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四川
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

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1. 红一方面军突围:1935年,红一方面军在四川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围剿。
面对敌人的围困和重重阻碍,红一方面军决定进行突围,开展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红一方面军完成了四次过江,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围,成功转移至贵州。
2. 红军长征中的翻山越岭:红军长征途中,面对险峻的山势和严寒的天气,红军士兵被迫进行了多次的翻山越岭。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许多红军士兵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坚定地跟随党中央,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 红军长征中的井冈山会师:1934年,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
这次会师象征着全国革命力量的统一,为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井冈山会师后,红军长征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步伐,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红军长征中的策应行动: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给予了红军宝贵的帮助。
其中,四川雅安百姓在红军长征途中,发动策应行动,为红军打通了一条必经之路,为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5. 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战:红一方面军在长征的最后阶段完成了一系列的战役,其中以巧渡金沙江、万里长征突破封锁的战役最为著名。
红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最后的搏斗,最终成功突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壮丽史诗。
在长征中,红军顽强地与敌人作战,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由江西井冈山出发、穿越川滇甘青,抵达陕北的壮丽业绩。
这一历史事件影响深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死时刻,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最为伟大的一次战役。
以下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更多故事。
6. 林彪兄弟:在红军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令人敬佩。
其中林彪兄弟就是值得称颂的英雄。
林彪是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军人物,他身经百战,长征期间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大战金沙江一役中取得了重要胜利,为红军长征的成功立下了不朽功勋。
讲述红军长征过凉山的故事

中央红军于1935年5⽉进⼊凉⼭南境,历时26天。
5⽉1⽇⾄9⽇,中国⼯农红军第⼀⽅⾯军分别从皎平渡、树洁渡等渡⼝,胜利渡过⾦沙江进⼊四川省凉⼭州境内,并于5⽉28⽇成功过境继续北上。
在短短26天⾥,中国⼯农红军纵横驰骋凉⼭会理、会东、德昌、宁南、普格、西昌、冕宁、喜德、越西、⽢洛10个县市,留下了“巧渡⾦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等重⼤历史事件。
巧渡⾦沙江 1935年4⽉29⽇,中央军委在云南寻甸县发出了关于中央红军从云南北渡⾦沙江⼊川,在川西建⽴苏区根据地的指⽰。
刘伯承率领的中央红军先头部队选择了从位于云南禄劝县和四川会理县两地的皎平渡⼝作为渡江点,5⽉1⽇,在周恩来、刘伯承、叶剑英、张闻天部署指挥下,红军⼲部团抢占云南禄劝县皎平渡⼝,渡江占领四川会理县绞车渡进⼊凉⼭南境。
过江后,刘伯承⽴即在北岸⼭洞⾥设⽴了渡江司令部,制定《渡江守则》,并向朱德总司令发报:“皎平渡有船7只,每昼夜能渡1万⼈,军委纵队5⽇可渡完。
”朱总司令下令全军从皎平渡过江。
5⽉3⽇⾄9⽇,历经七天七夜,中央主⼒红军顺利渡过⾦沙江。
这⼀壮举,使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40万⼤军的围追堵截。
⾄此,红⼀⽅⾯军全部进⼊凉⼭境内。
会理会议 中央红军胜利渡过⾦沙江后,进⼊会理县。
5⽉12⽇中午⾄晚上,党中央在会理县城东北郊的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会议,史称“会理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遵义会议以来的战略⽅针,确⽴红军过⾦沙江后的任务,统⼀党的领导核⼼。
⽑泽东同志总结了红军四渡⾚⽔、抢渡⾦沙江的胜利,阐明了运动战的正确思想。
会上,针对当时部队的思想情绪,进⼀步阐明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动作战才能摆脱敌⼈重兵包围的作战⽅针。
此次会议加强了党内和军内的团结,维护了⽑泽东的领导地位,进⼀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
会后,中央红军组成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的先遣队,为中央红军北上四川开路。
泸沽分兵 5⽉15⽇,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员刘伯承派⼈给驻守德昌的川康边防军第⼗六旅旅长许剑霜送信,希望他让开红军北上的道路。
过雪山的长征故事

过雪山的长征故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寻求革命生存和发展空间,进行的一次艰苦卓绝的历史远征。
经历了多场战役,征服了许多难关,最终取得了胜利。
其中,过雪山是长征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也是最为令人感动的一段历史。
1935年10月,红军在四川省雅安市以南的威州集结,开始了长征。
当时,红军已经被敌人追得无路可走,只有向着西北方向进发,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经过长时间的行进,红军来到了川西北的甘肃境内。
此时,红军已经走过了大雪山,但是却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所困扰。
雪花飘飘,寒风呼啸,红军士兵们被雪深埋,身体冻僵,情况十分危急。
在这艰难的时刻,红军的领袖们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策:组织一支由精干部队组成的救援队,带领士兵们渡过雪山。
这支救援队由红军的优秀战士组成,他们有着过人的勇气和坚毅的毅力,是红军中的精锐。
他们带着救援物资和药品,冒着生命危险,向着雪山深处进发。
在雪山中,救援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雪深如山,风雪交加,道路险峻,又没有任何设施和指示牌,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和勇气。
在这样的情况下,救援队员们不断地前行,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寻找,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只为了拯救战友们的生命。
在这段历史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其中,有一位叫做张富清的战士,他是红军的狙击手,是救援队中的一员。
在救援队行进时,张富清发现了一个被雪深埋的战友,他毫不犹豫地跳下马匹,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战友的身上,为他遮挡着风雪。
虽然张富清最后因为体力不支而倒下,但是他的精神和行为,一直激励着红军士兵们继续前行。
还有一位叫做陈毅的战士,他是救援队的领袖之一。
在救援队行进时,陈毅不仅带领着士兵们走出了雪山,还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因为严重冻伤而奄奄一息的老人。
陈毅没有丝毫犹豫,他让士兵们把老人背在身上,带着他一起走出了雪山。
最后,陈毅和士兵们把老人安全送到了医院,挽救了他的生命。
在这段历史中,还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长征之歌。
长征第一渡历史讲解

长征第一渡历史讲解长征第一渡,是中国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本文将为您生动、全面地讲解长征第一渡的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其在指导意义上的重要性。
长征第一渡发生在1935年10月16日,在四川境内的兴义县。
这次渡河行动对于红军来说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
在当时,红军正面临着来自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严重围剿,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为了摆脱敌人的包围,红军需要横渡长江,寻找转移出路。
然而,长江的水势湍急,水面宽广,对于红军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在长征第一渡的前夕,红军下达了渡江任务。
在党的领导和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红军将士们迅速集结,并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筹划。
他们先派出侦察船队对江面情况进行勘测,然后选择了兴义至江口的一段江面作为渡口。
随后,红军动员群众,动用木筏、木船等自制的渡船,进行安全渡江的准备工作。
1935年10月16日清晨,长征第一渡正式开始。
红军先遣部队带头,士兵们奋勇冲锋,提着枪械、背着行李,一艘艘渡船顺利地驶向对岸。
然而,江水湍急,船只不时受到水流的冲击,渡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间距以避免相撞。
红军战士们紧张而又有序地渡过长江,他们之间互相搀扶,士气高昂,真可谓是一幅壮丽的画面。
长征第一渡历时三天,红军成功地渡过了长江,为他们转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次渡江不仅展示了红军将士们的顽强意志和过人勇气,同时也展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
红军的成功渡江为日后更艰难的长征铺平了道路,成为了红军胜利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第一渡历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展示了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能够团结一致,英勇前行,这为后来更加艰难的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长征第一渡也表明了党的领导在革命斗争中的至关重要性,没有党的正确指导,红军是无法成功渡江的。
最后,长征第一渡的成功给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榜样,证明了红军是革命事业的主心骨,鼓舞了无数人民群众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长征第一渡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斗争精神,并为后来的长征铺设了坚实基础。
红军过岷山故事

红军过岷山故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
其中,红军过岷山故事被誉为长征历程中的一个经典。
岷山是一座位于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交界处的大山,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大山。
红军过岷山历时50多天,道路难行,困难重重,但最终坚持到了终点,成为革命史上的壮举。
红军胜利突破了川陕苏区的长征,但是面临新的艰难险阻。
岷山是一座由三座大山组成的山区,狭窄陡峭,地形十分复杂,加上当时的天气非常恶劣,这使得红军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红军部队进入岷山后,就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
从战士们的回忆中我们得知,岷山之旅中死亡的同志达到了千余人,同时还有许多人受伤,许多士兵被迫离开队伍。
然而面对着无数困难,红军仍然坚持前进。
红军在岷山之旅中用了许多心智和体力上的努力。
在这条山路上,须知有绝壁,有深谷,有冰川,还有其它水下险滩。
这些自然障碍与地形都是一座又一座的困难:有大小千差万别的崖壁,有被塌方风化的陡坡,还有令人望之失望的鸟道梯子。
走上这一段路,士兵们得爬陡峭的山峰,水深皆过肩,有时候只能把物资远远的扔下去,再让其它同志去接。
红军在此行进中,始终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够越过这座山,而胜利将属于自己。
红军在岷山之旅中,除了克服自然险阻,还不得不面对诸多人为困难。
当时岷山地区正当冬季,雪山冰封,末路荒凉。
红军要在这座山上生存并坚持前行,必须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支持。
党的领导人指出:“红军必须把革命工作同群众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要善待群众,还要建立良好的形象,发动群众,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凭借红军良好的形象和党的优良传统,红军迅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爱戴和支持。
在水草丰美的季节内,红军部队在蓝色的岷江与鲜红的旗帜之中,追寻着火红的革命梦想,宛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在岷山跳跃。
岷山之旅是红军长征历程中一座坎坷中的台阶,郁郁十年青春,红色青年为了民族的解放与复兴而流血牺牲,最终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激情与爱国心。
红军长征过雪山的故事

红军长征过雪山的故事
1935年,红军长征踏上了艰难的征程,他们要穿越雪山、草地、河流和沼泽,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的生命和荣誉都受到了严
峻的考验。
长征的第一道难关就是雪山。
红军穿越了四川的大雪山,这是
一座终年积雪的高山,峰峦叠嶂,险峻异常。
红军士兵们挑战着险
峻的雪山,他们用绳索相互系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攀登。
在攀登的
过程中,他们时常会遭遇雪崩和冰川裂缝,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但
他们毫不退缩,最终成功地穿越了大雪山,向着新的征程迈进。
在穿越雪山的过程中,红军士兵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面对敌人的袭击。
敌人在雪山一带设置了重重障碍,企图阻止
红军的前进。
但红军士兵们奋勇作战,不畏艰险,最终突破了敌人
的阻击。
红军长征过雪山的故事,充分展现了红军士兵们的顽强意志和
不畏艰险的勇气。
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坚定不移地向前
进发,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奋斗。
这个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让我们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爱和平,珍爱生活,珍爱祖国。
四川境内长征事迹

四川境内长征事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战略决策和革命远征。
其中,四川境内的长征事迹是长征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江西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于1935年1月抵达陕北,全程途经约四万里,历时一年多。
四川境内是长征途中最为困难和危险的关口之一,而中共中央和红军各级领导人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以及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四川境内的长征事迹成为革命史上的一个传奇。
在长征途中,四川境内的长征事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跨越崇山峻岭。
红军在四川境内跨越了连绵的崇山峻岭,如雪山、岷山、大渡河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渡赤水,这是长征途中渡过最艰险的河流之一。
红军在此掩护人数极少,仅有数十名战士,却英勇顽强地连渡四次赤水,以牵制和迷惑国民党军,最终成功地突破了赤水河谷的封锁。
二、与群众打成一片。
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和红军各级领导人重视与群众的联系,深入民心,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在四川境内,红军一方面积极开展政治宣传,鼓舞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另一方面,还大力宣传农村改革和土地革命,深入村镇、家家户户开展组织工作,为农民谋利益,扩大革命队伍。
在这个过程中,多次发生了红军与地方民众携手对抗国民党武装和恶霸势力的英勇事迹,显示了红军与广大农民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经历艰险危机。
四川境内是长征途中最为困难和危险的关键阶段之一。
红军在此遇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交通阻断、军事打压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困难,处境异常艰险。
其中,以突破雪山为例最为突出,红军强渡雪山,逐步失去群众支持,自身遭受重大伤亡,四面袭来的敌人重重围攻,面临破灭的危险。
但红军始终保持了战斗士气,坚定地执行决策,最终在艰难的环境中突破雪山,保住了生命和任务。
四、实现军事转移。
四川境内的长征事迹是中共中央和红军完成军事转移的关键节点。
红军在这里改变了行进方向,由走向南方的云南转向北方的陕西,实现了将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从国民党军的夹击之中顺利转移的目标。
红军长征过四川

红军长征过四川吴哲理学院2015级应用化学摘要: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摘要:迫于左倾冒险主义当权的危险局面,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历时两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大规模转移,在四川度过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那又是为什么促使了这一事件的发生呢。
本文将阐论工农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和红军长征在四川发生的历史故事和经典战役,进而说说红军长征对四川和川蜀人民的影响。
关键词:红军长征四川红军长征途中,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而从1935年1月29日踏上四川的土地,除在四渡赤水时转战川滇黔之外,一直到9月10日才离开四川。
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的时间最长,长达一年零八个月,大多艰辛都被四川所见证,都被这一块土地所记录,都被这一片天空所笼罩。
而历史也已证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达到目的并不一定需要长驱直下,直面敌人,有时更需要一种以退为进、将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能力。
四川对于红军长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红军长征更给沿途地区于更直接精神浸染和思想的提升。
一、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1、客观原因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至此红军长征开始。
2、主观原因即使是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
但至1934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5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
而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
故在这种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令人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过四川
吴哲
理学院2015级应用化学20155563
摘要:迫于左倾冒险主义当权的危险局面,自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历时两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大规模转移,在四川度过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
那又是为什么促使了这一事件的发生呢。
本文将阐论工农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和红军长征在四川发生的历史故事和经典战役,进而说说红军长征对四川和川蜀人民的影响。
关键词:红军长征四川
红军长征途中,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足迹踏遍大半个
中国。
而从1935年1月29日踏上四川的土地,除在四渡赤水时转战川滇黔之外,一直到9月10日才离开四川。
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的时间最长,长达一年零八个月,大多艰辛都被四川所见证,都被这一块土地所记录,都被这一片天空所笼罩。
而历史也已证明中
央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达到目的并不一定需要长驱直下,直面敌人,有时更需要一种以退为进、将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能力。
四川对于红军长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红军长征更给沿途地区于更直接精神浸染和思想的提升。
一、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至此红军长征开始。
2、主观原因
即使是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
争的重大胜利。
但至1934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5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
而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
故在这种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令人担忧。
据知识网报道,一份由共产党的安插在国民党中的莫雄提供的绝密情报送到瑞金,使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更大的危险,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1]。
这为共产党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北上进到抗日前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二、红军长征在四川
1、巧渡金沙江: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
红军从四川古兰二郎滩、太平等渡口四渡赤水河后,从贵州向云南进军。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必须抢时间,渡过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两岸是悬崖绝壁。
1935年5月3日,红军派出两个排智取了江对岸敌人的哨卡,随后利用仅有的7条渡河,经过七个昼夜的强渡,大队人马全部过江。
从此,红军跳出了80万敌军包围的圈子,取得
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2、强渡大渡河:突击队越过天险
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
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雅安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一只。
5月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
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3、飞夺泸定桥:粉碎蒋介石阴谋
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选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严峻。
1935年5月29日,红军左纵队先头部队红四团一营二连22名英雄,在连长缪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火力,胜利占领大桥。
红军后续部队跟进,迅速击溃守敌一个团,占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
这样,蒋介石企
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阴谋彻底破灭。
4、嘉陵江战役:打乱蒋介石部署
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共歼敌1万余人,相继攻克9座县城。
这次渡江作战,红军强渡的江河之宽,渡过的人数之多,取得的战果之大,在红四方面军的战史上是空前的,在整个红军战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次战役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策应了中央红军的作战行动。
5、包座战役:将红军饿死在草地阴谋破产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确定了两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班佑以东的上下包座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北部,地势险要,卡在红军进入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
1935年8月29日,红三十军向上包座守敌发起攻击,8月31日,攻占上包座。
与此同时,第四军一部也向求吉寺守敌攻击。
次役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敌援军第四十九师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
包座战役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大门。
6、激战腊子口:党中央走出雪山草地
腊子口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险之称。
腊子口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一条水深流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桥,这是腊子口的唯一通道,敌人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防守,严密封锁红军北上的道路。
1935年9月1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攻占腊子口天险,夹破敌人封锁线,封锁了敌人企图把红军困死在草地的计划。
[2]
三、红军长征对四川的意义
四川对于红军长征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同样红军也给川蜀人民带来了精神给养。
红军长征在四川,把生活的希望带给了四川人民,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和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长征意志浸染给川蜀人民。
唤起了全川人民群众对革命的向往,点燃了他们对自由解放的激情,唤醒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5万四川儿女汇入了红军的铁流中。
红一、二、四方面军的10万人马,先后在川一年零八个月,每天使用的粮食是个惊人的数字,人民群众忍饥挨饿省出的粒粒粮食,是四川各族人民支援红军长征的颗颗赤子之心。
[3]
红军长征纪念碑建在四川是对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的长征之行的肯定与赞誉,长征的力量,至今可以毫无遮拦地直指人心,它史诗般的作为,让红军的敌人都不得不暗自感叹。
红军长征纪念碑建在四川是对川蜀人民的感恩,是对川蜀人民的致谢,是给川蜀人民的骄傲。
参考文献
[1]历史军事> 历史综合> 红军长征的原因,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2]本刊编辑部《红军长征在四川的重大战役——城市版》百度文库(2006/10)
[3]吴启权《红军长征在四川——农村版》百度文库(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