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合集下载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

湖南大学课程论文课题名称: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课题指导老师:杨晓临组员:叶运201218210221张梓威201218210225张锐201218210222朱二炯201218229通过其外汇市场的调节机制以及其他一些制度安排(如100%的货币发行保证、完全可兑换等)来维持市场汇率的稳定。

一、货币局制度的优点由于货币局制度具有使汇率稳定的特征,所以它具有一切固定汇率制所具有的主要的优点。

1.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固定汇率制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经济环境,就像采用单一货币是促进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最好方式一样,固定汇率制是在国际范围内促进贸易和投资发展的最好方式。

汇率的波动会导致额外的风险,从而阻碍了国际经济交易的增长和发展。

2.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提供自律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当局追求不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过度的货币增长),则对本国货币形成贬值压力,而当局为维持汇率稳定必然要干预外汇市场,从而导致该国储备资产的减少。

如果这一压力持续,该国货币最终不得不贬值,从而平价无法维持。

将迫使当局抵制不合理的过度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达到自律的效果。

3.有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货币局制度使得实行该制度的国家和锚货币发行国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和协调很有必要,否则固定汇率无法维持。

二、货币局制度的缺点1.货币局制度不易隔离外来冲击的影响在纯粹的货币局制度下,货币当局不能向政府提供融资,也不能作为银行系统的最后贷款人。

这些特征使一国在遭受外部冲击,需要调整国际收支时,不能采用汇率调节手段或其他调节措施(如货币政策)来隔离外来冲击的影响。

2.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完全丧失了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即锚货币发行国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实行货币局制度国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完全无法决定其货币发行量以及利率。

当实行货币局制度国家与锚货币发现国经济发展基本相同时问题不大,而当两国经济出现相反发展趋势时,则会产生蒙代尔提出的“不可能三角”问题。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阿根廷是南美洲的一个国家,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但在过去的20年里,该国曾经经历过一系列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些危机使得阿根廷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对社会和政治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阿根廷金融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起因阿根廷金融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包括开放市场、放松对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化等。

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确实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吸引外资的效果,但也为后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随着外资进入,阿根廷开始出现了经常账户赤字,国债水平不断攀升,外国投资者开始撤资,而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并不及时有效。

2001年,阿根廷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国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失业率飙升,贫富差距扩大。

政府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财政紧缩和货币紧缩,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效果,相反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总统辞职和政府的崩溃。

二、影响阿根廷金融危机给该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方面,通货膨胀率飙升,国内生产力下降,外债水平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严重,金融机构严重受损,失业率飙升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是社会方面,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加剧,极端贫困和非法移民问题加剧,对于国家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最后是政治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了政府崩溃,频繁的政治动荡导致了政治制度不稳定,国家治理难度加剧,政府难以有效应对各种危机。

三、应对措施面对金融危机,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寻求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实行货币贬值、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控、进行债务重组等。

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下,阿根廷政府成功地进行了国债重组,推动了通货膨胀的控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财政重组、金融改革、社会救助等方面。

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加强对外贸易的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

新自由主义的案例

新自由主义的案例

新自由主义的案例1. 新西兰的经济改革: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实施了广泛的经济改革,采取了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贸易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削减福利开支等。

改革初期,新西兰面临困难和社会不安,但后来实现了经济调整和增长。

2. 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墨西哥与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这一协定推动了墨西哥的经济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和扩大了贸易。

然而,NAFTA 也导致了农民生计受挫、工资水平下降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3. 印尼的经济自由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政策,包括降低关税、吸引外国投资和推动私有化。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外资流入,但也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资源不平等问题。

4. 巴西的市场开放:20世纪90年代,巴西实施了一系列市场开放政策,包括减少贸易壁垒、放宽外资限制和推动私有化。

这些政策带来了外国投资和出口增长,但也引发了环境破坏、土地失去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5. 阿根廷的经济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采取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包括减少关税、削减公共开支和推动私有化。

这些改革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但也引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6. 澳大利亚的金融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澳大利亚实施了广泛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包括取消汇率管制、放宽银行业监管和推动金融市场开放。

这些政策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但也带来了金融风险和不稳定的挑战。

7. 印度尼西亚的私有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尼西亚推动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吸引外国投资。

然而,私有化过程中的腐败和不公平分配问题引发了社会不满和政治动荡。

8. 哥伦比亚的贸易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实行了贸易自由化政策,降低了关税和贸易壁垒,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扩大了出口。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农民生计受损和不平等加剧。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阿根廷是南美洲的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面积。

这个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由于政治不稳定和经济管理不善,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开始迅速上升。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

1985年,阿根廷宣布支付不了外债,并停止了对外债的还款。

这实际上是国家破产的表现,引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阿根廷的经济快速下滑,通货膨胀率达到惊人的水平。

失业率飙升,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度也不断加剧。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包括削减公共支出,提高利率和稳定货币,以试图控制通胀。

这些措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2001年,阿根廷再次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当时,阿根廷政府无法偿还外债,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抗议和民众的怒火。

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爆发,抗议者要求政府下台。

政治局势进一步不稳定,最终导致了总统的辞职。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阿根廷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崩溃。

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储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

政府设法通过实施紧缩政策和借贷来缓解危机,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面临巨大损失,对阿根廷失去了信心。

这使得阿根廷难以获得国际援助和贷款,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

近年来,阿根廷经历了一些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试图恢复经济增长和改善社会状况。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阿根廷的经济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高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和社会不平等等。

阿根廷的金融危机是多年来政府管理不善、经济政策错误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这场危机对阿根廷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改善治理和稳定国内外投资环境,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阿根廷金融危机

阿根廷金融危机

阿根廷金融危机表现:2001年3月,阿根廷出现了一个小的偿债高峰,而此时市场对阿根廷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能力有些疑虑。

但是,整个市场对阿根廷的疑虑没有完全消除。

到7月1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的汇率突然出现波动,到7月12日达到高峰,此时比索实际上已贬值5%左右。

7月风波过后,由于阿根廷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总算渐渐趋于平息。

11月1日,德拉鲁阿总统宣布,阿根廷将实施重新谈判外债、调整税收、支持困难企业、发行新债券等一揽子经济调整措施,以克服金融危机。

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积极的反应,相反,却出现了7月以来最大的动荡。

11月2日,阿根廷证券市场梅尔瓦股票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降284%。

政府公共债券价格持续下跌。

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利率急剧飚升,以致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竟高达250%至300%。

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根廷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了2500点大关,创历史记录。

于是阿根廷政府继续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

但到了12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向债务累累的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紧急援助贷款,从而使该国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债务危机。

原因:当今,阿根廷的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纵观阿根廷战后的经济发展,阿根廷是一个经济危机频发的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阿根廷已经爆发了9次大的危机。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首先,从国际贸易的角度透视阿根廷的经济危机,我们可以发现,阿根廷在国际贸易中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导致阿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曾陷入债务危机的困境,从1982年-1992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率仅为1.8%,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非洲地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作为解决拉美地区经济困难的灵丹妙药,为此,20世纪的最后10年新自由主义政策在拉美地区盛行,阿根廷也就不能例外。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主张私有制、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折翅的潘帕斯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一、军政权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1976-1983)1976年军事政变后,马丁内斯·德奥斯任军政府经济部长。

他任职期间(1976-1981年),在军政府提出的“国家改组进程”纲领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被经济史学家称为正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他在任初期采取的主要调整措施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私人银行的支持下,实施稳定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赤字,平衡国际收支。

改变汇率政策,实施货币贬值。

削减公共开支,冻结工资,以减少公共部门赤字。

争取国外资助(融资和直接投资),以扩大国内投资。

在经济危机得到初步控制后,他采取了以下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实行经济开放,开放国内市场,降低进口关税,鼓励进口。

改革宏观经济结构,中止对工业出口的补贴。

国有服务业转由省级经营,取消联邦分税制给各省的补贴。

改革金融体制,实行金融市场自由化。

为此,实行利率自由化,批准建立新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国家为私营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提供担保。

1978年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允许比索逐月贬值。

实行高利率,国家保证购买美元的自由。

马丁内斯·德奥斯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发展本国工业,但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高利率和自由买卖美元的制度,有利于投机资金的流动,而不利于产业发展,所以外资进入阿根廷后,没有投向生产领域,而是流入金融体系。

大量拥入的外国资金,形成的庞大投机资金,给国家金融带来巨大冲击。

在金融业暂时兴旺的同时,进口的开放,使本国工业生产部门受到严重冲击,生产下降,就业减少,大批企业倒闭。

民族工业陷入严重衰退。

冻结工资的政策导致1977年工资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下降30%。

国内地区经济持续恶化。

逃税严重,财政入不敷出。

有专家评论甚至指出,阿根廷又回到了100年前的农牧业出口经济的时代。

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政府不得不推迟汇率改革,导致比索高估。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基本原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根廷实行了一种固定汇率制度,这意味着阿根廷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是固定的。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制度最终崩溃了。

首先,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崩溃的一个原因是社会政治因素。

阿根廷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问题,导致了外部债务的增加。

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国内的金融动荡,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崩溃。

其次,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也与国内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有关。

在过去几十年里,阿根廷的银行业一直存在监管不力和腐败等问题。

银行家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勾结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一步削弱了货币局制度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也揭示了固定汇率制度的局限性。

一方面,固定汇率制度使得阿根廷失去了调整汇率以应对经济变化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固定汇率也导致了货币局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如果干预失败,就会掏空外汇储备,使得货币系统更加脆弱。

那么,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给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哪些启示呢?首先,一个明显的启示是政府应该更加关注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

这意味着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如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等,以避免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恶化,并稳定价格水平。

其次,金融监管应该更加严格。

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崩溃的原因之一是银行业存在监管不力和腐败问题。

其他国家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银行业的稳定和透明度,进而增强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另外,固定汇率制度的局限性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他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到各种因素,如经济周期、国际贸易情况等。

采用灵活汇率制度,例如浮动汇率制度,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变化和外部冲击。

此外,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也提醒我们,全球金融体系的紧密关联性。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不仅对阿根廷本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

因此,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一)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一)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一)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进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经历了重大的社会转型,智利和阿根廷是其中两个不同的典型。

智利因结合本国国情而进行的有选择性的改革获得成功,由拉美的“无名小卒”跃升为近10年来拉美发展最快和最稳定的国家;阿根廷则因一味地按“外来处方”进行“最彻底的”改革,反而一度陷入严重的危机,从拉美“最发达的国家”沦落为“无足轻重”的角色。

智利和阿根廷的经验与教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智利,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社会转型智利和阿根廷是20世纪末拉美国家中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两个不同的典型,两国均奉行了新自由主义发展战略,经历了由内向的工业化社会向外向的自由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

智利因进行了有选择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政府治理稳妥得当,由拉美的“无名小卒”跃升为近10年来拉美发展最快和最稳定的国家;阿根廷由于进行“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政府治理有失偏颇,从拉美“最发达的国家”沦落为“无足轻重”的角色。

智利和阿根廷通过新自由主义改革而实现社会转型的经验与教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智利和阿根廷进行新自由主义改革而实现社会转型的异同智利(从20世纪70年代起)和阿根廷(从90年代起)两国先后放弃长期奉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大刀阔斧地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由此引发国家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和外交策略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基本实现由封闭的内向的工业化社会向开放的外向的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化。

总体来说,智利和阿根廷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引发的社会转型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两国改革与转型的时间不同步智利的转型时期起始于1973年上台的军政府时期,发展于1990年实现民主化进程后的文人政府时期,完成于2000年上台执政的拉戈斯政府。

阿根廷的转型期起始于1989年上台的梅内姆政府,发展于1999年后的德拉鲁阿等多届政府,至今仍在转型过程之中。

显然,智利的转型较阿根廷要早,且较阿根廷要成功。

浅析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及启示

浅析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及启示

浅析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及启示作者:谢雨萌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8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经济陷入经济动荡。

为应对危机,卡洛斯·梅内姆(Carlos Menem)政府自1989年起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

政策推行初期收效明显,而其弊病也很快显现,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浅析其失败原因,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总结启示。

关键词: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启示中图分类号:F091.3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02一、新自由主义在阿根廷的实践(一)新自由主义变革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因政府过度支出、劳动成本大幅上升以及社会生产不足,阿根廷陷入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经常账户及政府财政长期赤字,对外债务高企,通货膨胀一度高达3000%。

1982年阿根廷与英国的领土之争进一步激化危机,使得资本持续外流加剧,国家储备迅速消耗。

1989年,阿根廷右翼的正义党①领袖卡洛斯·梅内姆(Carlos Menem,任期1989年-1998年)当选阿根廷总统。

为应对经济危机,其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及“华盛顿共识”②经济政策,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

具体政策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服务、贸易私有化,金融业向外资开放,削减关税,放松资本流动限制等。

此外,1991年3月,卡洛斯·梅内姆政府更标志性的宣布推行“兑换计划(Convertibility Plan)”,通过立法建立货币委员会(Currency Board),将阿根廷新比索与美元汇率锁定为1:1,从立法层面限制政府通过印钞解决其财政赤字,同时限制阿根廷央行采取被动的货币政策,即其货币政策只能是对货币供需情况的被动调整和响应。

(二)新自由主义政策效果“兑换计划”推行初期,成效迅速显现,通胀水平从1990年2313%直线下降至1993年的10.6%;企业生厂力快速增长,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有力带动经济发展;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迅速获得大量资本用以偿还其外债,汇率政策也有效缓解了资本外逃和高通胀的问题。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

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论文报告: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与社会转型的成败摘要:智利和阿根廷是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自由主义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改革以来,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分别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背景和动因、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改革的社会后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智利和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成败,并以一些相关案例来说明。

关键词:智利、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社会转型、成败一、背景和动因1.1 两国自由主义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智利和阿根廷是南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自由主义国家,这是源于两国长期的自由主义传统,尤其是智利自20世纪初就开始大力推进自由主义改革,阿根廷也在20世纪的几次政治变局中不断呈现出自由主义化的趋势,促使两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逐渐朝着自由主义的方向转化。

1.2 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1970年代,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智利和阿根廷等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时国际经济关系的现代化出现了新的趋势,自由主义和全球化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这促使这些国家开始出现了新的主张和要求,不断寻求创新和发展。

二、主要措施及其结果2.1 经济改革:实现经济的市场化智利和阿根廷的自由主义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市场化。

在这一方面,智利表现得特别突出,凭借着其长期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智利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开放市场、贸易自由化、取消关税、私有化国有企业、削减政府开支等,这些政策减少了政府干预,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

2.2 政治变革:开放政治的市场化在政治方面,智利和阿根廷的自由主义改革实行的主要政策是开放政治的市场化。

其表现在政治参与的民主化程度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上。

在两国的这些政策下,一些社会阶层和个人增强了政治参与和表达的自由度,在政治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了包容和路口权。

2.3 社会文化的转变:理性化的市场化在智利和阿根廷的自由主义改革中,文化措施很少被提及。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刘晓亚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24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进行了彻底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主张反对政府干预,实施私有化、自由化。

改革初期阿根廷经济获得大幅度增长,但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2001年的经济危机标志了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败,这也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中国一、改革背景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阿根廷“失去的十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0.66%,债务总额增长率为139.93%,1989年阿根廷物价急剧上升,通货膨胀率高达3079.81%,生产大幅衰退,失业急剧增加。

1989年,梅内姆政府上台,全面接受了“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指导下实施大规模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1)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2)全面对外开放市场,取消进出口限制;3)推进金融自由化,最大限度地对外资开放市场;4)改革税收体制,统一税收等。

另外,为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阿根廷政府还出台了“兑换计划”,即货币局制度,具体内容为:采用美元与比索汇价1:1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为保证,中央银行不得弥补财政赤字;美元可自由兑换等。

二、改革效果阿根廷是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改革最彻底的国家,改革初期阿根廷在稳定宏观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改善财政状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积极效果;但后期消极影响开始显现。

1、积极效果(1)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除了1995年、1999年GDP增长率为负值以外,90年代阿根廷经济持续增长,1999年其GDP达到305.64亿美元,相比1990年增长57.20%。

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改善,人均收入持续上升,1991年、1992年两年增长率高于10%,十年间年平均增长4.27%。

(2)通货膨胀受到控制,物价趋于稳定。

在货币局制度下,中央银行不能通过发行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物价水平大幅下降。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从2001年初至今,阿根廷金融危机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初到2001年7月,出现债务危机。

2001年3月,阿根廷进入偿债高峰,而国内资本外逃却日益严重。

于是,在2001年3月下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付,主要内容是削减政府开支,降低赤字,与外国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整,这样暂时躲过一劫。

但是到了2001年4月中下旬,阿根廷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因内需不旺等原因,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阿根廷金融市场出现较大动荡,表现为股市指数下挫,债券价格狂跌,国家风险指数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到6月份和7月份,动荡加剧。

7月11日,阿根廷比索隔夜利率由10日收盘时的18%上升到45%。

到7月1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的汇率突然出现波动,到7月12日达到高峰,此时比索实际上已贬值5%左右。

由于经济恶化、税收减少和债务缠身等多种原因,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在7月11日推出了“零财政赤字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紧缩开支、削减工资和养老金、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以及扩大税源。

这项计划一公布,立即遭到反对党、工会及企业家组织的强烈反对,金融市场随之发生大规模动荡。

仅7月份,阿根廷股票主要股指梅尔瓦的跌幅就高达20%以上。

第二阶段:从2001年7月到2001年12月初,出现金融危机。

2001年8月中旬阿根廷金融形势进一步恶化,资本市场的崩溃一触即发。

8月21日,经过艰苦的谈判,阿根廷终于获得国际货币资金组织80亿美元的应急追加贷款。

作为交换条件,阿根廷承诺严格执行它的零财政赤字计划。

新贷款的到位使一度形势危急的阿根廷金融市场暂时趋于稳定。

10月底,当阿根廷政府计划与债权银行谈判,重新安排高达1280亿美元巨额债务的消息传出后,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动荡。

7月-11月底,阿根廷股市大幅震荡达10次之多,从7月初的406点跌至207点,创10年新底。

受此影响,阿根廷国家风险指数大幅飙升,从1600多点飚升至3157点,创历史记录。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一、引言阿根廷是南美洲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实践的标志性案例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廷政府经历了多次新自由主义改革,试图通过市场化、私有化、放松监管等手段来实现经济转型和增长。

然而,在多年的新自由主义实践过程中,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日益严峻,最终在2001年爆发了全面的经济崩溃。

这场危机给阿根廷及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国家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从阿根廷崩溃的背景和原因出发,深入分析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并通过案例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局限性和应对策略。

二、阿根廷崩溃的背景和原因1. 90年代的阿根廷自1989年卡洛斯·梅内姆上台以来,阿根廷展开了一系列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旨在推动市场化和私有化,并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开放贸易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一时期,国际收支变得平衡,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但这些改革同样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税收下降、财政赤字等。

2. 2001年阿根廷危机2001年12月,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阿根廷经济出现了严重危机,失业率、贫困率急剧上升,货币贬值,银行出现恶性连锁反应,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偿还外债。

危机前兆自1999年开始出现,阿根廷所受影响的与其他新兴市场危机时发生的相似。

3. 崩溃的原因a.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阿根廷在90年代实行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但这一理论是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面对结构性问题、通货膨胀和萧条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全球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容易出现问题,阿根廷也因此遭遇了崩溃。

b. 经济政策不当新自由主义实践中,阿根廷的经济政策不当也是崩溃的原因之一。

政府长期高额地花费在增强自己的权力而无所作为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如私人公司的增加,但政府自身的支出也持续增加,将政府的财政赤字拖入无法承受的地步。

c. 政治制度问题阿根廷也存在着政治制度问题。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分析(一)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分析(一)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分析(一)引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发展中各国充分利用各种“后发优势”,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学习引进高新技术技术改造而获得生产力的短时期高速度跳跃性发展,和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由于是高速度、全方位的急剧变革,各种目标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稳定、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等,相互之间并非完全相容,有时甚至激烈冲突。

比较发达国家早先的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更有挑战性,各种社会矛盾会更尖锐,需要总结、吸取的经验教训也更多更有现实意义。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集中表现在太平洋亚洲(括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印度)的新兴工业化带的崛起、拉丁美洲的“依附性”发展和中东(西亚北非)伊斯兰世界的变革,这里仅据北大现代化研究中心同人和自己的有关研究,从三大地区提取若干经验现实,总结五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一、应对“全球化”,处理好开放与自主、国家与市场的关系1.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在拉美国家中,阿根廷最早以应对经济全球化为目标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但也是最早陷入全面、深重发展危机的国家。

20世纪初,阿根廷位居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第6位。

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为3797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的80%,比同期的法国和德国都高。

但是,一个世纪后,阿根廷却成了一个“灾难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外资银行处在破产的边缘,准备撤出阿根廷;停止偿还1500亿美元的外债;5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GDP降至2100美元,比近1个世纪前的3797美元几乎减少45%,仅仅超过拉美5个最穷的国家。

阿根廷不但不像世界银行几年前曾经预言的那样是“即将进入第一世界的第一候选国”,而且正在沿着下坡路走向“第四世界”,直到现在它仍处在已历时5年之久而且还看不到尽头的经济衰退之中。

阿根廷危机的思考

阿根廷危机的思考

阿・根・廷・危・机・的・思・考吴国平去年年末,阿根廷爆发了一场历史上较为少见的危机,尽管这场危机既没有在拉美地区引起比较强烈的“探戈”效应,也未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的震动,但它却在阿国内激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社会关注。

去年十一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停止向阿根廷提供贷款,阿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态度,但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未能缓解局势,反而使危机一步步加深,最后演变成一场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危机。

危机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由债务支付危机逐渐演变成金融危机,最后导致全面的经济危机。

政府不得不暂停大部分银行业务、临时关闭外汇自由市场,国民经济几乎处于瘫痪之中。

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应急性调整措施,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从而导致阿根廷进一步陷入政治和社会危机。

去年十二月初,阿政府为了避免金融系统的崩溃,采取了冻结银行存款、限制现金提取的紧急措施,造成社会的强烈不满。

阿根廷全国举行总罢工,抗议政府的政策,老百姓自发地或有组织地敲着锅盖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政府恢复银行存取款自由。

政府和群众之间形成了激烈的对抗,出现了街头流血事件。

与此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骚乱,全国数百家超市被抢,从而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形势处于失控状态。

在经济和社会危机的冲击下,阿根廷国内政局出现了剧烈动荡,最后同样演变成政治危机。

从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今年的一月二日,阿根廷先后出现过五位总统、三届政府。

政府在危机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应对无方。

今年二月,围绕政府冻结银行存款是否合法的问题,阿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二月一日,抢在政府即将向议会提交二○○二年预算之前,阿最高法院判决政府采取的冻结银行存款的做法是违法的,从而使政29府与司法机构出现了对抗的局面。

二月七日,阿根廷众议院弹劾委员会正式对弹劾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案件立案调查。

阿政局出现了更加复杂、微妙的局面。

阿根廷危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因素。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及启示阿根廷作为拉丁美洲的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曾被誉为“鹰派”国家,但其货币局制度的崩溃一度令整个国家陷入恶性循环,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不少启示。

本文将从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原理、危机前的政策调整、危机的爆发与应对措施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原理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建立于1992年,它的主要理念是通过严格的货币政策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并维持汇率稳定。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设定固定的汇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此来稳定汇率和通货膨胀率。

另一方面,阿根廷货币局的国际储备主要由进口、债务和外国投资所产生的外汇收入构成。

阿根廷货币局的制度虽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也为阿根廷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上出现了问题留下了伏笔。

危机前的政策调整早在2001年,阿根廷就开始出现经济问题,包括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和经济衰退,这些问题被认为是阿根廷政府长时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和过分严格的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

政府当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缓和局势,例如开放经济和贸易等以吸引外资,但未能解决较大程度上的经济问题。

在2002年,危机进一步深化,特别是财政危机。

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政府开始派发纸币,并提高了利率,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问题。

随着政策的失败,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达成2002年的41%。

因此,阿根廷采取了多种政策来缓和通货膨胀压力,如积极开展价格和工资谈判,以及通过发行保障型银行票据来获得流动性。

危机的爆发与应对措施尽管采取了多项政策,但国家经济危机仍是不可避免。

2002年底,在遭遇连续5年的经济衰退和政治失败后,阿根廷经济在2002年12月大规模崩溃,政府被迫将比索与美元的汇率从1:1调整到1:4,后者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支持下,根据紧急协议,政府保留了更多的家庭储户来换取比索。

崩溃后,经济陷入了长期衰退,约一千万人失业。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教训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教训

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教训
董正华
【期刊名称】《科学决策》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阿根廷政府应对经济全球化战略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没有能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开放与自主的关系。

尽管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但突如其来的贸易自由化使许多本国工业和生产陷入破产。

国有企业私有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邮政、航空、铁路系统、社会保险、国家石油公司以及所有公用事业都被卖光.而且售价低得惊人。

【总页数】5页(P11-15)
【作者】董正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78.30
【相关文献】
1.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缘何失败
2.现代化发展的失衡与危机--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再思考
3.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帝国主义新形态(下)——以阿根廷为例
5.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帝国主义的新形态(上)——以阿根廷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展经济学案例3 动荡不定的阿根廷经济

发展经济学案例3 动荡不定的阿根廷经济

案例: 动荡不定的阿根廷经济阿根廷共和国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海岸线长4000余公里。

面积278万平方公里。

人口 3700万(2000年)。

其中白种人占97%,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

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8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阿根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这为阿根廷发达的农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葵花籽等,2001年粮食总产量为6748万吨,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1999年阿根廷牛存栏4905.67万头,屠宰量1241.14万头,牛肉产量265.2万吨,出口33.8万吨,出口收入为6.5亿美元。

同年羊存栏1710.53万头,年屠宰量47.3万头,产羊毛6.5万吨。

1999年阿根廷牛羊及其肉类出口收入达19.34亿美元。

发达的农牧业,阿根廷成为世界粮食和肉类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世界粮仓肉库”之称。

阿根廷还拥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银、铀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 铀矿资源储藏量2.94万吨,名列拉美之首, 除此以外,目前已查明的蕴藏量还有:石油4.11亿吨,天然气6886亿立方米,煤炭6亿吨,铁3亿吨。

阿根廷拥有50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同时还为阿根廷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1991—1996年,渔业是阿根廷第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增长率为214%。

1999年捕鱼量达101.28万吨,出口收入为5.05亿美元。

2000年捕鱼量达85万吨,出口收入为5.9亿美元。

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劳动力拥有较高的素质以及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将近70年稳定的政局,使阿根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富裕的国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根廷崩溃: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价美刊《美国展望》杂志2002年1月1日号刊登了马克·艾伦·希利(Mark Alan Healey)和欧内斯特·西曼(Emesto Seman)题为《正统的代价》的文章,分析了阿根廷在新自主义这一当前国际正统经济理论的支配下,如何从繁荣跌入萧条的过程,认为阿根廷最初几年的繁荣是通过出卖国有资产吸引外资和借外债实现的,这必然导致其后一阶段的萧条。

文章主要内容如下90年代,阿根廷渡过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代啊,那是一个经济奇迹出现的年代。

高度的腐败和混乱的管理似乎被一系列自市场改革和大量外资的涌入所扫清。

多年的高通胀和经济不景气被比索钉住美元的稳定汇率和每年稳定在8%的经济增长率所取代,在墨西哥和亚洲的金融危机中似乎毫发未损。

一夜之间,阿根廷的改革成了自市场改革的典型案例。

阿根廷曾是新自主义经济宣传的典型。

它对一切进行私有化,限制工资,限制社会性开支,保持货币稳定,向外资敞开大门。

但是这样大好的一切是如何轻易地陷入不断加深的经济萧条、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和不断增加的债务中的呢?梅内姆在1989年一系列戏剧性变化中掌握了政权。

他终止了庇隆主义的一贯政策,而采取了新自主义的一系列政策:削减开支、开放市场和私有化。

但这些改革并没有立刻消除通货膨胀,通胀率依然高达1100%。

1991年8月,梅内姆的第三任经济大臣多明戈·卡瓦洛成了这场改革的核心。

他实施了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一比索兑换一美元。

美元枷锁开始时,强势货币、原来被压抑而新被释放出的需求以及贸易障碍的突然降低一起产生了一个消费繁荣。

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大型购物中心建起来了,同时成千上万的工厂和小商店倒闭了,它们竞争不过闪亮的进口商品。

这些在一开始就很明显,但被人解释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大量外资的涌入开始时刺激阿根廷的经济每年增长8%,使人们相信国内工商业的大量倒闭是无关紧要的。

但是政府是以卖掉国有资产来推进投资热潮的。

在短短的几年里,政府将电信、供水、石油、煤气、电力、铁路、地铁、航空、机场甚至包括邮政服务都卖给私人投资者,其中大部分是外国人。

与此同时,魔法般扩张的消费市场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公司的进入,他们普遍都是先收购本地已有的工商企业,然后再加以现代化。

从面粉厂到汽车制造厂,外国资本占领了阿根廷经济的战略要地。

1995年,阿根廷最大的十家银行中,本地银行占到6家,但到现在,仅剩一家。

与此同时,新自主义者的报告又宣扬使劳动力更顺从的必要性,因此政府开始减少劳工的权利。

同时越是具有活力的部门变得越集中,资本越密集,也更多地为外国人所拥有,而且更富有利润。

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工人的工资却陷入停滞,而且工人的数量减少了。

在经济的其他方面,工资和就业率都下降了。

即使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份里,据官方的测算,工商业也没有创造任何新的就业机会。

所有就业的增长都出现在非正规的经济部门——影子经济中:现在在900万进行经济活动的阿根廷人中有400万人的工作不在国家的统计之内。

即使是签有正式合同的工人的权利也被系统地慢慢地剥夺了,因为现在工商业主能将低工资、长工时、专横的时间安排、长试用期强加于(或者通过已经腐化了的、不为工人所信任的工会领导人的同意)工人身上。

历史上阿根廷是一个劳动力短缺、低失业率的国家,但自1991年以来,失业率一直高于12%,现在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8%。

这些严厉的政策正使得中产阶级减少,产生了一个新的、被社会学家称之为“新穷人”的群体:坚信会比他们的父母穷的第一代人。

工业就业人数缩减了近1/3,贫困率稳步上升,“新穷人”和旧有的穷人一样只能眼看着阿根廷社会保障的日益削弱。

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成了问题的关键。

于政府仅能在钞票可以被兑换成美元的情况下才能印更多的钞票,所以经济只有通过获得直接投资、出售国有企业、出口盈余或者贷款等方式引入更多的外资才能得到发展。

在最初的一阵私有化的浪潮过后,新的外资的进入慢下来了。

1994年因墨西哥比索的突然贬值而引发的席卷整个拉美的金融危机进一步使外资的进入减少了。

与此同时,美元的升值使出口商品昂贵得卖不出去,于是增加货币供给和发展经济的惟一办法就是举债。

在修订了宪法后,梅内姆轻松地获得了连任。

在他的第二任期内,阿根廷的外债翻了一番。

出于选举中赢得各省支持的政治需要,1995年阿根廷尝试以国家补贴雇主的办法提高就业率,然而这没有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却使国家的债务负担一年上升了100多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明知这种情况迟早维持不下去,但是它们继续将阿根廷作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典范;根据所谓正统理论,国有企业因为容易滋生腐败而值得怀疑,但私有化也会产生腐败。

在私有化进程中,腐败不是偶发的,而是严重存在的,常常政府最后付账。

国有资产的出售过程中行贿、受贿、补贴、秘密交易和诈骗比比皆是,涉及许多政府高层官员和大的跨国公司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花旗银行等,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但国际金融机构、美国、欧盟只是象征性地反对一下。

阿根廷航空公司的情况可以作为一个极好的例证。

该公司被出售前是盈利的,但是政府为了做成这笔出售生意承担了10亿美元的债务。

几年后为了使它继续运行下去,政府又承担了另外近十亿美元的债务。

大部分国家投资和航线收入进入了私人账户和国外银行,而政府得到的是三倍于该公司所值的债务,却还不能拥有该公司。

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阿根廷政府是如何卖掉它所拥有的一切和如何形成两倍于此前的债务的。

同时,美元的自兑换并没有将外逃资本吸引回来,而是为资本外逃大开方便之门。

1990年,阿根廷外逃资本估计有480亿美元(大约等于那时国家负债的数字)。

今天阿根廷海外存款最保守的估计是1000亿美元,而国内银行的储蓄仅为650亿美元,而且还在下降。

受指控的正统经济学在经济起飞的奇迹之后紧接着的是持续数年的悲剧,这并不矛盾,因为这是一个序列的前后两个方面;经济奇迹与这样的悲剧的产生具有相同的原因。

在繁荣破灭时,正统理论的解释者们坚持说问题不在于已进行的改革,而在于还未进行的改革。

他们许诺说,只要政府能进一步调整,只要劳动力市场能再自一些,增长和外国投资会重新回来。

正统理论不但没有正视问题,反而使情况变得更糟糕了。

他们将危机的首要原因归结为经济层面的,甚至是金融方面的。

但阿根廷崩溃的原因并不是于经济,而是于政治。

在面对国际金融集团推动的和国内精英所拥抱的短期追求时,阿根廷缺少的是政治力量、领导和创造力:它所缺少的不是正统的方案,而是放弃已失败的模型的政治魄力。

当德拉鲁阿在1999年11月执政时,阿根廷的经济萧条已持续了19个月。

德拉鲁阿想使这个新自主义模式更干净:力图建立无腐败的可兑换制度和更平等的经济增长。

于害怕与美元脱钩引发超级通货膨胀和受到以美元进行投资的大商人的压力,德拉鲁阿发誓要坚持目前的汇率体系。

但新政府的承诺很快就成为没有出路的陷阱。

为急切地向投资者证明自己,德拉鲁阿提高了税率、削减了开支、通过了长期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要求的劳动力灵活法案。

这个灵活法案的通过据说得益于政府对持反对立场的议员的贿赂。

这件事遭到了司法界的控告。

这个控告导致副总统辞职,使执政联盟分裂成两派。

当现代化成为一个不惜任何代价都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一切都被私有化时,腐败就会泛滥,就会破坏政府的合法性,破坏制度,最终破坏民主生活。

将现代化作为首要目标而置公民的权利于不顾,德拉鲁阿将二者都破坏了。

在很短的时间内,德拉鲁阿牺牲了他最宝贵的政治联盟,挥霍掉了他的政治资本。

他的政治基础已只剩下他的副官对他的忠诚了。

德拉鲁阿将不能从事任何有风险的政治行动,这一年,他的政府甚至都没有能为危机推迟到来节约一些时间。

在维持稳定的名义下,德拉鲁阿为实现短期目标而放弃长期目标。

自他执政以来,政府所做的一切就是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建议的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削减政府开支。

每一次削减都加深了经济萧条,税收收入的减少又迫使进行新一轮的削减。

这个国家就像一只被要求停止吃东西的驴:当它不按要求做时,它会挨鞭子,而当它做了以后,它饿死了。

这样一个不断下降的螺旋牺牲了两位经济大臣,并使卡瓦洛官复原职。

卡瓦洛不顾削减开支会加深危机的意见,宣布了新一轮的削减计划。

在几个月内,最糟糕的预言应验了。

阿根廷被迫违约拖欠1320亿美元的债务。

国外的私人公司和金融部门力图维持比索与美元间的汇率,以使它们的投资保值。

然而出口商却希望比索与美元脱钩,使比索贬值。

于不能满足国内的愿望,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以打白条的方式支付拖欠好几个月的工资,这是一个试图掩盖贬值的令人绝望的方法。

11月,卡瓦洛规定每个账户每周只能取250美元。

为了保护可兑换制度,他将货币都锁在了银行里。

这项措施摧毁了建立在现金交易基础上的影子经济,大大加深了经济的不景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要求削减10%的预算,这将破坏仅存的一点社会保障网,使萧条加深。

这样恶性循环又开始了:政府显得越弱,金融市场的力量就越强,这又进一步削弱了政府,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的力量。

德拉鲁阿的支持率仅为一位数,卡瓦洛的魔力也消失了。

民意测验表明,大多数拥有工作的阿根廷人预计自己会失去工作。

在周围世界都成了碎片的时候领导人忽略了人民的意愿,只顾着为一些小事展开争论,结果是政府完全崩溃。

政治领导的缺乏仅使少数人受益,而使大多数人看不到任何长期或短期出路。

在阿根廷崩溃的时候,布什政府正以市场化重建阿富汗。

美国对阿根廷、阿富汗和世界其他国家开出的异乎寻常地相同的药方再次表明,华盛顿对世界局势极端不同这一情况的认识力不从心。

难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能应付发展过程中的政治问题的挑战吗?所有的一切都表明它们不能。

在美国政府的鼓励下,这些组织继续推进市场化的信条而极少考虑到此前的失败。

布什政府所推行的自贸易协定,很有可能加深目前席卷拉美的危机。

现在所提出的建议仍然是我们熟悉的正统方法:增税,削减工资和财政预算,以新一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来还清短期债务,以及在比索贬值后重新将比索钉住美元。

恢复仍然不会到来,所缺少的仍然是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和创造不同出路的政治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