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pdf
2015年公需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答案)
1.非理性想法往往是自我打击,也称为(自我挫败)思想2.根本讲,有助于幸福感的最高因素为(家庭生活)3.心理健康的一些属性和特点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健康评估表量度和表达,不包括以下哪些方面?悲观感4.本讲提到,管理情绪的前提是(察觉自己的情绪)5人际关系的发展,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内容(互相利用)6. 情绪是指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所产生的(内心体验)7. 人和人之间引起冲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沟通不畅)8.根据本讲,性格是人格的(核心特征)9根据本讲,音乐发泄不包括以下哪方面的内容(控制类)10.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11.在Peterson和Seligman开发的优点问卷中,提出人类有六大类美德,24种优势。
其中节制的优势包括(宽容)12.人际吸引规律中最重要的是(人格吸引)13.以下不属于人格障碍的一般特性的是(经常会会反思、自省和察觉)14. 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意指(面具、脸谱)15.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的状态不包括哪一方面?(人的性格得到改善)16.化解冲突的方法不包括以下哪方面?(平等相处)17. 人际吸引的规律,不包括以下哪方面内容(交流吸引)18根据本讲,悲先生的主要情绪反应表现为(以上都对)19.情商是一个人对情绪的(认知、管理)能力20. 美国精神分析理论家沙利文认为“精神疾病是由于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则是(人际关系良好)造成的”2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方面?(善待他人)22. 人格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发展和成功的(先决条件)23.人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独特性)即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24. 黄帝内经中提到忧伤()、思伤()、怒深()、恐伤()肺、脾、肝、肾25.心理调适的普遍性原则是指?(行为多一点理智)26. 根据本讲,宣泄法不包括以下哪方面内容(自我消化)?27.人际冲突指人与人之间情绪的对立以及公开的(行为对抗)28.心身医学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模式。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三原则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划分为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两个大的范畴,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没病或有病。
心理正常范筹内按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两大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都可归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属于心理正常的范畴。
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能自愈或疗愈的,有可能向心理异常方向发展。
疑似神经症应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鉴别,心理咨询师如果接访应于特别关注,或干预或转介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而定,力不从心的或难以鉴别的应于转介专业心理医生。
一、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区分的三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病性的幻觉是无对象的知觉,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若一个人听到了别人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并坚信有人在害他、攻击他、诽谤他,所以这个人感到非常愤怒,痛不欲生。
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基础,这种人所想所反应的情感不被人理解。
故评价这个人心理不正常。
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不统一的。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整体性表现,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一致表现在内心体验与环境的一致,如该笑的场合就笑,该哭的场合就哭,儿子结婚办喜事喜气洋洋,已故亲人办丧事痛哭流涕。
这就是情感与所处的环境协调一致。
病态相反,该哭的不哭,该笑的不笑,这就是反常、病态。
常见精神分裂症。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若一个人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而出现性格的反常,如平素开朗外向,突然沉默寡言,孤僻不接触人,我们认为是破坏了他性格的稳定性,是反常。
如抑郁症。
综上所述,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以自知力为判断和鉴别的指标。
完整的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是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及严重程度、疗效的指征。
它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自知力是现实检验的一把尺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电子书
培养积极心态 02.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儿童培养乐观、 积极的心态,提升
心理适应能力。
03.
04.
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
04.
能够帮助儿童更好
地应对挫折、情绪
波动等问题,减少
心理障碍疾病的出
现。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儿童个体的成长,更能 为社会培养健康向上的未来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的发展。
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 01.
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增强
互动性
小组讨论 0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 流和合作,培养团
队合作精神
03.
视频资料展示
04.
通过视听方式让学生更直观
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
记忆
角色扮演
04.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
思考问题,培养同
理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 04
第四章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02
第2章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及预防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症以 及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会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需要及时关注和解决。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遗传因素 01.
部分心理问题可能受 遗传影响
学习和社交压力 02.
学业和人际关系问 题可能导致心理压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
政策地位
教师家长 02.
持续提高教师和家 长的心理健康意识, 共同关注学生的心
理发展
03.
教育体系
04.
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法pdf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法pdf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法
一、课程设计
1.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
建立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明确课程
的目标和目的,包括知识素养、能力与素养培养,并将这些目标纳入
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中。
2.认识学生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学习心理发展状况,确定适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充
分利用学生的潜能,使课程更加有效地达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的目的。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建立学科内容、
目标和课堂教学活动等多个层次的完整体系,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和实
际课堂设置,制定让学生能够轻松接受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法
1.健康教学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健康理念引领,以让学生在心理
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幸福感、自尊心、自
信心、以及社会行为表达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归属感和社会能力。
2.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实现有效掌握知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增添趣味性、
互动性。
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学习竞赛、网络课堂、歌曲游戏、脑力
游戏等形式,创新性的指导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
3.辅助设备使用巧妙。
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接受有关的知识,能够有效的向他们传授概念,应当善用各种辅助设备和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更加逼真描绘客观事物。
浅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马丽红(甘肃临夏市第二中学)现如今,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笔者从初中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入手,对自我意识膨胀,逆反心理严重,情绪焦虑不稳,人际关系障碍,厌学比较普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初中生心理健康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变化巨大的时期。
近年来,青少年由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呈暴发态势。
这就决定了,我国已进入一个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1.自我意识膨胀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急剧发展的时期,是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很不成熟;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成人感、自尊心的需要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为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机制还没有形成、稳定。
因此初中学生常常会感到虽然自己长大了,但却生活在矛盾与困惑,苦闷与挫折中。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鼓励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和危险期。
2.逆反心理严重自我意识的高涨,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他们希望获得成人的尊重。
而当他们的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控制,个性伸展受到妨碍,或成人强迫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又各不相同,有时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有时又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有时也会把逆反的态度迁移到其它方面。
3.情绪焦虑不稳初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受亲子关系、同学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影响,稍感不适,就可能造成心情压抑,产生焦虑情绪。
受这种情绪困扰,他们会常常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常常感到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
处于这种焦虑中,就会有一些担心,担心学业失败,担心没有朋友,担心被老师批评,担心被同学嘲笑等。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高中)pdf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高中)pdf活动理念高中生处在青春发育的后期,生理上不断的发展和成熟,特别是性机能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随之产生了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对异性交往非常敏感而又好奇。
处在异性眷恋期的青少年渴望和异性交往,在各种活动中都努力想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喜欢,并想方设法寻找或制造各种机会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
异性同学之间的接触和友谊,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个性的发展,但是由于高中生的理想主义和自我意识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面临着困惑和各方面的压力,在处理情感问题上不能把握好分寸,容易影响到学习和人际交往。
因此,如何正确交往对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设计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存在的在男女生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活动,对异性交往的尺度和技巧有一定的掌握,能与异性同学自然、正常的交往。
活动目标1、学生能明白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感是一种非常正常、自然的事情,健康的异性交往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求。
2、学生能够把握住异性相处的原则性尺度,确切地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挑选负责管理,学生学会慎重对待青春的每一次挑选。
3、学生认识到在高中阶段应加强自我塑造、增强责任感,明确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学会处理好与异性交往各个层面的问题,以维护自己性心理和性生理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1、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卫心理。
2、通过活动,并使学生能够明白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深邃的情感就是一种非常正常、自然的事情,关键的就是必须把握住男女生相处的“度”。
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袒露心扉积极主动讲话;2、教师的穿插与引导。
活动形式游戏体验、绘本欣赏、讨论辨析、小组分享等。
活动准备工作课前调查、课件制作、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分组活动对象高一学生活动时间1课时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热身活动:你我面对面活动规则:学生面对面,听指令,做动作指令一:面对面,击掌,道别指令二:面对面,拍肩,说句悄悄话指令三:面对面,去一个亲吻如果你不想执行指令或者不想对方执行指令的时候,你可以举下手中的红牌。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83分试卷及答案)
⼼理健康与⼼理调适(83分试卷及答案)(⼀) 单选题:只有唯⼀⼀个选项正确1. ⼼理因素引起的挫折不包括(D)(A) ⾃我估计不当(B) 抱负⽔平过⾼(C) 动机冲突⽽引发挫折(D) ⽬标未能实现2. (A)对于天才是⼀块垫脚⽯,对能⼲的⼈是⼀笔财富,对弱者是⼀个万丈深渊(A) 挫折(B) 书本(C) ⾦钱(D) 努⼒3. 不是导致报复者孤独的原因有 (A)(A) 变态⼼理(B) 阴暗的⼼理状态(C) 报复⼼驾驭去⼼灵(D) 从不与⼈畅快交流4. 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貌是(B)(A) 经济状况(B) 政治体制(C) 科技进步(D) ⼯作压⼒5. 对看不惯的事或不称⼼的事,习惯直露⼼事,⽽不⼤考虑效果是(B)的表现(A) 狭隘性格(B) 急躁性格(C) ⽕暴脾⽓(D) 脾⽓好6. 常见的⼼理亚健康不包括(D)(A) 虚荣⼼(B) 攀⽐⼼理(C) 猜疑⼼理(D) 乐观主义7. 江⼭易改,秉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 B)(A) ⼈格的他控性(B) ⼈格的稳定性(C) ⼈格的可变性(D) ⼈格的⾃控性8. 营造和谐共事的环境不包括(B)(A) 待⼈以诚(B) ⼋⾯玲珑(C) 直抒坦⾔(D) 坦荡处事9. ⼈格的特征不包括(A)(A) ⼈格的不可塑性(B) ⼈格的社会性(C) ⼈格的整体性(D) ⼈格的稳定性10.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医院门诊中,有(D )的病⼈发病原因与⼼理因素有关(A) 10% (B) 20% (C) 30% (D) 50%11. ⼼理防御机制的理论是(A)于19世纪末提出来的(A) 弗洛伊的(B) 罗素(C) 马克思(D) 赫尔巴特12. 替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C)升华和补偿(A) 表同(B) 投射(C) 升华和补偿(D) 反向作⽤13. (C)疗法将正常属于⽆意识的⽣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物反馈训练建⽴新的⾏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A) ⾏为疗法(B) ⽀持性⼼理治疗(C) ⽣物反馈疗法(D) 家庭治疗14. 体⼒节律的特点不包括(C)(A) 体⼒充沛(B) 动作敏捷(C) 情绪⾼涨(D) 充满活⼒15. ⾃由选择程度较低、内在动机较弱的活动称为(B)(A) 休闲活动(B) 必需的⾮⼯作活动(C) ⾃由时间的活动(D) 必须的⼯作活动16. 在⼈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C)(A) 外貌(B) 幽默(C) 坦诚(D) 乐观17. 完美主义者的表现是(B)(A) 做事缺少恒⼼(B) 对别⼈的⼀⾔⼀⾏很敏感(C) 对他⼈要求严格,挑剔,不留情⾯(D) 遇到这些失意时,觉得⼀切都不如⼈意18. 睡眠前过饱、饥饿、⼝渴等也会直接影响睡眠属于(B)失眠(A) ⼼理因素(B) ⽣理因素(C) 物质因素(D) 年龄因素19. ⾃卑⼼理的表现不包括(D)(A) 常采⽤炫耀、夸张甚⾄戏剧性的⼿法来引⼈注意(B) ⼤脑⽪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C) 做事缺乏信⼼,没有⾃信(D) 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20. 易激惹,沉不住⽓,不能控制⾃⼰的感情,听到⼀句不顺⽿的话就⽕冒三丈,甚⾄唇枪⾆剑,拳脚相加是(C)的主要表现(A) 狭隘性格(B) 急躁性格(C) ⽕暴脾⽓(D) 脾⽓好21. (C )是⼼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A) ⼈格和谐健全(B) ⼈格和谐健全(C) 和谐的⼈际关系(D) 热爱⽣活和⼯作22. 个体对⾃⼰的认识是先从认识(C)开始的(A) ⾃⼰(B) 别⼈(C) 别⼈的评价(D) ⾃⼰的评价23. (C )是个⼈⾏为举⽌的最⾼调节器,影响着⼈的整个精神⾯貌(A) 信念(B) 理想(C) 世界观(D) 价值观24. 事实表明,(A )是健康⼼理结构的起点(A) 认识(B) 意志(C) 情感(D) 理性25. 合理变通的⽅式中的(B)是指改变外部信息刺激的强度,减少关注反倒⾃然(A) 回避(B) 淡化(C) 转视(D) 换位26. 精神分析疗法不适⽤的症状是(B)(A) 焦虑症(B) ⾏为障碍(C) 抑郁性神经症(D) ⼼理创伤27. (C)作为⼀种体验性的⼼理过程,就像我们⼼灵的晴⾬表,反映着我们丰富多彩的内⼼世界(A) 挫折(B) 意识(C) 情绪(D) ⼈际关系28. 在⾏为上,交往⾯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只同与⾃⼰想法⼀致或不超过⾃⼰的⼈交往,容不下那些与⾃⼰意见有分歧或⽐⾃⼰强的⼈属于什么性格的⼈(A)(A) 狭隘性格(B) 急躁性格(C) ⽕暴脾⽓(D) 脾⽓好29. (B)是⼀种感到⽆⼒应对外界压⼒⽽产⽣的消极情绪(A) 焦虑(B) 忧郁(C) 冷漠(D) 易怒30. ⾃我意识产⽣于(B)(A) 婴⼉(B) 幼⼉(C) 少年(D) 成年(⼆) 多选题:⾄少有⼀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 情绪的特征有(BCD)(A) 应激性(B) 两极性(C) 感染性(D) 情境性2. 专业技术⼈员⼈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ABCD)(A) 功利性(B) ⾯⼦问题(C) 不会说不(D) 交往的封闭性3. ⼈的⾝体健康观和保健⼯作模式先后经历了(ABD )三个发展阶段(A) 单纯治疗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C) 过度悲观(D) 注重强⾝健体4.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包括(BC )(A) 失恋(B) 亲⼈的离去(C) 夫妻不和谐(D) 婚外情5. 完美主义者的⼼理特征包括( ABCD)(A) 追求完美(B) ⾃尊⼼脆弱(C) ⾃视甚⾼(D) 控制欲极强6. 马斯洛提出⼼理健康的标准有(ABC )(A) ⽣活理想切合实际(B) 能保持良好的⼈际关系(C) 能充分地了解⾃⼰(D) 脱离周围现实环境7. 中国专业技术⼈群的⼼理压⼒从⼤的⽅⾯来说,主要来⾃(BCD )(A) ⽣活环境(B) 社会变迁(C) 经济环境(D) 竞争程度8. 专业技术⼈员的情绪困扰对专业技术⼈员的⼯作⽣活是有影响的,主要表现在(ABC)(A) ⼯作(B) ⼈际关系(C) 健康(D) ⼼情9. 缓解焦虑放松⽅法有(ABC)(A) 调息放松法(B) 纵情想象放松法(C) 肌⾁放松法(D) 摔物品放松法10. 专业技术⼈员的⼈际关系概括讲包括(ABC)(A) 家庭(B) ⼯作(C) 其他社会(D) ⾃我11. ⼀个⼈对挫折的⼼理感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在很⼤程度上反映了⼀个⼈的(AC)。
心理健康教案课件ppt
情绪调节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学会 控制情绪,保持冷静和乐 观的态度。
焦虑和抑郁
识别症状
了解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如情绪低落、失眠、食欲 不振等。
寻求帮助
鼓励学生在出现症状时及 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 咨询、药物治疗等。
应对方法
教授应对焦虑和抑郁的方 法,如放松技巧、积极心 态调整等。
人际关系问题
沟通技巧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际 关系和谐、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 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绪稳定性
个体能够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 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适应能力
个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调整 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自我认知
个体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的情绪、动机、需求和价值观 。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预防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降低心理障 碍的患病率。
早期干预策略
针对处于心理问题高风险的个体,采 取早期干预措施,及时提供支持和帮 助。
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2023
心理健康教案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REPORTING
2023
目录
• 心理健康概述 • 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 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 • 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 • 心理健康的未来展望
2023
PART 01
心理健康概述
REPORTING
继续教育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考试答案(全)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答案(全)(一)共有:181个题目,一、单选题1、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A、补偿B、分离C、幻想D、升华答案:(C)2、气质类型为( )的人,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较低,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产生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或胃溃疡等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D)3、这位来访者的问题可能是()A、强迫症B、神经衰弱C、抑郁症D、社交恐怖答案:(D)4、咨询者对来访者说:“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这是使用的哪种咨询技巧?()A、顺着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夸张下去,得出矛盾结论B、帮助来访者与不合理信念辩论C、顺应来访者的思路,接纳包容来访者D、对来访者提出一些直接的指示答案:(A)5、文中的“我”是什么性格的人?()A、外向B、内向C、型性格D、型性格答案:(C)6、文中主人公情绪的转变得益于认知的改变,他使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A、惯性思维B、逆向思维C、定势思维D、惰性思维答案:(B)7、根据上面的案例,下列论述哪项是正确的?()A、认知可以影响改变情绪B、现代人就应该向蜗牛一样生活,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C、适当的放松对维护身心健康并不是必需的D、工作、生活应更看重过程,不必太在意结果答案:(A)8、第二只狐狸使用的是哪一种心理防御机制?()A、合理化B、投射C、退行D、幻想答案:(A)9、关于心理防御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心理防御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体的压力,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B、心理防御机制全都是起消极作用的C、经常地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形成自卑、退缩的性格D、未雨绸缪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答案:(B)10、从应对挫折的角度来讲,这些狐狸表现出的应对方法不包括()A、冷漠B、敌对C、自责D、偏执答案:(B)11、该求助者的问题最可能属于()A、一般心理问题B、严重心理问题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D、精神病性障碍答案:(C)12、该女士的情绪问题主要有()A、焦虑B、烦躁C、抑郁D、敌对答案:(A)13、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A、性别因素B、性格因素C、婚恋因素D、爱情因素答案:(B)14、对于该女士的问题,比较恰当的心理调节方式是()A、转介精神科治疗B、认知治疗C、进行医学治疗D、生物反馈治疗答案:(B)15、这位妻子的情绪变化主要源于()A、社会认知B、社会比较C、性别原因D、年龄原因答案:(B)16、根据这一案例,下面的结论哪种是不正确的?()A、人的能力有大小,客观因素又很多,没必要总想着和别人争高低B、快乐与不快乐并不在于自己是不是过得好,而在于跟别人比较自己是不是过得好。
2.心理健康与心理亚健康
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个特点
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 二是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 而心理冲突的常形则不是神经症。
心理冲突性质的分析可用比较简单的方法 来进行评定。包括三方面: 来进行评定。包括三方面: 一、病程:不到三个月评 分;三个月到 病程:不到三个月评1分 一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一年评 分 一年以上评 分 二、精神痛苦的程度:轻者自己可以摆脱, 精神痛苦的程度:轻者自己可以摆脱, 评1分;中度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 分 能摆脱, 能摆脱,评2分;重度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分 重度完全无法摆脱, 分
(六)康复能力
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
(七)心理自控力
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 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八)自信心 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 一种标准。 (九)社会交往 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 心理健康水平。 (十)环境适应能力 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能否很快地去适应, 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 康水平。
三、标准化的区分 第一,医学标准。 第二,统计学标准 第三,内省经验标准。 第四,社会适应标准。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郭念锋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 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 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 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 响。 第四,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 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 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心理健康意识
心理健康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和情绪健康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敏感程度,并促使个体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进行观察、评估和维护。
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压力源和心理需求。
它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心理健康意识不仅包括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觉察,也涉及对他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理解。
它使我们更加关心他人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并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意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人们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通过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预防和管理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和自我反思来实现。
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寻求心理支持和参与心理健康促进活动都是提高心理健康意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心理健康意识是我们对自身和他人心理健康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它是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健康社会的基础。
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提升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什么心理健康意识重要心理健康意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与幸福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理由解释为什么心理健康意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1.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意识使个人更加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理需求。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否处于心理平衡状态,从而及时采取积极的自我调节措施。
通过关注和维护心理健康,我们能够提高自尊心、情绪稳定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个人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2.预防和管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意识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观察和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反应,我们能够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
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可以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恶化,并帮助个人更好地管理和应对已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1].doc
名词解释: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良好人际关系,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
3.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4.智商:智商是个体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用以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它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
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全册pdf-2024鲜版
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具 有主观性、短暂性和情境性等特
点。
2024/3/27
识别自己的情绪
个体应该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 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和需求,进而 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节情绪。
识别他人的情绪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 言、语气语调等线索,个体可以了 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和需求,从而更 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学会与他 人沟通、合作和分享。
2024/3/27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 自尊心,提高学生的 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 能力。
5
课程内容与结构
课程内容包括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活适应等多个方面。
课程结构采用主题式编排,每个主题下包含若干个相关的小节,便于学生系统学习 和掌握。
2024/3/27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让 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6
02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
2024/3/27
7
了解自我概念及形成过程
01
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性
格、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
2024/3/27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7
课后复习
及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巩 固记忆,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作业
认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解 决问题,不抄袭、不敷衍。
定期自我检测
定期进行自我检测,了解自身 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2024/3/27
2016年公需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试卷汇总
2016年公需科⽬《⼼理健康与⼼理调适》考试试卷汇总..正确错误2.向内进⾏⾃我反省和⽐较,以及向外进⾏社会观察和⽐较,是认识评价⾃我的主要来源。
正确错误3.中国富⼠康组装⽣产的苹果⼿机,每部最终销售价格约六七百美元,苹果公司从中可以赚三正确错误4.中国引以为傲的外汇储备是⽤智慧换来的,⽽不是⽤汗⽔换来的。
正确错误5.要学会站在他⼈的⾓度思考问题,理解他⼈对这个事情怎么看,是克服⾃我中⼼的唯⼀⽅法。
正确错误6.落实是创新的源泉。
成功的创造者善于执⾏⾃⼰的想法,制订计划,调整计划。
正确错误7.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度来说,⾃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种主观能动性反映。
正确错误8.⾃我认知是⾃我意识的⾸要成分,也是⾃我调节控制的⼼理基础。
正确错误9.⾃尊⼼是对⾃⼰能⼒,是否能够适合所承担的任务⽽产⽣的⾃我体验。
10.想提⾼每⼀个员⼯竞争⼒,并将他们的⼒量有效凝聚起来,最好办法就是对员⼯进⾏教育和培训。
正确错误11.任何⼀个组织,可能⾯临⼀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优劣不齐,⽽优势部分决定整个组织⽔平。
正确错误12.从组织层⾯来看,构建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将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前提条件。
正确错误13.本⽂说的专注⼒是指专⼼致志的做好⼀件事。
正确错误14.创新团队⽂化或者是任何⼀个团队⽂化的构成过程中,团队领导者的⾓⾊是起决定作⽤的。
正确错误16.如果⼀个⼈性格孤僻,⼼理长期处于⼀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的抵抗⼒降低,疾病就会乘虚⽽⼊。
正确错误17.良好的⼈际关系是⼀种个⼈⾃我感到适应的⼈际⽹络。
正确错误18.根据本讲职业⼼理素养与竞争⼒提升(中),主⼈翁⼼态是最积极的职业⼼态。
正确错误19.当⼈⼼情愉悦的时候,对事物的接纳、对⼈的接纳都会有更⾼的包容和提升。
正确错误20.根据学会管理情绪这⼀讲,愤怒、痛苦、忧虑是属于消极⼼态。
21.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肌⾁、适度运动、调节饮⾷可以在⽣理⽅⾯减压。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一、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如此。
(一)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是人类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的、正确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变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二)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是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
以上说的,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从不同角度和经验,不同标准去看待心理的正常和异常的。
下面,我就说说区分方式。
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日常生活里,大家常会提到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这些概念也是我们在学习和讨论心理咨询问题时,常常使用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心理正常,就是前面所说的,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是说是不包含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而心理不正常,也就是前面说的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也就是说心理正常和异常是标明有无精神病问题的一对范畴。
心理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心里不正常已经不在心理咨询范围以内了。
(二)常识性的区分其实,至今关于心理的常态和变态,是没有公认的统一判断标准的,所以,非专业人员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一般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这就是常识性区分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如果有人老是跟你说:“我认识中央领导人,我要主管我们国家的军政大事了”“我一个人的时候老是能听到有人跟我说话”“老是有人监视我,跟踪我,想害我”比如,一个人,本来比较节俭,突然挥金如土。
4.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刺激性质: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
实刺激,体验不同情绪痛苦; 反应持续时间: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
2~6个月;
反应强度:可短暂失去理性控制,单纯依靠
“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干预”难以
程度的影响;
◆
反应是否泛化: 反应对象被泛化,与最初刺 激相似、相关联的刺激可以类似激发 最初刺激所引起的痛苦情绪。
三
1
结构效度
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
业、生活状况、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生 活方式等;
2
个性心理特征---行为反应模式、价值取 向、兴趣、爱好等;
3
4
身体健康水平;
社会变迁---“文化休克”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一
二
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三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一 心理问题
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
造成心理健康咨询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 虽然神经症这一概念形成有了较长的历史过 程,但其外延和内涵仍尚不清楚,对症状 的描述和病因的理论推断都有模糊不清之 处。而心理咨询活动把神经症的某些含混 症状吸纳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必然造成学 科界线的“混浊不清”;
◆
对非精神病、非神经症的“心理不健康”状
态,咨询心理学没有认真进行过界定,一 直沿用精神病学使用的概念,如焦虑、抑 郁等
内心冲突
◆ 双趋冲突:同时存在两种渴望满足的需要,必
须从中作出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
得”(墙内红旗不倒,墙外彩旗飘飘); ◆ ◆ ◆ 趋避冲突:对同一事物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 之,-----“矛盾心情”(结婚恐惧); 双避冲突:两个需要避开的刺激,进退维谷
【4】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4】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项选择题】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A. 诊断B. 咨询C. 治疗D. 特点【答案】D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A. 现实原则B. 道德原则C. 快乐原则D. 社会原则【答案】 C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A. 防御机制B. 动机冲突C. 性的冲突D. 克制能力【答案】 C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A. 防御机制B. 本能动力C. 心理异常D. 快乐原则【答案】 A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合理使用不同形式的“心理防御机制”B. 力比多的驱动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D. 潜意识的结构【答案】C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B. 存在与潜能的冲突C. 潜能与本能的矛盾D. 本能与社会的矛盾【答案】 A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B. 事件不确定性的函数C. 由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程度决定的D. 心理不稳定性的函数【答案】A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B. 心理过程通过人格表现出来C. 人格在各种条件下都应是稳定的D. 人格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答案】 A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A. 能够进行自我校正B. 属于感知综合障碍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D. 属于思维形式障碍【答案】 C10. 感觉减退多见于:A. 抑郁状态B. 感染后虚弱状态C. 睡眠障碍D. 精神运动性抑制【答案】 A11. 无对象性的知觉是:A. 幻觉B. 错觉C. 妄想D. 谵妄【答案】A12. 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A. 内感性不适B. 非真实感C. 内脏性幻觉D. 被洞悉感【答案】C13.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A. 真性幻觉B. 假性幻觉C. 主观幻觉D. 脑内幻觉【答案】B14. 思维鸣响属于:A. 思维障碍B. 注意障碍C. 情感障碍D. 感知障碍【答案】D15. 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A. 思维奔逸B. 思维散漫C. 被洞悉感D. 妄想心境【答案】A16. 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A. 思维迟缓B. 思维云集C. 被洞悉感D. 妄想心境【答案】A17. 违背本人意愿地在脑海中涌现出大量观念,这种症状可能是:A. 破裂性思维B. 强迫观念C. 强制性思维D. 超价观念【答案】 C18. 把与自己本无关系的事情认为有关,这种临床表现最可能出现于:A. 被害妄想B. 钟情妄想C. 关系妄想D. 夸大妄想【答案】C19. 有嫉妒妄想的人可表现为:A. 坚信配偶不忠B. 见到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C. 痴迷某种观念D. 想象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答案】 A20. 如果出现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这可能是:A. 注意减弱B. 自知力不完整C. 注意狭窄D. 内心被披露感【答案】C21. 将过去事实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这样症状属于:A. 错觉B. 幻觉C. 虚构D. 错构【答案】C22. 精神发育迟滞形成的原因是:A. 内心冲突变形B. 获得性知识的丧失C. 内心冲突强烈D. 早期大脑发育不良【答案】 D23. 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性焦虑中危险来自于:A. 超我B. 冲动C. 自我D. 现实【答案】 A24. 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这种表现可出现于:A. 情感淡漠B. 意志增强C. 情绪倒错D. 意志减退【答案】C25. 某人行为被动,生活极度懒散,这种症状最可能是:A. 意向倒错B. 情感倒错C. 意志缺乏D. 意志减弱【答案】C26. 关于求医行为,正确的说法是:A. 重性精神病患者一定主动求医B. 神经症者一定主动求医C. 重性精神病患者多主动求医D. 神经症者多主动求医【答案】D27. 神经症症状可因压力增大而加重,因压力减小而减轻,这说明神经症是:A. 功能性的B. 慢性的C. 器质性的D. 可逆的【答案】A28. 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的精神创伤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称为:A. 情感障碍B. 急性应激障碍C. 认知障碍D. 创伤后应激障碍【答案】 D29. 对于人格障碍者,心理咨询的效果是:A. 良好的B. 极差的C. 有限的D. 未知的【答案】C30. 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是:A. 焦虑性人格障碍B. 强迫性人格障碍C. 偏执性人格障碍D. 分裂样人格障碍【答案】 B31. 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A. 心理不健康状态B. 异常心理状态C. 功能性机能失调D. 神经过程紊乱【答案】A32. 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A. 伤害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活动B. 会造成心理活动异常的各种内在机制C. 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疾病的诊断治疗D. 各种心理活动基本规律和普遍性原则【答案】A33. 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是:A. 灾难性压力B. 生物性压力源C. 叠加性压力D. 精神性压力源【答案】 B34. 个体不良的认知结构属于:A. 社会性压力源B. 生物性压力源C. 叠加性压力源D. 精神性压力源【答案】D35. 因社会交往不良而形成的压力源属于:A. 生物性压力源B. 社会性压力源C. 精神性压力源D. 混合性压力源【答案】B36. 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A. 压力B. 适应C. 冲突D. 情绪【答案】 A37. 一个高中生在分科时,既想学理科也想学文科,这时他到的冲突属于:A. 双趋式冲突B. 双避式冲突C. 趋避式冲突D. 双重趋避式冲突【答案】 A38.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对人:A. 是完全负面的B. 有很大破坏性C. 可有积极作用D. 没有明显影响【答案】 C39.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以经历以下阶段:A. 警觉期—恢复期—康复期B. 警觉期—搏斗期—恢复期C. 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D. 惊吓期—衰竭期—恢复期【答案】 C40. 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取决于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后,压力的:A. 稳定程度B. 相对强度C. 主要特点D. 本质属性【答案】B41.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压力的有效缓冲器是:A. 较少的社交活动B. 现代化的家庭居住条件C. 较多的家庭成员D. 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答案】D42. 防御机制是下列哪一项的功能:A. 本我B. 自我C. 镜我D. 超我【答案】 B43.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言谈或书信中,其单独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正确的,但主题之间、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这种症状是:A. 思维贫乏B. 逻辑倒错性思维C. 思维不连贯D. 破裂性思维【答案】 D44. 患者对一些能引起正常人情绪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身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症状是:A. 情绪脆弱B. 情绪倒错C. 情绪迟钝D. 情绪淡漠【答案】D45. “四面楚歌”可以用来形容:A. 同时性叠加压力B.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C. 继时性叠加压力D. 破坏性压力【答案】 A46. 受害者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情况,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灾难征候群”的:A. 警觉期B. 惊吓期C. 恢复期D. 康复期【答案】C47. 在应对压力过程中个体变得敏感、脆弱,即使是日常微小的困扰,都可引发个体强烈的情绪反应,说明其处于“一般适应征候群”:A. 警觉阶段B. 搏斗阶段C. 衰竭阶段D. 康复阶段【答案】B48. 巴甫洛夫认为兴奋过程的薄弱和抑制过程的优势是下面哪一项的神经机制:A. 神经衰弱B. 癔病C. 心境障碍D. 精神分裂症【答案】 B49. 强迫性计数属于:A. 思维奔逸B. 思维云集C. 强迫观念D. 强迫动作【答案】C50. 精神分裂症患者说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用脑子能听到声音,这种症状属于:A. 思维形式障碍B. 真性幻觉C. 感知综合障碍D. 假性幻觉【答案】 D51. 患者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语词杂拌,这种症状是:A. 病理性赘述B. 思维不连贯C. 破裂性思维D. 逻辑倒错性思维【答案】 B52. 人在抑郁状态下出现的病理性感觉阈限增高在临床上的表现是:A. 感觉过敏B. 感觉减退C. 假性幻觉D. 内感性不适【答案】 B53.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程为:A. 数分钟至数小时B. 数小时至数天C. 数周到数月D. 半年以上【答案】A有疑义,应该选择B,待中科院更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本书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例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等。
第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是否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一)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
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
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障码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
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
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
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
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
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
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
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作为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
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四)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
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
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也越严重。
(五)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六)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会出现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
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
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会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绪的表达、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
所谓不随意的情绪和思维,只是相对的。
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
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
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
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另一种是估计过低。
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
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个标准。
自信心实际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九)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
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障碍症状,叫作“接触不良”。
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十)环境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
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
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作适应。
主动适应的内涵是积极地去改变环境;消极适应的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
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
“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
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第三单元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一、概念的区分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这是我们在学习和讨论心理咨询问题时常常使用的概念。
只有将这些概念区分清楚,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梳理通顺,才可以排除交流意见时的障碍。
这里说的“心理正常”,就是前面变态心理学中说的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有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而这里说的“心理不正常”,就是前面变态心理学中说的“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很显然,“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讨论“有病”或“没病”等问题的一对范畴。
而“健康”和“不健康”是另外一对范畴,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
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
这种区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不健康不一定有病,不健康和有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
另外,在临床上,鉴别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是否有病,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
前者主要是为了鉴别;后者主要是为了治疗。
当区分正常和异常之后,“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便成了讨论的重点。
为了能直观地理解上文,特绘图如下,以供参考。
4-1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意图如图4-1所示,与“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最恰如其分的概念,只有“心理不健康”,而这两者都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我们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分别使用“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这三个概念来表达理论上,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这并不是说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仅仅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如变态心理学所述,针对不同种类的精神障碍,心理咨询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
一名心理咨询师的知识背景、临床技能和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临床经验的丰富程度、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都直接制约了他实际临床工作所能涉及的领域。
此处关于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的阐述,仅作为一般性的理论概述。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上述就是”健康心理”的内涵,它涵盖着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
依据上述含义,我们可以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定义为: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这一定义与前面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矛盾的。
一个是关于心理健康的、一般性的抽象定义,另一个是关于健康心理活动的具体的定义。
很显然,这种动态平衡过程,在常规条件下,是在主体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然而,人类及其个体不是静止的,无论他们的自身状态,还是他们的生存环境,都处在变化之中。
倘若主体自身,或内、外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那么,这种动态平衡过程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动就可能远远偏离群体心理的健康常模。
这时,心理活动就可能变为另一种相对失衡的状态和过程。
假如,在非常规条件下,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而且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负面作用,那么,这时的心理活动便称为“不健康心理”状态。
“不健康心理活动”函盖一切偏离常模而丧失常规功能的心理活动。
据此,我们给“不健康心理活动”的定义是:不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三、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状态可分为三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详见本章第六节。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心理健康一、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过程1.心理过程的定义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