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word版本

高中生物科学发展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5、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认为细胞膜是静止的,膜蛋白的分布是对称的。
7、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8、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19、约翰逊: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必修1第1 章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2 章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 章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 章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4、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5、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图文版课件

• 1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 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 1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 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8、1975年理查德·亨德森通过冷冻电子显微 镜技术研究膜蛋白,发现蛋白质不是均匀分布, 获2017年诺比尔化学奖
•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 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 10、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 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 2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 法,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 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 是DNA。
• 29、1955年,美国科学家佛伦克尔-康拉特和 威廉姆斯分离提纯了烟草花叶病毒(TMV)中 的RNA,当人们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RNA之后,得出了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 39、巴甫洛夫: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 40、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 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 会产生某种影响。
• 41、詹森: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 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 部。
• 42、拜尔: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 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 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 33、1970年H.Temin和D.Baltimore分别从 RNA病毒中发现了一种酶,能催化以单链RNA 为模板合成DNA的反应。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生物科学史是指描述和研究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一、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生物科学史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而了解生命起源的奥秘以及生物学知识的源流。
生命起源是生物学的基石,通过学习演化理论、细胞学说等重要的科学发现,学生能够了解到生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进化,了解现代生物学知识的源起。
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各个学科领域内涌现出的重要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如达尔文的进化论、门德尔的遗传学等,这些都是后世生物学研究的里程碑式的突破,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能够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培养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意识。
科学探索是一种对世界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它要求科学家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解释和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的各个重要事件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从而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通过培养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生物科学史中充满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和故事,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学中的一些有趣和神秘的现象,如化学合成DNA、基因编辑等,这些都是现代生物学的前沿领域,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中的科学奇闻和故事,如“邮票之争”、“伽利略的星星”等,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历史和科学家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引言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生物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历史,是生物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将生物科学史纳入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科学思维培养以及科学方法训练三个方面,探讨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历史教育的作用生物科学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通过研究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们的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生物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通过了解生物学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内涵和思想。
同时,生物科学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科学知识。
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的培养生物科学史研究的对象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科学发现和理论进展,它所展示的科学思维特点是系统性、理性和批判性的。
将生物科学史纳入生物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首先,通过研究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学生可以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思考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严谨性。
其次,在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科学家们的观点和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辨能力。
科学方法的训练生物科学史所研究的科学发现和理论进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观察。
将生物科学史纳入生物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的使用和发展。
通过学习科学家们在解决科学问题时所采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
同时,他们也能够从历史实例中体会到科学方法的试错性和不确定性,增强他们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
结论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和锻炼科学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生物科学史是研究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和研究的演变过程。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了解科学思维的演变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以及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探讨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一、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脉络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脉络,从而在学习生物的不同内容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生物学是一门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学科,每个领域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渊源和影响因素。
通过了解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梳理出各个理论和发现的关联和衍生,从而形成更完整和立体的知识体系。
同时,生物科学史中的许多经典实验和重要的科学家也会被提及,这些实验和科学家的贡献往往对后来的研究和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探讨这些实验和科学家的工作,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和原理。
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生物科学史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在生物科学史中,学生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对待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对事实的客观观察和存在的怀疑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推翻错误观点的勇气。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看到科学家们面对问题时的自信和勇气,以及他们抛弃旧观念和推翻错误理论的决心。
同时,科学方法论也是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内容。
生物科学史可以展示科学家们如何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数据,并从中总结出科学定律和理论。
对学生来说,掌握科学方法论对于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解生物学的本质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从经验和权威到实证和证伪的过程。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三、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科学史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材科学史汇总

(6)遗传规律的发现史
①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
法提出遗传的
两大基本遗传规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关注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②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
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③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
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
①高斯——证明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通 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②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 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 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证实。
④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
研究中发现等位基因分离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明显的的平
行关系,由此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类比推理
法)(★)
⑤摩尔根——用
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
蝇作遗传材料)。
⑥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7)遗传本质的发现史 ①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②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 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③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 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所 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⑤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 射物图谱。 ⑥查哥夫——腺嘌呤(A)的量=胸腺嘧啶(T)的量,胞嘧啶(C)的 量=鸟嘌呤(G)的量。 ⑦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久之后,提 出了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⑧1958年,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示踪 法和密度梯度离心,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生物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中,生物科学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价值,逐渐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本文将从生物科学史的概念、教育价值、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生物科学史的概念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发展历程的历史记录,涉及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重要发现和基本理论。
它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引入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过程,从而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科学精神:生物科学史上的众多发现都是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得到的。
通过学习这些发现,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增强实践能力:生物科学史中蕴含了许多实验方法和观察手段,通过学习和模拟这些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理解生物科学本质: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三、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引入生物科学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引入相关的生物科学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时,可以引入19世纪末期罗伯特·布朗和欧内斯特·布朗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结构的历程。
2、利用科学故事,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概念时,可以引入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发现基因的历程。
3、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历史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时,可以播放克里克和沃森在剑桥大学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视频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专题之:生物科学发展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P11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P113、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P104、维尔肖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P65-685、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p81-828、斯帕兰札尼: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萨姆纳: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p101---10213、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遗传方面的科学家18、孟德尔:遗传学的奠基人。
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假设—演绎法,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P7 19、约翰逊: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0、魏斯曼: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21、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p2722、摩尔根: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P28-30 23、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P3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42-4624、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6、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P4827、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进化:28、拉马克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P11029、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P111必修三:内环境与稳态动物激素的调节P23-2430、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1、斯他林: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生长素的发现p4632、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33、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4、拜尔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35、温特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36、郭葛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生物发展史专题练习单项选择题1.下列是一些科学家曾经做过的经典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后放射性不会出现在上清液中B.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作用时的最佳实验材料是小蝌蚪C.验证生长激素促进骨的生长作用时用幼年狗做实验动物比较合适D.用实验动物小鼠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时,实验组注射一定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蒸馏水2.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C.验证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H2O的实验中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D.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3.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B.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C.模型方法就是指借助具体的实物,对认识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D.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来研究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4.科学方法是生物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B.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是利用在高速离心条件下的不同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来C.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绎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①R 蛋白质R型②R 荚膜多糖R型③R DNA R型、S型④R DNA(经DNA酶处理)R型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11年江苏卷)6.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7、在下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相似的一组是:()①证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②利用大肠杆菌产生人类胰岛素③单克隆抗体的产生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⑤鉴定乳制品或饮用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A.①④B.②④C.④⑤D.②③(10江苏卷)8.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追认为蛋白质是遣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台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9、(09广东A卷)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10.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11.匈牙利学者拜尔在1914~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部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下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A.顶端产生某种“影响物”B.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C.“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效应D.使背光一侧“影响物”分布多12.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A.孟德尔开创性地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萨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C.摩尔根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3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搞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15N标记核苷酸搞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4.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15、下列有关达尔文、温特、郭葛在发现生长素的贡献叙述错误的是()A.达尔文发现金丝雀草的胚芽鞘具有向光性B.温特通过琼脂块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C.郭葛分离鉴定了生长素D.达尔文发现生长素的作用的双重性二、非选择题1.模型建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等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利用构建模型法,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利用类比推理,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所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 t的模型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