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2
学前教育学复习习题
学前教育学复习习题《学前教育学》总复习习题(简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一般来说,学前教育是指( C)儿童的教育。
A.出生到3岁岁到6、7岁 C.出生到6、7岁岁到12岁2.我国最早对胎教思想进行论述的是( B )A.孔子B.贾谊C.颜之推D.朱熹3. 在西方教育史上,( D )是最早论述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A. 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昆体良D.福禄贝尔4.(C )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用以说明教育要顺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A.孔子B.颜之推C.王守仁D.韩愈5. ( B )通常被看做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世界图解》B.《大教学论》C.《爱弥儿》D.《母育学校》二、简单题15.学前教育的教育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6.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17.请简述杜威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
18.什么是“最近发展区”19.结合自身情况谈谈怎样学习学前教育学。
20. 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与意义。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一、选择题1. 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里有6个苹果,要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的问题,却不能回答“3+3+”的问题,那么此时幼儿的思维( B )。
A.感知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逻辑思维2. 与身体其他部位相比,大脑和头部的发育更为迅速,更早达到成年时期的比例,而生殖器和其他生殖器官的发展在整个幼儿期都非常缓慢,青春期却发育异常迅速。
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C )。
A.不均衡性B.连续性C.阶段性D.整体性3. 虽然在发展速度上是不均衡的,发展有先有后,但是,在同一时间片段内,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D )。
A.不均衡性B.连续性C.阶段性D.整体性4. (B )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摩罗反射(moro reflex)又叫惊跳反射
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 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 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 如双臂伸开,又迅速 收回胸前,紧握拳头 等,这个反射约在出 生后四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
(swimming reflex)
托住新生儿的腹部, 他就会做出像游泳 样的动作。这种反 射可能也是种系发 生过程中遗传下来 的,与个体在母体 内的液态环境有关。 这种反射约在生后 6个月以后消失。
观看脸所花费的总时间明显占有更高的比例。表 明,婴儿不仅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图形之中进行分 辨,而且他们更喜欢脸。
法偏 好 方
Fantz(1961)——7个月的婴儿对于十字和圆没有明 显
(四)诱发电位测量法
二、婴儿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一)感觉
视觉 听觉 味觉和嗅觉 肤觉(触觉、痛觉,温度觉)
✓听觉刺激分化能力
出生8-10天能听出母亲声音
✓ 声源判断能力
→刚一出生几秒种就能对头部 左或右的声音的转头反应
→1岁时,大体达到成人水平
55
(1) 听觉的产生 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
感受能力。 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2) 听敏度的发展 1个月婴儿已能鉴别200Hz与500Hz纯音之间的差
对人脸: (上图)
1个月婴儿扫视人脸时,更关注人脸的轮廓线, 注视点更多的停留在前额头发和下巴部分。
2个月婴儿开始更仔细的探究人脸的内部特点, 注视点更多的停留在人的眼睛和嘴巴部位上。
约3个月时,婴儿已能精细的区分不同的脸孔。 如他们能认出母亲的照片。
(5)视觉偏好
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 们的注意。 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 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王振宇 第二章 第一节 认知
(七)知觉恒常性 我们感知周围环境时,知觉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但当知觉条件不 断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在婴儿头一年心理发展中,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恒常性(包括亮 度、大小、形状恒常性)。 (八)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 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早期感知觉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发 展具有显著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感觉剥夺的研究中表现得尤 其明显。当前的问题除了感觉剥夺外,还有相反的情况,我们把 它称为“感觉轰炸”。许多人急于“开发”婴儿的智力,用各种刺激集 中轰炸婴儿的感官,对婴儿进行早期训练,这些既伤害儿童的身 心发展,也伤害父母的正常发展。
(三)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 它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婴儿在视知觉上有明显 的选择性,这些选择性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 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此外,物体轮廓对比度也是引起婴儿视 觉偏好的有效刺激。 (四)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判断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的物理世界中,但视网膜上的成像只是两维 的。深度知觉实际上是依靠其他线索将两维成像转译成三维图像 的能力。视崖实验是关于深度知觉的经典实验。
一、早期认知的基础 (一)视觉 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 。6个月婴儿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接近成人。 1、视觉集中 出生3周后,婴儿开始将视觉集中在物体上。 婴儿出生2个月表现比较明显,对鲜亮明亮的物体, 尤其是对人脸容易产生视觉集中,表现为意味深长的偏好。 2、视敏度 视敏度(俗称视力)是指从一定距离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新生儿的晶状体调节功能差,难以对视力对象进行有效聚焦 ,因此,他们的视敏度比成人低。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像成人那 样对物体聚焦。6个月的婴儿视敏度达到20/100,2岁儿童的 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3、颜色视觉 一般认为,婴儿在4个月开始起,开始对颜色有儿兴奋。 一般来说,女孩颜色辨别能力比男孩强。
《学前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理解】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生长发育,也称生 理发展。
不同系统的器官,成熟的早晚和不同时期发展的速度 都是不同的,但都有其规律。
【认知理解】
1、儿童长生发育的方向顺序服从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和大 小规律:即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次是上肢,最后是 下肢;新生儿从出生到成人,头部增长1倍,躯干增长2倍,上 肢增长3倍,下肢增长4倍。
□一个孩子要数数,任务是数到10,最初教师抓住幼儿的 手指,和幼儿一起大声地数,并扳着幼儿的手指,这时教师承 担了几乎所有的数数责任。以后,教师逐渐减少对幼儿的帮助, 在幼儿数数时,教师不再与他一起数,而是帮助他一起扳手指, 这就如一所建筑的搭建,当墙壁能够独立站立时,就逐渐地把 支架撤掉一样。最后,教师让儿童自己独立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
主讲教师:曾昭政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 验:他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 为实验对象,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 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 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 周大的时候,一个总共练了8周,另一个只练了2 周。
大家想想看,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 高一些?为什么?
启示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 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 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 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 子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情境导入】
□在一项3岁和4岁幼儿参与的研究中,对他们中不能完成推 理任务的幼儿都采取了提示、指导的方法。结果发现,提示 和指导对3岁幼儿无效;对4岁的幼儿,提示的作用非常明显。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科学认知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科学认知的发展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事物规律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以及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好奇心强:学前儿童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事物的原理和规律,喜欢提出各种问题。
2. 感性认识为主:学前儿童的认知主要依靠感官的直接感受,他们通过观察、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
3. 模糊性:学前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他们对于事物的概念和属性的理解还不够准确。
4. 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能够通过想象来构建自己对于事物的认识。
二、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前儿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感知,了解事物的外观、形状、颜色等基本特征。
2. 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通过操作来认识事物,他们会用手去触摸、拆解、组合事物,从而了解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3. 形象思维阶段: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一些简单的概念和概括性的思维,他们能够通过类比和比较来认识事物。
4. 逻辑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推理和归纳来认识事物。
三、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给学前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观察材料,如昆虫、植物、动物等,让他们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
2. 进行实践操作:鼓励学前儿童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去触摸、拆解、组合事物,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3.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引导学前儿童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思考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科学认知水平。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在儿童最早期的生活经历中,通过感知、思考和探索环境,促进他们认识、理解和建构世界的过程。
这一阶段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重点讨论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并探讨其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1. 感知与感觉发展学前儿童通过触摸、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能力来感知周围环境。
他们能够注意到不同颜色、形状、声音和气味,并将它们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只狗时,他们能够识别狗的形状、颜色和声音,从而理解这是一只狗。
2. 认知结构的建构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即他们对于事物属性和关系的理解框架。
他们通过对物体、人和事件的观察和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
例如,儿童会将动物分为哺乳动物和鸟类,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3. 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发展语言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通过听、说、读和写来学习和使用语言,并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沟通。
在学前阶段,他们逐渐掌握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的规则,并能够使用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分享经历。
语言不仅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工具,也是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4. 认知控制和执行功能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认知控制和执行功能,即集中注意力、抑制冲动、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在多个任务之间转换注意力,并掌握自我控制的技巧。
例如,他们可以在玩耍时保持专注,完成一项任务,而不被其他诱惑分散注意力。
5. 空间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发展出对空间和数学概念的认知理解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分辨大小、形状和位置来理解空间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数量比较。
例如,儿童可以通过玩具积木建造结构,理解堆叠的规则和空间关系。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与感觉发展、认知结构的建构、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发展、认知控制和执行功能的发展,以及空间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二) - 学前教育学院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主题(二)思维与想象一、思维发展概述1.思维的界定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学里面思维的概念要比上面的定义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定义讲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包括思维的萌芽以及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抽象逻辑思维只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也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其间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系列演变。
演变的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思维工具的变化来看,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从思维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直觉行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以上不是三个发展过程,而是从三个角度来描述同一个发展过程。
2.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性。
概括: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属性或规律提取出来。
儿童的概括水平是衡量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指标。
间接:指借助一定的媒介或一定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正是由于思维具有间接性,所以人才能反映不在眼前的事物、未曾经历的事物,才能超越感知觉,认识看不到的事物,才会扩大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产生于问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问题的解决。
3. 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感觉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形式运算思维。
根据思维的内容划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划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4.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重要质变。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ppt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 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 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运动、 新异刺激
主观条件:兴趣、需要、知识经 验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孕20周可以进行胎教,对低音感受 力强
14-19岁时听力达到最好水平 环境中要避免噪音对儿童的污染
视觉
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 视觉
眼睛是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 最重要、最主动的感觉器官
新生儿对视觉有“人脸偏好”反 映
颜色视觉存在个体差异如色盲 (红绿色盲和全色盲)
视知觉的功能
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 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 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 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和注意的 发展
感觉: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 中的反映
知觉: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 中反映
婴幼儿感知觉:包括肤觉、前庭 觉、听觉、视觉 深度知觉等
肤觉
答: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尤 其当他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亲自 活动时,更是具有出色的表现。
婴儿具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儿童语言的获得,对记忆的发展
很重要 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
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婴儿具有一定延迟模仿能力
幼儿记忆的发展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都在发展, 但是更多以无意识记为主。
1、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动用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
合 培养间接兴趣
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处在 不断发展中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心得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心得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第二章对我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有
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了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
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中包括了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了解到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儿童具有不
同的特征和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在幼儿教育中,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
平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另外,在第二章中,我们还学习了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儿童健
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
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情感发展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我深刻体会到在教
育幼儿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除此之外,第二章还介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儿童的性别认
同和社会认同。
这些内容让我了解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程度的
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根据这些认知和认同来进行教育指导也是十分
重要的。
通过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也明白了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希望通
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感知觉是创造力的基础,通过感知不同的事物和情境,幼儿能够激 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03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定义与特点
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再现 ,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
记忆的特点
记忆具有持久性、可塑性和选择性, 能够储存和提取信息,帮助个体适应 环境。
幼儿记忆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高级阶段
幼儿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感知 能力,如空间感知和时间感知 ,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和情
境。
感知觉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通过感知觉,幼儿能够获取外界信息,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 律,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幼儿通过观察和感知不同的事物,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 认知水平。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需要具体事 物的支持。
ABCD
前操作阶段(2-7岁)
开始使用符号进行表象思维,能够进行基本的想 象和模仿。
形式操作阶段(12岁以后)
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高 级认知活动。
思维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
思维是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思维的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逐渐 完善。
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认知的高级 阶段。
特点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性,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 内在本质。
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如抓、摸、听觉等。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生理与感知觉的发展
形状知觉
小班时已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
半圆 拼成一个圆形。 到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
和圆柱形等,并能把长方形 折成正方形,把正方 形折成三角形。 研究证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由易到难依次是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菱形→平行四边形。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大
形
方
距
小
状
位
离
知
知
知
知
觉
觉
觉
觉
空间知觉:
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它是指对客体的 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 觉,即 对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距离等空 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大小知觉
儿童对物体大小判断的正确性,需依照物体本 身的形状而定,如幼儿判断圆形、正方形 和等边三 角形的大小较容易,判断椭圆、长方形、菱形和五 角形的大小较困难。儿童一般从 2.5~3岁开始,辨 别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急剧发展。
眨眼反射:当刺激物触碰或刺激到眼睛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反射甚至扭头向后 仰的动 作,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称为无条件防御反射。
抓握反射:当物体触碰到新生儿的手掌心时,新生儿的手会立即收缩,把物体紧 紧握住, 这就是抓握反射。
行走反射:双手扶着新生儿的两腋,使新生儿的双脚触碰地面或其他平面,他会 做出迈步 的动作,所以行走反射又称为迈步反射。
距离知觉
距离(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或三维知觉,是对 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 对距离的知觉。
什么是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感知时间的媒介
儿童起初感知时间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依 靠对吃奶的时间形成条件反射),以后逐渐学习借 助于某种生活经验(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 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的变化等) 反映时间,到 了幼儿晚期,他们已经知道“昨天”“今天”“明 天”,也能辨别“前天”“后天”“大 后天”等。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实践报告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实践报告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 (4)1.3 研究内容 (5)1.4 研究方法 (6)2.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7)2.1 认知发展理论介绍 (8)2.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9)2.1.2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0)2.1.3 其他重要理论 (12)2.2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13)3. 实践活动设计 (14)3.1 活动主题与目标 (15)3.2 活动内容与流程 (16)3.2.1 游戏模块 (17)3.2.2 绘画与手工模块 (18)3.2.3 科学探索模块 (20)3.3 活动材料与工具 (21)4. 实践观察与数据分析 (22)4.1 实践过程观察 (23)4.1.1 观察维度及方法 (24)4.1.2 观察案例分享 (26)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6)4.2.1 数据来源 (28)4.2.2 数据分析方法 (29)4.2.3 数据呈现 (30)4.3 结果解读 (31)5. 讨论与反思 (32)5.1 实践成果评价 (34)5.2 活动效能分析 (35)5.3 实践过程的反思与改进 (36)5.4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促进策略 (38)6. 结论与建议 (39)1. 内容描述本实践报告旨在探讨和记录在学前儿童教育环境中认知发展的实践情况。
报告基于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活动和观察,旨在分析幼儿在语言、数学、社交和逻辑思维等领域的认知发展情况。
在内容描述部分,首先对教育活动的设计进行了介绍。
教育活动围绕三个主要的认知发展领域展开,分别是:a)语言发展:包括听觉理解、词汇学习、命名能力和基本句式应用。
教学活动设计了一系列关键词的识别游戏和简单的句子编造活动,如使用积木构建场景,引导儿童用日常语言描述场景,以此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b)数学能力:涉及对数量的认知、数学概念的理解,以及较简单的逻辑推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章-第一节-认知PPT课件
二、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 1、智慧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一个子阶段(0-1个月)是反射活动阶段。 第二个子阶段(1-4个月)是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个子阶段(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四个子阶段(10-12个月)是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 协调的时期。 第五个子阶段(12-18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阶段。
11
4、自传体记忆 自传体记忆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儿童 的自传体记忆的发展与亲子活动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善于对 孩子话语做精细化的母亲也有利于自传体记忆的精细化。同时 儿童自传体记忆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 5、婴儿期记忆缺失和记忆恢复现象 学术界公认只有当儿童出现自传体记忆时,才标志婴儿期记忆 缺失阶段的结束。记忆恢复现象反映幼儿记忆过程中另一类可 能的遗忘曲线。表现为幼儿在学习某一材料后不能马上完整的 再现熟记的材料,而是过一段时间后记忆才得以完善。真正的 遗忘要在达到高峰后才开始。
第六个子阶段(18-24个月)是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阶段。
17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
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个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 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 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 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6
(五)方位知觉 儿童的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儿童左 右概念的发展,有规律地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能比较固定地认识自己的左右方位(5-6岁) 第二阶段:儿童能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7-9岁) 例如,儿童能辨别自己对面那个人的左右等。 第三阶段:儿童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这一阶段, 儿童完全掌握了左右的相对性。 (六)多通道感知 过去人们认为,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 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把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加以 综合。但是,新近的研究告诉我们,婴儿在出生时已经具有多通 道感知能力,如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 间的联合。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2资料.
• 在什么情况下,注意的转移比较缓慢?
• 1、前一种活动注意紧张度高,注意转移会困难。 • 2、主体对前一种活动特别感兴趣,注意转移会困难。 • 3、两种活动没什么内在联系,注意转移会困难。
第二节 记忆的发展
• 一、记忆的基本概念 • (一)什么是记忆 •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
第一节 注意的发展
• (三)1-3岁婴儿注意的发展 • 这个时期婴儿的注意以无疑注意占主要地位。 • 当他们要独立行动、运用双手摆弄物体,他们在行动中及必须留心周围事物,
在操作中必须注意运用的物体。 • 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状态,维持时间十分短暂,需成人不断提醒才能集中注意
力。
第一节 注意的发展
• (四)幼儿期注意的发展 • 幼儿期注意的发展特点总的概括为:不稳定,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
• 婴儿有记忆吗?
第二节 记忆的发展
• 二、记忆的发生发展 • (一)记忆的发生 •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记忆的发生应当在新生儿期。采用习惯化、条件反射和重
学节省等判别指标研究验证:婴儿最早在出生后几个小时内便产生了记忆。 •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记忆发生的标志。(母亲喂奶的姿势、对熟悉的事物产生“
婴儿选择性注意发展的特征: 1.越来越偏好复杂 的刺激物
(1)越来越偏好复杂的人脸轮廓
(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
(3)偏好不规则 图形多于规则图形
(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 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
2.偏向于有同一中心的、对称的图形
(5)偏好具有同一中心的图形多于无 同心的刺激物 (6)偏好对称的刺激 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PPT课件
一、视觉的发展
• (一)视觉的产生
• 1、20st初:医学上还普遍认为“婴儿刚生下来
时既盲又聋,而且要经过很多周以后才能注视物 体”。
• 2、1961年:范茨采用“视觉偏好” 法所做的
研究表明,婴儿并不是任凭环境支配而毫无能力, 他们一出世就有了某些视觉活动。
• 3、近年来:庞丽娟等人的研究发现,4-5个月
性概念
• 第二阶段(2-4个月):“被动地期望”阶段
• 第三阶段(4-8个月):“探索部分被遮盖的物
体”
24
• 第四阶段(8-12个月):儿童开始出现主动寻找 • 第五阶段(12-18个月):“客体位移后寻找” • 第六阶段(18个月以后):儿童看不到客体位移
也能建构客体
• 六、跨通道知觉
• 指将中枢神经将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联系起 来,进行加工处理。
34
•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 6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发展的关键期
•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
• (一)记忆保持时间延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 (二)内隐记忆逐渐丰富,外显记忆不断发展 • (三)情景记忆占优势,语义记忆逐渐发展 • (四)自传记忆更加清晰详细
35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策略
• 1、概念: • 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有意识可
• 按照知觉反映对象的不同,可把知觉可分为:形 状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
19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 1、婴儿出生几天后,即出现视觉偏好。 • 2、婴儿对面孔的内部特征的关注中,对眼睛的注
视最多。
•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 1、主要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儿童形状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评估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在早期阶段,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化过程。
这一发展过程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评估这一发展过程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如何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先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觉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探索环境,通过触摸、咀嚼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在先操作期,儿童逐渐掌握符号的使用,能够通过模拟和想象进行思维活动,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感性为主。
在具体操作期,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能够理解数量、空间和关系等概念,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最后,在形式操作期,儿童的思维逐渐达到成人的水平,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二、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为了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早期了解和干预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认知成长。
评估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观察法:通过仔细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
观察内容可以包括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观察法的优势在于真实还原儿童的认知状态,但缺点是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2. 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学前儿童的家长或教师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等方面的情况。
问卷调查法通常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但需要注意问卷设计问题的准确性和理解能力的因素。
3. 实验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任务来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图形分类任务,观察儿童对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分类能力。
实验法可以精确地测量认知能力,但需要确保实验环境的合理性和任务的有效性。
4. 认知发展量表: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认知发展量表来评估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开始理解和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
科学认知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的特点、科学认知的培养方法以及家庭与学校合作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感知能力逐渐成熟:学前儿童通过感官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逐渐建立起对事物的认知。
他们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途径,感知世界,认识事物。
2. 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能够通过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性游戏等活动,这种想象力为后期的科学认知奠定了基础。
3. 语言能力逐渐提升: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
4. 注意力不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比较短暂,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某项活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科学认知的培养工作。
二、科学认知的培养方法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
2. 实践体验:让学前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和认知事物,例如在游戏中模拟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来理解科学知识。
3. 提问引导: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
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儿童通过思考和实验来找到答案。
4. 多感官刺激:利用多种感官刺激学前儿童的认知,例如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途径,让他们全方位地感知和理解世界。
5. 合作探究:鼓励学前儿童与同伴一起合作探究科学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是指在2岁到6岁之间的幼儿期,儿童对于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感知、处理、理解和记忆的能力逐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认知发展对于儿童今后的学习和智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与思维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感知能力的发展。
在学前儿童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快速发展,他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
他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信息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知能力逐渐从单一的感官刺激转变为对多种感官信息的综合利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自己所处的环境。
其次是运动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在这个阶段突飞猛进。
他们从起初的爬行、走路到逐渐掌握跑步、跳跃等基本技能。
通过运动,儿童能够更多地探索周围环境,发展触觉、平衡力和协调性,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脑部发育。
此外,运动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儿童发展空间关系和方向感,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形成。
最后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通过认知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们的思维过程逐渐从感性的行动转变为理性的思考。
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他们能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做出判断。
他们开始通过逐渐建立的概念和模式来理解和组织信息。
并且,他们的记忆力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能够更好地记住和回忆以前的经验和知识。
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的角色尤为重要。
他们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刺激,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玩具、图书和游戏等适合儿童年龄的工具,帮助儿童开发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信息的处理能力。
同时,鼓励儿童参与各种运动活动,帮助他们发展运动技能和培养自信心。
此外,通过与儿童一起探索、互动、对话和思考问题,家长和教师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感知、运动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逐渐建立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年教师资格证简答题习题集(幼儿)
2020年教师资格证简答题习题集(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发展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1.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1.【答案要点】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 岁):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出现逻辑思维。
2.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2.【答案要点】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本我包含基本的内驱力和反射,处于“潜意识”状态,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3.简述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
3.【答案要点】(1)生物因素①遗传素质为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②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③成熟机制在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处的社会、家庭、教育机构等各种环境因素。
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①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注意。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 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 的现象。
选择性注意是胎儿期注意发展的一种主要表现形 式。
在胎儿期,个体就开始对声音有了定向反射。 各种研究表明,胎儿在母体内已经会对不同分贝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的整体(或综合)的反映。
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
知觉
区别 个别属性的反映 整体属性的反映
个别感官
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联系
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认识阶段
• 原因:生理、注意力不集中 • 治疗:常做听力检查;培养良好的注意力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 选择性
知觉的 理解性
知觉的 特性
知觉的 整体性
知觉的 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定义: • 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予以清
晰的反映。
2.知觉的理解性
✓ 定义: 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 以解释,并用语词来标志它。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练习:这是哪种感觉现象?
• 事例1:“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感觉适应
• 事例2:刚刚从电影院出来,觉得外面特别亮。
对暗适应
• 事例3: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仍有一
种灯似在那亮着的感觉印象。
感觉后象
• 事例4:吃过甜食后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发酸。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 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主要特点。
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 和意志努力,可把注意 分为: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
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被动)
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
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主动)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 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成人的引导。成人的 作用在于:
1.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产生有意 注意的动机;
eg:老师在上课时常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减法”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小朋友们找到更多的好朋友”……
2.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
感觉对比
• 事例4:听到小刀刮玻璃感觉要起鸡皮疙瘩。
联觉
名词解释
➢ 视听协调:当听到声音时,能够调整头部位置使双眼平行
地对着声音源。
➢ 语音感知:婴儿对人类的语音非常敏感,尤其是对母亲的
高频率,语调夸张,似唱歌的“婴声儿语”更为敏感。
➢ 重听现象:
• 主要表现:为听不清楚、挺不完整别人的话,主要依靠说话者 的表情和嘴唇动作以及当时情景来猜。
eg:“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还有几个苹果?”,“多了 还是少了?” (引导幼儿注意的方向)
注意的四个品质
• 1)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人 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数量。
•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 或在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 3)注意的转移:指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 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
(内容,形式)
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4、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明确目标,轻松、愉快、有效)
(二)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家长】 1.制定并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 2.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看书) 3.必要的情感支持(要求、鼓励孩子做 事有始有终)
Hale Waihona Puke 课后复习• 注意的品质带来的教学启示。 • 客体永恒性
• 4)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 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思考: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
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变弹边唱,边骑车便聊天)
2.几种活动之间如果能建立起紧密联系,注意也 容易分配。(编讲故事,边表演)
的声音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射,即对不同的声音刺 激有选择性的注意。 “感觉偏好”现象是婴儿选择性注意发展的一个 重要表现。
简述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 的主要因素.
强烈的声音;鲜艳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 现的刺激物;水里的鱼;天上的鸟······
((一一))引引起起幼幼儿儿分分心心的的主主要要原原因因
1、无关刺激的干扰 2、疲劳 3、缺乏兴趣和必要的情感支持 4、目的要求不明确 5、注意不善于转移 6、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二)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幼儿园教师】
1、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人员、场地、教具、教师、教学过程)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第二部分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复习
分组:每组每一轮派出一名抢答选手。抢答者负责抢答 发言权。必须在老师完整给出题目后开始抢答。
每次
主要内容
注意
感知 觉
记忆
想象
思维
言语
智力
创造 力
一、注意
提问
• 1.注意的概念及特点? • 2.注意的种类,分别举例说明? • 3. 名词解释:选择性注意? • 4.简述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特点? • 5.注意的四个品质?及各自的概念? • 6.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 7.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 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3、无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
(外部特征——时间延长——内在联系)
简述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幼儿有意注意的主要特点: 1、幼儿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 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二、感知觉
提问
1、感知觉的概念?两者的关系? 2、感觉的四种现象?(题) 3、名词解释:
视听协调、语音感知、重听现象 4、知觉特性? 5、简述如何保护幼儿的视力? 6、简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课后复习
• 1、知觉的种类 • 2、了解“镜面示范”、“视崖实验”
(二)感知觉感的观觉事概是物一念直种接直作接用反于映人,的它感要官求。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