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 .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了解西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解放后的发展情况。
2 .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其学术观点、学术著作。了解西医儿科现代学术著作
3 .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l 学时。
一、学习中医儿科学的目的
1 .近期目的:期末考试 2. 毕业一年后的执业医师考试
3 .日常生活所需 4. 毕业后考儿科研究生
二、中医儿科的研究内容
研究从胎儿期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年龄上讲 0 ~ 18 岁。
三、中医儿科发展的历史
1 .萌芽时期(远古-南北朝)
人类早期的年龄约 18 岁,因此应该属于儿科范畴。有资料证据是甲骨文中记载,如龋、蛊。《史记》中记载的最早的儿科医生是扁鹊。最早的儿科医案由西汉名医淳于意记载。
此期尚未形成专业。但已有书籍记载儿科疾病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时期(隋朝~宋代)
巢元方,不可过暖,数见风日,当节适乳哺。“三分饥和寒”
第一部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体属“纯阳”观点。
北宋年间的钱乙,后人称“儿科之圣”,弟子阎季忠编写成《小儿药证直决》。
其学术思想有:①首创五脏辨证,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观点,根据五脏特点创泻白散、导赤散、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的组成,与地黄丸先后)②将小儿的体质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③对小儿四大症(具体指什么,痧、痘、惊、疳)有了详细的记载。如提出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急惊风用凉泻、慢惊风用温补。疳皆脾胃病等。④总结出面部望诊的经验。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北宋董汲所著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第一部论述小儿痘疹的专书。寒凉派的代表。陈文中是温补派的代表,善用温补扶正,著有《小儿痘疹方论》
其余还有《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等。
三、发展时期(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明代的万全《育婴秘诀》、《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痘疹心法》、《片玉痘疹》。
学术思想:①提出育婴四法;育(生育)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原样),蓐(临产)养以防其变,鞠养(抚育的意思)以慎其疾。②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的观点。③治疗疾病有重保护胃气;④首次提出急惊风的成痫、成瘫、失窨的后遗症。
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脏器轻灵、随拨随应”
陈飞霞(复正)《幼幼集成》对指纹的论述。“浮沉分表里。。。。”
吴瑭,提出“稚阴稚阳”
人痘法
四、儿新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
消灭了古代四大症,确定了现在四大症:肺炎、腹泻、佝偻病、贫血。
第二节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共 40 周。此期现在多属妇科范畴,但因儿科的许多疾病与孕期有关,故需注意。如先天性心脏病、脑瘫等与孕期感染、用药等有关。
围产期:胎龄满 28 周,至出生后 7 天。死亡率最高。
二、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到满 28 天。此期由于产伤、窒息、护理、环境适应等因素,死亡率较高。
三、婴儿期
出生后 28 天到一周岁,由于小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第一个高峰期,(如体重、身高),故合理喂养是重点,如喂养不当、副食添加不及时可发生佝偻病、营养不良等,如喂养过多可致泄泻、食积等。另外注意按时预防免疫。
四、幼儿期
1~3 周岁。①体格增长较婴儿期减慢,但此期语言、动作、思维活动发展迅速,所以要注意此方面的训练。②同时由于断奶后对食物品种转换的不适应,易导致吐、泻、疳症等。③户外活动增加,接触传染病的机会多,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五、幼童期
3 ~ 7 周岁。也称学龄前期。此期最主要的是理解力和模仿力增强,且有一定的可塑性,是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注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学龄期
7 周岁~青春期来临(一般女 12 岁,男 13 岁),也称学龄期。
七、青春期
女: 11 、 12 ~ 17 、 18 岁
男: 13 、 14 ~ 18 、 20 岁
第二个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