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
武当八极拳教学大纲
武当八极拳教学大纲武当八极拳教学大纲武当八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源于武当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拳法、精妙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武术爱好者的关注和学习。
本文将围绕着武当八极拳的教学大纲展开讨论,从基本功、套路演练到内功修炼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基本功基本功是武当八极拳学习的基石,它包括身法、步法、手法、腿法等方面的训练。
在教学中,学员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爆发力。
身法的训练主要包括身体的转动、曲线运动和腰部的灵活运用,以达到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步法的训练则注重脚步的稳定、灵活和节奏感的掌握。
手法和腿法的训练则要求学员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力量的运用,使拳法更加准确有力。
二、套路演练套路演练是武当八极拳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套路的训练,学员可以熟悉和掌握各种拳法的技巧和应用。
武当八极拳的套路主要分为长拳、短打、擒拿、对练等多个门派和流派。
在教学中,学员需要逐渐学习和掌握各个套路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演练,提高套路的连贯性、变化性和实战性。
同时,套路演练也是培养学员身体协调性、反应能力和耐力的重要手段。
三、内功修炼内功修炼是武当八极拳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包括呼吸调节、气功练习、心理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学员需要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来调整身体的能量和气息,以提高拳法的力量和技巧。
气功练习则注重通过各种动作和姿势的练习,调整和激发身体的内在能量,以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抗击力。
心理调整则帮助学员培养自信心、专注力和耐心,以应对实战和竞技中的各种挑战。
四、师徒传承武当八极拳的教学大纲中,师徒传承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师徒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道德和文化的传承。
在教学中,师傅要以身作则,做学员的榜样,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学员也要尊重师傅,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之,武当八极拳教学大纲涵盖了基本功、套路演练和内功修炼等多个方面。
八极拳——精选推荐
八极拳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之意,拳谱云,“八”为阴阳,“极”为巧妙变化趋于极远。
八极拳法之命名,即取其意。
“开门”之意有四:一谓“开门立户”,使八极拳法以独特风姿立于中华武林。
二谓冲破武林界固守疆域之神秘观,开门授艺开门汲取众家之长;三谓八极拳法之基础拳理为“六大开”,“八大招”,具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原理,其劲力似开门元阻;四谓广开思路,开门入窍,悟其性,晓其理,明其用。
八极拳法始于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
据拳谱载,清雍正五年,一自称“癞”之云游武林高手至孟村,见15岁之吴钟练拳刻苦,加以指教。
吴见来者身手不凡,遂留居家中,随其习艺三年,再授吴以拳术与大枪术,并赠吴拳械秘诀一卷而去。
“癞”与“癖”之真实姓名,何方人士,均无从考查。
雍正十三年,吴方蒲少林寺。
寺之山门内设木人木猴等诸多暗器,进寺者多被其伤,吴三进三出,无一暗器着身,遂名扬江南。
此事传入清宫,被尚武之恂勤郡王爱新觉罗·允知晓,下书召吴钟进京。
二人较技,各持殳,殳端涂白粉,以粉迹定胜负。
吴之殳挑王眉间,粉痕清晰,王未察觉,故“吴神枪”声誉京城,有“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谚。
吴钟之侄吴辉庭,太学生,文武兼备,征得吴钟同意,将原无名称之拳法命名为“开门八极拳”,并著拳谱,尊“癞”为一世,“癖”与吴钟为二世。
吴钟无子,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
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
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
乾隆四十年左右,吴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
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
民国十五年,吴之嫡孙吴会清,由其徒侄强瑞清协助,续撰拳谱,石印10册。
1985年,吴会清之孙吴连枝再续拳谱。
1985年1月22日,在孟村镇成立开门八极新研究会,马贤达为名誉会长,吴连枝为会长。
八极拳法已传11世,各世传人之佼佼者有吴荣,吴钟毓,李大中、吴凯、张克明、吴会清、黄四海、张景星、李贵章、曹井田,李树文、强瑞清、马凤图、马英图、吴秀峰、韩会清、李万成、高贵林、吴兆海、丁玉林、霍殿阁、李萼堂、李树森、范青云、马贤达、马明达、吴连枝、冯玉玺、王景祥、田金钟、尹树春、霍庆云、崔洪起、黄玉柱等。
八极拳精义
小架变化歌悟空问路出开胸肘双拳一合出二郎捆人按阴掌出指上打下挖目掌出
禁闭敌人上步出迎面掌左手掸开出牵线手护裆出双手接拿揣裆出前鹏步揣裆跨步
出阎王三点手跪膝出上撑下搂转身出抱拿撞捶出小缠穿袖出中平掌拧身出撩阴腕
退步出插掌搜裆出缠肘。
夫人之生也万事劳其形百感困其志无时无刻不处于天地万物困扰之中。先天所赋有限
苟非后天以补先天俾获得坚强之体魄方能战胜世物之困扰御侮以图存。八极拳者正为此
而作也。此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顺会先天自然之能对人之精神与肉体并练内脏与
外躯兼修使全躯内部循环、神经、消化、排泄、呼吸诸系统及躯干筋骨经过锻炼更加坚
有放后肘催前启前肩催两手内外上下要完整一气即所谓劲整也。总之劲之发也
须以意为指挥运气以促力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发于两肩出于足趾手指气力相辅
气促力走力由气发一极动百极响应一者不具则失其髓。又所谓三催着即步催、身催、
手催也有式止而力仍前贯之势劲断意不断形断而神又相连吞即蓄吐即发。吞吐是
肩切胯一空胸紧腰折腰叠肚屈脚束身拧腰松胯缩颈长臂身法也你进我亦进你
退我亦进手到步随步法也。
进退歌曰进步捷如风失机退宜快乘势侧锋人身稍向前迈掌实即须吐一发声
使惊怪变化如故龙迟速分胜败。
超避歌曰超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超澜避中取实自虚中生山重身难压隙开且
存八意。五行者即心动如火烟肝动如飞行肺动如雷响脾肾紧相连五行一齐放气
势可冲天八意者即八式也外行必须协调一致气由心生起鼻尖落丹田。练架子及八极
拳最忌者为腆胸弯腰敞膝翘臀耸肩缩颈身躯不正内外不合上下不随上身发力过
大和练空不存
四小架各式之练习。悟空间路向前迈步时忌向前侧身。变开胸肘时要直向前不要侧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始祖引用“八极”一词定为拳名,非常绝妙。
“八极”属古地理概念,“八”为数字,“极”为顶端,远端之意。
“八极”系天地间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曰:“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又“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八紘之外乃有八极”。
“殥,犹远也紘,维也,维络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紘也”。
此为“八极”一词之正解。
八极拳,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警,慌、毒、猛、烈、神、急。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俱八形始堪进退;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博人。
“八意”“八形”“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
此为“八极拳”之所由来也。
本拳又称开门八极拳,盖取应敌进招不离硬开门之意也。
八极拳内存八意,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是八种攻防意识,需精心修炼,达到极限为目的。
警:是极其高度的警觉意识;慌:是指在慌乱中,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意识;狠:是指极其凶狠、凌历的意识;毒:是指极其残忍毒辣的意识;猛:是指极其勇猛剽悍的意识;烈:是指极其强烈狂暴的意识;神:是指极其神速顽强拼博的意识;急:是指极其快捷急发的意识。
八极拳外具八形。
八形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
八形要象形而取其意,用其神。
龙:龙能隐潜腾伸,呼风唤雨,翻江搅海,隐形无踪,出没无常。
进步捷如风,变化如蛟龙。
虎:勇猛、凶残、霸气、猛进、猛扒、猛撞、猛插、猛楼、猛按的威猛之气势。
熊:沉稳、镇定、坚实、厚重,蹲靠、硬碰、硬撞、挤靠、上掀、拔根。
猴:机警快捷、动如疾风、快如闪电、愣打、快接、急弹。
燕:敛体束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侧锋而入,见隙即钻。
犬:凶猛剽悍,反应敏锐和非凡的听觉和嗅觉。
鹰:目锐、利爪、束身闪钻,迅猛快捷,急冷狠抓。
鹑:极快的起动。
急突善钻的高超技能。
发招似鹑突也。
外俱八形:模仿八种动物的习性特点,用其神,取其意,化其技。
八极拳“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力而博人。
八极拳基本功-调养功,养目功,养生护视力(好文)
八极拳基本功-调养功,养目功,养生护视力(好文)
八极拳本内外兼修之拳术,实战与养生兼备。
(一)调养功:此为固内藏,调气血,养精神之方法,专主宁心神。
理气血。
1、数息功:直身站立,两手插腰,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挺腰开胸,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
舌抵上腭随呼吸意守丹田,抛去一切杂念,一呼一吸为一数,缓吸深呼纳清吐浊,运动内脏,蠕摩内腑以资健康。
除直立法外更有坐法,卧法、睡法等多种练法。
2、内功:亦用调息,以意导气检查身体各部机能,并以意导气血于患处祛治病症,此法不数息,数息功,内功均要自然呼吸,排除万虑意守丹田,均于练拳后,或子午时于空气新鲜与宁静之环境中行之,意四大皆空,全身通明,能体察自身脉络,循环与脉博跳动声。
3、养目功:此功有以下几种:(1)每日清晨于无风雨时在野外空旷外行之,背向太阳,合眼后,眼珠左转七次右七次,而后尽力睁开视远处景物,每日行数次能增强视力。
(2)视微物法:视久则微物大,久练能视较远外微物。
(3)搓眉及耳根:可作以上两种辅助功,动作随上述两项行之。
(4)夜眼功:此功于黑夜中蹲伏或站立,熟视景物,久之能在夜间辨识敌方与对手动作,一如白昼。
资料供学习参考。
八极拳精义
八极拳精义夫人之生也,万事劳其形,百感困其志。
无时无刻不处于天地万物困扰之中,先天所赋有限,苟非炼后天以补先天,俾获得坚强之体魄,何能战胜世务之困扰,御侮以图存?八极拳者,正为此而做也。
此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顺会先天自然之能,对人之精神与肉体并练,内脏与外躯兼修,内部循环,神经,消化,排泄,呼吸诸系统,以及躯干、筋骨等,经过锻炼,更加坚强与协调一致。
不独为技术,亦是养生、延年益寿之良方也。
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意者,惊慌,狠毒,猛烈,神急也。
八型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古有斗鹌鹑习俗)也。
八面者,八方也。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应敌。
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立而搏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宗为宗旨。
此拳名之所由来也。
此拳又名开门子拳者,盖取应敌进招均不离硬开之意也。
人之全身内外乃一完整之体,内动必形之于外,外动必发之于内;意动形随,气动血从;骨顺筋直,气到力发;怒形于色,喜形于面;呼气则胸缩,吸气则胸张;一肢动,百骸随;一处静,百处静;一极动,百极应;五脏动于内,四肢全躯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
故八极拳每一出手起脚,必将八极冶为一气。
形神合一,以意驭气,以气活血,以气发力。
论呼吸,讲含胸拔背,松肩,松胯,气贯丹田,均为求内外协调一致也。
此不仅为技击所需要,亦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
练习此拳,必须明主寄,辨三节,知根叶,通劲路,晓三催。
心为元帅,本全躯动作之主;眼为先锋,乃通观四路所必须;脚为战马,专主运行;手为兵卒,为技击之主要;眼领意动,步随手准。
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
头为叶,身位枝,足为根。
八极拳者,乃一步拳也。
全在骑马一步。
无马步,则身为虚。
故练拳则先自站骑马桩始。
所以,先固根基也。
上身以肩为根,肘为枝,拳为叶,劲由肩发,经肘达于手指;下身以腿为根,膝为枝,脚为叶,劲自腿(胯)催出膝达于脚趾。
八极拳到底厉害在哪里
八极拳到底厉害在哪里?八极拳从技击理念上属于短打拳范畴,也就是擅长于贴身进身打法。
八极拳的精髓在贴山靠,而步法的基本功在闯步。
八极拳又叫八尽拳,就是四面八方的尽头。
也就是说,能打到一个人所能接触到的最远的攻击距离,即突袭。
八极拳本身就不是和人在擂台上,你来我往的回合比赛,还一大堆禁击部位。
这套拳法类似突袭,不一定是偷袭,但是一定是突袭,一击必杀的技能。
所以八极拳说贴山靠,说闯步,说用肘。
都是为了啥,一击必杀。
同时,为了防止敌人闪避,八极拳加了一些单侧对敌的技能,比如掸手,就是单侧对敌的应变。
但八极拳最大的特色,跺脚闯步,用的就是放长击远,重重一击。
所以,八极拳最关键的是目测距离的能力,要用眼睛判断,这个距离可以闯步出拳,还是出肘,还是闯步靠,还是垫步拳,垫步肘,垫步靠,或者是脚步后收的闯步。
这个是要经常训练的,拿面墙,拿个柱子啥的,目测这个位置,什么时候适合出拳?什么时候适合出肘?多用多练,然后打上去,看距离,久而久之就知道了。
这个是八极拳的闯步,也是八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冲撞出去。
八极拳最大的弱点,就是力道大而导致的,脚步不够灵活,还有就是重击启动慢,特别是闯步。
实际上八极拳跺子个人看法就两个常用,一个是闯步的那种,另一个是双跺。
闯步不说了,双跺是在近距离的时候,用力下砸或者撕对方用的,心意拳有鹰捉把,意思一样,都是用体重压制。
在擂台上,真的只能那几种武术可以胜任,首先人的脆弱点都是禁击的,你很难几下就打倒人家,而在无法短时间内打败人家的基础上,保存体力,做好防御与闪避就是关键。
人的脚底板,是为了保持长久稳定而进化了的,在这之前,所有的动物的后腿,都是脚板特别长,方便快速移动,大腿小,腿很短,方便快速转向。
拳击的步伐灵动跳跃,其实就是最大化利用了这个已经被进化成为稳定状态的部位,用脚板跳跃移动,是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共性。
而其他的武术的方法,大部分都是,迈腿,不是说迈腿不好,但是无论你怎么练,就是佛山无影脚,迈腿的速度总是比跳动慢那么个零点几秒,而这零点几秒,很可能让你能移动到对方臂展以外几厘米。
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精髓
八极拳很多过去不外传的精髓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
该拳法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如今的“八极”一词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
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
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
因此,八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
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八形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八面者,八方也。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
应敌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而博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此拳名之所以由来也。
本拳又名开门子拳者,盖取应敌进招均不离硬开之意。
以上所述,以其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八极拳名称的来由及武道的宗旨。
自古以来,任何传统与现代的搏击术,都有自己的目标追求,但都脱离不了一个总的目标,即天下武功之道的目的是“将人体的能量全部彻底地解放出来,并推向极限。
”李书文先生编著的《八极拳谱》中写道:“人之全身内外乃完整之体,体内动必形于外,外动必发于内,意动相随,气动血行,骨顺筋直,气到力发。
怒形于色,喜形于面,呼气则胸缩,吸气则胸胀,一肢动百骸随,一处静百处静。
五脏动于内,四肢全躯动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故八极每出手起脚,必将八极融为一气……论呼吸将含胸拔背,松肩松胯,气贯丹田者均为内外协调也。
此不仅为技击之需要,亦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力必出于自然,又贵于沉实重,活泼虚灵,如是方能运使自然,得心应手。
忌用强力、僵力,所谓自然之力者并非全不用力,乃一顺先天自然之能,循序渐进,以求各部之协调一致也。
八极拳拳法 教学大纲
八极拳拳法教学大纲八极拳拳法教学大纲八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以其独特的拳理和精妙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八极拳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武术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拳法体系。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八极拳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武术爱好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拳法。
一、八极拳的基本原理八极拳的拳理主要包括八个方面:意念、节奏、力道、形态、呼吸、眼神、心理和意境。
这八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八极拳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首先是意念,即拳手在进行拳法动作时所思考的意图和目标。
八极拳注重以意导气,以气导力,通过意念的集中和调动,使拳法动作更加准确和有力。
其次是节奏,即拳手在进行拳法动作时所掌握的节奏感。
八极拳要求拳手在动作中保持稳定的节奏,使拳法动作更加流畅和有力。
力道是八极拳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其与其他拳法的显著区别。
八极拳注重力的发挥和运用,通过合理的力道调配,使拳法动作更加有力和有劲。
形态是指拳手在进行拳法动作时所呈现的身体姿势和形态。
八极拳要求拳手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使拳法动作更加美观和协调。
呼吸是八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独特之处。
八极拳注重呼吸的调控和运用,通过深吸浅吐的呼吸方式,使拳法动作更加有力和稳定。
眼神是八极拳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与其他拳法的显著区别。
八极拳要求拳手保持专注和集中的眼神,使拳法动作更加准确和有力。
心理是八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拳法的显著区别。
八极拳要求拳手保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使拳法动作更加准确和有力。
意境是八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其与其他拳法的显著区别。
八极拳要求拳手在进行拳法动作时能够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使拳法动作更加准确和有力。
二、八极拳教学大纲八极拳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基本功、套路和实战三个方面。
通过系统的教学大纲,可以帮助学员逐步掌握八极拳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提高自身的武术水平。
基本功是学习八极拳的基础,包括站桩、走步、身法、手法、腿法、身法和呼吸等方面。
八极拳的实战精要讲解
八极拳的实战精要讲解《八极拳谱》中曰:“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
八形者,即龙、虎、熊、猴、燕、犬、鹰、鹑。
八面者,八方也。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
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不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胜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胜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
也就是说,人体周身内外是一个完整之体,体内动必形于外.外动必发于内,意动形随,气动血行,骨顺筋直,气到力发。
八极拳强调的是练形必练意,练意也要练形,做到形意合一,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动静结合的训练,随时都有应对敌人的意图。
拳谚云:“搏击需放胆,狠毒战上风。
”如一只温顺的犀牛虽然强壮,当遇到狮子攻击时,它只能避开或退让。
犀牛的这种行为助长了狮子的凶残气焰。
这就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大敌当前,任凭你体魄强健,力量强大,技术高超,倘若没有胆气,没有制敌的方向和目标,势必手足无措.在生死相搏的刹那问失去制敌的先机。
故而,八极拳在倍炼中强调练形必练意的目的是使制敌的心态得到超前的训练。
应敌时自然而然具备极高的警觉性,极其敏锐的反应.极其威猛强悍的气势,极其灵活巧妙的招术变化,极其迅猛快捷的步伐,方能做到先机制胜。
外具八形,是八极先贤们察天地之气候,仿万物之灵动,逐渐总结的奇能绝技。
龙能开能稳,能大能小,大能翻搅海.吐雾喷云;小能隐无踪迹。
虎有捕食凶残之威猛;熊有沉稳之能,蹲靠之力;猴有三躲六闪之能;燕有穿帘敛翼之巧技;犬有疾巧伏身之灵动;鹰有视物胜于人类百倍之锐目和力透筋骨之利爪;钨有突冲善撞之高超技能。
八极拳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把前人的经验和技能基础加强,从而强化了击打效果,从而对武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新内容,创造了内外兼备,形意同练。
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的八极拳体系。
强调指出.没有强健的体魄.是不能抵抗疾病和防身的。
没有强健的体魄.再好的技术手段也难发挥.只能被敌人所制。
八极拳内功五法及原理分析
八极拳内功五法及原理分析第一功:两仪站桩功两仪是阴、阳之首,谓之乾、坤、天、地|、父、母,两仪站桩功就是八极架子之母系的'两仪顶'。
动作说明:1、站呈马步。
双足相离自己足长的2.5-3倍,体下蹲,大腿与小腿夹角1050左右。
两足平行,足尖稍内扣。
2、右(或左)手握开口拳,劳宫穴向上,曲前肘,置于胸上方,腮下处。
左(或右)手握开口拳,劳宫穴向下,曲肘挎于胸部乳下方侧处。
内力分部说明:1、全身分力图:双足各5/10,头提顶4/10,身下坠6/10,前肘4/10,后肘6/10,如图32、双手腕部向内扣,与大、小臂变曲处、肩部三点撑园,双肩与背的延伸线撑园(含胸则撑园)脊椎与臀部延伸线撑园,裆部稍内扣撑园。
要领:头顶蓝天,足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头顶蓝天,足踏清泉'为纵向,上下支撑,'两肘顶山'为横向,左右支撑。
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上、下、左、右整体形成形支撑。
'怀抱婴儿',胸后为阳,胸前为阴,形成胸内、外双重支撑。
这样形成身体整体的模式,身体的四肢八节、各个局部都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式。
如:左右手均内扣,成内园支撑;右手心(或左手)托天,为阳,左手心(或右手)盖地为阴,右手随肘向右支撑为阳,左手随肘向左支撑为阴,形成双手局部的模式。
双足、双臂、双腿、裆部亦如此等等。
身体整体模式如此,局部也要如此,形成诸多这样'内园外棱'的模式,这就是八极拳所谓'四正四隅'的变化之源。
'头顶蓝天,足踏清泉',头顶之百会穴,双足之涌泉穴(五趾抓地,悬涌泉穴),上通百会,下贯涌泉。
'怀抱婴儿',促使涵胸拔背、沉肩坠肘,能疏通十二经络、任督二脉。
这是'两仪站桩功'人体结构合理行功的医学道理。
第二功:悬肢贯指功'两仪生四象',何为四象?易哲学说,一说金、木、水、火;一说东、南、西、北;一说春、夏、秋、冬;一说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一说阴、阳、刚、柔…。
八极拳要义
八极拳要义(自古八极不打擂)撑锤:脚下放松,含胸,肱二头肌部位些微下凹,拳眼向上,腕子处保持直线,膝处贴紧,脚必须贴紧另一支脚的内侧,在脚迈出的同时向前拧(如用向前抢),出拳时必须保持手臂正值不要刻意追求弯曲,收拳时在保持弯曲,后臂一直保持90度,突出的前臂如同向后拽东西一样(它的力量越大出拳的力量越大),出拳时要送肩但不要动身体,脚尽量不离地,上一步之后再开始,向后别的胳膊如同直角,初期不让发声,直线,向外翻拳,不出拳时拳保持似握不握,保持身正,含胸拔背,沉肩,顶顶。
抢。
撑掌:与撑拳大致一样,所不一样的是拳的部分。
用掌外侧和外根部。
扳靴:脚跟与一个平面一致垂直。
踢腿,抻筋:与一般的差不多,只有一样,不用踢太高,主旨,找自己的下巴。
马步:里扣。
目的:大腿的外侧肌肉如同饽饽一样贴在上面。
能看出来五个脚趾紧抓地。
八极拳马步:腿上差不多,左大拇指顶在乳头略靠下,右臂不能被拖动。
眼功:趁天似亮不亮时,眼直盯太阳。
令一种说法,练拳时自然而然的就“硬”了。
八极拳对筋有要求。
补充:刚中夹柔,伸中含曲,缠缠绵绵,一招多法,以段制长,以气催力,已声助势,迅猛遒劲,崩撼突击,劈挂。
1.沉坠劲2.十字劲3.缠丝劲。
八极拳拳理:拳似流水腰连贯,腰似蛇形脚似钻,刚柔连活上下连,闾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俐顶头悬,体内气固神内敛,阴阳虚实极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从小架开始,按死式练,从死到生。
八极拳技击歌决: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
发力特点: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
力起脚根,发于腰间,贯于指尖。
寸截寸拿,硬开硬打。
八极拳技击身法九要:1.意薄身直;2.松肩气下3.外圆内方;4.含胸拔背。
5.抖胯合腰;6.手脚相随;7.气力贯通;8.三盘连进;9.意守丹田。
八极拳技击法六忌:1.气2.急3.死4.断5.散6.犹豫。
八极拳与其它的联系:互不影响。
炼肌肉也无所谓。
肌肉练“死”了,也无所谓.但注意灵敏度的练习。
八极拳的套路招式和基本要领有哪些
八极拳的套路招式和基本要领有哪些八极拳是非常讲求实战、打练结合的拳种之一,猛起硬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是八极拳技击中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八极拳的套路招式和基本要领。
八极拳的基本招式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
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技术核心,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拳(亦称“八极对接”)、六肘头、刚功八极、八极新架、八极双软等。
器械以陆合大枪、对扎大陆合为主:其劲道讲求崩、撼、突、击、挨、戳、挤、靠、以及撞靠劲、缠捆劲等。
特点为动作简洁、长短相兼、发劲迅猛、撞靠捆跌突出、肘法叠用、下盘稳固。
八极对接单练称“八极拳”。
全套四趟四十二势。
主要拳势有理打顶肘、左右提打、端档、托窗、转环掌、大缠、小缠、挎塌、跪膝、扑面掌、落步砸等。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
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
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习练时要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
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力达四方。
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八极拳讲解
八极拳讲解一、八极拳是啥八极拳啊,那可是超厉害的一种传统武术呢。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动作刚猛又干脆,就像一个超级有力量的勇士在战斗。
这拳法可不是花架子,每一招每一式都有着深厚的内涵。
二、八极拳的动作特点1. 动作刚劲有力八极拳的动作那可都是充满力量的,出拳就像炮弹一样,呼呼生风。
腿法也很厉害,踢出去感觉能把空气都踢破。
2. 姿势紧凑它的姿势不会松松垮垮的,而是非常紧凑,这样能保证力量的集中,不会分散。
就像一个紧紧的拳头,随时准备出击。
3. 步型稳固八极拳的步型相当稳固,下盘就像扎根在地上的大树一样。
不管是向前冲还是左右移动,都稳稳当当的,不会轻易被人推倒。
三、八极拳的历史渊源八极拳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啦。
它在民间流传了很久,是很多武术爱好者的心头好。
它经过一代又一代武术家的传承和发展,才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四、练习八极拳的好处1. 强身健体练八极拳可以让身体变得更强壮。
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样就像是给全身做了一次超级锻炼。
肌肉会变得更结实,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也会变好。
2. 培养毅力练习八极拳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那些动作。
这就很考验人的毅力啦,要是能坚持下来,那毅力肯定会变得超强。
3. 自卫防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八极拳的招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那些刚猛的动作可以有效地抵御坏人的攻击,保护自己的安全。
五、学习八极拳的小窍门1. 打好基础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基础动作练扎实了。
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不牢,房子可就容易倒啦。
基础动作包括站姿、步型、基本的拳法和腿法等。
2. 多观摩找一些八极拳的高手或者视频来观摩。
看看人家是怎么打的,动作是怎么连贯起来的。
这样可以学到很多自己练习的时候发现不了的小细节。
3. 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想练那些高难度的动作。
要一步一步来,从简单的动作开始,慢慢增加难度。
这样既不容易受伤,也能更好地掌握八极拳的精髓。
八极拳略述
八极拳略述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
八极拳,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
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根据古书记载“八极”有八方极远之意。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
一说,起源于明代,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
二说,源于武当,是武当道士根据前人经验所创。
三说,是清代河南省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
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僧人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尚有待武术史学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考查。
目前已见的记载是《沧县志》。
据《沧县志》卷八《人物·武术》所载:“吴钟,八方八门(即八极)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1721一1802),孟村镇天方教人,八岁就学,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一夜方舞剑于庭中,来一道士,吴钟问其姓字,其人不答,坐谈武术,皆闻所未闻,道士留十年…罢辞去。
”据说过了二年,道士的弟子号“癖”的又来,赠吴钟《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了大枪术之奥妙有三年之久。
吴得秘传后,苦心操练,功夫达炉火纯青地步。
雍正年间,吴只身三闯福建泉州少林寺,寺内虽有诸多暗器,却无一伤身。
因其枪法娴熟,被钦差官奖为吴神枪,当时有句“从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的说法。
吴钟于乾隆年间,在河北老家沧县城南孟村镇设场,使八极拳广为流传。
故有“孟村八极”和“吴氏八极”之说。
八极拳法传至吴会清、李书文等人,由吴会清汇成拳谱。
在《八极拳谱》中记有:“我祖讳钟者,北方八极门拳之卓著者也。
其术受于癞,精于癖,技之高妙,为一时王公大人所许与,授徒一百五余人,一时武技号为极盛厥,后恐异术之终湮也,创八极门”。
谱中以道士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荣为三世,李大中和张克明为四世,张景星和黄四海等为五世,李书文和吴会清等为六世,霍殿阁为七世,至今已传八、九世了。
八极拳拳谱,惊现武林,学会着横扫千军!以一敌十!
八极拳拳谱,惊现武林,学会着横扫千军!以一敌十!十大要求1)姿势舒展(十字劲)2)手脚相随(眼随手转,拳脚齐发)3)下盘稳固(腿不过裆,脚不离地,无蹿蹦、跳跃步法)4)劲力短快5)变化突然6)拥搓代缓(缠丝劲和“拥搓”步法)7)以气吹力(吐气发声,以声助势,以气催力)8)刚柔相兼(以“四六”为主,用“拥搓”步法)9)阴阳顿挫10)神形兼备要领劲力:讲求崩、憾、突击。
崩,如山崩之势;憾,如震撼山岳;突击,为用法突然,动作干脆。
须贯通於肩、肘、拳、胯、膝、脚六个部位。
发力瞬间要劲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
以刚劲为主。
行气:要求始于闾尾,发于项梗,源泉于腰,行步若淌泥,气要下沉,忌浮。
身法九要:(1)意正身直,(2)松肩气下,(3)外方内圆,(4)含胸拔顶,(5)抖胯合腰,(6)手脚相合,(7)气力贯通,(8)三盘连环,(9)意守丹田。
步法:不丁、不八、不弓、不马,即用拥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
步法歌诀: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胯易伫腰,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飘摇。
还有 '八极,八极,两脚不离地'的说法。
技击手法:讲求寸截、寸拿、硬开硬打、挨。
戳。
挤、靠、崩、撼、突击。
口诀曰:一寸、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搂、七硬、八摔。
八极拳技击讲究彼不动,我不动,彼若不动,我以引手诱敌发招,随即用崩开裹迸之法强开对方之门,贴身暴发,三盘连击,一招三用,三法,三力,而一举成功。
拳歌头要顶,颈要挺,身要直,胯要坐动作干脆,发力刚猛挨、帮、挤、靠无处不到拳诀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阴阳虚实急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练功歌诀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练自由架式懒龙卧,五练心肝胆脾肾,六练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诀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逍遥。
技击歌诀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
八极拳: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极拳: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八极拳,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警,慌、毒、猛、烈、神、急。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俱八形始堪进退;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博人。
“八意”“八形”“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
此为“八极拳”之所由来也。
网络图片1、八极拳歌八极顶肘奔胸膛,进步横打往上闯,要挤裆来把拳藏,左捋手来右踢裆,用反砸迎面放,左横肘奔胸膛,转环手两分掌,打卡肚用双撞,倒退一步避之裆,用刁手来大缠上,捧小缠,打扫肚,上步掌用卦塔,打跪膝把裆藏,里扶外架两分张,捕面掌往上闯,倒退一步避了裆,十字架不用忙,左右双架两分掌,打捋手两头忙,斜身拗步逞刚强,拧身退步避了裆,搜裆挂耳归中堂。
2、八极拳对接歌拔步肘上步攉打左右忙,立肘接,撑,捋、挤、按胸里逛,滚手扶脚踢拳打里裹刚,高搓手两护裆来挤架搡,甩步掌卡肚胯截单乘扬,对搓掌柔化撩阴上步掌,刁扣腕进大缠来左右上,推舟式弓撑抽步搓胸膛,小缠丝防破阴锤起身旁,先杩肘抽仆腿搂护裆,打小缠两头成破都一样,撩衣式进步跪膝把裆藏,撤左腿盖锤夺步换锤放,顺手接齐步右手迎面掌,向回接上翻下头如上样,打捋手走脱过步,归中堂。
3、八极拳名称1、上步顶肘,2、进步豁打;3、左攉打;4、挤裆;5、右腿踢6;、反臂砸;7、左攉打;8、转环双分掌;9、卡肚;10、退步按掌;11、翻身掌;12、左大缠;13、右大缠;14小缠;15、上步掌;16、挂塔;17、跪膝;18、里扶外架;19、捕面掌;20、退步护裆;21、十字架;22、双分掌;23、上步掌;24、撩阴掌;25、上步掌;26、退步掌;27退步掌;28挂塔;29、小缠;30、落步砸;31、夺步撩阴腿;32、左反臂砸;33、挤裆踢;34、右反臂砸;35、攉打;36、转身掌;37、右捋手;38、右撞锤;39、左捋手;40、左撞锤;41、穿袖;42、中平掌;43、撩阴腕;44、中平掌;45、退步掌;46、搜裆挂耳收式。
八极拳套路完整示范
(八极拳套路完整示范)起势动作要领:两脚并步站立,两手自然下垂,身体正直,目视前方(图1)。
图1第一段1. 并步拉拳动作要领:两脚不动,两膝微屈下蹲,两手握拳,左臂向左侧前方伸臂,高与肩同平。
右臂屈握拳拉开,呈拉弓状,目视左前方(图2)。
易犯错误:两手动作不协调。
纠正方法:拉右拳高与右肩平,动作缓慢。
图22. 上步托掌动作要领:身体左转90°,左右脚依次上步,右脚落于左脚前。
右手变掌向上托起,高与肩平,左手变掌按于前臂,目视前方(图3)。
易犯错误:脚与手动作配合不协调。
纠正方法:上步时右脚要快,右掌托起要慢,高与肩平。
图33. 上步提拳动作要领:上左步,左拳置于身后,迅速向上勾击,高与肩平。
右臂向后摆拳,臂伸直略低于肩,拳眼向下,目视左侧方(图4)。
易犯错误:发力不准。
纠正方法:震脚提拳,力达左拳。
图44. 上步贯肘动作要领:以左脚为轴,右脚向左侧上步,转身180°,两腿成马步,左手收至腰间,右手摆击拳高与肩平,目视右前方(图5)。
攻防含义:当对方以右拳攻击时,我左手迎击对方来拳,抓住对方腕关节快速外旋回带,上右脚,右拳猛击对方腹部或肋部。
易犯错误:力点不准,步法不协调。
纠正方法:上步时速度要快,力发于腰间。
图55 开弓式动作要领:身体右转270°,右脚跟抬起,托右掌。
左拳自腰间向左前方45°冲出,两腿成右弓步。
右掌变拳回拉,目视左拳方向(图6)。
易犯错误:转身发力不准。
纠正方法:右臂回拉时要握拳,转身冲拳,力达右肘和拳面。
图66.击裆捶动作要领:左拳变掌,抡掌一周按于胯侧,同时收左脚,右拳在右耳侧上方,震脚栽拳,两腿微屈,左掌立于右胸前,目视前方(图7)。
易犯错误:收脚不协调。
纠正方法:起步时动作要慢,先收左脚再并右脚。
图77 马步劈拳动作要领:身体左转180°,左臂后抡一周,抓握右手腕,上左脚,弹右腿,两拳变掌推出,上右脚成马步劈拳,目视右拳方向(图8)。
中华名拳——八极拳
中华名拳——八极拳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巴子拳等,是中华武术名拳之一,属贴身短打拳术。
八极拳是取其行拳走架力达八方极远之意,与练习者习技求理应精至极达而得名。
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足见八极拳在武术拳种中的显赫地位。
八极拳素以动作刚猛朴实,劲道雄厚合整,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硬开狠打,以短制长,以气摧力,以声助威,气贯丹田,内外合一,快慢相变,长短兼施,攻守合度而著称,且有“晃膀撞倒山、跺脚震九洲”之气概。
八极拳劲力十分突出明显,常以“十字劲”、“缠丝劲”、“沉坠劲”、“撞靠劲”、“合整劲”等见长;身型讲究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立腰滚臂,扣趾抓地;步法也非常有风格特点,其中有震步、闯步、碾步等组成。
八极拳系内容丰富,有八极小架、金刚八式、六肘头、纯阳剑、提柳刀、行者棒、梅花枪、六合大枪、八极对接、对劈刀、对扎大枪等等。
其中核心内容是:六大开,八大招。
六大开是指顶、抱、单、提、拧、缠等六种基本技法;而八大招则是: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迎风朝阳拳、左右硬开门、黄莺双抱环、立地通天炮等八种组合动作。
演练八极拳要求:意专身正,松肩坠肘,外方内圆,手脚合一,气力融通,三盘连击。
此外,还有,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之讲究。
在此,笔者向广大武术爱好者,推出的是屡获国内武术比赛金牌的八极拳名套,具有一定技术难度和演练要求,需八极拳习练者静心体悟。
预备势双腿并站,上体自然,左、右手臂下垂身体两侧,目视前方(图l-图2)。
注:图1为武术抱拳礼。
1.并步按掌头先向右转视,同时左、右手臂侧展上托,随经头上方,直臂下按至腹前,日再转左方(图3-图5)。
要点:托、按掌连贯一致,转头变视快脆.2.蹲步握拳身体稍左转,左、右手由下向体左侧上挑,高与肩平,左臂伸直,右臂屈肘,接着双腿屈蹲,左、右手握拳,左拳平肩,右拳落腹,目视左侧方(图6,图7)。
要点:蹲身握拳协调,上体微含,左、右拳应有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始祖引用“八极”一词定为拳名,非常绝妙。
“八极”属古地理概念,“八”为数字,“极”为顶端,远端之意。
“八极”系天地间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曰:“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又“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八紘之外乃有八极”。
“殥,犹远也紘,维也,维络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紘也”。
此为“八极”一词之正解。
八极拳,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警,慌、毒、猛、烈、神、急。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俱八形始堪进退;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博人。
“八意”“八形”“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
此为“八极拳”之所由来也。
本拳又称开门八极拳,盖取应敌进招不离硬开门之意也。
八极拳内存八意,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是八种攻防意识,需精心修炼,达到极限为目的。
警:是极其高度的警觉意识;慌:是指在慌乱中,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意识;狠:是指极其凶狠、凌历的意识;毒:是指极其残忍毒辣的意识;猛:是指极其勇猛剽悍的意识;烈:是指极其强烈狂暴的意识;神:是指极其神速顽强拼博的意识;急:是指极其快捷急发的意识。
八极拳外具八形。
八形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
八形要象形而取其意,用其神。
龙:龙能隐潜腾伸,呼风唤雨,翻江搅海,隐形无踪,出没无常。
进步捷如风,变化如蛟龙。
虎:勇猛、凶残、霸气、猛进、猛扒、猛撞、猛插、猛楼、猛按的威猛之气势。
熊:沉稳、镇定、坚实、厚重,蹲靠、硬碰、硬撞、挤靠、上掀、拔根。
猴:机警快捷、动如疾风、快如闪电、愣打、快接、急弹。
燕:敛体束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侧锋而入,见隙即钻。
犬:凶猛剽悍,反应敏锐和非凡的听觉和嗅觉。
鹰:目锐、利爪、束身闪钻,迅猛快捷,急冷狠抓。
鹑:极快的起动。
急突善钻的高超技能。
发招似鹑突也。
外俱八形:模仿八种动物的习性特点,用其神,取其意,化其技。
八极拳“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力而博人。
八极拳习技贵劲,不贵力。
人体向外发力有两种,一种叫“力”一种叫“劲”,力方而劲园,力长而劲短,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浮而劲沉,力强而劲锐,力显而劲隐,显于局部叫力,八极冶为一气者叫“劲”。
力是劲的源泉,而劲是力的精华。
全身内外协调一致集中于一点,击打在人体上八极拳称之谓整劲,就是把人体训练有素的能量集中到一点释放出来,如同火山爆发,称之谓“爆发力”是八极拳的精髓。
练功为健身,打拳为致用,身不健而招无用,只有内外兼修,形神俱练,方能达到身心健康与技击神化之境。
八极拳劲道: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明劲”、“暗劲”和“化劲”三种,按发劲性质来分,有“十字劲”,“沉坠劲”和“缠丝劲”三种。
明劲以刚劲为主,具有拳势威猛,沉稳、发如炸雷的气势。
练明劲,要求演练速度不可快。
每个动作都要干净利落。
不能拖泥带水,上、中、下三盘紧密配合,协调一致。
其步型以马步为主,呼吸与动作协调配合,做到发则刚,不发则柔。
暗劲就是去掉明劲那种气势逼人和动如炸雷的外形。
用力时具有沉稳,外柔内刚,则是暗劲之特点。
练习暗劲动作要缓慢,劲要均匀,动作要连贯,不断劲。
其步法尽可能用拥搓步,尽可能不用跺子脚。
三盘配合要协调一致,要有明显的对立统一劲力的感觉。
注意用意不用力。
化劲,其特点是不受步法和套路的限制。
身法极为灵活,随心所欲,反应灵敏,轻松自如,劲力饱满。
其练法开始时步子走的慢,以后由慢到快,在不停的走动中进行,但还是要求紧密配合,做到气沉丹田,收腹提肛,内撑外圆,内外合一。
十字劲的特点是势沉劲猛,利用直线和弧线进击,往往能打出上乘拳法的透劲。
发十字整劲的关键,在于全身动作协调,充分利用全身的力量集中于一点。
其方法是,练时要注意左撑右拉上顶下沉,以身正直为根,以整体推进迅猛突发,全身抖动之劲为本,以身体的重量及对于地面的反作用力所产生的爆发力和惯性为源。
沉坠劲的特点是,疾速有力,动静分明,起势如崩倒墙,落地如树扎根。
其练法要有意识培养下肢力量,反复巩固基本动作和基本要领,要做到上松下实,基础稳固,气势置于头顶脚趾。
落步尽量屈膝裹胯,脚趾扣地,上体正直。
缠丝劲:如同枪炮弹镗中的螺旋线,打出相当距离的穿透力,在拳法中属于较高级的劲力。
在练习时要在松紧刚柔、虚实等相对矛盾变化中,体会、感觉理解它的统一性。
从以上劲法上主要追求崩、撼、突、击、四个字。
崩:是短劲,即在短距离上一瞬间的爆发力;撼:是指全身被撼动所发的劲力;突:是突发的贯穿全身的攻击力;击:是直或横着打出去的劲力。
“崩、撼、突、击”之劲概而言之,即如火药爆炸之威力,以此劲力达四面八方。
八极拳拳理人之生也。
万事劳其形,百感困其志,无时无刻不处于天地万物困扰之中,先天所赋有限苟非练后天以补先天俾获得坚强之体魄,方能战胜世界之困扰,御苟以图存,八极拳者正为此而作也。
此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一顺人之先天自然之能,对人之精神与肉体并练内脏与外躯兼修,使全躯内部循环,神经、消化、排泄、呼吸诸系统及躯干筋骨经过锻炼更加坚强与协调一致,不独为技术之上乘亦延年益寿之良方也。
人之全身内外乃一完整之体,内动必形于外,外动必发于内,意动形随,气动血行,骨顺筋直,气到力发,怒形于外,色形于面。
呼气则胸缩。
吸气则胸账,一肢动百骸随,一处静百处静,一极动百极响应,五脏动于内,四肢全躯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
故八极拳每一出手起脚必将八极冶为一气,形神合一,以意行气,以气活血,以血养气,以气促力,此乃一顺先天自然之能也。
故本拳讲六合,论呼吸,讲含胸拔背。
松肩切胯、气贯丹田均为求内外协调也。
此不仅为技击之需要亦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
练习此拳必须明主宰,辨三节,知根叶,通劲路,明三催,心为元帅,本全躯动作之主宰,眼为先锋乃通观四路,脚是战马专主运行,手是兵卒为技击之主将,要眼全领意动。
步随手准,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
中节不明浑身是空。
头为叶,身为枝,足为根,八极拳者乃一步拳也。
全在骑马一步,无马则身为虚,故练拳必身站骑马桩始,所以先固根基也。
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劲由肩发,经肘达于手指,下身胯为根,膝为枝。
脚为叶,力由胯催出,经膝而达于脚趾。
腰为囊,专主变化,以腰带动四肢,以下盘稳固为主,双足落实尾闾要中正,松肩下气,气贯丹由,是稳固下盘之要旨。
足踏偏为空,身侧为空,下盘不固,步法虚浮,上重下轻,发招无力,势必偏重,一动即跌。
三催者:手催步,步催身也。
力必出于自然,而又贵于沉实厚重,活泼虚灵,如是方能运使自如,得心应手。
忌用僵力、强力、所谓自然之力者并非全不用力,乃一顺先天自然之能。
循序渐进,以求各部之协调一致也。
要以气为主,气顺则灵,气逆则滞,故气为发自然力之第一要义。
气有呼有吸。
力有吞有吐。
形有屈有伸。
吸为吞,为含蓄,呼为吐,为松放,为伸。
吞吐是否中式,外求于形,内求于气,用气要内七外三,下贯丹田。
胸腹松静则力足,肩胯吐放则力强,吸过深则变缓,呼过度则蓄迟,善呼吸方能有吞有吐,有含蓄,有松放,方能屈伸自然,吞若吸铁不见形而劲已含蓄,吐似放箭势已止,而力仍前贯,掌似瓦拢,力注掌根。
出手要运使腋力,臂似直非直,似屈非屈,步要促,身要逼,胯要催,肩要松,气要沉。
掌法歌曰:气自丹田出,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须开声,推宜朝上起,紧逼短马蹬,三字:沾、按、吐。
全凭小天星,变要快,发要急,定要稳,劲要急,变式如闪电,发招似鹑突,定式如泰山,劲似箭离弦,动作要外具八形,内存八意,劲发八面。
八形歌曰:猛虎捕羊凶又狠,熊精硬靠踞山林,紫燕穿廉迅敛翼,乌龙入洞回首嗔,猿猴夺食手急冷,灵犬角斗巧伏身,饥鹰捉兔,力透骨,鹑突冲撞势凌云。
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也。
动中含静,静中含动,刚中有柔,柔中含刚,极刚猛亦极自然。
静时有随时可变之姿,动时有能与可定之象。
意不断神亦不断。
形已断而神实相连。
如骏马之奔驰。
马过犹留人以飞腾。
形象如山峰之起伏。
外形虽断望之却一脉相连。
其将发也,如饥鹰之下击。
卑飞敛翼。
如猛兽之将博。
缩爪张牙其吐也。
嗔目切齿,雷霆万钧,其停也,稳重踏实。
屹若泰山。
不触则柔,一触则刚,遇刚则柔,遇柔则刚,刚极则柔,柔极则刚,有横有直,有上有下,直不离圆,横不离环。
出手如风驰电掣,耳不及掩,目不及瞬。
息息即变,并无手迹可寻。
若此方称形神一致,气态完整。
应敌以镇定,胆壮精神熟为主,逢机即入,遇隙即钻所谓隙开且莫停也,不招不架,出入自然,所谓打招如走路,看人如蒿草也。
镇定方能看出可乘之机,可踏之隙,应敌用法歌曰:一要心力,二要熟,三要胆壮,四要通,五要精足镇静待,六要精神对彼映,七要气力全身注,八要见势顺势行,九要急快如闪电,十要发动不须停。
又曰:打招如走路,看人如篙草,练空如打实,打实似练空。
一静一动为应敌之心,发则金刚怒目,守如菩萨低眉,守而如妇,奋而如虎,博狮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
声以警之,势一逼之,身法要灵活,步法要相随,斜肩切胯,空胸紧背,折腰叠肚,蜷腿束身,拧腰松胯,缩颈长臂身法也。
你进我亦进,你退我亦进,手到步随步法也。
进退歌曰:进步捷如风,失机退亦快,乘势侧锋入,身稍向前迈,掌实即须吐,发声似警、怪、变化如蛟龙,迟速分胜败。
左右趋避歌曰:趋避须眼快,左右见机行,趋后避中取,实自虚处生,山重身难压,隙开进莫停,势猛君休怕,四两拨千斤。
劲出于顺熟,不出于强力,出强力则滞,巧于久练全赖日积月累,久练精熟,即可心能忘手,艺精于思,故云:艺不精熟思则精。
练功为健身,打拳为致用,身不健则招亦无,故以健身为第一要义,练拳之外尚须练内功,以养之,练功又养功,方能达到身心健康与技击神化之境,故八极拳门除练拳路外又有基本功,气功、起居功等内功以辅之。
俾使气更加调合,内藏及各器官更加坚实、通灵,筋骨更加坚强有力,而后才能大敌当前,处之裕如也。
八极拳基本功八极拳乃“内外兼修、意形俱练”之功夫也。
盖技击一道也。
内外坚实心神镇静,招术精熟,才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裕如,所谓游刃有余也;若内脏脆弱,气血不充,外力为无源之水,而只修内不修外亦难临敌,难以致用,神志不清,杂念重生,临敌必神魂动荡,心中无主,难操进退之机,招术不熟必致临敌时手足无措,难言制敌,命中之方故技击一道,以坚定身体内外为根本,镇定意志为主宰,精熟招术为克敌要道,三者具备方臻神化之境。
八极拳本内外兼修之拳术,对身心锻炼克敌招术,已具备于各套拳路中,拳中各式,无一式不具备形神及克敌招术之锻练。
此外尚有锻练形神之专门功夫练后天,先天此功夫不仅为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所必须,亦为增进技功也。
(一)调养功:此为固内藏,调气血,养精神之方法,专主宁心神。
理气血。
1、数息功:直身站立,两手插腰,两脚平行,与肩同宽,挺腰开胸,眼微闭,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