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论文 (1)
侏罗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对煤田开发环境影响论文
浅析侏罗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对煤田开发环境的影响摘要:本文论述侏罗系地层中铀作为放射性伴生矿产赋存于煤层的顶部、或顶底板砂岩中,在煤田开发过程中会遇到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衰变产生的氡(222rn)及子体总α及总β形成的内辐射和伽玛(γ)射线产生的外辐射,因核辐射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如不重视、高浓度氡、高强度伽玛(γ)射线对生产者轻者造成放射性职业病,重者带来生命危险,对生产带来重大危害,建议煤田开发过程中应加强放射性核辐射监测及防护,对促和谐、求安全、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新疆伊犁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宁夏东部)煤田开发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层间氧化带半衰期α衰变β衰变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100-011 侏罗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238u形成机理侏罗系地层中其中统(直罗组、延安组)为大型河流相和冲积平原相沉积,岩性由灰白色粗-细粒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灰-灰黑色粉砂岩、页岩、泥岩组成,夹多层可采煤层,自下而上岩性由粗变细,底部具砾岩与砂砾岩。
属陆相(大型盆地和山间盆地)碎屑岩含煤建造,是主要的煤系地层、因其具泥、砂、泥互层结构,岩石矿物成分多为酸性、中酸性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来的长石,石英,长石中铀化学丰度较高,地层孔隙度相对较大,岩石相对疏松,透水性较好。
灰色砂岩中有机物碎屑含量适当,加之中侏罗世以后气候干旱,富含游离氧的渗入水可以顺层流动,成岩环境的不同含水层从原生还原条件逐步过渡到氧化条件,砂岩中铀元素被氧化成u+6,融入水随水径流,在流动过程中,铀在具泥砂泥结构的特定氧化还原过渡环境中被有机物质还原,并再生富集,通过一定的地质时期,形成一定或较大规模的可地浸砂岩铀矿床,如鄂尔多斯东胜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
当热大部分区块因地质环境的不同则形成铀异常体。
2 侏罗系煤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分布及物理辐射特征侏罗系地层中放射性核素以铀系中的238u为主,铀异常体(未达到工业边界品位)、铀矿化体或者铀矿体(特指铀含量在万分之三以上的)多以透镜状、鸭舌状,卷曲状赋存在煤层的顶、底板砂岩中,即所谓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大者单个矿体长度在500米以上,宽度在200米以上,厚度几米至几十米,具有一定金属量,小者长度小于200多米,宽度几米至几十米,厚度几十公分至几米,有分布广、连续性差的特点,无论其规模大小都会对煤田开采形成一定危害。
放射性论文 (1)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摘要: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人们又一次笼罩在核阴云之下。
本文结合日本地震的影响以及我国的核防护建设,介绍了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核辐射的主要危害、如何做好核辐射的防范以及我们生活中的辐射及如何注意。
前景: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全球关注。
与以往地震所不同的是,此次日本强震还引发了当地核电厂多个核反应堆相继爆炸,放射性物质已经泄漏,日本政府正在组织当地居民紧急撤离。
虽日本核电站泄漏尚未对我国造成影响,但不排除未来可能的危害。
事件发生后,全球舆论高度关注,并引发部分民众恐慌。
核阴云笼罩下,普通民众应该如何应对?核危机突然临近,谣言四起,各种传言究竟是否可信?除了核武器、核电站,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射性污染值得警惕?核辐射会漂洋过海吗?我国的和辐射防护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时期:核工业建立初期: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行监测,监测范围局限于核设施周围地区。
1964年我国开始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在全国设立了45个监测点监测核试验对环境的辐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组织开展核设施和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和重点源监测,基本掌握了全国放射性污染源的数量、行业与地区分布,重点放射源的种类、“三废”排放方式、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1 世纪初期:环保总局开始组织建设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核设施进行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对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建设了第一批国控点,并投入运行。
一、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对生殖系统的影响(4)对眼晶体和视网膜的影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历程二、核辐射的危害人类要想完全隔绝辐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呼吸空气、进食饮水、吸烟、带夜光手表、乘飞机等的同时,您已经被辐射了,但量很微小,不会造成太大伤害。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范文摘要关键词:医学影像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毕业论文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研究医学影像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医学影像学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章医学影像学基本原理2.1 X线成像原理2.2 CT成像原理2.3 MRI成像原理2.4 US成像原理2.5 其他成像技术第三章医学影像技术方法3.1 影像设备3.2 影像质量控制3.3 影像后处理3.4 影像存储与传输第四章医学影像临床应用4.1 诊断应用4.2 治疗应用4.3 预防应用4.4 研究应用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某患者胸部CT影像分析5.2 案例二:某患者头部MRI影像分析5.3 案例三:某患者腹部US影像分析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展望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未来,医学影像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附录[此处可添加附录内容,如相关数据、图表等]医学影像毕业论文范文摘要关键词:医学影像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毕业论文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自20世纪初X射线被发现以来,医学影像学经历了从X射线成像到CT、MRI、US等现代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医学影像学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章医学影像学基本原理2.1 X线成像原理X线成像原理基于X射线的穿透性和感光性。
当X射线穿过人体时,由于人体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导致X射线强度减弱。
x射线的论文
X射线的论文引言X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电磁辐射,具有穿透力强、波长短、能量高的特点。
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ilhelm Conrad Roentgen发现并命名X射线以来,X射线技术在医学诊断、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论文将重点探讨X 射线的发现和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 X射线的发现和原理X射线的发现是偶然的。
1895年,Roentgen在对阴极射线进行实验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具有穿透力的电磁辐射。
他将这种辐射称为X射线,其中的X意指未知。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Roentgen发现X射线能穿透物体,被不同物质吸收的程度不同,从而产生了影像。
X射线的产生是由高速电子碰撞阴极板产生的。
当高速电子撞击阴极时,会产生能量、频率较高的电磁辐射X射线。
这一原理奠定了X射线技术的基础。
2. X射线的应用场景X射线技术在医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2.1 医学诊断X射线在医学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医生可以利用X射线照射和记录人体不同部位的影像,从而检测人体器官的异常情况。
例如,通过X射线胸片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肺部疾病,如肺炎、结核等。
此外,X射线还可以用于检测骨折、肿瘤和胸腔积液等。
2.2 材料科学X射线技术在材料科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用于分析晶体结构,确定晶体的晶格参数和结晶性质。
X射线衍射还可以用于材料的成分分析、晶粒尺寸和应力的测定等。
此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荧光光谱也是常用的表征材料制备和性能的手段。
2.3 生命科学X射线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X射线晶体学技术可以用于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例如蛋白质和核酸。
通过解析结构,可以揭示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线索。
此外,X射线还可以用于辐射治疗和放射性同位素测量等生物医学领域。
3. X射线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X射线技术将继续发展壮大。
以下是X射线技术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3.1 低剂量X射线技术低剂量X射线技术是指在减少辐射剂量的前提下,获得高质量的影像。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精选6篇)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精选6篇)1.材料与方法1.1理想造影剂材料种类:理想造影剂分两大类,一类为原子序数高的物质,例如钡、碘制剂等,称为阳性造影剂;另一类为原子序数低、密度小的物质,例如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称为阴性造影剂。
其中X线用造影剂:水溶性有机碘类对比剂,按在溶液中是否分解为离子,又分为离子对比剂和非离子对比剂;按渗透压分高渗透对比剂、低渗透对比剂和等渗透对比剂。
MRI用对比剂:静脉内使用的细胞外钆类对比剂、锰类对比剂等。
1.2理想造影剂应该具备的条件:(1)原子序数高,与人体组织对比度高,显影清晰。
(2)没有毒性、刺激性,副作用要小。
(3)理化性稳定,能久储不变质。
(4)容易吸收与排泄,不在体内储存。
1.3现代医学成像检查技术在泌尿系统中有以下几种基本分类方法:(1)普通X线成像:测量穿过人体组织、器官后和X线强度。
(2)磁共振成像:测量人体组织中同类元素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
(3)超声波成像:测量人体组织、器官对超声的反射波或透射波。
(4)核素成像:测量放射性药物在体内放射出的r射线。
(5)光学成像:直接利用光学及电视技术,观察器官的形态。
(6)红外、微波成像:测量体表的红外信号的体内的微波辐射信号。
1.4医学影像检查成像对泌尿系统病变常用检查方法检查前的准备在泌尿系统X线检查前,除急诊外,病员都应该作好下列准备工作:(a)禁食和禁水摄片前六小时禁食。
如作静脉造影,术前应该禁止饮水十二小时,夏季等按具体情况而定。
(b)清除肠道内粪便和积气。
(1)传统X线腹部泌尿系平片检查和造影检查检查应该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常规取仰卧前后位投影,侧位片不作常规,有时用于结石或其它阴影的鉴别。
临床适应症常用于尿道狭窄、畸形、憩窒、瘘管、肿瘤及前列腺肥大等。
临床禁忌症是尿道急性炎症及外伤出血的病人。
尿路造影检查包括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
(A)排泄性尿路造影:也称静脉肾盂造影,是当前我们二级甲等医院最广泛采用的一种造影检查方法,造影前需要碘过敏试验和临床医生护士常规操作准备好后,先行腹部平片检查,下腹部用压迫带,通过不同方式在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根据患者情况而用不同时间间隔摄取双肾实质和肾盏、肾盂的显影图像,得到满意影像后去除压迫带,摄取泌尿系统的肾脏、输尿管和膀胱及尿道全程图像。
放射论文——碘125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碘125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摘要】碘125作为一种人工放射性核素,由于其衰变过程简单,释放出的光子能量相对低,以及其半衰期相对较短等优点,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医学方面。
如骨密度测定,甲状腺肿瘤活组织检查,放射免疫,以及X 射线荧光分析等,但目前其最重要的应用还是在肿瘤治疗方面。
本文将对碘125的基本性质,制备,以及应用做介绍。
【关键词】碘125 放射性核素 骨密度测定 放免 放射自显影 X 射线荧光分析 肿瘤治疗碘125是碘的一种人工放射性核素,其衰变方式为轨道电子俘获衰变。
衰变方程为 Q v Te I ++→+-125520112553e ,其中e 12552T 是Te 的一种稳定性核素。
发射的γ射线能量为0.03548兆电子伏,半衰期为60.14天,由于其能量合适,半衰期适中,使其在生物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碘125的制备碘125作为一种具有广泛肿瘤治疗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其制备工艺就显得相当重要。
按辐照靶件主要分为3类。
主要的方法为直接将天然氙气或者低浓缩e 241X 制成高压气体靶件入反应堆辐照,此方法缺点为气体靶件制作相对困难,但由于其简易的优点,使它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有些则采用将其制成氟化氙固体靶件再入堆辐照,此方法则规避了气体靶件制作的困难,但在反应堆内氟化氙容易分解生成气体氟和氙,不利于反应堆的安全运行。
还有部分发达国家则采用一种需要高投资,复杂设备,技术难度大的方法,即将高浓缩的e 241X 在堆内辐照。
由于其以上缺点,因此仅有极少数发达国家使用。
2.碘125应用碘125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利用其低能内转换电子,可以进行放射自显影,如作甲状腺肿瘤活组织检查;碘125能发射能量适宜的单能光子(即低能γ射线),可用它做成简便、精确度高、剂量率低的骨密度精确测定装置;用碘125做成的低能光子源还可用于X 射线荧光分析,来测定元素周期表上从砷到镉许多元素的含量。
此外碘 125还可作为标记试剂来标记各种各样的化合物,尤其是体外放射性免疫分析用的制剂。
巨大甲状腺肿伴甲亢160例放射性131碘治疗论文
巨大甲状腺肿伴甲亢160例放射性131碘治疗体会【摘要】目的评价放射性131碘治疗巨大甲状腺肿伴甲亢的疗效,评估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及早期副反应的差异及个体化的131碘治疗剂量估算方法。
方法 160例巨大甲状腺肿伴甲亢患者,甲状腺重量在185.0±43.5g,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80名,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因素确定每克甲状腺组织的给药剂量在3.7~5.18×106bq,总剂量均大于5.55 x108bq,a组一次顿服,b组分两次口服,间隔时间为3天。
随访时间为18±8.5个月。
结果 a组一次治疗后,45例(56.3%)发生急性胃肠道反应,54例(67.5%)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22例(27.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仍持续,4例(5%)发生甲减;b一次治疗后32例(40.0%)发生急性胃肠道反应,56例(70.0%)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21例(26.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仍持续,5例(6.3%)发生甲减。
结论 1、131碘治疗巨大甲状腺肿伴甲亢疗效可靠;2、不同的给药方式与疗效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早期胃肠道反应a明显高于b(p 0.05), but the early gastrointestinal response to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 (p 0.05)。
2.3131碘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治疗结果显示,甲状腺重量越重,甲亢症状持续发生率明显增高,而甲减发生率明显下降;甲状腺质地软者较质地韧或硬者甲亢症状持续发生率明显减低;甲状腺肿并结节者甲亢症状持续发生率明显增高;年龄越大,甲亢症状持续发生率越高。
3 讨论巨大甲状腺肿伴甲亢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甲状腺内科药物治疗(atd)、外科手术治疗和131碘治疗。
内科药物治疗容易复发;外科手术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放射性131碘用于甲亢的治疗已有近70年的历史,经验显示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特点及应用价值论文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0例因各种病因引起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核素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对110例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核素全身骨显像,发现骨转移者64例,占58.18%,对其中27例阳性进行x线对照摄片,仅12例阳性,为24.55%。
转移性骨肿瘤中转移病灶“热”区(即放射性核素摄取增高的区域)比“冷”区(即放射性核素摄取减少的区域)多见。
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全身一次检查骨显像时就可以显示出全身骨骼的形态学与病理改变,还能够反映出骨骼各个部位的代谢变化与局部血液供应情况,对于骨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很高,对转移性骨肿瘤的及早诊断与早期治疗方案的确定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转移性骨肿瘤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好发的部位,常常在无痛症状时即已发生转移,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肿瘤转移诊断比x线片检查早发现且灵敏度高,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因各种病因引起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核素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0例因各种病因引起的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的患者进行核素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临床病例资料。
1.2 显像剂与方法1.2.1 常用显像剂 tc-亚甲基二膦酸盐(tc-mdp)。
剂量为740-1110mbq(20-30mci)。
1.2.2 方法静态骨显像:指静脉注射tc-mdp后2-3小时全身或局部的静态骨显像,注射后大多已从肾脏排泄,此时血液内的放射性本底明显降低,进入骨组织的使骨骼显像清晰,采用左、右两侧比较对称部位的放射性物质来鉴别病变部位和正常骨组织的一种方法。
镭 研究性论文
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并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镭疗(利用镭引的γ射线或a射线进行治疗)。
镭,是一种化学元素。
它能放射出人们看不见的射线,不用借助外力,就能自然的发光并发热,含有很大的能量。
镭的发现,引起科学和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
镭(radium)元素简介居里夫妇(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发现的一种化学元素。
化学发现镭元素的居里夫人符号Ra,原子序数88,原子量226.0254,属周期系ⅡA族,为碱土金属的成员和天然放射性元素。
1898年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从沥青铀矿提取铀后的矿渣中分离出溴化镭,1910年又用电解氯化镭的方法制得了金属镭,它的英文名称来源于拉丁文radius,含义是“射线”。
镭在地壳中的含量为1×10-9%,已发现质量数为206~230的同位素中,除镭223、镭224、镭226、镭228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外,其余都是用人工方法合成的。
镭存在于所有的铀矿中,每2.8吨铀矿中含1克镭。
元素形态及相关数据氧化态:Main Ra+2Other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45.20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0.电离能 (kJ /mol)M - M+ 509.3M+ - M2+ 979M2+ - M3+ 3300M3+ - M4+ 4400M4+ - M5+ 5700M5+ - M6+ 7300M6+ - M7+ 8600M7+ - M8+ 9900M8+ - M9+ 13500M9+ - M10+ 15100晶胞参数:a = 514.8 pmb = 514.8 pmc = 514.8 pmα = 90°β = 90°γ = 90°元素结构晶体结构:晶胞为体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3个金属原子。
一种化学元素。
化学符号 Ra ,原子序数 88 ,原子量226.0254,属周期系ⅡA族,为碱土金属的成员和天然放射性元素。
论文X射线的应用
X射线的发现与应用摘要X射线又名伦琴射线,它的波长范围一般在0.001nm到1nm或更长一点。
X射线的发现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像一根导火线,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从本质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论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介绍了X射线的发现过程, X射线的性质,X射线的应用和X射线的防护技术等方面最新发展。
X射线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医疗用的CT扫描仪的图像能让医生看到人体内脏的结构,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X射线标志元素来研究物质组成更是给科研带来了一场革命。
本文的重点是探讨X射线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实用价值,并对X射线的广阔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X射线;发现;效应;应用;防护邵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AbstractX-ray and X ray, it is in commonly 0.001 nm wavelength range to 1 nm or more. X-ray findings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science, it is like a fuse, causing a chain reaction, essentially changed the way we live. Paper by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mainly introduced the X-ray of the discovery process, the nature of the X-ray, the application of X-ray and X-r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etc. The latest development. X ra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and the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is closely linked. The CT scan images for medical use, for example, can let the doctor see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ut, so as to make the correct diagnosis. X-ray sign elements to study composition but also brought a revolu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X ray and its utility value, and th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X ray to outlook.Key words: X- ray; discovery; effect; application protection目录摘要.............................................................................ⅠAbstract ........................................................................Ⅱ1引言............................................................................12 X射线的发现与命名........................................................13 X射线的性质............................................................2 3.1 物理效应.............................................................3 3.2 化学效应.............................................................43.3 生物效应.............................................................54 X射线的应用.............................................................5 4.1 X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5 4.2应用X射线检测技术检测PCB板...............................84.3 X射线在其他方面的应用...................................................95 X射线的防护..............................................................10 5.1 工业X射线探伤的卫生防护..............................................105.2 医用X射线的正确使用及防护...............................116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4致谢.............................................................151 引言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发现了X射线, 为表彰他的贡献,1901年的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他。
放射性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放射性的原理及应用论文
放射性是一种核现象,即指原子核自发地发出射线以释放能量的过程。
这种射线可以是α粒子、β粒子或γ射线。
放射性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不受化学或物理条件的影响而自发放射、粒子发射的能量是连续分布的,而不是离散分散的、放射性源的放射强度随时间衰减。
这些特点使得放射性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放射性的应用包括医学、能源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在医学上,放射性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
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体内的病变和损伤,如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骨折、肿瘤或炎症。
此外,放射性同位素还可以用于治疗癌症,例如通过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或通过放射性颗粒放疗治疗良性肿瘤。
能源领域是另一个重要的放射性应用领域。
核能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可以用来发电。
核电站和核反应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控制核反应,产生热能,再将其转化为电能供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需求。
放射性也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来进行各种实验,例如追踪物质的运动和衰变,研究材料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进行放射性碳14定年等。
放射性还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
总的来说,放射性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在医学诊断和治
疗、能源产业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并持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字数:258)。
让小学生认识核辐射小论文1
让小学生认识核辐射小论文单位:大兴镇东后小学姓名:王雨停摘要:2011年3月15日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爆炸,压力控制池受损。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目前,当天风向朝北,风从太平洋吹向日本内陆,估计对日本影响较为严重。
什么是核泄漏,什么是核辐射,它与紫外线辐射有什么区别?核辐射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对于核辐射如何防范,关键词:核泄漏、核辐射、紫外线正文:1.认识核泄漏到底是什么?1.1核泄漏的原因核泄漏:核能外泄又称为核熔毁,是种发生于核能反应炉故障时,严重的后遗症。
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能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却相同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伤亡。
1.2 核泄漏与核辐射的关系核泄漏一般情况下对人类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一种能量,包括阿尔法射线(α)、贝塔射线(β)和伽马射线(γ)。
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流,带负电,质量小,用几毫米厚的铝片就可以挡住,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科学研究证明,少量的辐射照射对人体是无害的,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超标才能大范围地造成人员伤亡。
2.核辐射的秘密2.1核辐射的途径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
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2.2 核辐射的危害人体被核辐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
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
几种建材放射性水平检测论文
浅析几种建材放射性水平检测摘要:建筑行业无论在施工技术、设计标准等各个方面正在逐步向国际接轨,这对整个行业的水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本文主要针对建筑行业常用建材的放射性检测,研究从材料出场到施工现场的堆放时的材料放射水平,与国家标准及国际更高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的原因,并寻求更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放射核素污染工业废料1、前言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建材行业在近几年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环保角度出发的各种工业废料被越来越多的用作建筑材料,这种材料不但带来了建筑格局及装饰装修的变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经济开发的成本,并保护了环境,增强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效率。
但相应的行业检测还很不成熟,在这种材料变化的背后,是不是还有着其他负面的因素?众所周知,取自自然环境的天然建筑原料常常伴有辐射要素,而曾经用于工业生产的石材废料则更是如此。
工业石材废料在建筑工程中主要用于室内的装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长足提升,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活品质,石质的装修材料成为装修市场的紧俏货,普通城市居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渡过的,可以说,建筑石材正在逐步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品味的提升,一方面也存在着危害人类健康的辐射隐患。
在利用天然原料和工业废料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全面详尽的检测,确保人们生活的健康。
对建筑材料的放射检测早在1993年就开始执行,检测的主要对象有用作能源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料煤渣,金属含量较高的铝矾土等等。
测试的主要指标是原料制品和作业现场的材料堆砌场地的伽马射线,初步统计了相关材料的辐射强弱。
2、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及废渣在重新应用时的比活度放射性核素是决定材料放射强度的依据,又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是构成矿物材料的部分同位素放出的射线。
在建筑材料的应用当中,放射性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分为体内和体外两种辐射,有放射性的物质放出的辐射在空气中不断氧化衰变形成另一种放射性物质并产生子体氡,造成体内辐射。
放射性废水吸附行为论文
放射性废水吸附行为的研究摘要:本文对放射性废水的处理研究做了介绍,总结出传统处理方法: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法、膜分离法和吸附法等。
运用吸附法处理放射性废水,一般可以用:参数模型、吸附等温线模型、离子交换模型、表面络合模型等吸附模型进行解释。
关键词:吸附;放射性废水;模型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06-02为了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大多数国家利用核能,核能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在降雨淋滤或其他因素作用下,这些物质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渗透进入水系,改变水系酸碱平衡,使水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增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因此,有必要探讨放射性废水处理的方法,以修复环境,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
一、放射性废水的特点与其它污染相比,放射性废水的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1)放射性污染的永久性,一旦产生,放射性永不停止;(2)放射性污染的不可改变性,自然条件无法改变放射性核同位素的放射性活度;(3)放射性污染的累积性,放射性污染属于电离辐射,对人类危害效果具有累积性;(4)放射性污染的不可预知性,公众对其无任何直接感受,从而无法采取躲避防范行动。
人们通过食物链将污染环境的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超过允许含量时,就会受害。
由于铀加工排放的废水中铀的质量浓度一般在5 左右,是国家规定的允许排放浓度的125倍,因此铀加工产生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3]。
二、放射性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处理放射性核素,不能改变其衰变辐射的固有特性,只能依靠其自然衰变来降低以消失其放射性。
从本质而言,处理放射性废水有贮存和扩散两种方式,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法、膜分离法和吸附法等处理方法。
1、化学沉淀法废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氢氧化物、碳酸盐等化合物大多为不溶性化合物,因此能通过化学方法来去除,在大量絮凝沉淀条件下,其去除率更高。
放射性食管炎中医辨证施治效果观察论文
放射性食管炎中医辨证施治效果观察【摘要】放射性食管炎归属中医“噎嗝”范畴,系由热毒伤阴、气阴两伤、胃失和降所致。
在此病机的基础上,笔者玄参连桃汤加减。
该方具有“清热解毒、滋阴生津、活血化瘀”之功效。
方中诸药合力起到:抗菌作用消炎、改善血运、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放射性食管炎;食管癌、肺癌、辨证施治放射性食管炎(radiation esophagitis)是对食管、气管、肺及其它纵膈肿瘤放疗过程中或放疗后出现的食管非特异性炎症反应[1]。
也是放射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由于食管黏膜组织生长旺盛,受到放射线照射时对上皮细胞损伤后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组织内小血管发生栓塞引起黏膜下组织缺血、坏死[2]。
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和痛。
放射性食管炎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因此被迫停止放疗,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近年来我院依据祖国医学理论,拟制中药玄参连桃汤加减治疗放射性食管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2008年10月——2012年9月间我院住院患者中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患者合计45例并发食管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16例,年龄55-73岁,患者临床体征:胸部剧痛、发热、呛咳、呼吸困难、呕吐、呕血等。
1.2 治疗方法自拟中药汤剂加减:玄参连桃汤。
药物组成:代赭石30g、石膏30g、黄芪20g、白及20g、金银花15g、石上柏15g、生地黄10g、沙参10g、玄参10g、麦门冬10g、桃仁10g、牡丹皮10g、川楝子10g、连翘10g、半枝莲10g、延胡索10g、八月札10g、甘草10g。
气虚加党参10g、咳嗽加枇杷叶10g、鱼腥草10g;咽痛加山豆根10g;恶心、呕吐加旋覆花10g、纳差加神曲10g、麦芽10g;声嘶加蝉蜕6g、马勃6g。
水煎服,日1剂。
连服药7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痊愈,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消失;好转:临床基本症状基本改善,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减轻,不影响进食及继续放疗治疗;无效:临床基本症状及吞咽困难和吞咽疼痛无减轻或加重,影响进食及继续放疗治疗。
放射性皮炎防治进展论文
放射性皮炎的防治进展放射治疗是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据统计约70%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其中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炎,尤其是放疗后期当照射剂量达30~40g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炎的表现,轻者引起皮肤疼痛、刺痒、红斑;重者引起水肿、溃疡、出血、坏死,造成放疗暂停或中断,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的进展,所以,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必需的。
本文对放射性皮炎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临床、科研和治疗提供依据。
放射性皮炎的分级放射性皮炎目前的分级多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评定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10度:无变化;2ⅰ度:滤泡、轻度红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3ⅱ度:明显红斑、斑状湿性皮炎、中度水肿;4ⅲ度:融合性湿性皮炎、凹陷性水肿;5ⅳ度:坏死、溃疡、出血。
影响因素内在因素:通常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营养状态、皮肤的特点、种族特点等。
一般情况,照射部位在皮肤比较薄嫩、潮湿的部位,如头颈部、腋窝等地方容易出现皮肤反应。
笔者根据临床观察,皮肤较白、较细嫩的患者容易发生放射性皮炎。
外在因素:通常包括放射的剂量,日常护理,局部用药等因素。
放射剂量是影响放射性皮炎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放疗越到后期,其出现的反应越明显。
放疗患者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由于不当的护理很容易导致放射部位的破溃,感染,从而直接影响其预后,王涛明确指出,做好放射野皮肤的清洁护理,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及时、细致地观察放射野皮肤的变化,都是非常关键的。
发生机制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表现包括红斑反应、毛孔变化、色素改变、脱皮、溃疡、坏死及皮肤萎缩,发生的主要机制为射线可引起p53、bax等凋亡诱导过度基因和bel-2,ras等凋亡抑制基因低表达,结果导致过度的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皮肤损伤,谷庆阳等通过研究证实了这点。
而且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发生在真皮和皮下血管,引起真皮小动脉内皮细胞及平滑肌肿胀,并有空泡形成,形成表皮下张力大泡或全部表皮坏死,发生严重的小动脉内膜炎,有时发生管腔闭塞与血栓形成,形成坏疽性皮炎,甚至使肌肉及深部组织坏死,创面缺乏肉芽组织,从而影响其创面的愈合,而机体为保护基底层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黑色素细胞将释放大量黑色素入血,可致色素沉着。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1影响诊断技术的应用在进行肿瘤放射治疗时,采纳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共识。
影像技术贯穿于放射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对放射治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的信息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对放射肿瘤医学的进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成像技术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进展。
而在新一轮的进展中,有出现了组合型一体化设备,这些组合型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突破,并且极大的改善了医学影像与诊疗效果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不断的加强,对影像诊断技术的进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
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
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
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
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
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存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
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
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别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耀,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摘要: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人们又一次笼罩在核阴云之下。
本文结合日本地震的影响以及我国的核防护建设,介绍了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核辐射的主要危害、如何做好核辐射的防范以及我们生活中的辐射及如何注意。
前景: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全球关注。
与以往地震所不同的是,此次日本强震还引发了当地核电厂多个核反应堆相继爆炸,放射性物质已经泄漏,日本政府正在组织当地居民紧急撤离。
虽日本核电站泄漏尚未对我国造成影响,但不排除未来可能的危害。
事件发生后,全球舆论高度关注,并引发部分民众恐慌。
核阴云笼罩下,普通民众应该如何应对?核危机突然临近,谣言四起,各种传言究竟是否可信?除了核武器、核电站,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射性污染值得警惕?核辐射会漂洋过海吗?我国的和辐射防护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时期:核工业建立初期: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行监测,监测范围局限于核设施周围地区。
1964年我国开始进行大气层核试验,在全国设立了45个监测点监测核试验对环境的辐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组织开展核设施和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放射性污染源调查和重点源监测,基本掌握了全国放射性污染源的数量、行业与地区分布,重点放射源的种类、“三废”排放方式、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1 世纪初期:环保总局开始组织建设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核设施进行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对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建设了第一批国控点,并投入运行。
一、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对生殖系统的影响(4)对眼晶体和视网膜的影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历程二、核辐射的危害人类要想完全隔绝辐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呼吸空气、进食饮水、吸烟、带夜光手表、乘飞机等的同时,您已经被辐射了,但量很微小,不会造成太大伤害。
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造成伤亡。
核辐射的危害特点:1.核辐射,杀人于无形核辐射是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有α、β和γ3种辐射形式穿透物质的能力各不相同。
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换句话说,γ射线能透过皮肤“隔山打牛”。
核辐射之所以让人谈之色变,不仅在于它危害极大,还因为它像隐形杀手,无色无味,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不过,辐射却可用仪器来探测和量度。
国际核安全和辐射事件等级(INES)按照核泄漏事件的严重性逐级分为7个等级,其中1~3级称为“事件”,4~7级则称为“事故”。
迄今为止,被列为7级的只有1例,即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而此次的日本福岛核爆炸,起初日本将其列为4级事故,而最近,法国核安全局已将其列入仅次于切尔诺贝利的6级,足见此次日本面临的危害有多么巨大。
作为我们,对核辐射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也不要过分恐慌,日本泄漏的核物质能否进入我国还受气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2.核辐射之害,持续甚久核辐射堪称隐形杀手,但也是有明显症状的。
1.恶心和呕吐这是典型的辐射病的最早症状。
辐射量越多,症状出现越早。
2.自发性出血辐射耗尽血小板,可引起鼻、口、牙龈和肛门等出血,甚至出现吐血。
3.出血性腹泻辐射刺激肠壁,严重时引起带血腹泻。
4.皮肤脱落暴露于辐射外的皮肤区域可能会变红,形成水疱。
5.脱发大剂量辐射后,人体毛囊受损,往往会在两三周内持续脱发。
有时,这种脱发是不可恢复的。
6.严重疲劳辐射会使人感到虚弱和不舒服,就像患严重流感一样。
7.口腔溃疡辐射可引起口腔溃疡。
此外,溃疡还可能发生在食道、胃和肠。
8.感染除了红细胞,具有抗感染功能的白细胞也会因为辐射而减少,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风险升高。
最大危害:白血病、甲状腺癌核辐射对人最大的威胁,就是增加白血病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
专家指出,遭遇核辐射,最先的变化是血象,一般情况下白细胞会明显减少,严重时,会患上白血病;另外的危害是发生甲状腺癌。
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数以千计的青少年因遭受核辐射患甲状腺癌。
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取决于在辐射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以及所受到的辐射强度。
它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最严重的方面是它会引发癌症。
一般而言,一个正常的细胞一旦到了其寿命,它会“自杀”,从而死亡,给新生的细胞让路。
而当细胞丧失了这种“自杀”功能时,癌症便发生了。
辐射影响将彻底打破这种人体自身的控制体系,使癌症(如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的发生几率大大上升。
此外,核辐射还可能引发不育、怪胎等疾病。
各种人群受核辐射影响排序:1、胎儿:细胞分裂是最快的,辐射的影响就会越明显;2、儿童:受辐射较大的儿童若干年后得甲状腺癌的概率要比普通儿童高出3~5倍;3、青少年:甲状腺功能正常,代谢活跃;4、老人:甲状腺功能相对青壮年不活跃,代谢较迟缓。
三、核辐射的防范:一旦出现核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
公众必须获取尽可能多的、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应通过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沟通。
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
防范核辐射应做到以下四个字——躲核辐射事故发生时,处在辐射区的居民,首先是撤离或隐蔽,距离防护是第一位的。
如果在室外,可以用面罩或湿毛巾护面,少吸入放射性沾染空气,远离爆炸中心方向,往上风口躲避。
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皮肤尽量不要外露,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最好随时携带一个收音机,按照有关部门广播的具体指令避险。
核爆炸时,应马上卧倒,用一切可以遮蔽头部的东西盖住头部。
不要看爆炸当时的情况,以防被强光和辐射搞瞎眼睛。
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住的楼房对辐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发生核事故时,人们可以选择专门的民防工程、应急避难所进行躲避;在家应当紧闭窗门,关闭空调、换气扇等通风系统,防止污染物进入。
如果可能,事先在地下室储备粮食和水,有危险时进入躲藏。
洗撤出的人员应及时洗消去污,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进行体检;为防止放射性灰尘被吸入体内和沾上皮肤,沾染区内人员尽可能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接触受染物体;尽量避免扬起灰尘,服装沾染放射性物质后可以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从上到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扫除,也可以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
到达安全地域后,如果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核辐射中,应当废弃身上所有衣物,淋浴30分钟左右,彻底清除核污染,尤其是口鼻腔和毛发。
同时,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密封后掩埋到偏远深处。
不要喝污染区的水,吃污染区的食品。
吃多吃一些海带、卷心菜、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瘦肉、动物肝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
经常喝些绿茶,茶叶能改善造血功能,升高血小板和白细胞。
还可以多吃含碘食物,可以促进正常碘代谢,避免核辐射带来的放射性碘元素在体内代谢。
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方面:1、能量供给要充足辐射使身体能量消耗增加,身体组织对糖的利用能力下降,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利于提高人体对辐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减轻损伤保护身体。
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旦摄入不足,将迫使体内脂肪和蛋白质不断转变为能量,造成蛋白质的相对不足,从而影响辐射损伤组织的修复,或使辐射损伤加重。
糖类供给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后是蔗糖等。
2、蛋白质不能少蛋白质摄入不足会造成组织蛋白合成不足,导致肌肉、心、肝、肾、脾等脏器的重量减轻,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对辐射的敏感性增高。
因此,接触核辐射的人,要注意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如多吃瘦肉、动物肝脏、鱼、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食物,增强肌体抵抗核辐射的能力。
3、脂类摄入不宜高人体受辐射照射后食欲不振、胃口不佳,脂肪的总供给量要适当减少,但需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较好。
4、维生素的摄入尤为重要维生素缺乏,可降低身体对辐射的耐受性,宜加量供应,特别是维生素A、K、E、C 和B族维生素。
5、矿物质平衡尤为重要体内钾、钠、钙、镁等离子浓度须平衡,否则不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轻者损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锌对许多营养包括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
辐射损伤时,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在内,过量或不平衡,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6、无机盐供应宜加量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7、辛辣食物作用不可低估辛辣食物属于常用调料,同时也是抵御辐射的天然食品。
常吃辛辣食物不但可以调动全身免疫系统,还能保护细胞的DNA,使之不受辐射破坏。
因此,经常吃辛辣食物,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阴虚、咽喉肿痛和胃病者例外)。
治人们暴露在强度很高的辐射中,会患上辐射病或急性放射性综合征。
对疑有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吸入的人员,应尽快去除上呼吸道内沉积的核素,如用棉签拭去鼻腔内的污染物,剪去鼻毛;向鼻咽部喷血管收缩剂,然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腔和咽喉部等;对疑有放射性核素经消化道污染的人员,应尽可能在暴露后1小时内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催吐等措施防止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
如果感觉眩晕和恶心想呕吐,就是已经辐射伤害,马上去有医疗条件的地方寻求救治,早期辐射非深度伤害是可以治疗的。
若放射性物质已进入体内,可服用促进其排泄出体外的药物。
有条件的话,应马上做核辐射状况的检查。
特别要提醒的是,核辐射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
其影响可能是长期的,几年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
为了缓解这一风险,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人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碘片,避免它吸收放射性碘。
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日本核泄漏之后,全国多地掀起抢盐风潮,不止沿海,大后方的重庆各大超市、商场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抢购食盐的顾客。
许多网友读者打来电话,称在超市既买不到碘盐,别的盐也脱销了。
抢购者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加碘盐回去吃预防核辐射,有的则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
但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谣传。
首先,吃加碘盐防辐射纯属无稽之谈,就算是直接服用碘片,也有诸多注意事项;至于担心食盐遭受核辐射污染,更是没有可能,因为我们日常食用的是地下开采的井盐,海盐只能用作工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