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合集下载

课程改革六大目标

课程改革六大目标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1】1.课程功能转变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授。

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并下意识地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有帮助的训练。

学生学得很辛苦,但他们的脑子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

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从转变课程功能入手,如下面模式所示:转变课程功能示意图.信息时代更重要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思维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知识不是衡量21世纪所需人才的主要依据,能力和态度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内容。

因此,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新的课程中,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育与评估来实现的。

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实现课程功能“三位一体化”。

能否在新课程中实现“三位一体化”,是衡量我国课程功能是否真正转变的重要依据。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这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课程改革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强调学生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要将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而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一刀切的,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课程改革要通过灵活的选课制度和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设置,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才能,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求。

再次,课程改革要强调素质教育。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因此,课程改革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德育和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课程改革要关注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课程改革要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同时,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总之,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强调素质教育,以及关注社会发展需求。

通过实施合理的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现行的课程体系完成于工业经济时代。

在工业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对于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的繁荣具有最直接的意义。

因此,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内容,而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技能对于工业生产的意义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说明。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

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答: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就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与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与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与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我国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我国新课改的具体目标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我国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一、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一项重要能力,新课改旨在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素质教育。

新课改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新课改要求学校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

新课改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特长。

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新课改要求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校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提高教育质量。

新课改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

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新课改要求学校加强教育评价工作,科学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通过培养创新能力、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业意识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努力,新课改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

试述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试述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试述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基础课程改革,开展大量相关研究,并针对中国普通高中基础课程面临的新境况及对面临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改善课程结构,完善学科体系;增强深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善课程结构,完善学科体系。

改革要求精心编排各学科课程之间的紧密衔接,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形成一个科学、完整、强大的学科体系,使学生在青春期的学习经历全面而有系统的。

其次,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增强深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精神。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从认知到实践,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再次,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

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要加强在线教学,开发优质学习平台,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度等。

另外,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以智能化信息系统及多媒体等为抓手,普及信息化教育,改进教学质量。

最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要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给予针对性的帮扶;同时,要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机制,通过诊断测评、等级考试等,指导学生实现学习自主与自觉,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是:改善课程结构,完善学科体系;增强深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以及适应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资源配置,指导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与自觉。

实施上述改革,可以提高中国普通高中基础课程的教育质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大具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大具体目标

神奇的作用,可真要好好感谢它呢!
王老师,我这样写数学行吗?
10
• (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 •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就说:“失去金钱的人 损失极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 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 (二)改革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 置义务教育课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 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 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 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和选择性。
4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11
儿童的歌谣:
• 《真心英雄》:在我心中,是老师最凶,每天把 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家中,是爸爸最凶,每天 把我打得鼻青脸肿。
• 《中国人》:五十道的作业题呀难了多少人。黄 色脸,熊猫的眼,不变是狠心。眼睛里布满血丝 像是在诉说:原来我们求学艰难又困苦。一样的 苦,一样的梦。现在的吃苦,为考试打基础。
•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 代化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 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 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 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 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7
•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 从一套教材到教材多样化 •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 鼓励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 ………………………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 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 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 (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新课改具体目标

新课改具体目标

新课改具体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国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课改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新课改要求教育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促进学校管理创新。

新课改要求学校管理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新课改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心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六、加强家校合作。

新课改强调家庭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校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

通过定期家长会议、家访和家校互动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施新课改具体目标,我国教育将朝着更加科学、全面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新课改也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新课改的落地和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要求: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分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

一为什么要分组1,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人才。

2,小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分组首先看全班的总成绩,第一步,每组以6到8人为宜,成绩要达到成绩基本相等,男女生比例要适当。

第二步,确定组长,副组长,并确定组内各课负责人。

三培训组长和组员(一)怎样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模式教学,我思考了很多。

我决定首先对学生进行观念培训。

让学生从根本上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真正变为学生的学堂。

我给学生做了很多思想教育和学习的指导。

最后,概括为以下几点:(1)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看明白。

(2)学好知识"只知对,不知错",不算全会;"既知对,又知错",才算全会。

(3)优生针对差生的问题,错误是对优生的培养训练素材。

(4)竞争取胜,不在于超越别人,关键在于超越自我。

(5)集体是水,个体是船,水涨船高。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6)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健全人格的训练场。

(7)知识是学会的,不是讲会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二)1 学会倾听。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要能听出人发言的重点,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见解。

一直坚持训练下去,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还养成了尊重别人的好品质。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独立思考的结果,其他成员认真听,并且形成自己的补充意见。

最后,还应该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小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整理归类,准备发言内容。

3、学会表达。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

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我国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我国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这些目标旨在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

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

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课程改革旨在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造力。

以下是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全面性。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将学科知识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教育者创造性地设计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

三、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学习主要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环节。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能力成为人们的终身需求。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趋势。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增加国际化课程和交流项目,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使他们具备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

六、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追求,而课程改革可以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有力的手段。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减少教育差距,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总之,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分别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实现教育公平。

实施这些目标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创新,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六大目标背诵口诀

新课改六大目标背诵口诀

新课改六大目标背诵口诀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中国的新课改十分重要,它涵盖了六大目标,这些目标是我们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了解这些目标,并背诵它们的口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的内容和意义。

本文将对新课改六大目标背诵口诀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新课改六大目标概述新课改的六大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建设;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

下面将分别深入探讨每个目标的内涵及背诵口诀。

三、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系,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方面。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背诵口诀敬爱中华,忠诚社会知行合一,品尝美好自由探索,考逆境助人为乐,人人友爱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目标,它有助于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背诵口诀锐意进取,寻找创新实践探索,展示自我求真务实,知识实用勇于挑战,迎接未来五、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1. 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意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特长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多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2. 背诵口诀多元发展,展现自我兴趣拓展,激发潜能独立思考,自主自学个性彰显,多彩未来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 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成长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一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统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修正六个“过于”,即: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评论发布者:贾小爱发布时间:2014-08-27 09:42:30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如下: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兴趣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展现自己的潜力。

2.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强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突出学科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

4. 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设置选修课程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5. 促进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鼓励
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究和研究,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6.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设置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挑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项:1. 强调素质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提倡学生主体性:新课改鼓励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方式,并参与课程设计、调整和评价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改不再强调学科划分和知识的分割,而是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鼓励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改也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5. 强调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改不再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的单一评价,而是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情况。

新课改倡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评价、项目评价、实践评价等,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6.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善教师培训体系,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以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新课改也鼓励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指导者和学习引导者。

总的来说,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主体性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推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改旨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适应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内容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一,改变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教学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选择终身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筛选和选择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进步和教学实践改进中的作用。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强化练习【辨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由单一转向多元。

内蒙古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内蒙古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1 / 1
内蒙古教师招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2017-9-18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概括地说,这次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更大程度地推进素质教育的 改革,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2.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核心是道德教育。

更多考试资讯:/jsz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也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

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6项具体目标。

关于课程功能方面,这项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关于课程结构方面,这项改革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

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

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关于课程内容方面,这项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关于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注重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于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强调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关于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强调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在改革中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为改革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

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

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

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

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7.新的教师观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 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

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

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