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专题 师说》课件(苏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
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 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 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
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 《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写作背景
唐的时候,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 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 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 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 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召后学, 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 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 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 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 点,是难能可贵的。
师 说
作者:韩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记住文学常识及文体常 ▲ 识,知道有关背景;
扫除文字障碍,梳通文 章大意,力争能翻译课文;
▲
文学常识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 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 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Leabharlann Baidu
论证方法
(1)下定义、作结论 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开头就断言:‚古之学 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 ‛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 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 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 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 强了说服力。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
师”。
内容及方法分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 师 的 重 要 性
从师的缘由
(正面论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下定义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自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之族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赠李蟠
抨击“耻学于 师”的风气
李氏子蟠,年十七,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 习之,不拘于时,学于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议论思路,了 ▲ 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运 用。 归纳本文中出现的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 等重点文言知识。
内容分析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
译 我是向他学习
道理啊!那管他的 出生比我早还是比 我晚呢?因此无论 高低贵贱,无论年 龄大小,道理存在 的地方,就是老师 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两个“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 唉!从师求学 的风尚不流传已 经很久了,想要 人没有疑惑就难 了!
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 不理解(书上的)
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字句,不能解决疑难 问题,有的跟从老师 或:无定代词,可译成“有的” 学习,有的不跟从老 师:从师学习 不 :通“否” 师学习,小的方面学 两个“焉”:句末语气词。 习而大的方面却放弃,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我看不出那些人的明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智之处。 明:明智。
古代文体类型: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 表:《出师表》 《陈情表》 论:《过秦论 》《六国论》 记:《石钟山记》《桃花源记》 铭:《陋室铭》zxx K 此外还有“序、志、书、疏、赋”等文体。
韩 愈
柳 宗 元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比我早一些,我跟从 乎:介词。相当于“在”和“比” 他把他当作老师;出 生在我后面的人, 闻道:懂得道理。 固:本来 (如果)他懂的道理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也比我早,我也跟从 “以……为师” 一般意动翻译的 他把他当作老师。
格式为:“以…为”、“把…当作”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师:学习。师道即学道 庸 :岂,难道。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论 所存:所存在的地方 道之所……也。 判断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 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常师:固定的老师 师:以„„ 为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 之徒:这一类人。
译圣人没有固定的 老师。孔子曾以郯 子、苌弘、师襄、 老聃为师。郯子这 些人,他们的贤能 比不上孔子。孔子 说:“三个人同行, 其中就一定有可以 当我老师的人。”
相师:拜别人为师 谀:阿谀、奉承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 译唉!古代的从师 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 的风尚不能恢复由 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此可以明白了!巫
医乐师百工这类人, 师道:从师的风尚 君子们认为不值一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提,现在士大夫的 君子:一般指有学问、修养的人。 见识竟然比不上 这里指“士大夫之族”的 (人家),这可真 所谓的“君子”。 够奇怪的啊! 欤:语气词,相当于“啊”。
译 古代的圣人,他 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 尚且要跟从老师向他 请教;现在的一般人, 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 也很远,却以向老师 学习为耻。因此圣人 就更加圣明,愚人就 更加愚昧,圣人之所 以能成为圣人,愚人 之所以成为愚人,大 概都出于这(原因) 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译 人们爱他的孩子, 惑矣!彼童子之师, 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对他自己呢,却以向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老师学习为耻辱,糊 而:承接连词。 涂啊!那些孩子们的 于:介词,对、对于 耻:意动用法 老师,是教孩子们读 师:从师。“向老师学习” 书,学习书中的文句 彼:远指代词,“那些” 的,并不是我所说的 句读:这里泛指文章的字句 传授道理,解答疑难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译 古时候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者……也 判断句 “所以”:“用来……的”
“……的原因(缘由)(是)
一定有自己的老 师。老师,是靠 他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解答 生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前):形容词作名词, 犹且:尚且 众人:一般人 圣人。圣(后):圣明。 而:表转折,却 愚(前):形容词作名词, 焉:代词,指代“师” 愚人。愚(后):愚昧。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其:句中语气词,表猜测。 辱 可译成“大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译 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 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 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 曰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大夫这一类人,称“老师” 称“弟子”等等,就聚集在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 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 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什么讥笑),就说:那个人 足羞,官盛则近谀。
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 学问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 彼:远指代词,“那个人” 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 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 之:这类、这些 位卑:地位低 为近乎谄谀。 。 耻:同前 官盛:官职高
之:代词,这里指道理 而:表转折,却 从:跟从 其:代词,那些
为:成为 动词zxx K
译 人并不是下来就懂 得道理的,谁能没 有疑惑呢?有了疑 惑却不跟从老师 (学习),那些成 为疑难的问题,最 终也得不到解答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译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 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 吾从而师之。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 点
段落分析(1)
听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
句读(dòu ) 或不焉(fǒu ) 小学而大遗(yí ) 近谀(yú ) 欤(yú ) 郯子(tán ) 苌弘(cháng) 师襄(xiāng ) 老聃(dān ) 蟠(pán ) 经传(zhuàn) 贻之(yí)zxx K
课堂探究
要求: 组长组织组员按学号 每人一句依次翻译,注意重 点字词,最后将全组未解决 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
段落分析(2)
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 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 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原文: ‚学者必有师。‛)
(对比论证)
师道、师生关 系说明
(例证、引证)
说明写作缘起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 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 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 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②作者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 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不必:不一定(古今异义) 于:比 术业:学问和技艺 专攻:专门的研究
译因此学生不一 定不如老师,老 师不一定比学生 贤能。懂的道理 有早有迟,学问 和技艺各有各的 专门研究,如此 罢了。
译因此学生不一 定不如老师,老 师不一定比学生 贤能。懂的道理 有早有迟,学问 学于余:状语后置 和技艺各有各的 古文:指秦汉的文章。 嘉:赞许 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专门研究,如此 通:普遍,广泛。 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 罢了。 不拘于时:被动句, 贻:赠送 于,表被动。状语后置
段落分析(3)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
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段落分析(4)
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
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 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 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