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劳动保障平台 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建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青龙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28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的劳动保障服务工作,辖区总人口65941人,农业人口42376人,农村劳动力24488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3034人。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力19700人。几年来,我所开拓创新,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目前,累计组织输出9085人、镇内就地转移9680人,占有就业愿望城乡劳动力的95.3%;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再就业优惠证》3869人,转移就业3579人,就业率92.5%,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90%,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一、实施“三动”战略,构建劳动保障良性工作机制
一是党委政府推动。多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对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非常重视,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来抓。自2003年成立劳动保障事务所起,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将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和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定期地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及时全力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二是政策措施驱动。出台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创建充分就业乡镇、充分就业街道实施方案》等文件,并把转移就业工作延伸到村和居委会,纳入村班子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目标。三是部门协调联动。建立了由镇长主持,劳动保障、财政、民政、派出所、司法、国土、安全等所站参与的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联席会
议制度。各部门明确责任,协调运转,严格任务分解落实,加强了目标督导考核。
二、加强“四项”建设,创建优秀基层保障平台
一是加强场所建设。为推动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镇党委、政府将一楼临街的120平方米的原经联社的办公场所改为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近10万元进行了改建,开设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企事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窗口,实现“一站式”服务。在此基础上又配备了五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一台传真机。并将各种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等张挂上墙,便于群众办事和监督。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了做好劳动保障工作,镇政府从财政供养人员中选拔了8名业务精、素质好的工作人员从事专职的劳动保障工作,并请县就业局相关部门进行了劳动保障业务、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同时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和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职责》、《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守则》、《劳务输出五年规划》、《劳动保障服务用语》等相关的工作制度,对工作人员业务进行具体分工,责任到人,形成了工作有分工、人人挑重担、分工合作的劳动保障服务格局。
三是加强劳动力资源和信息库建设。在2003年全县劳动力资源普查和2004年重点抽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等12种台帐,专人负责,录入微机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建立了《富余劳动力台帐》,全面掌握辖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促进了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是加强村级信息员的队伍建设,实现乡、村两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在全镇28个行政村聘请了28名村级信息员,负责本村
劳动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劳务输出等工作,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通过“四项建设”,我所基本实现“场所建设一流、设施设备一流、服务水平一流”。我们的平台建设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县的充分肯定,在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优秀劳动保障事务所”,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找工作到保障所已成为全镇人民的共识。
三、强化“五项”职能,完善公共就业服务
劳动保障事务所既是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平台也是为求职者服务的实体,我们本着“求职有服务、输出有组织、就业有技能、权益有保障”的服务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
(—)强化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一是采取一般性指导、跟踪指导、就业困难群体指导、企业用人指导及在职员工指导等方式加强职业指导服务,帮助求职者和在职员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帮助企业录用合适的员工。二是加强招聘登记、求职登记、推荐岗位、用工调查、劳务输出、跟踪服务等项工作的管理,强化职业介绍功能。工作中我们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融于一体,把企业招聘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通过广播、张贴广告、信息员宣传等方式发布用工信息,采取集中招聘、分片招聘、走村串户零散招聘等形式开展招聘活动,分别在北京、唐山和秦皇岛建立了8家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我们还尝试了村级就业协会的模式,实施典型带动工程,在3个行政村成立了就业协会组织,由村干部和本村外出务工典型担任领导职务,负责招聘单位和输出的组织工作,效果明显。几年来,累计组织输出9085人、镇内就地转
移9680人,占有就业愿望城乡劳动力的95.3%,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二)强化就业前的培训服务。我所依据用工市场的需求,积极与用人单位和县就业局培训中心合作,将就业前培训与阳光工程有机结合,开展长短结合、方便灵活的培训班。首先,开展引导性培训。自编教材组织农民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以讲解就业形势、劳动法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及生活常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31期,培训人数达2687人,推荐参加创业培训学员415人成功创业362人,并安置198人实现就业。其次,开展订单培训,着重开展了餐饮服务、消防、保安、计算机、美容美发、焊工、电工等劳务品牌的技能培训,共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学员达880人,均在北京、天津、唐山和本县等各大酒店及北京印刷厂、山海关船厂、秦皇岛港务局等单位就业。
(三)强化社会保险服务。一是深入企业,宣讲有关政策法规,督促其为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二是举办普法培训班,开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专题培训。对不执行法律规定的单位,及时上报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进行处罚,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四)强化企业离退休人员退管服务。为提高劳动保障机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能力,我们投资5万元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离退休人员参加活动有85人。在工作中,我们不但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存、健康状况进行跟踪了解,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能够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五)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服务。青龙镇辖区内共有民营企业128家,从业人员3085人。为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