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改变态度: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 (《组织行为学实验实训》PPT课件)
合集下载
态度与行为——组织行为学资料 ppt课件
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 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 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 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也许需要放弃态度这一概念。
2020/12/17
——艾伦·威克,1971”
ppt课件
14
课本教材P66页
教材中,认为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 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人们的 行为。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态度的心理结构
认知 成分
情感 成分
意向 成分
2020/12/17
ppt课件
5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 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 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态度的意向成分是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 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案例2: 197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证实了给他人提供帮助会 加强对其好感的观点。作为宾夕法尼亚组织大会的秘书,他 受到了另一个重要立法者的反对,所以富兰克林想着手把他 拉拢过来: “我并不打算通过向他表示任何卑躬屈膝的尊敬来博得其好 感,而是在一段时间后采取另一种方式。
2020/12/17
ppt课件
态度与行为
2020/12/17
ppt课件
1
什么是态度?
2020/12/17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心理学——态度的形成和改变PPT课件
1. 预先警告 2. 分心
1. 对原有态度的信奉程度(自我卷入程度) 2. 预防注射 3. 人格因素(自尊,智力,性别)
人们对一致性的偏向程度,可以通过“一致性 偏好量表”的项目来测量。请阅读下面的每道 题目,然后用下列数字表示自己对此的态度。
1=强烈不同意 2=不同意 3=有些不同意 4=有点不同意 5=既不同意,也不反对 6=有点同意 7=有些同意 8=同意 9=强烈同意
基本观点:当个体的信念或态度与其他观 点或自身行为发生矛盾或不相一致时,人 之元素之间的冲突便会导致心理失调,进 而产生紧张、不适等负面情绪体验。随之 而起的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个体进行自我 调整,或改变原有信念、原有态度,或否 定其他观点和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 的相符或一致。
主要有两种学说:平衡理论和认知失调理 论。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 过程。
有两种学说:预期价值理论和认知反应理 论
态度是个人为自己的得失而深谋远虑的结果 预期:人们对某一客体具有特定属性或某一行
为达成特定目标概率的主观判断 价值:人们对客体所具有的属性或行为结果在
多达成多上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观判断。 U=E ×V 评述:过于夸大了人的理性,与现实情况多有
实验:木板上拧螺丝钉——20美元 VS 1美元 当以金钱或其他外在诱因激励个体去做其原本就喜
欢做的事情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就会因此而受损。 评述: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儒家反省法
1. 一般说服模型 2. 可能性模型 3. 启发系统模型 4. 态度改变的协同模型
外部刺激
信息源 传播 情景
目标靶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 厌恶的情感体验
知态
度
情
意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 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组织行为学-第3章-个体行为分析与管理课件
韦克斯勒智力分布表
IQ
类别
百分比 (%)
IQ
类别
百分比 (%)
130以上
超常
2.2
120~129
优秀
6.7
110~119 中上(聪明)
16.1
90~109
中等
50.0
80~89
中下(迟钝)
16.1
70~79
低能边缘
6.2
69以下
智力缺陷
2.2
----情绪智力的测量
情绪智力测试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 是乐观测试;一是PONS测试。
例如:-----是这种车突然间增多了吗? -----大班课好还是小班课好? -----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样吗?
实验1:
让23个经理人员(财务、销售、技术人员、 后勤等)阅读一份介绍一家钢铁厂全面情况的 材料,阅读后要求他们写出各自认为最主要的 问题。这23个经理人员中,有6个负责销售,5 个负责生产,4个负责会计,8个负责其他部门。 结果每个人所写的主要问题都是与自己业务有 关的问题,而不反映这家工厂的全貌。
态度的成分组成 :
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情感——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行为(意向)——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 准备状态。
2. 态度的特征
态度的社会性 -----不是生而就有的,是后天习得的。 向和 态度的针对性
-----态度具有特定对象
态度的协调性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图三种因素组成,这三种因素常常是 协调一致的。
实验2: 让一组被试者在实验1小时前进餐,另一组
被试者在实验16小时内不准吃东西,然后,让 这两组人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要求他们说 出图片的内容,结果那些16小时未吃东西的人 中,很多人都把图片的内容说成是食物。这说 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增加,被试者更有可能把模 凌两可的图形当成是与食品有关的东西。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第三节情绪与管理)
情绪调节的策略
情境选择与情境修改
情境选择与情境修改是指个体在面对特定情境时,有意识地选择或修改外部环境,以适应 自己的情绪需求。例如,在工作场所中,个体可以选择与同事沟通或调整工作任务,以降 低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
注意部署与认知回避
注意部署与认知回避是指个体通过转移注意力或避免特定思维来调节情绪状态。例如,当 感到沮丧或焦虑时,个体可以尝试专注于其他事物或避免过度思考负面情境,以缓解消极 情绪的影响。
情绪表达与社交互动
情绪表达与社交互动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并与他人进行互动 。例如,在团队工作中,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表达来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氛围,提 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05
情绪与管理者的关系
管理者情绪的重要性
情绪影响决策
管理者的情绪状态对决策的制 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积极 的情绪有助于更全面、创造性 地思考问题,而消极情绪可能 导致决策偏颇。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第三节情 绪与管理)
目
CONTENCT
录
• 情绪的概述 • 组织中的情绪管理 • 情绪对组织的影响 • 组织中的情绪调节 • 情绪与管理者的关系
01
情绪的概述
情绪的定义
01
02
03
04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 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 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00%
调节情绪
管理者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面对压力、挑战和冲突时保持 冷静、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80%
寻求支持
管理者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建 议,如与同事、家人或专业人士 交流,以缓解情绪压力。
管理者的情绪表达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案例阅读:“她为什么下班总是最后走?”资料来源:《检 查日报》 05.5.18
重庆市某县国税局原干部左某,近日被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 1995年,重庆市税务机关实行“金税工程”,以计算机联网的方法征收税款。当时左
某任某县国税局下属的一个征收所的征收员,承担用电脑对税款解缴汇总入库的职责。 做某给人的印象是: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上班最先到办公室打扫卫生, 下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并经常帮助同事收缴税款,因“表现出色”,左某连续 几年被该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 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
的是行为。
三、勒温的观点
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 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 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 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 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第三章 个体行为规律
第一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
人行为的影响) 1.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
一定的反应。 公式:S_R(刺激—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2.说明的问题 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
目标导向行为:为谋求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即寻求目标的过程。 通俗讲是为干某种事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 需要的行动,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PPT
你的员工对帮助公司实现组织目标有多投入?他们在追求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积 极性如何?
22
六、员工态度测量
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是态度量表、问卷等 态度不是直接观察到的,它的存在是通过可见反应显示出来的。可见反应可区别为3 类,即认知反应(同意或不同意)、情感反应(喜欢或不喜欢)和行为反应(支持或反 对)。评价倾向可以通过上述任何一种反应来估量。信念方面通常只能通过认知反应 来估量。
4
态度的构成
对于事物具体 或整体的情感 或感受 对于事物具体 或整体的信念 对于事物具体 或整体的行为 意向
5
认知成分
刺激
情感成分
对于态度 对象的 总体倾向
行为成分
态度的组成部分
认知=评估 我的主管提升了一个能力不如 我的人。这不公平
认知、情感、 行为密切相关
情感=感觉 我讨厌我的主管!
对主管的 消极态度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前提: 个体的需求态度与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consistency) 。 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会令人感到不舒服,个体内心会有一种驱动力驱使二者相 一致。
9
认知失调的内涵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感受到自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态度间,或他的行为与态度间有了 矛盾。 任何一种形式的不一致都会导致心理上不舒服,所以当事者会试着降低失调感,使 不舒服的感觉消失:即个体会寻求一个失调程度最低的稳定状态。
10
认知失调的三个影响因素
1、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importance)(重要或不重要) :正相关,不重要时 失调压力可以减轻。 2、个体认为他克服失调因素的程度(influence)(可控制或不可控制) :不可控制時 可减轻失调压力。 3、不协调带来的后果或报酬(reward)(大或小高报酬可以补偿失调,有助于认知 的平衡)。
态度及其改变 ppt课件
ppt课件
19
预言自我实现
股市传出消息:明天某只股票将会暴跌。持有
这只股票的股民们相信了这个预言,就会纷纷 抛售股票,造成该股暴跌,预言自我应验
ppt课件
20
(3)认知失调理论
态度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一般是协调
一致的。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态度与行为 的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会采取措施, 回归到平衡状态 费斯廷格认为,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 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 变态度。而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 谐状态,个体会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称之 为认知失调 采取措施包括: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寻找合 适理由(合理化)
年在耶鲁大学做了大量的关于沟通和态度改变 的研究,提出了劝说情境的模式 任何态度改变都是个人的原有态度与外部存在 差异造成的,差异会产生压力、冲突、不协调、 不平衡、不一致等 为缩小差异,减 少压力,个体采取的方式包括: 第一、接受外来影响,改变自己原有态度;第 二、否定或抵制外部影响,维持原有态度
我发现他 也有优点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认知协调状态
ppt课件 24
解决认知失调的方式
我很讨厌 他 个人发展 取决于他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增加新的认知 元素
我很讨厌 他
我不得不 去讨好他
讨好不喜 欢的人也 很正常啊
ppt课件
重新评价某一 种认知元素的 重要性
25
(4)平衡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有关人
或被动 传播对象反应:信息本身说服力、问题排列顺 序
ppt课件
17
(2)预言实现理论
罗森塔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6、1968)
组织行为学 如何改变态度: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27页PPT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组织行为学 如何改变态度:认知失调与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态度改变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组织行为学 如何改变态度:认知失调与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态度改变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态度及态度改变理论-PPT课件
1听发酵粉 2块面包、一串胡萝卜 1磅新鲜咖啡 1.5磅碎牛肉 2听桃子 5磅土豆
第一 态度概述
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学习效率的实验 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 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 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 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 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2、不一致性改变
第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系统本身的特点
时间性 一致性 极端性 需要性 多重性 价值中心 一贯性
第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2、个体因素
智力与知识
性格特征
自我防卫 认识的需要
第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3、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态度改变与团体密切相关,当一 个人对团体具有认同感和忠诚心时, 要让他采取与团体规范不一致的态 度不容易。
第二 态度的形成
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欲望满足
知识(信息)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其它因素
第二 态度的形成
二、态度理论(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理论) 1、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 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 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 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 形成的和不断改变的。
第二 态度的形成
2、认知协调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 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 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 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 恢复协调。
(1)结构平衡理论
第二 态度的形成
第一 态度概述
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学习效率的实验 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 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 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 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 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 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
2、不一致性改变
第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系统本身的特点
时间性 一致性 极端性 需要性 多重性 价值中心 一贯性
第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2、个体因素
智力与知识
性格特征
自我防卫 认识的需要
第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3、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态度改变与团体密切相关,当一 个人对团体具有认同感和忠诚心时, 要让他采取与团体规范不一致的态 度不容易。
第二 态度的形成
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欲望满足
知识(信息)
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其它因素
第二 态度的形成
二、态度理论(态度形成与转变的理论) 1、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把态度看作是在刺激—反应模 式中即社会刺激引起反应的作用下习得的。 认为其它形式的学习原理,也适用于态度的 形成和变化,态度就是在刺激的作用下逐渐 形成的和不断改变的。
第二 态度的形成
2、认知协调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假设)是: 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 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 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 改组,产生改变这种状态的趋势,以便 恢复协调。
(1)结构平衡理论
第二 态度的形成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调整学态》课件
可能由于学生自身性格、家庭环境、师生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综 合影响。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提供 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学习挑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CHAPTER
如何调整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与计划
总结词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是调整学 习态度的关键。
详细描述
在开始学习之前,先确定具体、可实 现的学习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 划。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 现,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调整学态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什么是学习态度? • 当前学生常见的学习态度问题 • 如何调整学习态度? • 保持心理健康的技巧 • 案例分享与启示
01
CHAPTER
什么是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的定义
01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 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 言行表现。
详细描述
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 如,有些人更善于听觉学习,而有些人更善于视觉学习。同 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如归纳 、演绎、类比等,以提高学习效果。
增强学习动力与毅力
总结词
增强学习动力与毅力是维持良好学习态度的重要保障。
详细描述
通过设定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心,克 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遇到挫折时,学会积极应对和调整心态,保持对 学习的积极态度。
从厌学到积极学习的转变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小明因为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一直不佳。经过家长和老 师的引导,他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学习, 成绩逐渐提高。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提供 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学习挑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CHAPTER
如何调整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与计划
总结词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是调整学 习态度的关键。
详细描述
在开始学习之前,先确定具体、可实 现的学习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学习计 划。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 现,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调整学态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什么是学习态度? • 当前学生常见的学习态度问题 • 如何调整学习态度? • 保持心理健康的技巧 • 案例分享与启示
01
CHAPTER
什么是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的定义
01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 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 言行表现。
详细描述
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 如,有些人更善于听觉学习,而有些人更善于视觉学习。同 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如归纳 、演绎、类比等,以提高学习效果。
增强学习动力与毅力
总结词
增强学习动力与毅力是维持良好学习态度的重要保障。
详细描述
通过设定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发学习的动力。同时,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心,克 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遇到挫折时,学会积极应对和调整心态,保持对 学习的积极态度。
从厌学到积极学习的转变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小明因为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一直不佳。经过家长和老 师的引导,他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学习, 成绩逐渐提高。
第2章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 (《组织行为学实验实训》PPT课件)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 知觉 2. 社会知觉
1. 知觉
(1)知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 整体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选择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
第二,归因解释了个体对特定行为的知觉产生差异的原因,这 对个体行为预测及激励具有重要影响。
2. 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2)凯利的归因理论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F.Heider)是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创始人,他认 为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2. 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人脑对由人构成的社会现 象的整体反映,包括对人、人际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认知等。
(2)社会知觉的特征
特征
含义
选择性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理解性 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 意义
1.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stereotype effect)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 关于某类知觉对象的印象固定下来,这种印象会对以后有关 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种人或某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 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笼统的看法。一般认为,当官的喜 欢摆架子,学生很单纯,商人很奸诈;北方人直爽,南方人机灵; 等等。
(2)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H.Kelly)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多次观察同类行为
组织行为学03
思考:态度影响行为还是行为影响态度?
管理中的应用:付出越多,越珍惜。
eg:员工参与决策
态度的一致性规律
一致性规律: 员工自动会在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寻求一 致性。
eg: 买车;香烟;吸毒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调节变量
态度
行为
在管理中,一般认为态度可以影响行为,所以 可以通过改变员工的态度而改变其行为。
自我知觉理论
从过去的行为中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
行为
态度 !
Eg:工作的选择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态度和行为不一致——失调。 费斯廷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 (1)不相关;(2)协调;(3)不协调。
P-O-X模式 三边相乘为正时态度平衡,稳定 三边相乘为负时态度不平衡,变化
海德平衡理论示意图
从身边的人入手!
(三)预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
员工的行为=f(管理者的期望×对待方式)
美国曾经流传过“斯尼奈奇迹”的故事。斯尼奈原是 某一药物计算中心扫地工,中心的负责人预言,他将 来会成为计算机专家,并把预言告诉这个工人,对他 多方鼓励。 结果工人真的成了计算机专家,实现了中心负责人的 预言。
评分
员工建设性的努 力来改善工作条件。
忠诚
被动但乐观地等待环境有 所改善。
怠工
被动地听任事态越来越 糟。
© 2007 Prentice Hall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价值观、态度、知觉PPT课件
自信、获得金钱和物质财富以及崇尚竞争等的认同 程度。生命质量则是指人们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利 益的敏感和关心程度。
评估文化的框架(续)
不确定性规避:人们对于安于现状的认可程度。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长期取向的人往往乐于展 望将来并且祟尚节俭和坚持。而短期取向则只对 过去和现在做评估,强调尊重传统和履行社会义 务。
Low
内部
High
内部
Low
外部
3.3.2 归因理论(续)
归因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发现: 存在着歪曲原因的错误和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做判断 时,我们总是低估外部因素,而又过高估计内 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自我偏爱:人们愿意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诸如 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为不走运 等外部因素
3.3.1 影响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的个体特征 态度、个性、动机、兴趣、经历、期望
被认知对象的特性 产生知觉时的背景条件
时间、位置、光线、热量、文化
3.3.2 归因理论
当我们观察个体行为时,我们通常试图确定该 行为是由内因还是外因所造成。
内因产生的行为 在个体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的行为。
外因产生的行为 由外界原因所导致
米尔顿·罗基设计了罗基价值观调查方法(RVS)。 RVS包括两组价值,每组包括18条个体价值条目。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的是认可的终极 存在状态,反映他(她)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指的是更偏 好的具体行为方式,或者实现终极价值的方法。
3.2.2 减少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 出现在多个态度不一致或者行为与态度相 违背时
决定一个人减少不协调的愿望的因素 产生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体认为自己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能力 不协调所能带来的报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如果个体的认知元素是不协调关系, 个体就会感到不愉快,随后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自 己采取某种行为来削弱或者消除这种不协调关系。
费斯廷格认为,削弱或消除认知元素之间的不协调关系 主要有两种方法:
(1)改变两个不协调认知元素中的任何一个,使两个认知元素 趋于协调。
依赖以及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 持续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是指员工感受到的
留在组织中比离开组织更高的经济价值。 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是指员工基于道德及
伦理原因产生的留在组织中的责任感。
2.组织承诺
(3)提高组织承诺的方法 公正与支持 共同的价值观 信任 组织理解 员工参与度
(3)“自己人”效应。是指宣传者与宣传对象观点一致,而且他们之间的任何相 似之处(职业、民族、籍贯、经历、学历、研究领域等)都会增强宣传效果。相 似之处会使人产生认同感,把对方看作“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
2. 培训法
现代企业中,转变员工态度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进行培 训。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不可能去做自己认为做不到 的事情,在许多情况下,员工虽有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和 技能,但是缺乏正确的态度,所以不能完成任务。因此, 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2.组织承诺
(1)组织承诺的概念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是指员工对特定
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心 态。 组织承诺强调员工对所在组织的认同,而工作参与强调员工 对自己工作的认同。
2.组织承诺
(2)组织承诺的三个维度 情感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是指员工对组织的情感
勒温在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可分为主动型 和被动型两大类。
主动型的人主动地介入群体活动,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自觉遵守群体规 范。
被动型的人被动地介入群体活动,他们服从权威和别人制定的政策,盲目 遵守群体规范。
三、工作中的态度有哪些?
1. 工作满意度 2. 组织承诺 3. 工作卷入 4. 员工敬业度
海德提出,可以用一种三角形关系来说明一个人和两个对象 之间的态度关系,其中P为一个人,O为一个对象(一般指另一 个人),X为另一个对象(人或事物)。“+”表示积极态度,“-” 表示消极态度。假定P,O,X三者的情感关系能推导出八种模 式,若三边乘积为正数,则三者之间是稳定的平衡状态;否则, 为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
3.工作卷入
工作卷入( job involvement)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对 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的其绩效水平对自我价 值的重要程度。
工作卷入度高的员工对他们所做的工作有强烈的认 同感,并且很在意自己从事的工作。
4.员工敬业度
员工敬业度(employee engagement)是指个体对工作 的参与度、满意度及热情。
可称为态度对象; 第三,个体会根据态度的不同对外界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 态度的构成
(1)认知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是指个体对事物的看法、
评价以及具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包括个人对某一对象的理解、认识 以及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情感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 感反应的程度,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3)行为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是指个体对事物的行为 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3.组织规范法
组织规范法就是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者采用 一定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规章制度,迫使员工了解组织 发出的信息,促使其逐步改变态度的一种方法。
员工开始时可能是在压力下被迫接受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习惯,越来越自觉,以致最后改变原来的态 度。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管理层与员工的立场严重对立,采取 一般的宣传说服方法难以奏效的情况。
1.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 job satisfaction)是指员工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 后产生的对工作满意与否的态度。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人际关系、 薪酬、晋升。
改善工作满意度的措施:把员工的需要同企业的目标有机地 结合起来,尽量满足员工的需要;适当地放权;为员工营造 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人员实行走动式管理;重视员工 培训;建立精神激励机制。
第Ⅰ篇 个体层次的心理和行为
第1章 如何识人:人格特质、能力与价值观 第2章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 第3章 如何改变态度: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 第4章 如何理解情绪:情绪劳动与情绪智力
第3章 如何改变态度: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 一、什么是态度? 二、态度是如何改变的? 三、工作中的态度有哪些? 四、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态度会影响行为效果。如果个体以稳定、积极的态度对待 工作,该态度持续就有益于工作绩效的提高。反之,如果个体 对工作或学习抱有怀疑、厌恶的态度,其绩效就会下降。
二、 态度是如何改变的?
常见的态度改变理论有: 1. 认知平衡理论 2. 认知失调理论 3. 参与改变理论
1.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是1958年由美国学者海德 提出的,又称海德平衡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 值。
一、什么是态度?
1. 态度的概念 2. 态度的构成 3.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 4. 态度的影响因素 5.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态度的概念
态度(attitude)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对客观事物、人 或事件做出反应时所具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 理倾向。这一概念明确了态度的三个要点:
第一,态度具有指向性和差异性; 第二,特定对象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和各种事物,这些对象
4.其他方法
(1)员工参与法是指让员工参与某些活动来转变其态度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有:强迫参与法和诱导参与法。强迫参与法指的是不管个体 是否愿意,都规定其一定要参加某些活动以改变其态度的一种方法。 诱导参与法指的是通过某些方法使员工对某些活动感兴趣、自愿参 加以改变其态度的方法。
(2)角色扮演法是指使员工身临其境担任某一角色来改变其态度的 一种方法。
3.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
(1)调整功能 调整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把这些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 (2)自我保护功能 自我保护功能使个体在受挫时保护自己。 (3)价值表现功能 个体可借其持有的态度来表达自己推崇的价值观念。 (4)知识功能 个体在所知觉到的外部世界中寻求稳定性、一致性,或者可预测的行为倾向。
1.认知平衡理论
态度的四种 平衡状态
态度的四种 不平衡状态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是美国学者 费斯廷格(L.Festinger)在1957年提出的,又称费氏认知失调理 论。
该理论认为,认知元素是态度的基本单元,认知元素是指相对于 个体整个认知结构而言的一种认知。因此,个体对客观事物的 任何一种观点都是一个认知元素。两个认知元素之间必然存 在三种关系,分别是:协调关系、不协调关系、不相关关系。
(3)管理者预言法则是指管理者对员工做出积极的预言,使其改变错 误态度的一种方法。
为了评估员工的敬业度,可以这样询问员工:“你是否有资源 和机会学习新技能?”“你是否认为你的工作很重要、很有 意义?”“对于与同事或上级的互动,你是否满意?”敬业度 高的员工对工作充满激情,并与公司联系密切;不敬业的员工 在工作上虽然花费了时间,却没有倾注精力。
四、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1.宣传法 2.培训法 3.组织规范法 4.其他方法
(2)增加一个新的认知元素,缓和不协调元素间的冲突。
3.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参与改变理 论(theory of change by participating)。勒温认为,个体态度 的改变依赖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离不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 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既能决定态度,又能改变态度。
4.态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态度的因素很多,有外因也有内因,其中内因占主导 地位,尤其是对于成年人,内因的作用更大。
(1)年龄 (2)智商 (3)自信心 (4)感知的事实数量 (5)价值观
5.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态度对人的行为具 有引导性的影响,但行为本身并不是态度,它是态度的外显, 是对态度对象的具体化。一般来说,一种态度会引发与其相 一致的行为,但由于行为还受其他内外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 现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1.宣传法
宣传法是借助一定的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员工,改变他们的原有态度以使 其形成新态度的方法。在宣传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以下三种心理效应:
(1)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因宣传者的威望产生的使宣传对象无保留地接受 宣传信息及观点的影响力与效果。
(2)名片效应。名片效应是指宣传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表明自己在许 多问题上与宣传对象有一致的意见,造成宣传的观点与宣传对象已有的态度相 近、有共同之处的印象,从而使宣传对象更容易接受其宣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