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合集下载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优秀9篇)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优秀9篇)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 (优秀 9 篇)《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是我为大伙儿带来的9 篇《《春望》杜甫阅读答案》,如果能帮助到您,我将不胜荣幸。

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法学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

《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五)春望(6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2.请从描写的角度对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简要赏析。

(3分)
_________
2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篇一个“深”字写出了都城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景象。

B.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事的内心情感。

C.颈联写尽了离乱之苦,表达了诗人期盼亲人音讯的强烈感情。

D.全诗运用了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答案:
(五)春望
22. (3分)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国破家亡的痛苦和哀怨。

“白发”可见愁之深,“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2分)
或者:动作描写(1分),“搔”,挠,用手指轻刮,诗人手刮白头,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国破家亡的痛苦和哀怨。

(2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3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虽无一“望”字,但均是所望之景,望时所生发之情。

B.首联描写草木的凋敝,抒发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与惆怅。

C.颈联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家书珍贵,表达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尾联通过外貌与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白发稀疏的诗人形象。

39.诗中提到的“花”,有人说是“牡丹花”,也有人说是“迎春花”,你认为哪一种花更能寄托杜甫当时的情感?为什么?【答案】38.B 39.示例一:我认为是牡丹花,理由是牡丹花雍容华贵,既见证了昔日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破败,诗人面对赏心悦目的花,心理产生落差,难免感时伤世。

示例二:我认为是迎春花,理由是迎春花寓意美好,与此时的国都残破,家人离散形成巨大的反差,于是诗人移情于物,更能表达出忧国思家之情【解析】3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B.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这里不是写草木的凋敝,而是写草木疯长无人打理,进而营造荒凉、萧瑟的氛围;故选B。

39.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开放类试题,结合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认为是牡丹花。

根据《爱莲说》中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知,牡丹花雍容华贵,象征着唐王朝昔日的繁华,也见证了王朝首都如今的破败。

诗人面对着牡丹,想象着唐王朝过去的富强繁华,再看看国都如今的破败,心理产生强烈的满头,所以才会感时伤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诗《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诗《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诗《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分)2、'搔'字可不可以换成'梳'?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2分)答案:1.(2分)这里“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家书难得。

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2.(2分)“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描写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的情怀。

而“梳”指用梳子整理头发,在表达诗人情感和心理方面没有“搔”字深刻、全面,所以不能把“搔”换成“梳”。

试题2:杜甫《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海南省中考题)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思想感情。

(2分)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3分)答案:1、连三月 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地,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表达了詩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试题3: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①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诗,《南征》押韵工整,押韵。

(2分)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春望》《饯别王十一南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春望》《饯别王十一南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春望》《饯别王十一南游》含答案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饯别王十一①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②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③。

【注释】①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②五湖:这里指太湖。

③白苹: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42.请发挥想象,描绘【乙】诗画线句子所呈现的画面。

43.古诗词中“泪”的意蕴丰富,请分析【甲】【乙】两诗中的“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42.烟波浩渺的江水上一叶孤帆正在渐渐远行消失在视线中,朦胧的落日余晖下你将欣赏着太湖春色的美好(或:太湖景色的美好)。

43.甲中“泪”诗人看到都城残破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情感。

乙诗人看着友人离开,“泪”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惆怅。

【解析】4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意思是: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发挥想象,描绘所写的画面,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离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畔后休止,你肯定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啊。

4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诗人情感分析。

甲诗《春望》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花溅泪”实则是“人溅泪”,写出了诗人看到都城残破荒凉的景象,触目伤怀,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情感。

乙诗诗题虽有“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

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初中诗歌阅读】初中诗歌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初中诗歌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初中诗歌杜甫《春望》阅读答案作文频道为各位同学准备了杜甫《春望》阅读答案的资料。

期望大家深入细致写作。

初中诗歌杜甫《春望》阅读答案春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掉飞溅泪,恨别鹤还珠格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痒更长,浑欲不败簪。

24、“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浅”,图形了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后)答:26、表述“感时花掉飞溅泪,恨别鹤还珠格格”,说道说道你的认知。

(2分后)答:27、以下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就是()(2分后)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浅”描写了春色满城,令人引发对往日京都风月繁盛的想念,也表明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至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痒更长,浑欲不败簪”未明写下悲悯愁绪的悲惨而言白发容易簪,并使诗意更淡,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感伤形象立于纸面。

参考答案:24、战争(2分后)25、破败悲凉(2分后)26、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

(或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2分)27、b(2分)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后)2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分)参考答案:20.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21.示例一:“溃”字改得不好。

一个“溃”字,写下了国都陷落,城池破败的景象,并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浅”字改得不好。

杜甫唐诗《春望》阅读答案

杜甫唐诗《春望》阅读答案

杜甫唐诗《春望》阅读答案
杜甫唐诗《春望》阅读答案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春望这篇文章,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春望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zān)。

1.《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插。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春望》阅读答案

《春望》阅读答案

《春望》阅读答案《春望》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望》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望》阅读答案1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

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

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

④华表:指路的路牌。

④才:隐约。

⑤东瀛:东海。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

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 AC2.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杜甫《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杜甫《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杜甫《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二、阅读(共44分)(一)(共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

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

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0.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赏析。

结合诗歌内容,逐项研读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BCD.正确。

故选:A(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以下哪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A. 四月十六日天气晴B. 四五花时节C. 一年中计较不如其他季节D. 万里悲秋常作客答案:B2. 根据诗句“去年老守经纶守,意气风发还少年”可以推测杜甫写春望时的心情是:A. 焦虑不安B. 幸福满足C. 高兴愉悦D. 忧郁迷茫答案:A3. 以下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A. 每逢佳节倍思亲B. 忍将沧海换桑田C. 南风不竞百花开D. 春城无处不飞花答案:B第二部分:填空题4.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的“逆旅”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世间的驿站、旅程5. “侯门一入深如海”中的“侯门”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权贵之家6. 填入适当的词语:“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空回”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百年苦短歌慈航第三部分:简答题7. 请简要解释杜甫在《春望》中所表达的主题。

答案:杜甫以春望为背景,展现了唐朝的衰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心。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怀。

诗人深感时光流逝,英才匮乏,朝政腐败,国家危在旦夕。

他希望通过诗歌唤起人们的警醒、唤起国家的责任感,呼吁人们共同努力,为改善局势而奋斗。

8. 试分析下面这句诗的意义:“梦梦远书吏,况值边臣俭。

”答案: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杜甫身世复杂,面对朝廷官僚体制时常感到无奈和寒酸。

他以“梦梦远书吏”形容自己,表达了他对官僚体制和职位的无论和期待。

而“况值边臣俭”一句,则指的是边境官员生活俭朴、廉洁的形象。

通过对比,杜甫既惋惜自己的身份地位,也表达了对廉洁官员的赞扬。

第四部分:问答题9. 根据你对《春望》的理解,你认为杜甫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答案:《春望》是杜甫借由描绘春天景象来表达对时局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描绘,表达自己对权贵之家的失望、对天下艰难的思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6.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

37.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答案】36.草木深发白而稀疏37.“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之久,以及战争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

【解析】3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由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之后,虽然山河依旧,但城市内部却是一片荒芜,草木丛生,显得尤为茂盛。

这种荒芜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恰好反映了战乱后城市的凄凉和生命力的顽强。

因此,此空应填“草木深”,用以形容战后长安城内部的荒芜和生机。

第二空:由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为过度忧虑和烦闷,不断挠头以至于头发变白且稀疏,甚至无法用簪子挽起。

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也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因此,此空应填“发白而稀疏”,用以描述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头发变白且稀疏的状态。

37.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本题要求分析《春望》一诗中第三联的对偶运用及其精妙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第三联中的对偶词语,即“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

其次,需要理解这些对偶词语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杜甫的《春望》中,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这一联中,“烽火”与“家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战乱的象征,后者则代表了家的温馨和思念。

“连三月”与“抵万金”则在时间和价值上形成了强烈对照,一方面突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残酷,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家书的无比珍视和期待。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春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试题】阅读练习一: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3.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6.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破深4、忧国忧民,眷恋家人5、望山河草木花鸟6、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答: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2分)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国家残破(忧国) (1分)。

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1分)阅读练习二: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2分)。

《春望》阅读答案(通用14篇)

《春望》阅读答案(通用14篇)

《春望》阅读答案(通用14篇)《春望》阅读答案篇1在《春望》这首诗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春望》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阅读题目与参考答案:1.解释下列词语。

烽火:这里指战争。

家书:家信。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搔:抓,挠。

短:少。

2.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3.本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望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山河___到___草木花鸟___。

4.本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忧中思家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答: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望》阅读答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对杜甫的介绍导入对本诗的.学习。

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精选13篇)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精选13篇)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精选13篇)《春望》杜甫阅读答案篇1《春望》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感慨与忧伤。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古诗的阅读答案解析,希望大家能够加深理解。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择题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 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

”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

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

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春望中招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招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招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在《春望》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其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城春草木深”。

2. 诗中“感时花溅泪”的下一句是“恨别鸟惊心”。

3.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其中“烽火连三月”的下一句是“家书抵万金”。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句不是杜甫《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B. 城春草木深C. 感时花溅泪D. 春风又绿江南岸答案:D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对春天的喜爱B. 对战争的厌恶C. 对自然的赞美D. 对家乡的思念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述《春望》这首诗的主题。

答案:《春望》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杜甫在战乱中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2. 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持续不断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春望》全文,回答问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这首诗中“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后国家破败、城市荒凉的景象,春天虽然草木茂盛,但国家却已破败不堪。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伤,花朵和鸟儿似乎也在为战乱而悲伤。

五、默写题请默写杜甫的《春望》全文。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

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

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
春望全诗以通过描述城中景色荒凉萧条,来表达战乱下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春望阅读及试题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
1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
春望阅读理解答案:
17.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18.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上面就是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家看了以后有没有为生活在和平年代而庆幸呢?想要了解更多知识,关注本店铺。

【春望阅读理解及答案春望阅读答案赏析】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杜甫《春望》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杜甫《春望》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杜甫《春望》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杜甫《春望》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春望》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到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解析】1、望山河草木花鸟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画面描写、揭示含义,意同即可)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杜甫《春望》文学赏析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文学赏析: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

《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

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

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优秀10篇)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优秀10篇)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优秀10篇)《春望》阅读答案篇一古代诗人销愁的方法主要是饮酒,酒能麻醉神经,使人在一定时间里失去思维的能力,故能暂时摆脱愁苦。

李白就是长于此道的代表人物。

李白生活富裕,他有足够的钱去买酒;即便有时手头紧些,也还有值钱的家什去变卖:“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有用酒销愁的资本。

杜甫就不同了,他没这个资本,后半生饥寒交迫:“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喝人家的酒来销愁,当然不会那样便利;何况,他还诸病缠身,肺病、糖尿病都不允许他喝个烂醉,“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他为不能畅饮而发牢骚。

他无钱而有病,愁苦又太多,怎么办?他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睡大觉,睡着了,就愁不了了,也能求得暂时的解脱。

例如,他在成都草堂寓居期间,思乡忆弟之情颇苦,作《恨别》诗云: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渐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第六句写思念诸弟的情状,“看云”这个细节行为,颇富感情蕴涵,因为云踪飘移不定,正与诸弟漂泊生涯相合,故“看云”一节是对“忆弟”之心的形象提示。

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

倒是“白日眠”这个行为须费些解释,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大白天睡觉,似与思念之情相背,既然如此苦思苦想,怎么还睡觉呢?清代人纪昀就曾对此提出质疑,他说:“六句是名句。

然终觉‘看云’不贯‘眠’字。

”(见《瀛奎律髓汇评》)是说“看云”与“眠”,在情思上不相连贯。

按纪昀的说法,“看云”在于“忆弟”,“忆弟”则不能有“眠”,一旦“眠”了,则忆念之情便显得不深了。

这从一般的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但是,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作设身处地的思考,我们便会感到这个“白日眠”恰恰是极度愁思的必然结果和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杜甫思念诸弟,想见而不可得,愁极无奈,只好以入睡求得解愁。

倘若他有见到诸弟的希望,是不会入眠的。

所以,这个“白日眠”不但不会淡化思念之情,反而能够深化它,使人看出老杜为愁思所煎熬,心里难以承受的苦况。

《春望》阅读习题及答案

《春望》阅读习题及答案

《春望》阅读习题及答案《春望》习题一、填空:1.杜甫是唐代著名的主义诗人。

2.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4.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5.诗中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6.诗的前四句触景伤怀,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写春望之情。

全诗表达了的感情。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7.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到近,又大到小,由到。

8.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9.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10.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的强烈思念。

11.《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望"中所想的句子是:。

12.《春望》一诗的主题是;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二、问答(标清题号,将答案写在听课笔记上)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2.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的。

5.作者触景生情,借“花溅泪”“鸟惊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连三月”说明什么?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7.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8.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19-2020-杜甫《春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1页)

2019-2020-杜甫《春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1页)

2019-2020-杜甫《春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杜甫《春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4、“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3分)
参考答案: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感时忧国,思念家人。

4.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共44分)(一)(共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

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

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0.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赏析。

结合诗歌内容,逐项研读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

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点评】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
理解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