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分析解读

2017年高考语文三套课标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非连续性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对命题的限制,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考查难度降低,评价、探究类试题减少,理解、分析、概括三种基础性的阅读能力成为考查重点。具体特点如下:①选文内容涉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包括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围绕一个事件,增加信息量,引入同类或同一事件的不同情景或不同观点等。②选文形式多为非连续性文本,淡化传统的“新闻”文体形式,而多以“纪实性新闻”“发展报告”“评述性新闻”“图表性新闻”等形式出现。③考查点有筛选整合信息(包括图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等,强化材料之间的对比阅读。

命题探究

(2017

课标全国Ⅱ,7—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

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随文助读

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材料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也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两个标题幽默风趣而不失严谨,为阅读全文明确了方向。

材料一的标题“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直接体现了三个要素——垃圾、资源、垃圾分类,重点内容是垃圾分类。

材料二的标题“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化用了俗语“自扫门前雪”(各自干好分内的事),同样直接体现了两个要素——垃圾分类、各负其责,重点内容是各负其责。

2.辨方式,理脉络,准确划分结构层次 这两则材料都是具有评论性质的新闻,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要想深入理解材料内容,就必须理清思路脉络,划分结构

层次。

材料一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文字,介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及垃圾分类的现状;第二层是图表,该图表用数字说明了我国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

材料二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首段,叙述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不高的真实事例;第二层是二、三两段,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工程该怎么做;第三层是尾段,写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3.筛信息,概中心,评价主要观点倾向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意真实性和实用性,筛选整合出重要段落的关键信息,并对有关语句做标记(画线、画圈等),准确概括中心,为评价文本观点做准备。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一首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着居民健康”。第二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分类“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综上可概括出材料一的中心:垃圾分类好处多,但推进困难。

材料二的重要信息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第三段关键信息是“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综上可概括出材料二的中心:垃圾分类,所有人责无旁贷,政府要起主导作用。

4.细比较,辨异同,多元深入探究鉴赏

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对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是:都在探讨垃圾分类,都承认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会污染环境。不同之处是:材料一侧重介绍垃圾分类的现状,材料二侧重分析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材料一作者态度悲观,材料二作者态度乐观。

另外,对材料一的图表数据,要从“认知”与“实践”两个角度来仔细比较,总结人们在认知与实践方面的异同。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二第二段尾句可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既有前期居民参与率低等原因,也有后期政府分类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作者并未说孰轻孰重,但选项却错误地将前者表述为主要原因。

核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审题关键: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解题方法:1.浏览全文,在原文中找到相应语句并标注出来;2.把选项和原句逐一进行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A.材料一的图表。

B.材料一的图表。

C.材料二首段: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D.材料二第二段: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易错警示:1.忽视语段内容内在的层次性和逻辑性;2.没有借助结构信息进行判断;3.忽视各选项所对应的材料的内容。

命题规律:1.文章为非连续性阅读材料;2.是人物传记和典型新闻材料之外的新型考查形式。

能力要求:1.快速阅读的能力;2.筛选信息的能力;3.细读语段的能力。

命题技巧:文章为内容相关联的两则新闻材料,以筛选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