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解说词(12集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

目录

第一集乱世孤旅

第二集绝域求生

第三集生死兄弟

第四集亡命凌山

第五集穿越草原

第六集踏上圣土

第七集随风而逝

第八集西天取经

第九集享誉佛国

第十集归心似箭

第十一集呕心沥血

第十二集圆满

第一集:乱世孤旅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的变成了神话,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那一年,他二十八岁。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唐。

公元六百年,隋帝国创建二十年,在都城长安于东的洛阳附近,一个婴儿悄然诞生了。

洛州是今天的洛阳,玄奘就出生在距离洛阳三十公里的陈家村。玄奘俗姓陈,《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玄奘的高祖和曾祖作过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实封疆大吏,祖父因为品学兼优而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仅管只是隋帝国的一个普通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儒学熏陶。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玄奘五岁的时候,母亲去逝,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有撒手人寰,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

关于玄奘的传记都提及玄奘早熟,或许,童年的不幸使年幼的玄奘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父亲去世之后,无依无靠的玄奘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

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了佛教,大约六百多年后,佛教开始向东传入中国。

公元六十七年,两位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抵达中国,汉帝国修了一座专门的寺院,供印度高僧翻译佛经,为表彰白马驮经有功,寺院被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就在洛阳,它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被尊为佛教在中国的祖庭。自佛教东传以来,洛阳一直就是重要的佛教中心。年幼的玄奘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投靠佛门,但是,这个早熟的孩子发现,洛阳的寺院生活,非常适合自己的天性。公元六百一十二年,隋帝国选拔僧人,这是一次有皇帝亲自发动的宗教活动,考试很严格。只有那些禀赋超凡的人才能被录取,但是,十三岁的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最终被破格剃度。

当玄奘成为一名僧人的时候,佛教已传入中国近六百年,寺院林立,僧侣如织,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由于良好的儒学根底,仅仅五、六年时间,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阳。他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而且见解独到。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战火燃烧到洛阳的时候,玄奘来到了都城长安,此时的长安刚刚更换了主人。隋帝国灭亡,大唐初建。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痴迷于佛法的玄奘选择了南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在七年的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师徒彻底读懂佛法。如饥似渴的学习使玄奘声名鹊起,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然而,疑惑开始困惑玄奘。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佛教典籍中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没有一个高僧的解释令玄奘信服,对于一个僧人而言,这是一种根源于灵魂深处的迷惘。玄奘明白,他将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开心中的迷惘,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公元六百二十五年,玄奘结束了游学生涯。第二次来到大唐都城长安。此时,历尽磨难的长安秩序已经恢复,大唐帝国在李氏家族的统治下开始崛起,各种迹象都表明,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年幼的时候,母亲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玄奘身穿白衣,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或许,这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暗示……

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了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这次遭遇将改变玄奘的一生。这个叫波颇的僧人来自印度,他正在长安讲经说法,心事重重的玄奘从波颇身上迅速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

在玄奘的年代,来自印度的佛经并不齐全,再加上翻译的曲解,对佛法的误读司空见惯,佛教领域教派众多,相互争执不下,玄奘的内心充满了迷惑,佛法的真谛究竟在哪里。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宵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

印度僧人的出现,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灵,玄奘决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母亲的梦在冥冥中应验了,向西而行,去那个叫那烂陀的地方。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联名上书朝廷,请求西行。然而,朝廷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禁止出境。当时,大唐立国不久,帝国的安全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在北方边疆,游牧的突厥人重新崛起,铁骑经常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公元六百二十六年,就在玄奘请求西行的那一年,突厥可汗率领十万骑兵抵达长安郊区,帝国陷入恐慌当中,刚刚继位的唐太宗没有任何护卫,单骑会晤突厥可汗,冒着巨大的危险,大唐的皇帝终于劝退了突厥大军,长安暂时又恢复了安宁。但是,大唐和突厥人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唐太宗在等待决战的时机,为了准备与突厥人的战争,帝国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的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计划就这样被官方否决,结伴同行的人都退缩了,但是玄奘没有放弃。他一边学习古印度文,一边等待着离开长安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