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
2024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游褒禅山记》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2.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哲理寓意。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游褒禅山记》原文及注释、教学PPT、相关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王安石及其作品。
1.2引导学生关注《游褒禅山记》的背景。
2.阅读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2教师指导学生解决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3.分析课文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3.2学生分享对文章修辞手法的看法。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哲理寓意。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精讲课文2.1教师详细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课堂练习3.1教师给出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4.课后作业4.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简要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
1.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哲理寓意。
2.深入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哲理寓意。
2.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将文章中的哲理应用于生活实际。
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小结4.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第四课时1.课堂导入1.1教师简要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
1.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审美价值。
2.审美鉴赏2.1教师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文章。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教学目的一、学问目标1.理解文言词语:阳、谬、咎、极、于是、夷、特别、观、至于、相、焉、穷、尽、其等。
2.辨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及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分。
二、力量目标学习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熟悉治学、处事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对课文字词句的精确把握。
难点:熟悉治学、处事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解决方法1、了解,了解所生活的时代。
2、对解释,查字典疏通文意,老师指导。
同学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借功课下解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留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纳出题,同学自讲,老师总结的方式课时支配两课时(疏通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本文所体现的杂记类散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教学内容一、第1段为什么要特殊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谈论埋下伏笔,仔细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究精神,也是后面谈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二、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不到二十个字),较具体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①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①“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①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后悔相比。
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谈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
三、文章第三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提示: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缘由;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雄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能辩证地看问题;最终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
游褒禅山记教案(多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多篇)第一篇: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备课时间:2023-10-1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五、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背诵课文六、讲练习篇子。
七、课堂检测八、作业做《步步高》九、课后总结第二篇: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办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
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
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壹五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4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4篇)媒体设计]篇一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的学习。
古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
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安排的:一个环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个环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个环节,以一个问题出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文言教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知识。
但在《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的书是空白的,问他们个别字词的含义也答不上来。
我心里一下恐慌了。
我一直认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了。
所以我轻易不批评学生。
下课后,我把书上空白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
原来是他们在自学时怕出错不敢写,教师讲解时速度有些快跟不上。
我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字词任务没有明确,没有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怪不得学生。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审美情趣。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文词汇。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者情感。
2.突破文言文阅读障碍,积累重点词汇。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对文章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王安石及其作品《游褒禅山记》。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游山玩水的文章有哪些吗?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如“褒禅山”、“记”等。
三、分析课文结构1.请学生简要概述文章结构。
四、分析作者情感1.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生的思考等。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1.复习课文结构。
2.回顾作者情感态度。
二、深入分析课文内容1.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如:山石、瀑布、古迹等。
2.分析文章中的议论,如: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人生的感悟等。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翻译重点句子,如:“褒禅山者,盖Sussex山也。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前两节课内容1.回顾课文结构。
2.回顾作者情感态度。
二、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自己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亮点,如: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等。
三、拓展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游山玩水的文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四、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第四课时一、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二、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成果。
2.教师点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
三、复习巩固1.复习课文内容。
2.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2篇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重要知识点;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相关的问题或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思考。
1. 导入 (5分钟)通过展示《游褒禅山记》的相关图片,或者提问:“你听说过褒禅山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来引入课文。
2. 讲解 (15分钟)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加了解褒禅山的相关情况和作者杨万里的背景。
3. 阅读 (30分钟)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课文的意义和目的。
4. 合作讨论 (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合作讨论:a. 你对课文的理解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b. 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c. 你觉得褒禅山对于作者的意义是什么?5. 总结 (10分钟)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进一步解释重点词汇和知识点。
6. 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与褒禅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与褒禅山相关的散文或诗歌。
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 熟悉课文的内容和结构;3.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重要知识点;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补充说明:1.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2.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讨论、阅读和写作等,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尽量引用与褒禅山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宋代欧阳修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游褒禅山记》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游记散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游山经历和人生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
3.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通过品味文章的优美词句,学会欣赏古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4.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表现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提高文言文阅读与表达能力。
(2)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如词义辨析、句子翻译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举例: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如“褒禅山”、“幽邃”、“虽欲”、“然力”等。
(3)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词句,领略古文的韵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等句子,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水的壮美。
5.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与责任素养,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社会与自然,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章结构、主题和大意,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特点。
举例:文章分为游山、论世、抒情三个部分,通过描绘自然景观,阐述作者的人生哲理。
最后,教学反思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同时,我也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成长。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游褒禅山记》2. 学科:语文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时:1课时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热爱自然、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褒禅山吗?它在我国的哪个地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尽量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课后作业中进行课文背诵。
(2)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游褒禅山记》全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4. 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领会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篇1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案例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案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1、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 》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三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1、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 更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 责怪,埋怨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 并且,连词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非常之观不平常/ 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帮助于人为可讥:对于/ 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没有人/ 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尽,完/ 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五、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知识与技能: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__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一、启——导入课题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补充提问:(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禅院→仆碑→华山洞→仆碑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游褒禅山记》教案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行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酷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歌颂,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摸索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1、指名朗诵、口译。
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控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丽、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C.“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D.“极”:①尽,-纵情享受。
“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
“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词性活用:A.“舍”: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
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二、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三、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设想一、“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二、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三、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敦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
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慎取”。
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
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
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认准了“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作适当板书):一词多义:1.“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3.“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
“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
“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
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
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2.预习3、4、5段,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一、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二、讲读课文第3、4、5段。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⑤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4、5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一词多义:1.“观”: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2.“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③融洽。
“与公甚相得”。
④得到,获得。
“某得八焉”。
(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3.“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4.“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g。
“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xiàng。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xiāng。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
古今异义:“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如:“非常之观”。
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用来、拿。
“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
“险以远”。
②表承接。
“由山以上”。
句子: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二)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本段着重写什么?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②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一词多义:1.“悲”:①感叹、叹惜。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shēng。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sh ēng。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shèng。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shèng。
“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词性活用: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后世之谬其传……”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
“后世之谬其传……”(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全班齐读3、4、5段。
六、布置作业。
1.思考文后练习一,找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并试行编写本文记叙与议论部分前后联系对照表。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三、四。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一、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