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详细版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文(2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文(2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文1、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____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4、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范文(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与管理,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职工及管理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并由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监督人员进行监测。

第五条本制度的实施主体为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六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监测台账和档案,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第七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场所环境的检测、工作人员的监测以及防治措施的评估。

第八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处理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相关的问题和事件。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流程第九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工作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确定监测项目: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确定需要监测的项目。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直接的威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测制度来进行预防和控制。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适用于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以便各个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和实施。

二、监测制度的目的和任务1. 目的:a. 早期发现和识别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b. 监测工作的结果能够为职业危害因素防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迅速调整和优化现有的防护措施;c. 了解和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为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数据支持。

2. 任务:a. 制定监测计划和工作标准,明确监测的内容、方法和频次;b. 采集、分析和报告监测数据,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提供反馈;c.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和实施职业危害因素防控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估;d. 加强监测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意识和能力。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1. 监测内容:a. 大气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包括粉尘、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噪声、振动等;b. 职业健康检查和生物监测:通过定期的体检和生物样本分析,评估劳动者暴露的职业危害因素水平和健康状况;c. 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包括工作场所布局、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因素对职业危害的影响。

2. 监测方法:a. 采样和分析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进行,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b. 可以采用定点固定站位监测、随机移动式监测等不同的监测方法,以全面了解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状况;c. 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应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和标准,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d. 职业健康检查和生物监测的方法应遵循专业的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监测结果。

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近年来,职业病和职业危害对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因此,为了防止职业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危害检测1.职业危害清单的制定:制定详细的职业危害清单,列出可能出现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2.职业危害源的监测:对工作场所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记录职业危害源的种类、浓度、频次等指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通过实地采样和检测,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的风险程度和危害性。

三、职业危害监测1.职业病检查:对特定工种或接触高风险职业病的员工进行定期检查,监测员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

2.环境监测: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测,包括空气质量、噪音、辐射等指标的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3.体检跟踪:对接触高风险职业危害的员工进行体检跟踪,监测员工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职业危害对员工身体的影响。

四、职业危害评价1.职业危害评估报告的编制: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的全面评估,包括危害源的种类、浓度、频次等指标,编制职业危害评估报告。

2.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对员工接触职业危害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职业危害对员工健康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3.职业危害管控措施的评估:对现有的职业危害管控措施进行评估,确定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对不合理或不适用的措施进行改进和调整。

五、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1.制定年度检测、监测和评价计划,确保全面、系统地开展相关工作。

2.配备合格的技术人员,负责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3.保证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性。

4.对职业危害检测、监测和评价进行周期性的总结和分析,及时修订和更新制度。

5.对检测、监测和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全面的反馈,指导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危害防护意识。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第一条目的为提高员工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相关因素的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和生产车间。

第三条职责3.1生产安全部门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开展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负责职业病的统计、报告和档案管理工作,设置专职人员,负责日常检测和管理工作;负责对职业病患者调换工作岗位,安排休养;3.2技术部门负责从优化工艺技术、采用无毒或低毒原料来消除或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3.3 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车间负责从加强员工管理和培训,从规范操作上减少或杜绝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

第四条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4.1各车间根据生产工艺和使用的物料(如原材料、辅料、中间品、半成品、成品等)的性质来识别有害成分。

4.2根据生产机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4.3 通过委托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来识别。

4.4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以及类比同行业职业危害案例进行识别。

第五条识别后的处理5.1检查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项目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并保留申报回执。

5.2发现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及时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申请逐步替代现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第六条检测项目的确定6.1参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根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检测项目。

6.2检测项目经所委托的检测机构现场调查确认。

第七条检测机构的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市级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给予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第八条检测周期的确定8.1检测的布点详见公司检测点统计表。

8.2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噪声,粉尘。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工作场所的检测与评价。

第三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公司设立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公司职业健康工作。

第六条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下设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工作。

第七条各部门职责:(一)安全主任负责组织岗位危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登记;(二)行政部负责联系对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三)实施检测方根据检测情况形成检测和评价报告;(四)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三章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第八条危害因素的识别应根据公司相关岗位接触或产生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物质的浓度、类别等,公司应组织人员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第九条危害因素的识别主要内容有:(一)识别确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二)评价危害因素与上述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三)判定危害因素及其岗位;(四)对现行活动进行审查;(五)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监察等的调查;(六)该岗位及所处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

第十条危害因素的识别时机:(一)以岗位为对象,每年年初;(二)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情况时;(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产品涉及的原料、工艺发生变化时。

第四章检测与评价第十一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

第十二条检测项目包括:(一)化学有害因素:如粉尘、气体、蒸汽、毒物等;(二)物理有害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三)生物有害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四)其他有害因素: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管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生产作业场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工作。

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目的和任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1. 掌握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浓度(强度)及变化趋势,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

3. 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任务包括:1. 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调查、监测和评价。

2. 建立、健全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档案。

3.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病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防护措施。

4. 提出改进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建议,并监督实施。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组织和管理1. 用人单位应当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2.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强度)及劳动者接触情况,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

3.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4. 用人单位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定期向劳动者公布,并在生产作业场所设置公告栏或者警示标志。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方法和程序1.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2.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检测、分析,并保存监测数据。

3.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监测数据,评价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并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模版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模版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及检测、评价管理制度模版1. 引言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的岗位和工作环境。

2.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和检测2.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2.1.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目的是检测危害因素的存在和浓度,及时发现和排除职业病危害源。

2.1.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内容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噪声监测、振动监测、光照度监测等。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2.2.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目的是检测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暴露情况,以确定是否达到职业病危害标准。

2.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包括工作场所空气中危害因素的浓度、员工个人接触危害因素的浓度等。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检测的频率和方法2.3.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检测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

2.3.2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检测的频率和方法应当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危害因素的特点确定。

3. 职业病评价管理3.1 职业病危害评价3.1.1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工作环境对员工健康的危害程度。

3.1.2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包括工作环境的危害程度、员工暴露情况评价和职业病危害预测评价等。

3.2 职业病危害评价结果的应用3.2.1 职业病危害评价结果应当用于制定和调整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工作环境治理措施。

3.2.2 职业病危害评价结果应当及时向员工通报,并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护和医学监护措施。

3.3 职业病评价管理的周期性3.3.1 职业病评价管理应当定期进行,周期不应超过一年。

3.3.2 职业病评价管理的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监测、检测的结果确定。

4. 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工作环境治理4.1 职业病防护措施4.1.1 职业病防护措施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因素对员工的伤害。

4.1.2 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内容包括工作场所通风、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4.2 工作环境治理4.2.1 工作环境治理的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危害因素。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本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本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本一、概述为了保障生产作业场所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造成的损害,制定本监测制度。

本制度旨在明确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及责任分工,以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目的本监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1. 防止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2. 及时发现和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程度和分布情况;3. 验证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有效性;4. 提供科学依据,为采取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措施提供基础;5. 为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提供依据。

三、监测对象本监测制度适用于生产作业场所职工可能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1. 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和蒸汽;2. 噪声、震动和辐射;3. 化学物质和生物因素;4. 机械性因素和物理因素。

四、监测内容1. 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剂量、容器或设备等监测;2. 相应的危害防护设施的有效性监测;3. 生产作业场所的环境监测;4.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五、监测方法1. 定期监测:按照一定的周期和频率进行监测,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环节、设备、作业岗位等进行监测。

2. 特殊监测:对特殊情况下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如异常情况下的事故、突发事件等。

3. 随机监测: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随机监测,以全面了解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4. 个人监测:对职工个人进行监测,包括接触职业危害物质的时间、方式、频率等。

六、监测责任分工1. 负责监测计划的制定和调整;2. 负责监测内容的确定和执行;3. 负责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维护和校验;4. 负责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5. 负责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归档;6. 负责监测效果的评估和总结。

七、监测结果的处理与管理1. 监测结果应及时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并送相关部门备案。

2.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监测对象,对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的目的和依据1.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病危害问题,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1.2 依据本制度的制定依据《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与目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的责任与义务2.1 用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1)制定和完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并公布实施。

(2)组织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价,确保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4)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

(5)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2.2 劳动者的责任与义务(1)参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配合监测人员的工作。

(2)积极向用人单位反映职业病危害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3)严格遵守用人单位制定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4)主动参与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的内容3.1 监测内容(1)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浓度进行监测,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2)对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频次和时长进行监测。

(3)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包括体检、职业病检查等。

3.2 评价内容(1)根据监测结果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价。

(2)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3)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包括职业病发病率、职业病患病率等。

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的方法和要求4.1 监测方法(1)化学因素监测:采用现场监测、采样分析等方法进行监测。

(2)物理因素监测:采用仪器设备对噪声、辐射等进行监测。

(3)生物因素监测:采用培养、计数等方法对微生物、致病菌等进行监测。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本一、背景介绍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权益,本公司依据《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了《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该制度旨在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和评价,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与评价目标1. 检测和评价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程度;2. 确定职业危害监测指标及其检测方法;3. 评价职业危害程度,并确定采取相应的措施;4. 监测和评价措施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监测与评价内容1. 监测对象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所有工作岗位及工作场所,包括办公区、车间、仓库等。

2. 监测指标(1)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2)化学因素:如有毒气体、粉尘、重金属等;(3)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4)人工作业因素:如体力劳动强度、工作姿势等。

3. 监测方法(1)物理因素:使用合适的仪器对噪声、振动、辐射等进行定量测量;(2)化学因素:采集空气、粉尘、重金属等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生物因素:采集空气、物体表面、人体等样品进行病菌、病毒、真菌等的检测;(4)人工作业因素: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工人健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估。

四、监测与评价流程1. 确定监测计划根据工作岗位的特点和工作场所的情况,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对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监测周期。

2. 监测前准备准备监测设备和工具,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 监测过程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监测工作,严格操作规程,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在监测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护,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4. 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职业危害程度,判断是否存在超标或不合理的情况。

5.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价,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6. 监测效果评价与调整对采取的措施进行监测效果评价,评估其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模版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模版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模版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价工作,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并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及其评价工作。

二、监测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病原微生物及其毒力;(2)有害物质(化学物质、生物制剂等)的种类、浓度、工艺条件及其环境分布情况;(3)物理因素(噪声、辐射、温度、照明等)测量数据及其环境分布情况;(4)工作条件(工作强度、工时、休息制度等);(5)个体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

2. 监测方法:(1)病原微生物及其毒力的监测方法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采集、培养和鉴定;(2)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根据具体物质的特性,采用适当的仪器设备进行测定,并结合环境监测方法进行采样和分析;(3)物理因素的监测方法根据具体因素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设备和方法进行测量,并结合标准值进行评价;(4)工作条件的监测方法包括工作强度调查、工时记录等方法;(5)个体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监测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勘察等方式进行。

三、监测结果评价1. 监测结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浓度分布和暴露时间等;(2)工作条件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3)个体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4)员工的健康状况和职业病患病情况等。

2. 评价指标:(1)危害因素浓度评价指标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2)工作条件评价指标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3)个体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评价指标参照相关研究和调查结果。

四、监测数据管理1. 监测数据的保存:(1)监测数据的原始记录和报告及时归档,并进行编号和分类存放;(2)监测数据的电子化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2. 监测数据的解读和分析:(1)监测数据的分析可采用数据统计和图表分析等方法;(2)监测数据的解读应结合具体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工作场所的情况、员工的职业病患病情况等综合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范本

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范本

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管理是确保员工健康和企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规范并有效管理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目的与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企业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管理工作,确保员工健康和安全生产。

适用于企业所有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及相关工艺的危害因素的检测与管理。

三、术语与定义1. 职业卫生:指保护和改善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相关疾病和职业性损伤的学科和活动。

2. 危害因素:指在生产活动中可能对员工健康造成伤害的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等因素。

3. 检测管理:指对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改善的管理活动。

四、检测管理机构与职责1. 设立检测管理机构,负责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管理工作。

2. 检测管理机构的职责包括:1) 制定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计划,并组织实施;2) 对生产设备及相关工艺进行危害因素的检测;3) 对员工的工作环境进行危害因素的检测;4) 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体检;5)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6) 定期向企业管理层报告职业卫生及生产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7) 组织员工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

五、核心内容1. 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估1) 对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进行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估;2) 对员工的工作环境进行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估;3) 对员工的工作操作进行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估;4) 对各类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的威胁程度。

2. 监测与控制措施1) 对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其在可控范围内;2)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3) 进行现场改善,消除或减少危害因素的源头。

3. 员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体检1) 对所有员工进行定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体检;2) 根据体检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与安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二、监测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确保员工的健康与安全。

作业场所存在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如粉尘、噪音、化学品等,制度的制定能够全面监测和管理这些因素,减少员工患病和事故的风险。

2. 保障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制度的制定能够确保监测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提高作业场所的生产效率。

通过监测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问题,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产效率。

三、监测管理制度的内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目标与范围的确定制度应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范围,包括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监测指标和监测对象。

2. 监测方法与标准的规定制度应规定监测方法和标准,包括监测的具体步骤、样本采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评价标准。

3. 监测设备与仪器的配置与维护制度应规定监测设备和仪器的配置和购置标准,以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要求。

同时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检验,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监测结果的分析与报告制度应规定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要求,包括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报告形式和内容。

5. 监测数据的保存和管理制度应规定监测数据的保存和管理要求,包括数据的存储介质和时限,以及数据的保密措施。

四、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与改进为了保证监测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作业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人,并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各项工作按照制度要求进行。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健康安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权益,减少职业危害风险,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的监测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探讨一个完备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以供参考。

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目的本监测制度的目的在于对生产作业场所中存在的各类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危险源,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三、监测范围和对象3.1 监测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生产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工地、实验室等各种职业场所。

3.2 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各类职业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噪音、尘埃、放射性物质、振动、高温等。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4.1 监测内容(1)化学物质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确认其对员工健康的潜在危害。

(2)噪音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产生的噪音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听力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3)尘埃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产生的尘埃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呼吸道和皮肤的影响。

(4)放射性物质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使用的放射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的辐射风险。

(5)振动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产生的振动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6)高温监测:对工作场所中的高温环境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4.2 监测方法(1)物理检测方法:采用各类物理设备,如测量仪器、分析仪器等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量检测。

(2)生化检测方法:采集工作场所中的样品,通过化学分析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3)环境监测方法:采用环境监测站等设备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五、监测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5.1 监测结果分析监测部门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潜在风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危害等级划分。

5.2 应对措施(1)危害等级较低的情况下,监测部门将监测结果向相关部门通报,并建议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防护设施的建设、提供个人防护用具等。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文(2篇)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文(2篇)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军城煤矿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一、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防治管理工作,搞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作业场所空气的粉尘浓度应符合下列标准(见表格)。

三、职业危害检测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1、总粉尘:⑴作业场所中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两次,地面每月测定一次。

⑵粉尘分散度,每____个月测定一次。

2、呼吸性粉尘:⑴作业场所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采掘工作面每____个月测定一次,其他地点每____个月测定一次。

⑵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每月测定一次。

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每____个月测定一次。

4、粉尘检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按时上报。

四、粉尘检测的仪表、仪器必须按时到经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归口单位鉴定合格。

五、通防科要对检测报表、粉尘分散度、游离SiO2、仪表、仪器的送检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提出整改措施。

积极帮助和协调生产单位建立健全各种防尘设施,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文(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及评价工作,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第二条工作单位应当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监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一)化学因素:如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噪声、振动、辐射等。

(二)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高湿度、低湿度、高气压、低气压等。

(三)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病媒生物、有毒有害生物等。

(四)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情绪压力、心理疾病等。

(五)其他因素:如机械伤害、电气伤害、火灾爆炸等。

第三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应当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监测计划、采集监测样品、进行实地调查等。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二篇)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二篇)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模版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确保员工的健康与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生产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工地、实验室等。

二、定义1.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指对生产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包括但不限于粉尘、噪音、有害气体、辐射等。

2. 监测结果:指监测过程中获取的数据、报告、分析结果等相关信息。

3. 监测设备:指用于监测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仪器、设备及相关配件。

三、监测机构与人员1. 监测机构:委托专业的监测机构进行监测工作,并确保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能力。

2. 监测人员:由监测机构派遣的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监测工作。

四、监测计划1. 监测计划的编制a.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计划。

b. 监测计划应明确监测频次、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位置等信息。

c. 监测计划应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修订,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2. 监测设备的选用和校准a.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要求的监测设备。

b. 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并保持在有效状态。

3. 监测记录的保存和管理a. 监测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保存。

b. 监测记录应具备可追溯性,包括监测时间、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等必要信息。

五、监测工作流程1. 准备工作a. 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b. 准备监测设备和相关材料,确保设备和材料的完好和充足。

2. 监测实施a. 取样点选择:根据监测计划,选择符合要求的监测点位。

b. 采样方法: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采用相应的采样方法。

c. 监测设备操作: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d. 监测记录:确保监测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记录准确、完整,并及时报告监测机构。

3. 监测结果处理和分析a. 对监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二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二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越来越多,给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减少职业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发生,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范文。

二、制度目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监测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三、监测范围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监测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灰尘和颗粒物的浓度;2. 有毒气体和蒸汽的浓度;3. 辐射源的辐射强度;4. 噪声的强度;5. 高温、低温和湿度等环境因素。

四、监测方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监测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危害因素而定,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采样检测法:对空气中的灰尘、有毒气体和蒸汽进行采样并送检,通过检测结果评估职业危害程度;2. 仪器监测法:使用相应的仪器设备对辐射强度、噪声强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3. 环境监测法:对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定期监测,检测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五、监测频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监测频率应根据不同的危害因素而定,可以参考以下频率:1. 灰尘和颗粒物的浓度: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2. 有毒气体和蒸汽的浓度:根据作业场所的特点和危害程度,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3. 辐射源的辐射强度:每月进行一次监测,并定期进行校准;4. 噪声的强度: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或根据作业场所的具体情况确定;5. 环境因素:每月进行一次监测,并定期进行校准。

六、监测报告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要求监测机构及时编制监测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日期和地点;2. 监测的危害因素和浓度;3. 监测结果的评估和分析;4. 对偏高或超标的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建议;5. 监测仪器设备的校准情况。

常见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项目

常见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项目

(1) 目的对有职业卫生、职业病诊断标准的有害因素和其他可能有严重职业危害的因素进行监测,为职业危害评价和治理提供依据。

(2) 内容与方法a. 依据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或企业的委托,在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检)测工作。

b. 监测类别·系统监测——对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竣工验收前的测定;现有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大修及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测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卫生学鉴定的测定。

——测定方法:对上述对象按不同的有害因素、作业工序、作业时间长短进行测定,对每道工序应有同一点不同时间连续测定至少三次。

·抽样监测: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作业点进行一次性测定。

应在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样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次)。

·定期定点监测:对作业点有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日常的定期定点测定。

每个点至少采取一个样品(次);对有害因素作业点进行一次性测定,应在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样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次)。

·个体接触水平监测:佩戴个体采样器的监测:应以工种为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职工,佩戴个体采样器,每个作业班连续采样不少于4小时。

同一工种,仅对一名职工作个体测定,须测定三次;如对三名或三名以上职工作个体测定,则取其个体平均接触水平。

——不佩戴个体采样器的监测:应以工种为单位,对每道工序作业点测定一次,记录每名职工每道工序的作业时间,以下列公式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至少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

TWA=C1t1+c2t2+……+cntn=ΣCT/ΣT t1+t2+……+tn 式中:c1……cn为某工序或某点测定时的有害物质浓度。

t1……tn为相应的接触时间(h)。

ΣCT为各工序或各点有害物质浓度与相应接触时间(h)的乘积之总和。

(返回页首) ΣT为接触时间之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GD/FS-3770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
测详细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详细版
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1)目的
对有职业卫生、职业病诊断标准的有害因素和其他可能有严重职业危害的因素进行监测,为职业危害评价和治理提供依据。

(2)内容与方法
a.依据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或企业的委托,在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检)测工作。

b.监测类别
系统监测
——对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竣工验收前的测定;现有企业生
产设备更新、改造、大修及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的测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卫生学鉴定的测定。

——测定方法:
对上述对象按不同的有害因素、作业工序、作业时间长短进行测定,对每道工序应有同一点不同时间连续测定至少三次。

抽样监测:
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作业点进行一次性测定。

应在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样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次)。

定期定点监测:
对作业点有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日常的定期定点测定。

每个点至少采取一个样品(次);对有害因素作业点进行一次性测定,应在同一点不同时间内
测定(采样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采取样品不得少于三个(次)。

个体接触水平监测:
佩戴个体采样器的监测:
应以工种为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职工,佩戴个体采样器,每个作业班连续采样不少于4小时。

同一工种,仅对一名职工作个体测定,须测定三次;如对三名或三名以上职工作个体测定,则取其个体平均接触水平。

——不佩戴个体采样器的监测:
应以工种为单位,对每道工序作业点测定一次,记录每名职工每道工序的作业时间,以下列公式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至少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

TWA=C1t1+c2t2+……+cntn=ΣCTΣ
Tt1+t2+……+tn
式中:c1……cn为某工序或某点测定时的有害物质浓度。

t1……tn为相应的接触时间(h)。

ΣCT为各工序或各点有害物质浓度与相应接触时间(h)的乘积之总和。

ΣT为接触时间之总和。

c.监测定点原则
监测点是指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操作或定时观察易接触有害因素的作业点。

同一车间,同一有害因素,不同工种、不同设备、不同工序,须分别设测定点。

同一车间,同一有害因素,同一工种、同类设备或相同操作,至少设一个测定点。

同一车间,不同有害因素,须分别设测定点。

物理因素监测点应根据各自的测试规范要求定点。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监测点的确定、变更或取消,由所在地县级疾控机构认可。

监测点确定后,应绘制测定点方位平面图。

d.各类有害因素的监测主要行业工种的选择
①粉尘
有害因素名称
行业
工种
矽尘
矿山
掘进、支柱、爆破、运输、选矿
石粉加工
碎、碾磨、筛选、搬运
玻璃
破碎、碾磨、配拌料、投料、搬运、窑炉维修
建材
石料加工
耐火材料
破碎、碾磨、拌料、成型、装出窑、干燥、搬运、维修
铸造
配砂、拌料、造型、开箱、落砂、清砂、维修
陶瓷和搪瓷
破碎、碾磨、配拌料、成型、干燥、装出窑、搬运
原料:粉碎、碾压、风选、轧弹、混料、筛选
石棉制品
梳纺:梳条、纺线、合股、捻线、打团
编织:制绳、倒线、织布、织带、压型、包装滑石尘
石棉制品加工各扬尘工种
矿山
采矿、破粉碎、搬运、干燥、包装、维修
滑石制品
使用滑石粉的各工种
煤尘
煤矿
采煤、爆破、煤矿混合、支柱、搬运
送煤
粉碎、筛选、搬运、维修
发电、焦化、港口装卸
装卸、粉碎
水泥尘
水泥生产
熟料各工种、成品包装其他尘

略②毒物
有害因素名称
行业
工种
硫化氢
石油
开采、炼油
硫化物制造
二硫化碳、硫化钠
染料、颜料
硫化染料
人造纤维
喷丝
腌鱼、腌菜、池糟、窑井疏浚、清理
污水泵站、下水道等
氮氧化物
化工
硝酸制造及硝化反应
冶金、机构
酸洗
电镀
酸洗
矿下开采
硝酸铵爆破
印染
重氮化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染化、制药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生产和使用印染
使用苯胺染料
氰化物
有机玻璃制造
氰化反应
化工
氢化物制造
合成纤维
丙烯腈制造
金矿
选矿、提取
电镀
含氰电镀
热处理
淬火
汽油
石油
炼油、油罐、油库
胶鞋
粘帮、粘底
有机磷
农药生产
有机磷农药生产、加工、包装农药销售
运输、贮存、保管
植保
使用有机磷农药
苯、甲苯苯的制造
石油、焦化的粗苯及精苯作业,苯的人工合成二甲苯
化工、制药、染料、香料、
以苯、甲苯、二甲苯为原料的合成工种
涂料化工及涂装作业
涂料制造及喷油漆
皮鞋行业及橡胶制品
粘胶制造及使用
二硫化碳
二硫化碳生产
焙烧、合成
人工纤维及玻璃纸制品
磺化、喷丝
选矿
选矿剂使用

铅冶炼
冶炼、熔铅、制铅板、制铅线蓄电池
制铅粉、制铅板
油漆
防锈漆制造、使用、铐铲

瓦制造
搪铅
搪铅
制铅粉
制黑粉、黄彤洲

汞矿
开采、提炼
汞冶炼
冶炼
采金和镀金
汞齐、提炼
仪表
汞仪表、温度计、血压计、气压计灯管
荧光灯管、紫外线灯管
化工
触媒

锰矿
开采、粉碎、精选
锰冶炼
冶炼
锰铁合金
锰铁、锰钢电焊条制造

铬铁矿
开采
铬冶炼
冶炼
铬合金
铬铁、铬钢
电镀
镀铬
颜料
铬酸盐
皮革
鞣皮

砷矿
开采、冶炼、焙烧
皮毛
防腐剂
制药及药物使用
杀虫剂、杀鼠剂制造及使用镉
镉合金
冶炼合金
电镀
镀镉极板
镍镉电池
三硝基甲苯
炸药
三硝基甲苯生粉碎、过筛、配料、包装
其他毒物


③高温
有害因素名称
行业
工种
高温
冶金烧结、炼铁、炼焦、有色金属冶炼机械
铸造、锻造、热处理
陶瓷
炉窑
玻璃
炉窑、拨板、吹泡、灯工搪瓷
搪烧炉
砖、瓦及耐火材料
装出窑
锅炉
司炉
纺织
烧毛、漂印染、烫整
缫丝
煮?
造纸
煮浆、烘干
橡胶
硫化
④噪声
有害因素名称
行业
工种
噪声
机械
风铲、铆钉、锻造、空压机、振动机、发动机试验、鼓风机
木材
电刨、电锯
冶金
风铲、风镐、锻造、高炉、炼钢炉、空压机、鼓风机
风铲、风镐、凿岩机、粉碎机、鼓风机、空压机采矿
铆钉、发动机试验
飞机制造织造、针织
纺织
锅炉排气
供热
柴油机、轮机舱、铆钉、风铲
船舶
⑤局部振动
有害因素名称
行业
工种
局部振动
机械
风铲、型砂捣固、砂轮、铜管伸拨造船
铆钉、砂轮、风铲
采矿
凿岩
工程建筑
振捣
林业
划木
⑥微波
有害因素名称
行业
工种
微波
广播电视发射
通讯、气象雷达通讯木材
加热干燥纸张
加热干燥药材
加热干燥皮革
加热干燥食品
加热干燥
可在这里输入个人/品牌名/地点Personal / Brand Name / Location Can Be Entered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