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从白话文学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迄今为止,我们对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而曹万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次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中还是一次新的尝试。这种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将大大加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方式,从而打开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片天地。
我们可以把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看作是一种视角的变化,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围的限定。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从根本上是现代文学的本体书写,它实际上是在文学史的层面上回归“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文学性”来说,现代汉语是现代文学最明显的表征,也是其最深层的本质。现代汉语不仅把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区别开来,也把现代文学和其它语言的文学区别开来,它是现代文学最为简明的标志,通过这一标志我们能够轻易地把现代文学识别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学的“文学性”从深层上受制于现代汉语的诗性,所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可以说是真正潜入了现代文学的“文学”层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问题。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还可以解决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旧体诗词是否可以入史的问题、翻译文学的性质问题、港台文学的归属问题、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差异性问题等。当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模式上太过于陈旧,太过于沿袭,太没有自己的理论了,而《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就是一本具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语言模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与其它模式比如阶级模式、审美模式、社会学模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们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过去不论是阶级模式的,还是审美模式的以及社会学模式的文学史,都不注重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意义,都不注重现代汉语的诗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从而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文学的语言实际上被置于极其无关紧要的地位,现代汉语完全被当作了形式的因素。现在,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现代文学,则弥补了这些缺陷,也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以一种更为完整的形态呈现出来。
文学史标准也是这本《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一个突破,曹万生主张以“人文性、审美性、现代汉语文学性三者统一”为标准,把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分为先导期(1898—1916)、成形期(1917—1927)、成熟期(1928—1949)、转型期(1949—1976)、繁荣期(1976—1989)、多元期(1989—2006),这是对1898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史规律的一种新的把握。同时,这本文学史在体例上设计了重要命题及相关文献,便于读者加宽视野,阅读书目及思考题的设计,方便了学生,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当然,从现代汉语这一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毕竟是初步尝试,还有很多艰难的工作要做,作为教材,它有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在体例、观念、范围和思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有很多新的东西,给人以新鲜的感受,但也不乏缺憾,比如一些章节的内容实际上并没有贯彻现代汉语的视角。我相信:随着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一些结论取得共识之后,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更加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思路清晰、称得上是经典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