洁的色彩,象征着不受外界环境的污染和磨难,保持内心的坚持和真诚。
3. 莲花与人的关系作者通过描写莲花与人的亲近和接触,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莲花在水中生长,需要人们的照料和保护,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美丽和喜悦。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合作与互助。
4. 莲花的生命力与坚韧莲花在潮湿的环境中存活,生命力顽强。
作者通过揭示莲花的坚韧品质,表达了迎接挑战、逆境中求生的生活态度。
无论何时何地,莲花都能如常绽放,给人以鼓舞和启示。
5. 对生活的态度《爱莲说》引发人们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作者不止赞美莲花的美丽,更关注其生存过程中的坚韧和努力。
这启示了人们要以莲花的态度对待生活,无论环境如何艰难,都坚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6. 共情与自省通过《爱莲说》,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共情之情和自省之意。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品质和生活态度的深入描写,引发人们对自身的思考。
或许我们也能从莲花身上找到与自己相通之处,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结语《爱莲说》给人们带来了深思和共鸣。
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平凡事物的独特感悟。
通过阅读并理解这一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打开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我们应该向莲花学习,保持自己的内心纯洁和自身的坚韧,相信这样的生活态度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力量和自信。
《爱莲说》 文章解读
![《爱莲说》 文章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34a76d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8.png)
《爱莲说》文章解读注:以下是一篇文章解读,专注于分析和解释《爱莲说》这一诗歌作品。
如需其他形式的文章,请提供相关的具体标题。
爱莲说是中国明代文学家兼画家冯梦龙所写的一首诗。
冯梦龙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出色的艺术才华而闻名,他的作品经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体验。
本文将对《爱莲说》进行深入解读,探索其中蕴含的主题和意义。
《爱莲说》描绘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情感。
诗中,冯梦龙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荷花之爱的真挚和深沉。
诗的开篇,作者写道:“白云从来吹太息,而我刚刚摘下莲来。
”这里使用了“白云”和“莲花”这两个形象,将作者自己与自然界相连,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莲花的钟爱之情。
冯梦龙随后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莲花与人类的品质进行了相拟。
他写道:“世人都说江上好,游龙点水吃莲花。
”这表达了人们普遍对莲花美丽和珍贵的认知。
莲花是纯洁而高尚的象征,而游龙点水则象征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通过这一比喻,冯梦龙成功地将自然之美与人类心灵的追求联系在一起。
在诗的后半部分,冯梦龙描绘了莲花的成长过程,这暗示了人类的修身养性之道。
他写道:“众芳摇落独喧嘩,千篇文章唯美如画。
”通过描述莲花的独特之美,冯梦龙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世界中,只有追求纯美和内心的修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宁静与美好。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冯梦龙写道:“采菱无处不青山,采莲何必在瑶池。
”这里,他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满足和平和。
他提醒人们,无论身在何处,何必追求虚幻和遥不可及的境地,真正的美好和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分析和解读《爱莲说》,我们可以看到冯梦龙在这首诗中传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与敬畏,以及对人生价值和境界的思考。
他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和理念。
这首诗唤醒了人们对大自然之美和内心追求的关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我与自然的关系。
总结起来,《爱莲说》是一首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人生成长的思考与追求。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详解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e17140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6d.png)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详解爱莲说是一篇唐代诗歌,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这篇诗歌具有深刻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其中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和文学技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爱莲说进行知识点总结和详解。
一、作者背景爱莲说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是唐朝官员出身,历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要职。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朗,自然流畅,广受诗坛好评。
二、爱莲说诗歌内容爱莲说是一篇描写莲花的诗歌,通过描绘莲花的生长过程,展示了一种哲学思想和生命之美。
爱莲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描写莲花的状态;描写莲花茎的特征;借助莲花表达人生哲理。
1. 描写莲花的状态爱莲说通过描写莲花的状态展示了莲花的美丽和神韵。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莲花的开放状态和莲花的颜色。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莲花的美丽和优美。
2. 描写莲花茎的特征爱莲说的第二部分则更多地描绘了莲花茎的特征。
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运用了许多诗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莲花茎的形态和生长状态。
同时,诗歌还蕴含着哲学思想,表达了人生的离合与相聚,相忘与相思的情感。
3. 借助莲花表达人生哲理爱莲说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莲花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作者借助莲花的特殊生长方式和生命状态揭示了一些哲理,如“阴阳之性”、“离合悲欢”、“离思情怀”等等。
这些都是广受读者好评的部分,因为它让人感受到莲花背后的情感和思考。
三、诗歌语言特点爱莲说的语言风格清新明朗,自然流畅,特别是在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上更是独具匠心。
比如“可怜见汝著,苦战更无获”就比喻了人生中的努力和收获的关系。
同时,诗歌用词简练,表达简洁,在不失表达深度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读者赞誉。
四、诗歌背后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爱莲说揭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表达了古代文化对于生命之美的追求。
同时,诗歌也运用了许多优美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使读者不仅对莲花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
《爱莲说》教材分析
![《爱莲说》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615b40192e45361066f5ac.png)
《爱莲说》教材分析(一)作家及作品1.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本文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补充课文注释:“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
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
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
(四)解疑1.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3.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全文注释 爱莲说作者简介拼音
![爱莲说全文注释 爱莲说作者简介拼音](https://img.taocdn.com/s3/m/c3fa9e5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3.png)
爱莲说全文注释爱莲说作者简介拼音今天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朗读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主旨:结合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感悟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人。
北宋哲学家,是理学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世称濂溪先生。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题目解说:“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
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识。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生字:予(yú)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蕃(fán)注释: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盛爱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着名人。
是着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逐句翻译
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却)[1]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
(它的枝干)中间贯通,外表笔直,
⒍不蔓(màn)不枝,
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或:不长藤蔓,不生枝节,
⒎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幽,
⒏亭亭净植,
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当然)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着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