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历史 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29)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 (29)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同步试题含答案解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隋朝灭亡B.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C.“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D.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D符合题意;李渊建立唐朝,A排除;由于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开元盛世”,B排除;“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善用人才,C排除。

故选择D。

8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郭沫若对哪位著名诗人的评价(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清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

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郭沫若评价杜甫的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83.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这一古代建筑是()A.赵州桥B.大运河C.故宫D.长城【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的古代建筑是长城,D项符合题意;A项. 赵州桥是隋朝修建的;B项. 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故宫是明清时修建。

由此分析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84.如果为下图的图书写一段内容简介,下列哪一内容不能入选A.是一场地方势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斗争B.在平定这场叛乱中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援助C.持续了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D.平定叛乱后节度使权势减弱,不再威胁中央【答案】D【详解】依据图片可知书写的是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结合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部和内地节度使权力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对中央政府构成巨大的威胁,最终导致唐朝灭亡,D项不能入选,符合题意;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于一身,势力膨胀,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是一场地方势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的斗争,在平定这场叛乱中唐朝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援助,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由盛而衰,ABC能入选,不符合题意。

宋朝的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

宋朝的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

宋朝的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该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和繁荣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宋朝期间,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对宋朝时期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分析,探讨其特点、变化和影响。

一、宋朝的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特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因此,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也相对较为和谐。

以下是宋朝的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几个特点:1. 安抚政策: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抚政策来维护边疆稳定。

例如,对于一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宋朝采取了赐姓、赐官、赐爵等方式,以吸引他们归附,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待遇和权益。

这种政策是为了避免边疆地区发生动乱,确保国家的统治稳定。

2. 文化交流:宋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例如,中原文化与西北族群文化的融合,既保持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又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3. 经济交往:宋朝的疆域较为开阔,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往频繁。

这种经济交往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合作。

宋朝的疆域拓展使得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较多的交流,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和繁荣。

二、宋朝时期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变化宋朝时期的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一些变化。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变化情况:1. 土地扩张:宋朝经过多次对外战争和外交手段,扩张了原有疆域。

这导致了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和紧密。

新征服的地区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管理,所以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2. 学术交流: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南宋时期。

许多少数民族的学者、文化名人前往中原地区学习、交流。

这种学术交流推动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3. 文化冲突:尽管宋朝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文化冲突。

宋夏战争的结局怎么样

宋夏战争的结局怎么样

宋夏战争的结局怎么样北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日益壮大发展,宋朝与辽、西夏等政权战事不断。

其中宋夏战争长达五次、历时近百年之久。

那么最终战果如何?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宋夏战争的结局,希望你喜欢。

宋夏战争的结局宋夏战争分为五次大战,其中有三川口之战、定川寨之战、熙河之战、洪德城之战等,公元1044年达成的“庆历和议”,换来宋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

最终于政和四年(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西夏获得生机,得以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

宋夏战争简介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

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

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

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不过,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

宋夏战争断断续续,本词条依照宋朝在位皇帝的顺序,将仁宗朝宋朝与西夏的战争归为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朝为第二次,神宗朝为第三次,哲宗朝为第四次,徽宗朝第五次。

宋夏战争第一次战争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宋仁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

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

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纵向线索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央政权同越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三郡,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西部的贸易和交流主要体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

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北方边境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

秦统一后,曾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三次大战,重创匈奴。

“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东汉初年,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其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对外关系特征: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关系。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宋辽_澶渊之盟_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和好的范例

宋辽_澶渊之盟_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和好的范例

收稿日期:2001-01-11 作者简介:田相林(1964—),男,讲师,本科。

宋辽“澶渊之盟”———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和好的范例田相林(濮阳市技工学校,河南濮阳457000)摘 要:景德元年八月,辽大举南下、宋朝野震动,宋真宗诏令且御驾亲征。

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即“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战事,使边界得以长期安定,促进了双方融合交流。

两族之间原有的避垒,随辽宋两个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面逐渐消除,从而为中国实现牢固的统一创造了某些必要的前提,在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宋朝;辽朝;澶渊之盟;民族;和盟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44(2001)04-0045-03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至宗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给断断续续长达26年的争战,画上了一个句号。

从签盟到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的119年中,宋辽双方弥兵敦好,“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二十二史札记》卷二十六《和论》)。

这种和平局面,对于保障中原和北方人民的安定,加强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生产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战促和盟澶渊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辽准备大举南伐,宋廷震动。

宰相寇准主张必须“练帅领,简骁锐,分据要害地经备之”(《长编》卷五十七)。

宋真宗在边臣“一夕五至”的告急声中,也感到形势严峻,遂诏令调兵遣将,准备“亲征决胜”。

九月十六日,宋真宗召集群臣为其亲征日期出谋划策。

因意见不一,真宗采纳了毕士安、王继英的意见,将进驻澶州的时间往后拖延。

宋时,黄河从今濮阳县城南穿过,河南北两岸分别筑城,时称南澶、北澶,中有浮桥相连。

宋澶州澶渊郡治南城(今河南濮阳县城南)。

该地为大河津要,向有“河朔屏障”之称。

于是,令修葺澶州城,疏浚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县西南)隍堑。

闰九月初八,辽军开始大举南伐。

20-21版: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步步高)

20-21版: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步步高)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重点难点1.中国古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2.重大的民族关系史实。

3.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历程。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大史实及发展趋势。

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秦朝的民族关系(1)秦朝地位: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2)管理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民族关系: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思维点拨秦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但它也极大地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加快了秦朝灭亡。

2.汉朝的民族关系(1)管理官职: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①与匈奴关系: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问题思考材料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

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

《燕然山铭》石刻问题《燕然山铭》石刻印证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其发现有何意义?答案事件: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

意义:证实了有关窦宪北击匈奴及班固铭文的汉朝史书记载的准确性;确定了燕然山及《封燕然山铭》的具体地理位置,对汉匈关系的研究也具有历史地理学上的坐标意义;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隶书摩崖石刻,对汉文字发展史具有很高的实证价值。

②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管理: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苏教版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苏教版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苏教版1、标志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事件是A.隋朝建立B.隋朝灭陈C.陈桥驿兵变D.巨鹿之战2、有人评价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里的“利“指的是A.巩固了隋朝统治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加强了北部边防D.便于隋炀帝南巡3、隋朝在历重新统一了分裂的中国;但它却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其统治类似于历:A.东汉B.秦朝C.北魏D.元朝4、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5、史学界对我国历的的女皇帝的评价以肯定为主;主要是因为A.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B.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C.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替唐高宗处理政事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下列哪位统治者的赞誉A.秦始皇 B.隋文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以下能反映统治者践行这个道理的是A.唐太宗接受魏征直言B.唐玄宗重用杨国忠C.武则天重用来俊臣D.宋高宗接受秦桧议和建议8、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中可以看出;他生活在A. 唐高宗时B. 唐玄宗时C. 武则天时D. 唐太宗时9、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了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A.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B.唐朝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C.唐朝政府力求以才学选拔官员D.唐朝文学艺术繁荣10、中国历有一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A.汉武帝B.隋文帝C.唐太宗D.唐玄宗11、体现“和同为一家”的是A.日本遣唐使来唐B.金城公主入藏C.鉴真东渡D.马可&8226;波罗来华居住12、要研究唐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历史;的书籍是A.史记B.西游记C.大唐西域记D.唐书13、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A.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B.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C. 唐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活跃D. 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14、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有一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永远纪念的人物;他是A.张骞B.班超C.玄奘D.鉴真15、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歌沉郁悲怆; 语言凝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B.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C.对仕途道路的认识不同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16、下列哪一项关联是错误的A.吴道子——画圣B.李白——诗仙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D.白居易——“诗史”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A.隋朝印制的金刚经B.唐朝印制的大藏经C.唐朝印制的金刚经D.隋朝印制的大藏经18、在河北民歌小放牛中有这样的歌词“赵州桥什么人儿修”;对唱是“赵州桥鲁班爷爷修”; 其实对唱并不符合历史..如果由你来对唱;歌词可以改为A.“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修” B.“赵州桥唐朝工匠李春修”C.“赵州桥唐朝工匠李白修” D.“赵州桥宋朝工匠毕升修”1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20、辽、宋、夏、金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请你选出下列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A B C D21、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不正确的是A.对北宋来说;它是一个屈辱的和约B.它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C.客观上使得辽宋关系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D.缩小了北宋的统治区域;是北宋走向衰落的转折点22、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A.岳飞是的民族英雄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D.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23、“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指的是谁与谁的分界线A.北宋与西夏B.北宋与辽C.南宋与辽D.南宋与金24、七年级三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中华文明的起源C.民族关系的发展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25、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见右图..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它应该出自A.越窑B.哥窑C.邢窑D.景德镇26、下列我国古代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①扬州②杭州③广州④泉州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7、“买卖昼夜不绝”是形容宋朝A.商业繁荣B.交通发达C.手工业繁荣D.饮食多样28、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A.都护府B.市舶司C.中书省D.宣政院29、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主要原因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30、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食、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你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31、下列节日连线正确的是A.家家腊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元宵节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端午节D.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秋节32、元朝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33、下列人物属于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①阿骨打②元昊③铁木真④阿保机⑤忽必烈A.①②③B.③④⑤C.③⑤D.②④3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隋、元三个朝代相似之处的是A.都开凿过运河B.都存在了不到50年C.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D.所设机构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35、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共同之处不包括A.统一了本民族B.建立了本民族政权C.打败了北宋D.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卷Ⅱ 非选择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zhí言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王定保唐摭言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6分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唐太宗派兵灭亡东突厥;后唐朝又灭西突厥;设立了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南昭的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吐蕃与唐通婚;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材料三原先进入到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同汉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皆称“汉人”..另一方面;是各民族共存但不一定融合;如蒙古人、汉人等的分别和隔离;或者是融合与并存同在;如来华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等长期杂剧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和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 4分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哪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的史实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何特点 2分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谈一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2分38、读图明史14分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十分精美;后来发展为的瓷都..材料三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宋代社会哪些行业的盛况 3分2材料三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一地区;它的出现有何意义 3分3与我国以前的朝代相比;南宋经济发展的显着特征是什么 2分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8分七年级历史试卷闭卷答案卷Ⅰ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5 BBBCC 6——10 DABCC11——15 BCADD 16——20 DCACD21——25 DDDCB 26——30 BABBC31——35 BDCBC36、共8分1科举制度1分隋朝或隋炀帝时1分2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凭借才学做官;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④使得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6分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37、共8分1唐朝通过打败少数民族政权进攻;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和少数民族进行通婚和亲..2分宋朝与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妥协议和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两宋先后被少数民族灭亡..2分2元朝1分;特点:①民族交流频繁;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③形成中国历又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④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3不论在统一的政权下;还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2分38、共14分1农业;手工业;商业3分2交子..四川地区..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3分3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或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2分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②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变化;④政府扶植;⑤政治重心的南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025版高考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课时

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_会__盟___。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 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5)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②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往往“厚往薄来,倍偿 其价”。
③朝贡贸易通常体现出炫耀国力的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 的反映。这一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走向消亡。
(3)解体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 的封建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提督__四__夷__馆___。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马__市___。 (4) 在 东 北 设 都 司 、 卫 、 所 , 对 女 真 等 族 进 行 管 理 ; 在 西 南 设 _土__司___。 (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 等机构。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 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 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 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
[史料二]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 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景德元年(1005年),北 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 平。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 占开封。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 峙,或战或和。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 元。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6讲 课题14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6讲 课题14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六讲
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
课题14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时空坐标
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 汉设大鸿胪;北击匈奴
礼部与鸿胪寺; 管理突厥等地; 隋朝与流求交流
宋朝与少数民族 政权时战时和; 元朝设宣政院和 澎湖巡检司
明朝设礼部、 鸿胪寺,采取 羁縻政策;清 朝设立理藩院
秦汉 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
3.隋朝 (1)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及鸿胪寺。 (2)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 (3)加强对岭南地区治理,_谯__国__夫__人__起了重要作用。 (4)边疆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5)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4.唐朝 (1)关系:唐朝与周边突厥、回纥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 (2)机构:管理机构主要是_大__都__护__府__、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 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表现 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_天__可__汗__”。 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③南诏有10个王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中国历史资料选编》
材料导读
材料反映出清朝时期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从而加强了对西藏地区 的管理。清朝对西藏地区的行政管辖,充分证明,从历史上西藏就是 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藏实行的册封制度对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试答:_册__封__达__赖__喇__嘛__是__中__国__中__央__政__权__对__西__藏__地__方__实__施__有__效__管__辖__的__方__式__ _之__一__,__它__意__味__着__西__藏__是__中__国__政__治__版__图__的__一__部__分__,__西__藏__地__方__政__府__绝__对__服__ _从__中__央__政__府__的__领__导__,__从__而__进__一__步__促__进__了__统__一__多__民__族__国__家__的__巩__固__与__发__展__。

宋朝的民族关系与族群融合

宋朝的民族关系与族群融合

宋朝的民族关系与族群融合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间的民族关系与族群融合也备受关注。

在这个时期,汉族、少数民族和外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本文将就宋朝的民族关系和族群融合进行探讨。

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影响宋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明显。

首先是政治上的融合,宋朝秉持着开明的统治理念,致力于将各族人民的力量充分整合。

朝廷采取了诸多措施,如设立地方官员、派驻军队等,以维护各族人民的权益。

这种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是经济上的互补。

宋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和特有的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重点开发和支持,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人民也参与其中,带来了他们自身的技术和商业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文化上的交流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宋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开始使用汉字,并以汉文化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与汉族人民相互融合的文化特色。

同时,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对汉族人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二、外族与汉族的互动与融合除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外,宋朝还面临着外族的扩张与边界问题。

与外族的互动也对宋朝的民族关系和族群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宋朝与西夏、辽、金等国的战争与和平。

在这一时期,宋朝与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多次边界争夺与战争,但同时也通过和平手段来维持边界的稳定。

通过战争和和平的交替,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得以展开。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外族人民选择留在宋朝境内,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人民相互交流,逐渐实现了族群融合。

其次是外族人才的融入。

为了加强国力,宋朝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族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为宋朝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汉族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特点:因俗而治;中央间接管理,加以节制;中央统治前提下少 数民族享有较大自主权;分级管理。
影响:稳定边疆;促进交融;推动发展;巩固统一;后世借鉴。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结合两幅地图及所学思考: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① 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② 吸收: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 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总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时间 中央管理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其他措施
秦朝 典客、典属国
汉朝
大鸿胪
置南海、桂林、象郡
西—西域都护府; 东北—护乌桓校尉
北:逐匈奴、修长城 南: 南(征)抚夷越。 与匈奴和亲、战争/设河西四郡/边疆:屯戍政策
魏晋
民族交融(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的开发)
隋朝
礼部 鸿胪寺
南迁
改革
断得到开发
民族迁徙
民族混战、交流 汉化,封建化
共同开发 (中原人口南迁,
南方的开发)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各民族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
中央管理机构:礼部和鸿胪寺
隋: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族归附;治理岭南(冼夫人);边疆推行郡县制 边疆: (长官为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三至流求。
唐: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天可汗”;唐蕃会盟;封南诏王;设大都护府、都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民族关系】在今天我国国土领域内, 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总结提升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总结提升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及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
唐朝民族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朝民族关系
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
唐朝主要采取挫败少数民族的
方式及
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
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
特点
岁币”等方式寻求妥协;两宋
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方式
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 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
2.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 多失败。这是因为:
(1)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打破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 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到王朝中后 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 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 元朝的统一
单元总结提升
【体系建构】
【通史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 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既有统一和安定的历史时 期,又有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期。 1.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古代共有四个统一时 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短暂的统一时 期——西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统一多民 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元明清时期。
二、中国古代的改革 1.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如下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宋辽金元的族群纷争和战争背景

宋辽金元的族群纷争和战争背景

宋辽金元的族群纷争和战争背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宋辽金元时期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族群纷争和战争背景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繁多,因此,这篇文章将重点探讨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一、宋朝时期的族群纷争1. 南方少数民族的抗争宋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与中原汉族进行斗争。

在治平三年(1066年)的时候,广西宣化军节度使阮成诏的反抗者李三藏就带领着许多少数民族武装抵抗汉人的统治。

到了哲宗时期,江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举起了反抗的旗帜。

由南汉的灭亡引起的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同时也使得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反抗精神不断高涨。

特别是在元丰三年,闽、浙、赣等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响应,起义军远征徐州,使得中原地区的统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在宋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之间的纷争也日益增加。

在宋哲宗时期,梁师成等人就发动了“白莲教”起义,而这一起义正是佛教徒与道教徒争斗的结果。

二、辽金战争中的族群问题辽金战争是南北方两个不同政权之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族群矛盾的体现。

在这次战争中,南方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也使得这次战争变得越来越复杂。

1. 北方各族在辽金战争中,辽族和女真族逐渐被吸收进入了中原社会,而南方地区却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的独立性。

这种差异,加上“南伐”这一地缘政治战略的影响,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南方汉人在辽金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却很难完全胜任北方汉人的军事命令和组织战斗的能力。

而在一些重大战役中,南方汉人也被认为是战斗的失败者。

三、金元时期的族群问题1. 元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一直在对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打压和迫害。

在马可·波罗《东方游记》中,有许多关于元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扩张的记载。

2. 蒙古族与维吾尔族之间的矛盾蒙古族与维吾尔族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朝的统治和开展经济贸易的发展。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影响 “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 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 之中。 2.宋夏议和 (1)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 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历史解释
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1)战:频繁的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对辽、 西夏来说是进攻、掠夺,对北宋来说是自卫、防御。但战争也使各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 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和: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虽然岁币给北宋人民带来 沉重负担,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11.(2022百色期末)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 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这种态势 ( C)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便于先进民族征服落后民族
答案:澶渊之盟。以经济损失换取和平。
材料三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金]刘迎
[探究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带来的客观历史影响。
答案:促进了宋辽经贸往来,有利于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 [探究4]概括图中A与B政权、C与B政权订立的两个和约的共同点。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标导航
1.知道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 者、民族、都城。(重点) 2.了解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重点) 3.结合辽宋议和和宋夏议和,认识民族友好交往是 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重点)

2022年部编版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2(含答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2(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2.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 B. C. D.3.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8.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10.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吗?剧中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

那么,下列形势图中符合该剧故事背景的是()A. B.C. D.15.北宋靖康年间,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陷塞北”,诗中的“两帝”是指()A.宋高宗、宋真宗B.宋徽宗、宋钦宗C.宋高宗、宋钦宗D.宋徽宗、宋高宗二、综合探究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之一。

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下面是对我国唐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讨,请你也参与进来。

【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1)列举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史实两例。

【宋朝---先战后和的民族关系】(2)请举出宋朝与少数民族“战与和”的事例各一项。

(3)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维持相对和平关系有什么意义?【深入探究】(4)通过对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三、读图说史题:17.(1)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请将下列相应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A. 契丹族建立的政权(2)请结合地图归纳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案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案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知识梳理】一、北宋的统治(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960年,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分散机构权力(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3、影响:(1)积极: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①政治(冗官):制度僵化,权力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A、原因:冗兵:北宋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币、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B、根源: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结果④导致宋朝积贫(内)积弱(外)(二)北宋的改革1、庆历新政(1)改革者:范仲淹(2)支持者:宋仁宗(3)目的:整顿官僚机构(4)结果:失败(5)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2、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领域: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3)目的:富国强兵。

(4)措施:富国:向农民提供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评价: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局限:①强兵效果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北宋走向衰亡。

二、南宋偏安(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金攻灭,两位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

(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斗争:岳飞战绩卓著(4)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岁贡"。

【知识拓展】一、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二、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发生过的矛盾冲突的案例

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发生过的矛盾冲突的案例

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发生过的矛盾冲突的案例从秦朝开始说起。

主要说说重大的战争,因为,其中的战争太多了,不胜枚举。

秦朝,前219年,秦瓯战争爆发,秦军入侵百越,历时6年,秦朝占领百越地区。

汉朝,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

南越君主是汉人,而臣民,多为越族人。

汉朝,汉武帝时期,征服西域,采用了武力征服的手段。

晋朝,五胡乱华,最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是氐族的前秦与汉族的东晋一次大决战。

南北朝,北朝都是少数民族,南朝都是汉人。

南北朝的战争,本身就是汉人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隋朝,隋朝与突厥战争,互有胜负。

唐朝,前期,到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处于优势、主动地位;后期,到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处于劣势、被动地位。

宋朝,太祖、太宗时期,对契丹的战争,处于优势、主动地位;从真宗开始,直到北宋灭亡,双方战争虽然互有胜负,但是,宋朝主要处于被动地位。

南宋,除了岳飞几次主动的北伐,曾给金国以沉重打击外,其余的北伐多为失败,南宋对金国的战争也处于劣势、被动地位;南宋与蒙古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战争的发动者,以蒙古一方为主,南宋为了收复失地,偶尔也会主动发起战争。

元朝,主要是,汉人起义战争。

明朝,前期,明朝对蒙古处于优势、主动地位,成祖时,灭北元;中期,土木堡战役后,明朝对蒙古处于劣势,被动地位;到后期,神宗时期,俺答汗归顺,此后,明朝对蒙古处于优势、统治地位。

这时,明朝主要与东北女真为敌。

而,女真虽多次攻打明朝,而明朝显然没有落下风,女真军虽曾一度入关,很快被赶回。

总体而言,女真一直被拦在关外。

清朝,顺治、康熙时期,南明、台湾、三藩与女真战争。

此后,女真与汉人的大规模战争比较少,直到嘉庆,白莲教起义,战争9年。

道光时期,清朝对外战争的失败,引起了全国的不满。

此后,汉人与女真的较大规模的战争,持续不断。

如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汉族历史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导语: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以后,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

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旧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以后,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

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旧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

万般无奈之下,张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诏书立康王赵构为帝。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

然而,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为王。

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以张邦昌被废为名,继续大举南侵。

此后,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黄河以南的统治。

宋朝也发兵北伐,由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和金国的联军。

高宗赵构于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

秦桧于公元1141年,解除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并于当年除夕前夜(公元1142年1月28日)杀害了岳飞父子。

其余所有曾支持过岳飞,坚决抗金的文官武将,也都被纷纷贬斥。

宋高宗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在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

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而南宋在孝宗年间也进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复国土。

到公元1207年,南宋的政权由史弥远执政,继续推行求和政策,还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赠谥。

但此时金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不但自己无力南征,还须时刻提防来自西北日渐兴起的蒙古势力。

随后,于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根据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

为了扩大疆土以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