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的感悟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的感悟
时光飞逝,半个学期的分离工程课程马上就要结束,回顾一下这段时期的学习历程,发现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去改变。
首先从课程内容说起。
32学时的课程,大致分为了三个模块。
第一块是有关精馏的内容。
其中包括有泡露点的计算、普通精馏计算、特殊精馏(萃取精馏、特殊精馏)的计算以及各种板效率的计算。
第二块是有关吸收的内容。
包括气液相平衡,物理吸收以及化学吸收。
第三块是新分离方法的介绍。
其中包括有泡沫吸附分离技术,液膜分离技术,固膜分离技术。
细看这些内容可以发现,这些知识点都是化工原理和化工热力学课程的延续和深化。
众所周知,化工热力学的学习是很困难的,但是这门课程学起来并不困难。
这个学期的分离工程课程,让我收获良多。
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并且,视野也拓宽了不少,给我提供了一个和同学们交流的机会。
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又不失严谨,在这样轻松活跃的气氛下学习,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希望老师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总结经验,把这些课堂亮点继续下去,期待更加完美的课堂。
现代分离技术第一版课程设计
现代分离技术第一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应用也越来越复杂,对于开发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现代分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开发技术,它能够让开发人员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维护性。
因此,本课程就是根据市场对于现代分离技术的需求而设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现代分离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以现代分离技术为主题,重点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1.前后端分离开发技术;2.前端 MVC 和 MVVM 设计模式;3.Vue.js 和 React.js 框架;4.Node.js 技术栈和 RESTful API 设计。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现代分离技术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前后端分离开发技术;3.熟悉前端 MVC 和 MVVM 设计模式的应用;4.熟悉 Vue.js 和 React.js 框架的使用;5.熟悉 Node.js 技术栈和 RESTful API 设计的实现。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和参考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熟悉现代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实践训练:通过实际项目开发和实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现代分离技术的技能和应用。
五、教学内容详细分析1. 前后端分离开发技术1.1 前后端分离开发模式的发展历程; 1.2 前后端分离开发技术的基础概念和原理; 1.3 前后端分离开发技术的优缺点。
2. 前端 MVC 和 MVVM 设计模式2.1 MVC 和 MVVM 设计模式的基础概念和原理; 2.2 以 Angular.js 为例讲解前端 MVC 设计模式的应用; 2.3 以 Vue.js 为例讲解前端 MVVM 设计模式的应用。
3. Vue.js 和 React.js 框架3.1 Vue.js 和 React.js 框架的概述; 3.2 Vue.js 和 React.js 框架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技巧; 3.3 Vue.js 和 React.js 框架的实际应用。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作者:傅虹飞彭帮柱岳田利王云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38期摘要:《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文着重于在食品工业中的常用现代分离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的教学探索,从课程主要内容的组织、课堂讨论的引入、实验课的开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分离技术;食品科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219-03现代分离技术是有别于传统分离技术的,伴随着新的分离技术的出现及其在不同产业领域的应用,顺应不同学科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更优化、更先进的分离技术,在化工领域和工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近些年来现代分离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与工业应用的发展,使其成为食品专业本科教育的知识储备体系的一部分。
结合现代分离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现状,《现代分离技术》主要向学生讲授近年来发展较快及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分离科学领域的发展前沿,丰富专业知识,拓宽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本文就如何在课程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实验开设等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优化教学内容《现代分离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开设是在学生学习了《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机械与设备》专业基础课后而设置的,学生具备了一些传统的分离技术如离心、沉降、结晶、蒸馏与精馏等知识,而且现代分离技术自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到生物、材料和化工等领域,因此需要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从现代分离技术中选取与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领域发展密切的内容组织课程教学。
教材选择对于教学过程十分重要,介绍现代分离技术的著作很多,笔者选择了《现代食品分离技术》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选取了近几年国内外食品分离技术领域的常用技术和科研成果作为补充材料,再结合自身在食品科学领域的科研经历,系统组织了十二章教学内容,其中分为主要讲授和学生自学内容,其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现代食品分离技术概论、超临界萃取技术、反胶束萃取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泡沫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和微胶囊化技术等,并辅以自学内容,如选取沉淀分离技术、絮凝分离技术和现代吸附分离技术等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以课堂提问的形式检查自学效果。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陈纲领;葛秀涛;郑建东;王余杰
【期刊名称】《化工中间体》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针对目前《现代分离技术》课程特点,结合多年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和途径的改进、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教学仪器设备方面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而且整个课程更加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陈纲领;葛秀涛;郑建东;王余杰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239000;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239000;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239000;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G642.0
【相关文献】
1.绿原酸的提取与分离--现代分离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J], 汪玉秀;王俊儒;常君成;来冬梅;高锦明
2.应化专业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J], 张国平
3.《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J], 潘君丽;刘维桥;邹超
4.《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J], 陈纲领;葛秀涛;郑建东;王余杰;
5.基于OBE理念的BOPPPS教学模式在"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 朱艳芳; 王登武; 钱立伟; 宋文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2016·1144化学新课标《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初探*陈纲领 葛秀涛 郑建东 王余杰(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安徽 239000)摘要:针对目前《现代分离技术》课程特点,结合多年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和途径的改进、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教学仪器设备方面的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而且整个课程更加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
关键词:现代分离技术;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O6∶G642.0 文献标识码:AAn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Curriculum Teaching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Chen Gangling , Ge Xiutao, Zheng Jiandong, Wang Yujie(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uzhou University, Anhui, 239000)Abstract :The question of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as studied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practiceteach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The lack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were solved by system of multimedia aided instruction. The reform on the course,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whole cours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ocial needs.Keywords :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对物质分离、富集和纯化的技术称为分离技术与方法。
现代分离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分离技术实验报告1. 引言现代生物分离技术是生物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允许我们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和纯化目标物质,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利用生物组分的有力工具。
本实验旨在介绍几种常见的现代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我们对这些技术的理解。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 细胞破碎液- 聚丙烯酰胺凝胶- 某种蛋白质混合物- DNA片段- 色谱柱- 电泳仪- 丙酮、甲醇等有机溶剂2.2 方法2.2.1 超速离心将细胞破碎液通过超速离心(10000 g,20分钟)进行初步分离。
2.2.2 凝胶电泳将蛋白质混合物用SDS-PAGE进行凝胶电泳分离,根据蛋白质大小和电荷的不同,使其在凝胶上形成明显的分离带。
2.2.3 透析将目标物质透析至所需缓冲溶液中,以去除其它杂质。
2.2.4 色谱层析使用色谱柱将目标物质与杂质进一步分离,根据目标物质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的层析介质。
2.2.5 挤压过滤使用滤器挤压过滤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质。
2.2.6 溶剂萃取应用不同的溶剂体系将需要分离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胶体分离结果通过超速离心后,样品分为两层,上层为液体,下层为沉淀。
沉淀层可能包含细胞碎片、酶、DNA等。
3.2 凝胶电泳结果经过凝胶电泳分离,观察到了不同大小和电荷的蛋白质在凝胶上的明显分离带。
该结果表明凝胶电泳可以有效分离目标蛋白质。
3.3 透析结果通过透析,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进一步纯化,并去除其它杂质。
透析后观察到目标物质的纯度显著提高。
3.4 色谱层析结果在色谱柱中,目标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与层析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实现与杂质的进一步分离。
观察到目标物质从柱上流出时的吸光度峰,表示分离效果较好。
3.5 挤压过滤结果通过挤压过滤,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质可以从溶液中有效地分离出来。
观察到过滤液变清澈,颗粒物质留在滤器上面。
3.6 溶剂萃取结果利用溶剂的特性和溶剂体系的选择,成功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并与其它溶质分离。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首先,分离方法是化学分析和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实验和技术手段,可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得到所需物质。
根据分离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物理分离和化学分离两类。
物理分离方法主要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来实现分离,如沉淀、过滤、蒸发等。
而化学分离方法则是通过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差异来实现分离,如萃取、结晶、电析等。
在物理分离方法中,沉淀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当混合液中存在不溶于溶液的物质时,可以通过加入反应物,使其与溶液中的物质反应生成沉淀,从而实现分离。
过滤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物理分离方法,通过过滤纸或滤膜,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蒸发法是将混合物中的溶液加热,使其蒸发,从而使溶质得以分离。
化学分离方法中,萃取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差异,在两相之间进行传质的过程,从而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
结晶法是将溶液经过加热或降温处理,使其中物质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从而使溶质结晶出来。
电析法是将混合物溶液通过电解池,利用不同成分的电化学特性,在电场作用下进行电离和电泳,从而实现分离。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分离方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分离领域。
例如,色谱分离技术可通过色谱柱中固定相的选择性吸附和固相与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电泳分离技术利用电场的作用,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的速度和方向不同,实现对混合物中成分的分离。
而超临界流体技术则是通过调节超临界流体的温度和压力,实现对混合物中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总而言之,《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涵盖了物理和化学分离方法的原理、分类和应用,并介绍了一系列现代化学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学习该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合适的分离方法选择的能力,为化学分析和工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同时,也为我们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060双碳”愿景下现代分离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3060双碳”愿景下现代分离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武卫荣;姜骉麟;路峰;宋先雨;黄美英
【期刊名称】《三峡高教研究》
【年(卷),期】2024()1
【摘要】在“3060双碳”愿景下,化工行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落实“双碳”目
标的核心力量,而化工专业核心课程担负着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促进化工行
业转型低碳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针对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现代分离工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采用PBL案例教学、多样化考核形式和运用模拟软件
辅助教学等措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社会使命感。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武卫荣;姜骉麟;路峰;宋先雨;黄美英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碳中和”愿景下“行校企联动”的现代木结构建筑企业人才培养探究——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双碳”愿景下环保政策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3.“双碳”愿景下碳中和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
路径探索4.“双碳”愿景下《绿色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5.“碳达峰、碳
中和”愿景下能动专业教学改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程设计分离技术
课程设计分离技术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了解分离技术在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常见分离技术的实验操作,如吸附实验、离子交换实验、膜分离实验等;能够分析实验结果,提出优化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分离技术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应用案例。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第一章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第二章吸附技术;第三章离子交换技术;第四章膜分离技术;第五章分离技术的应用。
2.教学内容:第一节分离技术概述;第二节吸附实验;第三节离子交换实验;第四节膜分离实验;第五节分离技术在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和应用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提出问题和建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分离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分离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分离技术的实验操作和应用案例。
4.实验设备:配备完善的实验室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学完化学现代分离技术学生的收获
学完化学现代分离技术学生的收获近年来,“分离工程”和“新型分离技术”已经被各个高等院校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和食品工程等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所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作为化工专业的一名学生,已经学过《化工分离工程》的一些相关知识。
通读完这本书后,发现《现代分离技术》这本书将分离工程和新型分离技术内容进行融合的同时,又添加了反映该学科最新进展的内容。
通读完《现代分离技术》不仅有利于我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还让对新型分离技术有一些新的了解。
但由于我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有限,对书中所讲述的知识所学不多,且难免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困惑,现就一些主要的内容来讲述下我从《现代分离技术》这本书中的所得:第一点,关于料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这一章是《化工分离工程》中所没有的。
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料液中非均相组分的分布特性及料液的流动特性,以利于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同时还除去一些对下游分离操作有影响的杂质,使后续的分离提纯过程能顺利进行。
其实在《化工分离工程》的课程上,也曾被贯彻过程预处理的概念,只是不曾注意。
在生物工程中,加热方式应用较多;凝聚是指在特定电解质作用下,破坏悬浮固形颗粒、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使胶体粒子聚集的过程。
解释凝聚微观机理的模型是扩散双电层模型;絮凝是指使用絮凝剂(通常是天然或合成的大分子聚电解质),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架桥作用而使胶粒形成粗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完成料液预处理之后才是应用过滤或沉降、离心分离等操作单元来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
此外读完这一章,更提醒我要学会将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贯通,因为絮凝和凝聚是《胶体化学》中学过的知识。
最后一点是关于结晶和沉淀——在读到结晶的章节时引发的思考。
结晶和沉淀同样是从液相或气相中形成固相的过程,它们有怎样的区别?读完《现代分离技术》后,我得到以下结论:结晶过程中得到的晶体是具有整齐的几何外形,固定熔点和各向异性的固态物质,组成晶体的单位原子、分子或离子具有规律的排列。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教学设计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教学设计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实验室工作中,离不开许多对化学分离技术的需求,这些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化学分离技术的能力,是在学术成就中极其关键的一环。
而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的学习,更是成为高级化学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现代分离方法的概念化学分离方法是化学过程中为从混合物中纯化成分(分离物)而采用的技术,在化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在现代化学分离过程中,使用的分离技术包括热分离技术、液-液、固-液和气-液分离。
早期的分离方法大多数是采用物理方法,如蒸馏、结晶等,而现代分离方法则包括分子筛、膜分离、离子交换和气相色谱等技术。
这些先进的分离技术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化学学习进入了更高的层次,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分离工具,助力于今后应用科学领域的工作。
现代分离技术的教学设计在现代化学分离科技的发展中,学生在学习各种现代分离技术时,需要充分掌握分离工具的使用和原理。
因此,现代科技的教学设计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
分离工具的教学针对现代分离工具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注重实践性的训练。
在实验室中多提供样品,力求多样化,可供学生在分离实践过程中挖掘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同时,让学生在基础实验过程中,多参与任务式的实验课程。
让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未来的科技工作做好准备。
原理的教学针对现代分离技术的原理教学,应该让学生深入了解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如何了解和掌握原理?一是让学生多学习科技文献和阅读相关书籍,二是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深刻了解分离原理,针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是让学生在讨论中多扩展思路,在分析过程中多质疑,以挖掘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挑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
结语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化学分离技术和使用现代分离工具的能力。
因此,对化学科技教育的设计和改进,必须从实验和原理两个方面入手。
混合式教学在《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混合式教学在《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中的实践运用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特点,梳理教学内容,设计课前线上、课堂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过程性学习,通过学习评价及教学反思反馈教学模式,充分探究混合式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而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中图分类号:G642.0;O61.引言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主要研究物质的分离、富集和纯化,其中包含多种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设备和操作等,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课程[1-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按照“分离原理、设备、应用”等流程开展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知识,缺乏思考,对设备比较陌生,无法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氛围不活跃,学习兴趣不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3]。
2.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将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有机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教学过程灵活、教学场景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既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4-5]。
3.混合式教学设计及评价混合教学模式下,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设计如图 1 所示:图 1.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3.1课程前情分析课程前情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所蕴涵的课程思政分析等。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以及各种分离方法(萃取分离、色谱分离、膜分离、电化学分离)基本原理、设备、操作和应用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课程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四个维度。
其中,知识与技能,课程思考,问题解决三个维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分离方法科学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各种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分离设备和操作参数,了解各分离方法的应用。
《现代分离技术》教学大纲.doc
基本教材 芳钧康祺 九维希家 陆蒋严(2学(8学课程英文译名: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任课教师:李定或课程性质:选修课讲授学时:40学时 学分数:2学分适用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类、生物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研究生。
一、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为主线,在本科学习化工原 理、化工分离过程的基础上,将分离技术的最新发展内容:溶剂萃取、特殊萃取(超临界 流体萃取、反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沉淀和结晶、膜分离(电渗析、超滤、微滤和反渗 透、纳滤、渗透汽化与气体膜分离)液膜分离、功能性膜分离、特殊精馅(耦(集)合精 馅、恒(共)沸精馅、萃取精馅、反应精锦、短程(分子)精锦)泡沫吸附分离等所涉及到分 离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及最新进展相,理论与应用并重,按一定的教学深度和广度简明地 全面讲授。
二、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与物料的分离过程是清洁工艺的重要组成 部分,分离技术在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分 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生化、医药、材料、冶金、矿冶、轻工、食品、原子能、 环保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分离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不断 有新进展。
为此,开设本门课程,使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及相近的生物工程类、环境科学 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掌握必须的现代分离技术知识。
三、 教学内容1、分离过程化学 新型传质分离技术 生化分离技术 分离过程与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2、章节内容绪言 第一章溶剂萃取第一节概述1. 1溶剂萃取化学的发展概况 1.2萃取体系与萃取过程第二节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基础2. 1萃取平衡2.2液-液体系溶解度规律第三节 溶剂萃取(1 )-无机物质的溶剂萃取3. 1萃取体系3.2影响萃取的各种因素第四节 溶剂萃取(2) -有机物质和生物物质的溶剂萃取4. 1 极性有机稀溶液的络合萃取4.2应用第五节萃取过程动力学5.1萃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5.2萃取动力学方程示例第六节萃取过程的计算6. 1 单级萃取6.2多级错流萃取6. 3多级逆流萃取6. 4分馅萃取6. 5萃取设备第二章特殊萃取第一节超临界流体萃取及超临界流体技术1. 1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特征1.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流程1. 3超临界流体的热力学基础1. 4超临界流体的动力学基础1.5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第二节反胶团萃取及反胶团技术2.1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2.2反胶团萃取的主要影响因素2.3反胶团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示例第三节双水相萃取3.1基本概念3. 2 双水相萃取的理论基础3. 3双水相萃取的应用(8学第三章沉淀和结晶第一节沉淀和结晶的热力学基础1.1固液平衡1.2相图第二节沉淀2.1氨基酸的沉淀2.2蛋白质的沉淀2. 3 共沉淀法2. 4 均匀沉淀法2.5 沉淀条件第三节结晶3.1 溶液结晶3.2熔融结晶第四节结晶动力学4.1溶液结晶动力学4.2熔融结晶动力学第五节结晶的粒数和粒度分布5.1粒数5. 2 粒础.3. 3双水相萃取2粒度分布第四章膜分离第一节概述1.1膜及膜分离1.2 分离用膜第二节电渗析2. 1电渗析的基本原理2.2离子交换膜(6学(10学(6学第三节 超滤、微滤和反渗透3. 1 概述3.2超滤与微滤3. 3反渗透3.4膜设备及其应用 第四节纳滤4. 1概述4.2纳滤膜分离过程原理和模型4.3影响纳滤膜分离姓能的主要因素 4.4应用 第五节渗透汽化与气体膜分离5. 1 渗透汽化5. 3气体膜分离笫六节液膜分离6. 1液膜的结构及分类6.2液膜分离的机理6. 3液膜分离的传质方程6.4液膜分离过程6. 5液膜的应用笫七节其它功能姓膜分离过程 笫八节展望第五章其它分离技术第一节耦(集)合精馅1. 1恒(共)沸精炮1.2萃取精馅1. 3反应精锚第二节短程(分子)精锚第三节 泡沫吸附分离技术四、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堂教学五、 教学时间安排:4学时/周x 1 °周六、 考核办法:笔试考试。
《现代分离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分离技术》教学大纲课程英文译名: 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任课教师: 李定或课程性质: 选修课讲授学时: 40学时学分数: 2学分适用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类、生物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研究生。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为主线,在本科学习化工原理、化工分离过程的基础上,将分离技术的最新发展内容:溶剂萃取、特殊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反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沉淀和结晶、膜分离(电渗析、超滤、微滤和反渗透、纳滤、渗透汽化与气体膜分离)液膜分离、功能性膜分离、特殊精馏(耦(集)合精馏、恒(共)沸精馏、萃取精馏、反应精镏、短程(分子)精镏)泡沫吸附分离等所涉及到分离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及最新进展相,理论与应用并重,按一定的教学深度和广度简明地全面讲授。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与物料的分离过程是清洁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离技术在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生化、医药、材料、冶金、矿冶、轻工、食品、原子能、环保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分离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不断有新进展。
为此,开设本门课程,使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及相近的生物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掌握必须的现代分离技术知识。
三、教学内容1、基本教材(1)陆九芳等分离过程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蒋维钧新型传质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3)严希康生化分离技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4)刘家祺分离过程与技术天津大学出版社2、章节内容绪言(2学时)第一章溶剂萃取(8学时)第一节概述1.1 溶剂萃取化学的发展概况1.2 萃取体系与萃取过程第二节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基础2.1 萃取平衡2.2 液-液体系溶解度规律第三节溶剂萃取(1)-无机物质的溶剂萃取3.1 萃取体系3.2 影响萃取的各种因素第四节溶剂萃取(2)-有机物质和生物物质的溶剂萃取4.1 极性有机稀溶液的络合萃取4.2 应用第五节萃取过程动力学5.1萃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5.2萃取动力学方程示例第六节萃取过程的计算6.1单级萃取6.2多级错流萃取6.3多级逆流萃取6.4分馏萃取6.5萃取设备第二章特殊萃取(8学时)第一节超临界流体萃取及超临界流体技术1.1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特征1.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流程1.3超临界流体的热力学基础1.4超临界流体的动力学基础1.5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第二节反胶团萃取及反胶团技术2.1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2.2 反胶团萃取的主要影响因素2.3 反胶团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示例第三节双水相萃取3.1 基本概念3.2 双水相萃取的理论基础3.3双水相萃取的应用第三章沉淀和结晶(6学时)第一节沉淀和结晶的热力学基础1.1 固液平衡1.2 相图第二节沉淀2.1 氨基酸的沉淀2.2 蛋白质的沉淀2.3 共沉淀法2.4 均匀沉淀法2.5 沉淀条件第三节结晶3.1 溶液结晶3.2 熔融结晶第四节结晶动力学4.1 溶液结晶动力学4.2 熔融结晶动力学第五节结晶的粒数和粒度分布5.1 粒数5.2 粒础 3.3 双水相萃取2粒度分布第四章膜分离(10学时)第一节概述1.1膜及膜分离1.2分离用膜第二节电渗析2.1 电渗析的基本原理2.2 离子交换膜2.3电渗析过程中的极化问题2.4 应用第三节超滤、微滤和反渗透3.1 概述3.2 超滤与微滤3.3 反渗透3.4 膜设备及其应用第四节纳滤4.1概述4.2纳滤膜分离过程原理和模型4.3影响纳滤膜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4.4应用第五节渗透汽化与气体膜分离5.1 渗透汽化5.3气体膜分离笫六节液膜分离6.1 液膜的结构及分类6.2 液膜分离的机理6.3液膜分离的传质方程6.4液膜分离过程6.5液膜的应用笫七节其它功能性膜分离过程笫八节展望第五章其它分离技术(6学时)第一节耦(集)合精馏1.1恒(共)沸精熘1.2萃取精馏1.3反应精镏第二节短程(分子)精镏第三节泡沫吸附分离技术四、教学方式:多媒体课堂教学五、教学时间安排:4学时/周×10周六、考核办法:笔试考试。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标准
目录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1)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1)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和依据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一、知识性目标 (4)二、技能性目标 (4)三、情感性目标 (4)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5)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7)一、教学条件 (7)二、师资要求 (8)三、教学方法建议 (8)四、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8)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9)六、评价建议及标准 (10)第五部分附录 (11)《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作用《现代分离技术》(Modern Isolation Technology)是精细化学品生产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总学时一般为32学时。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分离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现代分离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分析解决化学专业问题能力。
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今后学习和工作以及科研打下比较牢固的基础。
学习该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化学等知识如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做基础。
课程学习理论部分为基础,以五种具体的分离方法为载体,通过对萃取、精馏、色谱技术、膜分离、电化学分离等五种方法的具体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今最先进的精细化学品的分离方法,掌握其理论,从而丰富其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重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综合理念是:以岗位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处理对象(项目)为载体,以处理方法和工艺为主线,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体现“学做结合”。
本课程以培养分析检验岗位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设计学习任务(项目),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组织教学,体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免费下载】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人:刘锡建教学团队审核人:陆杰开课学院审核人:饶品华课程代码:040384适用层次(本/专科):本科总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学时:0 实验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比例:平时(含期中)40 %+期末60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教材:丁明玉,《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主要参考书:1、陈欢林,《新型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刘茉娥,《膜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尹芳华,钟璟,《现代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一、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培养学生的解决化工过程中的分离问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了解化工分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发展。
2.培养学生掌握化工分离的原理和化工分离的技术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解决化工过程中分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1.了解化工分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发展。
2.掌握化工分离的原理。
3.掌握化工分离的技术方法。
4.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5.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解决化工过程中分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对照表教学效果效果1效果2效果3效果4效果5教学内容绪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萃取分离法√√√√√色谱分离原√√√√√理制备色谱技√√√√√术膜分离√√√√√吸附与离子√√√√√交换五、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分离科学及其研究内容、分离科学的重要的性、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离方法分类、分离方法的评价、分离技术的展望教学要求:1、了解《现代分离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质、地位和作用;2、了解分离方法分类以及研究内容;3、掌握分离方法的评价;4、了解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分离方法的评价、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教学内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疏水相互作用教学要求:1、掌握分子间存在的几种相互作用力;2、理解并掌握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3、了解疏水相互作用;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分子间的几种相互作用力、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等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 分离技术 是指在近年来 发展迅速 ,在 某些领域 ,具 有 比传 统分 离技 术显 著的优越性 的分离技术 。现代 分离技术 大致 可分为对传统分离过程或方 法加以变革后 的分离技术 ,和基于 材料 科 学 发展 形成 的分 离 技 术 两 大 类 ,也 有 些 新 技 术 是 由 以 上 两类 结合形成的。本文针对海洋技术 专业学生 的知识背景 与需 求 ,结合 多年教学 经验 ,对现代分 离技术课 程教学 的特点 、存
第4 1 卷 第 7期 2 0 1 3年 4月
广
州
化
工
Vo 1 . 4 1 N o . 7
Ap il r . 2 01 3
G u a n g z h o u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现 代 分 离技 术 课 程教 学 实践 与探 索
( E n g i n e e i r n g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o f S e a w a t e r U t i l i z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M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S c h o o l
邓 会 宁 ,王 阳
3 0 0 1 3 0 )
( 河北 工业 大学化 工 学院 ,海水资 源 高效 利 用化 工技 术教 育部 工程研 究 中心 ,天津
摘 要 :现代分离技术是化工学院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本文针对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与需求,结合多年教学
经验 ,对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 的特点和存在 问题进行 了分析 ,并提 出通 过激发学生兴趣 、合 理组 织教学 内容 、教学 与学科前 沿
o f 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i r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y, g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y, g T i a n j i n 3 0 0 1 3 0 , C h i n a )
相渗透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 际问题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关 键词 :现代分离技术;海洋技术;教学方法; 学科前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图分 类号 :G 6 4 2 . 4 1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1 — 9 6 7 7 ( 2 0 1 3 ) 0 7 — 0 1 7 6— 0 3
Pr a c t i c e a n d Ex p l o r a t i o n o n Te a c h i n g o f Mo d e r n S e pa r a t i o n Te c h no l o g y
DENG Hu i—n i n g,WANG
Ab s t r a c t :Mo d e m s e p a r a t i o n t e c h no l o y g wa s o n e o f t h e i mp o r t a n t s p e c i a l i z e d c o u r s e s f o r s t u d e n t s i n S c h o o l o f Ch e mi - c a l En g i n e e in r g a n d T e c hn o l o y .Ac g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k n o wl e d g e 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 d e ma n d o f t he s t u d e n t s o f ma in r e t e c h n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t i e s a n d t he t e a c hi n g e x p e ie r n c e,t h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mo d e m s e pa r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y g t e a c h i n g a n d t h e p r o b l e ms i n t e a c h i n g we r e a n a l y z e d .Me t h o d s f o r i mp r o v i n g t e a c hi n g q ua l i t y i n c l u di n g i n t e r e s t s t i mu l a t i o n,o p t i ma l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o r — g a ni z a t i o n,a d v a n c i n g t o pi c s i n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 w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 di s c u s s e d t o i mp r o v e t h e p r o b l e ms a n a l y s i s a n d s o l — v i ng a bi l i t y o f s t u d e n t s . Ke y wo r d s:mo d e m s e pa r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y ;ma g r i n e t e c h n o l o y ;t g e a c h i n g a p p r o a c h;a c a d e mi c f r o n t i e r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