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上)

合集下载

回族十大大姓

回族十大大姓

回族十大大姓
1、纳(na),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首音。

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

2、撒(sa),撒姓回族中的大姓。

在回民族当中,经名带“撒”字头的也比较多。

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区。

3、沙(sha),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

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区。

4、闪(shan),回族中的闪姓,据《回教民族说》称,由“苫思丁之后裔”转为闪和陕。

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云南等地。

5、苏(su),苏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

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6、速(su),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的第二个字音。

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7、保(bao),出自赛典赤·赡思丁家族。

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8、哈(ha),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

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和西北等地。

9、郝(hao),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

10、忽(hu),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

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11、马(ma),取于经名、改姓、赐姓三种来源。

马姓占回族人口66.92%。

12、木(mu),取自经名之首音。

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13、赛(sai),布哈拉王族赛典赤后裔。

我国回族各姓氏来源与分布.docx

我国回族各姓氏来源与分布.docx

我国回族各姓氏来源与分布我国回族各姓氏来源与分布全球王氏网发布 : 2011-5-07 16:17作者 :天柱山阿: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

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

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

此外,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

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

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sf(h6[-|B ] O&p848 艾: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

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

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及江苏等地。

9N&X*O3Yh3\&_W S4]848安:安姓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

唐太宗时,由阿拉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后人便以此为姓。

此外,于唐贞观初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的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右戍卫大将军、进爵为开国子)、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公)。

安思恭(高宗任州刺史),也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

其后,明代来中国的禄国(今菲律禄)禄王巴都噶 ;叭喀刺第三子安都,其后裔融入回回民族后,也取安姓。

另据《姓氏考略》,安姓是以国名姓氏。

古代安息人或安国(克布哈拉一)人来中国自居不者,以安姓。

《通志 ;氏族略》也,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

西域学者安清,原是安息国王太子,后到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姓。

《唐 ;宰相世系表》也称;“安氏,⋯⋯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姓。

” 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北部,是我国开通之路,大中西易交往的必之地,也是多留居中国的穆斯林之故国。

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河北及西北地区。

全球王氏网Y7Ax1hQ1yM v"K;t把:回族中的把姓,大多是明代回回入附者和使名的首音。

从姓

从姓

堂号
东莞堂:以望立堂。
双烈堂:明朝初期,从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于他清明廉洁,所以叫撉遯。他年老退休后,燕王朱棣率军破城,他和儿子从士默同时遇难。一门双烈,后人因以为堂。
字辈排行/从姓 编辑
广东从化从氏字辈:“锡儒金玉品世代登高传伦常庆礼发家庭定平安”。
山东无棣回族从氏字辈:“德世俊实春兰磐叔思大中俨乐奇奎坛……”
从贞:(生卒年待考),繁昌人(今安徽繁昌)。著名明朝将领。官至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童孺俱颂其美。
从龙:(生卒年待考),字云峰;安陆人(今湖北安陆)。著名明朝官吏。明朝成化中期以举人省身份知麻哈州(今贵州凯里麻江)。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当地人民都感激他的教化之德。从龙后来出任怀庆知府(今河南焦作沁阳一带)。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从事中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从事中郎,为西汉时期所设置的武官职务,是大将军府的属官,由战功卓越、经验丰富、智谋百出之人承担,职责为佐将军,主谋议,相当于今天军制中的参谋,职位在主簿之上。
西汉初期,主官下属的官吏,当犯有错误时,主官有权撤其官职,但不能予以开割,往往就降为“从史”来使用,可以功复其原职或改任他职,在史籍《汉书·倪宽传》中就记载:“除为从史。”
在从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从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cóng(ㄘㄨㄥˊ)。
源于回族
出自清朝时期青海卡力岗地区原藏族,属于以宗教教义为氏。
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甘肃省河州花寺门宦教主马来迟赴青海地区循化进行宣教活动,在卡力岗地区的原藏族部落中,以伊斯兰教的中心教义“顺从和平”来制止当地各部落之间的仇杀和械斗,并用回族的风俗影响土著藏族同胞,逐渐消除了争斗。经过长期的演化,卡力岗地区的原藏族民众在宗教信仰、伙食习俗上已经与回族无大的差别,他们的后裔后来皆融合于回族,不再自称藏族,其姓氏构成上以马氏居多。在卡力岗地区的回族中,有以伊斯兰教教义“我主唯一,顺从和平”为姓氏者,分称顺氏、从氏、和氏、平氏四个姓氏,后逐渐分播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山东家谱知见录

山东家谱知见录

山东家谱知见录(家谱简目)时间:2008-1-17 22:18:20 访问量:4779 来源:华夏田氏网辑录辑录:田家祥山东家谱知见录以下所列,为近来根据书目著录整理出的山东家谱简目,所缺尚多。

期望广大网友不吝指教,随时补充,使之不断完善。

梅安梁四氏[即墨]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梁义礼等纂。

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即墨市博物馆藏。

毕氏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岱熞重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藏。

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文铎、毕岱舆等七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刊本,四册,日本、美国藏。

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蒙+生)芳撰。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五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美国藏。

淄西毕氏世谱六卷毕抚远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淄博市博山区图书馆藏。

曹氏[邹平]于陵曹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清)曹守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恒升堂刻本,二册,济南市博物馆藏。

始修于明洪武二年。

末附《于陵曹氏附谱》。

[临沭]曹氏族谱抄本,临沭县临沭镇曹家洼藏。

[临沭]曹氏族谱抄本,临沭县临沭镇曹村藏。

[临沭]曹氏重修族谱抄本,临沭县南古镇曹宅子藏。

[临沭]曹氏支谱抄本,临沭县周庄乡前半路藏。

[临沭]曹氏支谱抄本,临沭县周庄乡前半路藏。

常氏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清)常秀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亲堂写本,泰安市图书馆藏。

陈氏[长清]陈氏族谱不分卷(清)陈自般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二册,日本、美国。

潍县陈氏族谱(清)陈嵩安等序。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抄本,一册,美国。

潍邑陈氏族谱十二卷(清)陈翮纂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十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昌邑]陈氏家乘陈明侯等修。

民国三年(1914)山东印刷公司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

[寿光]陈氏宗谱四卷王昌荣辑。

民国二十九年(1940)活字本,四册,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

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

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
回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中国其他地区。

回族谱序是指回族的家谱记录体系,宗源考略是指研究回族家族宗源的方法和思路。

回族谱序是回族家谱的分类和编排方式。

回族家族谱序主要包括族谱的编撰、谱名的命名、辈份的划分和辈序的排列等内容。

在回族谱序中,通常会有纲目、编年、世谱、派谱、支谱、支支、支支支等等。

这种谱序一般以编年的形式记录祖先的世系和后裔的家庭成员,以及与家族有重要关联的事物。

通过回族家族谱序的编撰,可以帮助回族人民了解自己的家庭起源,维护家族的传统和荣誉。

宗源考略是指研究回族家族宗源的方法和思路。

宗源考略主要包括对回族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研究,以及对回族家族谱、家训和家风的分析。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了解回族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探寻其文化和传统的渊源和特点。

同时,宗源考略还可以通过考证和比对不同家族的谱系记录,确定某个家族的具体宗源和家族渊源。

总的来说,回族谱序与宗源考略是研究回族家族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工具。

通过对回族家族谱序的编撰和宗源考略的研究,可以帮助回族人民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传承和弘扬回族文化和传统。

姓氏略考-安姓-家谱文献

姓氏略考-安姓-家谱文献

姓氏略考-安姓-家谱文献姓氏略考-安姓-家谱文献六.家谱文献:广东汕头红海湾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汕头市红海湾区遮浪街道田寮村安声貌处。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抄十六卷,(清)安曾发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合抄家乘,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注:该谱亦名《胶山安氏家乘瞻族录同续编》。

山东新泰天宝镇大官庄安氏家谱,著者待考,版本待考。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新泰市天宝镇安氏宗祠。

朝鲜顺兴安氏族谱六卷,(清·朝鲜)安应昌撰,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朝鲜铜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天津市和平区烟台道15号天津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今古斋。

注:始祖为[清]安子美。

朝鲜顺兴安氏少尹公派谱两眷,(清·朝鲜)安应昌撰,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朝鲜铜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

贵州黔西水西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北浠水浠川安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

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

浙江安海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

天津北辰中河头安氏家谱三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天津市档案馆。

注:始祖为[明]安士贤。

湖南汉寿龙阳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末民初手写本。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注:始迁祖为[明]安玉鼎。

江苏无锡安氏族谱,(民国)安涛辑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铅印本。

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

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

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回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其较为特殊的文化和历史渊源,使得回族的族谱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

而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便是回族族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丰富的历史背景、细腻入微的故事描写、独特的家族观点等方面,探索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山东德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扼守着中原腹地重地。

而达官营作为德州的一个历史地标,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带。

回族在此繁衍生息,建立血脉相连的家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地域性的回族满氏族谱。

这种特殊的背景使得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凝聚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德州地区回族家族的宝贵财富。

其次,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中的故事鲜活而动人。

在族谱中,每一代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是乡野风情的描绘,有的是英勇豪迈的抗战历程,有的是卓越成就的赞颂。

这些故事通过文字的编织,使得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生动地展现出这个家族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让读者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感同身受。

然后,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也体现了家族的独特观点和价值观。

在世代相传的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族成员对于亲情和传统的重视,对于尊卑有序的认同,对于家族荣誉的追求等等。

这种家族观点和价值观既是对于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反思和呼吁。

家族成员通过族谱中的记录,展示了一种崇高的家族精神,不仅促进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也成为其他族群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参考。

最后,山东德州达官营回族满氏族谱的独特性和可读性成为了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精心制作的族谱,它不仅通过文字记载真实的历史和故事,还通过插图和彩绘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这种特色使得读者们在阅读和研究的同时,愉悦地享受美丽和艺术的享受。

而且,族谱的详实内容和丰富信息,也为读者提供了广泛的研究空间和思考角度,使得读者能够在其中不断发掘新的价值和见解。

回族的104个姓氏快来找找你的家族吧!!

回族的104个姓氏快来找找你的家族吧!!

回族的104个姓氏快来找找你的家族吧!!回族的104个姓氏,快来找找你的家族吧!!回族十三姓回族十三姓是指回族诸多姓氏中的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等十三种姓氏。

下面是每种姓氏的由来。

1纳回族中的纳姓,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首音。

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乡,还有纳姓回族七百余户,四千余人组成的村子——纳家户。

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

2马回族人姓马居多,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回族马姓起源主要有三种。

1、取于阿拉伯语音人名(经名),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发祥于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语人名音节多,听起来不顺口,当译成汉字省写或称呼时,常取人名之某一字或一音节作为姓。

马姓取于阿拉伯语音人名的情况复杂。

《滇南丛话》说阿拉伯人之汉姓〃则多为其首音〃。

如我们的穆圣曾被译为〃马哈麻〃、〃马哈默〃、〃马哈木〃或直呼为〃马圣人〃。

又如《元史》把阿拉伯人〃也黑迭木儿〃之子译为〃与合谋沙〃。

清代徐珂的《西域水道记》将伊斯兰教嫡传弟子〃阿里的二十五代孙〃译为〃马额敏〃。

再有,在回族中,取至圣——穆罕默德之汉字马姓者尤多。

如云南昭通、安徽怀宁、湖北怀远堂、江苏南京、河北青县、甘肃临夏之回族始祖皆为西域人,因敬仰穆圣而姓马,分别为〃马哈敏〃、〃马依泽〃、〃马成〃、〃马镇〃和〃马哲利〃。

另外,取其〃经名〃中的〃马〃音为姓。

如《元史》载〃乌马儿〃、〃哲马鲁丁〃、〃亦思马因〃,〃默里马合麻〃和〃哈合马〃之后裔,分别译为〃马乌儿〃、〃马鲁丁〃、〃马因〃、〃马合麻〃和〃马哈合〃。

即使名中没有〃马〃字,也因谐音而取〃马〃字。

如《回教民族学》一书记,宋时〃吉雅谟底音,字元德,谟音与马同……名马元德〃。

近代回族学者薛文波先生在《回回姓氏考》中说〃回族马姓与汉族马姓之源,有根本的区别,回族马姓正宗源头,取于阿拉伯语音人名,特别是其首音〃。

山东临朐县主要姓氏源流考

山东临朐县主要姓氏源流考

山东临朐县主要姓氏源流考山东临朐县主要姓氏源流考1、焦豆庄丁氏谱载:始祖士可于明自昌乐县丁家山庄迁居临朐。

2、暖水河于氏清康熙年间由临淄南磨坊迁来。

3、翠飞庄王氏明陕西右布政使王佐才嫡系。

4、东南河庄王氏原籍兗州东阿县,元末避乱于朐,始祖王志和,生三子,分三支。

5、宛颜王系宛颜清裔谱载:自元至大四年由益都迁居临朐张家亭子,分锦、衣、花、帽四支。

锦居沂山庄、衣迁居外县、花居石埠子、帽居殷家河。

6、三岔店石氏谱载:初祖石文于清雍正八年自清州石家楼迁居而来。

7、白家李召村白氏由江苏下邳县迁居来。

8福山集衣姓由栖霞县迁来。

9、北关朱氏康熙年间自安徽迁来。

为晦安先生后裔。

10、吉家庄吉氏始祖吉乐天。

元朝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临朐石埠子。

11、柳山寨李氏南宋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临朐城西南李家桑村。

12、朱封庄李姓始祖李戒(左加三点水旁),于明中叶由登州莱阳迁来。

13、杜家庄杜氏原籍沂水苏村。

迁朐年代不详。

14、大崮山河氏始祖何松岩,明中叶自山西省迁来。

15、棘寺埠庄辛氏自安丘迁来,山西巡抚辛应乾嫡系。

元朝武略将军辛世显祖名泰者始迁来。

16、石河店子宋氏明洪武二年子自隶枣强迁来。

17、余氏原籍东昌,清朝训导余学前先生后代。

18、张家寨沈氏谱载:唐贞观中自安徽宿州迁居朐南白沙。

19、花家庄子花氏自潍县迁于此。

20、两县庄居氏谱载:其远祖讳般,汉封宋城候,至唐有理贞以翰林奉命守济南。

始籍青州。

21、来家庄来氏明进士兰阳知县来仪嫡系。

22、临涧庄法氏清同治间自淄川迁来。

根本原籍淄川。

23、高氏洪武二年由安徽池州青阳县迁居本县北关。

24、七贤丁家焦窦丁氏祖籍湖北省武昌,有一支迁居山东潍县。

元代有一支由潍县昌乐县北岩镇,立村曰丁家山(1981年改称青龙山)。

明初,丁士可由丁家山迁居临朐七贤,立村曰丁家焦窦。

本村丁氏不断迁徙他村,如辛寨郭家沟、南岳庄、蔡家官庄、冶源迟家庄、城关李家庄等。

25、五井朱家坡丁氏清初,由博山区池上镇迁居今沂源县三岔镇璞丘村。

中国较罕见姓氏搜集(五)

中国较罕见姓氏搜集(五)

中国较罕见姓氏搜集(五)[东门姓](Dōng mén )现行复姓。

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公子遂之后,以祖号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庄公子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号东门襄仲,因以为氏。

”[东郭姓](Dōng guō )现行复姓。

出自姜姓,是齐国公族之后。

古代外城城郭。

春秋时,齐桓公有子孙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

其后代子孙遂以居住地命姓,称东郭氏。

[冻姓]](Dòng )①通志氏族略:元时有冻阿术,曾任广东省叙州监。

明时有冻泰,曾任山东省利津知县。

②千家姓:平阳族。

冻姓发源于河南省舞阳姜店乡冻庄村。

[斗姓](dòu)1,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夏禹后裔楚国公族斗伯比,属于以国名或封邑名称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学家陈厚曜在《春秋世族谱》中论述,芈姓楚国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为西周初期到春秋时期的楚国大族,其中就有斗氏。

楚国公族的其他十二氏分别为泊氏、成氏、屈氏、劳(蘧)氏熊氏(非王族庶支)、阳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观氏。

周平王七年(公元前764年),熊仪逝世,被尊为“若敖”。

楚国君主自此始有谥号,并有若敖氏一族。

若敖氏的一支后来在楚平王时期曾造反试图夺权,结果被楚平王镇压下去。

熊仪曾娶妻于鄠,生子取名伯比,伯比被封于斗邑(今湖北郧西),以邑取姓,史称斗伯比,从此楚国开始有斗氏一族。

2,哈尼族原哈斗氏,后有取汉字谐音“斗”为姓氏者,称斗氏。

[豆姓](dòu)1,南方豆姓出自熊姓,春秋时楚国公族后裔,至汉朝有豆如意,其子孙遂为豆氏。

2,北方豆姓出自鲜卑复姓豆卢所改。

[度姓](dù)万姓统谱:湖北省随县等地多此姓。

姓氏考略云:蜀中多庹姓,宜为度姓所改。

按,度氏之先出自颛顼,与楚同姓,见度尚碑。

姓纂云:古掌度之官,因以命氏。

[毒姓](dǚ)河海大学的夏静庐老师对“毒”姓的来由作了解释。

唐代有个宰相窦怀正,想夺取政权推翻李姓皇上,结果被发现,叛乱没有成功。

山东家谱知见录

山东家谱知见录

山东家谱知见录(家谱简目)时间:2008-1-17 22:18:20 访问量:4779 来源:华夏田氏网辑录辑录:田家祥山东家谱知见录以下所列,为近来根据书目著录整理出的山东家谱简目,所缺尚多。

期望广大网友不吝指教,随时补充,使之不断完善。

梅安梁四氏[即墨]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梁义礼等纂。

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即墨市博物馆藏。

毕氏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岱熞重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藏。

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文铎、毕岱舆等七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刊本,四册,日本、美国藏。

淄川毕氏世谱不分卷(清)毕(蒙+生)芳撰。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五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美国藏。

淄西毕氏世谱六卷毕抚远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淄博市博山区图书馆藏。

曹氏[邹平]于陵曹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清)曹守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恒升堂刻本,二册,济南市博物馆藏。

始修于明洪武二年。

末附《于陵曹氏附谱》。

[临沭]曹氏族谱抄本,临沭县临沭镇曹家洼藏。

[临沭]曹氏族谱抄本,临沭县临沭镇曹村藏。

[临沭]曹氏重修族谱抄本,临沭县南古镇曹宅子藏。

[临沭]曹氏支谱抄本,临沭县周庄乡前半路藏。

[临沭]曹氏支谱抄本,临沭县周庄乡前半路藏。

常氏泰安常氏族谱十一篇(清)常秀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敦亲堂写本,泰安市图书馆藏。

陈氏[长清]陈氏族谱不分卷(清)陈自般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二册,日本、美国。

潍县陈氏族谱(清)陈嵩安等序。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抄本,一册,美国。

潍邑陈氏族谱十二卷(清)陈翮纂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十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昌邑]陈氏家乘陈明侯等修。

民国三年(1914)山东印刷公司铅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

[寿光]陈氏宗谱四卷王昌荣辑。

民国二十九年(1940)活字本,四册,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日照姓氏源流

日照姓氏源流

日照姓氏源流日照姓氏源流概览(一)一、安氏。

原籍东海,明朝洪武初年(相传系洪武二年)始祖母张氏携二世祖文诗、文礼公,由东海迁至日照湖水村,即以后之安家村。

时始祖母携子迁居日照之由,固无史籍可考。

二世祖文诗公,居日照未久,复迁往莒州,继由莒州转迁淄川。

现淄川安姓,或为文诗公后裔。

二世祖文礼公,随侍始祖母留居日照,娶贾氏生二子:长子福忠,次子福祥。

福忠公和福祥公,即三世祖。

两位三世祖,各娶妻生子,自此人口日繁,家道小康,乃教子孙读诗书,传至六世、七世,到明朝的万历年间,安氏读书之人日多,算得上是诗书门第,成为日照的大族。

日照安氏十五世以上,无统一之行辈,且命名多用单字。

清道光十一年五修族谱时,议定合族行辈统一用字。

自十六世始为「曰」字辈,其顺序为:「曰为茂郁丰,伯仲久长增,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二十字。

光绪十五年六修族谱时,发现每世限用一字,同辈同名者甚多,乃于「曰」、「为」而下,亦即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命名时可任意选用。

其顺序为「曰为贤可宝,传述利以贞,慎修昭正式,衍泽庆有功」。

民国十九年七修族谱时,安氏丁口已逾数万。

每世只限二字,仍感不敷应用,遂议定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为四字。

例如「贤才培茂」,同为18世,「郁乃可宏」,同为十九世,其余类推。

下列之四字句共十八句,末句为「兴起功成」,即安氏之行辈: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良,传在百从,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式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二、赵氏南湖赵氏,原籍江南。

明朝洪武二年由海州东海之十八村北徒日照南湖镇定居,距今已有六百余年。

后分居四处:一莒州、一诸城、一淄博。

首次修谱于清咸丰九年。

共记载了八篇《族谱序》,修谱八卷。

卷一:南湖。

卷二:沈马庄、彭家河、官庄、花峡峪。

卷三:马陵前、三庄。

卷四:陈家沟、贺庄、湖水岭、徐家沟、陈家村。

卷五:莫家庄、梁家坪、郭村。

回族父系构成情况及血统构成

回族父系构成情况及血统构成

回族父系构成情况及血统构成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民族,根据六普数据,回族总人口约 1059 万,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为集中,在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新疆等地有较大规模聚居。

一、知名商业基因检测机构对回族数据的甄别与统计首先选取民族栏填写为「回族」的样本,然后进行甄别筛选:①如果样本出现了2-3 级基因亲属关系的,则只保留其中的一个男性样本;②如果出现2-3级基因关系的亲属的民族为非回族的,则视为有较近的跨民族通婚,则会剔除此样本。

经过这样的筛选,获得了:排除同一家族重复样本、非晚近跨族通婚形成的回族男性样本 2550例,以此口径进行统计。

二、回族群体的父系单倍群构成情况:对 2550 名回族男性的父系单倍群类型进行了统计,发现 2550 个样本分为 907 个父系类型,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单倍群 O-F8、O-F46、O-F11、R-M198、O-M307、C-F3895、Q-M120、C-F845 等支系占比较高(均含下游)。

三、回族群体中较为常见,较具特色的父系类型1. R-M198 类型:R-M198 及其下游类型约占中国男性总人口的1.11%,但在回族群体男性人口中的占比高达7.12%,高出全国男性总人口占比约6.4 倍,在维吾尔族、回族人群中占比显著高于全国均值,以新疆为分布中心。

R-M198 虽然在回族群体中的占比显著高于全国均值,但维吾尔族群体中M198更高。

其中R-F992、R-AM00479、R-AM00482、R-Y57、R-F1019 等下游类型均在回族人群中占比显著高于均值,R-AM00482 类型在回族人群中占比超过 1% 以上。

2. J-M304 类型:J-M304 类型在回族男性人口中占比为 1.65%,在维吾尔族、回族中的占比都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2%,亦以新疆为分布中心3. R-M269 类型:R-M269 类型约占全国男性人口的 0.23%,在回族男性中占比为1.2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在维吾尔族、回族人群中占比均较高,亦有相当一部分海外用户。

常姓由来

常姓由来

常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3.出自姬姓;4.出自恒姓;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目录姓氏源流出自姬姓出自黄帝大臣常仪跟大司空常先之后出自姬姓出自恒姓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得姓始祖迁徙散布历史名人常惠常璩常播常林常璩常善常景常爽常何常建常粲常伦常得志常重胤常遇春常大淳常志美常连安常香玉常仁贵郡望堂号郡望堂号宗族特点宗祠通用对联四言通用联五言通用联六言通用联七言通用联七言以上通用联常姓典故大战九西岳出色的伊斯兰教养者和经师常姓开国将军常乾坤中将常勇少将常玉清少将常仲连少将常树人少将常姓当代将军常姓家谱姓氏源流中华--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嫡子孙。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季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

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

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认为氏。

”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本来商都四周地域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树立了卫国。

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

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

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

卫国消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

同时,也不能消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

是为山东常姓。

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

《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以常为氏的古人相称多。

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领袖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常”字月之晦、朔、弦、望著名。

《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

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

《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主持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

祖籍山东杨氏家谱字辈字派一览杨氏春秋

祖籍山东杨氏家谱字辈字派一览杨氏春秋

祖籍山东杨氏家谱字辈字派一览(卷8)杨氏春秋(2016-04-22 09:42:54)慎踪追远,饮水思源,问祖寻根,传承后世。

我最近重新整理了《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希望对同样在苦苦“问祖寻根”的杨家子孙们有所帮助。

上接《全国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卷7)》。

请您提供并修正,更新中……共15卷:卷1 卷2 卷3 卷4 卷5 卷6 卷7 卷8卷9 卷10卷11 卷12 卷13 卷14 卷15山东省(鲁)——————————————————————————————————————————山东济南市杨氏字辈:“家崇振汝,兆玉传福”。

山东济南市杨氏字辈:“树学景玉宝,光兴耀明朝”。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杨氏字辈:“培锡清春炳,均镇洪来焕,致钟泳本照,先铭淑格然”。

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杨家屯杨氏字辈:“学风宝(景),鸿庆钦思,安德允,可和万邦”。

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大桥镇杨家村杨氏字辈:“作国广源士,东方照大明”。

山东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街道办事处(原济阳县孙耿镇堤口村,回族)杨家家谱:“化子继福清,殿登耀戴海,怀德国用印,万利千年后,永寿太平恩,兴家立业财,源世志几安,邦富真长* ”。

山东济南市天桥区北洛口(回族)杨氏字辈:“运玉宝国,安康食水”。

山东济南市宁阳县杨氏字辈:“标文福龙廷,建润振续庆,洪云彦培禄,云怀玉大公,春美雷兴瑞,殿立士兆学,百万传家风”。

山东济南市济阳县老店子镇、回河镇回河南街、大杨村、中杨村杨姓字辈:“……付,称玉乃月,吉善延庆,照明为正,光传万花,……”。

山东济南市济阳县回河镇小营村,王圈乡孙家村,孙耿镇丁杨家村、大路村,辛集乡,济阳镇粮食口村(祖籍河北衡水市枣强县,回族)杨氏字辈:“已学志(单字),明凤承太云,教化振万方,修德保世大,积善玉庆长”。

山东济南市济阳县钦天监(祖籍安徽黄山市歙县,始祖杨光先)杨氏字辈:“儒立西堂建,发松照元明,志应奉圣舜,俊美吉康宁,忍让邦本睦,升平四时春,山河永久固,大地庆洪恩”。

常姓由来

常姓由来

常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3.出自姬姓;4.出自恒姓;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目录姓氏源流出自姬姓出自黄帝大臣常仪跟大司空常先之后出自姬姓出自恒姓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得姓始祖迁徙散布历史名人常惠常璩常播常林常璩常善常景常爽常何常建常粲常伦常得志常重胤常遇春常大淳常志美常连安常香玉常仁贵郡望堂号郡望堂号宗族特点宗祠通用对联四言通用联五言通用联六言通用联七言通用联七言以上通用联常姓典故大战九西岳出色的伊斯兰教养者和经师常姓开国将军常乾坤中将常勇少将常玉清少将常仲连少将常树人少将常姓当代将军常姓家谱姓氏源流中华--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嫡子孙。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季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

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

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认为氏。

”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本来商都四周地域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树立了卫国。

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

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

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

卫国消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

同时,也不能消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

是为山东常姓。

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

《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以常为氏的古人相称多。

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领袖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常”字月之晦、朔、弦、望著名。

《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

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

《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主持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

从姓海兴(无棣)从氏家谱序

从姓海兴(无棣)从氏家谱序

从姓海兴(无棣)从氏家谱序海兴(无棣)《从氏家谱》(6则)一、《从氏家谱》序鼻祖,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也。

时在洪武既崩,永乐初立,因化子军残害生民,则海邑地,尽成荒土,人烟萧索,鸡犬不闻。

邻封奏于圣上,皇帝忧于宸衷①。

有臣奏曰:“欲立其地,应移庶民。

”由是,旨下文登,莫敢违旨而踯躅,情恋亲属,徒感离情而伤悲。

我始祖行二,其名曰英,泣别父兄。

回顾桑梓,于永乐二年(1404),随群黎就路迁于州,曰武定,居于县号海丰城北四十里庄,系乐善营。

此始祖之由来也。

在曩昔虽属外教,及是时愿进清真,出歧途入正路,胜归于故里。

既壮年无室家,招赘于冯门。

因冯门后有继续,而始祖仍承长支,两姓俱不绝嗣,千古总为一家,而且同坟祭祖,永不结亲。

先人之德厚义深,福缘善庆,此所谓本正源清,使其枝叶畅茂,派系澄浤,可谓万世之模范也哉。

试观后辈宗族繁衍,子孙昌盛,或永居本地,或远适他乡,有修文习武,有务农作商,振振绵绵,非始祖积德于先,何至于此。

惟望同宗合族,莫论有服无服,宜相亲相爱,相助相扶,虽一教一村之人也可,若是而况一户一脉者乎!故留谱书,以传后裔。

又恐族繁散处,世远难稽,此之不修,将有不知其高曾之名者。

时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岁次戊戌二月二十日本族文翰爷字天彰七十八岁敬修。

及至:乾隆五十年(1785)岁次乙巳十二月初八日,咏爷字先进,重修。

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岁六月间,万春爷字寿朋,赴恩县。

有陵县冯先生行三在北关训蒙,彼此言及“从冯一家”之由,因冯氏家谱序抄写。

及归,与世隆爷字运昌,并恩县文治爷字华亭号霁园,共又重修谱书,另作序篇,博访支派,广考辈行,仍有杂乱知不清者。

迨至:同治九年(1870)岁次庚午七月上旬,凤至爷字瑞符,又自上而下,自下及上,几番揣度庶不紊淆。

又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岁次戊申八月上浣谷旦,复序谱书。

余遍览经史,博采图考,仿古代谱式,以作仪型,益见世系分明,触目洞彻,并将叙文稍简,前后合辑,殊觉易观焉。

对《山东部分回族族源问题探索》的一点商榷

对《山东部分回族族源问题探索》的一点商榷

作者: 马皓
作者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民委
出版物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页码: 67-68页
主题词: 族源;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氏;汉族人;明太祖;元顺帝;宁夏;文字;金陵
摘要: <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恩惠同志,在《宁夏社会科学》杂志(以下简
称“杂志”)1991年4期发表了《山东部分回族族源问题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一文,综合引用了大量有关资料,对研究山东回族族源问题做了很有益的工作,作为一个山东的回民,对此深表赞赏。

唯“探索”中关于原住谭家店子(店应改庙——作者注)后由金岭镇迁往益都城关的马氏一支“本为汉族旺户”的判断,有不同看法,特提出商榷。

“探索”引用过马氏先茔墓碑的一段文字,内称:“元顺帝北逊,金陵(今南京)守官马德不得随帝去,明太祖即位,公自以世为元臣,耻仕明,遂携家隐居临淄,甘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回族姓氏及家谱考略——山东临清回族黑姓谱牒诸序解析(上)山东黑姓回族,其源在临清、明清际临清旧称清源,包括今河北临西一带,是运河(卫河)边上的商业集散中心,亦称临清店。

南北商贾、车船、商铺、店肆加上琳琅满目的货物,为我勤劳的回族农商,提供了便捷的经商渠道和谋生途径。

据说黑姓来清源前(明初)此地就有崔、陈、赵等十一姓回族居留。

回族黑姓后由山东临清散出全国各地,山东冠县、天津、通州、辽宁、宁夏、陕西多处黑姓似乎与临清黑姓均有着某些血缘亲情,济南更不概外。

山东暨济南地区黑姓之源,基本来自临清。

至于临清黑姓的源自及历史的流迁,诸家说法纷纭,莫衷一是,与我回族其他姓氏的本源说大同小异,全呈羚羊掛角,无迹可寻之情状。

我们研究地方民族史者,当然地,应以正史为圭臬。

然而,山东暨济南地方志中有关回族或伊斯兰教的记录,几乎为零,我们只有从几部零乱的回族谱牒中去寻觅山东回族迁流和变化的轨迹,探骊回族发展的源头,辨析其中的真伪。

在经过史无前例的伟大洗礼后,保存得能如此完整,唯斯黑氏谱牒。

我案头和竟然摆放着有着二十多篇“序”、“跋”之类的谱稿,记录黑姓二十四代的世袭图表。

巨哉斯制!我们不得不感谢清康熙时期的黑鸣凤先人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明清一代山东回族文化的这部珍贵资料,它记录了我们回族先人谱牒理性思维的精神心路,给我们保留了一部运河文化中回族典籍蓝本。

这部谱牒充分反映了山东回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道德理念上、军事与民治上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也印证了回族文化在山东运河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山东回族文化缘起于运河沿岸的科学论断。

今天在此我仅就临清黑姓回族家谱——也参阅了其他一些有关资料——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探讨一下山东黑姓回族的源起、历史、世系等课题,——也涉及山东回族某些共性的东西,作一些考辩与说明,下分五个方面来说。

一、黑姓来华的始源及宗姓更易考中国回族的祖先大多来源于中亚、伊朗、阿拉伯地区,也有来自东南亚的。

种族繁多,且经千百年来的民族融合、血缘混杂、又无确凿的文字记载,传至今日,许多姓氏多难以分辨清晰——即使在明清际,回族姓氏来源也众说纷纭,无从考查。

譬若山东回族马姓来源于金陵者,应不下五支之多,且互不隶属,血统不一。

中国黑姓回族的源起又是一例。

(一)山东黑姓回族源起说及其考辩中国黑姓回族始祖为谁?山东黑姓始祖其来华时日及后世流迁状况如何,也有多种说法。

金吉堂先生在其《回族民族说》中提出“也黑迭儿之后裔姓黑。

”我们暂且以此说起端。

1、“也黑迭儿”说也黑迭儿是元代著名回回建筑师。

邱树森先生在他的《中国回族史》中记载:“亦黑迭儿丁,原为阿拉伯人,忽必烈未即位前,也见亲任。

公元1259年,宪宗蒙哥卒于四川合州军中。

忽必烈急从鄂州北还夺位,路过亦黑迭儿家中,亦黑迭儿以织金地毯铺地迎接忽必烈……忽必烈即位后,命他掌管茶迭儿局(茶迭儿,蒙古语‘庐帐’之意),这是掌管土木工程的官署……。

”也迭儿黑后主管元大都宫城的建筑,他大约与元至元十年左右去世(1274年),其子马哈马沙,孙木八刺沙、重孙蔑里沙先后继领茶迭儿总管府达鲁花赤之职(元代中央院部掌印正职)。

欧阳玄有《马哈马沙碑》文记其世系:密儿沙—乌马儿也黑迭儿马哈马沙急都鲁沙阿鲁浑沙—蔑黑沙至于也黑迭儿的哪一个孙子是黑姓的先祖和中国哪一支黑姓承认自己是也黑迭儿之后,尚不可考。

2、“唐太宗时入华”说此说始自山东临清黑氏谱序,清康熙时黑鸣凤撰《发祥记》称:“予家系出天方,盖由始祖从唐初东度,隶洪洞,而后迁清源也。

考隋开皇时,天方有大圣人出,生而神灵,感化万物。

文帝慕其风,遣使求其经,教圣命其从赛尔的、翰歌思等八人,赍奉天经来东,由南海到东粤,敕建怀圣寺居之。

嗣唐太宗贞观中,复遣使西域,予始祖奉圣诏,俱中使来,由玉门入秦,敕建清真寺居之。

祖性好恬静以长安为多事地,……”。

这里有三点需加考辨的。

(1)穆圣传教始于公元610年,即隋大业六年,这已是隋炀帝时,宛葛斯等绝不会在隋开皇年间即公元581—600间来华,即使此时来华也仅是一般蕃客胡商而绝非穆斯林,另据《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载宛葛斯来华时间为唐太宗(626—649)时,抵长安受太宗皇帝礼遇并敕建清真寺。

这大概是最早来华传教的人。

而说“文帝慕其风遣使求其经。

”大概是不可能的。

(2)广州怀圣寺也是唐代建立。

宛葛斯后从长安去江宁、广州传教主持建寺,由侨居广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捐资兴建。

(3)唐太宗遣使西域说也不确切。

正史以唐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为中阿使节来往之始。

《旧唐书·大食传》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贡,其王姓大食氏名密末腻,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

”也即第三任哈里法奥斯曼时。

3、“互换士卒”说这是黑姓八世祖黑鹍所誊录的谱序所载:“吾祖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居,蒙授职亲军指挥。

……”黑鹍约为明万历或泰昌年间人,即1600年前后,此谱序为其抄录,定在万历年前撰序,应是我手头上最早的黑氏谱序,但此中仍有疑点。

(1)唐太宗时代正史上末见有西征大食的记录,更无互换士卒之说。

唐与大食军交锋,第一次战事在公元750年即天宝九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讨石国与黑衣大食军遇,仙芝败逃丢失军士约二万人,撰写《经行记》的杜环也在其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怛逻斯战役。

(2)若说大食兵留居中原,那应是唐玄宗以后的事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至德二年(757)正月,应唐之请,大食曾派兵助唐镇压叛军。

安史之乱平定后,这批大食士兵留滞中国。

(摘自《中国回教史》)如此,若说“互换”不如说“留居”。

4、“移民”说这是临西县地方志存文名曰:“临西县地名办公室文。

”其中载:“明永乐年间,成祖举策移民。

黑氏始祖百可、百亮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始迁落居临清城东门里。

……”黑氏在元末明初确实落居于山西洪洞县,但不是永乐间离山西。

黑氏辽宁谱序(即黑鹍所誊录序)载:“……后,我太祖登基,吾祖仍授前职。

次年大封诸王于天下,吾太祖百让去蜀护卫随驾成都。

二祖百可不愿入川,亦受赐勘合收执,遂为清源之民,任其开垦。

……”在黑氏世系表中有段话说:“今幸得玹明兄所获宗图,始知一世祖有百让、百可二公,而百让公因授蜀府护卫指挥子孙在川不录……”由此可知黑氏离晋时间为明太祖时,黑氏兄弟二人一百让、二百可,非百亮也。

5、“赐姓转化”说魏德新先生在《中国回族姓氏溯源》中说:“还有一些黑姓是由明朝皇帝赐给的朱姓转化而来的。

”但山东临清黑姓显然不属此例,是另一种赐姓,见下文。

总的看来,山东临清黑姓回族先祖从唐代入华,任武职后落籍山西,明太祖时有军功,兄百让去蜀,弟百可来清源为民,这样的源说是合理的,也是尽情的。

(二)黑氏宗姓源说考临清黑姓,其祖从大食国来华,应是不争的事实,但其汉姓的源说及更易的原因,有二:1、黑鸣风的《发祥记》载:“……以长安为多事地,不乐居,方欲辞去,适内宫火,持避火珠救帝出。

仓皇中问其姓名。

不谙中语,以手画空。

上亦不解。

时夜黑黯,疑为黑姓。

黎明召黑姓者,遍觅无应,因悟非中国人也,下诏鸿胪译访其人,乃得吾始祖,即引见于大内西正殿。

帝嘉其功,更奇其学,因留之议,爵超三等。

上拜以官,不受。

畀以籍不居,遂命以‘黑’为姓。

遣使怀诏,引祖任其乐处是封,东行至洪洞县……。

”这段记载既神奇也荒诞,与历史多不合,但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赐姓黑,二是落籍洪洞。

这种赐姓说是有可取之处的。

2、祖名黑资里说穆斯林重复用古圣人名,这是一种风俗,也是一个荣耀与期望。

黑姓始祖名黑资里,是完全可能。

黑资里是古代圣贤:《古兰经》(十八章.山洞章)中记载:安拉默示穆萨寻访贤者黑资里,穆萨在两海交汇处结识了他,并从黑资里处得到了很多启迪,后人以黑资里命名,以黑为姓十分正常。

黑鹍誊录的谱序上说“吾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姓。

”应该说临清黑姓始祖名黑资哩,后改为汉姓“黑姓”。

二、临清黑姓的几篇谱序考临清黑姓回族后裔遍布山东,有的迁往天津、河北、东北,其实黑姓原籍黑家庄(大黑庄与小黑庄)今均已划归河北临西县(运河西岸)。

现在能找到的黑姓家谱仅两部,谱序多篇。

今摘其要,考辨黑姓源起等历史的真实性。

(一)“八代孙黑鹍誊录”序此序为辽宁“黑氏家谱”中所载大连黑氏后人提供,原谱藏于天津。

黑鹍为黑氏八代,为六代“聪”祖之后。

先把原序文抄录于后:吾祖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质。

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乃至面君,蒙授职亲军指挥,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姓。

彼时吾教始行于中土,流居于各省也。

后我太祖登基,吾祖仍授前职。

次,大封诸王于天下,吾大祖百让任蜀护卫,随驾成都。

二祖百可不愿入川,亦面赐勘合收执,遂为清源之民。

任其开垦。

至于临清店彼时尚未有邑,观其地,往北河道其使,遂聚崔氏、赵氏等一十八姓,各于城西开荒地亩,筑立庄屋为居.入清源县民籍。

其县后被水溺,始创立临清县,吾祖复立入都为民,细察吾族乃清源世家。

噫,诚士居之民也。

八代孙黑鹍誊录崇祯五年黑永祯重录康熙五十二年岁次癸已黑弘化黑之桀又录中华民国九年初春黑仲凯黑延绪再录1、这篇序文落款处有四组人物。

第一组是八代孙黑鹍,上文已略述及,此公肯定是明崇祯前几代人,因第二组人物黑永祯在崇祯五年又录该谱,黑永祯为黑氏十代,如一般情况上推两代,为五十到六十年,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上推五十年为1582年那就是万历十年,黑鹍誊录于万历十年,因此是谱序原件最迟创制于万历十年,甚至可上推嘉清、弘治,第三组是两人黑弘化,黑永祯之子第十一世,黑之桀可能是十四代的黑士桀(?)这已是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第四组人物黑仲凯是廿一代(天津支八世),黑延绪谱中未载,即本谱珍藏人。

2、这篇序文应该说临清黑姓回族中现存最早的一篇序言了,如前所说这篇序成文应在明中叶,最迟也是明万历年间,早可推测弘治左右,至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四百多年前的黑氏先人对他自己家族的源起是如何认识的呢,我感到他们记载的也不太确切,疑点颇多。

3、这篇序言的几个不确切处。

也就是几个疑点容待商榷。

譬如唐贞观年间唐兵征西域,那时哪有大食国,“西征吾国”就不甚确切。

互换三千士卒为质;正史上也很难找到依据。

再就是“流居于各省”“吾教始行于中土”情况是指来华回族各姓而说,若说指黑氏居所就未免有些含混之嫌。

对证后面几篇“序”,应留居山西洪洞县较为确实。

4、这篇序给我们提供了几点比较确实的历史事实,其一是山东黑姓回族的祖先为西域人,至于西域何处何时来华不太清楚,但是西域人无疑——可能是唐时进人中原。

其二是其始祖名黑资哩,与赐姓相联系起来去理解是完全可能也是真实的。

其三黑氏祖先任亲军指挥之职,是武官这一点也是可信的,其后人如十三世羽辉公、十五世有光公、耿光公、葆光公等皆为武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