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学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特点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3-6岁)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理解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意象思维特征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感觉和想象为基础的,他们倾向于用具象的形象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例如,他们可能会用手比划、模仿动物的叫声来表示自己对动物的认知,而不是用抽象的概念来描述。
这种意象思维的特点反映了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
2. 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发展,但尚未达到成人的水平。
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具体、直观的感觉和经验为基础的,对于抽象概念和复杂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还较有限。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两个相似的事件当作因果关系,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去分析。
3. 立体思维能力的形成学前儿童的立体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形成,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表达物体的空间位置和方位关系。
例如,他们可以用诸如“上面”、“下面”、“前面”、“后面”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这种立体思维的发展为学前儿童的空间认知和操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4. 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快速发展。
他们能够逐渐掌握语言的表达规则,能够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5. 观察和模仿能力的增强学前儿童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理解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大人的动作和语言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如如何穿衣、如何说话等。
6. 增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渴望了解和探索新的事物。
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推动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7. 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儿童在理解外界事物的能力上存在差异,有些儿童可能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而有些儿童可能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来理解和掌握。
幼儿园科学教案:如何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作为幼儿园的科学教师,我们除了要了解科学知识本身,还需要深入了解幼儿认知水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只有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科学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更好地提高幼儿的科学学科水平。
1. 幼儿的认知特点(1)感性认识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幼儿认知特点的显著特征是感性认识在认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幼儿理性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对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要求过高,很难达到成人的思维水平,在教学中应强调感性认识。
(2)幼儿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个体化和不完整性幼儿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具有个体化和不完整性的特点。
幼儿的思维具有相对的片面性和孤立性,缺乏系统性和系统化思维,也时常表现出呈现出主观性和自我中心性。
(3)幼儿的步骤逐渐转化为联想和类比幼儿的知识获取和理解过程主要是探索、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幼儿的认知过程呈现出逐步转化为联想和类比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感知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类比和联想能力。
2. 如何根据幼儿认知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1)针对感性认识设置教学目标和任务幼儿的学习主要以感官体验和感性理解为主,针对感性认识设置教学目标和任务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幼儿通过感官、情感和心理等多角度进行科学探究。
(2)针对个体化和不完整性设置教学目标和任务针对幼儿的思维方式个体化和不完整性的特点,我们应该设置教学任务,注重培养幼儿内外联系的能力。
我们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幼儿的个体化认知和判断能力。
(3)针对联想和类比设置教学目标和任务针对幼儿的认知过程逐步转化为联想和类比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科学实验、教学游戏、探究学习等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类比和联想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知识,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自主思考和发现。
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幼儿感知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类比和联想能力,注重幼儿内外联系的能力培养,培养幼儿的个体化认知和判断能力。
简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不仅体现在儿童的思维能力,而
且还体现在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上。
以下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首先,学前儿童有大胆思维能力,他们可以独特地将融合、结合、分解和重新
连接新鲜生动的思维体验。
这一现象表明,在学前阶段,儿童已经拥有了一种能够识别、分析、综合联系多种数据,进行多思维联系的抽象思维能力。
其次,学前儿童可以通过丰富的认知实践中去发现规律,还可以联系新的事物,从而激发了不断的认知发展。
他们能够从表面事物抽象出更深层的概念和客观规律,比如假设、推理、归纳和概括等。
最后,学前儿童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采取不同的行为,可以提出合适的问题,
可以把握有针对性的交流方式,以及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环境的能力,这些认知能力有助于儿童更好地改变自己的环境,也有助于建构和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总之,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体现在儿童的思维能力,认
知能力以及行为能力上,他们可以独特地做出分析综合连接的抽象思维;可以不断地发现规律并且能够把握有针对性的交流方式。
教育者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特点,激发儿童潜能,对孩子前期学习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和完善的过程。
科学认知是指儿童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对事物属性、关系、变化规律等方面的认知。
科学认知的发展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科学认知的特点、发展阶段以及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认知的特点1. 好奇心强:学前儿童对于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主动探索和发现新事物。
他们会提出各种问题,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找到答案。
2. 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是科学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
他们能够通过想象构建各种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和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3. 观察力敏锐: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很强,能够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和规律。
通过观察,他们能够积累大量的经验,促进科学认知的发展。
4. 实验意识:学前儿童具有一定的实验意识,喜欢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他们会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从中总结规律。
二、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1. 感知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建立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 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改变事物,探索事物的属性和规律。
他们会进行各种实验,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概念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和规律。
他们会通过比较、分类等方式来组织和理解知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科学认知体系。
4. 推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通过推理和假设来解决问题。
他们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1. 提供丰富的科学资源:幼儿园可以提供各种科学实验器材、图书、模型等资源,让学前儿童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认识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科学认知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科学认知的发展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事物规律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以及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好奇心强:学前儿童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事物的原理和规律。
2. 感性认识为主: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他们通过观察、感受和实践来认识世界。
3. 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4. 学习方式多样: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他们通过游戏、探索和互动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二、科学认知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阶段: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和感受来认识事物,他们能够辨别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基本特征。
2. 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开始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他们会用手去触摸、拆解和组合事物,从而了解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3. 形象思维阶段: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和类比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规律。
4. 逻辑思维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逐渐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推理和归纳来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三、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给学前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观察材料,如动物、植物、器物等,让他们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2. 进行实践探索:鼓励学前儿童进行实践探索,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操作、拆解和组合事物,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引导思维发展: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前儿童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推理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4.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创设情境和游戏,引发学前儿童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学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学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始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刻。
但是实际上,孩子在学前阶段的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学特点不仅涉及到孩子智力和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能力。
因此,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我们需要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
一、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学前儿童是非常活跃好奇的,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这种好奇心常常推动了他们去主动探索事物的本质和性质。
同时,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还不成熟,他们常常采取单一的思维方式,如静态思维或先验思维。
静态思维是指孩子在面对事物变化时,往往无法想象事物的发展和演变。
而先验思维则是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来推断问题的答案,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思维方式,支持孩子探索事物的本质,以及采用合适的方式教导孩子学习。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他们个体发展的核心。
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处于自我概念的建构过程中。
此时,他们的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的事物和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因此,学前教育应该促进孩子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帮助他们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
同时,也需要注重孩子的情感和情绪的培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正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较为零散和静态,但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也是极强的。
他们能够听懂语言,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我们需要以语言为纽带,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让他们通过语言来创造和表达自己。
四、学前儿童的视觉特点学前儿童的视觉较为敏锐,他们喜欢透过眼睛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因此,有趣的图画和模型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孩子相信眼睛提供的一切,同时也喜欢进行视觉的分类与比较。
为了激发孩子的视觉潜力,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图片阅读、模型制作等等。
五、学前教育的启示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学特点,在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 3. 注意品质的发展 • 1)注意的广度 • 指在同一时间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把握的注
意对象数量越多,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 2)注意的稳定性 • 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时间
越长,注意越稳定。 • 3)注意的转移 •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换
• 一、注意的概述 • (一)什么是注意 • 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 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选取了某种
刺激,而忽略了另一些刺激。例如老师让我们注意 幼儿的面部表情,我们对幼儿的面部表情变化的反 映会很清晰,但是对于幼儿穿的什么样子的鞋子或 裤子,反映就很模糊。 • 集中性是指把心理活动专注于某一事物。如当幼儿 专心看木偶戏时,对周围人们的声音、活动全然不 知。
• 2)深度知觉的发展 • 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辨别。
幼儿深度知觉具体表现为,一是他们只能对熟悉的物体 或场地区分出 远近,对于比较远的距离则不能正确认 识;二是幼儿对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把握,不懂得 近 物大而清晰、远物小而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第6章
虚拟仪器信号分析 与处理
• 中班幼儿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有意注意得到发展。 在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达到10 分钟左右。
• 大班幼儿在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 15 分钟。
• 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特别是在成 人的要求下发展,在活动中完成的。教师应帮助幼 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 同时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
• (二)幼儿注意的发展 • 1. 无意注意的发展 •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
幼儿园教案备课反思:了解幼儿认知特点,优化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案备课反思:了解幼儿认知特点,优化教学策略幼儿园教案备课是教师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效果的提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是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系统分析和反思的过程。
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掌握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是幼儿园教案备课反思的重要内容。
一、幼儿认知特点1、感性认识阶段幼儿在0~3岁的感性认识阶段,是感性认知的阶段。
幼儿的感官器官发育不完全,缺乏直接观察、体验和表达的能力。
他们是依靠感官感受来认识事物的。
2、概念形成阶段概念形成阶段是幼儿从3岁到6岁左右,幼儿在这个阶段通过运用语言、想象和思维来认识事物。
幼儿正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在与事物的接触中,幼儿开始不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事物的概念。
3、逻辑思维阶段逻辑思维阶段是幼儿从6岁到12岁之间,幼儿在这个阶段会逐渐进入逻辑思维的阶段。
幼儿会逐渐形成像成人那样的思维方式,通过归纳和演绎来认识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开始往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方向发展。
二、优化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适当选择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重视感性体验幼儿在感性认识阶段和概念形成阶段,需要更多的感性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让孩子们体验、观察、感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理解事物。
2、注重语言教育幼儿在概念形成阶段和逻辑思维阶段,语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活动中,尤其应注重幼儿的语言教育,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
3、积极引导幼儿思考引导幼儿思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学方法,而是尝试让幼儿自己探究和发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4、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要在教学中多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以满足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乐趣。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学习尊重规则、友好交往等非常重要的社会技能。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1.视觉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通过观察和感知外界事物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能够分辨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并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视觉辅助工具如卡片、图片和实物等来帮助学前儿童理解和记忆知识。
2.操作思维的出现:学前儿童逐渐具备了操作物体的能力,例如拼图、积木等。
他们能够进行类比和推理,并开始理解基本的数量概念。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操作活动来促进学前儿童的操作思维发展,如通过拼图来锻炼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
3.语言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得到发展,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表达简单的语句。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学前儿童参与语言游戏、歌唱和故事讲解等活动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4.注意力的提升:学前儿童的注意力逐渐稳定,并能够集中在一个任务上,并能够快速切换注意力。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提供有趣和多样性的材料和活动来吸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并同时提供丰富的刺激来训练他们的注意力。
5.概念形成的能力增强:学前儿童开始逐渐形成和理解基本的概念,如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来帮助学前儿童巩固和扩展他们的概念认知。
6.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学前儿童开始展示创造力和想象力,并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提供启发性教材和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来激发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是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应用更加复杂的信息,并逐渐形成思维的基本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材料和活动来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如视觉辅助工具、操作活动、语言游戏、注意力训练、概念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等。
教育者应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育活动,以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
2.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和情绪发展。
3.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技巧。
二、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1)身体发展:体格特点,大脑发育情况等。
(2)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的特点。
(3)语言发展: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和表达的特点。
(4)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社交技能、合作和竞争等方面的特点。
(5)情绪发展:情绪认同、情绪管理和表达的特点。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0~1岁:感知和运动发展期。
(2)1~2岁:认知和语言发展期。
(3)2~3岁:批判性思考发展期。
(4)3~4岁:批判性思维发展期。
(5)4~6岁:逻辑思维发展期。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评估方法(1)观察法: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
(2)测验法:使用合适的测试工具进行认知、语言和行为方面的测评。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干预技巧(1)启发思考: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前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力。
(2)培养语言:通过音乐、游戏和童谣等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社交技能:开展合作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绪管理:教导学前儿童正确识别和表达情绪,培养其情绪管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学前儿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法。
4.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技巧,并汇报给全班。
5.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模拟学前教育中的情境,展示干预技巧的运用。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资源:1.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的图片和视频。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能力和行为能力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它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几个特点:
一是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表现为认知能力的发展,表现为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注意力的发展。
这些认知能力的开发是他们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础。
二是情绪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表现为自我认识的发展,表现为自我控制的发展,表现为情绪调节的发展,表现为关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
这些情绪发展是学前儿童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基础。
三是行为发展。
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表现为视觉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听觉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动作能力的发展,表现为社交能力的发展,表现为言语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活动能力的发展。
这些行为发展是学前儿童进行感知、实践和交往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家庭、学校、社会的
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家长应该给予学前儿童恰当的认知活动,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此外,学校也应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活动,以帮助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开始理解和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
科学认知的培养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的特点、科学认知的培养方法以及家庭与学校合作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感知能力逐渐成熟:学前儿童通过感官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逐渐建立起对事物的认知。
他们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途径,感知世界,认识事物。
2. 想象力丰富: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能够通过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性游戏等活动,这种想象力为后期的科学认知奠定了基础。
3. 语言能力逐渐提升: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他们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
4. 注意力不集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比较短暂,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某项活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培养。
以上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科学认知的培养工作。
二、科学认知的培养方法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认知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
2. 实践体验:让学前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和认知事物,例如在游戏中模拟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来理解科学知识。
3. 提问引导: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
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儿童通过思考和实验来找到答案。
4. 多感官刺激:利用多种感官刺激学前儿童的认知,例如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途径,让他们全方位地感知和理解世界。
5. 合作探究:鼓励学前儿童与同伴一起合作探究科学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和教育活动
一、学前小朋友社会认知旳含义
• 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性客体(爸爸、妈妈、 老师等) 及其之间关系(如父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 旳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旳社会行为之间旳了 解和推断(幼儿生病了,父母会很着急,因为父母都 很爱自己旳孩子),即个人对别人旳心理状态(快 乐、害怕、难过等)、行为动机和意向(如希望得到 表扬、防止受到批评等)做出推测和判断旳过程。
布奇与莫莫急忙下树捡起书,发觉书上旳小木偶不见了。正在两 人着急旳时候,从草丛里传来阵阵“哎哟”声。
原来是故事里旳小木偶跑出来了,但是他旳一条腿被摔掉,找不 见了。
故事解读: 到这里,这个故事旳铺垫部分已经论述完毕:小木偶旳腿 不见了一条,非常难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布奇轻轻地抱起小木偶:“别紧张,我们一定会帮你找回 另一条腿。”
– 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能够变化,不能以不变旳规则去衡 量人。
•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定向
– 小朋友已具有抽象旳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旳道德概念, 以为个人一贯根据自己选定旳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旳。
这一阶段对偷药故事可能旳反应
• 赞成:法律禁止人偷药,却没 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 这种情况。汉斯不得不偷药救 命,假如有什么不正确话,需 要改正旳是现行旳法律,稀有 药物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 控。
布奇和莫莫帮小木偶把“腿”安上去,但是不行,太粗了, 不是小木偶旳腿。
于是他们又开始寻找,这次,布奇发觉了一根细细旳枝条。
故事解读:
移情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种人形成良好旳人际关 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主要旳作用。 如今有不少家长因为溺爱孩子,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同情心、任性而霸道、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出现攻击性行 为……这些其实都是忽视了对孩子移情能力旳培养。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
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色盲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a.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
幼儿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之前,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和积累。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认知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觉、感知、思维等心理过程来理解、知觉、记忆和推理外界事物的能力。
在幼儿阶段,认知发展对幼儿的整体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其个体智力发展的基础。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接触和理解世界。
通过观察和探索,幼儿能够感知和理解事物的属性和特征。
这种认知发展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幼儿的认知发展对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学习,幼儿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沟通能力。
学前教育中,教师通过游戏、故事、歌曲等多种方式促进幼儿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语言沟通的基础。
此外,幼儿的认知发展对社交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交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进行良好互动的能力。
认知发展不仅涉及个体与物理环境的关系,还涉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幼儿通过学前教育活动,可以和其他幼儿一起进行合作游戏、集体活动等,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此外,幼儿的认知发展对其情感和性格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在学前教育中,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活动能够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通过认知发展,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出具有良好情感表达和处理能力的性格特点。
综上所述,幼儿认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性。
认知发展为幼儿提供了智力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其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培养了社交能力以及情感和性格的形成。
学前教育应注重幼儿的认知发展,通过提供适应性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特点的主要内容
学前教育特点的主要内容学前教育是指针对0-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活动,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前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综合性。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语言、社交、情感、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和学习内容,促进儿童全面、协调地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其次,学前教育的特点是循序渐进。
学前教育注重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活动和课程安排。
以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儿童整体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前教育的特点是灵活多样。
学前教育把游戏作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注重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各种艺术游戏、自由游戏和集体游戏等,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前教育的特点还包括注重个性化教育。
学前教育强调每个儿童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兴趣,设计个别化的学习活动和课程。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发展的多元性和自主性,以满足儿童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
最后,学前教育的特点还包括社会化教育。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通过与其他儿童的互动和合作,让儿童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
学前教育还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和价值观念,通过各种生活经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模式和道德观念。
总之,学前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循序渐进、灵活多样、强调亲子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社会化教育。
学前教育旨在提供一个适于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机会,促进其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包括哪些?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包括哪些?
(1)自我中心: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事物,不能够从别人的观点或角度去看问题。
(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往往片面地看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就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
皮亚杰的液体守恒实验表明幼儿只会片面地看事物这个特点。
(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还未能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往往凭着直觉去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地区分出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本质联系和偶然联系。
(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语言是一种符号,代替具体的事物。
幼儿进入前运算阶段,已能开始用语言代替具体的事物。
在这个阶段,幼儿已能通过别人的描述或讲述,展自己对环境中事物的认识,掌握语言后,幼违的认知发展在性质上已有了变化。
(6)能做出延迟模仿: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能够做出延迟模仿。
延迟模仿的意思是,幼儿能依靠记忆把先前看过、听过或感受过的事物模仿出来。
(7)能进行象征游戏:前运算阶段是玩象征游戏的高峰期。
在游戏中,幼儿既能表现出延迟模仿的能力,也显示他们已懂得使用具体象征物,
即以物代物。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前儿童认知开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开展〔1〕感知觉的根本概念: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及知觉的联系:a.知觉与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开展的主要特征:①视觉开展的主要特征:儿童视觉的开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开展、颜色视觉的开展。
a.视敏度视敏度的概念:准确地区分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觉察一定对象在体积与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开展规律:幼儿正确识别颜色的百分率与正确识别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识别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识别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识别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识别或不善识别,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时机少,成人没有进展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幼儿视力受遗传与环境影响。
视觉经历是促进视觉开展的必要因素。
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与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色盲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与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开展的主要特征:a.听觉开展对儿童心理开展的意义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识别周围事物特点。
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此外,儿童及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
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开展也有一定影响。
b.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与差异感受性。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是指在学前阶段,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儿童在学前阶段的知觉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感知到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将从感知的发展、认知的发展以及学前儿童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解释,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的要求。
学前儿童的感知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感觉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感觉器官逐渐发育完善,能够感知到更多的外界刺激。
例如,他们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和颜色,并逐渐能够感知到更复杂的外界信息。
其次是感知能力的逐渐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感知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和区分外界事物,能够更深入地观察和体验。
再次是感知范围的扩大。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他们能够感知到更多的事物,并能够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和归纳。
最后是感知和表达的整合。
在学前阶段,儿童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并通过表达来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感知。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将自己的感知传达给他人。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也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是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迅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外界事物。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等方式,积极地探索和认识世界。
其次是认知结构的建立和调整。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处理信息。
他们能够将新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更加准确和完善。
再次是符号思维的发展。
在学前阶段,儿童逐渐掌握和运用符号,如语言、数字、图形等,来进行思维活动。
他们能够通过符号的使用,进行抽象思维和概括总结,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认知。
最后是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有些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较为成熟,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而有些儿童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来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A.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的基本概念:①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③感觉与知觉的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b.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2)幼儿感觉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视觉发展的主要特征: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a.视敏度视敏度的概念: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b.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c.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
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d.色盲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②听觉发展的主要特征:a.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
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
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b.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
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c.言语听觉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d.婴幼儿听力的保护和培养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③触觉发展的主要特征: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a.视触觉的协调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b.动觉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
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3)幼儿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①空间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方位、形状、大小、距离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a.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b.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
c.大小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
d.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研究表明,幼儿的时间知觉表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a.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b.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c.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d.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③观察力发展的主要特征: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幼儿观察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观察的目的性b.观察的持续性c.观察的概括性d.观察的细致性e.观察的组织性(4)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应用:①感受性变化规律及其应用a.适应现象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b.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c.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d.提高幼儿的感受性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因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专门的练习和各种日常活动,来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其感受性。
②知觉选择性规律及应用个体的感觉器官虽然在同一时间内接触许多事物,但是对这些事物是有区别对待的,只选择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忽略一部分不关注的事物,从而使知觉对象更加清晰、明确,这就是知觉选择性规律。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分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I.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主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声音等方面。
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二者越容易被区分。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II.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下活动的对象很容易被知觉出来。
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III.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在视觉刺激中,形状相似或距离接近的物体非常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所传递的内容。
IV.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教师(或旁人)作言语指导,使语言和直观结合起来,这对幼儿感知和理解知觉对象有很大的作用。
③知觉理解性规律及其应用人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遇到的对象,不仅可以通过感官反映对象的个别属性,同时可以反映出对象的整体属性和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词语符号和具体形象的结合是幼儿认知的最佳方式。
④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a.幼儿观察的发展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b.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并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此外,还可以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c.保护幼儿的感官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
要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帮助。
B.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注意的内涵:①注意的概念: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大显著特征。
所谓指向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
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对象的基础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②注意与心理过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
注意对我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③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a.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在游戏中,如果幼儿玩得很投入,很用心,那么这个游戏就会进行得非常好,反之,则有些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b.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幼儿听故事,学儿歌,学唱歌,认识各种事物,都需要集中注意。
幼儿集中注意时,学习效果就好,容易记住新知识,能力提高也快。
④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a.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能使幼儿捕捉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注意能使幼儿调整自己的行为,把精力集中于新的情况。
b.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凡是幼儿注意到的事物,幼儿对该事物的感知就最清晰、也最容易记住。
c.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行动的坚持性常常是与注意分不开的。
没有幼儿注意的参与,幼儿就不能顺利进行活动,也不能使活动坚持到最后。
(2)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①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大类:a.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b.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有着密切关系的刺激物②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主要表现在幼儿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
(3)注意的规律与儿童的活动:①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律:a.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b.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c.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因此,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要注意到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的个性差异,认识到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②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a.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b.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c.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③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
因此,注意的分配能力是幼儿教师工作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条件。
④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够清楚地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幼儿注意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一般来说,幼儿在较短的时间片段中不能注意较多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