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刘云樵传:大内八极拳

合集下载

破译外家八极拳小架与古传易筋经的关系

破译外家八极拳小架与古传易筋经的关系

破译外家八极拳小架与古传易筋经的关系3、八极小架的练法由上可知,八极门人都把八极小架作为本门的筑基功夫,极其重视。

传统八极小架的练法采用”一步一桩”的形式进行,或称为“蹲小架”、“耗架子”,内养精气血,外壮筋骨皮。

另外,笔者恩师霍文学先生在《霍氏八极拳谱?调养功》中说:“八极拳属内外兼修,意形具备,既可强身健体,又有很强的技击性。

习练八极技艺要内外坚实,心神震定,通过正确的姿势,使外形运动、呼吸、意识恰当地结合起来,以便于疏通经络,促进真气的运行,加强调息的效果,以后天之气换得先天之气,达到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的作用,从而增强拳术的习练效果。

具体到调养功,则有丹田功法和数息功法。

丹田功法是运用意念将气引导到丹田处,口里默念穴位,这样气血的流动随着意念沿任督两脉循行到丹田部位,每循行一圈为一次”。

数息功法是站好桩后,以鼻作为出入之门,先使脉气沉静,气息直达小腹丹田处,由一数至五数或由一数至十数,可根据自己实际而定其数,但不宜太多,通过数息,达到丹田自身开合,调养身心的目的”。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广州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在《武学探真》中阐述了八极拳小架的传统练法:“……更重要的是,八极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架子是泛言一切架势,具体来讲就是指八极小架。

小架动作不多,但结构极其严谨,练的时候要求必须做到沉着稳健,不急不躁,一手一势交待得清清楚楚,需要含着力量耐着性子慢慢'拉’,把力量运足了,式子做周正了,气调顺畅了,从头到尾,气完力足,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练,一种身心两益的训练。

但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静’字。

”台湾刘云樵先生说:“小八极为八极拳中的小架子,是本门入门的第一套拳法,它在八极拳所有的套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为一切有关八极拳功法修炼的基础,全都从这套小架开始下手。

在练习的过程中,每一式、每一动都要求架势低沉缓慢,每一式必须经过八次呼吸的反复修炼,就是默数八次的呼吸,功力将会逐渐扎实稳健,而后在每一式的训练中呼吸次数与时间将会逐步增加。

南昌武术—八极拳的十字劲--八极拳唐强

南昌武术—八极拳的十字劲--八极拳唐强

南昌武术—八极拳的十字劲--八极拳唐强南昌武术—八极拳的十字劲众所周知,八极拳有三大劲法,即十字劲、缠丝劲和沉坠劲。

前面我们讲了“八极”、“六合”的文化内涵与武技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再论述一下“十字”当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易理以及与拳术之间的联系。

通常,在一些拳种中就有“十字”的概念,如太极拳中有“十字手”、“十字腿”、“十字摆莲”,形意拳中的“十字崩”,八极拳中有“十字架”、“十字锤”,少林拳中有“十字脚”和“十字递换”法,但是这些“十字”定义都是双手交叉的外在形状,而无内在的奥妙成分,跟“十字劲”完全是两码事。

对于“十字劲”的含义,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有很独到、很恰当的解释,如刘云樵先生讲:“所谓‘十字劲’,简单地说,就是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画十字运作所施展开来的劲。

” 霍文学先生则做进一步阐释,讲得更加清楚明白:“十字劲,又称四面劲。

练习的要求是头顶蓝天,脚扎黄泉,两肘两头撑。

意思是,其动作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如同‘十字’形撑展的劲。

也就是将丹田中所凝聚的内劲向四面八方抽引膨张以达于极度和深度,所以劲的增长是无限的。

” 康戈武先生是这样定义“十字劲”的:“十字劲是指由身体正中(丹田部位)发出,成放射状向外撑展的劲。

因该劲既有横向的水平面放射撑展,又有纵向的立面放射撑展,两面相交成十字形,故名”。

了解了“十字劲”的表面含义后,我们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其它拳种中的劲法相当具体丰富,如太极拳就有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粘、听、懂、走、化、引、拿、发、借、开、合、提、沉、长、截、钻、凌空等二十五种劲法;形意拳有斩、截、裹、挎、挑、顶、云、领、踩、扑、裹、束、绝、劈、钻、崩、炮、横、明、暗、化、横、竖二十三种劲法;八卦掌也有推、带、领、穿、截、切、托、拦、劈、撞、塌、捋、搬、探、撩、缠、扣、拨、钩、挑、削、按等二十二种劲法。

为什么八极拳就只有三种劲呢?况且十字劲中还包含着沉坠劲,这样一看,其实八极拳只有十字劲和缠丝劲两种劲法。

民国武术宗师

民国武术宗师

民国武术大家《黄飞鸿》电影系列,是以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真实人物黄飞鸿为主题的电影系列。

截至2006年,以黄飞鸿为主题拍摄的电影已达103部,黄飞鸿系列电影更是世界上集数最多的电影系列。

而同样作为电影主题的武学大师,叶问、霍元甲也是公认的武术代表人物。

黄飞鸿比霍元甲年长21岁,黄飞鸿一八四七年出生,而霍元甲是一八六八年出生。

如果说霍元甲二十岁,那么黄飞鸿四十多了,黄飞鸿经历了人生百般磨难,而霍元甲才刚刚起步。

到了二十世纪初,霍元甲成为了一代宗师,正是青壮最光辉时期,黄飞鸿已经六十多了,功力早减弱了。

而叶问达到武学成熟期时,黄、霍二人早已不在人世。

客观角度,三者并没有切磋武艺的机会。

但这三人的“巅峰对决”,必然是一种历史性事件,值得我们挖掘史实,来满足以下好奇的心理。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照字面意思理解则是指比武定胜负容易,拳脚之下见功夫,而以文会友则难分高下了。

我们这里讨论黄飞鸿、霍元甲以及叶问的武功高下,似乎有关公战秦琼的意味,但是若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线索,似乎还是能找到一些端倪的……不过,这三个人不能直接去比较和评价,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其实他们三人背后就是整个清末民国武林的状态,所以说他们三个之前,首先要说一说那个时代的宗师们。

晚清十大高手排名中,黄飞鸿高于霍元甲百科黄飞鸿黄飞鸿(1847年-1924年),原名黄锡祥,字达云,祖籍广东西樵岭西禄舟村,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佛山镇,是岭南武术宗师及名医,南拳流派洪拳的名家,黄飞鸿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追随著名爱国将领刘永福在抗日保台战争中立下功勋。

香港拍的武打电影有超过一百套是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创下以同一题材拍摄最多电影的世界记录,李连杰、成龙等著名演员皆扮演过他。

网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关于晚清十大高手的排名,当然这个排名也照顾了各个门派的利益平衡,分别是下面这些人:董海川、王正谊、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武、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

简析八极拳的沿革和发展

简析八极拳的沿革和发展

年 月第 期201612152简析八极拳的沿革和发展孔德权,管小丽,邬代玉,杨 宇(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北京 100084)摘 要:本文从八极拳的起源着手,对八极拳的沿革和发展进行探析,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归纳,就其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关键词:八极拳;起源;发展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 (2016)12-151-03投稿日期:2016-11-16作者简介:孔德权(1988—),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民间体育。

八极拳是一种非常讲究实战的,打练结合的拳种,在实战中其以猛起猛落、硬开对方之门,连连进发著称。

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八极拳以其独有的特色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于2010年入选第2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太极持平,故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震乾坤”之说。

八极拳的流行范围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大致可分为4个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沧 州、北京、天津三角地区及台湾地区,海外国家目前日本比较流行。

但目前就八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各学者及各派掌门都根据自己的考证发表了观点。

就八极拳的发展来说虽然其支派在不断壮大,且也成为非物质遗产,但就发展现状考虑其也不容乐观。

1 八极拳的起源1.1 岳(月)山八极——苍公创拳说据说岳山八极拳是由月山寺第2代主持苍公在金大定二十五年创制。

传说苍公是北直隶保定人,出身武林世家,自幼喜爱武术,且聪慧过人,及至弱冠之年,已是18般武艺样样精通。

相传北宋末年苍公曾中武进士但因不满朝廷腐败,南下至明月山下被其风景所吸引,且与清风寺住持空相大师一见如故,遂削发为僧。

并在大殿西北侧,手凿洞穴,名曰“苍公洞”。

苍公在洞中演练拳术,秉承“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佛道学哲理,寒来暑往30余载,独创1门旷世拳术,并将其命名为八极拳。

因源于月山寺,故又称月山八极拳。

1978年版《体育词典》载:“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源于焦作市岳山寺……”据考证以上所指的岳山和岳山寺在历史上均为出现,所以应当是所指的月山和月山寺,在历史上传承有误应是因为谐音所致。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

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精义、拳理、基本功八极拳始祖引用“八极”一词定为拳名,非常绝妙。

“八极”属古地理概念,“八”为数字,“极”为顶端,远端之意。

“八极”系天地间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曰:“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又“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八紘之外乃有八极”。

“殥,犹远也紘,维也,维络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紘也”。

此为“八极”一词之正解。

八极拳,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警,慌、毒、猛、烈、神、急。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俱八形始堪进退;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博人。

“八意”“八形”“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

此为“八极拳”之所由来也。

本拳又称开门八极拳,盖取应敌进招不离硬开门之意也。

八极拳内存八意,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是八种攻防意识,需精心修炼,达到极限为目的。

警:是极其高度的警觉意识;慌:是指在慌乱中,处变不惊,镇定自如的意识;狠:是指极其凶狠、凌历的意识;毒:是指极其残忍毒辣的意识;猛:是指极其勇猛剽悍的意识;烈:是指极其强烈狂暴的意识;神:是指极其神速顽强拼博的意识;急:是指极其快捷急发的意识。

八极拳外具八形。

八形者:龙、虎、熊、猴、燕、犬、鹰、鹑。

八形要象形而取其意,用其神。

龙:龙能隐潜腾伸,呼风唤雨,翻江搅海,隐形无踪,出没无常。

进步捷如风,变化如蛟龙。

虎:勇猛、凶残、霸气、猛进、猛扒、猛撞、猛插、猛楼、猛按的威猛之气势。

熊:沉稳、镇定、坚实、厚重,蹲靠、硬碰、硬撞、挤靠、上掀、拔根。

猴:机警快捷、动如疾风、快如闪电、愣打、快接、急弹。

燕:敛体束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侧锋而入,见隙即钻。

犬:凶猛剽悍,反应敏锐和非凡的听觉和嗅觉。

鹰:目锐、利爪、束身闪钻,迅猛快捷,急冷狠抓。

鹑:极快的起动。

急突善钻的高超技能。

发招似鹑突也。

外俱八形:模仿八种动物的习性特点,用其神,取其意,化其技。

八极拳“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健力而博人。

一代宗师中的十个问题

一代宗师中的十个问题

一代宗师【导语】《一代宗师》上映以来,虽以精美的画面和如诗的台词收获赞誉无数,却也因为片长限制无法将人物呈现得面面俱到,令不少观众产生了“看不懂”的困惑。

除去打得过瘾的“面子”戏,电影其实亦有“里子”理。

日前,王家卫接受《南方周末》记者李宏宇专访,以导演身份解读了对片中人物安排的用意,以及人物背后故事。

其中玄机对于观众更好理解影片亦有借鉴意义。

今天王家卫揭《一代宗师》不为人知13个秘密。

第一个秘密:【人物】宫二的原型是谁电影里章子怡饰演的宫家二姑娘宫若梅,为了报杀父之仇,断发奉道,一辈子不婚嫁不生育。

她的原型是民国时代的奇女子们,其中一位是施剑翘。

她的父亲,奉系第二军军长施从滨受俘于北洋军阀孙传芳,被孙杀死,悬首曝尸三日。

施剑翘20岁,立誓复仇。

先是寄望堂兄,落空,又有人用代为复仇为交换来求婚,她真嫁了,丈夫一路升官,却老是推脱“时机不成熟”。

施剑翘携幼子不辞而别,自己探得孙传芳下落,在孙传芳去天津佛教居士林进香时,用勃朗宁手枪连发三枪将其击毙。

这成为轰动民国的一件大事。

此时距她父亲被杀已十年。

王家卫认为,宫二这个人物代表了“民国人的刚烈达到的极致”。

她是古典的悲剧的典型。

宫二有天赋,但生在一个不对的时代。

有一场戏最终没有放进电影里去,是宫二说:“这个宫家没有机会因我而胜,只会因为我而败。

因为是我一夜之间把我父亲传给我的绝活都灭了,我打败了马三,看起来我好像报了仇,但我同时也把我父亲一生的心血都毁了。

”这就是她父亲为什么最后跟她说的话是:不问恩仇。

老爷子看得很透,第一他肯定知道女儿会出头,他不希望女儿去冒这个险;另外一个考量是,要是这样的话,宫家的东西也没有了。

第二个秘:密赵本山的角色多余吗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戏份不多,说的话也是半遮半掩,令许多人摸不着头脑。

王家卫说炖蛇羹那场戏,要留意一下丁连山说离开东北是1905年。

那年中国历史上有件大事,就是“北方暗杀团”的吴樾行刺(满清出洋)五大臣。

吴樾、张容那一批北方豪杰,要把满清推翻,他们以暗杀为方法。

八极拳秘芨真本

八极拳秘芨真本

八极拳秘芨真本八极拳立根生气秘要"根"者脚或脚底或下盘立根之处,八极拳发劲的要领,生气由脚底起,运气由中丹田五行导引产生气质,领气由手指指挥发劲气而出体外,分属有归要清楚不能含糊走样,不对劲气不出,错误凡而劲力反震回身伤害到自己,健康受损久来成疾病,练功不成缠病伴一身,因此发劲时先从脚生气升上到身躯,在运气五行气所属气劲,由手指领这五行气劲而出,这才是发劲最先生气的立根点原则,开始动作不正确发劲不实,秘要在此.八极拳脚底所产生的气,生气秘要视为门内秘传,不轻易传授,就是外界武术文献着作,也从未见公开讲述,别的门派有没这秘要不清楚,刘云樵师父门下系统,得真传者现在功力深厚弟子,都是由基础功就获传授指点这生气秘要,因此久年之后功力实际有得,艺高超凡,如果门下的人不知道这最根本立脚生气入艺开始要领,恐怕你心术不正得不到真艺,如果你认为诚心敬师受业,但连这最基本要领都没听授过,那你一定是进了一家,挂羊头卖狗肉的黑店,花钱受骗枉走一程,但是狗肉是香肉更好吃价钱更贵,也是祸而得利,给人家打肿了脸还认为容光满面神气昂昂,可怜不知者太多,明知是毒但没决心戒这毒,现在我就把这"立根生气秘要"第一次公开出来,让有志练刘师八极拳新手上门,第一步就真正受益不假。

脚底分三才位,把脚底分三等份,脚尖份位属"神",脚心份位属"气",脚跟份位属"精",两脚并靠脚心成"神气同精气”。

脚尖的神位是连贯头脑内思想意念,发劲最终目的,要使气劲带有灵性技巧,劲集中一点,碎脉阻血循环,常使用在发火行心气或木行肝气,生气之根点由这里发动产生,开始原头不知心火劲和肝木气,发劲变成假象不实的虚招空力,点不死人,多运动这神位,能安神健脑强记忆良判断意念。

脚根的精位是身躯重心力量接受位子,稳固重心推送重心体重,发劲目的不但活动劲力还加上固体的重量,劲打一面,散内气毁筋骨,常使用在发水行肾气,生气之原根由脚根送出或沉殿震涌出,打面是小面积,"靠打"用全肩背,"落步砸捶"用手臂面击打,下使腿胯面封打锁弹的,劲打上下面法,劲道力加重量力,是精位生气秘要,多磨练去病强身动作灵活耐力长气。

八极拳的实战精要讲解

八极拳的实战精要讲解

八极拳的实战精要讲解《八极拳谱》中曰:“行拳必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

”八意者:警、慌、狠、毒、猛、烈、神、急。

八形者,即龙、虎、熊、猴、燕、犬、鹰、鹑。

八面者,八方也。

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

应敌时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不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胜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以稳重厚实而胜人。

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

也就是说,人体周身内外是一个完整之体,体内动必形于外.外动必发于内,意动形随,气动血行,骨顺筋直,气到力发。

八极拳强调的是练形必练意,练意也要练形,做到形意合一,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动静结合的训练,随时都有应对敌人的意图。

拳谚云:“搏击需放胆,狠毒战上风。

”如一只温顺的犀牛虽然强壮,当遇到狮子攻击时,它只能避开或退让。

犀牛的这种行为助长了狮子的凶残气焰。

这就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大敌当前,任凭你体魄强健,力量强大,技术高超,倘若没有胆气,没有制敌的方向和目标,势必手足无措.在生死相搏的刹那问失去制敌的先机。

故而,八极拳在倍炼中强调练形必练意的目的是使制敌的心态得到超前的训练。

应敌时自然而然具备极高的警觉性,极其敏锐的反应.极其威猛强悍的气势,极其灵活巧妙的招术变化,极其迅猛快捷的步伐,方能做到先机制胜。

外具八形,是八极先贤们察天地之气候,仿万物之灵动,逐渐总结的奇能绝技。

龙能开能稳,能大能小,大能翻搅海.吐雾喷云;小能隐无踪迹。

虎有捕食凶残之威猛;熊有沉稳之能,蹲靠之力;猴有三躲六闪之能;燕有穿帘敛翼之巧技;犬有疾巧伏身之灵动;鹰有视物胜于人类百倍之锐目和力透筋骨之利爪;钨有突冲善撞之高超技能。

八极拳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把前人的经验和技能基础加强,从而强化了击打效果,从而对武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新内容,创造了内外兼备,形意同练。

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的八极拳体系。

强调指出.没有强健的体魄.是不能抵抗疾病和防身的。

没有强健的体魄.再好的技术手段也难发挥.只能被敌人所制。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八极拳的代表人物十三:韩化臣、李学义、韩洁泉师徒传艺山东济南、枣庄、青州、沛、蚌埠。

韩化臣于20年代在枣庄中兴煤矿任护矿大队队长,收弟子李学义、赵荣林等。

韩之子洁泉自幼与父亲和师伯张毓衡、李书文习武,后随父到山东枣庄煤矿工作。

韩化臣、韩洁泉、李学义在枣庄地区传播八极拳,形成一定规模。

韩洁泉之女韩振阁(凤阁)继承父技,70年代在沧州比赛屡名列前茅,现在枣庄地区广泛传播八极拳。

李学义之子李道轩,在枣庄、蚌埠地区广泛传播八极拳,其弟子在蚌埠一带颇众。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十四:魏鸿恩、魏鸿滨传艺秦皇岛魏氏兄弟罗疃村人,自幼拜师张毓衡、韩化臣(惠卿)、李书文练习八极拳。

20年代二人又跟随李书文、霍殿阁游沈阳、京津、山东等地。

魏鸿恩任青岛民国海军教习;1929年(民国18年)魏鸿滨就聘南京中央国术馆任教习。

抗战爆发后,魏氏兄弟客居秦皇岛。

魏氏兄弟传人著名者有王茂林、李恩义、耿学森、朱庆昆、李新吾、魏九成、魏九如等。

魏鸿滨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秦皇岛市武协副主席。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十五:张子亭传艺天津张子亭自幼拜师张毓衡、韩化臣(惠卿)、李书文练习八极拳。

在天津传徒、王书方、陈兴泰、李维真、叶连仿、王洪清等,影响较大。

八极拳的代表人物十六:赵树德、韩洁泉、董以文、孟宪忠、边廷杰、王茂林、霍青峰传艺沧州东南乡。

赵树德、韩洁泉、董以清、董以文为韩化臣、张毓衡、李书文三师之徒;孟宪忠为李书文徒(姑爷子);边廷杰、霍青峰为霍殿阁徒、子。

赵树德、孟宪忠任中央国术馆教习,赵树德担任黄埔军校国术教官;韩洁泉、董以文担任***干部训练所国术教官;边廷杰担任奉军教习、溥仪贴身侍卫;霍青峰担任国军连长、技术教官。

都有所谓“历史问题”,被划为“四类分子”。

他们为了民族国术的传承不绝,在高压下教授了一批弟子。

赵树德传崔成彦、郭金栋、郭金灿、王海义、赵梦林、赵梦臣、李国新、郭振盛;孟宪忠传子。

;韩洁泉传韩振阁、韩振江、韩振德;董以文传杨兴震、张志环、杨道声、李恩祥;边廷杰传贾金林、霍树新、张恩荣、张清荣、朱宝良;霍青峰传子霍树新徒李景环等等。

八极拳简介

八极拳简介

八极拳简介拳谚有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事实上,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的八极拳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太极拳的中国第二大传统武术。

何为八极拳八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重要的一支,属北方拳种。

据了解,“八极”本是古地理概念,以“天地之间,九洲八极”为正解。

“八极”者,阴阳至极、至远、至深、至广也,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

相关学者表示,与神秘悠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是八极拳等传统武术之所以传奇的基础。

据吉林大学武术学院副教授李廷奎介绍,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核心。

六大开,即顶、抱、单、提、胯、缠;八大招,即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等八个部位。

八极拳讲究近身短打、硬打硬开、以打为开,所以也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拳拳术套路包括金刚八式、六大开、大架小架、应手拳等,器械包括六合枪、夜战刀、纯阳剑、行者棍等,功力训练包括劈卦、易筋经、潭腿、滑竿子等。

其中“金刚八式”、“易筋经”等很多项目是中华武术中传奇性最浓厚的,即使是不懂武术的人也都知道。

比起蕴含中国深厚传统文化哲理的太极拳,八极拳更多的是具备一种民俗化的人文气质。

太极拳讲究修身养性,一招一式气定神闲,渗透着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八极拳则强调强身健体,举手投足凌厉生猛,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

两种传统武术流派饱经历史洗礼发展至今,可谓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在民间更是影响深远。

纵横武林的八极拳关于八极拳的溯源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颇具争议的问题,而每一种说法的传奇色彩都非常浓。

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清雍正年间,河北沧州孟村习武之人吴钟,因机缘巧合,受业于自号为“癞”和“癖”的两个云游道人。

其后,吴钟凭借道人所传武功,三进三出少林寺,寺中众多暗器无一伤其毫发,自此始成民间第一位八极拳高手。

其后数百年,八极拳门下的传奇人物也屡见不鲜。

例如“神枪”李书文、中南海保镖李健梧、台湾“大内八极总帅”刘云樵、“康德第一保镖”霍殿阁等。

八极拳宗描 一起探寻古老而又神秘的八极拳历史

八极拳宗描 一起探寻古老而又神秘的八极拳历史

八极拳宗描  一起探寻古老而又神秘的八极拳历史八极拳,曰神拳。

古拳类拳法。

属武当。

它始于元,兴於明,盛于清。

至今已为七百余年的历史。

八极拳谱载:“吾拳保过朱洪武。

”八极拳曾帮助明太祖朱元璋打过天下,保过江山,为朱洪武立下汗马功劳,被册封为“开国元勋,保国神拳。

”故八极拳由此又称谓“神拳”嗣后,八极拳的行踪,如度云雾山中。

时隐时见,神秘莫测。

即是偶尔一见,也似云中电光,一闪即逝。

难见“庐山真面目”。

八极拳师传相当严格。

择徒甚严,轻而不传。

一代不过数人。

又藏头掩尾,秘而不露。

故传播不广。

知者甚少。

这种情况,一直延误了数百年,直至清朝乾隆年间,传於山东人吴钟时,方才改变了秘而单传的状况。

始为广泛传播,才有今日之盛。

枪拳大战,吴钟得八极吴钟。

学艺於锁罗山。

师赖魁元习六合枪,六年艺成下山。

走南闯北,寻师访友,较量切磋武艺。

未遇敌手。

六合枪技艺无敌于天下。

吴钟因得“神枪”之誉。

吴钟成名后,落居于天津南的咸水沽。

选地设场教徒,开始传播枪技。

门前立一旗,上书“天下第一枪”。

以枪傲视天下。

俗云:艺怕出名,一旦出名,时天下英雄,四方豪杰,能人名士,慕名访者,时而有之。

一日来一访者,曰刘三睒,乃一八极门中传人。

吴钟傲气凌人,并不把来人放在眼里。

二人较技时,吴钟并不客套礼让。

走至兵器架前,伸手提一杆。

并不说话,瞄斜着看刘三睒,以目示意,让刘选兵。

刘三睒对吴钟高傲藐视态度,并不在意。

反而面浮笑容。

举双手示之,曰:“仅此二物奉陪。

”吴钟说:“吾习枪,不善拳。

”意思是咱们比兵器,不比拳脚。

刘:“你习枪,即用枪。

”吴惊奇的问:“汝空手?”刘:“可乎?”吴:“枪长拳短,何能对?”刘:“看短能克长乎?”吴钟面浮冷笑,自持枪技天下无对。

面对刘三睒空手,心虽存疑,却仍不放在心里。

自思:少则一下多则三枪。

即可胜之。

思罢,肃容喝道:“好,那么你就接招吧。

”说罢,提枪在胸。

一个纵步,已至刘三睒近前,“唰”的一枪电闪一般,当胸扎到。

沧州武术历史名片──八极拳研究

沧州武术历史名片──八极拳研究

沧州武术历来在中华武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风格各异的拳种流派,“镖不喊沧”的赫赫武威,使得沧州武术一直誉满四方。

在沧州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八极拳尤其凭着独特的风格和勇武的性格而独树一帜,“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的著名格言在武坛内外可谓长盛不衰。

基于此,本文对于沧州武术的杰出代表──八极拳进行相关研究。

一、“八极”“开门”,众说纷纭关于八极拳,一般认为其沧州武术历史名片──八极拳研究◎申国卿初传于“癞”、名始于沧州的著名武术家吴钟,近来也有“岳山八极”之说,甚至也有人进行了八极拳与“巴子拳”“吕红八下”等的对比。

“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天地之间,九州八极”之说,但近代根据该拳出手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研究院1999年10月组织编写的《八极拳规定套路》中的相应部分即采用了与此类似的描述。

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目前,在关于“八极”和“开门”的含意上,仍然有若干不同的理解。

《孟村吴氏八极拳秘诀之谱》称:“文有太极安天下 ,武有八极定乾坤”,其实“太极”和“八极”都是古人用以解释自然规律变化现象的哲学名词,皆非武术用语。

八极用于武术,则为“八方极远”之意(吴丕清《解说八极拳》)。

吴连枝指出,吴氏开门八极拳,通称八极拳。

“开门”之意,一是开门立户,即八极拳术由吴钟开门立户,立于中华武林;二是八极拳的拳法套路系统完整,理论讲究“六大开、八大招”,讲究“六力合一”的发力原理;三是开门入窍,知其理、悟其《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及其中关于“八极”的释意吴连枝《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56少林与太极‖ 2022年第8期天下功夫沧州孟村吴氏八极拳谱秘诀之“八极薪传”“八极拳歌”性、明其德,练之有形,用之无形,顺应自然的规律,故称“开门”(吴连枝《吴氏开门八极拳》)。

常玉刚等也纷纷撰文,认同此说。

朱宝德等认为,言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

【八极拳文化与理论研究之――八极拳与太极拳诀(一)】八极拳拳谱口诀

【八极拳文化与理论研究之――八极拳与太极拳诀(一)】八极拳拳谱口诀

《【八极拳文化与理论研究之――八极拳与太极拳诀(一)】八极拳拳谱口诀》摘要:昔日先辈李书文先生精通八极与劈挂,得长短互用、阴阳互补之妙,其弟子刘云樵先生曾作八极劈挂拳诀,得到海内外八极拳同好的一致称颂,内有五行心、肝、脾、肺、肾,外有五行耳、目、口、鼻、舌,内有六腑,外有六节,能明白此奥妙,走遍天下称英豪,气有呼有吸力,有吞有吐,形有屈有伸,吸为吞、为含蓄呼,为吐、为放松、为伸,吞吐是否中势,外求于形,内求于气,用气要内七外三,气贯丹田,胸腹松静则力足,肩胯吐放则力强,吸过深则变缓,呼过度则蓄迟,善呼吸方能有吞有吐,有含蓄,有放松,有屈有伸昔日先辈李书文先生精通八极与劈挂,得长短互用、阴阳互补之妙,其弟子刘云樵先生曾作八极劈挂拳诀,得到海内外八极拳同好的一致称颂。

歌诀全文如下:八极之劲紧,劈挂之劲畅;八极之势猛,劈挂之势悠;八极之工架棚撑,劈挂之工架舒坦;八极一动以脊作轴,劈挂一举本腰为根;八极之功以深沉为成就,劈挂之功以畅达为有得;八极所以济劈挂之开敞,劈挂所以辅八极之倡促;八极最利埋身短战,劈挂尤可遐举遥击;八极之拳如铜锤铁杠、勇不可当,劈挂之掌似薄刃轻刀、矫捷难御;八极似八角大槌,最利于陷阵冲锋,劈挂似甩头一子,常用以突袭偷击;八极攻中参劈挂则可以远近无遗,令人无从招架,劈挂守来融八极它又能长短肆心,敌手无由得隙;八极独练易令人劲闷,故以劈挂发之,劈挂单操每使人劲散,则取八极凝之;八极之开声在鼓荡丹田,劈挂之拍打在锤练内膜;八极之丹田劲成可以助我伤人,劈挂之拍打功到、可以免我受伤;八极练之每觉腿苦于手,习劈挂又感手苦于腿;八极如虎之离山,如熊之闯林,劈挂似鹰之搏翼,似蛇之掉尾;八极似颜真卿书法浑雄博大、质朴淳厚,劈挂如赵孟兆页真迹风流条畅、连翩多姿;八极如菊部黑头,最贵是黄钟大吕之者,劈挂如剧中老末,上者多清远激越之致;八极之神态厚重多于轻灵,习劈挂之意味便捷多于呆滞;八极厚重又不可流于笨拙,劈挂便捷尤最忌蹈于轻艳;八极如虎之威猛,劈挂似鹰之峻切;八极多直进之法,劈挂擅迂回之计;八极要打得步步如木椿深植,劈挂要打得手手赛蛱蝶翻飞;八极是刚中有柔,劈挂是柔裹调刚;八极之功成当有虎背熊腰之态,劈挂之功到每具猿臂蛇腰之致;八极如盛夏酷暑威厉慑人,劈挂若祁寒严冬凌凛栗心;八极一攻其势如山崩地动,劈挂一拳其态若暴雨飓风;八极谓拳即是掌,劈挂则用掌如拳;八极之步每先锁而复捆,劈挂之趋多先捆而再锁;八极每取主动,劈挂擅候人攻;八极则熊步虎爪、定如熊而动如虎,劈挂则鹰翅蛇腰、击如鹰而灵如蛇;八极之含怒未发则坐腰紧背、含胸曲肘、如弦之引满,如弓之开足,沛然一放,人莫能御,劈挂之蓄劲在我则开胸舒臂、灵腰松肩、如剪之张股,如龈之启牙,突如其阖,人焉所当;八极一拳发足犹未摧人则摇肩催步,另以他拳牵制残之,劈挂一掌劈尽尚不仆敌则弹臂欺身,迳以此掌反振摧之;八极之质朴所以保奠基功,劈挂之流通所以极肆其艺;八极无劈挂或难极尽其毫颠之妙,劈挂无八极尤恐不保其源本之基;八极之传世已渐叹离本逐末,劈挂因拘守更可伤将假作真;八极之倡扬首必须纠迪差讹,徐导之而入正路,劈挂之流行尤有待真人朴授,及初始而奠纯功。

八极小架与易筋经

八极小架与易筋经

八极小架与易筋经八极拳是我国的著名拳种之一,目前海内外武林人士大都认为八极拳为只会练“硬”的外家拳。

可是八极门圈内人士却都是以“内外兼修”的方法获得超常的功力,并驰骋享誉于中外武坛。

据笔者所知,历代八极前辈所练的内功一般都从八极小架入手,通过练形、练精、练气、练神达到易筋、易骨、易脉、易髓的目的,这与众所周知的易筋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体悟,笔者认为“八极小架就是易筋经的变异”,二者在功理、功法和效果方面几乎完全一致。

下面笔者就运用一些论据论述这一观点,不确切之处还请各界方家批评指正!一、关于易筋经1、什么是易筋经首先,翻开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与养生》一书,书中讲道:“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

《易筋经》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印度高僧所著。

但也有学者考证,《易筋经》为明朝天启年间紫凝道人搜集医、释、道流行的养生导引术及汉代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健身法,并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另外,清朝初期手抄本尚有海岱游人于大元中统元年(1260年)所作之序。

综合诸序,初步判断《易筋经》在宋元以前已广为流传于少林寺内众僧之中,罕有外传。

明清以来,其法才广为人知,日益流传,而且演变成了数个流派。

人们常把易筋经分为动式和静式(指坐式八段锦)。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辑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说:“易筋经原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

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

……在易筋经的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朝至隋唐以来,和尚们借此活动筋骨,习武健身。

……明代气功家梅颠道人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

’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

八极拳考略

八极拳考略
体育研究与教育
S p o t s Re s e a r c h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2 0 1 3年 0 6月
J u n .2 0 1 3
第2 8卷第 3期
Vo1 . 28 No. 3
八 极 拳 考 略
彭殿 奎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 法 , 从八极 拳的释 义、 八极拳 的源流、 八极拳 的传承三 个方面进行 了论 述 , 指 出孟村八
发劲 可 达 四 面八 方 极 远 之 处 的特 点 , 以“ 八极” 二 字 定名 。 2 . 1 . 2 “ 巴 子 拳 棍” 说 八 极 拳 大 师刘 云 樵 根 据
对“ 八极 ” 之意总结为三 : 一是勉励弟子努力用功 , 以期将本 门武术练至极点之意 ; 二是讲求在本门训
练中, 将头 、 肩、 肘、 手、 尾、 胯、 膝、 足八个部位 , 运用 熟练 , 达到极点之意 ; 三是遵循八极拳发劲原理 , 是
1 “ 八极 拳” 名称释义
“ 八极” 一 词 在 历 史 上 很 早 就 已出 现 , 最 早 可
2 “ 八极拳” 的源流
2 . 1 “ 八 极 拳” 名 称渊 源 据 目前 史 料 记 载 , “ 八极拳 ” 之 名 最 早 出 现 于 清朝 。但 是 , 武 术 本 身 是社 会 文 化 的产 物 , 是 集 体
智慧 的结 晶 , 不 可 能 一 蹴 而就 , 八 极拳 作 为 中 国武
追溯到秦朝。“ 八极 ” 在《 汉语大 词典》 中解释 为 “ 八方极远之地 ” ; 汉朝刘安 的《 淮 南子》 里记 载 : “ 九州 之 外 有 八 寅 , 八 寅 之 外 有 八 , 八 纺 之 外 有
八极 。 ” 其 中“ 八极 ” 代 表 了极 远 之 处 。在 对 “ 八 极

尹派宫廷八卦拳(掌)来历

尹派宫廷八卦拳(掌)来历

尹派宫廷⼋卦拳(掌)来历尹派宫廷⼋卦拳(掌)来历尹福--尹⽒⼋卦掌创始⼈(河北省冀州市⼈)/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61&page=1&extra=#pid15807⼋卦掌是⼀种融天体、医理、易理、养⽣、技击之⼤成的上乘内家拳术。

为董海川祖师所创,初名⽈:转掌。

将攻防技术和导引练⽓⾏功融合于⼋卦象理,讲究阴阳交错、刚柔相摩,⼋卦相荡,⼋卦掌以“⾏桩”、“蹚泥步”等内功功法为⼊门基础,以拧翻⾛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段。

内外兼修、⾝⼼合练、⾝捷步灵,如飞龙游空,拧翻⾛转,掌法变换⽆穷。

出⼿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融为⼀体。

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有穷尽。

练到⾼级境界不讲拿的⼿法,⽽运⽤⾃如,顺势⽽⼊。

拳云:迈步循圈,去意如⽔。

周⾝皆轴,沾黏滚钻。

在武林有“神出⿁没⼿”之称。

⾃董海川祖师创始⾄今已经有150多年得历史,祖师的第⼀代弟⼦⼤多是带艺投师,因此,风格各异形成了⼏⼤⽀系:尹派(尹福)、程派(程廷华)、马派(马继淇)、梁派(梁振圃)、史派(史计栋)、刘派(刘凤春)(刘德宽)、樊派(樊志勇)、宋派(宋长荣)、张派(张占魁)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尹福、程廷华和史计栋为代表。

尹派宫廷⼋卦掌创始⼈,宫宝⽥(1870-1943),字⼦英,出⽣于⼭东牟平县(今乳⼭市)马⽯店镇(今崖⼦镇)青⼭村,幼时曾⼊私塾就读4年,在家原习罗汉拳。

因家境贫寒,13岁经⼈介绍赴北京元亨利堆房(⽶⾏)当学徒。

同年拜在尹福门下,练功数⼗年,曾担任过满清⼋旗军将军近⾝保膘。

光绪⼆⼗三年(1897年)宫宝⽥被召⼊宫当任护卫⾸领,加封四品带⼑侍卫。

先后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近⾝侍卫,宫廷最后⼀任⼤内武林总管。

1905年弃官回乡,在乡⾥17年深居简出,为⼈谦和。

晚年先后在牟平、烟台等地的数⼗个民间⼋卦拳社⼴招门徒,培养⼤批⼋卦掌传⼈。

1922年被张作霖特聘为贴⾝保镖。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浅谈八极拳的起源与特点作者:沈德欢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第27期摘; 要:中华名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武术作为中华名族文化的一部分已经传承千年。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八极拳是流传在民间的众多传统武术之一,充满了神奇色彩并以其刚劲勇猛等特点在武术届获得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文献,获得八极拳的相关资料,以及访谈八极拳相关研究者和练习者,从练习者的角度分析八极拳的特点和技法特点,练习八极拳后的身体状态变化。

通过研究八极拳起源,对八极拳的特点、功能和发展现状做出综述性研究,从而让八极拳以及中国武术广泛传播。

关键词:武术; 八极拳; 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c)-0179-02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的同时,文化传播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人们从小从纸质书本中看武侠小说了解各门各派的武术,如今电影和电视剧的以影像的方式给予观众直接视觉上的展示,让人们更加直观地去了解中国武术。

与此同时,在这些影视作品中又夹杂着高科技特效的使用,使得中国的传统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八极拳就是具有神话色彩的武术项目之一,随着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传统武术拳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八极拳也越来越多的为世人重视起来。

八极拳的流传甚广,起源地也众说纷纭,本文针对八极拳的起源、发展、流派及其功能做出综述性的研究。

1; 八极拳的起源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功法、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华名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之后,开始在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武术在当时除了御敌自卫之外的同时,也被人当成了一种健身和娱乐的手段。

八极拳八大式

八极拳八大式

八极拳八大式八极拳的练功体系中有八个单式动作,人称八大式,它对于提高练习者的功力,规范习武者的发力形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把自己对八大式的理解和体会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与大家商榷,目的是想抛砖引玉,请大家斧正。

八极拳的八大式是由哪八个动作组成的?孟村人的说法是:劈山掌、崩山掌、降龙、伏虎、探马掌、迎门铁扇、霸王折缰和眼望三点手。

1、劈山掌:重点应落在一个“劈”字上,劈是由上向下的力,如刀砍斧剁,其肩、其手、其臂要拉直放松,沿耳根放开劈下。

拧腰切胯的同时,侧身双脚闷跺,双手交叉劈于胸(腹)前。

然后交叉上步,呈弓步两臂逆向打(展)开。

劈山掌的意识导向:劈掌时,要身体合卧,拔背松臂,提肛收腹,身轻意沉。

手落时,如力劈华山,势不可挡。

交叉上步时,两臂挑(拋)打,如力拔山兮,无所顾忌。

这两个动作一合一开,相互对应,力达无限(图1)。

2、崩山掌:其核心是个“崩”字。

崩,炸也,也有崩开之说。

崩山掌要结合体内真气运行,调节身体内外开合变化,努力使意气力同发一时。

由全放变全收,再由全收变全放,这样循环变化,增强身体的抗御能力和运动张力(图2)。

3、降龙式:意在“降”字。

中下盘要从埋根中找吃根,侧身弓步,前足震脚内扣,拧腰切胯,小臂拥打,合力夹击。

降龙式切勿视为掏拳(勾拳),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发力方式,所要击打的部位也不同。

意识中有前手挑擒龙头,后手按握龙尾之感(图3)。

4、伏虎式:伏虎式是由一提、一按组成,要求沉胯平移、三尖相照,提手不过眉心,按手不越丹田,上身抢步,提按连发。

伏虎式要突出彰显对拔张力,每进必跟,攻防转换(图4)。

5、探马掌:探马掌又称托枪式,是八极拳闯步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托枪式讲究震脚上步,埋根撑臂,三尖相照,拥挤靠打。

练习托枪式不能理解为靠掌击打,这个动作掌所起到的作用是向前切出,如逆水行船,劈风斩浪。

掌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意念向前,势如破竹(图5)。

6、迎门铁扇:双臂运行如同一扇关闭的大门,云手靠近的同时,震脚下沉呈马步,埋根横扫拥挫发力(图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内八极拳》台湾流传的八极拳
刘云樵系
修习八极拳之基本功
八极拳劲之训练,有固定之次序。

必须先习【沉墬劲】,再练【十字劲】,终至【缠丝劲】。

如此依序行来逐步精进,以为本们各种拳势发劲之基石。

沉坠劲示图十字劲示图缠丝劲示图
一、沉墬劲︰不仅是练腿脚,乃是要将四肢百骸,每一部位,皆练得一运劲时,便有沉垂下墬,稳固而屹立如门山势。

二、十字劲︰即向上下左右四方,作如同十字型的撑展的劲,就是要将【沉墬劲】中所凝聚的劲力,再向四面八方,抽引绷张的意思。

三、缠丝劲︰即将【十字劲】转绕回环,滚、攒、撑、裹而出之劲无往不复,流走周循,灵活、敏锐,可以随遇而出,应感而发。

八极功法之表现于手足部位,也是最基本的功架,有【熊型】(熊步) 与【虎型】(通背)二功。

熊型为八极门所独有,关系到劲道的训练,亦关系应用的步法。

而且练法很多,有熊幌、熊靠、熊摆、熊抗等步法之运用,姿式较为低,是训练沉墬劲的好功法。

虎型则是上肢的训练,以拔出肩背之劲为目的。

其意是打【通】脊【背】,以畅功劲。

但因为它训练的动作在外观上,乃是将左右二【臂】向前【捅】打的,所以也常书作【捅臂】。

八极气功,以【哼】【哈】二气为基本。

但在做哼哈二气的训练之前,又必须经过气沉丹田(蓄气、纳气)与气运周身(引气、行气)的两步基础功夫。

第一先使你有气可用,第二更能使你在不同的部位运用。

等初步成功之后,再依身体不同的部位,做不同使用的时机,而分出鼻的【哼】,与出口的【哈】来配合动作,发劲致用。

习武应从基础学起,也就是要从根本做起,习武一开始就应在基本桩步与步法,及拳法、掌法上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然后再痛下功夫,将基础功夫扎实之后,再学基本拳术或其他功夫,就能事半功倍。

修习八极拳之桩步
练八极拳者,首先应先练弓步、马步,因为弓步与马步是拳术中最基本的步法,无论是弓步或马步,皆有其一定的尺度与标准,不可过大也不可太小,过大类犯有双重之弊,而使身体活动易失灵活,太小不仅练功的目的达不到,而且身体还易失重心,不过亦有因下肢长短作特殊调整,所以弓步与马步,在两脚之间的宽度,基本上都是一膝之地,过与不及,都不合要求。

桩步︰分马步、弓步、虚步、半弓半马步。

弓步︰双脚平着地面,脚大拇指用力紧扣,两脚相距一膝之地,前腿弓,后腿蹬,上身与膝盖同一方向,保持正直,前脚尖微向内扣,心身放松,两眼平视。

马步︰两脚平着地面,上身正直,心身放松,两脚相距一膝之地,两脚尖
向内微扣,两腿下蹲尺度,臀部膝盖与脚后跟三点,须成等边三角形,头要正,颈要竖。

弓马步︰又叫做开门基本姿势,其次尚有虚步与半弓半马步。

一般所言之三七步,及独立步,均属虚步。

四六步即属半弓半马步。

弓步示图马步示图虚步示图半马示图
修习八极拳之步法
步法︰步法分搓步、碾步、磨盘步、捆步、锁步、提笼换步。

搓步︰是双脚并拢前冲,为整体劲,搓步须并步屈膝,同时不可离地太高。

碾步︰是在着地之时,以脚掌用力,脚跟外旋,用的是胯劲。

磨盘步︰是藉腰力带动双脚,与身体同时旋转之整体劲,为一马步架势之步法。

捆步︰亦名为马步,走的是外门,双脚屈膝,以膝盖用劲其架式,属半马步。

锁步︰亦名弓步,走的是内门,以膝盖用劲,其架式亦为不弓不马步。

提笼换步︰有正面与侧面之分。

正面之提龙换步,是以腿劲促使双脚迅速互换移位,侧面之提笼换步,则须以腰劲为主带动上身旋转,以腿为辅,使双腿迅速向左右移位。

无论是正面或侧面,皆属一种转守为攻的架式,在八极拳中,跺脚,及提笼换步,是攻击移位之最独特步法。

力量之则拳应此拳力发练捅旋转经过
越强
用的修习八八极拳之拳法
拳法仰拳量,发自则不当。

俯拳应朝正前拳只有八立拳发自脊背捅劲,有螺旋拳转传至臂过滚、钻仰修习八掌法切掌与强,但切摔掌与
的是弹力︰拳法分︰是发冲自手肘,手
︰即【哈前方略向下八极拳中独︰即【竖背,但必须有通臂之功拳︰是发臂肩、肘手钻、弸、架拳示图 八极拳之︰掌法分与劈掌︰切掌之劲短与撩掌︰
力,均由腕仰拳、俯
劲,朝斜手肘越弯拳】,是下,着人身独有。

拳】,是须吞沉,功效。

螺旋劲,手,而达架之力, 掌法
切掌与劈其劲皆是短,发之同是用掌
腕发劲,俯拳、立拳拳、螺旋旋拳。

斜上方捣去曲,越有去,如打有力。

且此打满脸窜花此拳利于花、冲天于进步与近天炮式,此近身时用此种冲劲之,退步之步用是发搋劲身时,先,其力量以第二指量有如北方指节点引,方人杆面,再将五指面,力发自指卷紧,自肩胛,落实垂击发击,是发捅劲着人身时,出拳要时,先以第要平直,此第二指节此拳越平节点引,再平直,功效再握紧猛效越大,猛捅,此拳其拳常其力发于指变拳亦可化解自脚、腿拳。

此拳由解对方来腿部,经碾由仰拳经来势,所谓碾、蹬劲经立拳,再谓不招不劲之过程,再变成俯架,就是再由腰俯拳,其中是一下打法腰之中有法。

俯拳示图劈掌、摔掌是用掌的边之即收,劈掌背及手指但肩要松图 掌与撩掌边缘击人劈掌之劲指击人,松,肘要 立拳示掌、推掌与人,力是发长,一贯摔掌掌背活,似以示图 与按掌。

发自于肘贯到底。

背向下击,以鞭挞人, 缠拳
肘手,故手,撩掌掌,发之即拳示图 手越弯而力背向上击即收。

击,
切掌示图劈掌示图摔掌示图撩掌示图
推掌及按掌︰同是以掌根击人,力发自于肩部,用吐劲,故肘与手必须要直,越直而力越强。

推掌如用于退步时,用掌根直推,按掌如用于进步时,先以指尖点触,再用掌根突击。

推掌示图按掌示图
八极拳基本发劲八大架式
八大式反复回身动作,均由左回身撩阴掌串连之,八个发劲动作,是八极拳功法内重要的攻击力量来源,因此,初学八极拳者,必须确实练习八大基本发劲,对尔后在八极拳功法的练习上,必会有扎实猛进的成效。

第一式马步弓捶
此式经由马步定式训练,进而加上弓步、碾步,由腰部、脚部瞬间发出捅劲,此劲在攻击上快速、直接,可在最短的时间、距离内,发生最爆炸之劲道。

马步弓捶示图1 马步弓捶示图2 马步弓捶示图3 马步弓捶示图4
第二式马步冲捶
回身撩阴掌串连,以提笼换步为前进攻击基础,加上左右马步弓捶之捅劲发挥,将此式此劲有如炮弹出膛般凶猛震撼,有万夫莫敌之势。

左、右冲捶可视现场大小作距离之训练。

马步冲捶示图1 马步冲捶示图2 马步冲捶示图3 马步冲捶示图4
马步冲捶示图5 马步冲捶示图6 马步冲捶示图7
第三式缠丝崩捶
此式包含擒拿、崩打、摔,分左右开弓,回身撩阴掌串连,第一式右缠丝为小缠丝,左手按住敌人之右手,作关节擒拿,收回置于自己右腰部,同时跨左脚于敌人双脚后方,作左手崩步捶,摔倒敌人。

而后之左缠丝崩、右缠丝崩均为大缠丝,动作说明如右缠丝崩反方向进行。

缠丝崩捶示图1 缠丝崩捶示图2 缠丝崩捶示图3 缠丝崩捶示图4 缠丝崩捶示图5
缠丝崩捶示图6 缠丝崩捶示图7 缠丝崩捶示图8 缠丝崩捶示图9 缠丝崩捶示图10
缠丝崩捶示图11 缠丝崩捶示图12
第四式左右塌掌
猛脆的提笼换步加上柔软的跨步,此式暗藏的探塌暗(按)劲,会造成敌人下部要害严重的内伤,起式的撩阴手法,经过提笼换步,将左掌经由右掌上方顺左跨步同时,探塌出暗(按)劲攻击敌人下部。

右塌掌反向训练之。

左右塌掌示图1 左右塌掌示图2 左右塌掌示图3 左右塌掌示图4
左右塌掌示图5 左右塌掌示图6
第五式 左右横打
回身撩阴掌式串连,本招第一式须由挑打顶肘定式来串连左右横打的招式。

右撩掌反掌上架,出右扁桩脚,右提笼换步右反掌摘盔,沉左肩,左挑掌。

左肘顶心,右脚下踹,成挑夫上肩式,跨左步成八极拳招牌大式顶心肘。

右横打,收左脚,出左掌外拨,右拳上提预备,左脚提笼换步,上右虚步,扭腰蓄劲,跨右步扭腰成马步右横打式。

左横打反方向训练之。

左右横打示图1 左右横打示图2 左右横打示图3 左右横打示图4 左右横打示图5
左右横打示图6 左右横打示图7 左右横打示图8 左右横打示图9 左右横打示图10
左右横打示图11 左右横打示图12 左右横打示图13
第六式 左右拦捶
第一式由左回身撩阴掌串连,挑打顶肘式动作说明如左右横打。

左拦捶,收左掌闪身左拦,左脚提笼换步,出右虚步,收右拳于右腰际,蓄劲待发。

跨右步,于敌人右侧方闪过敌人拳势,使捅劲直攻敌人腹腰部要害。

右拦捶以左拦捶反方向训练之。

左右拦捶示图1 左右拦捶示图2 左右拦捶示图3 左右拦捶示图4 左右拦捶示图5
左右拦捶示图6 左右拦捶示图7 左右拦捶示图8 左右拦捶示图9 左右拦捶示图10左右拦捶示图11 左右拦捶示图12
第七式左右搋捶
第一式由左回身撩阴掌串连右上手撩掌。

双手成俯拳,同时右脚提笼换步,跨左步,左拳下搋成左搋捶式,攻击敌人腰部以下要害。

此式发【哈】劲。

右搋捶依左搋捶反方向训练之。

左右搋捶示图1 左右搋捶示图2 左右搋捶示图3
左右搋捶示图4 左右搋捶示图5 左右搋捶示图6
第八式左右撑掌
左回身撩阴掌接右撩掌上架,右脚提笼换步,左虚步,左掌蓄劲,扭腰跨左步,成左撑掌式,此招使用以腰为中心,成十字劲开展。

右撑掌依左撑掌反方向训练之。

左右撑掌1 左右撑掌2 左右撑掌3 左右撑掌4
左右撑掌5 左右撑掌6 左右撑掌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