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质

合集下载

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

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

关于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α、β、γ射线)一、放射性元素有些元素能够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如α、β、γ射线等),同时释放出能量,最终衰变形成稳定元素,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这类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大于 83 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83 以下的元素中只有锝(Tc,原子序数 43)和钷(Pm,原子序数 61)是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可以分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

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钋、氡(气体)、钫、镭、锕、钍、镤和铀,其中铀和钍最为常见;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通过核反应人工合成的元素,如锝、钷和原子序数大于 93 的元素,比较出名的就是锝(用于医疗)和钚(用于核工业)。

二、放射性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却不同。

例如原子序数为 1 的氢就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H)、氘(D)、氚(T),它们的原子内都只有一个质子,但分别有 0、1、2 个中子。

在自然界,H 占氢元素的 99.98%,D 占 0.016%,T 主要通过人工合成(自然界里极微量的 T 是宇宙射线与上层大气间作用,通过核反应生成的)。

这三种同位素里,T 具有放射性。

碳(C)在自然界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C-12,C-13,C-14,其中 C-14 具有放射性(占碳元素的百万分之一),可以用来测文物年代。

钾(K)在自然界也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K-39,K-40,K-41,其中 K-40 具有放射性(占钾元素的 0.01%,它是岩石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本底的重要来源之一。

铀(U)在自然界同样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U-234(0.005%),U-235(0.720%),U-238(99.275%),它们都具有放射性。

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在自然界存在。

碳和钾虽然有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但含量极少,所以这两种元素不被认为是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的物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放射性的物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放射性的物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衰变性质的物质。

它们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化合物。

放射性物质具有以下物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衰变性质,即不稳定核发出放射线并转变为其他元素,从而减弱其放射性活性。

2. 放射性能量释放: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射线和能量,包括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伽马射线等。

3. 辐射危害: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和暴露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人体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后,可能引发突变、癌症和其他健康问题。

4. 半衰期: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是指其放射性活性减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长的放射性物质放射性活性消失得较慢,半衰期短的放射性物质放射性活性消失得较快。

5. 防护措施:针对放射性物质的危险特性,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隔离、包装、限制接触和身体防护装备等,以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放射性物质的物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对于核能行业、医学领域和其他与放射性物质接触的行业非常重要。

了解和掌握这些特性,有助于安全处理放射性物质,防范潜在的风险。

放射性物质介绍

放射性物质介绍

2
1. 放射性物质的种类
1.3 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 Am241、Co60、Cs137等 1.4 低活性放射性同位素 如: • 用于检测器的辐射源 • 烟雾检测器 • 校准用辐射源圆盘 1.5 工业用放射源 • 测井辐射源 • 测井卡车 • 测井辐射源的容器 • 具有辐射源的测井探头 • 受污染金属废料
放射性物质介绍
1. 放射性物质的种类 2. 放射性物质的分布 3. 常见的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 4.放射性物质的运输 5.辐射基础知识简介以及辐射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1.放射性物质的种类
1.1 受控核武器材料: • 铀235 • 铀233 • 钚239 • 核原料供应国集团定义的其他材料 1.2 辐射发散装置(RDD) 除了核爆炸装置之外专门设计采用辐射材料的任何 装置,包括任何武器或设备,通过传播这些材料并 通过其衰变产生辐射来造成破坏、损伤或伤害。” ”
9
5.2 可用于检测的辐射射线及其特性
唯一可用于检测和鉴别的辐射是穿透性辐射: 伽马射线 • 伽玛射线穿透力强,铅等重金属可有效屏蔽。 • 伽马射线必须有唯一的能量来确定辐射材料 中子射线 • 中子不带电荷,因此具有穿透性 • 中子被含氢的物质所屏蔽,例如水或石蜡 • 中子不能用作为确定辐射材料的唯一手段 • 常见的中子源: • 钚-240 (Pu-240) 在钚中总是污染物 • 锎-252 (Cf-252) 是石油勘探中使用的一种天然中子辐射源 • 镅/铍(“AmBe”) 是筑路和工程人员使用的放射源 • 罐装的六氟化铀用作制造核燃料的原料
• • • • • • • • 5.1四种常见的射线 5.2 可用于检测的辐射射线及其特性 5.3 特殊的核材料 5.4 放射性半衰期 5.5 辐射量和单位 5.6 天然本底 5.7 辐射暴露限度 5.8 辐射保护的基本概念(切记时间、距离和屏蔽)

危险化学品的放射性与辐射防护

危险化学品的放射性与辐射防护

危险化学品的放射性与辐射防护危险化学品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化学品含有放射性物质,会带来辐射危害。

为了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有效的放射性与辐射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危险化学品的放射性特性、辐射防护方法以及管理措施。

一、危险化学品的放射性特性危险化学品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核素。

这些物质具有放射性衰变的性质,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出射线和射线粒子。

常见的放射性物质有铀、铀系列核素、镭、钚等。

这些物质在人体内部或周围环境中蓄积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遗传性疾病等。

二、辐射防护方法为了降低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引起的辐射危害,以下是常用的辐射防护方法:1. 隔离与屏蔽:将危险化学品储存在密闭的容器中,以减少辐射的泄漏和外界的暴露。

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使用有防辐射特性的材料进行隔离和屏蔽。

2. 个人防护装备: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面罩、手套等,以降低辐射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 控制与监测:建立辐射监测系统,对危险化学品的辐射水平进行定期监测。

同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放射源的远离、减少辐射源的数量等。

4. 废物处理:对危险化学品及其废物进行专门的处理,确保辐射物质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

废物应经过正确的封装、标记和储存,然后由专业的机构进行处理或处置。

三、管理措施为了确保危险化学品放射性与辐射防护的有效实施,以下是一些管理措施:1. 法规和政策: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危险化学品放射性与辐射防护的要求和标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管理指导。

2. 培训与教育:对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放射性与辐射防护知识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 监管与审核:建立监管机构,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防护设施、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定期审核和监督,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4.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处理危险化学品放射性与辐射事故,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即放射性核素,如铀、钚、锕、锶等。

它们的放射性能是指在自然环境下以自然放射性元素存在时,其核不稳定且具有分解的趋势,分解时會释放出高能离子,造成伤害。

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人体,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包括呼吸道、食道、皮肤和伤口等。

其中,呼吸途径是最主要的途径。

当人体吸入放射性物质后,它们可能在肺部沉积,引起肺部炎症、气胸、积液等肺部损害。

如果放射性物质通过口径进入人体,它们可能被胃肠道吸收,引起消化道炎症、细胞损害、免疫系统抑制等。

此外,放射性物质还可以通过皮肤和伤口进入人体,引起辐射性皮炎、生殖器官损害等。

其次,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放射性物质种类、剂量、时间、暴露方式和暴露环境等。

其中,放射性物质种类是影响放射性物质毒性的主要因素。

铀、钚等放射性物质的毒性比较大,并且半衰期较长,它们可能在人体内长时间停留,对人体造成长期伤害。

此外,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和时间也是影响放射性物质毒性的重要因素。

放射性物质的剂量越高、暴露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伤害就越大。

暴露方式也会对放射性物质的毒性产生不同影响。

比如,吸入铀粉尘可能比喝下铀粉尘对人体造成更大伤害。

最后,暴露环境也会影响放射性物质的伤害程度。

放射性物质在高处、开放空气中沉积较慢,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除此以外,放射性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还包括遗传变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器官损害等。

遗传变异是指放射性物质影响人体生殖细胞核糖体RNA和DNA的编码序列,从而导致下一代的遗传变异。

免疫系统抑制是指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肿瘤是指放射性物质长期暴露后,可能引起细胞遗传损伤、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生长失控,进而形成肿瘤。

器官损害是指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主要器官产生的毒性作用,例如肝脏、肾脏、心脏、骨骼等。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及防范措施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物质,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存在。

当人们接触到放射性物质时,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一、放射性物质的危害1. 生物效应放射性物质能够通过辐射和核反应等方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对人体细胞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从而引起放射性损伤。

放射性损伤会导致细胞死亡、功能障碍、遗传变异、肿瘤等多种疾病。

2. 辐射污染放射性物质不仅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会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防范措施为了预防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防范措施:1. 安全措施在进行放射性物质实验或处理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如佩戴防护服和手套、使用安全装置、开展安全培训等。

同时,在进行拆解、封存、处置等方面的决策上,应当充分考虑人身安全问题,避免出现意外事故。

2. 监测与管理应建立有效的监测和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放射性物质泄漏、故障等情况。

在建设放射性物质企业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合理规划用地和排放标准等。

3. 应急预案事先要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防止发生性质的重大事故。

应急预案应包括事故类型、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人员的应急调动、应急救援和应急供应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应急救援人员也应接受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懂得应对各种类型的放射性事故。

4. 宣传教育开展对公众的宣传,增强社会的应急意识和科学素质,减少人们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同时也能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人们的防范能力。

在防范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中,管理的确是至关重要的。

从研究、实验、生产、使用到处置,都要严格遵守标准和安全措施,减少或避免危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个人来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放射性源,定期进行体检,也是必要的。

总之,放射性物质的风险本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来进行控制,才能够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统筹社会稳定发展。

自然科学知识: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与防护

自然科学知识: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与防护

自然科学知识: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与防护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物质,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辐射能量,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主要体现在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环境污染及长期累积效应等方面。

首先,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当人接触放射性物质后,放射性物质中的放射能量会对人体细胞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对于遭受辐射的人来说,放射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疲劳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感染、腹泻、皮肤损伤等症状。

此外,放射性物质还会导致遗传突变,使得子孙后代受到影响。

其次,放射性物质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如核污染的发生,一旦核污染物进入环境,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核污染的影响一旦产生,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恢复的。

另外,核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区域也会逐渐扩散,造成更大的污染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核电站的安全监管,防止核污染事故的发生,及时清理和处理核污染物,控制核污染物的扩散等。

最后,长期累积效应也是放射性物质危害的表现形式。

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较长,污物会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对人体和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也会长期存在。

例如,我们所吃的水果、蔬菜、农产品中含有放射性物质,长期食用这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食物会在体内逐渐积累,对人体造成长期的危害。

此外,污染的水源也会对周围的生物和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

为了防范放射性物质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应尽量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如降低核电站事故的发生率,加强辐射防护等。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核污染物的控制和清理,降低放射性物质的排放。

最后,人们可以采取一些个人防护措施,如尽量不要接触放射性物质及其材料,采用合适的防护装备等。

总之,放射性物质的危害与防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方面,离不开我们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只有不断提高我们对放射性物质危害的认识,积极预防、控制危害的发生,才能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的稳定和发展。

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理

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理

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理放射性物质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物质,能够发出电磁辐射或粒子辐射,具有一定的辐射性,是一种危险的物质。

因此,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处理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放射性物质处理的安全管理进行分析。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放射性物质危害人体主要是通过辐射性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伤害细胞和组织辐射可使人体内的细胞和组织受到明显伤害,引起DNA损伤、细胞分裂和癌变等。

长期接触辐射还会导致内脏病变,如肝、肾、胃等器官受损,出现血液循环障碍、体能下降等症状。

2. 导致基因突变放射性物质会使人体内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后代遗传缺陷、畸形、早衰和癌症等“辐射后代效应”。

3. 污染环境放射性物质可能会污染环境,如地下水、空气、土壤和植物等,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放射性物质处理的安全管理由于放射性物质的危害性较大,对其处理的安全管理工作也相应地需做好几个方面:1. 实施核心建设对于具有较高危险性的放射性物质,需要建立专门的防护层,尽量减少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标准,包括线路、设备、材料等的选择和使用标准,实现对放射性物质的全方位防护。

2. 采用安全措施在放射性物质处理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如定期检测放射性物质的危险程度,如发现超出安全标准,则需要及时停止处理,检查和修正;在物质的交接、转移、分离等过程中,要进行严格防护,防止马虎、疏漏等导致的意外伤害或环境污染。

3.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从进口、使用、库存、调配、封存、转移、处置等多个环节上严格管理。

建立完备的基础档案,包括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厂家、规格、数量、存放地址、检测记录等明细,严格规定存放、使用、更新及处置等制度,建立健全的记录、评估、监控和责任制度,实施全面的管理和监控。

4. 注重人员培训对于从事放射性物质处理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合格考试,并掌握正确的危险认知、识别和应急处置方法,绝不能出现对问题疏漏或应对失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物质及其危害
一、什么是放射性物质?
1、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

放射性物质是那些能自然的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物质。

一般都是原子质量很高的金属,像钚,铀,等。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有三种,它们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2、放射性污染来源
1) 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汽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它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 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能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 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

4) 其它各方面来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辐射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两类:一工业、医疗、军队、核舰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运输事故、遗失、偷窃、误用,以及废物处理等失去控制而对居民造成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

3、放射性物质分类:
1) 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
2) 表面污染物体
3) 可裂变物质
4) 特殊形式放射性物质
5) 其他形式放射性物质
二、放射性物质有什么危害?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要经历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学四个辐射作用的不同阶段。

当人体吸收辐射能之后,先在分子水平发生变化,引起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尤其是大分子的损伤。

有的发生在瞬间,有的需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放大过程才能显示所致组织器官的可见损伤,因此时间较久,甚至延迟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三方面:
1)直接损伤
放射性物质直接使机体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如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质分子及一些重要的酶。

2)间接损伤
各种放射线首先将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电离,生成活性很强的 H+、OH-和分子产物等,继而通过它们与机体的有机成份作用,产生与直接损伤作用相同的结果。

3)远期效应
主要包括辐射致癌、白血病、白内障、寿命缩短等方面的损害以及遗传效应等。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青年妇女在怀孕前受到诊断性照射后其小孩发生Downs 综合症的几率增加 9 倍。

又如,受广岛、长崎原子弹辐射的孕妇,有的就生下了弱智的孩子。

根据医学界权威人士的研究发现,受放射线诊断的孕妇生的孩子小时候患癌和白血病的比例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