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是你自己做的吗?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块正方形木板,一边截去15厘米,另一边截去10厘米,剩下的木板比原来面积减少1750平方厘米,那么原来正方形木板边长是()厘米。

A.75 B.74 C.76 D.772.在图中,梯形的上底是6cm,下底4cm,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0c㎡,空白部分的面积是()c㎡。

A.12.5B.15C.25D.503.从学校到电影院,小王要走15分钟,小红要走12分钟.小王与小红的速度比是()A.5:4 B.4:5 C.5:9 D.不能确定4.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两个三角形是5根,摆9个三角形要()根小棒.A.15 B.17 C.195.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积的比是3:2,它们高的比是2:3,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

A.32B.34C.436.按下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当摆放8张桌子时,可以坐()人。

A.30 B.32 C.34 D.367.天气预报“明天下雨的概率是90%”,下面()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A.明天肯定下雨B.明天不大会下雨C.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8.在5.072亿这个数中,“7”表示( )。

A.70 B.7个十分之一 C.700万 D.7000万9.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与顶角的比是1:6,这是一个()三角形。

A.直角B.锐角C.钝角D.等边10.李庄有旱田12公顷,恰好是水田的,这个庄有水田()A.84公顷B.48公顷C.80公顷D.40公顷二、填空题11.看图填空。

(1)量一量(取整厘米数)东风小学平面图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这所小学实际占地面积是(_____)平方米。

(2)传达室在教学楼的(_____)方向,教学楼在艺术楼的(_____)方向;操场的西面是(_____)。

12.一个圆柱形水桶,里面盛48 L水,正好盛满。

如果把一块与水桶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铁块完全浸入水中,水会溢出来。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参考答案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参考答案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任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2、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

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三大类。

4、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5、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6、“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问题探究法与发现法基本相同,它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

7、《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

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属于认知领域。

8、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910、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5)撰写教学案例。

11、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

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12、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其二,(教师提供问题);其三,(学生提出问题);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

小学数学观摩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含试卷)

小学数学观摩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含试卷)

小学数学观摩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材解读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比基本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稍复杂一些,题目所求的数量不是已知的几分之几所表示的数量,而是与这个数量有关的另一个数量,它是基本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发展。

所以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基础是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而一步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依据实质上是分数乘法的意义。

教材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重点突出先求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整数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要求的数量的解题思路。

这种解题思路,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是后面用方程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在解题思路、数量关系与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完全一致的。

同时也与中学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相一致,为中学应用题学习打基础。

所以这种思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务必是每位学生都能熟练的掌握。

教材在这种方法解答后,提出了“还有其他的解法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二、目标预设1、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生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初步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每位学生务必学会先求单位“1”这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整数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要求的数量的解题思路,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2、在此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解题时开放思路,探讨其他解答,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达到灵活解答。

以此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体验解答问题的多样性。

3、让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生、形成、解决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眼光,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数学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学会先求单位“1”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整数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要求的数量的解题思路,提高思维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20年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20年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练习题及答案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计算及相关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

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

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意义。

2.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3.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融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

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2.依据儿童心理学有关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理论,直观演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结构与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的特点。

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加深其印象,验证操作结果,也便于比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含试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含试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是你自己做的吗?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某班学生接近50人,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该班学生的获得一等奖,获得二等奖,获得三等奖,其余获得纪念奖。

这个班的人数可能是( )。

A .49B .24C .48D .56 2.图中能作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有( )个A .1B .2C .3D .43.一个圆柱与圆锥体的体积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体的底面积的3倍,圆锥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的比为( )A .3:1B .1:3C .9:1D .1:94.过直线外一点,能画( )条与直线垂直的线。

A .1B .2C .无数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相等,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则圆的面积是( )平方米。

A .15.7B .62.8C .12.56D .25.126.钟面上的时针指向6时,那么分针指向( )。

A .3B .6C .127.六一节期间,一种儿童运动服装八折优惠,这种运动服装比原价降低了( )A .80%B .20%C .22201111222Q mv mv mv =+ 8.六(2)班总人数一定,升学考试获得优秀的人数与优秀率(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D .无法确定 9.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8.4的算式是( )。

A .18.4×0.99B .18.4÷0.99C .18.4÷1.99 10.与97.2÷2.05的得数相等的是( )A .9720÷205 B.9.72÷20.5 C .972÷205二、填空题11.(______)分=2时40分=(______)时;7900 mL=(______)L=(______)m 3。

12.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最长的边长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13.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942平方厘米,体积是2355立方厘米,它的底面半径是(__________)。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2)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情景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学问题。

(×)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而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的过程。

4、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和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上面提到的是自学,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的空间。

5、《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彼此独立的。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P1—26、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起点能力。

(√)7、“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及答案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及答案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及答案1. 复习题1.1 选择题1. 下列哪个图形没有对称性?A. 正方形B. 矩形C. 五边形D. 长方形2. 一根长方形木块,长4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

如果将它锯成1厘米厚的正方形小木块,最多能得到几个小木块?A. 4个B. 8个C. 12个D. 16个3. 小明有一个硬币,正面有数字1,反面有数字2。

小明将硬币掷了3次,每次都落地时的数字为1的概率是多少?A. 1/2B. 1/3C. 1/4D. 1/84. 一个六面体立方体的其中一个顶点被削去,称为截顶立方体。

截顶立方体有几个面?A. 5个面B. 6个面C. 7个面D. 8个面5. 甲、乙两个种子袋中各有红、白两种种子。

甲袋中红种子数是白种子数的2倍,乙袋中红种子数是白种子数的3倍。

如果两个袋子中白种子的总数相等,甲袋中红种子的总数是乙袋中红种子总数的几倍?A. 1倍B. 2倍C. 3倍D. 4倍1.2 填空题6. 70千克 = ________ 克7.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 ________ 厘米。

8. 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它的周长是 ________ 厘米。

9. 两个相似的三角形的边长比是3:2,如果小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那么大三角形的周长是 ________ 厘米。

10. 用最简分数表示0.6: ________.2. 答案1.1 选择题答案1. C2. B3. C4. D5. B1.2 填空题答案6. 70千克 = 70,000克7.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 6厘米。

8. 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它的周长是 24厘米。

9. 两个相似的三角形的边长比是3:2,如果小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那么大三角形的周长是 27厘米。

10. 用最简分数表示0.6: 3/5.通过上述复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你加深对《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参考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参考答案案例分析练习题参考答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P7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P383、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P7 4、“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P10 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总和。

P21 6、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课间活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课间活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5.创意题:请学生设计一个课间活动,旨在提高同学们的时间利用效率和增加乐趣。作业中需要包含活动名称、目标、内容和方法。
示例答案:
1.实践题答案:
家庭活动:吃饭
开始时间:18:00
结束时间:18:30
活动时长:30分钟
2.思考题答案:
我计划合理安排课间活动时间,例如在课间活动时完成作业或阅读书籍,确保课间时间不被浪费。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时间记录和珍惜时间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时间记录和珍惜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时间认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课间活动》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形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数学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道德素养四个方面展开。
1.数学素养:通过观察和记录课间活动的时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表,掌握时间的读写方法,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素养:在观察和记录时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时间记录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时间记录和珍惜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时间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分析考题

小学数学教案分析考题

小学数学教案分析考题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小学生常见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辅书籍;
2. 教具:计算器、白板、彩色笔;
3. 作业本:准备好练习题目的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如加法运算的规则和加法表;
2. 新知:介绍今天学习的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加减法计算当中的进位和借位;
3. 练习:让学生在白板上计算下列加减法题目,并让他们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
a. 27 + 14 =
b. 56 - 23 =
c. 38 + 19 =
d. 72 - 31 =
4.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一些有趣的加减法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5. 讨论总结:和学生一起讨论今天学习的难点和容易错的地方,纠正学生的错误,深入解释相关数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发下作业本,并让学生完成里面的加减法运算题目,以便后续课堂复习。

考题范本:
1. 46 + 29 =
2. 85 - 37 =
3. 63 + 24 - 15 =
4. 72 - 28 + 13 =
(注意:题目难易程度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数学课培养计算能力的案例与反思(含试卷)

小学数学课培养计算能力的案例与反思(含试卷)

小学数学课培养计算能力的案例与反思案例资料〖教学设想〗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教材内容的特点,我设想在复习阶段完成两步(包括含有小括号与不含小括号)混合运算以及不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为本课例题的教学打好基础,然后将例题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凭借已有的认识进行试算,再交流总结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在品尝获得知识的乐趣的同时更明确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然后通过生动有趣,富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应用数学知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具准备:课件小卡片若干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火车接龙30×15 21×40 25+24 40×80043×2 450÷9 96—18 13×30020×34 25×100 56×10 67+12300÷50 3×120 60×90 70—38〖说明:按照惯例首先进行口算练习。

快节奏的口算训练在训练学生的心算能力的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效实现了从课间到课上的注意转移,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2、考考你的眼力(说出先算什么,教师画横线表示出运算顺序)(1)15—6+9 72÷8×2(2)300—120+25×4 6×3—18÷3(3)(38+12)×50 60÷(5×4)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这三组题的运算顺序都不相同,第(1)组题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建议及课本习题解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一比》教学设计建议及课本习题解析

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习目标1.结合“比一比”的现实情境,体会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猜数游戏”活动,感受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编写说明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1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本节引导学生讨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一般都是在两个数之间进行大小比较(极少有在三个数之间找最大最小的情况),所以,较多地借助如小方块等直观模型和数数的方式解决问题。

而在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由于数字大、数位多,被比较的数的个数也增加了,所以小方块和数数的方法缺少可操作性。

因此,在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教科书呈现了多种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当然,学生中不一定有人能很理性地通过数位顺序表来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

此外,教科书还安排了“试一试”,借助数线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谁最矮?由给出的四座山的高度中找出最矮的。

当面对多个数进行比较的时候,首先通过明显特征找出最小或最大的数往往是推动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节课的情境图中给出的四个数,有三个是四位数,有一个是三位数,所以学生会很明显看出香山最矮;有的学生会借助数位顺序表,把四座山的高度写在数位顺序表的下方,很容易看出结果;当然,也会有学生从其他角度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在四座山中,三座都比1000米高,只有香山低于1000米,所以,香山最矮”。

·谁最高?由三座山中找出最高的。

这三座山的高度都是四位数。

位数相同时怎样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学生结合原有的经验和数位顺序表上的特征,会提出“位数相同时,要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哪个数大,哪个数就大”;也可以用很生活化的语言,结合情境进行比较,如黄山和泰山都是一千多米,华山二千多米,所以华山最高。

·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在位数相同、最高位数字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座山的高度。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这是一道数学命题,请你结合学生发展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家里来了一客人,妈妈给了小涛34元钱让他去超市买雪碧,要求雪碧的总体积大于13升。

超市中的雪碧有两种规格,请你帮小涛设计出不同的购买方案。

(每设计出一种正确的方案得1分,每人至少写出3种不同的方案,多写1种另加1分,加满3分止。

)方案大瓶(2.5升) 小瓶(1.5升) 总体积总价单价5元单价4元(升) (元) 1 ( 瓶( )瓶2 ( )瓶( )瓶3 ( )瓶( )瓶4 ( )瓶( )瓶5 ( )瓶( )瓶6 ( 瓶案例一的命题既关注了学困生和中等生,又关注了优等生,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发展,让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了展示,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

【案例二】这是一位优秀教师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问题:张、李两位师傅合作生产一种机器零件,张师傅3小时加工15个,李师傅4小时加工24个。

根据这些条件,请判断张、李两位师傅中谁是老师傅。

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开始了集体交流。

生1:李师傅是老师傅,因为他每小时做6个零件,而张师傅每小时只能做5个,所以李师傅是老师傅。

生2:李师傅是老师傅。

因为他做得快,说明他经验丰富,做得比较熟练。

生3:张师傅是老师傅。

因为他年纪大了,做零件又精雕细刻,所以做得比较慢。

生4:张师傅是老师傅。

李师傅做得快,是因为他年纪轻,只图快,不注意零件的质量。

(请你谈谈对这个课堂教学片断的看法)案例二所呈现的是比较开放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的题目。

解答这类题目,不仅能使有着不同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而且通过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不同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个性的。

小小的一些改变,使学生不再害怕考试、讨厌考试,而是喜欢考试。

因为,在考试中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情有趣有用的,自己的个性也可以得到展示。

这样的考试给学生带来了乐趣,带来了成功!这正是数学考试所追求的境界【案例三】《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真题案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真题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模板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部分中,通常会考查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有时只要求考生设计导入环节、新授环节并说明理由。

下列是常考内容的作答模板,供考生参考。

题型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认识()的含义,理解()的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运用()的方法进行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思维以及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题型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音频/动画)实物模像直观让学生对情境产生思考。

学生活动:在刚才展示的情境里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活动:在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第二步:讲授新课。

环节一:初步感知教师活动:教师提出目标问题,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或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学生活动:根据目标问题经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环节二:自主探究教师活动:教师再次抛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并组织学生思考或自主探究后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环节三:总结应用教师活动:教师简单梳理本节课得出的主要结论,将问题进行变式,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的思维活动,得出(),加深对()的理解。

第三步: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板书、口述等形式展示有关本课知识点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作答,可以找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进行板演,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多层次的练习,巩固()的知识/运算方法。

第四步: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案例模拟题目及解答——教师招聘

小学数学案例模拟题目及解答——教师招聘

案例分析题1.请你对下面“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如果是你讲这节课想怎样创设情境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1994--2005年之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

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1999年是兔年,是从2月16日开始的。

生2:我发现2001年是蛇年,是从1月24日开始的。

听到这里,上课教师的表情凝重,可是学生的回答依然在这无关的信息上进行着,教学进入了尴尬的境地。

原来教师发给学生的每一张年历表的表头上,都有这样的字眼:X年(X月X日开始)。

…2. 下面上《“1——5”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请你依据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加以简评。

教学目标: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简评:(1)全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具体(数量、数序、数感)。

(3)准确(会用、体验、感知)。

(4)突出了学习方式的更新$3. 分析下述教学片段,从数学课堂即兴评价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情境:在学生认识了射线的特征后,教师要求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看作射线,你还能举出一些射线的例子吗生:我认为手电筒和太阳射出来的光线不是射线,而是线段,因为它在发射的过程中被东西挡住了。

我认为头发是射线。

师:同学们怎么看的师:如果我们大胆地假定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头发都是朝着一端笔直地长,再假如你长生不老,而且永远不剪头发,那么你的头发就是射线。

答: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评价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分析,做出必要的解释,提升发言的品质,在上例中教师用了几个“假如”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举的例子的片面性,可谓一举两得。

自考本科小学课堂教学案例评析(数学)模拟题及答案

自考本科小学课堂教学案例评析(数学)模拟题及答案

自考本科小学课堂教学案例评析(数学)模拟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展示圆形图片、硬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总结圆的特点,这一教学过程主要遵循的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题干中老师“先呈现了小圆片,让学员摸一摸看一看”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圆的样子,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故本题答案选A。

2.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不承载的是()。

A知识B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D实践活动正确答案:D解析主题图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资源,它可以承载知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主题图,学生可以在直观的图形中观察到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同时,主题图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选项D 都是正确的。

3.关于可能性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概率是频率在理论上的稳定值B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C在一次具体的试验中,可能出现与理论概率不同的结果D概率只能取大于0小于1的数值正确答案:D解析概率不是只能取大于0小于1的数值。

在实际应用中,概率可以取任何实数。

4.我国中小学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意义不包括以下哪项?()。

A养成数据意识B建立随机的观念C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D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正确答案:D解析我国中小学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意义不包括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5.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们不仅要积极投身国内教育改革之中,也应当关注一些国际上的教育发展动向,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国际接轨,保持同步。

()。

A对B错C可能D无法确定正确答案:A解析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们确实应该关注国内外的教育发展动向,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国际接轨,保持同步。

6.课前准备对于成功的课堂评价不重要的是什么?A可提高教学效率B可激发学生兴趣C可预设所有学生回答D可避免课堂混乱正确答案:C解析课前准备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避免因学生提问无法应对导致的课堂混乱,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自考专升本)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自考专升本)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沈丹丹著)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1.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模型是(B)A史密斯-拉根模型 B“肯普模型” C双主模式 D加涅模型2.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理论基础是(B)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在20世纪90年代初,史密斯(P.L.Smith)和拉根(T.J.Ragan)在他们两人合著的《 A 》一书中,就把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教学设计模型——史密斯-拉根模型A《教学设计》 B《教育学》 C《教学设计学》 D《教育心理学》4.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C)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是(A)A关注人的发展 B凸显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C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 D关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6.“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设计 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

是(D)A小学数学学习观 B小学数学价值观C 小学数学理念观 D小学数学教育观7.我国数学学科最早出现在(A)A周代 B秦代 C汉代 D唐代8.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的教学实施是(C)A上课 B评课 C说课 D试讲9.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C)A设计 B公式 C概念 D类型10.新授课的重点环节是(B)A引入 B新授 C巩固练习 D课堂总结11.练习课的重点环节是(C)A重点讲解 B基本练习 C变式训练 D综合应用12.复习课的重点环节是(B)A旧知再现 B形成网络 C灵活应用 D课堂总结1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D)A导入 B重点环节 C练习 D结课14.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数学任务和学习者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是(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P7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P383、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P74、“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P105、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总和。

P216、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P22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P1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讲授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实验课等。

P209、按照前苏联巴班斯基的分类思想,检查学生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有:P22(1)口头检查法;(2)直观检查法;(3)实习检查法。

10、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P2911、所谓秧田式是指全班学生座位基本上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P3612、所谓“教育”,13、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P314、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

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15、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三大类。

P1316、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P21(同4题)17、练习法是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P2318、“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P2519、《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

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属于认知领域。

P220、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P14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P49(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5)撰写教学案例。

23、教学方法的选择,P27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

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

P14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P18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秧田式、小组合作式、半圆式、双翼式、席地式等。

P36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P4829、教学方法是指(同16)。

30、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P2431、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P3832、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性质,可以发现,所谓问题至少含四种成分,即一是二是;三是33、案例的主题是指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P48 。

34、复习课教学的特点有:(1)“通”,融会贯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2)“理”,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3)“补”,对学生学习的缺陷进行弥补,消除疑惑,使学生得到提高。

P3135、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如果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或采取大长方形加三角形面积的思路,或采取大三角形减小三角形的方法,这就说明他作了不同的数学思考,或者采用了不同的认知策略;P236、广义上的课程应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

P937、制定课时目标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单元目标、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P1938、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有(同8)。

39、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40、问题探究法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花费时间较多。

P2541、如果教学的难点是该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致,教师应采用通过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充实感性知识或利用直观手段,尽量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P2942、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基本涵义,43、讲授法的主要缺点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P2244、刺激学生学习义务P22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包括设置悬念或提出思考性问题;简要说明学习该内容的意义与目的等。

P284546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情景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

而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的过程。

4、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和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上面提到的是自学,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的空间。

5、《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彼此独立的。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P1—26、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7、“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8、一位优秀的从教人员在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应首先关注的是“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这就是教学目标。

(×)一位优秀的从教人员在“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应先关注的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教学目标”。

9、秧田式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最大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P3610、案例主题一般以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来体现。

(×)案例主题一般是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是案例的主题。

另外,再用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样作为副标题。

P4811、数学课程标准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知识。

P2 (×)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技能。

12、分析教材首先要研究课标,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

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

(√)13、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14、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15、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

(×)教师不仅是小组合作的组织者,还是引导者,参与者,必须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去,参与到学生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去。

16、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义。

(×)自主学习的本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7、《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结构上看,它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18、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