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课件第一章2
公共政策概论课件1
偶然失效
耗损失效 时间
• SMITH 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政策制定过程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Biblioteka 政策理想化的政策 环境因素 反馈
紧张 处理 建制
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
1. 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2. 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
投入工作量 绩效 效率 充分性 公平性 适当性 执行力 社会发展总目标
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系统: 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 具有一定 结构和功能, 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 体. 系统方法: 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 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系统分析: 就是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
1. 系统的基本属性: 整体性 相关性 目的性 动态性 层次性 环境适应性
3.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4.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1.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 信息系统 ▪ 智囊系统 ▪ 决断系统 ▪ 监控系统
2.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 ▪个人决策模式与集体决策模式 ▪历史上出现过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第四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第一章 导
论
1. 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依 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 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 准则。
2.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 整体性 (2) 超前 性 (3) 层次性 (4) 多样性 (5) 合法性
3.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 导向功能 (2) 调控 功能 (3) 分配功能
规发 范呆 化的
的 叮 叮 当 当 的 的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一章 第二、三节
一、古代的政策研究
我们把从上古时代直到20世纪中期的政策 研究,统称为“前公共政策学时期的政策研究”。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 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 起了很大的作用。 1.史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2.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3.谏议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4.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我国古代两本著作: <<战国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 策咨询的著作; 冯梦龙<<智囊补>>,是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 案例著作;
二、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 政策研究
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才培养出 在财政,战争,法律三大领域中拥有专门知识并向统治者 提供政策建议的政策分析人才。
2.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构建有中国特色 的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是这门从国外引 进的新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以下几个方 面努力: 第一,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第二,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第三,重视本土资源; 第四,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 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 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三)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近期阶段取得的成就(20世纪90年 代以来):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 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 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 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 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四 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
(一)公共政策学的引进 把公共政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最早 引入这门学科的是中兴大学法商学院(今台北大 学)、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 公共政策学还被规定为考录公务员的专业考试科 目。中国台湾的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的主要贡献 是对美国同行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给予了及时、系 统和全面的引进、吸收与综合,却显示缺乏学术 上的独立思考。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堂讲义
《公共政策学》课件内容第一章绪论公共政策概念•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1.1 公共政策学的概念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与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的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要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固有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以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为主线进行研究:政策的要素、结构和运行过程;政策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1.2 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公共组织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1)从研究取向来看行为取向: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结果取向: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
(2)从政策制定的主体范围来看政府组织:核心和重点(立法、行政、司法)非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部门)指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
二、研究内容1 公共政策的本质与构成(1) 相关概念的区别管理决策: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行政决策: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
法律制定: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层次①具体的个别的政策②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群: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政策链: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第一章公共政策绪论第一节理解公共政策(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1951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和拉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正式出版,提出了“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这一概念,标志着政策科学的诞生。
而拉斯韦尔本人则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一、公共政策的涵义(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Policy)•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尚无一致的看法。
学者们关于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见仁见智。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哈罗德•D•拉斯韦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托马斯•R.•戴伊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罗伯特•艾斯通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关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达即为P=f (G, E),其中,P指公共政策,G指政府系统,E指生存环境。
•司图亚特•S•那格尔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作出的决定。
”•概括: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地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关键词: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选择行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行为准则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The Nature of Public Policy)•阶级性•目标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三、公共政策的分类(The Type of Public policies)•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中的公共政策必然也是数量众多、类型各别,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政策体系。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公共政策可以作不同的分类:1、从政策层次的角度划分: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总政策(general policy):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的行动准则,它是一种根本性的、全局性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等。
公共政策学课件(全部内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公共政策学的概念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二、这一学科概念有如下内涵(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第二节研究对象与概念体系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首先对这门学科的前两个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加以界定。
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学的第一要素。
那么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因此简单地讲,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
(一)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属性、构成与结构1.本质与属性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构成与结构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 政策群和政策链(3) 政策一般(二) 政策系统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的方面就是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有四个突出的问题应予重视: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三)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三个基本的方面就是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PPT
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实证原理、价值原理、规范原理、可行性原理、优化原理公共政策的内涵、学科性质及其分析的五类基本问题:▪内涵:执政党和政府采取的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学科性质:▪分析的五类基本问题:•事实分析:是什么?时间与地点?程度?•价值分析:因为什么?为了谁?什么是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的?•利益分析:社会利益如何分配?分给谁?•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可行性分析:是否行得通?公众是否允许这样做?第一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证原理•所谓公共政策研究的实证原理,是指在公共政策分析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进行实证的分析。
也就是说,对于政策分析的结论都必须要有客观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为依据,不能凭空假设。
一、公共政策的实证分析1.回答的问题2.寻求的目标二、实证分析在政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价值分析、规范分析、可行性分析和优化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及其克服•先入之见、归纳不完全讨论1:为什么说公共政策的实证性是一条基本原理?以我国“人口政策”为例来说明。
•参考书目:•陈庆云,戈世平,张孝德:《现代公共政策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节政策分析的价值原理一、所要回答的问题二、价值研究的基本目的三、价值研究之于政策分析的意义四、价值分析的基础是利益分析政府确认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政府应该管,另一个是政府能够管。
五、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的基本目的第三节政策分析的规范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规范分析1.所要回答的问题2.公共政策研究中规范分析的基本结论3.规范分析是为政策方案设计提供具体指导的过程二、规范分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1.简单代表2.盲目攀比3.挪用或照搬4.用语含混第四节政策分析的可行性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二、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首先,表现为为了“可行”而分析其次,不计代价的倾向思考题:以福州二环路高架桥为例说明政策可行性分析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第五节政策分析的优化原理一、政策研究中的优化分析及其作用二、政策优化分析的主要类型1.单方案优化2.多方案优化三、政策研究中优化分析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1.不求有功,但求无过2.用决策者倾向的政策方案作为最优方案3.缺乏动态考察和机会成本意识作业:从政策体制角度分析中国目前的腐败现象(3000字以上)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一、政策问题与政策议程•(一)政策问题的特征•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相互依存性(二)政策议程• 1.概念、种类•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陈庆云版【精品PPT】-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精选全文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 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以管理社会的工具,首先必须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与需要方面,起到巨大的政治作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对利益的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个人角度】 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政府角度】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会利益; 人们即会关心分配前的状况,又要关心分配后的结果,以及若干其他的分配以外的问题。 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 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孤立地解决某一问 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因此需 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例 如:北京治霾
政策整体功能的发挥,需 要不同的政策环节相互连接, 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同 时还需要注意政策内容、政策 过程与环境之间的整体作用。 例如:计划生育
13
重点概念掌握
划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 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 施效果的研究。
14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
2.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
政策内容:政策将要影响的特定目标或目标集合,期望的特定事件过程,选择的特定行动路线,提出的说明意图的特定陈述,以及采取的 特定行动。
公共政策概论1-2章
三、公共政策发展的主导理论
• 公共选择理论明确提出:在一个体制 下产生了不好的政策或不好的结果, 原因要么是现存的政治体制所对应的 规则产生了错误的领导人,要么是在 政治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率的 制约机制,因此,唯一的决定因素是 规则——产生领导人与约束领导人的 规则。
• • 理论弥补了传统经济理论缺乏独立的政治决策分 析的缺陷,有助于解释政府预算赤字为何难以消 除的原因。同样,它在政策科学上产生了相当大 的影响,从而推动公共政策的不断发展。但是现 实政治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是理性的自利者,而集 体决策也并非全都公正,多数人决策有可能造成 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及“多数人暴政”的后果;此 外改变不好的公共政策,也并非仅仅改变产生领 导人和约束领导人的规则所能做到的,它还包含 许多自然的、社会的复杂因素。
三、公共政策发展的主导理论
• 以上六种理论,在不同时期影响着公共 政策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公 共政策发展主要受到功能过程理论、政 治制度理论、政治系统理论的影响;到 了70年代以后,公共政策发展明显受到 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响; 到了90年代以后,受到管理主义理论等 的影响。此外,在同一时期内,公共政 策的发展也同时受到几种理论的影响。
• (六)层次性 • (七)多样性 • (八)合法性
• (五)超前性
• (九)稳定性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含义与特征
•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 (一)权威性: • 政策的本质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 表现,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进行统治的 工具。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以其合法性为 基础的。政策只有经过合法化的过程,才 能具有对公众的约束力。
•
三、公共政策发展的主导理论
• (二)政治制度理论:
• 政治制度理论是将公共政策看作政府机构 或体制的产出。这种理论认为,不论在什 么样的国家中,政府都是公共政策的主要 决定者和实施者,一项公共政策若不被政 府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
《公共政策概论》
二、鲁克斯的观点——权力的第三向度
主张某位掌权者A对於B所行使的权力有三种: 第一种面向是A直接对B发号施令,加以控制, 这是多元论者的主张;第二种面向是A通过各种 手段设法让B所关心的议题无法进入政策议程, 这是非决策制订论者的主张;第三种面向是A设 法影响、形成或决定B的想法与价值观念,使B 能够完全接受A的统治,换言之,权力的第三种 面向是:掌权者可能利用意识型态的霸权 ( ideological hegemony),建构有利于统治者的 社会意义,型塑民众的价值观,使民众接受掌权 者统治权力的正当性。他将权力的三个面向整理 如下:
第二篇 政策形成
整理课件
第七章 问题建构
第一节 问题建构的重要性(图7-1) 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含义 第三节 政策问题的类型(图7-2) (表
7-1) 第四节 问题建构的方法 第五节 问题建构的技术(图7-3) (表
7-2) (图7-4)
整理课件
第八章 政策议程
第一节 政策议程的含义 第二节 政策议程的分类 第三节 公共问题取得议程地位的条件 第四节 议程设定过程
学术研究(表6-1) 第四节 政策分析家的类型(图6-1) 第五节 成为良好政策分析家的重要条件 第六节 政策分析家的专业角色 第七节 政策分析家的专业伦理(图6-2)
图2-1 精英主义模型
政
精英
权
策
政治基
力
结
层结构
流
果
动
一般民众
图2-2A 多元主义模型
利益团体A
利益团体B
均衡状态
政治影响 力与声望
低度
分析技术 高度
企业型
技术型
低度
政客型
虚伪型
表6-2 三种政策分析者类型的专业伦理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课件——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周超教授公共政策分析导言: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是20世纪50年以后逐渐从政治学和行政学中分离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令人瞩目的新兴学科。
它是以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政策制定、执行和估过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它的出现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场“科学革命”。
在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由于公共政策分析关注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分析、政策目标(价值)确立的客观性研究、政策对社会稀缺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的探讨,在政府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政策的效益、效率和公平的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学术界、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决策民主化、决策科学化” 问题的提出,才逐步从西方引进这门学科。
目前,随着我国MPA教育的开展,公共政策分析作为核心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第一节何谓公共政策?◇有多少政策分析家,就有多少种说法。
◇个人问题→公共问题→政策问题当社会需求》公共部门的支付能力==公共问题(物质、金钱、时间、人才、技术等等就变成了稀缺资源)◇个人?公司?市场?社会?媒体?利益集团?NGO?政府◇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就是对稀缺资源的权威性分配。
单个或一组政治人物在其权力范围内对某一问题或事态作出的一系列决策.这些决策涉及到目标的选择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形式与特征1 、公共政策的形式:通常是指法律、计划、规划、预算、方案、决策、决议等等。
2 、公共政策的特征:(1)问题导向(2)目标取向(3)价值倾向(4)权威分配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类♦1、公共政策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公共政策进行各种划分。
公共政策概论PPT课件
案例1-2:两种程序性政策
政
第第第第第府
五四三二一价
章章章章章格
附 则
法 律 责 任
听 证 程 序
听 证 的 组 织
总 则
决 策 听 证 暂 行
办
法
中
第 八 章 附 则
第 七 章 法 律 责 任
第 六 章 Leabharlann 督 检 查第 五 章 行 政 许 可 的 费 用
第 四 章 行 政 许 可 的 实 施 程
第 三 章 行 政 许 可 的 实 施 机
第 二 章 行 政 许 可 的 设 定
第 一 章 总 则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政 许 可 法
序关
con.
制定公共政策时所面临的两个选择:“实体”还是 “程序”? 实体:意味着将所面临的政策问题与其它问题隔 离起来,然后选择价值和目的,最后制定政策方 案 程序:意味着要发现此问题与其它问题的共通之 处,然后制定应对这些问题的规则和制度。
作为平等的主体鼓励帮助或推动自我管制的达成自我管制性政策的运用范围政府主导的成本比较高或者政府在此领域缺乏能力比如某些比较专业化领域自我管制对自愿实施这些措施的个体或者群体从总体上和长期中是有利的自我管制或多或少地都依赖外部环境比如33再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是指那些涉及到不同群体间财富收入权力转移的政策其目的不是财富或权力运用方式的改变而是财富或权力的重新分配其典型是在穷人和富人之间进行财富转移的政策比如通过所得税累进税率负所得税来进行财富转移一个笑话一个笑话引用高水平文献引用高水平文献goodgovernance强制性的实施
来源:“中国房产七年治政”,《时代潮》,2005年第14 期 /gb/sdc/2005/14/a1401022
公共政策概论 PPT课件
决策问题和决策目标的确定
(三)各种影响因素在确定公共决策问题时的作 用 1.政治组织的作用 2.国家民主制度的作用 3.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四)对公共决策问题进行分析
决策问题和决策目标的确定
二.确定公共决策目标 (一)什么是决策目标 是指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决策者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
(一)专断性 (二)统一性 (三)整体性
中外公共决策体制的比较
一.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一)西方国家政府 中央政府 总统制 议会制 地方政府 联邦制 单一制 (二)中国政府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中外公共决策政党 我国政党
中外公共决策体制的比较
• • • • 信息收集 信息加工 信息传递 信息贮存
信息组织体系
• 专业性的社会统计系统 • 政策执行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的信息反馈 系统 • 政策智囊机构设置的信息系统 • 政策中枢机构设立的信息系统
智囊系统
1.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为政策主体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开阔政策 主体的视野和思路 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监控系统
1.监控系统的组成 西方国家 我国
监控系统
2.监控系统的作用 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 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 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一)决策权力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纵向结构 横向结构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三)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个人决策模式 个人专断式 个人负责式 2.集体决策模式 历史上的寡头政治 当代的各种委员会制
三.其他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一)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二)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对公共 决策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第三版)课件
公共政策学的边际概念——从其他学科引 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人 们有关公共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 也在产生与发展。
当这些知识、思想和观点积累到 相当宏富的程度时,一旦有人能够对 它们进行整合并发现和掌握系统地观 察与研究政策过程的方法,公共政策 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就产生了。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 以下几种: 1、经验主义 2、理性主义 3、逻辑经验主义 4、后现代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
(三) 公共政策研究程序的设计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过程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
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① 研究程 序的设计。② 研究资料的收集或者对研究对 象的观察。③ 选择一定的视角和路径对占有 的资料系统地进行分析。④ 将研究结果加以 转换,用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四、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者要考察特定决策或选择行 为(不论是私人决策还是公共决策或公 共选择行为)的利益和成本。从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经济学是公共政策的基 础”。
公共政策学的经济学视角就是采 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 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
五、社会学视角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大量具体政策都 属于社会政策,这种研究须以社会学知 识和研究成果为基础。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 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多 样性。公共政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集中表现 在三个层面: 第一,认识论基础的多样性; 第二,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第三,在操作层面或者说工具性方法的多样 性。
公共政策分析 课件.
2.体制或制度条件
政策总是在一定经济和文化体制或制度下制定和实施的。 体制或制度为公共政策提供外部的组织环境,其中尤以政治体
所谓的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3.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有 关政治方面的信仰、理论、感情、情绪、评价和态度等历史和 现实的总和。作为政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策过程产生 深刻的影响。可以把渗透、影响政策过程的政治文化称为政策 文化。政治文化的各个层次——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 理想等——影响或制约公共政策过程。 4.国际环境 一国或地区的公共政策不但受制于国内环境,而且同样受 制于国际环境。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科技文化方 面的条件,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必须认真考虑 的因素。特别是当代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浪潮的出现, 使得国际环境因素在一国或地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地位和 作用日益加强。
三、决断子系统 决断子系统也称中枢子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 领导者所组成。决断子系统在整个公共决策系统中居于核心 地位,是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的最终决定者, 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决断系统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两个特点。决断子系统在 公共决策活动中,享有拍板定案的权力,即具有最终决策权 力,因而具有权威性;决断子系统作为政策系统的核心,主 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主导性。 决断子系统在公共决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1)提 出有关的政策课题;(2)考虑政策目标的确立;(3)组 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负责政策的最终决定。 “谋”与“断”是公共决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职能。 决断子系统和咨询子系统的关系,是“多谋”与“善断”的 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基本政策 基本政策通常是高层次的、大型的、长远 的、带有战略性的政策方案。 元政策侧重于价值陈述,它为所有的政策 提供价值评判的标准;基本政策则侧重于目 标陈述,为相关范畴内的所有的具体政策规 定总目标。
特征:
(1)权威性。通常只有中央政策及其授权机关才能制 定和发布。是一种高级政策,它有指导和约束具体 政策的权威。 (2)广泛性。多数情况下,基本政策的适用范围覆 盖整个国家。 (3)稳定性。基本政策具相当大的稳定性,是长时 期起作用。 (4)系统性。基本政策是一种大型的总体性的政策, 必然会衍生出一整套具体政策、具体执行步骤和行 动方案,彼此之间形成有内在联系相互关联的政策 系统。
二、当代公共政策研究的困境
(一)80年代以来新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出现,导致 政策理论和方法出现困境(社会与政府两个层面)
(二)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无能(德罗尔称之为 “固有的无能”) (三)两难抉择与悲剧性抉择 案例:助学贷款:政策的困惑
四、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前景 (一)政策科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平均分配与按劳取酬 公平感与必要性 公平源自利益的平衡
公平
案例:政府该不该禁止“最低消费”?
公平源自认可
公平源自信息对称
案例:听证会不该如此神秘
公平
公平
公平注重过程
一是积极的参与 公平过程基于三点原则: 二是有力的解释 三是清楚的期望
4、管制功能
通过制约、禁止政策对象行为来实现的。表现为 两个方面: (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 范,这是积极性管制功能。 (2)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犯规范的行为时, 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 案例:上海重罚随地一口痰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亚当斯通过社会比较来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所得奖酬之间 的平衡关系,侧重研究公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正性及其对员 工士气的影响。亚当斯认为,一个人不仅关心本人的结果与支出, 而且还关心别人的结果与支出。也就是说,他不仅关心个人努力 所得到的绝对报酬量,而且还关心别人的报酬量与自己的报酬量 之间的关系,即相对报酬量。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关于 公平关系的方程式: 个人:结果/投入=他人:结果/投入 亚当斯指出:如果这个等式成立,即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结果 和投入之比和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的这项比值相等,这时就有了 公平感。可如果等式不成立,即两者比值不相等时,就会产生不 公平感。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感会造成相应程度的不满情绪,于是 就要改正这种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感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而且 还会作用于群体的行为。
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的缘起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缘起 (一)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形成规范的组织与管理为公共政策学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城市文明的发展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丰富 的内容。 3、国家管理内容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公共 政策知识的发展,但传统文化影响了政策知 识的科学发展。
(二)十八、十九世纪政策研究的发展
三、公共政策的类型 (一)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 1、分配性政策: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社会公众 中特定的个人或者群体 。 2、调节性政策: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威的话说,就是 “调节性政策与分配性政策有一点不同,即从短期来看, 调节性的决定关系到谁将得到满足,谁将被剥夺”。 3、自我调节性政策:也涉及对某一事物或团体的限制或控 制,这是受调节的团体主动要求,并作为保护和促进自我利 益的一种手段。 4、再分配性政策:政府在社会各阶层或团体中进行有意识 的财富、收入、财产或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功 能与类型
一、公共政策的特征
(一)阶级性 (二)普遍性 (三)强制性 (四)目标导向性 (五)稳定性 (六)时效性 (七)层级性 (八)合法性 (九)预见性 (十)价值选择性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 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 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这就是政策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 间接引导 导向功能的作用,有正向引导,也有负 向引导
2、调控功能 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 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公共政策,需要调控社会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3、分配功能
(二)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现状 1、理论框架基本确立。 2、科学研究成绩斐然。 3、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4、实践价值日益显现。 5、学术环境大为改善。
(三)当前中国公共政策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范畴有待澄清。
2、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3、研究内容有待充实。 4、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5、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4、教育科学文化政策 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和 执行的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发展方向和行为规 范。 教育政策、科技政策、技术引进政策、新闻出版 政策、体育事业发展政策等。 作用:规划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方向和 规模;保障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向生产力的转化; 发展文化事业,满足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制定 行为规范,保障社会精神文明领域的健03年4月24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关于修 改<上海市容卫生管理条例>的决定(草案)》,对随地一口痰的处罚成了审议的 热点。一位担任医院院长的委员指出,痰里含有大量病菌,其中结核杆菌是结核 病的罪魁祸首,全球每年有800万人感染结核病。在发展中国家,被感染者70%是 青少年。由于痰里含有蛋白质,因而“非典”病毒可以在痰中较长时间的存活一 段时间,足见随地吐痰危害性之大。委员们对处罚的额度纷纷发表意见。1984年, 随地吐痰首次列入了上海市的罚款范围,额度为0.2元。今天,将额度提高到200 元,19年间上调了1000倍。一口痰罚款200元是不是惩罚太重了?委员们认为: 不重!以往查处随地吐痰者的情况表明,大多数人是认错态度良好,改正起来却 很难。在防治“非典”的紧要时刻,加大处罚力度,给违法者以“痛感”,对制 止类似不文明行为至关重要。有委员指出,对随地吐痰的罚款力度是随着人们对 它危害程度认识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的。1988年因甲肝流行对随地吐痰的罚款规定 从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额度一下比1984年提高了50倍,人们的反应是平 静的。因为随地吐痰的危害性是无法量化的,所以根据“过罚相当”的原则,给 违法者以相当的“痛感”是无可厚非的。 委员们还对随地便溺的罚款从以前的50元以下提高到200元以下;对 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等废弃物的罚款,从以前的50元以下提高到100 元以下;对个人乱倒垃圾、污水、粪便等的罚款,从以前的100元以下提高到200 元以下;进行了审议。随后,会议投票一致通过了对《上海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 例的修订》。
(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 1、政治政策
政府按照民众意愿、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和执行的政治领 域发展的方向和行为规范。 政权巩固和建设政策、法制政策、国防政策、外交政策、 政党政策、政府公共管理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侨务政策等。 作用:保障政治社会化,将主导的政治思想理论转化为 全体国民的政治观念;规划指导社会政治的发展方向; 规划社会政治行为。
3、具体政策
凡是在元政策和基本政策的范畴以外的政策, 都可归入具体政策。它的具体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面: (1)具体政策是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 的政策规定。 (2)具体政策表现为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和行动方案。 (3)具体政策必然要求有对应的部门或机构来具体实 施。 (4)具体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在经验基础上可以直接观 察到并可以评价的。
诺齐克的基本理论
1974年出版《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诺齐克着重批判了罗尔斯的用公平方式对结果进行分 配的正义观,他认为,单纯强调分配的公平无论是在理论 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是站不住脚的。他对罗尔斯观点的 进攻主要基于对权利问题的分析。按照诺齐克的哲学,公 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是什么是公平,而是人们被给予 了哪些权利:当每一个人都依照所被赋予的权利得到了自 己所应得到的利益,那么这种分配就可以被认为是公正的, 但是如果单纯从分配意义上看,它就很可能是不公平的。 在—个自由的世界里,只有个人和市场才是能够使社会组 织起来实现公正目标的唯一方式。政策的过多干预并不能 带来积极的效果。
政府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用政策来调整现 实的利益关系。
政策使谁受益?——向谁分配?怎样分配?分配 多少?——公平?
公平问题
罗尔斯和诺齐克:两种公平理论
罗尔斯的基本理论 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
罗尔斯采纳了功利主义对待福利的利益观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一个涉及公平问题的公正模型。他认为,社会和经济 的不平等可以存在,但必须基于这样——个前提,即最大限度 地使先天有利条件最少的那部分人(如非熟练工人)受益。只有 如此,人们才可能发自内心地认可并接受社会差别的存在。罗 尔斯不仅强调结果上的公平而且强调机会上的均等。他认为, 具有同样能力的人应该拥有同样的生活机遇。罗尔斯为社会设 计了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希望社会制度在理性支配下,使利 益的分配能够尽量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以期让所有的社会 成员达到平等的初始状态,从而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
3、社会政策
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和 执行的社会管理领域发展的方向和行为规范。 人口政策、户籍身份管理政策、社会保障政策、 交通管理政策、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政策、犯罪 处罚政策等。 作用: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秩序,创造良好 的社会人文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环境,优化人类 生存的自然条件;增进社会福利,实施社会保障,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四)我国公共政策学科未来发展展望
1、加强理论研究,夯实学科基础 厘清基本概念;探讨政策哲学;总结实践 经验;吸收前人成果。 2、强化“问题”意识,关注政策现实 3、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 4、优化课程设臵,培养专业人才 5、完善组织机构,增强智囊功能 6、健全“投入”机制,促进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