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学生投入_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合集下载

2023年教师教研心得:基于结构化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与基本要素

2023年教师教研心得:基于结构化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与基本要素

教师教研心得:基于结构化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与基本要素在2022 年版各科课程标准中,一些学科明确以大概念或核心概念统领内容的整合,但许多学科没有明确大概念或核心概念。

一方面,是由于对大概念的理念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另一方面,提取大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即使对于学科专家也是如此。

许多学科虽然在标准中没有明确大概念或核心概念,但大多以主题的方式整合学科内容结构。

主题聚焦学科本质,突显学科结构,以主题为单位分析学科内容,提炼学科的大概念或核心概念,既能体现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结构化的理念,又有助于以大概念或核心概念为线索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就数学学科而言,虽然没有将核心概念或大概念在课程标准中呈现,但整合了具有结构化特征的内容主题,从主题的视角梳理核心概念(以下均用核心概念表述),设计基于结构化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以下简称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可作为一个可行的框架或思路。

一、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在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理念下,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都建构或梳理了具有结构化的学习主题,为重新审视和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依托。

同时,在分析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内容结构化主题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与思路。

首先,内容结构化整合的主题是单元整体教学的载体。

以数学学科为例,《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

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下整合为七个主题: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综合与实践领域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

内容结构化体现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具有相同的学科本质与核心概念。

例如,数与运算主题,将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体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主要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及其累加”。

数是数量的抽象,小学阶段主要学习整数、分数和小数,整数和小数的数位,分数的分数单位,都看作计数单位。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评价体系过于单一,过分关注成绩。

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从而影响学习兴趣的培养。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

(2)课后作业和考试过分强调答案的正确性,导致学生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解题过程。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分数,忽视思维的培养。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数学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概念的讲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缺乏实际运用和深入思考。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应当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之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数学任务的内涵、意义与教学策略

数学任务的内涵、意义与教学策略

一、数学任务的内涵解读1.任务与教学任务。

“任务”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指定担任的工作或担负的责任。

皮连生教授认为,教学任务是指教师给学生的指令以及对学生反应的要求(即要学生做什么和达到怎样的标准)。

顾泠沅教授认为,教学任务作为目的与对象的中介,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水平三个维度构成。

可见,教学任务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期望,连接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科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2.数学任务的内涵。

基于对教学任务的理解,笔者认为,数学任务是指为发展某个特定的数学技能、概念或思想,围绕相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数学问题或活动。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数学任务看成“数学+任务”,而应该站在揭示数学本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关系的视角来理解它。

动态地看,数学任务的展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教材中潜在的任务;(2)教师设计的任务;(3)学生实际参与的任务。

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一个通向学生学习的现实路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静态地看,数学任务的本质体现在对学生认知及思维方面的要求。

根据完成任务时学生思维类型和水平的不同,可以把数学任务分为低水平任务和高水平任务两类。

低水平任务主要是指记忆性的、机械性的、常规性的练习,高水平任务主要是指理解性的、探索性的、非常规性的问题解决。

高水平任务鼓励学生寻找不同数学数学任务的内涵、意义与教学策略赵兆兵【摘要】数学任务是指教师为教学某个特定的数学技能、概念或思想,围绕相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数学问题或活动。

数学任务关乎数学教学的品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影响。

它既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为教学评价与反思提供框架。

教师教学数学任务时,要注意用结构化任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用境脉化任务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用高水平任务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数学任务;结构化任务;数学理解;境脉化任务;数学思维;高水平任务;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9-0034-04【作者简介】赵兆兵,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拔尖人才,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机考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机考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机考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10题,共30分)1. 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

A 准备原则B 活动原则C 个别适应的原则D 需要原则2. 不属于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的是()。

A 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B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C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是建立在计算之上的D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3. 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和“评价结果”。

A 填补认知空隙B 执行方案C 反思修正D 调查资料4. 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

A 概念B 图像C 性质D 表象5.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

A 基础性B 普及性C 科学性D 发展性6.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等等的特征。

A 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B 多元化的学习评价C 多样化的课程内容D 发展性的课程目标。

7. 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关系。

A 一一对应B 内容与形式C 内涵与外延D 抽象与概括8. 以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

A 形成性评价B 量化的评价C 表现性评价D 质性的评价9. 通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成员(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或行为的对话,使不同的思考和活动发生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称之为()。

A 交互式问题解决策略B 探索-发现式策略C Handson活动策略D 照本宣科策略10. 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

A 直观几何B 证明几何C 经验几何D 实验几何二、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

()T √F ×2. 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生物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

生物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

生物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摘要】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有利于从微观层面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中蕴含的生命观念,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文章将阐述结构与功能观的含义与具体教学意义,分析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存在的问题,并且以“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材内容为例,提出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结构与功能观;优化策略结构与功能观属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范畴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其中覆盖了重要且丰富的生物内涵,体现了生物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伴随现代化教育的持续深入,高中生物学课堂应当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具体的教学。

基于此,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观将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关系,借此逐渐丰富学生关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循序渐进的认知层次,从而促进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激发,促进生物探究活动的开展,最终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结构与功能观的含义以及具体教学意义(一)结构与功能观的含义结构与功能观的内涵丰富,大致可以分为结构观、功能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观三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结构观的阐述。

第一是生命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性,即生命系统的结构是以物质作为基础而形成的,这将揭示结构观与物质观之间的联系;第二是生命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即生物个体中分子、细胞、组织、器官至系统等结构层次或生物圈系统中个体、种群、群落至生态系统等结构层次;第三是生命系统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第四是生命系统结构中的变化性,如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同质不同期变化与动态发展。

其次是关于功能观的阐述。

第一是关于生物功能与一般性质的区分,即生物结构的功能指的是结构作为局部给予整体的生物贡献,这将揭示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实质;第二是基于生命个体的两大特征出发的关于功能观的理解,即基于自我更新与自我复制两个基本特征完成对生命体各层次结构的功能理解;第三是基于维持生命系统的三个维度出发的关于功能观的理解,即基于物质、能量与信息三个方面完成对生命系统各层次结构的功能分析与理解。

冷冉教育思想中课堂教学“立体结构”的内涵与框架

冷冉教育思想中课堂教学“立体结构”的内涵与框架

关注I专题辽宁教育I2020年第12期(下半月)|管理〇纪念冷冉先生诞辰百年特辑冷冉教育思想中课堂教学“立体结构”的内涵与框架宋庆泮(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的内涵和着眼点是“教会 学生学习”。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思想,他提出了“立 体结构”这一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立体结构’’的内涵及意义冷冉对“立体结构”是这样阐释的:班级教学的 信息传递结构方式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果 把个别授课看作是一种“点4点”的信息交流结构形 式,那么班级授课制则是“点—面”的结构形式:教师 面对全班学生,全班学生面对一个老师。

这种办法 把课堂教学活动仅仅看作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而 看不到甚至严禁学生之间的交流关系以及交流引起 的连锁反应,更不会有意识地发展和利用这些关系。

这种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是:全班学生的知识程 度和能力不可能完全均衡,难免有一部分学生吃不 饱或吃不了;教学的反馈很单薄,在同一时间,教师只能提问或检查一名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教 学在不同学生中的不同反应;从学生主动学习的角 度观察,如果教师讲的过多,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就越少;如果给一部分学生提问题、答问题、复述、朗 诵、观察、运算的机会,则将有更多学生处于观望等 待之中,浪费时间;如果均衡地给每个学生以同等主 动学习的机会,则每个学生都将有很多时间浪费于 消极等待之中。

这就是“点—面”结构的消极方面。

而事实上,“点—面”结构并不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 方式,而只是它的一种可能方式。

因为在课堂上教 师和学生的活动中,时刻发生着学生之间横向交流 的关系以及纵横连锁反应,只不过传统的教学理论 设置了一些烦琐的形式主义的框子,限制了这些关 系的正常发展与合理利用。

为了与传统的教学策略区别开来,冷冉把既有 师生之间纵向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横向信息交 流,以及交流引起连锁反应的课堂教学方式,称为 “立体结构”。

在他看来,利用“立体结构”方式进行 教学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是几位具有上述特点的教 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它是较好的教学结构方式,学生 基础知识和智力发展都明显地优于“点4面”结构形 式;二是有利于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踏实、独立思考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 系;三是为“情•知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情境,提供了 有利条件;四是在连锁反应的学习活动中,学困生也 有表现和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学有所15关注I C题辽宁教育丨2020年第12期(下半月)|管理得;五是增强了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总量,在“立体 结构”的教学策略下,学生很少有观望等待现象出 现。

工作投入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模型

工作投入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模型

工作投入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模型工作投入是组织心理学家在最近引入的一个新概念。

在此之前,工作倦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其对个体身心健康、工作与生活乃至其所在组织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而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越来越多人开始对工作倦怠传统研究方式过分关注于疾病、痛苦等消极方面进行了强烈批评。

因此,心理学家们认为应扩大工作倦怠的研究范围,将其积极的对立面(工作投入)也纳入研究框架中。

(一)工作投入的概念对工作投入的界定,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总结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

(1)工作投入是工作人员通过管理自我使自己进入工作角色的现象。

在这一观点中,工作投入被定义为员工自我与工作角色的结合,两者实际上处于一个动态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中。

当员工对工作高度投入时,员工会在自己工作角色中展现自己能力和表达自我;当员工工作投入较低时,会将自我表现抽离于工作角色之外,以避免自己创造组织所需要的绩效,并可能产生离职行为。

事实上,工作投入意味着员工在其工作角色扮演过程中,在生理、认知和情感3个层次上表达和展现的自我,而员工所拥有的身体、情绪和心理的资源是工作投入的必要前提。

(2)工作投入是工作倦怠的对立面,两者往往被视为一个统一体,即一个连续体的两极。

换句话来说,就是将员工与工作情境进行匹配时所出现的两个极端。

工作投入表示积极的一方,当工作投入度较高时,则表示员工感觉精力充沛,处于积极、高效的工作状态。

而当员工位于消极的一端,也就是工作倦怠时,则员工会感觉到效能低、卷入程度降低。

在这一观点中,工作投入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精力、卷入和效能。

(3)将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看作为两个相反的概念,但它们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心理状态,而非简单的直接对立。

这时工作投入被定义为员工一种持久、充满积极情绪和动机的完满状态,表现为活力、奉献和专注3方面特征。

活力是指在工作中具有充沛精力和心理适应的能力,愿意在工作中付出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坚持不懈。

第二章自我意识教案

第二章自我意识教案

第二章自我意识发展:人贵有自知之明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内涵和结构,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2.使学生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帮助学生学会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3.使学生了解自我意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学会及时矫正自己的心理偏差,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4.使学生了解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体验,善于自我控制。

二、教材分析1.本章重点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2.本章难点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三、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2.教师讲授3.互动环节四、教学时数3学时五、教学内容一、透视自我意识1.教学导入谜语故事:古希腊有个传说,传说在一个王国城堡的附近有个女魔,叫斯芬克斯。

她整天守着那条过往行人必经的路,让人猜一个谜:“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中午是两条腿,傍晚是三条腿。

“如果行人不能猜出谜底,她就会把他吃掉;如果猜出来了,她自己就会死去。

无数的人都不能猜出谜底,于是王国中死去了许多人,外面的人也不敢来这里了,王国内外充满了恐惧。

终于有一天,一个俄底浦斯的年轻人来到了斯芬克斯的面前,说出了这个神奇”东西“的谜底,于是斯芬克斯倒地死了。

这个神奇的”东西“的谜底就是——案例呈现:[案例]天资聪颖的晓宇,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勤奋刻苦,从不甘人后,对自己期望值很高。

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考试后,晓宇的学习成绩在全班位居第一,这是他引以为傲的。

然而,在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他看到几个学习成绩不如他的学生会干部忙前忙后,备受同学的关注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能让别人说自己是书呆子”,因此他决心超过他们,保持各方面“第一”的地位。

新学期开学后,晓宇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甚至逃课去筹划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欣赏,第二学期结束时,他被选为班长,系学生会副主席。

【小学科学】共生科学课堂:内涵、特征与实践

【小学科学】共生科学课堂:内涵、特征与实践

摘要:共生科学课堂是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观照科学课堂,通过改善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四个生态因子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优化相互关系,实现各个因子既自我发展又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科学课堂上的关系和谐、共生发展。

“尝试- 交流”教学方式是共生科学课堂的一种积极探索,立足于从师生关系的翻转入手,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让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关键词:共生课堂内在机理关系和谐动态平衡尝试交流当下,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以及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新鲜出炉,课程改革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但面对新的形势,一线老师们仍然显得无所适从:科学课堂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认知体系?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发挥老师的作用?课程资源究竟如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如何解决好主动建构与外力引导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深度与宽度之间的火候?科学素养又如何在课堂落地生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大堆的问题困扰着老师们。

如何尽快找到理念徘徊与碰撞中的共振点,厘清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也在尝试找到一种课堂教学理念可以对上述问题与困惑做出合适的应答,共生的科学课堂就是我们尝试解决问题的钥匙。

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在于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提法其实是共生发展的一种隐喻。

我国研究者吴飞驰在《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中指出:“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

”“共生双方通过相依为命关系而获得生命, 失去其中任何一方, 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

”[1] 聚焦到教学领域,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教师、课程、环境与技术等课堂因子之间岂不恰恰就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失去其中任何一个关键要素,岂不就会制约甚至阻碍其他要素的发展?一、共生科学课堂的内涵共生科学课堂将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它由学生、教师、课程、环境、技术等生态因子组成,其中课程包括了教科书、教学配套光盘、学习用书以及教师为学生探究活动准备的结构性材料等等。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机考7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机考7套真题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机考7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机考7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单选题(共10题,共30分)1.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证明几何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注重逻辑推理3.“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关系。

正确答案:属种4.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正确答案:反馈环节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正确答案:甄别价值6.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等。

正确答案:状态7.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

正确答案:表象8.现代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的过程。

正确答案:建构9.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学习为起点的。

正确答案:认数10.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客观性二、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好的教学方法应当能刺激学生的参与。

()T√2.小学的几何属于一种论证几何。

()F×3.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T√4.关于运算方法和程序的规定称之为运算方法。

()F×5.作为教育的数学是一门经过专门加工的数学。

()T√主观题三、填空题(共2题,共24分)1.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包括、、以及“实验法”、“练习法”等。

空1:叙述式讲解法空2:启发式谈话法空3:演示法2.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开始逐渐凸现出、、等价值取向发展上的特征。

空1:切近儿童生活空2:强化过程体验空3:注意探究发现四、简答题(共3题,共36分)1.简述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试题分值:12分)答: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注重问题解决;第二,注重数学应用;第三,注重数学交流;第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第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2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3 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4 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非调查方法§5 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学习目的与要求第一、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思想及表中元素的实际意义第二、掌握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第三、了解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第四、掌握用非调查方法编表的技术第五、掌握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一、华西里·列昂惕夫的简介二、投入产出表入门三、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GDP核算四、投入产出表的优势一、华西里·列昂惕夫简介沃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1999),美籍俄裔著名经济学家。

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沃西里·列昂惕夫生平1、1906年,出生于彼得堡;2、1925年,在列宁格勒大学(后改名为彼得堡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同年,移居德国进入柏林大学专攻经济学;3、1928年,取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助理、中国国民党政府铁道部顾问。

4、1931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正式从事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

5、1932年,与诗人马克丝(Estelle Marks)结婚,婚后育有三子。

6、1932年,起获聘为哈佛大学经济系助教;7、1946年,升为正教授至1975年退休。

8、1948年,主持“哈佛经济研究计划”(Harvard Economic Research Project)并出任主持人至1973年;9、 1974年,联合国委托里昂惕夫建立全球性投入产出模型,以研究本世纪最后的20多年中世界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与国际社会能够采取的方案。

10、 1975年,转至纽约大学任经济学教授、经济分析研究所所长。

智慧教育论文:数字阅读素养的内涵模型与结构要素

智慧教育论文:数字阅读素养的内涵模型与结构要素

智慧教育论文:数字阅读素养的内涵模型与结构要素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字阅读的快速普及提供了技术基础,提升全民数字阅读素养是确保数字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

当前国内外对数字阅读素养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内学者以逻辑推理的方法界定数字阅读素养的概念内涵,国外研究则从测评实践的角度分解数字阅读过程。

二者从本质上看都是对数字阅读“能力”的界定。

然而,素养既是能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更加宽泛的概念。

数字阅读素养是数字阅读能力与其他相关要素在更高层次的概括表达,是关乎于基本生活、学习、工作的“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之一。

因此,对数字阅读素养的界定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更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动作”与“情感”领域的融合。

在综合核心素养、数字素养和阅读素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基础上构建的数字阅读素养DaRpLs模型,提出了从“数字能力”“阅读过程”“素养结构”三个维度理解数字阅读素养内涵的新视角。

从三大视角的交互关系出发,可以进一步建构测评视角下的数字阅读素养要素结构,形成包含“数字阅读知识”“数字阅读能力”“数字阅读意识”“数字阅读道德”的四层要素框架。

各要素互为基础,共同反映了数字时代下为应对数字阅读这一特殊情境而诞生的专业性概念——数字阅读素养。

关键词:数字阅读素养;数字能力;阅读素养;内涵模型;结构要素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方式、内容、媒介等均随时代更迭而转变(王佑镁等,202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使得信息的数字化传播与数字化阅读成为常态。

数字阅读相较于传统纸质阅读,是以数字化媒介为信息载体的阅读方式和途径,依靠各种数字化平台或移动终端,以数字化形式获取信息或传递知识的过程(王佑镁,2017,p.11)。

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数量增长5.56%,总体规模已达4.94亿;数字阅读正成为中小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语言文字理解和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张俐俐等,2016)。

高一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2024年(5篇)

高一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2024年(5篇)

高一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2024年本学期,我承担了高一____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回顾这段时间,尽管忙碌,但我深感充实并有所收获。

在业务知识、教学能力及师德品质等方面,我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以下是我对本期教学工作的概括与反思。

一、思想觉悟1. 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配合领导的安排,注重与同事间的团结协作。

2. 加强师德修养,自我约束,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确保他们在知识学习与品德培养上均有所得。

二、教学常规(一)教材研究深入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和概念,掌握教材结构,识别重点与难点,遵循课程标准,创新性地运用教材,对关键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备课1.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需求、方法和习惯,预测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采取预防措施。

2.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将教材内容有效传授给学生,包括教材的组织和每节课的活动安排。

(三)课堂教学运用四环节目标导学模式,组织高效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四)基础知识与技能1. 确保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 牢固掌握定理、公式和法则,灵活运用,避免混淆和误用。

3. 注重运算技能的培养,遵循运算法则,减少因表述不清或步骤跳跃导致的失分。

(五)时效性1. 实施限时训练,培养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考试时灵活处理难题。

2. 进行仿真训练,独立专心作答,并控制时间。

3. 复习“旧题”,总结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六)数学素养提升1.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和技能。

3. 掌握常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三、教学研究1.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适应“四环节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参加校本培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

3.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探讨教学问题,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提高教研能力。

这份总结记录了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成果和心得,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深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改正教学方法上的不足,积极探索,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目标。

形式逻辑 概念内涵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形式

形式逻辑 概念内涵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形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形式逻辑概念内涵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形式内涵式发展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

那么你对内涵式发展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内涵式发展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

外延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

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

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

内涵式发展的形式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

对于高校来说,就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

学校教育发展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是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

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是通过一定的指标来体现的,这些指标包括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结构转换、速度加快、条件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增高、民主、开放、稳定、公平程度提高等等。

那么,在这些指标中哪些可称之为“内涵式发展”呢?或者说,在构成学校教育进步的指标中,哪些属于“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呢?尽管构成学校教育发展的元素很复杂,但通过对学校教育实践过程的考察,我们认为质量和效益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

_学生投入_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_学生投入_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2期“学生投入”的概念内涵与结构孔企平 随着教育规模扩大,使人感到困惑的一个现象是:一方面国家和个人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活动上投入的热情日益减退。

研究已经表明,在教育实践中最直接和持续的问题之一,是学生投入(Newmann,1992)。

对学生投入(stu2 dent engagement)的实证研究是近十几年在西方教育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个研究论题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不仅我国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而且高中和大学教育也会在本世纪初获得较大的发展。

另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重大任务。

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是有益的。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入有关“学生投入”的研究领域时,首先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用“学生投入”的术语表达了不同的内容。

因此,澄清学生投入的概念与概念的结构是一个必要的工作。

本文介绍了西方教育文献中在学生投入概念研究上一些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基本的学生投入(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作一些探讨。

一、“学生投入”概念的内涵 对“学生投入”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一种用人类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课程经验进行研究。

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把学生投入作为一种变量,研究这一变量的作用及其与其它教学变量的关系。

在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对学生投入概念的解释也是不同的。

11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杰克逊(Jackson,P.,1968)把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作为研究的中心概念之一,系统地研究了学生参与和非参与的课程经验。

根据埃里克森(Ericoson,F.,1992)的理解,课程经验(curriculum experience)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经历的经验。

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本质内涵、因素结构及学习效应

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本质内涵、因素结构及学习效应

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本质内涵、因素结构及学习效应作者:***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 近年来儿童早期学习品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对61个国内外实证研究及25份新修订政策文本的分析表明,学界对儿童学习品质最基本的理解是学习品质关注的是儿童如何学习,而不是儿童学到了什么,描述的是儿童在趋近学习的过程中和投入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认知与态度倾向;就其构成因素来说,主动性、坚持性、专注力、好奇心、创新创造、灵活性是实证研究与政策文件共同反映的高频因素;学习品质与儿童的在园学习与入学准备显著相关,且能直接预测儿童未来不同阶段的学业成就;学习品质对儿童的同伴关系、社会能力的发展也有显著影响,并能显著降低行为问题与学业困难方面的风险;学习品质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可以调节低质量学校教育或家庭贫困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负面影响,可以降低个体行为问题对其学业成就的不利影响等。

学习品质在儿童早期学习与毕生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更为低龄儿童学习品质的因素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加强我国教育背景下学习品质对儿童学习效应的实证检验与纵向追踪,探索学习品质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其增长轨迹,开展相关准实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学习品质与学习效应之间的关系。

不仅要促进我国儿童早期教育实践领域高度重视和践行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而且应在宏观政策层面把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纳入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儿童学习品质发展数据库,实施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监测。

[关键词] 学习品质;因素结构;学习效应学习品质是与学习有关的行为,反映的是儿童逐渐投入学习时的各种倾向与行为,用以描述儿童是如何学的,而不是儿童学到了什么。

[1][2][3]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家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帮助美国所有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 Learning,简称ATL)自此成为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及入学准备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考《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备考试题:名词解释

自考《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备考试题:名词解释

⾃考《⼩学数学教学研究》备考试题:名词解释 ⾃学考试将⾄,考⽣们在备考时要多做题。

通过试题了解考试科⽬的题型特点。

以下是百分⽹店铺搜索整理的8份⾃考《⼩学数学教学研究》备考试题:名词解释,供参考练习,预祝考⽣们考出⾃⼰理想的成绩! 名词解释(⼀) 1.数学:数学是⼀门撇开内容⽽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且⾸先主要是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及其形式。

2.⽣活的数学:是指存在于⽣活实践活动中的那些⾮形式的数学,是⼈们在社会⽣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

3.观察:是指⼈们对周围客观世界的各个事物和现象,在其⾃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存在的⾃然联系的实际情况,加以有⽬的的感知,从⽽来确定或研究它们的性质或关系的⼀种思维活动。

4.抽象:是指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放弃⾮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5.现实的数学:建构主义认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处不存在着数学现象,虽然这些现象常常是局部的,这就是所说的现实的数学。

现实的数学实际上是由不同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活经历所形成的,⽤以⽀持⾃⼰在社会⽣活中的⾏为决策和⾏为⽅式。

6.⽐较:是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的⼀种逻辑⽅法。

7.分析:是指在头脑中将对象和现象分解成个别部分,从⽽找出它的属性、特征等单独来考察的思维活动。

8.综合:是指将分析了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从整体来考察对象或现象的思维活动。

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指某个学科教育的“整个思想和活动的结构”,是某⼀学科的教育理念、价值、内容、学习活动的实施以及评价⽅式等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指学科教育的⼀种规范。

2.教学⼤纲:指国家教育⾏政部门规定各个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的和任务。

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件。

3.课程⽬标:是对某⼀阶段学⽣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阶段的教育⽬的,它是制定课程内容和确定教学⽅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实现的要求。

4.主观性知识:是指学习者个⼈的数学活动经验,它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仅仅属于学习者⾃已。

内涵建设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思路

内涵建设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思路
• 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品质 • 单一因素→综合因素
(三)是解决新时期我省电大发展 面临新问题的根本途径
1.潜在危机不容忽视 2.质量保证压力空前 3.教学改革任务艰巨
(1)思想准备不够充分
•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 重招生轻教学 • 重数量轻质量 • 重物化指标轻精神文化因素 • 重知识传授轻学生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 • 对存在困难思想准备不足,缺乏理性思
目的:形成整体合力,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
关于基层电大发展援助活动:
• 面向基层电大,三年内援助200所(个) • 援助力度:中央电大援助10万元,省电大
和当地政府分别以1:1的比例配套 • 援助方式:以物质或培训形式进行(设备
、教学资源、培训) • 第一批陆丰电大;第二批陆河、紫金电大
关于示范性教学点创建活动:
• 建立教学评估督导制度,在全省遴选组建督 导队伍
(5)考风考纪长抓不懈
• 重要性:质量是电大的生命线;考风 考纪是电大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 ;是电大品牌重要的组成部分
• 要求:决不可掉以轻心,考风考纪常 抓不懈
举措:
• 考点设置审批制度:非教学点不得申报 • 考点动态管理制度:省管考点改为独立考
90年 “外延 代末以 型发展” 后
通过增加 高校数来 扩大高等 教育规模
高教大众化、扩招 ,校园紧张。 高教规模不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数量为 主导的发 展
新时期 内涵发展
以质量提 高为核心 的发展
连续扩招,硬件不 达标,师资短缺, 质量难以保证。 多校区管理成本和 运行成本大幅增加 。
以质量为 主导的发 展
为长效机制
• 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制度的灵魂 • 关键是行政权、学术权与受教育权关系 • 将受教育者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标准化、精细化 • 创新教学建设制度——鼓励创新、研究 •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提倡共享、合作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1一、从生活情境出发,感知角的表象本课教材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

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在抽象出三个角时,同时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我们抽象出来的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参与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

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其中是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再次寻找情境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四、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
汇报人:
2023-12-13
•引言
•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的策略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目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与展望
01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是教育过程中的
重要目标课堂投入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
绩具有显著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焦

课堂投入度是指学生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认真听讲、思考和互
动的程度课堂投入度包括学生
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三个方面的投入
高课堂投入度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定义课堂投入度
02
提高学生课堂投入度的策略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确保内容难度适中、有趣味性。

精选教材整合教学资源突出重点结合多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实物、实验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强调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030201优化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2期/学生投入0的概念内涵与结构孔企平随着教育规模扩大,使人感到困惑的一个现象是:一方面国家和个人在教育资源上的投入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活动上投入的热情日益减退。

研究已经表明,在教育实践中最直接和持续的问题之一,是学生投入(N ewmann,1992)。

对学生投入(stu-dent engagement)的实证研究是近十几年在西方教育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个研究论题对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不仅我国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而且高中和大学教育也会在本世纪初获得较大的发展。

另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重大任务。

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中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是有益的。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入有关/学生投入0的研究领域时,首先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用/学生投入0的术语表达了不同的内容。

因此,澄清学生投入的概念与概念的结构是一个必要的工作。

本文介绍了西方教育文献中在学生投入概念研究上一些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基本的学生投入(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作一些探讨。

一、/学生投入0概念的内涵对/学生投入0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一种用人类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课程经验进行研究。

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把学生投入作为一种变量,研究这一变量的作用及其与其它教学变量的关系。

在不同的研究传统中,对学生投入概念的解释也是不同的。

11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课程经验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杰克逊(Jackson,P.,1968)把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 ement)作为研究的中心概念之一,系统地研究了学生参与和非参与的课程经验。

根据埃里克森(Ericoson,F.,1992)的理解,课程经验(curriculum ex perience)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经历的经验。

目前,随着课程观的转变,课程经验已经成为课程研究的一个充满生机的领域。

纽曼(Newmann,F. M.,1992)还特别提出对学生投入的研究是从对学生课程经验的研究而引发的。

埃里克森是研究学生经验的主要学者之一。

埃里克森(1992)从课堂教学过程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学生的课程经验,从中提出了课程投入(curriculum en-gagement)的概念。

在埃里克森(1992)看来,学生投入是一种主动的课程经验。

埃里克森(1992)认为,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中的经验至少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社会联系方面(social relational aspect),第二个方面是教材方面(subject matter aspect)。

前者包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等社会联系,后者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心理联系。

在埃里克森(1992)看来,上述两个方面有赖于以前的知识和对目前面对的问题的所激起的情感体验。

布朗(Brown J.S)等(1989)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目的、在学习情境中和他人关系的情感内容、对口头表达的文化熟悉性和许多社会联系的特点,都会影响是否成功地完成课堂中的任务。

埃里克森(1992)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过程。

他认为,课堂教学使学生和教师走到一起来了,教师和学生在选择内容材料等方面即时的和长期的目的,甚至更一般的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学生和教师的交互作用,也会分别影响学生的和教师的主观经验。

他认为,课程的目的有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行为与外界权威所制定的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学生有时会对所指定的学习任务感到无聊和厌烦;由于学生不愿意学或者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使学生难以掌握,则学生的学习就会不发生。

埃里克森(1992)认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既有构建知识的实践,也有抵御知识的实践(knowledg e av oidance)。

埃里克森(1992)进一步论述了教室的社会联系以及教师关注对学生投入的影响。

另一方面,埃里克森(1992)的研究也指出,认知素质在交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埃里克森(1992)研究表明,学习任务的难度影响了学生的课程经验。

班级授课制造成了教师统一授课和学生统一学习的表面现象。

似乎对于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

然而,埃里克森(1992)指出,学习发生在能够展示学生能力的最大能力的范围中,即是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学72生实际能力水平不一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任务的认知也是不一致的。

21学生投入是以学生行为投入为载体的心理活动杰克逊(1968)认为,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相处还是不够的,简而言之,他们必须投入于学校工作。

然而,杰克逊(1968)已经注意到,仅仅只有行为参与是不够的,除了学生仅仅出席以外,必须关注一种更深刻的形式。

杰克逊(1968)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在学生行为参与的背后是否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投入?纽曼(1992)研究的一个贡献是界定了学生投入包括了心理投入,而且指出了这是实质之所在,使学生投入的含义大大深化了。

纽曼(1992)指出,我们定义了学生在学业工作中的投入为学生的指向学业工作所要促进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心理投入及努力。

根据这一定义,学生投入虽然包括了学生行为化的经验,但主要还是指心理投入。

纽曼的合作者之一尼斯特(N ys-trand,M.,1991)区别了学生的两种投入:程序化的投入(procedural engagement)和实质的投入(substantive engagement),前者指单纯的行为投入,后者包括了合理的心理投入,并认为只有实质的投入和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发展有关。

纽曼(1992)的理论为研究心理投入开辟了道路,同时也说明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更清楚地界定不同类型的投入(包括情感投入、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的含义。

纽曼(1992)有关对学生心理投入的思想集中体现于他对概念作出以下的特别说明:其一,学生投入实质上涉及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心理投入,并不是指对完成指定的作业或取得较高成绩(如分数或其它社会认同)。

学生可以完成学业工作,并且表现良好,但并不一定投入其中。

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于一些细节和程序并没有发展真正的理解。

其二,学生投入具有个别化的特点。

尼斯特(1991)还特别指出,学生的课程投入是指个别学生的课程经验,而不是指群体学生(如全班学生)的课程经验。

其三,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心理投入具有不容易被观察的特征。

学生投入的层次可以从一些非直接的指标来推断,如注意的强度、学习的热情等。

然而,所有这一切,也有可能成为误导的指标。

有的学生看上去在努力学习,但并不是真正投入,因为他们有时常常表示了服从学校规范的意愿,而不是实际的投入:有的学生看上去在发白日梦,但有可能在很投入地思考着学习中的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一个学习努力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并不投入的。

其四,在一个特定的学习活动的背景中,学生投入应该被视为一个从少到多的连续统,这个连续统的两端是投入和非投入,而不是只有间断的情况。

其五,学生在学校中完成的工作常常会涉及一些无意义的细节和机械的记忆,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以发展学生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创造性的掌握。

然而,投入的定义并没有对学生投入于哪些知识学习作出规范,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其六,投入含义比动机广泛得多。

学业动机是指在学习工作中或特定的任务中的一般的愿望和心向。

显然,学生可以具有动机,但并没有投入于具体的学业工作。

尽管学生投入和学生动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纽曼(1992)特别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

第一,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学生投入并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经验,或者说,是对特定的课程的反应,是一种与教学情境是不可分割的活动。

第二,动机并不一定导致投入,有某一种动机的人并不一定会做某一种事情。

第三,动机是指向未来的,而投入是一种过去或者现在的经验。

二、/学生投入0概念的结构事实上,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涉及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等不同的方面,逐步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基础结构。

研究者在研究学生投入的概念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把学生投入看作为行为投入、情感投入或认知的投入。

根据纽曼(1992)的观点,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是以行为投入为载体的,而且表达了学生投入的实质内涵。

在大多数文献中,研究者对学生投入的研究往往只是对一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也表明这三方面的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

我们认为学生投入是一个组合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单一概念是基于以下的理由。

首先,对目前西方研究文献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虽然目前关于学生投入的概念解释较多,差异也较大。

但基本上都可以放入三种投入的构架中。

如表1。

第二,符合目前研究的趋势。

在纽曼(1992)的理论中,学生投入虽然包括了多种因素,但还是呈现统一的形式。

著名的芬恩(1989)模式对于学生投入成为一个组合概念作出贡献。

芬恩(1989,1993)提出了学生投入的模式,根据这种模式,投入指学生参与学校学习生活。

它有二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行为的形式,是指参加学校活动。

第二种,是情感的形式,是指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芬恩(1993)认为,学生投入具有周期的性质,投入提高了学习的成绩,而学习的提高又反过来提高了学生的投入。

芬恩(1993)的模73表1研究学生投入的三个方面的研究者情感投入安利(A inley,M.D.,1993);斯金纳(Skinner,E.A.)等(1993);斯金纳等1(1990);格斯里(Guthrie, J.T.)等(1997);里德(Reed,J.H.)等(1996);科佐兰克(Kozolanka,K.,1995);纽曼(1992)认知投入斯金纳等(1993);斯金纳等1(1990);格斯里等(1997);米斯(M eece)等(1988);平特里克(Pin-trich,B.C.,1992)李(L ee,O.)和安德森(Anderson,C.W.)(1993);纽曼(1992)行为投入米瑟雷迪诺(M iser andino,M.,1996);芬恩(Finn,J.D.,1989,1993);帕特里克(Patrick,B.C.)等(1993);康奈尔(Connell,J.)等(1991);李和安德森(1993);马科斯(M ar ks,H.M.,1998)式强调了学生个体在学业中的重大的作用。

第三,符合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纽曼(1992)的工作指出了学生投入主要是一种心理活动。

那么,心理活动有哪些基本部分组成呢?我国心理学家潘菽(1967)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0和/意0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两种。

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