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稿(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稿
设计人:武勇审核:初二语文组姓名:时间;2012.5.19
课前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揭示罗布泊这一曾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极富文学性,有很多形象的描写,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形象鲜明的描述中,又饱含痛惜之情。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悟情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真正将本课上出语文味。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这种体裁。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2、整体感知,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资料链接:
1、罗布泊的变迁: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大漠的英雄树
2、楼兰美女:1980年,在楼兰古国的旧址,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三角洲上,发现了一片墓地,其中一个墓的主人,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体肤指甲保存完好。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深邃的眼眶、长长的睫毛、尖尖的鼻子、圆润的嘴唇、褐色的披肩秀发。她身上裹着毛织的毯子和一块羊皮,胸前毯边用装饰性的木别针别住,下身穿羊皮裙,脚登一双翻毛皮靴,头上戴蓬松的羊绒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她有着今天的姑娘们或许难以企及的美丽,妆扮也符合今天的审美标准。人们被她的美貌惊呆了,所以称她为“楼兰美女”。经碳14鉴定,楼兰美女芳龄四千岁。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身世?
其一:故迹楼兰或可寻,红颜寂寞一梦深。青丝不理四千载,尚有声声唤美
其二:瀚海曾经是桑田,雕栏玉砌已成残。光阴未教朱颜改,我恨晚生四千年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抽查一位同学)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
2.解释下列词语。(抽查2位同学)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展示“罗布泊”大耳朵图片(配乐:月牙泉
2、这只“大耳朵”就是罗布泊,它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楼兰美女的木乃伊在这里发现;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这里考察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象这样的事例在这里可谓层出不穷。甚至有科学家发现,罗布泊一直在移动。罗布泊这个谜样的世界,神秘的荒原,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它迷惘、思索、争论、甚至献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罗布泊,走近这个神秘的地方。
二、解题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它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参考: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湖,后来消失了。感情基调是惋惜、悲痛、难过、遗憾。
教师:启发性提问:如果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参考:生:罗布泊现在是什么样的?生:罗布泊曾是怎样一个仙湖?生:罗布泊什么时候消逝的?生:罗布泊怎样消逝的?生:罗布泊为什么消逝?师:这两个问题都是问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一个问题。生:罗布泊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过程中解决生字词。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句子,说说以前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并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过去的罗布泊:
现在的罗布泊:
对比手法的作用:
2、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是什么原因导致罗布泊消逝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9——14自然段,从中画出相关语句。
参考:(1)1925年到1927年国民党将塔里木河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耕地废弃,沙化扩展。(2)虽然在1952年把河道又改过来了,但是两岸人口大增,用水量增加,导致塔里木
河缺水。(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盲目”导致上游水被抽干了,下游就没水了。
3、罗布泊的消逝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呢?同学默读15——24段,从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参考:胡杨林死亡,绿色长城消逝,土地沙漠化严重
教师过度: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一片荒漠,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扩张。悲剧又何曾仅发生在罗布泊的身上,我们全体同学一起来朗读课文最后三段,看看作者还写了哪些悲剧?
4、像罗布泊这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青海湖、月牙泉。(上演着怎样的悲剧?)
教师启发性提问:这一系列悲剧的最终制造者是谁?
5、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处理方式:篇末,作者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谁愿意读一下?要读出感情。
四、品味句子、领会感情
美丽的罗布泊就这样人为地消逝了,这怎不令人痛惜,作者用他的笔倾诉他满怀的忧伤和悲愤。本文也是一篇————————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最能够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进行简单评析
参考:
(1)我喜欢“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这一句话。因为作者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将胡杨林比作“木乃伊”,生动形象的写出罗布泊消逝带来的后果。
(2)(2)我喜欢“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句话。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
(3)我喜欢“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句话。这一句也运用拟人的手法,富裕罗布泊人的感情。
(4)(4)我喜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句话。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出强烈的求救声。
(5)(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这一句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6)(6)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五、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的分析和理解,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拯救生态环境发出的强烈呼吁,还有一种呼吁,她或许很微弱,可我们绝不能漠视。那是罗布泊边仅存的一棵奄奄一息的胡杨,她见证了几百年的历史,她有许多话要说……请拿出纸,发挥你的想象,以胡杨的语气和心情写下一段诉说。(图片展示)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