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诞(dàn)生苛(kē)刻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相当(dāng)扭转乾坤(kūn)C.秘(mì)密横亘(gèn)飞船着(zháo)陆D.酝(yùn)酿尘(chén)封耸(sǒng)入云天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运载规划四战四捷B.沉闷竖立直刺九宵C.震动跨进大漠深处D.落伍响彻发源地3.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______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______是安全返回技术;______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A.首先第二第三B.不仅仅更重要的最关键的C.前提接着更重要的D.不仅仅更重要的前提4.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标新立异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B.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C.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D.“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______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A.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教材背景本次学习的教材为高一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一单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作者为刘慈欣。
该篇文章讲述了人类的太空探索史以及飞船“俘虏者”的探险历程,透过这一故事,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包括智慧与技术的关系、天启事件的启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探究智慧与技术的关系。
2.能力目标•学习应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运用归纳、概括等策略提炼文章主旨与主题;•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开展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阅读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精神、科技进步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话题;•培养审美情趣,用语言描绘太空探险的华丽场景;•提升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史;2.理解飞船“俘虏者”在太空探险中的探险历程;3.推敲文章中的关键词与关键词组,理解文章语境和复杂句式;4.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四、教学内容1.术语解释与预习老师解释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的意义和作用,如“卫星”、“载人航天”等。
引导学生预习文章,思考文章主题。
2.初读与整体理解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表格、图示等形式展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初读和整体理解文章。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于它们意义的理解。
3.理解文章语境教师针对文章中的复杂语言和长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境。
通过学习文章中的难点语言和句式,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表达能力。
4.进一步探究文章主题和结构教师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分析文章如何展现主题。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升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航天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锻炼清晰、准确、有逻辑地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索和研究。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勇气的象征,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探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如何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航天探索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等。
(3)对课文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doc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而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看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於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來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制人:贺燕妮审核:郭少华
励志名言辑录
志,气之帅也。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百学须先立志。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苦之,以验其志。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吕不韦
褴褛衣内可藏志。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隋代文人王通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明末清初学者程允升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唐代诗人王勃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东晋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丈夫志四方,忍为别离哀。
——晚清官员郭嵩焘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唐代诗人邵谒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北宋诗人苏舜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12.《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学法指导】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知识链接】飞天梦之一: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
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
飞天梦之二嫦娥奔月:嫦娥是帝喾的女儿,也称姮娥。
她美貌非凡,是后羿的妻子,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
《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己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无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飞天梦之三敦煌飞天: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
乾闼婆,紧那罗,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
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
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
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
飞天梦之四万户上天:太空探索其实是从个人起步的。
世界上最早进行载人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又名万福)。
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
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
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学习过程】1.快速阅读后回答: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2.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
标题:导语: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1)(2)(3)(4)(5)(6)结尾:小结:3、问题探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自主探究问题1.标示出全文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圈划出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句。
3.用准确、简明、连贯的语言提炼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
二、合作探究问题1.本文标题有何特点?2.本文的标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3.本文的标题是如何很好的总领覆盖正文的内容的?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明确各问题答案5.课件展示下列内容要点: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导语和结语部分: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主体部分。
6.学生课堂接力,上黑板完成以下内容:近半个世纪中国航天技术探索发展历程第一阶段(4~8段)1958年,毛泽东号召搞人造卫星。
第二阶段(9段)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
第三阶段(10~13段)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第四阶段(1417段)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我入航天工程。
第五阶段(18~21段)世纪之交,''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脸。
第六阶段(22-26较)九十年代后,‘'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
三、合作探究问题:L ''金色的秋日”暗示了些什么信息?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哪一个词语用的最精准?3.''神舟"5号发射成功以后会怎么样呢?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从文本到自己:''金色的秋日”暗示了暗示了我们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亥『'中''迎来”一词则精准地告诉我们‘'辉煌''时刻还远远没有结束,也不可能有结束,祖国的航天伟业还需要前赴后继,这就自然为后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后来人怎么办?5.教师课件展示下列材料,全班齐读其中的文字介绍: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事迹【获奖名片】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三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三教学参考1201 1452《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三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二、背景知识(一)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三、教材全析(一)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
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本文的结构特点,知道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能识别主体部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二、重点难点1、朗读和字词训练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3、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
三、知识链接1.新闻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2.文体知识新闻、通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常见的结构: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车轴式结构、菱形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3.中国的航天事业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升空开始,17年的中国航天研发历程,是艰苦而卓绝的。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这已经是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也是中国第六艘载人飞船,已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中国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
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空间站,中国航天正走向世界走向宇宙。
四、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横亘.橘.红角.落直刺九霄.酝酿..着.陆摘星揽.月..诞.生乾坤借鉴.苛.刻轨.道嫦娥..复辟.2、多音字注音载.歌载舞载.客刊载.一年半载.记载.载.人飞船千载.难逢3、掌握字词书写,并解释其意思。
不同凡响:扭转乾坤:尘封:一鼓作气:横亘:翌年: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词填空⑴A、披露B、透露①今天,已经可以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②10月22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任季莫申科保镖的谢尔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了女总理日常生活交往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⑵A、竖立B、树立①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目标择定】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一师一优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一师一优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学生版)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大屏幕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问题提示:1.新闻结构分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请对应课文一一找出。
明确: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导语:1—3段:神五成功发射,载人航天第三。
背景(主体):4—26段:飞天梦及圆梦历程。
结尾:27—30段:抒发民族自豪感。
2.单元提示要求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明确:新闻背景也即新闻主体,历史和现实结合,新闻事实成了引子,从这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本文重在报道神五成功发射的过程,不如说重在报道中国航天事业走过的艰辛历程。
3.新闻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有几重含义?明确:①实指“神五”发射的过程;②喻指中国航天梦圆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历程。
4.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明确:1958.5.17:毛泽东号召搞卫星;1960.2.19: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1970.4.24: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70:开始选拔航天员;1986.3:批准“863”计划;1992.9.21:作出载人航天工程决策;1970—1980:长征系列火箭、返回式卫星发射;1999.11.20:“神一”升空;2001.1.10:“神二”升空;2002.3.25:“神三”升空;2002.12.30:“神四”升空。
5.本文的背景(主体)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相对于导语和结尾而言,背景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明确:导语、结尾:顺叙背景(主体):顺叙导语—背景(主体)—结尾:顺叙—插叙—顺叙6.找出文中属于主观评价的段落语句,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明确:第3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送入太空的国家。
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第6段: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不能再一次落伍。
第10段:历史的脚步……宣告了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第13段:然而……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实用导学案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上)语文学教稿编号15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制作人:王亚平审核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9(第周)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新闻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学习难点 1、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资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预习一、说作者作者贾永、曹智和白瑞雪,都是新华社记者。
二、寻背景1964年10月16日,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同样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三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又一个三年之后,一曲响彻寰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从此,一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大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舞台。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国人为之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中。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这个梦被封陈了20多年。
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国外载人飞行多达数十次的无人试验,浓缩在“神舟”的短短五次飞行中。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一飞冲天,这个代表着我国载人飞天梦想成真的时刻,牵动着亿万人心的时刻,中国首名航天员杨利伟在人们的牵挂中踏着晨光平安归来。
新华社记者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单音字橘.红()横亘.()翌.年()苛.刻()嫦娥..()()..()()九霄.()酝酿喷.射()乾.坤()轨.道()借鉴.()催化剂.()2、多音字横横亘()载运载()供提供()蛮横()记载()供职()解押解()作一鼓作气()落伍()落枕()浑身解数()作坊()落丢三落四()大大落落()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1、阅读课文,根据新闻结构特点,填下列表格。
高中语文部编版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课前预习·预习案【学习目标】1.熟悉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新闻特写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它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相关链接航天英雄“感动中国”颁奖词:①杨利伟【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②费俊龙和聂海胜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两位航天员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他们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脱压力服;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过生日;第一次做太空试验;第一次在太空翻筋斗,这一个筋斗便翻了 351 公里。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③太空中的第一步: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2008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1.巩固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能结合文本分析新闻标题的意义和价值。
3.能运用多种工具和参考资料,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预习案】一、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概括分析这篇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二、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
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分析它的含义。
并说一说,你觉得标题对于新闻有什么价值呢?【探究案】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联系课文内容,并通过你能利用到的工具查找相关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博观约取】目击飞天时刻(之一):“飞天”前后的航天人 ( 杨虹 ) 离发射还有60 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
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一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
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 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 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
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 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 ”消失在的天际。
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
天! 这间约200 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
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
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飞向太空”为主题,介绍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历史和未来,阐述了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知识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以及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现状;2.掌握航天器的结构、运行轨迹、动力原理、通讯技术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初步分析和推测;3.提高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认识到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1.1 人类探索宇宙的初步尝试在人类历史上,对宇宙的认识一开始是基于至观的。
远古时代,人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星、流星等天体运动,认识到天体与时间、季节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为此制定了日历。
但人类真正从地球上升空进入太空的尝试要追溯到20世纪初。
1.2 航天器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初,人们对航空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和掌握,想要让人类进入太空,必须研发新的航天器。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器,标志着人类开始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1.3 太空探索的现状和未来当前,全球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主的航天技术,太空活动正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太空探索的最大愿景就是实现人类登陆和定居在其他星球,这将会是另一次人类文明的“飞跃”。
第二章航天器的结构和原理2.1 航天器的类型根据用途和载荷不同,航天器可以分为人造卫星、火箭、飞船、空间站等多种类型。
各类航天器都由特定的结构组成,以实现其功能。
2.2 航天器的运行轨迹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主要受到引力和惯性力的影响。
根据运动轨迹不同,可以将航天器的运动分为轨道运动和近地点运动。
2.3 航天器的动力原理火箭是航天器中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利用火箭推进剂的推力,使航天器产生加速度并突破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火箭的推进剂可以是化学燃料、核燃料、离子引擎等多种形式。
2.4 航天器的通讯技术太空通讯是指地球与太空中的航天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及重难点】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做好预习:通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理清结构。
②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重难点1.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学会写新闻【教材助读】一、初步感知,了解文章的相关知识1、见《聚焦课堂》59、60页2、学法指导这篇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飞船的征程。
结尾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
时间、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地叙述出来,使人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
二、熟读全文,整体感知1、圈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试一试,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年( ) 横亘( ) 橘红( ) 九霄 ( )酝酿( ) 嫦娥( ) 摘星揽月( ) 乾坤( ) 载人飞船( ) (2)、掌握字词书写和词语意思。
举国关注烈焰拔地而起不同凡响沉闷乾坤2、内容简介快速阅读后回答: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怎样一段历史?【探究案】(一课时)一.整体把握(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请回答标题:导语: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1、2、3、4、5、6、结尾:小结:二、问题探究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3、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三、课堂总结四、课后巩固见《聚焦课堂》目标达成手册23、24页参考答案:【预习案】内容简介: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出题人:孙德贤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首尾圆合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本文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3.学习我国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自主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喷.( ) 射乾坤..()..()苛.()刻酝酿亘.()古供.()给供.()认不讳打场.()一场.()雨记载.()装载.()着.()陆着.()凉开辟.()复辟.()肖.()像2.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Sǒng( )入云天jú( )红色直刺九xiāo( )元xiāo()cuī( )化剂摘星lǎn()月预定guǐ( )道无jiāng()jiāng( )绳:jiāng( )硬惊huáng( )失措辉huáng(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意义。
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苛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辨析下列几组近义词语并填空。
12.12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 (师用)
达标检测:
请同学们在课后联系本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课后反思】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备课人
高一语文组
课题
小狗胞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写作手法,尝试写新闻稿。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史,拓展课外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4、说一说标题有何含义?
巩固提升: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12、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助读资料1、作者作品曹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资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地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2、写作背景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飞船的升天,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
3、相关知识新闻报道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较详细而又深入地报道国内外近期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或典型经验的一种新闻文体。
通讯的特点是:新闻性、评论性和文学性。
基础梳理1、字音辨识运载()橘()红角()落翌()年开辟()乐曲()酝酿()横亘()着()陆2、字形辨认sǒng入云天()①sòng读()sòng歌()yì年()②yì立()yǐ逦()yùn酿()③yùn色()yùn藉()3、词语积累①关注:②静候:③酝酿:④横亘:⑤不同凡响:⑥惊天动地:文本探究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2、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那些内容,有什么特点?3、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4、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基础梳理1. zài jújiǎo yìpìqǔniàng gèn zhuó2.①耸诵颂②翌屹迤③酝愠蕴3.①关心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学习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
体会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
学习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背景资料】
中国航天大事记
1、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2、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3、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4、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入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5、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6、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8、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
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9、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0、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1、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
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2、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
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3、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14、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11月21日飞船顺
利回收,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15、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
16、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17、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18、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9、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1、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22、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升空。
23、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
24、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成功发射搭载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的“神舟”十号飞船。
25、 2013年12月2日01时30分,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
26、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可分辨地面1米大小的物体。
【学习过程】
【主要问题设置】
问题一
1、掌握词语
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
2、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和结尾,并简要说说各部分的作用。
问题二: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问题三:在主体部分中作者回顾了哪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问题四: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长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种写法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吗?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要强调飞天路上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困难?
参考答案
问题一
2、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和结尾,并简要说说各部分的作用。
提示: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4-26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回顾中国航天研究史。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当时报道此事件的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7-30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问题二
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提示: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题三:在主体部分中作者回顾了哪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提示: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问题四: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长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这种写法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吗?
提示: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长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要强调飞天路上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困难?
提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国在飞向太空的航程中的艰辛。
尽管飞天路上困难重重,但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克服了这些困难。
这样作者就委婉的赞扬了那些为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