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评价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为例,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认识同周期元素变化规律,构建元素周期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作图法、数据分析法。
加深对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认识,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模型,基于“位置-结构-性质-用途”认识物质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因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明确宏观上的元素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微观上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微观模型,理解根据该模型进行元素性质推理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习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利用“数据分析—预测规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构建模型—学以致用”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的形成过程。
②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解题模型的延伸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实验探究、模型认知。
通过对不同周期原子的真实数据,进行归纳和“大数据”分析,通过证据推理,进行规律预测,得出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通过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基于实验数据论证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从微观到宏观,完善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从微观原子结构角度分析解释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物质结构__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基本信息题目《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作者及工作单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出适当的图表来表示1-18号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能够通过课堂讨论探究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并画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对比、归纳、总结等科学方法在探究学习中的应用;(2)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能从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与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二、内容分析1.地位和功能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2(必修)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根据课程标准,有关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教学要求,作为必修模块中的内容,比较简单、基础,较系统地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安排。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
较系统的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继续学习。
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
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介绍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
将元素性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教科书章图中选用的原子球塔,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西北,为该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说课稿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中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学情主要包括:1.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基础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等概念有基本的了解。
2.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程度不一,有些学生可能只知道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对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和特点不太熟悉。
3.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够高,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和规律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周期性规律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中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2.讲授(1)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包括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等。
(2)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这些规律背后的科学原理。
新人教版《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及思路
(2)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呢?碱金属及卤素的原子结构有关资料以学案形式下发或课上以投影形式呈现。
理论探究──比较、归纳、抽象。
实验探究──事先可下发实验预习提纲,实验可设计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具体见活动建议。
3.关于核素内容的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流程:介绍前沿科学→提出问题→事例分析→得出概念→概念辨析→应用→课堂练习→开放性作业。
说明:问题创设──考古(146C)、氢弹(21H,31H)的制造等。
内容呈现──氢、碳、铀同位素资料卡片、幻灯。
方法手段──比较、类比、抽象。
评价反馈──多媒体呈现形成性练习题、同步测试等;查阅同位素在能源、医疗、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以读书报告会形式进行交流。
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钾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可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而钾与水的反应,钾块不要取太大,以免发生危险,此实验最好由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实验1-1】教材中此实验是分步进行,饱和氯水会挥发出氯气造成污染。
可尝试改进设计实验如下,操作方便,对比性强,现象明显,且无有毒气体逸出。
(1)实验装置(如图1-1)。
(2)实验操作:① 向U形管中加入约2 g高锰酸钾粉末;取一根5 mm×150 mm的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在图1-1所示实验装置中的“4、5、6”处贴上滤纸小旗,分别滴3滴淀粉KI溶液、饱和KI溶液、溴化钠溶液(从上到下)。
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1和2处脱脂棉上分别滴入淀粉KI溶液和饱和NaBr溶液,并在两端分别接一橡皮管(带夹子);在3处装入吸有NaOH溶液的脱脂棉。
按图1-1的装置连接。
② 滴加浓盐酸,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与小旗接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蓝色、紫黑色、红棕色。
打。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质子、中子、电子)及其数量关系,并能从宏观元素性质推断其微观原子结构特征。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构建原子结构模型,学生能够运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排布等概念,解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建立元素周期律的初步认知。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周期表信息,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科学及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粒子间的数量关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跃迁与电子层、能级的概念。
•元素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
四、教学资源•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原子结构模型动画、元素周期表演示图)。
•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如钠、镁、铝金属性对比实验)。
•互联网资源(科学史话、最新研究成果链接)。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小组讨论,围绕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进行合作探究。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梯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元素性质变化实例,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展示一张色彩斑斓的元素周期表图片,提问:“这张表为何如此重要?它背后的秘密是什么?”激发学生好奇心。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原子结构发现的科学史视频,简述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现代原子模型的演变过程,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教学•原子的基本构成:•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元素周期律听课评语
元素周期律听课评语元素周期律听课评语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那么元素周期律听课评语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元素周期律听课评语,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xx年x 月x日(星期),我们备课组有幸听了XXX老师上的课——《化学键》,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的相应的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本节课,X老师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化学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X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
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由无数沙子垒成的一个沙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为什么可以构成沙雕?构成沙雕的沙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烈吗?继而得出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
(2)微粒间的作用力有强有弱。
然后,请学生相互讨论,谈谈他们对“化学键”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化学键是一种“连接”,是一种“吸引力”。
在赞赏学生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前人对化学键提出的两种模型:连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进而请学生思考:前人的认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本质性的粒子是电子之后,又向学生介绍了第三种模型: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实质性微粒是电子,每个原子都力图达到外层充满的结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钠原子会转变成怎样的稳定结构?如何实现?判断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有几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为了检测学生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理解,随后设置了一组问题链,并将化学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的书写融于问题链中。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五、教学过程〔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注:编排三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5、第Ⅷ族有几个纵行?6、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
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作业表单3:《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及检验提示单
2.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1)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的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r(Na)>r(Mg)>r(Al)。即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自左至右逐渐减小。
(2)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如r(Ar)>r(Cl)。
(5)对同一元素来讲,价态越高半径越小。如r(Fe3+)<r(Fe2+)<r(Fe)。
(6)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先找参照元素,使其建立起同周期、同主族的关系,然后进行比较。比较S与F的原子半径大小,先找O做参照,因为O与F同周期,r(F)<r(O);而O与S同主族,r(O)<r(S),所以r(F)<r(S)。
是,是,是
2.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阶段?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问题?是否能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制定?
符合,能满足,能适当
3.目标是否能反映学科本质?是否能反映学科专家在该单元主题时所运用的知识、方法、过程、形式和价值观?
能反映,基本能
4.目标是否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是
3.学习活动设计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否能在学生进行探究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是,能
5.学习活动的阶段性是否清晰合理,符合导入、探究、总结、迁移的逻辑?
是
6.学习活动是否能展示出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状况?
能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单元学习活动
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电子围绕着核作高速运动。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的情况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情况就很复杂,如何研究微观粒子—电子的这种复杂运动呢?人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3)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及其应用;(2)元素周期表中族、周期的分布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概念及分布规律;(3)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 完成练习题,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药物设计、材料科学等。
2. 分享成果: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案例分析1. 案例一: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以某种药物的设计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元素周期律选择合适的元素进行药物设计。
2. 案例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doc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一、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了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了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了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木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己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木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木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高中化学_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能够从文字资料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审读能力不是很全面。
遗漏信息、误读信息是学生完成习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从短期目标高考分析,进入高三的学生高考意识比较强,需要强化高考题,强化高考题中的热点问题,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长期目标个人的长远发展分析他们需要提高表达、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的能力。
效果分析通过学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跟着老师思路走,但独立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知识存储零乱。
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后学生知识存储有序,建立了较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通过几次测验,元素周期律知识正答率都在80%以上。
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较好。
课后咨询:学生比较满意这节课的教学方式,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得很轻松,也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位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材内容分析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专题是高三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
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和应用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学习中学无机化学的理论指导。
高三对于元素周期律这部分知识、能力的要求高于高一、高二的水平,它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周期律在高考命题中的主要题型,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技巧,同时能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
评测练习题1、某主族元素的原子有5个电子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单质不能与冷水反应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C.其碳酸盐能溶于水 D.其氢氧化物属于强碱2、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若X的阳离子与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的阳离子氧化性强于等电荷的X阳离子的氧化性,Z的阴离子半径大于等电荷的Y的阴离子半径,且Z离子所带电荷数的绝对值是W离子的两倍,W离子与Z离子的电子层相差两层。
《主题一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划分,能够应用周期律理解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念,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和族的划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实验器材;2.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3. 准备好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可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如:什么是元素?什么是原子?原子的构成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通过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二)新课教学1. 介绍氢元素和钠元素,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氢元素和钠元素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等。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意义,通过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同时,通过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了解其他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讨论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系列——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29(2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精选教学PPT课件
例如:关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教学
再比如;研究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时也 都是从学生已学过的元素如Na 、Cl 、 Mg 、 Al等通过比较、探究等得出一些规律
2.通过科学探究和学与问等栏目, 渗透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本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安 排了三个科学探究和一个学与问栏目, 使用好教材中这些栏目,既突破了重 点和难点,也使过程与方法目标得到 了落实。
CO32- ………
NH4+ ………
阴、阳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KCl MgCl2 AlCl3 CaCl2 Na2O K2O CaO MgO ZnSO4 K2SO4 Na2SO4 MgSO4 NaNO3 KNO3 Mg(NO3)2 NaOH KOH Ca(OH)2 Mg(OH)
2
NH4Cl NH4NO3 (NH4)2SO4 …………
在分类、氧化还原、离子的基础上,再从原子的结构、周 期表(律)的角度研究元素化合物
一.本章内容和地位
2.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学键 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 生结束元素化合物等感性知识的学习,进入抽象的 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本章内容和地位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内容结构
两条线索
1.元素周期律 2.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化学键)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复习 测验与讲评 总计
3 课时 3 课时 2 课时 1 课时 2课时 11学时
四.教学建议
1。温故而知新 2.通过科学探究和学与问等栏目,渗透化学
学科思想和方法 .借助元素周期表(律)学习建立学生认 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模型
物质 性质
四、化学键的学习的几点建议
对化学2教科书中“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分析研究
物 质结构 和元 素周期 律 的知识 结论 ,但 通 常没 有建 立 相关 的认 识 。更不 能将其 内化 ,达 到解决 分析 问 题 的水 平 。那 么 , “ 学 2 化 ”模 块 物 质 结构 、元 素 周 期 律 内容 对 学 生 的认 识 发 展 起 到 怎 样 的 作 用 ?
【 Grhm o p r sac t g iv odT e r n n 2 aa C o e. erhi oCo nt eL a h oyadI— ] Re n i
对化 学2 教科 书中 “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 ’的分析研究
胡 久 华
( 京 师 范 大 学化 学学 院 , 北 京 10 7 ) 北 0 8 5
2 1 年 . 7期 00 第
课 程 改 革
su t nl s na t ci a Dei t r o g UNS W
3 5
[] co l f d ct nSu i C.h A . h o u ao tde 】 e S oE i s[ T
为 内容 载体 ,将较 多的社 会生 活 元素 融人 教材 内容 之 中,向学生 呈现他 们易 懂 、爱看 的学 习 内容 ,从 而促进他 们 的化学学 习 。
照指标 。为普通 化学 在 近代 的蓬 勃发 展奠定 了理论 基 础 ,提供 了强 有力 的工 具 。从 时间 维度上 看 ,门 捷 列夫发 现元 素周 期 律是 在 十八 世纪 七十年代 ,当 时人们 对 原 子结 构 的认 识 还 没 有 到达 原 子 的 内部 , 包 括 门捷 列 夫在 内 的几 位 化学 家都 是在 对原子 量排 序 的基础 上 归纳 阐述元 素 周期 律 的。 到了十八 世纪 九 十年代 。随着 汤姆逊 阴极 射 线研 究发 现 了电子之
211103405_大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为例
图1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知识结构图专题研究二·学科大概念教学二、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模型,有了一定的微粒观,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原子结构与微粒有必然的联系,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多是靠死记硬背。
在高中必修1教材中,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金属(Na、Fe)及其化合物,已经形成对物质感性认识的能力,学习这章可以上升为抽象思维逻辑。
(一)大单元总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的认知过程,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认知过程及物质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微粒观,能从微观视角认识不同物质的本质区别,能正确认识元素“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特点预测其他物质的性质,并能解释元素的性质。
2.通过对科学实验的再现,宏观实验现象的分析及实验事实的推理,建构原子结构模型,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对化学史发展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解释并发现规律,设计活动方案验证,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矛盾—分析现象—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基本过程,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时安排与课时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课时教学目标如右上表1所示。
三、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本单元的学科大概念为“位置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对学科大概念进行拆解可以得出三个关键概念,分别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决定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以及元素性质。
笔者从关键概念出发将本单元划分为4个课时,根据不同课时内容要求进行情境素材以及教学任务的设计(大概念统领下的“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单元教学流程如下页图2所示)。
四、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明确教学流程后要根据流程图对不同课时进行详细设计,本案例主要从情境创设、问题引导、驱动性任务以及设计意图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2.3《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含解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解析】构成催化剂的元素大多为过渡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部分。
【典例2】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处用虚线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事物的性质总在不断的发生明显的变化B.紧靠虚线两侧的元素都是两性金属元素C.可在虚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如Ge、Si等)D.可在虚线的右上方寻找耐高温材料【答案】 C【解析】同族元素的性质是相似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是递变的,A项错误;紧靠虚线两侧的元素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但没有两性金属元素这一说法,B项错误;耐高温材料应该在过渡元素中寻找,D项错误。
【板书】活动三、元素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探究1】(1)推测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的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最高正化合价是什么?【交流】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ⅥA族,根据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是+6,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4(该元素用X代替),其酸性比硫酸弱。
【问题探究2】(2)如何比较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铝的碱性强弱?【交流】钙与铝既不在同一周期也不在同一主族,可借助镁来比较,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金属性:Ca>Mg>Al,故碱性:Ca(OH)2>Mg(OH)2>Al(OH)3。
【讨论】利用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进行推导的基本思维模型是什么?【交流板书】【问题探究】利用元素“位、构、性”关系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交流1】(1)掌握四个关系式:①电子层数=周期数;②质子数=原子序数;③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O、F除外);负价=主族序数-8 。
【交流2】(2)熟练周期表中一些特殊规律:①各周期元素种数;②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③同主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交流3】(3)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关键: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元素周期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SHAPE\*MERGEFORMAT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1、下列事实能说明金属性 Na>Mg 的是: A、Na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Mg 最外层有 2 个电子; B、Na 能与冷水反应,而 Mg 不能; C、碱性 NaOH>Mg(OH)2D、Na 能从 MgCl2 的溶液 中把 Mg 置换出来;
与冷 H2O 反应 与沸 H2O 反应 现象 与冷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与冷水反应缓慢,Mg 带表面有气泡;Mg 带表面变 红
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Mg+2H2O=Mg(OH)2↓+H2↑
结论 Na 与冷水剧烈反应,Mg 只能与沸水反应。
实验二.Mg、Al 和盐酸的反应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 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 2-3ml 稀盐酸观察现象。 多媒体展示表格表(二)Mg、Al 与稀盐酸反应比 较 Mg Al
多媒体投影:课堂练习 3、下列事实能说明非金属
性 Cl>S 的是:
A、Cl2 比 S 易与 H2 化合 B、HCl 比 H2S 稳定
C、酸性 HCl>H2SD、Cl 的最高正价为+7,S 的最
高正价为+6
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 P193.4.5
课例研究综
本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
述
现象 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 H2
反应迅速,放出大量的 H2
反应方程式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结论 Mg、Al 都很容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 H2,但 Mg 比 Al 更剧烈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加,且均不大于 20。W、X、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0;
W 与 Y 同族;W 与 Z 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
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 X 的单质为气态 B.Z 的水溶液呈碱性 D.W 与 Y
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
W、X、Y、Z 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元素 X 和 Z 同族。盐 YZW 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
产生,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 YZW 的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为 W<X<Y<Z
B.X 的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强于 Z 的
C.Y2W2 与 ZW2 均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强学生应对的能力和自信心,
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熟记 1—20 号元素、ⅠA
族、ⅦA 族、0 族元素,准确书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
置。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
教学目标 用,熟记 1—20 号元素、ⅠA 族、ⅦA 族、0 族元素,
准确书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本节在高考中都有一个选择题,主观题也有填空或 学生学习能
D.标准状况下 W 的单质状态与 X 的相同
本节课的设计流程是:引入元素周期表----探究元
素周期律-----以规律体验高考真题-------小结,教学
课例研究综 内容跟高考题型密切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
述
生理解了元素周期律题型的解决方法。使学生体会到:
只有掌握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规律解决高考题型。增
选择。高考分值在 6—9 分区间,且考题具有较强规律 力分析
性,难度适中,属于必得分项。
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法 教学策略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能从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与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第二节以周期表的横向结构为线索,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介绍化学键。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的知识,以及化合物的形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对设计过程方法目标的思维方式的评价: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介绍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将元素性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学键的涵义。
☆基本信息
题目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评价
作者及工作单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出适当的图表来表示1-18号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2)能够通过课堂讨论探究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并画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教科书章图中选用的原子球塔,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西北,为该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3.内容结构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2(必修)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有关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教学要求,作为必修模块中的内容,比较简单、基础,较系统地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安排。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较系统的知识将在选修模块中继续学习。
第一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探究目的,并向学生明确提出了这些目的,可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节探究课从提出问题、完成设计、课堂讨论直至形成结论及评价反思,探究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探究过程围绕着“元素周期表的设计和其编排规律的讨论”这一主题展开,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本节课真正做到了由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在探究的每一环节上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把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有能力进行科学探究,他们的设计构思奇特并富有科学性,探究工作进行得非常出色。在这样的创造性劳动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真正得到了拓展,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回顾历史,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之路进行探讨,从而体验科研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