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集成
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标准
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标准
隔震减震是一种用于抵抗地震影响的建筑技术,其中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是一种将隔震减震技术与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相结合的新型技术。
以下是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一些标准:
1. 抗震等级: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应满足地震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用途确定抗震设防烈度。
2. 隔震设计: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应采用隔震设计方法,通过设置隔震层或使用隔震设备等方式,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3. 减震设计: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应采用减震设计方法,通过设置减震层或使用减震设备等方式,减小地震对建筑的震动。
4. 材料选用: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应选用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5. 结构设计: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应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
6. 模块化装配要求: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应满足相关的模块化装配要求,并能够有效地与隔震减震系统结合。
7. 施工和安装: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在施工和安装过程中应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确保装配质量和施工安全。
以上是模块化装配整体式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一些标准,具体标准可根据地震区域和建筑用途的不同进行调整。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采用特定的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的技术手段。
它的原理是通过将建筑物与地面的接触减少或隔离,以减少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一种常见的减震隔震技术是采用减震器。
减震器是一种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装置,它通常由弹簧和阻尼器组成。
在地震发生时,弹簧可吸收地震波产生的能量,而阻尼器则可以通过摩擦或液体粘性来消散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常用于高层建筑和桥梁等大型结构中。
另一种减震隔震技术是采用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一种将建筑物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分进行隔离的技术。
常见的基础隔震技术包括橡胶隔震垫、弹簧隔震器和液体隔震器等。
通过隔离建筑物与地面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减震隔震技术外,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如负荷减振技术和控制力减振技术等,它们在特定的建筑结构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通过合理应用减震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减震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对于提高抗震能力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多种场所。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专门设计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使建筑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时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隔震装置作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装置,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隔震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推动了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
2. 隔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隔震材料是隔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隔震效果。
近年来,隔震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高性能橡胶、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隔震材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隔震装置的性能,同时也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隔震技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个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日本的东京塔、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是另一个常见的隔震应用领域。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常常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
关于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新体系分析
·2820·建筑论坛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年5月上关于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新体系分析苏闽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筑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830054)【摘要】建筑行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近些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因此,建筑行业不仅要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也要注重多层与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的设计与研究。
本文就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新体系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人们对该方面内容的了解。
【关键词】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体系;应用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也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为使地震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受地震影响最大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必须采取相应的减震措施,其减震控制新体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体系的发展历程结构减震控制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形成结构减震控制体系研究的新思想。
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减震控制理念,理念主要包括消能减震、隔震以及建立主动或被动的控制体系等内容。
减震理念被提出之后得到了广泛的设计与研究,科学家凭借反复试验对理论进行检验。
第二阶段,进行试点工程的开展与实施。
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采用减震控制体系理念进行工程的实施,该试验结果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
试验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多层与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体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表明减震控制体系理念得到有效实施。
第三阶段,进行减震控制体系的应用与推广。
吸收以往成功的经验,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加强多层与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二、多层和高层建筑结构减震控制体系的现状分析建筑结构减震控制体系包括多种类型,分别有混合控制体系、主动控制体系、质量调频控制体系、消能减震体系以及隔震体系。
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隔震技术在大型建筑物的设计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筑隔震技术旨在通过利用特殊的隔震设施来减轻地震或其他外部动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稳定,提高人们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时间和生存机会。
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是将建筑物与地面进行隔离,以减少地震时地面传递到建筑物的水平或垂直力量。
常见的隔震设施包括隔震支座、隔震橡胶垫、隔震滑动接头等。
这些设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提供一定的位移缓冲,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从而降低了建筑物的破坏性。
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隔震支座是一种常见的隔震设施,它能够使建筑物与地面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定的缓冲体来承受地震的力量。
隔震支座通常由能承受大力的橡胶材料制成,它们能够在地震时发生位移,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少建筑物受力。
此外,隔震橡胶垫也是一种常用的隔震设施,它们能够提供弹性支撑,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震滑动接头是另一种常见的隔震设施,它通过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滑动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时,滑动接头能够有效地隔离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运动,降低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传递。
这种技术通过降低建筑物的刚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力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除了隔震技术,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也对抗震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分布和吸收能量,防止集中破坏,增加其稳定性。
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其抗震性能,例如使用抗震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建筑隔震技术在减少地震破坏、保护人们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隔震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例如,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大量的建筑物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大大减少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提高城市的整体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结构隔震消能减震设计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是地震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其目的是通过特殊的结构和材料设计,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破坏。
一、结构隔震设计结构隔震是一种将结构物与土壤或地基隔开的设计方法,通过降低结构物受地震力的传递,减少地震对结构物的影响。
结构隔震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隔震系统选择:结构隔震系统通常包括隔震支座、隔震层和支撑系统。
常见的隔震支座有橡胶隔震支座、钢球隔震支座等。
不同类型的隔震支座具有不同的性能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隔震层布置:隔震层一般位于地面以上,可以用于减震和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震层的布置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等因素,以及地震的频率和能量。
3.支撑系统设计:支撑系统是隔震层与结构之间的连接,要具有良好的刚度和耐力,以保证隔震系统正常工作。
4.结构模型分析:隔震设计需要进行结构模型分析,考虑地震力、地震波特性、结构响应等因素,通过计算分析得出隔震设计的参数和指标。
隔震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大幅度减少地震对结构物的破坏,提高结构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然而,隔震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如隔震支座的设计和施工比较复杂,造价较高等问题。
消能减震设计是通过在结构中引入特殊的减震装置,通过消耗、分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消能减震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震器选择:减震器是消能减震设计的核心装置,根据荷载类型和地震响应要求,可以选择液压减震器、摩擦式减震器、摇摆巨型减震器等减震器。
不同类型的减震器各有优劣,需要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减震器。
2.减震器布置:减震器的布置是消能减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减振效果等因素,合理地布置减震器,以达到最佳减震效果。
3.减震装置与结构连接:减震装置与结构的连接需要具有适当的刚度和耐力,以保证减震器的正常工作。
连接部位的设计和施工要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建筑减隔震技术工程方案
建筑减隔震技术工程方案1. 背景介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建筑结构带来巨大的破坏。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人们对建筑的减隔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减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振动特性,减少地震能量传入建筑结构的技术。
本文将从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分类、应用和工程方案等方面进行介绍。
2. 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减隔震技术是依靠一种或者多种装置来隔离建筑结构与地震波的能量传递,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主要包括三种减隔震技术:基础隔离技术、摆隔震技术和液体阻尼技术。
基础隔离技术是在建筑的基础与地面之间设置减震支座,通过弹簧和阻尼器的作用将地震波的能量降低;摆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上设置摆,将地震波的能量转化为摆的动能,从而起到减震作用;液体阻尼技术是在建筑结构中设置一定量的液体作为阻尼器,通过液体的粘滞阻尼作用,减少地震波的传递。
3. 减隔震技术的分类根据减隔震技术的不同原理,可以将其分为基础隔离技术、摆隔震技术和液体阻尼技术。
基础隔离技术主要包括弹簧支座隔震、摩擦隔震和球形支座隔震;摆隔震技术主要包括倒摆隔震、摆锤隔震和柔性梁隔震;液体阻尼技术主要包括油压缓冲器、液压阻尼器和液体贮能器。
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和地震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减隔震技术。
4.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减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日本东京的晴空塔、美国圣弗兰西斯科的市政厅和中国台北的一零一大楼。
这些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展现了减隔震技术的良好效果。
除了高层建筑,减隔震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桥梁、管道和重要设施的震前设计。
在未来,减隔震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5. 工程方案在进行减隔震工程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首先是地震环境的特点,需要根据地震区划定减隔震设计标准。
其次是建筑结构的特点,需要根据建筑类型和结构特点确定减隔震技术。
最后是工程成本和使用寿命,需要综合考虑减隔震技术的成本和使用寿命,选择合适的工程方案。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减震和隔声技术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减震和隔声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建筑质量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地震灾害和噪声污染等问题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装配式建筑施工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装配式建筑施工具有减震和隔声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建筑质量、加快施工速度、节约资源等优势。
本文将介绍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减震和隔声技术。
一、减震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采用合理的减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减震技术。
1. 弹簧隔震器弹簧隔震器是一种能够吸收地震能量的装置,通过将弹性材料(如橡胶或金属)安装在建筑结构下方,可有效抵消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弹簧隔震器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并能够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2. 阻尼器阻尼器通过增加建筑结构的能量损耗来减少地震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摆式阻尼器和液体阻尼器。
摆式阻尼器通过摆动来消耗地震能量,而液体阻尼器则利用液体粘滞特性实现减震效果。
3. 惰性质量调节技术惰性质量调节技术是一种通过增加建筑物的质量来减小地震影响的方法。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可以采用内悬挂基础或外吊梁等方式增加建筑物的质量,从而提高抗震性能。
二、隔声技术除了减震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还需要考虑隔声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隔声技术。
1. 隔音材料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可以使用吸音板、密闭窗户、隔音墙等材料来实现隔声效果。
吸音板和密闭窗户能够有效隔绝噪音传播,而隔音墙则可以阻挡噪声的扩散。
2. 空气层隔声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空气层来实现隔声效果。
空气层具有良好的吸音和隔声性能,可以减少外界噪音的传入。
3. 隔声设计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来实现隔声效果。
例如,将卧室等静态区域与厨房等噪音区域进行分离,避免噪音对生活的干扰。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减震和隔声技术对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质量至关重要。
弹簧隔震器、阻尼器和惰性质量调节技术是常见的减震技术,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影响。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技术有哪些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技术有哪些在当今建筑领域,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建筑结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还为建筑赋予了独特的形态和功能,满足了人们对于高品质建筑的需求。
一、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1、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良好的工作性能。
它通过优化配合比,使用优质的原材料和外加剂,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和抗渗性能。
这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减少构件尺寸,增加使用空间,同时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由纤维(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和树脂基体组成,具有高强度、轻质、耐腐蚀等优点。
在建筑结构中,FRP 可用于加固混凝土构件,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也可用于制作新型的结构构件,如梁、柱等,减轻结构自重,提高结构的跨越能力。
3、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性能。
在建筑结构中,可用于制作阻尼器,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吸收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结构体系的创新1、大跨度空间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如网架、网壳、悬索结构等,能够实现较大的覆盖空间,满足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的需求。
这些结构体系通过合理的受力分析和优化设计,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创造出宏伟而独特的建筑形态。
2、可开合结构可开合结构能够根据使用需求改变建筑的形态和空间,如可开合屋顶、可移动墙体等。
这种结构形式增加了建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不同的活动和功能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
3、仿生结构仿生结构借鉴自然界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原理,如蜂巢结构、叶脉结构等,设计出具有高效力学性能的建筑结构。
仿生结构不仅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还展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数字化设计技术1、建筑信息模型(BIM)BIM 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化模型的协同设计方法。
它整合了建筑结构的几何信息、物理性能、施工过程等多方面的数据,实现了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建筑隔震解决方案
建筑隔震解决方案建筑隔震是指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能量传递减至最低,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和危害,并保护建筑内部的人员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隔震解决方案也不断更新和改进,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隔震解决方案。
第一种建筑隔震解决方案是采用隔震支座。
隔震支座是一种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小震害的装置。
一般情况下,隔震支座由橡胶和钢板组成,通过橡胶的弹性变形和摩擦阻力来减震。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支座能够减小地面震动对建筑物的传递,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这种隔震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和高层建筑等。
第二种建筑隔震解决方案是采用滑动结构。
滑动结构是指建筑物底部的支撑与地基之间加装特殊装置,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滑动并减少震动对结构的影响。
滑动结构通常由滑动装置、滑动密封墙和滑动层组成。
在地震发生时,滑动结构能够使建筑物相对地基移动,从而减小震动对建筑物的传递,并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这种隔震解决方案适用于地震频繁的地区,如日本。
第三种建筑隔震解决方案是采用减震器。
减震器是指通过改变建筑物的振动周期和阻尼比,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目前常见的减震器有摩擦式减震器和液体式减震器两种。
摩擦式减震器通过摩擦力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传递,液体式减震器则通过液体的承载能力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传递。
减震器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这种隔震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高层建筑、大型桥梁和船舶等。
第四种建筑隔震解决方案是采用柔性结构。
柔性结构是指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中加入柔性材料,增加结构的柔软度和适应性,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和破坏。
目前常见的柔性结构有橡胶隔震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柔性墙结构等。
橡胶隔震结构能够通过橡胶的弹性变形来减震,钢筋混凝土柔性墙结构则通过墙体的柔韧性来减震。
柔性结构能够提供较高的抗震能力和变形能力,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H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技术集成与开发
445 ) 5 8 0
年 代 起 , 南 建 设 学 院 的周 福 霖 教 授 和 华 中 理 1 大 学 的汤 家 祥 教 华 二
授 等一 批 专 家 学 者 一 直 致 力 于 基 础 隔 震 的 研 究 与应 用 工 作 , 得 取
22 隔 震 的 主 要 作 用 。 隔震 的 主 要 作 用 是 : 方 面 在竖 向 支 . 一
撑 建 筑 物 的 重量 。 另一 方 面 在 水 平 向具 有 弹 性 , 提 供 一 定 的 水 能 平 刚 度 , 长建 筑 物 的基 本 周 期 , 避 开 地震 的 卓 越 周 期 , 低 地 延 以 降 震 反 应 。能 提 供 较 大 的变 形 能 力和 复 位 能 力 。阻 尼 器 的 主 要 作 用 是吸收或消散能量 , 制结构产生大的位移反应 , 抑 同时 在 地 震 作 用
水 平 。 1 9 年 由 周 锡 元 、 亚 勇 等 主 持 在 新 疆 独 山子 建 成 一 幢 采 95 王 用 聚 四氟 乙烯 滑 移 板 隔震 的 房 屋 。 同 时 , 国 学 者 对 滚 球 隔 震 也 我
已进 行 了大 量 的理 论 研 究 和 振 动 台 试 验 。长 沙 铁道 学 院桥 墩 基 础 隔震研 究课题组提 出了一种钢球 限位系统隔震方法 , 即基 底 隔离
理 办 法 起 到 了 隔震 效 果 。 其 实 , 中 国古 代 就 有 称 作 “ 筑 ” 基 在 饭 的 础处理方法 , 即将 原 为 lc -1c 的 粘 土 层 砸 实 于 燥 , 若 f 排 O m- 5m 将 列 着 的 绳 子 与 土混 置 于其 上 , 渐 形 成 一 个 较 厚 的 土 台 , 上 面 建 逐 在 造房屋 , 人认为其做法含有隔震的意图 。 有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在地震防护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动力传递方式,降低地震激励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破坏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通过设置专门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的动力传递改变为一种柔性连接,从而使得地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大大减弱。
隔震装置通常采用橡胶、钢板、液体等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耐震性能和变形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结构和内部设施免受破坏。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日本是隔震技术的发源地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
从1995年兵库地震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推广隔震技术,采用多种隔震装置和隔震结构形式。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日本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具有隔震结构的建筑物,包括办公楼、工厂、桥梁、医院等。
美国、新西兰、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家也在地震频发地区推广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地震作用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威胁。
采用隔震技术成为了保护高层建筑免受地震破坏的必然选择。
目前,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例如日本东京的新宿中央公园大厦和美国旧金山的旧金山国际机场,它们均采用了隔震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耐震性能,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 桥梁工程桥梁是地震中易受破坏的建筑结构,因此隔震技术也在桥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桥墩和桥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地改善桥梁的耐震性能,降低地震作用对桥梁的影响,保护桥梁免受地震破坏。
日本的大部分高速公路桥梁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工业厂房工业厂房是地震中易受破坏的建筑结构之一,因此在地震频发地区,采用隔震技术对工业厂房进行加固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物隔震与减振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物隔震与减振技术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在土木工程中,建筑物隔震与减振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物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展望。
一、建筑物隔震技术建筑物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来降低地震能量传递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弹簧、减震器等装置将地震引起的振动从地基传递到建筑物上部的结构体系中,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不受地震破坏的影响。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和减震器组成。
弹簧具有很好的弹性,能够吸收和释放地震引起的能量,从而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减震器则可通过液压、摩擦等机理来减低地震作用下的振动。
这种隔震系统能够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较小的位移和加速度,从而减少地震的破坏。
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地铁、桥梁、核电站等建筑物的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建筑物减振技术建筑物减振技术是指通过增加建筑物的阻尼来减少地震引起的振动。
阻尼是指物体在振动过程中消耗机械能的能力,可以使振动能量迅速转化为热能而减小振动幅度。
常见的减振技术包括加装阻尼器、质量块等措施。
阻尼器可以分为摩擦阻尼器和液压阻尼器两种类型。
摩擦阻尼器通过增加建筑物的摩擦力,使能量转化成热能而减小振动幅度。
液压阻尼器则利用液体的黏性和流动阻力来消耗能量,达到减振的效果。
减振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振动幅度和加速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目前,减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钢桥、电力设施等工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建筑物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经验的积累,建筑物隔震与减振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材料应用:随着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比如形状记忆合金、纳米材料等,将为建筑物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2.智能化控制: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建筑物的隔震和减振效果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从而提高抗震能力。
震动建筑隔震方案
震动建筑隔震方案震动是指地震发生时地面或建筑物产生的振动现象,对于建筑物而言,震动会给其结构、功能和使用安全性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隔震措施。
隔震是指将建筑物与震源之间的振动分离开来,从而减少震动传播到建筑物的能量。
为了实现隔震效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建筑材料的选择:隔震效果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材料的弹性和减震能力。
一般来说,使用弹性好、抗震能力强的材料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隔震材料包括弹性橡胶、钢材等。
2. 结构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该考虑地震影响下的力学特性,通过合理布置支撑结构和梁柱系统,减少地震时的变形和应力集中。
同时,采用柔性的结构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等,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 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其稳定性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地震区域,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如加厚地基、加固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等,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4. 隔震器的应用:隔震器是一种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传递的装置,通过减小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地震振动的传输。
常见的隔震器包括橡胶隔震器、钢制隔震器等。
5. 非结构部位的加固:在建筑物中,非结构部位如墙体、屋面等也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通过加固非结构部位,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证建筑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6. 建筑物抗震设备的设置:建筑物中的抗震设备,如地震感应器、避震装置、减震器等,能够及时检测地震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些设备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总之,震动建筑隔震方案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安全。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地基处理等,结合使用隔震器、加固非结构部位以及设置抗震设备,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前言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1.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概念建筑结构减隔震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程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技术手段目前,建筑结构减隔震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管线等工程中,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1.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概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控制,使其在外部激励下能够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手段可以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风车塔、烟囱、空间结构等工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研究对策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策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减震器选型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对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结构监测、控制器设计、控制指令生成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3. 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包括结构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推动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和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通过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隔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地铁站等重要工程。
目前,常见的隔震技术主要包括基础隔震、支座隔震和阻尼隔震等。
基础隔震技术是利用加装在建筑底部的隔震装置来降低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支座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的支座处增加隔震装置,使得建筑在地震时可以自由摆动,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冲击力。
阻尼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结构中增加阻尼器,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地震影响。
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在我国,大型高层建筑、桥梁及核电站等重大工程都采用了隔震技术。
北京CBD的国贸大厦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增加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地铁站、机场、高铁车站等交通基础设施也广泛采用了隔震技术,以保证设施的安全性。
隔震技术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隔震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实施。
隔震技术需要专业的设计和施工人员,而目前相关人才相对不足,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隔震技术对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隔震装置与建筑结构的协同工作,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在未来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一方面,随着材料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新型隔震材料和装置将不断涌现,提供更多选择和更高的抗震能力。
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为隔震技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多支持,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措施,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隔震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并为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剖析装配式建筑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
剖析装配式建筑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减震与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简介: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利用预制件进行快速组装搭建的建筑方式,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
然而,装配式建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面临着安全风险。
为了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减震与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这一领域。
本文将对装配式建筑中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进行剖析。
一、减震技术1. 弹性材料减震系统弹性材料减震系统是一种利用弹性材料吸收地震能量的减震方法。
通过在结构中引入弹性材料层来减少地震产生的冲击和振动。
最常见的弹性材料包括橡胶、金属弹簧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回弹性,能够有效缓解地震对结构造成的影响,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2. 液体阻尼器液体阻尼器是一种利用液体的粘滞阻尼特性来减震的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中,可以通过在结构中引入液体阻尼器来吸收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
常见的液体阻尼器包括粘滞阻尼器和摩擦类型阻尼器。
这些装置能够将地震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保护建筑结构免受损害。
3. 钢制消能减震系统钢制消能减震系统采用高强度钢材作为主要承载元件,并配以消能装置来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消能装置通常采用摩擦、弹塑性变形等原理,在地震发生时有助于释放能量,降低结构应力。
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钢制消能减震系统已经成为提高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隔震技术1. 弹簧隔震系统弹簧隔震系统是一种将建筑本体与基础分离的隔震方法。
通过在建筑与地基之间设置弹簧隔震装置,减少地震力的传递到结构上。
弹簧的高度可调节,可以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进行调整。
这种隔震系统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力和振动,保护内部设备和人身安全。
2. 隔震橡胶支座隔震橡胶支座是一种常用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利用橡胶材料的优良弹性特性将建筑与地基分离,从而有效抵消地震产生的冲击和振动。
橡胶支座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一、抗震与隔震 1、抗震: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
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经过简化后的模型动力学分析和建筑抗震 经验设计,即一次次的震害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震的计算方法及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在实际应 用中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但是,针对某些重要的建筑物安全性较高的要求和对一些建 筑物的修复加固改造的问题,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逐渐地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
2021/6/18 1
谢谢
2021/6/18 1
谢谢大家!
2021/6/18 1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五、隔震结构设计 1、隔震层的位置 设置在建筑物最小层的基础隔震和设置在建筑物中间层的中间层隔震。在实际工程中,主 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性能、造价等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确定合适的隔震层位置。如将 隔震构件用于较大范围若干栋中低层住宅的底下部分,其空间可作为设备用房,停车场 和共用管道沟,这样可有效利用城市空间。 2、隔震层水平刚度的结构方案 为了提高隔震效果,隔震层的水平刚度应十分低,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增大。在实际中, 可以采用大间距、大直径多层橡胶的结构方案,使得每个隔震器的受荷面积增大,而总 数减少。
2021/6/18 1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2)、铅心橡胶垫
它是对橡胶支座的一大改进。在橡胶支座中心钻孔,插入一个铅芯,利用其塑性变形能力 把支座的临界阻尼从3%增加到10%~15%。因此,在低阻尼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不使 用阻尼器。
(3)、柔性桩结构 它是采用立在套管中的桩来隔震,桩顶铰接,使桩在水平方向有一定的柔性,套管和桩之 间有一定的间隙,使桩可以在套管中变位,将结构与可能发生有害地震的土层分开。当 桩顶安置阻尼器时,可构成有效的隔震基础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关键 宇 】隔震 结 构 消 能减 震 隔震 系统 中图分类 号 :T 2 1 U3 .+2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7 2 0 0 ・ 4 - 1 5 0 94 6 0l ) 7 3 9 0
1 、隔震技术 的应用
11、隔 震技 术的历 史应 用 .
动式隔震 、 摆动式以及悬吊式隔震四大类 。 24 、隔震 设计 . 隔震系统设计取决于很多因素, 包括基础固定周期, 结构隔震的周期, 场
基础隔震的思想早在古代就得到了应用, 如北京的紫禁城建筑, 经历多次
地震 而未 受损坏 ,95 17 年在 建造 设 备管 道 工程 时 , 以紫 禁城 中心 向下约 5 ~ m
6 m的地方 挖 出一种稍 有梧 l且 带有气 味 的物质 , 生 研究 结果 表 明这种 物质 极有 可能 是 “ 过 的糯 米 和 石灰 的混 合 物 ”这 座建 筑 群 的 主要 建 筑 都 是建 在 汉 煮 。
4、 结 语
隔震与效能减震技术与传统抗震体系相比, 具有巨大的优越J 根据振 陛, 动台试验及实际地震记录 , 减震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与传统抗震结构的地震 反应 比值大约为隔震结构的8 5 % , % 0 消能结构的4 %- { ̄ 0 6 ' 在突发性的 Y。 / 超过设防烈度地震 中不破坏、 不倒塌, 既保护建筑结构本身, 又保护建筑物 内
地 土 的动力 特 征 , 输入 反 应谱 的 形状 , 隔震装 置 的力 与变 形 特征 。 隔震 设计 包 括 隔震 支座 设计 , 层 以下 结 构 的设计 。 计 的主 要 目标 隔震 设 是得 到一 个 周期 长于 固定 结 构的周 期 和场 地土 的卓 越周 期 的结构 。 样 的上 这
21 - 7 00 0
中国电 子商务罐 3 9 4
部的仪 器 设 备及 人 员 的安 全 , 经济 适 用 。72 川大 地 震过 去 后 , 定思 痛 , 5 1汶 痛 6 2 日, 月 0 国务 院 发 布支 持 汶 川地 震 灾 后 重建 政 策 措施 的意 见 , 明 了在 党 表
2、隔震 系统
21 . 、隔震 系统 的组 成
隔震 系统 一般 由 隔震 器 、 阻尼 器 、 地基 微 动 与 风反 应 控 制 装置 等 部 分 组 成 。 实 际应 用 中, 常 可实 现 多种 功能 由统 一 元 件 完成 , 用方 便 。 在 通 使 22 隔震 的主 要作用 . 隔震 的 主要作 用 是 : 方 面在 竖 向支撑 建筑 物 的重 量 。 ~方 面在 水 平 一 另
向具有弹性, 能提供一定的水平刚度 , 延长建筑物的基本周期 , 以避开地震的 卓 越周 期 , 低地 震 反 应 。 提供 较 大 的 变形 能 力 和复 位 能力 。 降 能 阻尼 器 的 主 要作用是吸收或消散能量 , 抑制结构产生大的位移反应, 同时在地震作用下使 隔震 器迅 速复 位 2 3、隔震器分类 . 基 于克 栋概 念的 基本 隔震 方 法 , 隔震器 基 本 可分 为弹 性支 撑 式 隔震 、 滑
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合力重建家园的决心和斗志 , 因此, 关于 隔震结
构 的研 究 及推 广 也将 为灾 后重 建 起到 积极 的 作用
参考文献
[] 尚守平, 1 周福霖. 结构 抗震 设计脚] 北京: . 高等教 育出版社, 0333. 20.2 0
[] 黄襄云. 2 自动复位基础 隔震体系的试验研究 【 . J 工程抗震,003:21 】 20( 71. )
建 筑结 构 隔震 减 震技 术 集 成
贺 洁 李庆 中 1.河 南省 焦 作 市 ,焦作煤 业 集 团赵 回 ( 乡) 能源有 限责任 公 司 新 2.河 南省 焦作 市 河 南中瑞建 i - 有 限 公 司 4 40 3 Lz程 5 0 4 4 0 5 03
【 摘 要 】 本 文 结 合 传 统 的 结 构 抗 震 设 计 ,指 出 了 新 型 建 筑 结 构 的 隔 震 减 震 技 术 具 有 良好 的 发 展 前 景 ,详 细 地 阐 述 了 隔 震 和 减 震 技 术 在 国 内 外 的 发 展 、 应 用 以 及 目前 常 用 的 隔 震 、 减 震 装 置 , 以 推 广 建 筑 结 构 的 隔 震 减 震 技 术 。
3 、消能减 震技术的应用
31 . 、粘滞阻尼器 利用流体阻尼器进行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始于2 世纪8 年代末 , 0 0 美国 和 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 时至今 日, 全世界已有数以百计的工程使用 了流体阻尼器, 涉及到高层建筑 、 高耸结构、 桥梁、 体育馆 、 海洋石油平台 甚至 卫 星 发射 塔 。 内对 流 体 阻尼 器 的研 究 起 步 较 晚 ,9 9 , 国 19 年 欧进 萍教 授 对 油 缸 间隙式 阻 尼器进 行 了理论 与试验研 究 , 中国建筑 科 学研 究 院利用 国 外 生产的流体 阻尼器对北京饭店进行了加固,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积极 的 理论探索。 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 际合作研究项 目的资助下, 9 8年底开始着手对粘滞流体阻尼器进行系 自19 统的研究工作 ,99年6月基本完成前期研究工作 , 19 并初步完成 了两种 类 型 的流 体 阻尼器 —— 单 出杆 型和 双 出杆型 流体 阻 尼器 的设计 , 此基 础上 经 在 过反复论证和修改, 9 9 月与南京液压机械制造厂合作研制出了不同 于19 年7 型号的足尺粘滞流体阻尼器产品, 并针对影响阻尼器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 对 比试验 和 动力 性 能试 验 。 粘 滞流 体 阻尼 器 一般 由缸 简 、活塞 、 阻尼 孔 、 尼材 料 和导 杆等 部 分 阻 组成 , 当活塞 与缸体 之 间发生相 对运 动时 , 由于 活塞 前后 的压 力差 使流 体阻 尼 材料 从 阻尼空 中通过 , 而产 生 阻尼 力 。 从 32 . 、粘弹性阻尼器 粘 弹性 阻尼 器是 用于 结构抗 风 抗震 工程 中的一 种耗 能减 震器 , 弹性 由粘 材料和约束钢板所组成。 它是由三块钢板夹两层粘弹性层所组成, 钢板和粘 斧l 生材料通过硫化的方法粘结在一起。 常用的粘弹性材料为高分子聚合物, 这种材料 既具有粘性又具有弹性。 在受到交变应力作用产生变形时, 一部分 能量被储存起来 , 另一部分能量则被转化为热能耗散掉 。
白玉筑起的高坛上, 但其下却是具有柔性和衰减性能的糯米层, 尽管无从了解 当时 出于何 种意 图 , 观上 这种 地基 处理 办法 起 到 了隔震 效 果 。 但客 其实 , 中 在 国古代就有称作 “ 饭筑” 的基础处理方法, 即将原为 1c 0 m~1c 5 m的粘土层 砸实干燥, 将若干排列着的绳子与土混置于其上 , 逐渐形成一个较厚的土台, 在 上面 建造 房屋 , 人认 为其 做法 含 有 隔震 的意 图。 有 12 、隔 震技 术的发 展 . 现代的隔震结构进入实用化时代, 叠合橡胶起了很大的作用。99 16 年震灾 比市, 在波斯坦捞奇小学工程中首先使用了隔震橡胶支 承 , 用的橡 胶支 承仅 由橡胶层 组成 , 所使 中间未 加钢 板。 此后法 国 、 新西 兰 、 美 国等国家 , 对作为隔震 支承的叠合橡胶进 行 了大量 的性 能试验研究 , 于2世纪 并 O 7年代后 期开始在 实 际建 筑物 中使 用 。 目前 为止 , O 至 国内外应 用于建 筑结构 、 桥 梁、 设备 等 的隔震 工程 中 , 多数 采用 “ 绝大 夹层 橡胶 支座 ” 隔震 技术 , 已成 功 且 经受了地震 考验 , 一项 比较 成熟 的隔震 技术 。 成为 目前的 隔震装 置有橡胶 支座 、 滚动隔震 、 擦滑移 隔震 、 摩 支承式 摆动 隔震 、 合隔震 装置 等 。 混 我 国学者 从6 年代 开始 关 注基 础 隔震 理论 , 是直 到 8年代 , o 但 0 隔震 研 究 才 逐渐 在 国 内得 到 重 视 。 国 学者 李 立 用 沙粒 、 石粉 、 我 滑 石蜡 、 墨等 作 为 石 滑移材料实现基础隔震 , 进行了振动台模拟试验 , 并于18年建成了我国第 90 幢摩擦滑移隔震房屋。 0 从8 年代起, 华南建设学院的周福霖教授和华 中理 工大 学 的汤 家祥 教 授等一 批 专 家学 者 一直 致 力于 基 础 隔震 的研 究与 应 用 工 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并出版发行了我国第一部隔震技术专著《 建筑结构基 础 隔震 》 19 年 , 福 霖 等在 汕 头建 成 一 幢 用 高 阻尼 橡 胶 隔震 垫 作 隔震 元 。9 3 周 件 的8 层混 凝 土填 墙框 架 住宅 工 程 , 达到 了世界 先 进水 平 。9 5 由周 锡元 、 19 年 王 亚勇 等主 持在新 疆 独 山子建 成一 幢采 用 聚四氟 乙 烯滑移 板 隔震 的房 屋 。 同 时 , 学者 对 滚球 隔震 也 已进 行 了 大量 的理 论研 究 和 振动 台试验 。 我国 长沙 铁 道学院桥墩基础隔震研究谓题 组提出了一种钢球限位系统隔震方法, 即基底 隔离层为钢球, 基础四周设置限定位移障碍及防微振动装置 。 目前, 隔震技 术还被应 用于 房屋 加固 中, 隔震加 固方 案中隔 震层 可设置 在 待加固结构的不同部位, 如基础 、 中间层等, 也可设置在房屋的顶层, 同时起 到结构加层和抗震加固的目的, 而且直接在屋顶施工, 对用户造成的影响较 小 。 , 学 者提 出 将隔震 装置 安放 在 结构 的 柱 问 目前 也有 柱头 或 柱脚 处 , 用 利 其 耗 能特性 来 减小 层 间位 移 , 止结 构 倒塌 , 且便 于 施 工 。 防 而 因此 , 隔震层 的 设置位置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
部结构可 以隔离最大的输入地震能量, 使施加在结构和非结构构件上的力远 小于 固定 基础 的设 计 的量 值 。 隔震 设计 应根 据预 期 的水 平减 震系 数和 位移 控 制要 求 , 择适 当 的 隔震 支座 ( 阻尼 器) 选 含 及抵 抗 地基 微震 动与 风荷 载并 由提 供初刚度的部件组成的隔震层。 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地震时 水 平 位 移 的验 算 。 隔震 层 以上 结 构 的水 平地 震 作 用 根 据水 平 向减震 系 数 确 定 。 竖 向地 震 作 用标 准值 ,度 和 9 时 可分 别为 不 应 小于 隔震 层 以上 的结 其 8 度 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的2 %和4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