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疾病定义与特点
流行病学特征
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鼠类等啮齿动物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主要包括农民、野外工作者、医务人员等接触鼠类等动物的人员。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美洲,每年有数万人发病,病死率较高。
临床表现与分型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腰痛、眼痛等,以及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
根据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该疾病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
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常常出现休克和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02
应急处理预案制定依据与原则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行业标准规范和操作指南
国内外相关经验和做法
制定依据
处置原则
采用先进的应急处置技术和方法,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质量。
疫情报告
当地疾控部门需对疑似病例进行采样检测,确诊后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防控措施。
疫情确认
疫情报告与确认
预案启动
当地政府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
响应级别
根据疫情形势,合理划分响应级别,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响应及时有效。
紧急预案启动与响应
医疗救治
建立医疗救治小组,对确诊患者进行救治,并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观察。
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应当协助做好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社区防控和群众动员工作。
卫生健康、公安、农业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做好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工作。
组织架构与职责
03
应急处理流程
疑似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出现后,责任报告人需在24小时内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目的为确保我市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分级2.1 监测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方案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2.2 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中心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和程序,及时、准确上报疫情。
2.3 分级根据疫情规模、发展态势和危害程度,将疫情分为一般疫情、较大疫情、重大疫情和特别重大疫情四个等级。
三、应急响应3.1 Ⅰ级应急响应发生特别重大疫情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市领导担任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启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3)开展疫情调查、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
(4)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疫情。
3.2 Ⅱ级应急响应发生重大疫情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市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启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机制,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3)开展疫情调查、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
(4)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疫情。
3.3 Ⅲ级应急响应发生较大疫情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1)成立应急指挥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指挥长。
(2)开展疫情调查、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
(3)加强疫情信息公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防范疫情。
3.4 Ⅳ级应急响应发生一般疫情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1)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应急处置工作。
幼儿园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热在幼儿园的传播,保障师幼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师幼员工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建立健全出血热防控工作机制,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热在幼儿园的传播和危害。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幼儿园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园出血热防控工作。
2. 设立防控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信息收集、物资保障等。
四、防控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1)开展出血热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师幼员工的防病意识。
(2)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出血热防控知识,引导家长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2. 严格环境卫生管理(1)定期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教室、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场所。
(2)加强鼠害防治,及时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地。
3. 加强饮食安全管理(1)确保食堂卫生,加强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管理。
(2)严禁师生食用来历不明、变质、污染的食品。
4. 加强个人防护(1)师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等。
(2)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不进入鼠类栖息地。
5. 疫情监测与报告(1)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发现疑似病例,立即报告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2)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疫情。
6. 疫情处置(1)对疑似病例,立即隔离观察,并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确诊。
(2)对确诊病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和隔离观察。
五、应急响应1. 疫情初期(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工作。
(2)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3)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和隔离观察。
(4)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控制应急预案一、背景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等。
该病原体主要通过老鼠等啮齿动物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和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上升趋势,为有效控制疫情,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目标1.迅速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2.保护公众健康,提高疫情处理能力。
3.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预警机制。
三、原则1.依法防控: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发挥部门作用,加强协调配合,确保疫情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2.科学防控:强化科学防控理念,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提高疫情应对效率。
3.预防为主:加强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4.分级管理:根据疫情轻重程度,实施分级管理,确保资源合理分配,提高效率。
四、应急措施1.疫情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疫情报告管理,确保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疫情。
2.疫情调查与控制: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疫情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3.医疗救治: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5.应急物资储备:提前储备应急物资,确保疫情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6.疫情信息发布: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和防控进展情况,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工作。
7.人员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疫情处理能力和水平。
8.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协作配合,形成防控合力,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9.实施交通管制:在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措施,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10.社会捐赠管理:规范社会捐赠行为,确保捐赠物资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五、应急预案评估与修订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适应疫情形势的变化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流行性出血热紧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该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的1.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2.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时的应对工作。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疫情应对工作。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疫情监测与报告组:负责疫情监测、信息收集、报告和数据分析。
(2)流行病学调查组:负责病例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风险评估。
(3)医疗救治组:负责病例救治、医疗资源调配和医疗救治指导。
(4)卫生防护组:负责疫情现场消毒、隔离和防护用品供应。
(5)物资保障组:负责疫情防控所需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
(6)宣传培训组:负责疫情防控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
五、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疫情监测,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2. 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疑似病例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24小时内完成病例核实,并逐级上报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六、流行病学调查1. 流行病学调查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病例调查。
2.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3. 根据调查结果,评估疫情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七、医疗救治1. 医疗机构应按照《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指南》开展病例救治。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1. 引言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高度传染、病情严重的疾病,其传播速度快、病情危重程度大,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带来的伤害和蔓延,制定应急预案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疫情爆发。
2. 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在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中,首先要进行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
相关部门应成立应急响应小组,收集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的信息,包括病毒传播途径、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人数等。
在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对疫情进行风险评估,包括传播速度、致死率等指标的分析和评估。
3. 应急响应机制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中,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多个层级的响应措施,以确保快速响应和适时采取紧急措施。
3.1 疫情初期的应急措施当发现第一个病例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相关部门应对病例进行排查和隔离,确保病源的控制。
同时,应启动疫情紧急通报机制,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给上级部门和公众,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3.2 疫情扩散期的应急措施随着疫情的扩散,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来控制疫情蔓延。
应成立临时救治中心,集中收治患者,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同时,开展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和消毒工作,以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定期发布疫情报告,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协调,提高社会的警惕性。
3.3 疫情控制阶段的应急措施当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得到控制时,应加强后续措施,以防止疫情再次暴发。
应持续监测病情和疫情动态,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加强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水平和疫情应对能力。
完善病例追踪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为疫情研判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4. 紧急资源调配在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中,紧急资源调配是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调配医疗、物资和人力资源,以满足疫情防控所需。
4.1 医疗资源调配应根据疫情的规模和需求,调动医疗机构的床位、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等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和隔离。
学校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
学校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学校流行性出血热的暴发流行,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与健康,维护学校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等相关文件制定。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校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和分级2.1 疫情监测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确保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2 疫情报告学校设立疫情报告员,负责监测和报告疫情。
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立即向学校主管领导报告,并按要求上报至区疾控中心和区教育局。
2.3 疫情分级根据病例数量、病情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将疫情分为轻微、一般、严重和特别严重四个等级。
三、应急响应措施3.1 轻微疫情响应1)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了解病例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 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
3.2 一般疫情响应1) 启动学校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防控工作。
2)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了解病例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3) 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
4) 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
5)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3.3 严重疫情响应1)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了解病例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 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
3) 暂停学校部分或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采取线上教学等方式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4) 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
5)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6) 配合卫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工作。
3.4 特别严重疫情响应1) 全校停课,配合卫生部门采取紧急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学校突发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突发性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疫情,学校需要制定并完善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以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文将针对学校突发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进行探讨。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情况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高热、出血、肾衰竭等症状。
患者的感染源主要是野生动物,如果子狸、大蝙蝠等。
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物体污染传播等。
二、学校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的制定为了应对潜在的突发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确保对师生的保护措施得以及时、有序地进行。
以下是学校应急预案的几个关键方面:1. 预案的组织与领导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亲自牵头的突发流行性出血热应急指挥部,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任务分工和工作流程。
同时应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做出人员调配和物资准备的工作安排。
2. 应急响应与处置预案中应明确流行性出血热的报告程序和可行快速的应急响应措施,例如确立校园疫情监测体系、提供紧急医疗救护、隔离病患等。
此外,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疾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信息发布与沟通联络学校应建立流行性出血热的信息发布系统,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
同时,与当地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保持紧密的联系,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作,确保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
4. 教学和学生管理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课程计划和学生管理的调整。
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改变课程形式、减少聚集性活动等,以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三、应急预案的推进和培训制定出的应急预案不仅需要及时进行全员宣贯,还需要进行定期的演练和培训。
这可以通过组织各级负责人参加培训会议,进行实战演练和模拟应急演练等方式来实施。
通过这些培训,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学校应急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学校应急预案一、总则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分布广、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特点。
为了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暴发流行,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与健康,维护学校稳定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确保学校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理,控制和扑灭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师生员工的危害。
2. 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科学应对;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快速反应,措施果断。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校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工作。
四、疫情监测和报告1. 疫情监测:学校应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制度,定期对师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
2. 疫情报告:学校卫生保健人员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确有疫情的,应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向学校领导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五、疫情分级和应急响应1. 疫情分级: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将疫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
2. 应急响应:根据疫情分级,学校应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轻度疫情启动校级应急响应,中度疫情启动校级和区级应急响应,重度疫情启动校级、区级和市级应急响应。
六、应急处置1. 隔离病例: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应立即将患者隔离,并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停课停课: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学校可决定停课,并通知家长。
停课期间,学校应做好师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3. 卫生消毒:对病例所在班级、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4. 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师生的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5. 协助调查:积极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资料。
七、保障措施1. 组织保障:学校应成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控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一)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一)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一旦出现,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为此,制定一份完善的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一、人员组织1.指挥部:成立由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应急指挥小组。
2.响应队伍:由医疗及专业人员组成,分为急救、隔离治疗、采样、检测、清洁消毒、宣传等几个小组。
二、现场处置1.隔离当事人:立即将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隔离到专门的隔离区域。
2.采集及送样:对病毒进行采集和送样,确诊后立即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治疗。
3.检测:将采样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确诊后立即对病人一线人员进行疾病控制。
4.疾病控制:对病人及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治疗,并确保隔离区域的浓度低于标准浓度。
5.清洗消毒:对隔离区域不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确保病毒不会再次传播。
三、公众宣传1.加强宣传: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宣传,同时提高居民对疫情的警惕性,避免过于恐慌。
2.提供指导:提供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手册》,加强群众的防范意识,从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确保公众的安全。
四、物资准备1.急救仪器:对有可能感染病毒的人员进行急救所需的仪器、药品、设备等进行储备,请专业机构随时待命提供。
2.隔离物资:储备专业防护、隔离用品,确保隔离区域的工作人员的安全。
3.清洁物资:储备足够的消毒清洁用品,随时提供清洗、消毒等保障。
五、领导要求1.第一时间得知疫情,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迅速实施预案。
2.密切监视疫情发展,制定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3.提高群众的警惕性,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确保公众的安全。
以上是一份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只有在应急情况下,要实施所有预案,特别注意人员组织的配置,确定好职责分工的小组,做到每个步骤都详细无遗,有效的应对疫情的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疫情监测与报告2.1 监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工作。
2.2 报告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立即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疫情。
三、疫情分级与应急处置3.1 疫情分级根据《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的规定,将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为四个等级:一般疫情、较大疫情、重大疫情和特别重大疫情。
3.2 应急处置3.2.1 一般疫情(1)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病例报告工作;(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找疫情来源;(3)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做好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3.2.2 较大疫情在一般疫情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成立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2)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原因;(3)加强病例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4)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疫苗接种;(5)加强物资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3.2.3 重大疫情在较大疫情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提高应急响应级别,启动应急预案;(2)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应急处置合力;(3)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原因;(4)加强病例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5)实施隔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6)加强物资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3.2.4 特别重大疫情在重大疫情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启动国家应急响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指挥;(2)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国际援助;(3)加强病例救治,提高救治成功率;(4)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5)加强物资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性疾病。
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
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蔓延,特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1、实在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时,我校应根据疫情趋势和控制爆发流行的需要,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卫生及爱卫会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须的人员防治经费和各种预防、治疗及消杀灭药物,开展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 xxx副组长:xxx组员:xxx xxx xxx2、加强疫情报告当发现有可能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或重大疫情时,我们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接到疫情报告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过调查核实后,通过突发公共卫惹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网络直报,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卫生局报告;市卫生局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任何个人、单位均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必要时可施行“ 日报告” 、“ 零报告” 制度。
3、流行性出血热爆发疫情综合措施〔 1〕灭鼠灭螨。
鼠类是主要的传染,灭鼠是遏制本病爆发流行的关键,因此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展突击性灭鼠。
坚持灭鼠和防鼠相结合,在搞好环境整治和防鼠的根底上,开展以药物杀灭〔毒饵法〕为主,辅以器械法的灭鼠措施。
药物灭鼠可根据鼠种不同选择不同的灭鼠药物。
根据不同的流行类型〔家鼠型、姬鼠型、混合型〕确定灭鼠重点。
同时,在灭鼠的前提下,做好灭螨防螨工作。
要保持室内清洁、通风、枯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等喷洒灭螨。
去除室内外草堆,以防止螨虫生长。
〔 2〕保护易感人群。
除存在疫苗注射禁忌症外,均应根据疫区类型类型选用相应类型的疫苗。
〔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防出血热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该病具有分布广、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增强全民防护意识。
2.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报告、处理机制,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
2. 设立疫情监测组、宣传教育组、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工作小组。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工作。
2. 发生疑似病例时,立即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并按规定进行采样、检测。
3. 确诊病例应立即报告上级疾控机构,并按照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五、预防控制措施1.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 鼠防灭鼠:开展春季灭鼠、秋季补防工作,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播风险。
3. 个人防护: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
4. 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传播。
5. 医疗救治:提高医务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疗水平,确保救治效果。
六、应急响应1. 级别划分: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一般疫情、较大疫情、重大疫情、特别重大疫情。
2. 响应程序:各级疾控机构根据疫情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采取相应措施。
3. 应急物资:各级政府应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七、后期评估与总结1. 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2. 对应急响应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整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预案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啮齿动物及其排泄物传播。
为了有效防控和应对可能的疫情,制定一份详细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的范本,旨在为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预防措施在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节,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如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使用防护装备等。
二、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隔离治疗。
一旦发现疫情苗头,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向公众发布信息,提醒人们加强防护。
三、应急响应一旦确认疫情爆发,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成立专门的疫情防控小组,负责协调各方面资源,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进行。
同时,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四、隔离与治疗对于确诊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医疗机构应准备好足够的隔离区和专业医护人员,确保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五、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流行性出血热的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鼓励公众积极配合政府的防控措施,共同构建防疫屏障。
六、国际合作鉴于流行性出血热可能跨国界传播,各国应加强合作,共享疫情信息,协同防控。
国际组织也应发挥其作用,为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七、恢复与评估疫情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评估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和优化预案内容。
同时,关注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恢复计划,帮助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一、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流出热)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传播。
致病病毒一旦引起流行,传播迅速,致病率高,病死率也较高。
二、应急处理预案1. 做好疫情监测和报告(1) 设置疫情监测点,对可能产生疫情的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并立即报告当地卫生主管部门。
(2) 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对怀疑病例要立即报告,确诊病例要及时报告,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2. 做好病例的隔离和医疗救治(1) 发现怀疑病例后,要立即将其隔离,防止病毒的传播。
(2) 确诊病例要及时送往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加强个人防护(1) 广泛宣传流出热的预防知识,教育公众提高防护意识。
(2) 推广使用蚊帐、驱蚊剂和蚊香等防蚊用品,减少蚊虫叮咬的风险。
(3)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4) 进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整洁。
4. 加强病媒防控(1) 对可能产生疫情的区域进行蚊虫灭除,如蚊虫喷洒杀虫剂等。
(2) 消除蚊虫滋生的环境,如清除积水、处理废弃物等。
5. 加强社会协同机制建设(1) 建立流出热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2) 加强与周边地区、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疫情。
(3) 组织专家进行疫情调查和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上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处理预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防控流出热疫情提供一定的参考。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调整。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流行性出血热应急预案,以便在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2. 背景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疾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
在疫情爆发期间,人员密集的地方、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等都有可能存在传染风险。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份应急预案,以有效防控和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3. 应急预案3.1 指挥体系与协调机制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应急,需要建立一个具有统一指挥、协调联动的体系和机制。
具体组织如下:•指挥中心:成立由相关领导组成的指挥中心,负责制定决策和指导应急工作。
•卫生防控部门:卫生防控部门负责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监测、预警、调查、报告和管理等职责。
•医疗救援团队:设立医疗救援团队,为受感染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救治。
•宣传媒体:加强宣传媒体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3.2 人员管理与防护在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中,人员管理与防护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相关措施:•进出人员管控:加强对疫情高发地区人员的进出管控,实施人员登记、体温检测、健康申报等措施。
•个人防护: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场所消毒:加大对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医疗机构等的消毒频率,避免病毒传播。
•定期健康监测:对密切接触患者或高风险人群的人员进行定期健康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3.3 疫情监测与预警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警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发展态势对于应急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相关措施:•建立监测体系:建立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并统计疫情数据,做好疫情分析和研判工作。
•预警机制:制定疫情预警机制,确保能够在疫情扩散之前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3.4 应急处置与救治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疫情,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与救治措施。
以下是相关措施:•疫情划定: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划定疫情区域,采取封控措施,阻断病毒传播路径。
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一、总则(一)目的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为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列为乙类传染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别。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通易感。
近年来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二)工作原则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时,由市政府成立指挥统一指挥,疫区县、区(乡)要成立现场指挥,负责疫区现场防治工作的实施。
指挥部的组成包括:卫生、工商、交通、民航、铁路、医药、农牧、海关、驻、公安、财政、经贸、教育、宣传等各有关部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部门要组成流行病、检验、动物昆虫、消毒、后勤保障等人员的疫区处理组织,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保证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实施。
(三)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GB15981-1995)。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辖区范围内发生出血热时的应及处理和控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一)组织决策机构:由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指挥部,负责制定行动方案,指挥实施疫区的封锁隔离与解除,交通管制,物资的调配,督促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措施。
(二)指挥机构:卫生部门成立行动指挥中心,负责出热疫情的处理,各部门协调,指导各项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三)应急处理和救治队伍卫生部门组成疫区处理应急小分队,负责发生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理。
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工作预案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救治水平,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4. 相关卫生标准和规范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
2. 设立流行性出血热防治专家组,负责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治疗、防控及科研等工作。
3. 各级医疗机构设立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小组,负责本单位的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加强疫情监测,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
2.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时限、报告内容、报告程序等。
3. 定期对疫情进行汇总分析,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 开展灭鼠、防鼠、灭蚊、防蚊等综合防控措施。
3.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预防鼠类携带的病原体通过食物传播。
4. 加强水源保护,预防水源污染。
六、救治措施(1)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2)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给予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
(3)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1g/d,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3-5天。
(4)免疫调整剂治疗:干扰素、聚肌胞、阿糖胞苷等。
(5)对症处理:高热、中毒症状等。
2. 低血压休克期(1)补充血容量:早期、快速、适量补液,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
(2)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溶液,每次5ml/kg,每日1-4次。
(3)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3. 少尿期(1)促进利尿导泻:甘露醇、呋塞米等。
(2)透析治疗:严重病例需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4. 多尿期(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防止继发感染,加强抗菌素治疗。
5. 恢复期(1)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2)出院后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
出血热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核实出血热疫情,确保疫情信息准确、完整、及时上报。
2. 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疫情蔓延,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3. 提高医务人员对出血热的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4.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出血热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出血热防治工作。
2. 成立疫情监测与报告小组,负责疫情监测、报告、核实工作。
3. 成立医疗救治小组,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
4. 成立宣传教育小组,负责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工作。
5. 成立物资保障小组,负责物资采购、调配、供应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疫情监测工作。
2. 疫情报告: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并按要求报告疫情信息。
3. 疫情核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要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核实。
五、医疗救治1. 早期发现:对疑似病例进行早期诊断,尽早隔离治疗。
2. 早期治疗:对确诊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等措施。
3. 早期隔离:确诊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疫情传播。
4. 早期报告:医疗机构要按规定报告患者信息,确保疫情信息准确、完整、及时上报。
六、宣传教育1. 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出血热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
2. 强化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出血热诊疗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3. 宣传警示:在重点地区、重点时段,加强出血热防治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七、应急物资保障1. 保障物资:根据疫情需要,及时采购、调配、供应防治出血热的物资。
肾综合征出血热应急医疗救治预案
一、预案背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
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为有效应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及时、有效、有序地开展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2. 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3. 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应急医疗救治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2. 设立应急医疗救治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救治工作。
四、救治原则1.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救治质量。
3. 综合治疗,注重个体化治疗。
4. 加强信息沟通,确保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五、应急救治流程1. 疫情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应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
- 确诊病例应立即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 病例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 确诊病例应及时转诊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
3. 救治措施- 发热期:- 严格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 物理降温,如使用冰袋、冰帽等。
- 给予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
- 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保护血管壁。
- 低血压休克期:- 积极补充血容量,主要以补充胶体液为主。
- 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 少尿期:- 严格控制水的摄入,给予利尿剂治疗。
- 如有必要,可选择肾脏替代治疗。
- 多尿期:- 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以口服为主。
- 加强营养支持,逐步恢复活动。
- 恢复期:- 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
- 加强随访,防止并发症。
4. 并发症处理- 出血:输新鲜血,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一、总则(一)目的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为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列为乙类传染病。
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别。
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通易感。
近年来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二)工作原则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时,由市政府成立指挥统一指挥,疫区县、区(乡)要成立现场指挥,负责疫区现场防治工作的实施。
指挥部的组成包括:卫生、工商、交通、民航、铁路、医药、农牧、海关、驻、公安、财政、经贸、教育、宣传等各有关部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部门要组成流行病、检验、动物昆虫、消毒、后勤保障等人员的疫区处理组织,社会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保证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实施。
(三)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GB15981-1995)。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辖区范围内发生出血热时的应及处理和控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一)组织决策机构:由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指挥部,负责制定行动方案,指挥实施疫区的封锁隔离与解除,交通管制,物资的调配,督促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措施。
(二)指挥机构:卫生部门成立行动指挥中心,负责出热疫情的处理,各部门协调,指导各项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三)应急处理和救治队伍卫生部门组成疫区处理应急小分队,负责发生出血热疫情应急处理。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一)报告一旦疫情发生暴发时,以快速、简捷的网上直报方式报到当地疾控中心疫情监测科,同时电话逐级上报。
(二)监测监测是卫生防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
但监测是手段,监测要为控制服务。
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监测(或称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疫区监测、病原类型监测、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监测和预防(控制)效果监测等。
疫区应开展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
详见出血热监测方案。
四、防治措施(一)灭鼠1、指标:无论家鼠、野鼠,灭鼠后的密度都要低于3%。
2、重点:在疫区普遍动员灭鼠的前提下,要着重抓好发病率大于30%的高度病区的灭鼠工作,饮食业及公共场所和车站等地重点灭鼠。
3、次数:每年进行2-3次突击灭鼠,在高发病区还要抓好经常性灭鼠措施的落实。
4、范围:以居民区及其周围3-5华里为重点。
5、方法:以毒饵方法主为,结合器械捕打和改变鼠的栖息条件。
6、本病系通过接触带毒或其排泄物传播,因此在灭鼠时应尽量减少人与鼠的接触。
疫区应严禁玩弄鼠类,发动群众灭鼠时,严禁采用交死鼠或鼠尾的做法,应根据效果考核的结果来评价灭鼠成绩。
(二)防鼠:新建和改建住宅时,必须遵照防鼠要求,安装防鼠设施,以防止鼠类侵入。
(三)食品卫生及其管理: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
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浸染食品和食具。
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四)加强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方法见附件二。
(五)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体防护: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
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
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
(六)严格执行《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以防发生实验室感染。
(七)搞好宣传和培训,抓好防治出血热的“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
五、保障措施(一)通信与信息保障利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和电话等保证应急期间信息畅通。
(二)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政府都要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在领导机构,专业队伍等方面要明确人员组成和数量保证;保证应急装备、物资、药品的储备和资金保障,做到了生疫情时各种防治物资和人员的运输。
(三)技术保障成立各方面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同上级疾病控制机构保持经常性联系,提供科学的分析和技术支持。
(四)培训和演习1、对疫区广大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有关出血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2、经常开展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卫生、畜牧部门的业务素质。
六、后期处理(一)善后处置疫情结束后,要对疫区内人员全面进行一次检诊,做好疫区的终末消毒。
(二)社会救助对处理疫区所需资金和物资由各级指挥部统一集中保管,并登记注册。
七、有关部门职责(一)卫生部门1、组织防疫医疗队。
由临床、流行病、检验、消毒等专业人员组成,开展疫情控制工作。
2、隔离治疗病人。
对出血热病人由当地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迅速查明突突发疫情发生的时间、传染源和感染过程、传染源的密切接触者的数量、行踪和波及的范围等。
4、对疫区进行消毒处理,方法见《消毒技术规范》。
5、加强易感人群的预防。
对重点人群预防投药。
对高危人群可接种出血热疫苗进行预防。
(二)农牧、林业部门,分别负责农田、牧区和林区鼠情监测、科研、灭鼠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
(三)铁路、交通、民航部门,分别负责车站、港口、机场和车、船、飞机、有关仓库的鼠情监测及灭鼠工作、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采取具体措施,保证各地所需灭鼠药械的及时安全运输。
(四)化工部门负责研制生产高效、优质、低毒、价廉的灭鼠药物。
灭鼠药品种、数量的年度需要计划,由中央爱卫会办公室负责汇总,转请化工部安排生产,各地爱卫办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做好灭鼠药产销的衔接工作。
任何部门或单位如生产杀鼠剂原药,须报经化工部批准。
各地为销售灭鼠药而开办的毒饵加工厂点,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批准后,向所在市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并报化工部备案,各毒饵加工厂点,要按毒饵质量标准生产,确保毒饵质量,不得粗制滥造或掺杂使假。
各地化工厅(局),要对毒饵加工厂点进行监督检查。
为保证开展群众灭鼠活动时的用药,农、林、卫生、粮食部门的毒饵配制点,可直接向鼠药生产厂订购原药或母粉,用于配制和提供灭鼠活动所需的毒饵,但不得投放市场销售,配制点由各自省级主管部门批准,报当地化工厅(局)和化工部备案,并各自负责,保证质量。
(五)轻工部门负责研制新型轻便、实用、价廉的捕鼠器械,对老品种也要安排好生产,以满足群众需要。
(六)商业、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城乡居民家庭需要的灭鼠药械的经销和货源安排。
医药管理部门应在城市中指定有关医药商店销售灭鼠药,农户中由供销社经销灭鼠药械。
农田灭鼠的毒饵和器械由植保部门负责提供。
无论城市和农村,经营部门都要根据需要积极组织货源,切实保证供应,以满足群众日常灭鼠需要。
(七)物价部门要加强对灭鼠药物价格的监督,制止哄抬价格。
各种灭鼠药的价格管理体制,由地方物价部门确定。
捕鼠器械的价格,应按国务院关于放开小商品价格的规定精神,实行市场调节,出厂价和销售价由工商企业自行确定。
(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市场监督管理工件.防止中毒事故发生。
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生产、销售、使用氟乙酞胺剧毒药或其他伪劣鼠药。
一经发现,除没收其非法收入和未销产品外,应即查明出处,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并依照情节轻重,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后果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生产者、销售者的法律责任。
(九)城建、水利部门,要积极配合防鼠灭鼠工作,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要考虑防鼠设施,从建筑上防止鼠类的栖息和侵扰。
对现有的大型建筑、地下道、排水沟、垃圾堆放场等,也要尽可能采取防鼠的补救措施。
(十)国家科委应重点对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及防治新技术做好科研攻关的组织协调工作。
(十一)报纸、电台、电视台、出版等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鼠害严重的部门,做好防鼠灭鼠的宣传工作,普及科学的灭鼠、防病、保粮、护林知识。
(十二)关于灭鼠经费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费用,根据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安排。
灭鼠经费原则上贯彻“谁受益、谁出钱”,由受益单位、集体、个人负担: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经费负担办法,分别按照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有关收、减、免制度的规定执行;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监测、紧急疫情处理等所需经费,由卫生部门积极安排;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经费和鼠情调查、监测、灭鼠科研攻关、组织发动、灭鼠宣传、普及防鼠灭鼠知识等必须增加的专款,各级财政部门应予积极安排。
附件:1、出血热诊断依据和确诊依据。
2、消毒方法。
附件1出血热诊断依据和确诊依据一、诊断依据目前,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在基层单位虽已逐渐推广,尚不能广泛普通应用,本诊断仍需以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调查为主要依据。
(一)临床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在发病季节,于发病前两个月内曾到过疫区,或有与鼠类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病毒的实验动物史。
2、症状:起病急,不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3、体征: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重者似酒醉貌,眼结合膜和咽部充血,软胯、腑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集簇状),并可伴有眼结结合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肾区有叩击痛。
4、实验室检查:(1)早期尿中出现蛋白,且迅速增多,有红细胞、管型或膜状物。
(2)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偏低,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增高,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3)血生化检查:血尿素氮(BUN)或非蛋白氮(NRN)升高。
5、病程经过:病程中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五期经过。
不典型病例或经早期合理治疗,可不出现低血压或少尿期。
二、确认依据经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增高者(间隔1周)。
附件2鼠疫疫点的消毒要求消毒方法:1、室内地面、墙壁、门窗:用0.2-0.5%的过氧乙酸或500-1000 mg/L二溴海因或1000-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
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于超过其吸液量。
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200~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