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一)

合集下载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美刊《美国展望》杂志2002年1月1日号刊登了马克·艾伦·希利(Mark Alan Healey)和欧内斯特·西曼(Emesto Seman)题为《正统的代价》的文章,分析了阿根廷在新自主义这一当前国际正统经济理论的支配下,如何从繁荣跌入萧条的过程,认为阿根廷最初几年的繁荣是通过出卖国有资产吸引外资和借外债实现的,这必然导致其后一阶段的萧条。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90年代,阿根廷渡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代啊,那是一个经济奇迹出现的年代。

高度的腐败和混乱的管理似乎被一系列自市场改革和大量外资的涌入所扫清。

多年的高通胀和经济不景气被比索钉住美元的稳定汇率和每年稳定在8%的经济增长率所取代,在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中似乎毫发未损。

一夜之间,阿根廷的改革成了自市场改革的典型案例。

阿根廷曾是新自主义经济宣传的典型。

它对一切进行私有化,限制工资,限制社会性开支,保持货币稳定,向外资敞开大门。

但是这样大好的一切是如何轻易地陷入不断加深的经济萧条、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不断增加的债务中的呢?梅内姆在1989年一系列戏剧性变化中掌握了政权。

他终止了庇隆主义的一贯政策,而采取了新自主义的一系列政策:削减开支、开放市场和私有化。

但这些改革并没有立刻消除通货膨胀,通胀率依然高达1100%。

1991年8月,梅内姆的第三任经济大臣多明戈·卡瓦洛成了这场改革的核心。

他实施了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一比索兑换一美元。

美元枷锁开始时,强势货币、原来被压抑而新被释放出的需求以及贸易障碍的突然降低一起产生了一个消费繁荣。

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大型购物中心建起来了,同时成千上万的工厂和小商店倒闭了,它们竞争不过闪亮的进口商品。

这些在一开始就很明显,但被人解释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大量外资的涌入开始时刺激阿根廷的经济每年增长8%,使人们相信国内工商业的大量倒闭是无关紧要的。

但是政府是以卖掉国有资产来推进投资热潮的。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教训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教训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教训
董正华
【期刊名称】《科学决策》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阿根廷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战略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没有能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开放与自主的关系。

尽管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但突如其来的贸易自由化使许多本国工业和生产陷入破产。

国有企业私有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邮政、航空、铁路系统、社会保险、国家石油公司以及所有公用事业都被卖光.而且售价低得惊人。

【总页数】5页(P11-15)
【作者】董正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78.30
【相关文献】
1.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缘何失败
2.现代化发展的失衡与危机--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再思考
3.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帝国主义新形态(下)——以阿根廷为例
5.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帝国主义的新形态(上)——以阿根廷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自由主义的案例

新自由主义的案例

新自由主义的案例1. 新西兰的经济改革: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实施了广泛的经济改革,采取了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贸易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削减福利开支等。

改革初期,新西兰面临困难和社会不安,但后来实现了经济调整和增长。

2. 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墨西哥与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这一协定推动了墨西哥的经济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和扩大了贸易。

然而,NAFTA 也导致了农民生计受挫、工资水平下降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3. 印尼的经济自由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政策,包括降低关税、吸引外国投资和推动私有化。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外资流入,但也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资源不平等问题。

4. 巴西的市场开放:20世纪90年代,巴西实施了一系列市场开放政策,包括减少贸易壁垒、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私有化。

这些政策带来了外国投资和出口增长,但也引发了环境破坏、土地失去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5. 阿根廷的经济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采取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包括减少关税、削减公共开支和推动私有化。

这些改革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但也引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6. 澳大利亚的金融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澳大利亚实施了广泛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取消汇率管制、放宽银行业监管和推动金融市场开放。

这些政策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但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和不稳定的挑战。

7. 印度尼西亚的私有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尼西亚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吸引外国投资。

然而,私有化过程中的腐败和不公平分配问题引发了社会不满和政治动荡。

8. 哥伦比亚的贸易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实行了贸易自由化政策,降低了关税和贸易壁垒,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扩大了出口。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农民生计受损和不平等加剧。

智利新自由主义改革及启示

智利新自由主义改革及启示

智利新自由主义改革及启示作者:李慧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9年第04期客观来说,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在智利的发展是收益大于成本的,因此智利国内出现了“经济奇迹”这一令拉美他国艳羡的经济现象。

其中形成的“智利模式”更是我们在后来研究拉美7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问题的关键。

因而只有将智利经济改革进行透彻分析,才能发掘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拉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在。

本文将侧重于研究智利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举措。

一、智利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背景一直以来,智利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价值定位。

怎样摆脱悬殊的贫富差距和对于大国的依赖?保证国内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怎样和国际进行合作,扩大贸易额成为对外导向型国家?这三个大问题是困扰着智利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智利取长补短,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和自身国情,走上了新自由主义道路,进行大刀阔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这次改革使得智利区别于他国,成为了拉美大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最为平稳的国家。

进行改革无非是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影响。

现在,本部分将对智利如何走上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之路的背景进行探索。

20世纪70年代的拉美大陆自身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状态,一时间民众惶惶度日,社会一度动荡不已。

国际上的各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如此,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经济不断衰退的严重问题。

拉美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发生之后,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入,各国开始思考占于传统统治地位的发展主义经济理论是否适合当下的局势,遂将目光一致锁定在势如破竹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上,但求该理论可以带拉美经济走出新的发展模式;其次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拉美自70年代以来,各国新上任的领导人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西方高等学府教育背景,芝加哥学院学派的影响。

因此大部分的拉美领导人在各自国家内倡导新自由主义,进行经济改革。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次经济改革是在美国和美国政府主导下的国际组织理论界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美国所抛出的“华盛顿共识”要求拉美各国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从进口导向变为外向型经济,并借助国际组织对拉美国家不断施压,令其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阿根廷新政府改革措施及对中阿关系的影响

阿根廷新政府改革措施及对中阿关系的影响

2015年12月10日,随着中右翼政党领导人毛里西奥•马克里正式就任阿根廷总统,该国连续12年的左翼执政周期宣告结束。

马克里上台后,迅速采取一系列经济、社会和外交改革措施,显示出与上届政府截然不同的执政理念。

受此影响,中国与阿根廷的双边关系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阿根廷作为拉美大国,中右翼在大选中的胜出不仅对本国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被视为拉美地区政治钟摆向右倾斜的标志性事件。

近年来中拉关系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国的左翼执政,但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陆续有一部分拉美国家进入右翼执政的周期。

因此,鉴于当前阿根廷新政府的改革措施可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拉美右翼政治力量的政策变化趋势,对其进行分析梳理将为中国制定下一阶段对拉战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阿根廷新政府执政以来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阿根廷新政府改革措施及对中阿关系的影响阿根廷新政府上台后,迅速推出一系列经济、社会和外交改革措施。

从经济上看,回归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新政府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主要方向。

在外交方面,实用主义将取代政治倾向,成为阿根廷政府发展对外关系时优先考虑的因素。

受此影响,中国与阿根廷的双边关系发生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这些变化会对中阿双边关系产生影响,对此中国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准备加以应对。

■ 林华/文DOI: 10.19422/ki.ddsj.2016.11.014首先,经济上的调整是最显而易见的。

马克里上任后不到一周就宣布取消已实施四年之久的外汇管制,允许个人和企业自由买卖外汇。

在阿根廷外汇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这一措施被视为高风险之举。

然而,市场虽然出现强烈反应,但仅维持了短暂的时间。

比索汇率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疯涨。

其对美元汇率一直保持稳定,官方汇率与黑市汇率之间的差距也逐渐缩小。

久拖未决的债务问题在马克里上任伊始就被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

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谈判,阿根廷政府最终与“秃鹫基金”达成协议,同意以现金方式偿还约120亿美元的债务。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折翅的潘帕斯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一、军政权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1976-1983)1976年军事政变后,马丁内斯·德奥斯任军政府经济部长。

他任职期间(1976-1981年),在军政府提出的“国家改组进程”纲领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被经济史学家称为正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他在任初期采取的主要调整措施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私人银行的支持下,实施稳定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赤字,平衡国际收支。

改变汇率政策,实施货币贬值。

削减公共开支,冻结工资,以减少公共部门赤字。

争取国外资助(融资和直接投资),以扩大国内投资。

在经济危机得到初步控制后,他采取了以下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实行经济开放,开放国内市场,降低进口关税,鼓励进口。

改革宏观经济结构,中止对工业出口的补贴。

国有服务业转由省级经营,取消联邦分税制给各省的补贴。

改革金融体制,实行金融市场自由化。

为此,实行利率自由化,批准建立新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国家为私营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提供担保。

1978年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允许比索逐月贬值。

实行高利率,国家保证购买美元的自由。

马丁内斯·德奥斯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发展本国工业,但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高利率和自由买卖美元的制度,有利于投机资金的流动,而不利于产业发展,所以外资进入阿根廷后,没有投向生产领域,而是流入金融体系。

大量拥入的外国资金,形成的庞大投机资金,给国家金融带来巨大冲击。

在金融业暂时兴旺的同时,进口的开放,使本国工业生产部门受到严重冲击,生产下降,就业减少,大批企业倒闭。

民族工业陷入严重衰退。

冻结工资的政策导致1977年工资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下降30%。

国内地区经济持续恶化。

逃税严重,财政入不敷出。

有专家评论甚至指出,阿根廷又回到了100年前的农牧业出口经济的时代。

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政府不得不推迟汇率改革,导致比索高估。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

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与启示引言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普遍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主张私有化、市场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限制政府干预经济。

然而,在拉美国家的实践中,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反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本文将探讨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原因以及为其他国家改革提供的启示。

主体1. 经济衰退和贫富差距扩大新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市场自由,即降低关税、打破垄断、减少国家干预等。

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措施在拉美国家导致了经济衰退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a. 贸易自由化导致产业挤压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贸易自由化,即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

然而,拉美国家的产业并不具备与国际竞争相匹配的竞争力,当外国产品涌入市场时,本土产业往往面临挤压和垮台的风险,导致大量失业和经济衰退。

b. 收入分配不公新自由主义的市场自由化也带来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在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背景下,大量国有企业被私有化,这使得财富集中到少数富人手中,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 社会动荡和不满情绪新自由主义改革在拉美国家引发了社会动荡和不满情绪,并对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a. 政府社会福利削减新自由主义追求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就意味着削减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这导致了社会福利的急剧下降,使得那些依赖于政府福利的弱势群体受到了打击,触发了社会不满情绪,进而引发了社会动荡。

b. 贫困问题的恶化新自由主义改革中的经济衰退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导致了贫困问题的恶化。

失去工作的人们陷入了贫困,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3. 启示及教训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败向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和教训。

a. 宏观经济政策的均衡新自由主义注重市场自由、减少国家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对经济的调控。

在实施改革时,政府需要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经济衰退。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论文报告: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摘要:智利和阿根廷是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自由主义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改革以来,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分别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背景和动因、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改革的社会后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成败,并以一些相关案例来说明。

关键词:智利、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社会转型、成败一、背景和动因1.1 两国自由主义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智利和阿根廷是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自由主义国家,这是源于两国长期的自由主义传统,尤其是智利自20世纪初就开始大力推进自由主义改革,阿根廷也在20世纪的几次政治变局中不断呈现出自由主义化的趋势,促使两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逐渐朝着自由主义的方向转化。

1.2 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1970年代,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智利和阿根廷等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时国际经济关系的现代化出现了新的趋势,自由主义和全球化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这促使这些国家开始出现了新的主张和要求,不断寻求创新和发展。

二、主要措施及其结果2.1 经济改革:实现经济的市场化智利和阿根廷的自由主义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市场化。

在这一方面,智利表现得特别突出,凭借着其长期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智利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开放市场、贸易自由化、取消关税、私有化国有企业、削减政府开支等,这些政策减少了政府干预,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

2.2 政治变革:开放政治的市场化在政治方面,智利和阿根廷的自由主义改革实行的主要政策是开放政治的市场化。

其表现在政治参与的民主化程度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上。

在两国的这些政策下,一些社会阶层和个人增强了政治参与和表达的自由度,在政治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了包容和路口权。

2.3 社会文化的转变:理性化的市场化在智利和阿根廷的自由主义改革中,文化措施很少被提及。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刘晓亚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24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进行了彻底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主张反对政府干预,实施私有化、自由化。

改革初期阿根廷经济获得大幅度增长,但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2001年的经济危机标志了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败,这也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中国一、改革背景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阿根廷“失去的十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0.66%,债务总额增长率为139.93%,1989年阿根廷物价急剧上升,通货膨胀率高达3079.81%,生产大幅衰退,失业急剧增加。

1989年,梅内姆政府上台,全面接受了“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指导下实施大规模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1)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2)全面对外开放市场,取消进出口限制;3)推进金融自由化,最大限度地对外资开放市场;4)改革税收体制,统一税收等。

另外,为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阿根廷政府还出台了“兑换计划”,即货币局制度,具体内容为:采用美元与比索汇价1:1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为保证,中央银行不得弥补财政赤字;美元可自由兑换等。

二、改革效果阿根廷是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改革最彻底的国家,改革初期阿根廷在稳定宏观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改善财政状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积极效果;但后期消极影响开始显现。

1、积极效果(1)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除了1995年、1999年GDP增长率为负值以外,90年代阿根廷经济持续增长,1999年其GDP达到305.64亿美元,相比1990年增长57.20%。

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改善,人均收入持续上升,1991年、1992年两年增长率高于10%,十年间年平均增长4.27%。

(2)通货膨胀受到控制,物价趋于稳定。

在货币局制度下,中央银行不能通过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物价水平大幅下降。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刘晓亚: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前沿理论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6580)
[ 摘 要] 20 世纪 90 年代ꎬ 阿根廷进行了彻底的新自由主义改革ꎬ 主张反对政府干预ꎬ 实施私有化、 自由化ꎮ 改革初 期阿根廷经济获得大幅度增长ꎬ 但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ꎬ 2001 年的经济危机标志了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败ꎬ 这也 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经验与教训ꎮ
[关键词] 阿根廷ꎻ 新自由主义改革ꎻ 中国 [ DOI] 10������ 13939 / j������ cnki������ zgsc������ 2018������ 24������ 021
1 改革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被称为阿根廷 “ 失去的十年” ꎬ 年平均 经济增长率为- 0������ 66%ꎬ 债务总额增长率为 139������ 93%ꎬ 1989 年阿根廷物价急剧上升ꎬ 通货膨胀率高达 3079������ 81%ꎬ 生产 大幅衰退ꎬ 失业急剧增加ꎮ 1989 年ꎬ 梅内姆政府上台ꎬ 全 面接受了 “华盛顿共识” 的主张ꎬ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指导下实施大规模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ꎮ 具体措 施包括: ①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ꎻ ②全面对外开放市场ꎬ 取 消进出口限制ꎻ ③推进金融自由化ꎬ 最大限度地对外资开放 市场ꎻ ④改革税收体制、 统一税收等ꎮ 另外ꎬ 为抑制严重的 通货膨胀ꎬ 阿根廷政府还出台了 “兑换计划”ꎬ 即货币局制 度ꎬ 具体内容为: 采用美元与比索汇价 1 ∶ 1 的固定汇率制 度ꎻ 货币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为保证ꎬ 中央银行不得 弥补财政赤字ꎻ 美元可自由兑换等ꎮ
3 改革失败的原因
1998 年第四季度起阿根廷经济出现负增长ꎬ 由此开始 了四年衰退期ꎬ 2001 年底爆发的经济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 义改革的失败ꎮ 除了上述消极影响外ꎬ 以下四点也是改革失 败甚至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ꎮ

阿根廷开放经济的发展模式演变和衰落

阿根廷开放经济的发展模式演变和衰落

阿根廷开放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和衰落摘要: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经济不断开放的过程,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开放已成为一国进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开放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但同时也使国家面临着因开放度增加而产生的风险。

本文回首阿根廷独立以后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发现,作为拉美国家之一,尽管阿根廷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自然历史条件,但在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模式方面,大体上经过了同样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进口替代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过程,与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几次历史关键时期,阿根廷既抓住了通过融入世界经济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却错过了调整或选择正确发展模式的机会。

加上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殊的弱点和问题,如长期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军人干政等,阿根廷经济必然地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以阿根廷为鉴,对开放的目的保持清醒的认识;根据本国利益需要和现实环境选择开放战略;强化和扩大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的职能作用。

关键字:阿根廷开放经济发展一引言阿根廷的自然条件和其他条件很适合于经济的发展。

19世纪末,其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但在2002年新年伊始,它不仅遇到了债务危机,而且还陷入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1900年,阿根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分别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半,是日本的1倍,略高于芬兰和挪威,略低于意大利和瑞典。

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797美元,高于法国的3485美元和德国的3648美元○1。

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领先于日本,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当,然而,一个世纪以后,阿根廷的人均GDP 远不如上述国家,已经沦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根本上来说,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不断开放的进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不可能不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都不能不利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成果来实现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一、引言阿根廷是南美洲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实践的标志性案例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廷政府经历了多次新自由主义改革,试图通过市场化、私有化、放松监管等手段来实现经济转型和增长。

然而,在多年的新自由主义实践过程中,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日益严峻,最终在2001年爆发了全面的经济崩溃。

这场危机给阿根廷及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国家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阿根廷崩溃的背景和原因出发,深入分析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并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局限性和应对策略。

二、阿根廷崩溃的背景和原因1. 90年代的阿根廷自1989年卡洛斯·梅内姆上台以来,阿根廷展开了一系列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旨在推动市场化和私有化,并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开放贸易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一时期,国际收支变得平衡,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但这些改革同样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税收下降、财政赤字等。

2. 2001年阿根廷危机2001年12月,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出现了严重危机,失业率、贫困率急剧上升,货币贬值,银行出现恶性连锁反应,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偿还外债。

危机前兆自1999年开始出现,阿根廷所受影响的与其他新兴市场危机时发生的相似。

3. 崩溃的原因a.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阿根廷在90年代实行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但这一理论是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面对结构性问题、通货膨胀和萧条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全球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容易出现问题,阿根廷也因此遭遇了崩溃。

b. 经济政策不当新自由主义实践中,阿根廷的经济政策不当也是崩溃的原因之一。

政府长期高额地花费在增强自己的权力而无所作为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如私人公司的增加,但政府自身的支出也持续增加,将政府的财政赤字拖入无法承受的地步。

c. 政治制度问题阿根廷也存在着政治制度问题。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整理日期:2002-11-28美刊《美国展望》杂志2002年1月1日号刊登了马克•艾伦•希利(Mark Alan Healey)和欧内斯特•西曼(Emesto Seman)题为《正统的代价》的文章,分析了阿根廷在新自由主义这一当前国际正统经济理论的支配下,如何从繁荣跌入萧条的过程,认为阿根廷最初几年的繁荣是通过出卖国有资产吸引外资和借外债实现的,这必然导致其后一阶段的萧条。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90年代,阿根廷渡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代啊,那是一个经济奇迹出现的年代。

高度的腐败和混乱的管理似乎被一系列自由市场改革和大量外资的涌入所扫清。

多年的高通胀和经济不景气被比索钉住美元的稳定汇率和每年稳定在8%的经济增长率所取代,在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中似乎毫发未损。

一夜之间,阿根廷的改革成了自由市场改革的典型案例。

阿根廷曾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宣传的典型。

它对一切进行私有化,限制工资,限制社会性开支,保持货币稳定,向外资敞开大门。

但是这样大好的一切是如何轻易地陷入不断加深的经济萧条、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不断增加的债务中的呢?梅内姆在1989年一系列戏剧性变化中掌握了政权。

他终止了庇隆主义的一贯政策,而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一系列政策:削减开支、开放市场和私有化。

但这些改革并没有立刻消除通货膨胀,通胀率依然高达1100%。

1991年8月,梅内姆的第三任经济大臣多明戈•卡瓦洛成了这场改革的核心。

他实施了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一比索兑换一美元。

美元枷锁开始时,强势货币、原来被压抑而新被释放出的需求以及贸易障碍的突然降低一起产生了一个消费繁荣。

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大型购物中心建起来了,同时成千上万的工厂和小商店倒闭了,它们竞争不过闪亮的进口商品。

这些在一开始就很明显,但被人解释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大量外资的涌入开始时刺激阿根廷的经济每年增长8%,使人们相信国内工商业的大量倒闭是无关紧要的。

但是政府是以卖掉国有资产来推进投资热潮的。

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

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

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为什么必然失败?来源:世界经济导刊 2007-07-12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拉美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成效的评价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多争议。

由于基本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以及对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特征和本质在认识上的分歧,不同学者对新自由主义改革在拉美的实践做出的解释和评价大相径庭;著名学者各执己见,针锋相对,可见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问题影响之巨大。

一“令人失望”的改革对一项改革的成效进行评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准之上。

衡量改革成败,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列出很多标准,但其中有两个标准必不可少。

第一,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改革没有达到目标,或者说没有达到改革的最主要的目标,则应该判定改革是失败的。

第二,在达到改革目标之后,还要看达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代价是否是合理的和可承受的。

如果改革的代价过高,即使勉强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但由于国家和民众在其他方面的损失太大,以致改革在总体上得不偿失,进而导致改革遭遇各方反对而停顿甚至被迫终止,这样的改革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改革。

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拉美在90年代的改革成效并不令人满意。

拉美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恢复经济增长,新自由主义改革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效令人失望。

1991-2000年,拉美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2%,高于80年代的1.2%。

这样的增长水平似乎表明拉美已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增长,但实际上,拉美如年代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低于本地区六七十年代5.5%的水平,更低于发展最快的国家6.5%-7.5%的水平。

对于这一点,即使西方学者也并不讳言。

更关键的一点是,90年代的经济增长并非基于拉美经济内在的活力,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历经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之后的一种恢复性的增长。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并不算高的经济增长主要受到由私有化引起的财政支出增加和大量短期外部资本流入的推动。

拉美经委会1997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拉美地区的投资率90年代虽然有所回升,但低于危机发生以前,储蓄率也仍然很低,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靠外部储蓄支撑。

智利阿根廷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智利阿根廷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智 利 阿 根 廷 经 济 改 革 对 比 分 析
赵 泽 文
摘 要 : 智 利 与 阿根 廷是 南 美的 两 个 经济 大 国 。历 史上 ,阿 根 廷 由于 得 天 独 厚 的 地 理 历 史 因素 而 富 甲 一 方 。但 二 战 后 ,尤 其 是 8 0年 代 后 .智利成功的经济改革使得 该国后 来居上 ,如今 智利 的经济发展水平 已经远远超过 了阿根 廷。智利成功地抵御 了数次金 融危机 ,并始终 使 智利维持稳定高效的增长,使 该国政 府成 为了经济改革成功 的典 范。本文 旨在对 比面对 国内国际恶劣 的经济环境 ,两 国的 经济改革政策 及 其 效 果 , 由此 挖 掘 智 利 经 济 增 长 成 功 的 因素 。 一 个持 续稳 定 高 效 的政 府 是 经 济 增 长 的保 证 。 关键词 :智利 ;阿根廷 ;持续稳定高效的政府
款政策 ,有效地控制了本国货币升值的趋 势。微观政策 方面 ,政府加大 了对 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便利 ,支持 中小企业技 术创新 ,同时 ,还改善 了最低工资 、养老保险 、医疗保 险等社会福利 的 水平 ,为工人创造 了良好的福利待遇。这一时期 ,智利不仅 经济获得 了 迅猛 的发展 ,且社会逐渐走向成熟 ,贫富差距 缩小 ,在拉美 国家 中一枝 独秀 。 ( 2)阿根廷经济改革 阿根廷位于南美安第斯 山脉东侧 ,宽广的潘帕斯 草原赋予 了阿根廷 过一 系列 的改 革 ,经 济实 现 了快 速 增长 ,不 仅 人 均 G D P快速 攀 升 至 2 0 1 4 年的1 5 7 7 6美元 ,且其经济 自由度 、 清廉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都 获 极 为丰富的 自然资源 ,为阿根廷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 。阿根廷 吸引了众 多的欧洲移民 ,除了西班牙人 ,还有意大利人 、德 国人 、瑞典 得了众多国际机构的认可 ,在国际上享有 “ 拉美 虎” 的美誉 。 2 0世 纪 8 O年代 .拉美经历 了严重 的债务危 机。智利和 阿根廷 为了 人 等等。这样 的人 口结构使得早期阿根廷的 国际贸易非常发达 ,为其谷 摆脱危机 ,都进行 了庞大的系统经济改革。从现在的情况看 ,智利 的经 物 、牛肉 、皮革 、奶制 品 、渔产 品和林产 品创造了广 阔的市场。二战结 济改革无疑是成功 的,使得智利的经济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 。而阿根廷 束时 ,阿根廷经 济水平 高于 英 国、法 国 、德 国等 西方 主要资 本主 义 国 的经济改革无 疑是相对失败 的,它并没有帮助阿根廷实现可 观的经济增 家 。但二战结束后 ,阿根廷国内政治极不稳定 ,出现数次军 人政府与文 长 ,反而使 阿根廷 陷入长期 的经济混乱与社会动荡 。我们对二 者进行对 人政府更迭 。政府的频繁更迭不 仅使阿根廷 的市场 经济环境遭 到打击 , 更使阿根廷失去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契机 。 比分析 ,可以从中汲 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 到2 0世纪 7 0年代 ,阿根廷宏观经济已经面临严重 的通 货膨胀 和巨 二 、智 利 阿 根 延 经 济 改 革情 况 ( 1 )智利 经济 改革 额 的社会债务 。围绕这两个问题 ,根据经济政策 的内容 ,阿根廷 的经济 智利经济改革主要发生在 2 0世纪 7 0年代后 ,根据 经济政策方 向的 改革分为两个 阶段 ,第一 个阶段是 2 O世 纪 7 0年 代到 2 O世 纪末 ,阿根 廷政府主要进行新 自由主义经济 改革 ;第二个 阶段是 2 0 0 1年以后 ,主 不同 。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 9 7 3年之前 ,进 口替代工业化时期 ;1 9 7 4— 1 9 8 2年 ,经济 自由化时期 ;1 9 8 3— 1 9 8 9年 ,适 度修正 时期 ;1 9 9 0年 至 要 是对之前新凯恩斯 主义经济改革 。 今 ,全面科学改革时期 。 第一 阶段 : 进 口替代工业化时期 。与二战后众多的发展中国 国家一样 ,智 利在 针对 通货膨胀 的问题 ,阿根廷进 行了货 币机 制的改 革 ,主要包 括 : 实行 了比索对美元 的固定汇率制 ,保持汇率的稳定 ;二 、放 松外汇 1 9 7 3 年之前采用的也 是进 口替代 工业化 的策略 ,主张 国家 主导 、高度 规划 ,通过一 系列 贸易政策拉高 国外产 品的进入门槛 ,为 国内产 品创造 买卖管制 ,建立完善的 自由外汇市场 ;三 、禁止政府向中央银行借 款弥 补赤字 ,确保货币不超 发 ;四、制 定 比索发行 以外 汇储 备为基 础 的法 良好 的竞争 环境 。 经济 自由化 时期 。由于进 口替代工业化时期的经济陷人 停滞 ,智利 律 ,维护 比索货币量维持 在合理 的水平 。货币改革有效地抑制 了 比索的 政府更迭 ,政策发生巨大转变 ,主张由进 口替代工业化 的内向发展模式 发行 ,阿根廷的通胀率 迅速地 降低 下来 。稳定 的物 价刺 激 了国 内的需 转 向外向型发展模 式 ,由国家 主导型经济转 向市场经济 ,以建立完全 的 求 ,使得阿根廷经济在 1 9 9 1 — 1 9 9 4年实现 了年均 9 %的增长。 现代 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和 自由贸易为基础,充分利用智利 丰富的矿产资 而针对社会债务的问题 ,阿根廷则并没有 实质有效 的措施 。反而新 源 ,以 比较优势为基础进人国际市场竞争 。这一时期政府 的主要政策包 自由主义 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的债 务危机 。阿根 廷迅速实行 了 括 :国有土地私有化 、放松政府管制 、降低关税水平 、开放 金融市场 和 国有企业私有化 的改革 ,但 由于税收制度没有有效 地配合 ,虽然经济 实 资本账户等 。充分竞争的市场环 境促进 了智利 国内企业竞争 力 的提 升, 现 了快速增长 ,但政府获得 的税收 收入并没有有 效地增 加。另一方 面 , 国内产业蓬勃发展 。但 同时 ,自由的 贸易 政策使得 国外产 品大量涌 入 , 阿根廷实行 了福利制度 的私有化 ,例如养老金的私有 化改革 ,使得政 府 进 口远超 出口,严重 的贸易逆差使得智利开始陷入债务危机。 收人进一 步减少 。同时 ,固定 汇率货 币政 策扭 曲 了外 汇市 场 的 比索 需 适度修正时期 。前期市场 自由化 、贸易 自由化的政策使得 国外 商品 求 , 迫使 阿根廷政府不得不通过外汇市场操作来维持固定汇率 ,这 又进 严重 冲击 国内产业 ,智利在这一时期对之前 的政策做 了一定 的修 正 ,既 步加 重了社会债务 ,迫使 阿根廷政府 紧缩财政支 出。9 O年代后 半段 , 运用 了财政政策 ,又结 合 了货 币政 策。财 政政 策主要 有 :提 高进 口关 阿根廷 经济再 次陷入衰退 。 税 ,实行 出口退税 制度 、政府购买 、政府反倾销等 。货币政 策主要是智 第 二 阶段 : 9 O年代 阿根廷 经济 的衰退 ,宣告 了新 自由主义 改革 的失败 。阿根 利政府从 1 9 8 3 年开始实行爬 升汇率制度 ,实时根据贸易状况不 断调整 , 使货 币在,有效 廷新政府上台后 , 修 正了新 自由主义 的经济思潮 ,确立 了新凯 恩斯主义 促 进了智利国内产 业竞争 力的提升 ,智利贸易逆差逐渐缩 小 ,而同时期 的经济改革思路 ,主张国家对 经济 的指导作用 ,强调财政纪律 严防政府 拉 美国家都在经历经济停 滞与债务危机 ,可 以说这一时期智 利的经济改 赤字。主要的经济改革 政策 有 :一 、重 新定 义具有 经济 职能 的政 府机 革是非常成功的。 构 ,如能源部 、交通部 、央行等 ,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能力。二 、在重 全面科 学改革时期 。1 9 9 0 年 ,智利最 后一 届军 政府 下 台,由文人 要产业 回复部分 国有 企业稳 定经 济基 本 面。三、全面 的金 融体制 改革 废除 固定汇率制 ,实行可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取 消完全的 自由外 政府主持经济。这时 ,智利经济已经 获得了一定 的基 础,取得 了一定 的 发展 ,政府不再 只追求 经济的增 长,还 注重社会公正公平 的实现 。宏观 汇市场 ,实施汇兑管制 ,确 保金 融稳 定 。四、实施 适度 扩 张的财政 政 政策方面 ,为了进一步为智利企业创造 优越 的国际竞 争环境 ,智利积极 策,创造 良好 的经济环境 。五 、改革税制 ,适度 提高政府的收入 ,缓 解 地与各国建立双边多变 自由贸易协定 ,获取有利 的竞 争地位 ,明显扩大 政府债务压力 。六 、重整社会福利制度 ,缩小贫富差距 ,创建公平公 正 了出口市场 ;为应对流入美元引起的本国货 币升值 压力 ,智利放弃本 国 的社会环境 ,为经济发 展创 造软环 境和人 文动 力。七 、强调 贸易保 护 , 货币与美元单独挂钩 ,改用多种货币篮子 , 对 短期 流人 资本采取强制存 限制外资流人 。 ( 上 转第 1 0 7页)

阿根廷模式与新发展主义的兴起

阿根廷模式与新发展主义的兴起

作者: 沈安[1]
作者机构: [1]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北京100803
出版物刊名: 拉丁美洲研究
页码: 50-57页
主题词: 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新发展主义;阿根廷模式
摘要:2001年年底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后,阿根廷政府从根本上否定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逐步形成了一种与新自由主义和旧发展主义经济模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新发展战略或模式,即所谓阿根廷模式或基什内尔模式。

有的学者认为,阿根廷的经济发展实践是新发展主义在拉美兴起的标志。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正在探索中的模式,因而也是一种不成熟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还“没有成型”的模式的雏形,在今后的实践中也许能逐步发展成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也许最终走向彻底失败。

但无论如何,现在它是阿根延和其他拉美国家正在进行的探索性实践。

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保障改革:价值理念与实践——以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为例

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保障改革:价值理念与实践——以智利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为例

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保障改革:价值理念与实践——以智利社
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为例
蒋从斌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17(028)014
【摘要】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中,思想理论起着重大的作用.从社会保障制度创立至今,引导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经历了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阶段,其中新自由主义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尤其深刻.本文主要探讨新自由主义的内涵、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保障改革的影响以及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借鉴意义,并以智利的社会保障私有化为例进行分析.从本质上看,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保障改革是价值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尽管新自由主义思潮已经逐渐地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是对于社会保障改革其仍然具有借鉴之处.
【总页数】2页(P184-185)
【作者】蒋从斌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
【相关文献】
1.社会保障私有化研究——以智利养老保险为例 [J], 金俊杰;童桂林;杨婧
2.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现状、价值取向及现实选择 [J], 赵庆波
3.浅谈智利社会保障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J], 张阳;
4.智利社会保障改革历程 [J], M.因方特;J.阿里斯蒂亚;J.R.温杜拉加;班颖杰
5.价值重塑与学科自主性:社会政策时代社会保障改革进路 [J], 李全利;肖富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利——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先锋

智利——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先锋

Chile:The Latin American Vanguard of Neoliberal
Reforms
作者: 王晓燕[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别室研究员,北京100007
出版物刊名: 拉丁美洲研究
页码: 29-36页
主题词: 智利;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生产资源配置;经济增长;自由市场经济
摘要:主要观点 20世纪70年代中期,智利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强调'把生产资源配置交给市场,把加速经济增长的主要任务交予积极性'的原则,并力图通过'价格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国企私有化'来建立起'自由市场经济'.经过20多年的实践,智利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社会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一)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进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经历了重大的社会转型,智利和阿根廷是其中两个不同的典型。

智利因结合本国国情而进行的有选择性的改革获得成功,由拉美的“无名小卒”跃升为近10年来拉美发展最快和最稳定的国家;阿根廷则因一味地按“外来处方”进行“最彻底的”改革,反而一度陷入严重的危机,从拉美“最发达的国家”沦落为“无足轻重”的角色。

智利和阿根廷的经验与教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智利,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社会转型智利和阿根廷是20世纪末拉美国家中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两个不同的典型,两国均奉行了新自由主义发展战略,经历了由内向的工业化社会向外向的自由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

智利因进行了有选择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政府治理稳妥得当,由拉美的“无名小卒”跃升为近10年来拉美发展最快和最稳定的国家;阿根廷由于进行“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政府治理有失偏颇,从拉美“最发达的国家”沦落为“无足轻重”的角色。

智利和阿根廷通过新自由主义改革而实现社会转型的经验与教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智利和阿根廷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而实现社会转型的异同智利(从20世纪70年代起)和阿根廷(从90年代起)两国先后放弃长期奉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大刀阔斧地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由此引发国家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和外交策略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基本实现由封闭的内向的工业化社会向开放的外向的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化。

总体来说,智利和阿根廷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引发的社会转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两国改革与转型的时间不同步智利的转型时期起始于1973年上台的军政府时期,发展于1990年实现民主化进程后的文人政府时期,完成于2000年上台执政的拉戈斯政府。

阿根廷的转型期起始于1989年上台的梅内姆政府,发展于1999年后的德拉鲁阿等多届政府,至今仍在转型过程之中。

显然,智利的转型较阿根廷要早,且较阿根廷要成功。

(二)两国改革与转型的原因不尽相同智利的转型起因于70年代的多重危机。

一是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

1973年智利GDP下降了5.6%,通货膨胀率达到605.9%,1974年财政赤字占GDP的24.7%。

二是动荡不定的政治局势。

几届文人政府面对经济危机表现软弱无力,党派纷争不断。

三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强烈冲击。

70年代初发生石油危机,1972-1974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500%;同时美日等发达国家对来自拉美的进口产品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导致初级产品价格大跌,1974年5-10月国际市场铜价下跌52%,国际贷款利率高达14.13%。

正是因局势内外交困,以皮诺切特为首的智利军人从“政治舞台的幕后”走上“前台”,开始在拉美率先采用新自由主义发展战略,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力争建立开放的市场主导的社会,以摆脱危机困境。

阿根廷的转型是由于80年代债务危机所致。

像大多数拉美国家一样,继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后,阿根廷也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

1982年阿根廷的外债总额已达436.34亿美元,债务占GNP的83.8%,占商品与劳务出口的447.3%。

由于无力及时偿还到期本息,1987年国际商业银行停止向阿根廷提供新贷款,阿根廷成为拉美债务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

债务危机暴露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严重缺陷。

1989年阿根廷政局严重失控,经济环境也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率高达24%。

此时上台执政的梅内姆政府大幅调整发展战略,放弃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方略,仿效智利和墨西哥等国,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

(三)两国进行改革与转型的方式迥然不同智利按照自己的解读,以渐进稳妥的方式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

第一,大胆启用专家治国。

1973年上台的军政府重用一批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国的智利经济学家,即“芝加哥弟子”。

他们认为智利经济之所以长期停滞不前,社会缺乏活力,症结在于高度的保护主义、国家过度干预经济、中央集权的压制、资本市场缺乏活力和财政赤字过大。

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以改变智利的经济发展和结构,制定由小到大逐步放宽私有化目标和范围,但明确规定19家重要企业必须由国家控制。

第二,实行军人管“秩序”。

1973年9月皮诺切特从政治舞台的幕后走上前台,对局势一直动荡不定的智利进行了严格的管制,整顿社会,恢复秩序。

第三,建立社会安全网络。

智利是拉美地区最早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国家。

早在1925年智利就建立了以现收现付、政府机构管理为特征的养老保险制度,但因缺乏统一政策与管理,一直未能正常运行。

1980年11月军政府颁布关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3500号法《养老金制度改革法》,于1981年5月正式实施。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

主要采取三大措施:一是降低关税。

1974年初,军政府停止实行长达40余年的进口替代高保护政策,宣布在3年内将平均关税从94%降到60%。

实际上,政府加快了降低关税的速度,到1977年就将最高关税降至35%,最低关税降为10%,到1979年实现全国除进口汽车外的10%的统一关税。

二是鼓励出口。

1973-1988年,政府采取灵活的汇率政策,贬值比索以推动出口。

1975年政府设立隶属于外交部的促进出口局和技术合作服务局,旨在促进全国非传统产品的出口,并寻找国际商机,帮助智利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出口信贷,并对小商品出口实行退税,以此鼓励出口。

1985年成立由75家国营和民营企业参加的非传统产品出口企业协会,鼓励民间企业参与出口创汇。

三是有限制的利用外资。

1974年军政府颁布第一个外国投资条例,即600号法;1977年3月又颁布修改后的第二个外国投资条例,即1748号法,成为智利“有史以来最优惠的外资法”。

新投资法不仅给予外资“国民待遇”,而且允许外资自由抽回资本和汇出利润,允许外资参与铜矿和石油等重要资源开采,减少对外资征收的附加税。

但同时也加强对外资的适度管理,鼓励外资直接投资,严格控制短期资本的流入,避免资本的频繁流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采取上述举措,智利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政治局势最稳定、社会较为公平的国家。

尤其社会保障改革成效显著,被国际社会称作社会保障改革的“明星”。

而阿根廷为了治理80年代严重的债务危机,将IMF开出的“处方”当作灵丹妙药,以最积极态度、最极端的方式接受以贸易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国企私有化、政治分权化和发展外向化五大内核的新自由主义模式。

推行贸易自由化,扩大出口,加强对外经贸往来,导致出口贸易部门急剧膨胀,对国际市场依存度不断增大。

实行经济市场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看不见的手”为所欲为。

进行国企私有化,几乎卖掉所有国企,甚至石油、电信、银行、能源、国防等战略部门也让外资涉足,让“私人垄断”取代“国家垄断”,国家从直接生产者和组织者一下子变成经济活动的“旁观者”。

实施政治分权化,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使地方政府获得更多税收权、举债权、财政权等,造成“小中央,大地方”的不和谐格局。

奉行发展外向化,让外资自由进出国门,使阿根廷加重对外资和出口市场的依赖。

随着新自由主义模式功能的耗竭,其弊端也不断显露。

20世纪90年代后期,阿根廷公共外债几乎以每年1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到2001年年底已攀至1460亿美元,占CDP的40%以上,阿根廷再次陷入债务危机之中。

阿根廷还于1991年颁布“可兑换法”,规定1比索与1美元自由兑换的等值汇率,通过法律将本币与美元汇率确定下来。

从此,锁定美元、固守本币成为阿根廷经济管理的信条和基础。

尽管90年代末出现本币比索高估50%,但因涉及修改法律等复杂问题,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到2002年1月中旬,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政府终于被迫放弃维持11年之久的固定汇率。

(四)两国政府治理的理念不一论国土与人口,智利算不上是拉美大国,因此,智利政府依据国情,确定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国际经济”的小国型发展战略。

正如智利中央银行行长卡洛斯·马萨德所言:“智利近一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动荡复杂的历史,说到底,是一部依赖于国际经济、一个发展中的小国历史。

”智利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硝石和铜),农业较为发达,因此出口农矿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一直是智利的经济支柱。

智利现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葡萄出口国、第二大鱼粉和大马哈鱼生产国、第四大捕鱼国。

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智利经济的国际化,而智利经济的国际化又加重了智利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阿根廷素有“第三世界中的发达国家”美称,人均GDP曾高达7600美元,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中排名全球第34位,在拉美排名第2位(仅次于巴巴多斯)。

但这个以欧洲移民为主的“白人国家”,一直不甘心与发展中国家为伍,向来以“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争做世界最富有国家”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用前总统梅内姆的话说,“宁当发达国家之风尾,不做发展中国家之鸡头。

”二智利和阿根廷在新自由主义改革下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一)智利1.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在整个20世纪,智利的GDP增加了2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3%。

尤其在1994-2003年的10年,除1999年为负增长(-0.5%)外,智利经济连续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4.3%,堪称拉美经济增长的一个耀眼的亮点。

目前智利已是拉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

据拉美委会统计,智利经济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25位,好于拉美及一些欧洲国家。

2.政治管理有序。

智利政府善于化危机为契机。

1982年,像大多数拉美国家一样,智利也爆发了债务危机,中央银行宣布无力偿还债务,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实行货币贬值,结果1982-1983年GDP下降19.6%。

但是,智利政府利用危机奋发图强,继续坚持新自由主义改革,在拉美最先摆脱债务危机,恢复了经济增长。

1997年智利又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作为智利重要出口市场的亚洲急剧减少对智利商品的需求,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尤其是智利拳头产品铜价降到历史最低水乎,进而导致GDP增长大幅下降。

经过智利政府的积极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迅速恢复。

3.社会安全网络完善。

智利军政府时期建立的养老基金制度不断完善,覆盖面越来越大。

1981年参加养老基金的人数只有140万,到1994年增加到490万,1999年3月进一步增加到598万,全国养老基金金额达到321亿多美元,回报率达到4%。

同时,智利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全国1500家医院和诊所的基础设施,并严格规范私人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全国1500万人口中有70%的人享受国家医疗基金,25%的人属于私营医疗保险体系。

政府还严格执行劳工制度,加强政府与反对派、企业家和工人的对话,给予工会更大的权力。

政府还对贫困阶层采取相应援救措施,如发放失业、养老、家庭困难和孕妇婴儿补贴等,缓解自由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