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共44页文档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一、白居易诗歌主张的核心,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段话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诗歌最能够帮助帝王感化人心,治理天下。
他接下去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
帝王如果重视诗歌这种政治作用,以六义、五音贯串其内容和形式,使之符合讽谕美刺、止乎礼义的要求,就可以沟通统治者和人民,使他们的感情和愿望得到统一,使一切社会矛盾达到调和。
帝王也就可以垂拱而理了。
再看《策林》六十九“采诗”: 所谓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宜之使言。
故政有毫发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闻也。
则上之诚明何优乎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上下交和,内外胥悦,若此而不臻至理,不致升平,自开辟以来未之闻也。
皇帝以诗补察时政,百姓以诗泄导人情,采诗上闻,闻而纳谏,这样就可以防止人民越出封建统治的轨道,而达到至理升平。
正是从沟通君民、调和矛盾的思想出发,白居易在《新乐府序》里提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白居易看来,为君为臣与为民是统一的,没有矛盾的。
可以同时又为君臣而作,又为人民而作,但首要的、关键的还是为君。
《新乐府》里确实有不少为民请命的诗篇,有的甚至很激烈,然而白居易只是要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
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
”使统治得以安定罢了。
白居易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作为一个谏官,他“有阙必规,有违必谏”⑶;作为一个诗人,他把诗歌也当作向皇帝进谏的形式——这便是《毛诗序》所说的“主文而谲谏”。
关于这一点,《与元九书》说得最明白: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秦中吟》10首,这组诗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作于长安。
▪白居易《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 间,有足悲者。因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和对劳 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买花》、《轻肥》等。
趋避党争,远任杭州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任忠州刺史。采取明哲保身、随遇 而安的处世态度,从此心向佛、道。 ▪元和十五年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后,历任苏州刺史、 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诗酒晚年,退隐香山
▪七十一岁,乃因病以刑部尚书致仕。 ▪病愈后与香山僧侣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来香山,自号香 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终于罹病不起,享年七十五。遗体葬于香山 如满师塔之侧,四方过客都奠以酒,冢前方丈常成泥泞。
白居易的创作思想
白居易的创作思想湛江师范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1236班张秋珠摘要:通过对白居易不同时期诗歌内容的分析,来审视其一生创作的影响。
白居易一生分前后两个时期,晚年时,甚至寄情山水、礼僧拜佛,道佛儒三家思想三位一体地影响着诗人,其诗歌创作少了原有的战斗意味,多了几许感伤、几许惆怅。
尽管这样,后人也可以通过诗歌的不平、苦寂,来品味其人生,反观其社会,也会给人以一种独特的审美力量。
关键词:白居易;前期后期;诗歌创作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阳去世,葬于洛阳香山。
一、白居易前期创作思想和社会价值遭贬之前的白居易,由于多年饱受离乱,加以当时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悉心洞察社会,深入剖析人生。
作为士人的他,深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以济沧生为己任,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力求其诗文创作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实践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这种自觉的理论意识,冲破了以后部分诗人专写风花雪月逃避现实的不良倾向,开创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新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白居易的讽喻诗,它们能够反映国事民生,发挥政治上的美刺作用。
首先.诗人在盩庢县做县尉之时,有更多机会接触农民,亲眼目睹了黑暗社会给农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清醒地意识到豪门权贵挥金如土,广大农民啼饥号寒。
这便引起了诗人的沉思和激愤。
他把斗争的笔锋伸展到时代的洪流。
诗人本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
结合切身感受写下两首著名的诗歌:其一《宿紫阁北村》、其二《观刈表》。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
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
首先,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如《上阳白发人》,“怨旷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意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如《上阳白发人》中间一段写那位白头宫女因被妒而“潜配上阳宫”后的生活: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秋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这段描写与《长恨歌》中唐明皇思念杨妃的一段描述颇为相近。
又如《井底引银瓶》中女主人公对少时生活情景的一段回忆: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秋蝉翼,宛转双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浅俗明快,又富情韵,字里行间,洋溢一股青春气息。
白居易 独善其身的唐代诗人
白居易独善其身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人物生平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后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长堤,命名为白堤。
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
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与创作风格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与创作风格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既反映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将以记叙文的形式,逐步介绍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
白居易生于唐代初年,出身于官僚世家。
尽管家世显赫,但白居易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对待人生保持着谦逊而乐观的态度。
他的一生多次经历转变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用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幽默和讽刺的元素,表达出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幽默的态度。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也与众不同。
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明快,行文流畅,很少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
他倡导“平淡”诗风,追求真实和自然,注重描写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和细节。
他的诗中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素材,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的诗作也积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庶民百姓的疾苦和不平等现象。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在他的许多著名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比如他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通过描写大自然中的草原和百草,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诗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这首诗展示了白居易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变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充分利用的态度。
另外,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是他创作风格的典型之作。
这首诗以一个女乐师的命运为题材,通过描写她的悲惨遭遇和坚强乐观的精神,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命运的思考。
诗中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之句,展示了白居易对于人生苦难和坎坷的理解与接受。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个动人的画面,传达出白居易对于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坚韧面对的态度。
总结起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是积极乐观、平淡质朴的。
他对待人生充满了谦逊和热爱,用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创作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注重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正体现了他的处世之道。
他说:仆志在兼济。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可见,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
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
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弊端百出,老百姓苦不堪言。
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一语中的地揭露了两税法的弊端。
在《重赋》一诗中,诗人详尽地描写了被贪吏们破坏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而贪吏们“随月献至尊”的羡余物(地方把定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拿去讨好皇帝)却“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诗人借老农之口发出了“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探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引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学被誉为唐代“诗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究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观和艺术追求,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文化的影响。
一、白居易的人生哲学观1.1 自然主义思想白居易秉持着自然主义的思想,认为自然界是最随遇而安、无欲无私地存在的,而人类应该效仿这种态度来达到心灵平静和内心宁静。
1.2 忧患意识与虚无感在百忧图、摸鱼儿等作品中,白居易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世事虚无感情。
他通过揭示尘世间短暂幸福背后的不稳定性和无可避免的痛苦,呼吁人们超越物欲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满足。
1.3 崇尚真实与自由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给人以坦诚直言、真实自然的感受。
他反对虚浮做作的修辞手法,倡导以平实、真实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感受,追求真诚与自由。
二、白居易的艺术追求2.1 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琴棋书画”四艺并列于诗歌之上的文人。
他认为这些艺术形式都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情感,并且可以相互补充和启迪。
2.2 散文化诗歌及音乐韵律白居易致力于发展散文化诗歌,使诗歌更加接近日常语言和生活经验。
他强调韵律的运用,通过控制音节、字数和押韵来创造动听优美的韵律效果。
2.3 文学与社会责任白居易将文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以诗歌表达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他在《琵琶行》中运用音乐形象表达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批评,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
三、白居易的影响3.1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白居易开拓了散文化诗歌的道路,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创作思路,并对宋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作品中展现出对情感与真实性重视的倾向,启发了后世诗人更加深入地探讨个体内心世界。
3.2 社会价值观的引领白居易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思想、忧患意识以及崇尚真实与自由等价值观念,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白居易(实用)ppt课件
7
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
职。 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
中年
直言造贬 贬江州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
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
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
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
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
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
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
直言上书论事。
这期间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
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
2
人 物 生 平
3
少年——勤学苦读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 小官僚家庭。他自幼聪颖,读书 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 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 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 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 “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11岁 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4
略识之无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 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 ‘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 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 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 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 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
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 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 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 劳。
13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 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 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 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 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 酣畅入四肢。”(《白居易 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 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 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 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精选】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
《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第一節: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識的繼承者,也是杜甫之後的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沿著杜甫所開闢的道路進一步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波瀾壯闊的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後人因稱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原籍太原,後遷下矽(陝西渭南縣),他出身于一個小官僚家庭,世敦儒業,祖、父皆以明經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
由於戰亂,他十一歲時就離家避難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凍餒並至”,以至“常索米丐衣於鄰郡邑”。
貧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這對他的詩歌創作差不多一開始就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有著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儒、釋、道三家雜糅的色彩,但主導思想則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他說:“仆雖不肖,常師此語。
”又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
”(《與元九書》)可見這一思想不僅支配了他的政治態度,同時也支配了他的創作方向。
他的一生,大體上即可依此分為前後兩期,而以四十四歲貶江州司馬為分界線。
(一)前期——即從入仕到貶江州司馬以前。
這是白居易“志在兼濟”的時期。
這一時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二十九歲,一舉成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為校書郎,三十五歲複應制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以第四等入選,由校書郎為幸至尉,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遺。
所以詩人曾不無自負地說:“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為耳,為升清貴。
”社會現實和個人聞見,既使詩人深感有“為民請命”的必要,而最高統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覺得有此可能,於是“兼濟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導地位:“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新制布裘》)為了實現這種宏願,他非常積極、勇敢,也不怕犧牲自己:“勿輕直折劍,猶勝曲全為!”(《折劍頭》)“正色摧強禦,剛腸嫉喔咿。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
白居易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这些文章里,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白居易认为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应该反映生活。
针对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他特别强调以诗歌反映民生,这是他的安人治国,惊世致用的政治抱负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发展合贡献。
2, 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社会功能。
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强调以诗歌规讽时政,干预现实,唤起诗人的现实责任感。
3, 提出诗歌通俗化的具体要求。
白居易首先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明确的提出通俗化的要求,对新乐府运动形成“为匹夫匹妇”代言的特色,起了规范的作用,对开创以俗为奇的元白诗派,并使其拥有广泛读者群体起了指导的作用。
4, 其不足也有以下几个:将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而忽略了他美感作用,致使他们创作的有些乐府诗成了理念先行,抽象说教的谏章。
忽视了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诗贵含蓄蕴藉的特点,对唐代诗人创造意境理论及实践成果吸取和借鉴的不够,导致他们的部分乐府诗歌议论未能和形象很好的结合,直白详尽而缺乏意蕴和回味。
(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常在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通 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境,突出主题, 增强表达效果。
诗歌的影响与评价
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歌在唐代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唐诗的 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评价高度
白居易的诗歌得到了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被誉为“诗中巨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要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对后世诗歌创作 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强调诗歌要紧贴时代和现实,这一理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东方诗人的代表
白居易作为东方诗人的代表,其诗歌 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为传播。
晚年生活与影响
隐居生活
社会评价
白居易晚年辞官隐居洛阳,过着淡泊 名利的生活,致力于诗歌创作和文学 研究。
白居易的诗歌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 实,被誉为“人民诗人”,在中国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 一,他的诗歌通俗易懂、直抒胸臆, 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03
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与其他唐代诗人的关系
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与李白、杜甫齐名,他们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元稹并称“元白”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密切,二人诗歌风格相近,被誉为“元白体”,成为唐代文 学史上的佳话。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倡导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唐代诗人
目录
•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 •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 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与贡献
第三节 三 、白居易
第三节 三 、白居易
一、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前期,“兼济天下”,写下了七十五篇“对 策” ,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喻诗。 后期,贬为江州司马使他向佛道思想靠近。 自号香山居士。七十五岁时卒于洛阳。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首。
二、诗歌主张
通俗性、写实性
强调从诗歌中可以了解社会问题, “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
游仙游寺,说起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 事,王质夫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 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 何?” 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作品朗诵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杨氏 得宠,鸡犬升天。玄宗纵欲,酿成安史之乱。
御宇:治理天下。 六宫:泛指妃嫔居处。 粉黛:代指美女。 凝脂:指白嫩光泽的肌肤。 新承恩泽:初受宠爱。 金屋:用 “金屋藏娇”典,指杨贵妃所居之处。 醉和春:指酒与情同醉。 可怜:可羡。
郑玄《〈周礼〉注》: “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世妇二十七人,当三夕。九嫔九人, 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后,当一夕。十五日而偏。”
唐明皇李隆基: 贵妃、惠妃、丽妃、华妃, 芳仪、芬仪、微仪、昭仪、修仪、充仪, 美人、才人、尚宫、尚仪、尚服。
《旧唐书》:“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 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 上意。”
“临邛道士鸿都客”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 宗借 道士帮助寻到了杨氏的踪 影, 托物 寄词,重申前誓。
袂:衣袖。 寂寞:暗淡失神貌。 阑干:纵横流淌。 谢:告诉。 人寰:人世间。 殷勤:反覆多次。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长恨” 是情感的核心。 恨是遗憾、悔恨、沉痛。
2、恨的内容
第一部分 皇帝重色, 杨氏得宠,鸡犬升天。 ——恨之内因
白居易思想
白居易思想
白居易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歌以其婉约的语言和深情
款款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
白居易的思想,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因而受到许多学者的探讨与追捧。
白居易肩负着家国的重担,他从其多样的诗歌作品中也表达出他深沉的心情。
例如,他在《望庐山瀑布》中对自然美景的崇尚,表现了他崇尚静谧、恬
静生活的态度,也强调了他注重山水景色和生活趣味的重要性。
同时,白居易
通过自己的旅行及其他的相关作品如《送张十赋二十》,也表达了一种失意而
有深刻启示的态度,他强调要求人们对自己职责的认真态度,对困难与逆境的
克服,强调一切终局可以得到厚报。
白居易多年纠结于当时旧体制下的不公与游离,深知自己的失意、实力的
无力,在《忆江南》中他反映了自己的情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
画扇”这四句诗,让人们感受到他心中的苦涩和他难以抑制的憧憬的力量。
他
的这一旷视之诗,给贫困的阶层们抚慰了友情、支持了释然心态,用温和的诗
句勾勒出一幅色彩纷呈自然风景。
白居易既注重物质实际,又将其与失意的抽象意境结合,也就在他的许多
作品中体现出他良好的哲学思想,他愿意为更多的人带来希望和温暖的慰藉,
当时的社会现实令他失望而又不甘,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强调社会的
平衡性,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与恢复社会公正秩序。
总之,白居易思想表达了他强烈的政治意识和他对家国事业的热爱,尤其
是他婉约清新的文字,令人叹为观止。
他对自然、对传统文化无比推崇,他敢
于把机缘和无奈表现出来,
他把生活中细微化的情感形象和人性化的文学品位描绘的田园牧歌,在历
史的长河中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