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训子弟语(修订版)

合集下载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知识扩展:练习以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参考答案】5、C(酬:实现)6、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9、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沈德潜《范文正公祠堂记》原文及翻译沈德潜原文:人当穷时,必有固穷之节与兼善者天下之志,而不以富贵贫贱、荣辱得丧一毫蒂芥于心。

夫然后可以处,可以出,可以历颠跌顿踣之境,而建不世之大功。

即至没世以后,俎豆尸祝于名山,而其名不敝于天壤。

无他,所守者坚,所操者有本也。

范文正公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已任。

观其之南都,入学舍,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扫室诵读,隐然抱“一夫不获时予之辜”之志。

故其出也,自秘阁校理以迄参知政事,总离不于先忧后乐,尧舜君民之素心。

凡他人之所重,远莫胜者,皆公所取诸其怀者也。

窃尝综其生平之遭际计之,无往而非足以催挫其志,而挠败其功者。

伏闯争郭后之废,坐贬斥;触吕夷简怒,高若讷辈僭毁之,再贬斥;以祸福顺逆之故擅复元昊书,辄贬斥。

即至罢政府,为陕西四路安抚时,言者以危言中公,而有司奏罢公前所施行之事。

究其设施,未尽公之大用矣。

然历台谏,则功在极言;任州郡,则功在决辑;镇边境,则能寒西人之胆;官枢密,参大政,则能课实效,减任子,兴学校,以革弊于久安,而兴起德行之士。

迄今奏议勋业,彪炳史书,虽山林妇竖,无不知文正公之忠义者。

惟其立志于困厄之时,经百变而未尝少为屈抑也。

昔诸葛忠武淡泊宁静,自定其志于畎亩之中,卒能跨有荆、益,业分鼎足,危难受托,不惧不疑,为三代以后之王佐。

若文正公者,其忠武之流亚与?且讲明正学,延安定胡先生为教授,而以《中庸》授横渠张子。

其于理学,能开先矣。

宜百世以下,奉祀日隆。

而圣祖仁皇帝命从祀庙廷位列欧阳子之右凡以见功业之所从出也隐居求志斯能行义达道士之身处草茅而以天下国家为量者尚以文正公为师法哉。

公本吴人,又尝出典乡郡,有功于吴。

故祠堂在吴县天平山之阳,依公祖墓也。

壬子夏五,议修故祠,桐城张公命作文正公祠堂碑记,因特揭其大节之不朽者著于石。

(选自《归惠文钞》卷八)译文:人在困窘时,一定要有安于困窘的气节和兼善天下的志向,不能因为一丝一毫的富贵贫贱、荣辱得失而内心郁结。

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原文及翻译译文《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原文及翻译译文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原文及翻译侯方域原文: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②,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③书院,先太守郑公④,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

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

行之既久,归之名公钜卿,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

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

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饩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

”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

呜乎,伟矣!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

”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

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

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

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

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

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

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碑。

”而属余为之记。

《弟子规》修订版

《弟子规》修订版

《弟子规》简介及修订说明《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字子潜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内容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由于历史原因,《弟子规》原文在撰写或传抄中难免会受到理学的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我们根据道德学说的精神,对《弟子规》反复推敲,保留精华,剔除糟粕,作出了部分修订。

我们对本文所修改的内容,全部都是不符合众生平等、违背人性,、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等受宋明理学影响的不平等的奴化性教育内容。

宋明理学者的天理不清,人欲何能灭?宋明理学对于老子的学说弃而不用,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也进行了篡改,对老子《德道经》中的“道生之,而德畜之”之理不明不立,因而理学所论的并非天理。

“人欲”这个与身俱来的东西,只能是“少私而寡欲”,而不可灭之。

原文部分修订,现说明如下:一、“父母责,须顺承。

”修订为“父母责,须善应。

”“责”,在古汉语中指责骂和责打。

“须顺承”,有不管父母对与错,都要百依百顺地接受与采纳,就是强调一律要忍受,不得化解回避,甚至以命相付,有奴化孩子的性质,有可能就会被盛怒之下的父母打死,这也是世有之事。

这样实际上徒为父母添加杀业,与其说是尽孝,实为不孝。

“善”,既有德善之意,又有“善巧”、“善于”之意,有德一的执中方法论在其中。

“须善应”,是说凡父母小责则忍之受之,盛怒大责时则避之,暂时逃避,待父母怒消后再见之。

父母也有说错话、办错事之时,作为子女,明知父母说的不对,既要尊敬在心,也不能盲目顺从,更主要的是善巧、方便地去应对,这样既不使事情激化,也避免盲随父母。

所以“善应”,才是执两用中、两全其美之方,古代舜应对父母的案例,堪称楷模。

颜元《漳南书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颜元《漳南书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颜元《漳南书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颜元《漳南书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颜元《漳南书院记》原文及翻译译文颜元《漳南书院记》原文及翻译颜元原文:肥乡之屯子堡,遵中丞于清端公令,建有义学,田百亩。

学师郝子文灿以所入倡乡众,杨计亮、李荣玉等协力经营,益广斋舍,许侍郎三礼题曰:“漳南书院”。

问学者日众,郝子遂谦不任事,别寻师者十有五年。

于康熙三十三年,郝子不远数百里,抵荒斋,延元主院事,元辞。

去已又过,陈说百端,作十日留,元固辞。

明年,又以币聘予,再辞。

又明年,遣院中苗生尚信至,进聘仪,掖起复跪者十日。

予不得已,告先祠行。

距堡北十余里,漳水涨,堡人檥①舟入,乃知其地苦水久矣。

郝子率弟子拜迎,止其舍。

卜吉,郝子及乡父老、子弟咸集,从予行释奠礼②于孔子主前。

谕之曰:“而地无文士乎?而遂致予!盖将以成人之道自勖也;予不敏,敢以成人之道告。

”乃出予《习斋教条》。

读讲讫,揖退。

时左斋建其一,余未定。

乃进郝子曰:“请建正庭四楹,曰‘习讲堂’。

习讲堂之东北隅为仓库、厨灶,西北隅积柴炭,后为厕。

院前门东一斗室日‘更衣亭’,凡客至,通傧、拂洗、更衣,一茶乃入。

西为‘步马射圃’,上构小亭。

此矩模大略也。

吾子谓何?”郝子拜手曰:“善。

但此百世计,独无处灿地乎?”予曰:“念之矣。

须院事竣,院前壑,启土必更深广,引水植莲,中建亭,窗棂四达,吾子居之。

讲习暇,元偕诸子或履桥,或孥舟入,弦歌笑语,作山水乐,复何憾乎?”郝子大笑。

刻日兴工,堡人好义云集,许许之声,遐尔宵闻。

习讲堂成,高二丈有奇,架木覆苫,以肆望汪洋,莫购砖瓦也。

四阅月,颇咀学习乐味。

而漳水五泛,初横二十里,继至七十里,赤泥封稻穗,屋倾侧不敢居,堡男妇各树席铺。

予叹曰:“天也!”乃告归。

父老弟子饯别泣送,予亦洒泪。

郝子拜手宣于众曰:“是院也,定为颜子书院。

颜子生为漳南书院师,殁为先师。

灿以祖产赠宅一所,田五十亩,合院原田共百五十亩,生为颜子产,殁为颜子遗产。

中华家教文化(5):楚子发母《训子语》

中华家教文化(5):楚子发母《训子语》

中华家教文化(5):楚子发母《训子语》
【作者简介】
子发,名舍,是楚国的令尹。

一次他同秦兵作战,因粮食吃完了,派人回国向楚王要粮,并让使者顺便问候他母亲,当他母亲得知士兵无粮可食而她儿子却顿顿食肉很生气。

等子发获胜而归,母亲不让他进家门,并命人训斥了他一顿。

【原文】
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异日,有献一囊糗糒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

《诗》不云乎?“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

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

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译文】
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有人献上一坛美酒,越王勾践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到下游同饮江水,江水的味道没有更加美味,但士兵的士气增加了五倍。

又有一天,有人送来一袋干粮,越王勾践又下令赐给军士们,军士们分着了吃它,食物少的过了咽喉就没有了。

但士兵的士气增加了十倍。

现在你身为将军,士兵们分吃豆粒充饥,惟独你早晚吃着好饭好肉,这是为什么?《诗经》上不是说了吗?‘我快乐而不荒废正事,贤人就可以快乐了’,说的是将军和士兵不能失去和气。

你指挥士兵进入战场,但自己却高高在上地享乐,即使能够取胜,但不能说是用兵的好方法。

你不是我的儿子,不要进我的家门!
(撰稿:杨运鑫)。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文言虚词)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训练(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亮乃.一耕夫耳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B.先生之.言此非聘大贤之.礼C.而.智术浅短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D.挟天子以.令诸侯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2.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自号曰醉翁也B.山间之朝暮也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D.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前人之.述备矣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行者休于.树5.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欲报之.于陛下也(代指特殊的礼遇)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去,往)B.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以.塞忠谏之路也(从而)以.光先帝遗德(来)C.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D.于:躬耕于.南阳(在)不求闻达于诸侯(比)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逐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战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人不知而.不愠7.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一句中的“之”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客之美我者B.臣之妻私臣C.由此观之D.燕、赵、韩、魏闻之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孟子《孟子·二章》)B.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历代名人咏常熟(修订版)

历代名人咏常熟(修订版)

历代名人咏常熟(修订版)历代名人咏常熟(修订版)晋?支遁利城山居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

动求自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

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

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

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

长啸归林岭,潇沥任陶钧。

支遁(三一四—三六六),本姓关,字道林,世称支公,晋陈留人。

隐居余杭山,后出家为僧。

曾至常熟,创建双凤寺。

工书法。

着有《学道戒》、《道行旨归》等。

利城:东晋初朝廷为安置北方流民在常熟(当时称海虞)北境所设侨县,地处今之常熟福山一带。

唐?李颀赠张旭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

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

李颀(约六九零—约七五三),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住在颍阳(今河南登封),早期出游交友,后在颍阳之东川别业读书十载。

唐开元二十三年进士,授新乡尉,因愤于久沈下僚,归颍阳隐居至去世。

诗风雄健豪放,慷慨悲凉,有《李颀诗集》。

张旭:(六五八―约七四七)字伯高,号季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唐开元年间任常熟尉,居城东醉尉街,街名沿袭至今。

后官至金吾长史。

善书法,尤长草书,时人称为“草圣”。

性嗜酒,与李白等人合称“酒中八仙”。

每大醉后,呼号狂走,索笔挥毫,或以头濡墨而书,人曰“张颠”,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号为“三绝”。

传世真迹有《古诗四帖》,草书四十行等。

唐?常建(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第三峰西山第三顶,茅宇依双松。

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

莹魄澄玉虚,以求鸾鹤踪。

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

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

《文氏家规、家训》

《文氏家规、家训》

《文氏家规、家训》《文氏家规、家训》宋淳熙九年,我始祖自太和过临武,乐潭溪之风土,家焉,至祐十传矣。

吾族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岁时蜡祭,不能尽其欢忻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甚哉!所厚者薄,无以示吾乡党邻里也。

正统丁巳岁,我严君讳惠忧焉。

乃集诸宗老而告曰:无田不祭,自古记之。

祭无规,则亦何以训族人,而相亲爱虖处。

于是以大父所积之廪金,买田六亩于始祖墓茔之前,复买田亩于宜临两邑之界,庶墓祭春秋祭及夫家之征皆有备而无患,而族人亦稍知亲爱之风矣。

诸宗老尤惧其久而怠,怠而废也。

乃命祐祥修宗谱,定其规,以示族人,以垂久远,祐承诸宗老命,义不敢辞,偕侄荣渊乞邝廉宪之言,既以冠之首简矣。

尤不以劳辞,条陈宗系,明示生卒,令后人溯流知源,人人有尊祖之念,复搜集先训,参附己见,定为家规一十二章,令后嗣观诵,世世起仁孝之风,是岂乐于多言,亦岂絺章绘句,夸耀后人哉?遐追祖宗自太和来开基创业,今不复详阐矣。

如二世祖讳怀,以武才守云中即大同府,而功光先人,四世祖讳兴,以文学见奇,台辅且教谕龙兴,独宗正学,八世祖讳瑞廪邑膠庠。

当大明圣天子御极之朝,与世之不德自促比之悬矣。

天之报善,宁无超异者出焉。

以光先祠,以谅祐心乎?是以虑之深,言之切如此也,一日之言,千百世之规也。

固不敢自附于先圣之格言,使能三复祐言,谅祐之心,不以孟浪之谈诮焉。

自相亲爱,不负命祐之雅意。

即死矣贤于生也。

唏嘘狂夫之言,明择焉。

贤者之言,不肖拘焉。

第惧后世不察,乃言曰:穷乡多异,曲学多言,猥以予言,令与骈拇校指同类,而共笑之也。

时正统戊午仲春之吉第十代孙贡选孔弼名昌祐,偕侄邑义士荣芳、贡生荣渊同书于祖先堂《文氏家规》一、留心田心有万古不昧之精灵,不待生而有,不以死而灭,古人名曰:“心田”,故存之为仁孝,为忠义,而庆福后嗣矣。

吾愿族人留此与子孙耕焉。

勿言方寸之微,毋关后人。

二、正己行心身不不可苟之行谊,如寡廉鲜耻,暴横乡曲,贪财无智,害人肥己,即快目前之富,一坏之土未乾,三裭之祸立睹矣,亦何益焉。

聪训斋语

聪训斋语

聪训斋语︵清︶张英目录立品篇(小序)谨言语·戒嬉戏·慎威仪·能容让读书篇(小序)温经书·习诗文·练字体养身篇(小序)淡饮食·谨起居·保精神交友篇(小序)简交游·慎择友怡情篇(小序)植花木·赏山水·识管弦持家篇(小序)节用度·善待人·睦兄弟会心篇(小序)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清史》〈张英传〉张英,字敦复,江南桐城人。

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

父忧归,服阕,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

十六年,圣祖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设南书房,命英入直,赐第西安门内。

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

时方讨三藩,军书旁午,上日御干清门听政后,即幸懋勤殿,与儒臣讲论经义。

英率晨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英从。

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迁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

二十年,以葬父乞假,优诏允之,赐白金五百,表里缎二十,予其父秉彝恤典视英官。

英归,筑室龙眠山中。

居四年,起故官,迁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奏进〈孝经衍义〉,命刊布。

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调礼部,兼官如故。

编修杨瑄,撰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失辞,坐夺官流徙,斥英不详审,罢尚书,仍管詹事府,教习庶吉士。

寻复官,充《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

三十六年,典会试,寻以疾乞休,不允。

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

英性和易,不务表襮。

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

所居无赫赫名,在讲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

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

四十年,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

濒行,赐宴畅春园,敕部驰驿如制。

四十四年,上南巡,英迎驾淮安,赐御书榜额,白金千,随至江宁。

上将旋跸,以英恳奏,允留一日。

时总督阿山,欲加钱粮耗银,供南巡费,江宁知府陈鹏年持不可,阿山怒鹏年,欲因是罪之,供张故不办,左右又中以蜚语,祸将不测。

训诂范文家训写

训诂范文家训写

训诂范文家训写家风家训1、做人要做老实(遵纪守法)、诚实(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2、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

3、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5、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0、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12、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13、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14、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17、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18、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19、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20、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世系移蕃,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焉。

21、提倡勤俭持家,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2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23、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24、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

25、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26、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27、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

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28、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29、刻薄成家、骄奢淫逸,就是败家相。

30、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范仲淹《范文正集》

范仲淹《范文正集》

范仲淹《范文正集》●钦定四库全书范文正集巻十三(宋)范仲淹撰○墓志铭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陜州军府事王公墓志铭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噫先圣谓善人之难得也如此世有徳之清行之方政之平斯不谓之善人乎余见之于子野王公矣公讳质字子野其先太原人曾高占籍大名皇考讳彻以文行显至左拾遗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鲁国公王考讳祜雄文直道名重海内掌太祖诰命至兵部侍郎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晋国公考讳旭以公正果敢屡当藩寄为时之良二千石累赠兵部尚书妣虞氏赠某郡君公禀严君之教幼而有文伯父文正公为真宗朝贤相重徳大器人莫可动一日览公之业喜甚作诗以奬之谓吾门未衰矣用文正荫补太常寺奉礼郎三迁至大理丞文正既薨公年尚未冠进所著文真宗嘉之召试学士院辞入优等赐进士及第名动京师尝师事杨文公文公器之毎谓朝中名公曰是子英妙加于人逺矣时翰林刘公筠风岸高峻搢绅仰望不得其门而进乃与禁中诸公共荐公之才敏天子命公校文于馆中歴殿中省丞为博士于太常加集贤校理拜祠部外郎丁兵部忧服除以前官充职同判姑苏郡以公心公言正二千石之政二千石初不平之终服其义而加礼焉还朝赐五品服章改度支外郎同判尚书刑部又判吏部南曹进司封外郎出领淮西郡部中十邑素多盗与讼号为难治公至断狱必以情按吏必有礼横者绳之弱者持之州人大服谓往之使君莫公若也蔡俗旧祠吴元济公曰岂有逆丑而当庙食耶吾为州长不能正民之视听俾民何从哉狄梁公李太尉皆唐之忠烈又徳加蔡人胡为不祠命工彻元济庙建二公之祠率吏民拜祭蔡人从之于今号为双庙秩满拜祠部郎中朝廷除公开封府推官除兄雍三司判官公曰皆是要职吾兄弟同日除拜朝廷岂乏人哉乃坚请外补愿留兄京师以奉家庙士大夫闻而贤之往守寿春郡朞月改合肥郡盗有杀其徒以并其财者吏擒之公令处死法寺议当贷死遂劾之公上疏曰盗以强力而又杀人吏追而擒之非自露而悛者胡为而贷焉如法寺所论能害其类者皆无罪名民皆竞为盗盗已而杀一夫其党咸赦之盗可止乎疏上不报凡断狱出入以下吏为首长官为从公曰吾不胜法吏矣上言请为之首朝廷从之左降监舒州灵仙观后一年今资政殿学士昌黎韩公琦知审刑院议盗杀其徒非自首而悛恶者宜勿原之朝廷始颁示天下且知公前所断狱不为失矣又今资政殿学士郑公戬翰林院学士叶公清臣皆论公奇才未大用而非辜坐黜岂朝廷之意耶诏起公知海陵郡代还除度支郎中荆湖北路转运使时西陲宿兵财用为重诸道转运使竞进羡余几千万蕲助军之奬实疮痍细民以为已绩公至而叹曰西兵天子不得已而用之然须于财赋岂如是而迫耶吾不当为由是荆湖之民赖公少休焉会资政殿学士富公弼拜职尚带史馆修撰与公未尝识面闻其风义举公以代修撰朝廷从而除之兼掌选事及韩富二公在枢府又交荐公清方为搢绅之冠天子俞其奏擢以本官充天章阁待制依前掌选事公再让不允既而客有扣公曰铨选至重利病多矣公无建明者何公曰纲纪尽在如权衡然但持者辄高下其手尔何必易其器耶公居之岁时选士赖其平其间人物清浊公必辩之上前量有进抑振天官久坠之职也天子以西北数藩镇皆须巨人乃择近列而褒遣之公得领陜州州当四达之会又用兵而来吏民疲苦公至则缓征赋薄迎劳屏凶寇拯孤弱人乃息肩几一载而感疾以庆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终于黄堂享年四十五灵柩归东都州人哭送于道朝廷加赙公生相门而弗骄弗华以贫为宝文正作舍人时家甚虚尝贷人金以赡昆弟过期不入辍所乘马以偿之公因阅家藏书而得其券召家人示之曰此前人清风吾辈当奉而不坠宜秘藏之又得颜鲁公为尚书时乞米于李大夫墨帖刻石以模之遍遗亲友间其雅尚如此故终身不贪所至有冰蘖声此公之秉徳不亦清乎公充职馆殿二十余年同舍皆显官公介然不动惟求外补当国者非戚必旧公未尝折颜色屈语论以合其意尝有交游以言事被谪朝之贵人皆切齿公特率昆弟祖宴都门谪者拒之曰为无子之累乎公曰吾愿为党人从而贬之光矣此公之执行不亦方乎公为数郡为清心以思治行已以率下必首崇学校而风化之人有犯法非害于物者必缓其狱未始深文焉求民之疾虽处幽不遗去民之梗虽负势不避此仁人之政不亦平乎故毎去一州则百姓号恸如赤子之慕慈母也公性纯孝与家人道先君事必感激泣下故厚于宗族毎拳拳焉忧乐同之弟素文正之子也自淮南外计改泾原经畧使公食不甘寝不安曰弟有母老且疾吾无亲忧因入对请代行既而弗许命其爱子规曰彼穷塞也得无危事汝可侍行而左右之以均吾忧又少弟端尝不利于春官处徒劳者久之公为郎以岁课当迁愿移厥恩召端一试朝廷许之赐端进士出身其友爱之心有如此者公不治生业惟畜书仅万卷逺近从之兼通佛老微旨撰宝元总录一百巻皆圣贤穷理尽性之说公乐称人之善必曰吾不及矣在士大夫非风义高逺弗与之游及其逝矣四方交友书问相吊云前年吴安道死今年王子野卒贤大夫之清者何其衰欤公娶周氏故礼部侍郎起之女封褒信县君生子男三人曰毖将作监主簿曰规前明州奉化县主簿曰复太庙室长女二人长适太常寺太祝范纯仁次女尚幼余走尘土时公一接如旧以道义淡交者有年矣结二姓之好以亲仁人余常期公以青云之器大有立于国朝今不幸乃为公之墓铭铭曰呜呼人之清者曰贤国得而治焉性之仁者曰寿民得以庇焉何子野之善人兮逝矣如川惟清方而平正兮居人之先在声诗之有言兮胡不万年忍送之于野兮葬之于泉徒切切于辞兮勒石之坚期子野之令名兮与白石而长然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军州事贾公墓志铭公讳昌龄字延年其先镇阳人以仕宦迁徙今为开封人也曾祖讳某唐末起家备尝险阻属文之外长于撰述以唐武宗而下至僖昭皆无实录乃以传闻并诸家之说着唐年补录六十五卷识者称之居石晋朝知制诰至周为给事中史有本传祖讳琰有才识宇量太宗在藩邸相得有素领开封尹辟为推官及即位擢拜正谏大夫枢密直学士期以辅相将讨河东与大臣议将帅上曰非琰不可会寝疾不起上轸悼之忧形于色赠尚书左丞国史有传父讳汾以气义称位不充量终于殿中丞公少孤太夫人爱之以待其成公天然好学甘于清苦时翰林李公宗谔有望于朝名实之士多出其门公依之有年以文行自立门下士咸推重之一上登进士第释褐为饶州浮梁尉彼俗阴狡与人有怨往往食毒草而后斗实时毙仆以诬其怨者公至必反复省视自此被诬之人多昭雪焉秩满除开封府功曹参军在职修举府中常推委之会太夫人寝疾公执药饵不斯须去左右者数月以忧解官哀毁之过宗党称嗟服除为许州郾城主簿本郡牧与外计使皆以文学政事交荐于朝廷改大理丞宰蜀之江源县人繁地狭积多田讼公曰听讼之明曷若使无讼乎及正其疆条其弊以示于民自兹无争焉时天下学校未兴公修本邑孔子庙起学舍俾邑之秀民羣居焉公旦暮往劝导之自此江源始有举进士者邑人于今称之皇上即位升殿中丞知宣州宣城县未至有江淮制置使举公监海州榷货务疏达利路商贾便之朝廷奬其劳改太常博士又迁屯田员外郎既而三司使以公可通天下之利荐之领京师榷货务三年称职特除都官员外郎赐五品服往倅泉州逺人赖之迁职方员外郎俄拜屯田郎中知卫州会州长不利继亡者数人人无敢往士大夫惜公之行或教以易其府署公曰吉凶人乎死生天乎于是弗辞厥命弗易厥居而终亦无咎郡之共城有稻田以供尚食水利有余而民不与焉公使岁溉之外与百姓共之天子以钦恤之怀忧及万邦复先朝提点刑狱使两省近臣交上封奏举公充职朝廷从之命提点京西路刑狱事公性仁恕小大之狱必尽心以听郡邑之幽逺使车所不至者躬亲焉不事风威州县九品必延见与语得其善则画一以闻见其过则教之使悛虽职居按察而不忍摘人之恶搢绅称其长者改度支郎中荆湖北路转运使下车访能吏彻冗官部中诸郡例以公用馈遗者一切不受西南夷人下溪州刺史彭仕羲隶于辰州而骄蹇狙诈尝因入贡诉州官于登闻辞皆不实朝廷弗欲较之责吏而已仕羲益横求割近边土民公遣吏直告之曰天子恩信及尔尔狡而无厌我当择于众族求其可代汝者请之于朝汝其图之仕羲始知惧盟不复敢讼改知潭州潭荆湖之剧府人物繁会素为难治以公神明之照虽千百其讼无毫发之隐吏服民爱歌于道路朝廷知公之重拜太常少卿直昭文馆就镇南海始登舟感疾召诸子授以治命神思不乱以康定元年八月二十三日不起公长厚之性资以明达颠沛造次弗离中道寛而不懈直而不讦与人交久而能恭当官而行未尝违其正士大夫无不爱其风度居家有节与亲族同其有无常谓诸子曰吾家清白可传何生业之为启手足之日门中索然君子谓公之践言矣娶三夫人高阳许氏中山刘氏封长安县君广平宋氏封某县君生八男长曰寅有文学履业登进士第为绛州防御推官与次子廉俱不幸早世次曰蕃开封府封丘县主簿次曰常将作监主簿次曰当堂京冈并幼女五人长适大理寺丞李兢次适庐州舒城县主簿王宗悫次适河中府万泉县令高良佐次适孟州河阴县主簿州学教授盖沂一女尚幼以某年某月日葬于郑州新郑县抱章山之东南三夫人祔焉某既交而亲从其孝子之请而作铭云邦之令人道醇徳懿芝兰之室瑚琏之器禀孝含忠播仁殖义位乎一方未博其施弗遐厥寿苍苍曷意君子惜贤小人夺惠葬于郑国卜云善地子产在焉魂兮相慰太子右卫率府率田公墓志铭古称阴有徳于人者必享厥祥大厥后易不云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谓不在其身在其子孙者信矣公讳绍方其先雁门人曾高家于冀自耶律氏炽得石晋山后八郡又岁侵两河间王考讳某被迁于卢龙署之以官复治产云中而货殖焉考讳某能干父之蛊其家益显娶王氏而生公公少称才武抱气重诺有燕赵之风义事耶律得亲信左右常从而南收帐下多掠获汉家士民俾公尸之公黙计之曰汉人吾曹也驱之如犬羊非有罪辜将孥戮于虏中乃纵之夜亡者千计此徳于人多矣公亦自负谓大丈夫胡能老于异域哉考妣既葬吾其归欤乃匿身草莽会夜则负斗而奔既达朝廷真宗悯然嘉之补职于三班以其勇果屡委军甲捕外方寇所谓巡检者至则盗息民得按堵公祥符中主邵之峡口寨时龙水郡蛮寇大扰戍兵屡履峡口溪洞亦乘声啸聚一日迫寨围而噪之公戒军士曰我露其勇彼将整而难破不如示之怯士敢先动者吾以军法从事众皆肃然听命既夜公自率骁果突而击之斩十余级蛮虽众曾不能措手足大骇而奔自是终公之任不敢内冦州将害其功不以上闻公曰我自虏还汉获从王事足矣乌敢为功哉又尝诲督诸子曰吾以汉有圣人之风故脱身以归今教汝诗书趋圣人之道使汝辈有立吾将鼔歌以终天年岂病其不达耶子况举进士高第又举贤良方正天子亲问当世治乱祥咎以对第一乃速进用四五年间掌西掖书命为陜西道宣抚副使还朝敷奏称旨乃诏宠公以太子右卫率府率监琼林苑金明池以便子养士大夫荣之天子以尚忧西陲命况龙图阁直学士出领秦凤路经畧使公在疾经畧屡求省侍有诏敦勉遣中人尚医轸视公以庆厯五年乙酉孟秋月壬子不起享年七十有四上嗟恻之加赗赙焉经畧累章哀诉得告奉公之丧以某年月日葬于许州阳翟县某原礼也公性刚直未尝曲于人然明恕少怒尝官于闽中有爱马使一卒乘习遇危桥不下马折足而毙公曰卒岂欲是耶不复以一言诘之人皆服其度公娶李氏赠福昌郡君前十五年而亡生八男经畧即长子也次曰渊有词业举进士以兄荫补试秘书省校书郎许州郾城主簿次曰沃护幼亡次曰洵颍上主簿次曰浃登进士第唐州团练推官次曰洸太庙赍郎次曰泳皆业进士次小字宝哥尚幼三女长适海州东海令张震次适辰州理掾高焘次适鄂州咸宁令张子方皆以妇道称于宗族某尝与公会于丹阳见公气貎话言刚而质毅而恭使人信而爱之又与经畧之游旧矣俾序而铭云公复其家去狄而华公教其嗣挺国之器厥后既隆又寿而终天子赗焉大夫吊焉非积徳而胡然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师谥忠献范公墓志铭庆厯纪号之六载春正月丁亥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范公以疾薨闻上悼之为不视朝制赠太子太师赗赙加等子孙迁官者五人有司议行谥曰忠献以某年某月日葬于洛阳之某原某里附先茔也公讳雍字伯纯其先太原人皇考讳某后唐初为校书郎并帅孟公器之尝辟居幕中后又从孟公入蜀霸业既成遂为国相久之一日告老蜀主宠以太子太保就第以疾终及公之贵累赠太保王考讳某在蜀为刑部侍郎后归朝终于左屯卫将军累赠太傅考讳某以太傅荫为供奉官终于合肥郡之监军累赠太师尚书令妣韩氏封安康郡太夫人追进京兆郡实生三子公处其季十岁而孤家甚贫太夫人遣公就学常质衣以为资公警悟过人挺然国器举进士咸平三年春御前释褐补洛阳主簿再调钱塘尉知已荐公廉敏改筠州从事秩满以绩用除大理丞宰建之崇安县迁殿中丞知端州还朝献所著文二十巻进太常博士初公为洛阳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时尚书张公咏道过洛阳闻其事乃纪公姓名署之于屏常指以示人曰识斯人否至是张公镇淮阳致书于冦莱公道公之才复奏公为淮阳倅成命未行会莱公出守西洛辟公贰留守司朝廷俞之张公曰夺我贤倅耶公自兹名重朝廷改田曹外郎主判三司开拆赐五品服天禧中河决滑台齐鲁承其弊朝廷遣兵数万人塞其横流千里之民皆奔走负薪刍邑官荷校以督其事民不堪命天子患之命丞相暨主计择人以往佥以公为允除京东转运副使至则度河之势量工集材邑官皆释之与民缓期不烦而济河防既就进度支外郎河北转运使列塞积兵计粮为大民租不能给须重其榖价募商以内之县官苦其费公视徳博间地惟沃饶菽粟易敛又河渠通于塞下大可致之乃辇诸州缗钱就以平籴方舟顺流集于邉廪自是河朔财用周于供亿朝廷患陜西兵食不足困于转馈命公充本路转运使赐三品服公至则先寛其民不使逺输募人入粟塞下给以池盐商嗜其息而农得以休上即位就迁兵部外郎召拜户部副使寻改度支副使未几拜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充陜西转运使踰年召还提举京西司会环原州属羌叛起大为边患遣公安抚乃见其酋长谕以恩威实时向顺还朝拜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旋奉使契丹国以专对有体加龙图阁直学士主计如故公好访问善开纳天下金谷之利病灼然居目中上知其才拜枢密副使岁余丁太夫人忧制以给事中起复视事藉田礼毕迁礼部侍郎时玉清昭应宫灾两府帘对章献太后泣曰先帝崇奉此宫一旦至此赖东北隅犹存一二小殿公揣知有复兴之意因抗言曰先朝极土木而成此宫一夕为烬岂天意耶如因其所存复欲兴之民将弗堪不如焚之之尽也诸公协其对章献意解曰不复劳人矣上说翌日下诏以谕中外焉又尝绘尚书四代图进之以备中览居密府六载参掌机务知无不为明道二年以户部侍郎知陜州踰月移京兆府其年诸道旱蝗人复疾疫于关中为甚百姓转于沟壑公先减廪禄复损民有余以振之活数万人毎人躬自抚视至染疠气卧疾者久徙镇河阳暇曰念国家御戎之备率多弛废西羌狡狠必有窥边之心恩不克威岂久安之势乃感激上言而得入觐陈安边六策上深加采纳进吏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出守西京既而西戎果叛上咨叹之授公振武军节度使镇延安时守备未完屯戍尚寡公累章乞师朝议小其寇不甚为意一日元昊驱众十余万围延安城会大将石元孙领兵出境上城中守卒纔数百人公身被甲胄复呼民登陴日夜严守遣使召统帅刘平于庆州平领军来援合元孙兵与贼夜战王师不利二帅陷殁城中大恐无可守之势公曰延安西夏之咽喉也如将不守则关辅皆危今人力穷矣奈何郡南有嘉岭山其神素灵乃望而祷之曰吾死王事足矣生灵何辜为虏鱼肉神享庙食于兹土其无意乎厥暮阴晦雨雪大下寇兵暴露不知所为乃昼夜引去延安遂完朝廷闻之封其神曰威显公斯又至诚之感为不诬矣然二帅既殁累公左迁户部侍郎知安州延安吏民百数诣阙号诉谓城当陷而存民将殒而生皆公之力也天子恻然故一岁间起公吏部侍郎知河中府未行改京兆府且许朝觐上优遇之加资政殿学士赴镇岁余以抚安关辅之劳改尚书左丞进大学士俄而复守西京有羣盗集于襄邓浸淫汝洛间朝廷委公营之公夙夜乃事遣兵驱遏兼示恩贷故其寇归者半戮者半民用乐业岁乃大登朝廷有诏褒之又言事者以西事而来收兵大冗宜遣使择去以寛其费朝廷从之军中往往偶语公密疏谓急而用之缓而弃之不可上乃止公保厘三岁拜礼部尚书时已抱疾至终之日洛人悲焉公常志在补益奏稿累箧及其沈痾闻朝廷有事于田狩犹拜疏忠切以尽其心公性恭和有风鉴门下所举多至贵显为时名卿藏书仅万巻惟小书五经则常提携左右不可一日无此与岷山处士龙昌期论易深达微奥以昌期所著书奏御遂行于时公着明道集三十巻后集十卷弥纶集十卷虽高年贵位而造次不忘于学初娶魏氏追封巨鹿郡夫人再娶臧氏始封遂宁郡夫人改仁寿郡男六人长曰宗杰兵部员外郎直史馆陜西转运使三路制置解盐使先公一年而亡次宗良宗衍并守将作监主簿次宗古皆早亡宗师宗贤今并太常寺太祝女十人一适眉州防御使高继宣三人在室六人早亡孙男六人子开子明并大理评事子仪太常寺奉礼郎子谅子奇子渊将作监主簿孙女七人曾孙女二人公约于身劳于国周旋四方始终一节又政惟慈恕不任威罚今二子六孙秀异簪绅岂阴徳之在欤某素为公之所知又诸孤以公善状求为之铭铭曰邦之伟人念徳不怠勤劳王家四十七载入辅枢轴作为股肱皇猷克赞天眷是膺出临藩宣允专节制蹈乎忧患济以忠义政本乎仁行执乎恭夙兴夜寐则善之从岁月靡靡终于寿纪典礼具举神灵以喜葬于先茔旧柏青青子孙尚蕃承祭祀兮惟宁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君讳世衡字仲平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其子泣血请铭于予予尝经畧陜西知君最为详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初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我师不利朝廷以堡障众多有分兵之患其间逺不足守者即命罢之寇骄而贪益侵吾疆百姓被其毒君时为大理丞任鄜州从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寛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左可致河东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势北可图银夏之旧有是三利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君胆勇过人虽俯逼戎落曾不畏惮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池百有五十尺始至于石工徒拱手曰是不可井矣君曰过石而下将无泉耶尔攻其石屑而出之凡一畚偿尔百金工复致其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万人欢呼曰神乎虽虏兵重围吾无困渴之患矣用是复作数井兵民马牛皆大足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悉仿此大蒙利焉既而朝廷署故寛州为青涧城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复就迁供备库副使旌其劳也塞下多属羌向时汉官不能恩信羌皆持两端君乃亲入部落中劳问如家人意多所周给常自解佩带与其酋豪可语者有得虏中事来告于我君方与客饮即取坐中金器以奬之属羌爱服皆愿効死青涧东北一舍而逺距无定河河之北有虏寨虏常济河为患君屡使属羌击之往必破走前后取首级数百牛羊万计未甞劳士卒也故功多而费寡建营田二千顷岁取其利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岁时间其息十倍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暨军须城守之具不烦外计一请自给使一子专视士卒之疾调其汤饵常戒以笞责期于必瘳士卒无不感泣今翰林承旨王公尧臣安抚陜西言君治状上悦降诏褒之曰边臣若此朕复何忧二年就兼鄜延路驻泊兵马都监制置本路粮草迁洛苑副使庆厯二年春予按廵环州患属羌之多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乃召蕃官慕恩与诸族酋长仅八百人犒于麾下与之衣服缯彩以悦其意又采忠顺者増银帯马绂以旌之然后谕以好恶立约束四俾之遵向然悍猾之性乆失其驭非智者处之虑复为变时青涧既完人可循守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朝廷方以青涧倚君又延帅上言人重其去命予更择之予谓夏戎日夜诱吾属羌羌爱其类益以外向非斯人亲之不能革其心朝廷始如其请君既至环安边之利害大要在属羌难制惧合夏戎为暴发之患又地瘠谷贵屯师为难聚粮则力屈损兵则势危斯急病也君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如青涧焉有牛家族首奴讹者倔强自处未甞出见官长闻君之声始来郊迎君戒曰吾诘朝行劳尔族奴讹曰诺是夕大雪三尺左右曰此羌凶诈甞与高使君继嵩挑战又所处险恶冰雪非可前君曰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遂与士众缘险而进奴讹初不之信复会大雪谓君必不来方坦卧帐中君已至蹵而起之奴讹大惊曰我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疑我耶乃与族众拜伏諠呼曰今而后惟父所使自是属羌咸信于君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君遣人招之不听即使慕恩出兵诛之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暨牛羊赏诸有功其僭受伪署如兀二族者百余帐咸股栗请命纳其所得文券袍带由是羌属无复敢贰君戒诸族各置烽火夏戎时来抄掠则举烽相告众必介马而待之破贼者数四泾原帅葛怀敏定川之败戎马入纵于渭予领庆州蕃汉兵往扼邠城又召君分援泾原君实时而赴羌兵从者数千人属羌为吾用自此始君曰羌兵既可用矣乃复教土人习弧矢以佐官军吏民有请某事辞某事者君咸使之射从其中否而与夺之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吏农工商无不乐射焉繇是缘邉诸城独环不求增兵不烦益粮而武力自振夏戎闻属羌不可诱土人皆。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收藏編輯撰寫·冰雪)導讀:《澧州名人錄》據《直隸澧州志》史料記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時曾在澧州求學。

仿效車胤囊螢之風,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夜以繼日地苦讀。

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據《宋史》載,範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丹陽編》八卷。

範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積功累德,不疲不厭。

他常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他的人生目的。

範仲淹死後,他的子子孫孫代代相傳,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

我們一般世間人能夠看到三代不衰,很難得了。

“孔老夫子這個家,二千五百多年不衰。

”範先生八百年不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二家。

範仲淹曾留下家訓百字銘,值得我們學習。

湖南澧縣第一中學校園內立有“範仲淹”的銅質雕像《範文正公家訓百字銘》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

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古人曰:“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還需父子兵”,兄弟間理應相互幫助,相互關心。

我們持家立業,必須得注重孝道,維繫好族群和家庭成員之間的良好關係,不遺餘力。

《古人曰家訓銘記:二十字》【一】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

無論是孝道也好,丹誠也罷。

都是慈悲的體現,慈悲是沒有度量,沒有盡頭的。

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團結齊心,創建和美家庭。

“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勤學苦練,一旦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也不會驚慌失措。

範仲淹在年輕時一度連夜苦讀,淩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

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四書五經中尋樂,數年之後,他深諳儒家經典,吟詩作對,順手拈來,成為一代文豪。

党以平 刘墉 训子文四则

党以平 刘墉 训子文四则

党以平刘墉训子文四则01党以平训子文党以平,字守衡。

明代钧州(今禹州市)人。

02以平少年聪明过人,正德五年(1510)年中举,九年(1514)登进士。

历任户部主事、郎中,浙江参政左部政使,官终右副都御史,后辞官归里。

家居均州(今禹州)城东党楼,课书教子,坐享田园之乐。

以平次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以平忧之,乃作《训子文》和《教子训》,以明家教。

其子读后思想大受启发,于是发愤读书,立志上进,后来也官居御史。

时人称其为父子“教子诗”“二都堂”。

子文〔原文〕03大孝莫如舜,知孝惟教子,先人有名望,后世也欢喜。

文王百子图,周有八士集,河东三风美,燕山五桂枝,荀氏生八龙,郊祁变并第,子义满朝笏(hu古代上朝拿的可以写字的板子),蒙正有世袭。

自古忠孝人,千言也难叙,克遵父母训,必然成大器。

父文〔原文〕04景新,费尽了我殷勤教子心,激不起你勤学好问志。

恨不能手托你登云路,恨不能头顶你步云衢(qu)。

你怎不用心? 你怎不努力?你今年富力强,学正当时,空叫我昼夜操心悬念你。

你看那勤学的如金如玉;不学的如土如泥。

勤学的千人敬仰;不学的一世昏迷。

勤学的光宗耀祖;不学的连累子妻。

即不叫你负薪挂角,又不叫你囊莹凿壁。

现放着黄卷青灯,现放着明窗净几,纵不如程夫子德明道立,亦须效苏学士文章经济。

朝夕训诲,日夜命题,操碎了我的心思,费尽了我的力气,掏干了我的嗓子。

待你重了,恐怕伤咱父子情和义;待你轻了,恐怕我的言语当成驴肝肺。

你若能明登龙虎榜,身到凤凰池,腰束黄金带,高乘驷马车。

那时节受皇恩,拜丹墀,利民生,安社稷,一举成名天下知。

就是那三阁六部,文人学士,哪一个不夸奖我的儿子争得气。

我即至多到九泉下再不挂念你,你何不把我的言语仔细想思!从今后读也在你,不读也在你,我再不絮絮叨叨惹得你口里埋怨,心里生气。

你全不想日月如梭,光阴似飞,父母年迈,兄弟析居,撇下你孤身独立如何成家计?你到那危难处十分不得已,想起我的言语后悔迟。

人参珠宝还有卖的,后悔药就是神仙也难觅。

古德圣训——《朱文公政训》

古德圣训——《朱文公政训》

古德圣训——《朱文公政训》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朱熹曾登绍兴进士第,历事高、孝、光、宁四朝。

凡所奏闻,皆正心、诚意、齐治、平均之道。

累官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阁修撰,终宝文阁待制。

庆元年间致仕,不久卒。

嘉泰初谥文,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

朱熹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

他本人也备受历代统治者的尊崇,淳时从祀孔庙,清康熙中升位为“十哲”之一。

《朱文公政训》是朱熹与门人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之一,虽署名为朱熹著,实则成于众弟子之手。

朱熹曾经做过南康等地的地方官,有相当丰富的为政经验。

《政训》中的言论都是朱熹从自己的从政经历出发,对当时治国安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它不仅部分地反映了朱熹的政治思想,而且,由于朱熹本人地位的缘故,所以对当时及以后的官吏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论世事曰:须是心度大方,包裹得过,运动得行。

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去为事,挨得时进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十分理会事,且凭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

有人少负能声,及少经挫抑,却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刓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

当官者,大小上下以不见吏民、不治事为得策。

曲直在前,只不理会,庶几民自不来,以此为止讼之道。

民有冤抑,无处伸诉,只得忍遏;便有讼者,半年周岁不见消息,不得予决,民亦只得休和,居官者遂以为无讼之可听。

风俗如此,可畏可畏!被几个秀才在这里翻弄那吏文,翻得来难看。

吏文只合直说,其事是如何,条贯是如何,使人一看便见方是。

今只管弄闲语,说到紧要处,又只恁地带过去。

因论郡县政治之乖曰:民虽众,毕竟只是一个心,甚易感也。

吴英云:政治当明其号令,不必严刑以为威。

曰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弛。

苟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

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百?与其覆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犯?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吾辈今经历如此,异时若有尺寸之柄,而不能为斯民除害去恶,岂不诚可罪耶?某尝谓今之世姑息不得,直须与他理会,庶几善弱可得存立。

【最新】范文正公

【最新】范文正公

【最新】范文正公一、原文: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dié)①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jí)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fèng)②敛棺椁③皆所未具。

公怃(wǔ)④然,即彻⑤宴席,厚赒(zh ōu)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①缞绖:丧服。

②赗: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③椁: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材。

④怃:失意。

⑤彻:通“撤”。

⑥赒:通“周”,救济。

二、翻译:范仲淹镇守邠州的时候,一天空闲时率领下属登上楼阁,置办酒席,还没有举起酒杯,看见几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

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好。

范仲淹听后很忧伤,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他丰厚的救济金,让他完成丧葬之事。

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三、点评: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

范仲淹《别集》四卷,宋时流传较为普遍,《直斋》卷一七、《宋史.艺文志》均有著录。

衢本《郡斋》卷一九也有记载,但不见于袁本《郡斋》,而作者晁公武(?—— 1877)约卒于淳熙十四年前后,按理可能见不到淳熙十三年才由綦(qí)焕增补的《遗集》,更不必提嘉定五年(1212)饶州刻本重辑的《别集》,恐是后人所加。

作为一代名臣,范仲淹备受后人景仰,除了文集、奏议,他的一些家书、与友人信帖等,经其子孙采辑成编,亦在宋时广泛流传。

人们希冀从这些往来书信文字中,获取修身律己做人行事方面的教益。

《范文正公尺牍》,原本五卷,“其家所传,在正集之外”(《直斋》卷一七),《宋史.艺文志》仅著录《尺牍》二卷,今《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翻元本则分上中下三卷,有家书及与交游书,概出于后人整并改编。

宋时《尺牍》的刊刻,可以确考的是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 1 76)桂林郡斋刻本,见《四部丛刊》初编本《范文正公尺牍》卷下末附张拭跋,跋文言此“文正范公帖,得之文定胡公家”,未言卷数。

范文正公《训子弟语》

范文正公《训子弟语》

范文正公《训子弟语》天理莫违,为人不易。

居家莫逸,民生在勤。

祖德莫烬,创业艰难。

家庭莫偏,易起寡端。

闻电莫怕,不做恶事。

奴婢莫凌,一样是人。

兄弟莫欺,同气连枝。

钱财莫轻,勤苦得来。

甜言莫听,明理者少。

时风莫趋,易入下流。

交友莫滥,须要识人。

饮酒莫狂,伤身之物。

耕读莫懒,起家之本。

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妄想莫起,想亦无益。

美色莫迷,报应甚速。

待人莫刻,一个恕字。

作事莫霸,众怒难犯。

女色莫溺,汝心安乎。

淫书莫看,譬如吃砒。

立身莫歪,子孙看样。

果报莫疑,眼前悟出。

降惊莫损,及早回头。

淫念莫萌,怕有报应。

暗室莫愧,君子独慎。

国法莫玩,政令森严。

祖宗莫忘,子孙有用。

父母莫忤,身从何来。

子弟莫纵,害他一世。

故旧莫疏,祖父之交。

邻里莫绝,互相照应。

本业莫抛,所靠何事。

匪人莫近,容易伤生。

正人莫远,急难可靠。

非分莫做,受辱惹祸。

官司莫打,赢也是空。

盘算莫凶,食报子孙。

意气莫使,后悔何及。

贫穷莫怨,小富由勤。

童年莫荡,蒙以养正。

淫事莫藏,害尔子孙。

言语其尖,可以折福。

讼事莫管,害人不浅。

杀生莫多,也足一命。

富贵莫羡,积德悠久。

贫苦莫轻,你想当初。

字纸莫弃,世间之宝。

五谷莫贱,养命之原。

子弟规

子弟规

子弟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便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优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人呼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廉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无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吴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於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勿诌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却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另付<弟子规>现在如果我们真的想有成就,要在根上扎根,扎根要在德行。

家训宝典之一百九十二:张履祥家训《训子语》之六

家训宝典之一百九十二:张履祥家训《训子语》之六

家训宝典之一百九十二:张履祥家训《训子语》之六由于张履祥一方面治学读书,并且以教书为生,另一方面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与劳动人民有深入的接触和交流,所以张履祥的《训子语》更多的是从生活中出发,教导子弟如何为人处世,自立成人。

如他借高攀龙的话教导子弟“子弟能知稼穑之艰难,诗书之滋味,名节之堤防,可谓贤子弟矣。

”认为为人一要能懂得劳动生产的艰辛,二要懂得读书的重要,三要明白人的名声和节操的重要性。

教导后辈“子孙以忠信谨慎为先,切戒獧薄,不可顾目前之利,而忘他日之害。

不可因一时之势,而贻数世之忧。

”尤其是他提醒人们“子弟朴钝者不足忧,惟聪慧者可忧耳。

自古败亡之人,愚钝者十二三,才智者十七八。

盖钝者,多是安分小心,敬畏不敢妄作,所以鲜败。

若小有才智,举动剽轻,百事无恒,放心肆己,而克有终者,罕矣。

”越是聪明孩子越要注意培养引导,否则危害更大,下场更惨,可谓是真知灼见。

张履祥家训《训子语》之六:人当富足,若于屋舍求其高大,器物求其精巧,饮食求其珍异,衣服求其鲜华,身没之后,即不免饥寒失所,常也,然多有不足没身者。

盖奢侈固难贻后,盈虚消息,又天道之常。

果其力之有余,便当推以予人。

晏平仲一狐裘三十年,三党之亲,无不被其禄者,齐国之士,待以举火者尤众,俭以奉身,而厚以及物,此意可师也。

薛文清云:“惠虽不能周乎人,而心当常存于厚”,则又不问贫富,皆宜以是为心者矣。

或曰:常存有余,以备不虞,不可与?曰:存有余以备不虞,谓宜撙节,不使空匮耳,非谓多藏也。

且不虞何可胜备也,不虞之事,未必不生于多藏。

吾见悭鄙之夫,每丧其有,至于失所者矣,未见好行其德之人,而一旦失所者也。

大凡势盛之日占之以为利者,势去子孙必以是受其害。

至于轻重浅深,亦常相准,盖倚伏之机固然也。

人心不仁之机日长一日,世上不仁之事代多一代,富不如贫,贵不如贱,非激论也。

子孙苟能耕田读书,识义理,免饥寒,使家风不替,可谓善述矣。

仕禄非所当急,嗜进恣求,独不念家族乎?子弟朴钝者不足忧,惟聪慧者可忧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正公训子弟语
天理莫违,为人不易。

居家莫逸,民生在勤。

祖产莫烬,创业艰难。

家庭莫偏,易起釁端。

闻电莫怕,不做恶事。

奴婢莫凌,一样是人。

兄弟莫欺,同气连枝。

钱财莫轻,勤苦得来。

妇言莫听,明理者少。

时风莫趋,易入下流。

交友莫滥,须要识人。

饮酒莫狂,伤身之物。

耕读莫懒,起家之本。

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妄想莫起,想亦无益。

美色莫迷,报应甚速。

待人莫刻,一个恕字。

作事莫霸,众怒难犯。

女婴莫溺,汝心安乎。

淫书莫看,譬如吃砒。

立身莫歪,子孙看样。

果报莫疑,眼前悟出。

降损莫惊,及早回头。

淫念莫萌,怕有报应。

暗室莫愧,君子独慎。

国法莫玩,政令森严。

祖德莫忘,子孙有用。

父母莫忤,身从何来。

子弟莫纵,害他一世。

故旧莫疏,祖父之交。

邻里莫绝,互相照应。

本业莫抛,所靠何事。

匪人莫近,容易伤生。

正人莫远,急难可靠。

非分莫做,受辱惹祸。

官司莫打,赢也是空。

盘算莫凶,食报子孙。

意气莫使,后悔何及。

贫穷莫怨,小富由勤。

童年莫荡,蒙以养正。

淫事莫藏,害尔子孙。

言语莫尖,可以折福。

讼事莫管,害人不浅。

杀生莫多,也是一命。

富贵莫羡,积德悠久。

贫苦莫轻,你想当初。

字纸莫弃,世间之宝。

五谷莫贱,养命之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