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事考
范仲淹执教应天书院事迹考论
∗∗∗第32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6月Vol.32No.3J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 ity Jun.2012范仲淹执教应天书院事迹考论宋烨(商丘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商丘476000)摘要:范仲淹乃北宋名臣,因先后求学于应天书院,娶当地望族李氏为妻,执教应天书院,故与商丘渊源颇深,曾先后两次长居商丘达八年之久。
尤其在为母守孝之际,面对应天书院之邀,经过激烈思想斗争,最终应允,凸显了儒家学者时刻心系民生的入世情怀;主掌应天书院期间,范仲淹倾力于教学事务,从教育制度革新,教学内容、方法的择取以及师德修养方面都有明显建树,应天书院也因此成为北宋书院制度践行的典范;尽管远在朝野,范仲淹依然不忘为国家前途命运分忧,上万言书于朝廷,提出诸多解救时弊之良法,其济世之策不仅为其后来政治、经济、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也给其他士林之士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范仲淹;应天书院;上执政书;忠孝观;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3-0094-04范仲淹一生曾在商丘居住达八年之久,尤其三年的主掌应天书院生涯对他以后的政治命运的转捩、思想体系的丰富等奠定了基础。
一、应允应天书院之邀:忠、孝观念的艰难抉择天圣五年(1026年),范仲淹因母丧商丘而弃官守孝,学界多以“时晏丞相殊为留守,遂请公掌府学”[1](卷之一·代人奏乞王珠充南京讲书状)为据,认定范仲淹在此盛情难却下,欣然答应执教于应天书院。
其实,我们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范仲淹的忠孝观以及个人经历、性格等就不难发现,范仲淹最终能应允执教于应天书院,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通过审慎思虑才最终做下如此决定。
强烈的孝道观念为其欣然应允执教应天书院制造了极大障碍。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判断,孝道观念在范仲淹心中可谓根深蒂固。
从其初知自己真实身份便毅然决定离家远赴应天书院求学之举可以判断,他对因家父早亡导致自己颠沛离乡、母亲改嫁他人迫使自己改由朱姓的残酷现实是心存芥蒂的。
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苦读,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人才。
以下是范仲淹勤奋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生计艰难,但他从小就立志要考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每天早早起床,背诵诗文,准备科举考试。
在他的读书生涯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候甚至吃不饱饭,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范仲淹的勤奋苦读得到了回报。
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成为了一名进士。
此后,他分别在朝廷和地方担任官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范仲淹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肯努力,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即使出身贫寒,也可以通过勤奋苦读,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于是,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分遗边将。
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砦,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其税,罢榷酤..予民。
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
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迺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
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
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
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B.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C.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D.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朋党,封建社会中官员们为压制、打击政敌,利用同门、同乡、同年等多种关系结成的利益集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ニ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质字子野。
少道厚淳约,力学问,师事杨亿,亿叹以为英妙。
伯父旦见其所为文,嗟赏之。
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
后献文召试,赐进士及第,被荐为馆阁校勘,改集贤校理,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丁父忧,与诸弟饭脱粟茹蔬。
终丧,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日:“事有当争,职也。
”卒不为屈。
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
”喜见于色。
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
(选自《宋史列传・卷・二十八》)(丙)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初,旦为中书舍人,家贫与昆弟贷人息钱违期以所乘马偿之。
质阅书得故券,召子弟示之曰“此吾家素风,尔曹当毋忘也。
”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
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
”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列传・卷二十八》) 113.用“/”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限断三处)。
家贫与昆弟贷人息钱违期以所乘马偿之。
114.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以术钩致得之.B.或异..二者之为或.以诮质C.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D.不以.物喜世以.此益贤之115.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尝因争事,宗旦日:“少年乃与丈人抗邪?”116.(甲)文中范仲淹感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那么,王质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呢?请结合(乙)(丙)两文中王质的言与行阐述你的看法。
范仲淹督学文言文解读
范仲淹督学文言文解读范仲淹督学的文言文如下:范仲淹为南京留守,晏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
晏殊请掌府学。
仲淹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
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
往往潜至斋舍诇之。
见有先寝者,诘之。
其人绐云:“适疲倦,暂就枕耳。
”仲淹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仲淹即取书问之。
其人不能对,乃罚之。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
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范仲淹督学文言文解读如下:范仲淹,字希文,是苏州吴县人。
他曾经在应天府掌管书院,那时,有个读书人假造学历,混进了官府读书。
有人知道了,就告发了这个读书人。
范仲淹在审理案件时,却说:“他能够冒着主考的惩罚,假造学历,可见他很勇敢。
”于是,没有惩罚这个读书人。
范仲淹督学文言文主要讲了范仲淹在应天府掌管书院时,有一个读书人假造学历进入书院读书,被人告发后,范仲淹却认为他敢于冒着主考的惩罚假造学历,显示出他的勇气,因此没有惩罚他。
这个故事体现了范仲淹的宽宏大量和对人才的重视。
范仲淹作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教育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倡导兴学,注重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选拔人才,提倡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岳阳楼记/范仲淹复习试题一(含答案)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chǎng),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8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不可具.状 (4)公退之暇,被.鹤氅18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18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天下之乐而.乐烟云竹树而.已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其价廉而工省也C.处江湖之.远竹工破之.D.然.则何时而乐耶子声丁丁然.18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181.(1)探求(2)指朝廷(3)全,都(4)同“披”,披着182.(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
183.B184.甲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乙文表达了作者遭贬之后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居陋自持的情操及志趣。
【解析】18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高三年级周考试卷(文言文短文翻译)
高三年级周考试卷(文言文短文翻译)语文(时间:40分钟)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
4、宗悫(què)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古代名人进京赶考的故事
古代名人进京赶考的故事王安石赴京赶考话说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个富户人家在用对诗的方法选女婿。
许多人围在那里,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对上诗来的。
王安石凑上去细一打听,原来,这诗的上联是小姐自己出的,求对下联。
上联写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王安石心想,这位小姐还有几分文才,不觉已有几分好感。
转念一想我何不试一试。
他略一思索,便吟出“地满红香花连风,凤连花香红满地”。
众人齐声称好,小姐闻知,也十分满意。
于是,王安石与小姐约定科考后完婚。
说来十分凑巧,在科考场上考官收毕试卷后,主考官又另外出了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求对上联。
王安石心中一喜:这不是现成的吗,出口便道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回去与小姐完婚,正在举行婚礼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真是喜上加喜。
张镐赴京赶考话说宋朝有个读书人叫张镐,他真是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他从小失去亲人,不得已去投靠亲戚朋友,但到哪家,哪家不是着火就是家亡,简直是靠山山倒,近河河干,没办法,他只能住进了寺庙。
古时候有很多读书人都寄居在寺庙里,如范仲淹,寺庙里有藏书,环境又好,是准备考试的好去处,寺庙也愿意收留一些读书人在此读书,也算是一种投资,倘若有哪个读书人考中了,必定是要回报寺庙的,而且寺庙想必也能靠打着此宿舍曾出过某某状元的噱头多挣点钱。
我们说这个张镐,虽然时运不济,但看了不少书,很有学问,寺庙的长老劝他去考个功名,张镐说自己没钱在外住宿,长老说,现在京城里的人们都喜欢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帖,我们寺庙里有一块欧阳询的“荐福碑”,你把字拓下来,多抄点,拿到京城买了就好了,张镐很高兴,晚上准备好笔砚纸墨,来到荐福碑前,正准备抄写,结果,突然轰隆一声雷,这雷突然就把石碑给劈了。
大概后来人看荐福碑这个故事,实有不忍之心,于是多方改造,最终也使其变成了一个“励志”故事:说张镐在寺庙里的时候,正好遇到范仲淹,张镐写了很多时事政策,比如如何治理国家,如果治理雾霾之类的文章,他把这些交给了范仲淹,范仲淹带进京城,呈给皇帝,皇帝很欣赏张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范仲淹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范仲淹字希文。
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
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召为右司谏。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
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
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敞十事。
元昊反,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明三正月,仲淹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
仲淹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始为汉用矣。
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帝再赐手诏..,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着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然更张元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B.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C.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D.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经”是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先秦古籍。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仲淹》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欢迎阅读参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范仲淹,字希文,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府学。
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
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
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
”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太后崩,召为右司谏。
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仲淹曰:“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
”帝为诏中外,毋辄论太后时事。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初,仲淹以忤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
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属,拔用之。
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中外想望其功业。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覈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文言文15《岳阳楼记》(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诵必备
文言文15 《岳阳楼记》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问题解疑1. 首段叙述滕子京“谪守”之事有何用意?①交代本文写作起因。
②“谪守”暗含作者对仕途浮沉的感慨,奠下本文写作基调——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③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2.“衔”和“吞”这两个词用得好在何处?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衔”“吞”二字采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极力渲染洞庭湖的阔大气势,生动别致,绘成了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
3. 第3、4两段中的写景与两节中的抒情有什么关系?这两节中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作者要极力渲染出悲喜之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
4.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他们的“忧”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古仁人的“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忧国忧民”;迁客骚人的“忧”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即因外物环境的触发而“忧”个人之遭遇。
5.文中“庙堂” “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
6. 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的含义。
(1)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2)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3)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范仲淹救灾》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范仲淹救灾》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分)(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4分)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范仲淹的故事文言文
范仲淹的故事文言文《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也。
其先世为邠州人,后徙家江南,遂为吴县人。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时有志于学,昼夜不息。
家贫,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以为苦。
读书于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及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以为苦。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仲淹中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其不可,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疏入,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木材于陕西。
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
”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明道二年,京东、西大蝗旱,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
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京东、西。
仲淹所至开仓振之,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景祐二年,仲淹权知开封府。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当渐广储蓄,缮宫室。
”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
”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
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
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
”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事考
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的名作《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迈、抒情真切、写景雄奇而传诵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几乎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背诵,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成为他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之源。
这篇名作的诞生,同时也是一个事件。
围绕着这篇仅有360字的散文,千年以来,聚讼纷纭。
本文拟就范仲淹究竟是否到过岳阳楼,宋代撰写“记”一类的文字是否一定要亲历其地,当时同辈文人为何以为《岳阳楼记》是“传奇”之作或不以为然,明代文人为何以为《岳阳楼记》是模仿之作等等问题,一一剖析,以厘清事实,帮助读者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岳阳楼记》,并就正于学界同仁。
一、疑生于后世自庆历六年《岳阳楼记》问世,从北宋到南宋,二百多年间,尚未发现宋朝的学者文人议及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时有没有到过岳阳楼这一问题的,如南宋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也。
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意思是他的好朋友张栻(敬夫)请他撰写《曲江楼记》,他无法如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那样亲自去看一看,只能将敬夫提供的材料梳理编排出来,加上自己的感想以成文。
很明显,朱熹认为范仲淹到过岳阳楼。
提出此点疑问,不知起于何时何人。
现代古典文学学者和宋史学者,多认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时并没有到过岳阳楼。
他们的理由主要是,范仲淹自署《岳阳楼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而其时作者遭贬知邓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县),从邓州到岳州有近千里路程,其间隔着汉水、长江等大河,那时又没有飞机和火车,要让年已58岁的范仲淹远道赶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惟一合理的说法,是范仲淹在邓州写好了《岳阳楼记》,再派驿使专程送去。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是无可辩驳的。
他们还说,范仲淹一生并没有到过洞庭湖,为什么能把八百里洞庭湖描绘得有声有色如此逼真?道理很简单,他到过太湖、鄱阳湖。
中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 岳阳楼记2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庙堂:
③不可具状 具: 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烟云竹树而已 B.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2 分)
A.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七、(07成都)
6.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以物喜
A.属余作文以记之 B.徒以有先生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7.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宠辱偕忘
A.去国怀乡 B.沙鸥翔集 C.春和景明 D.吾谁与归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0.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依次标在下面的方格中)
1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恶有甚于死者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而不愠
8.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风光无限美。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展示给你的画面。(4分)
9.翻译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分)
范仲淹啖粥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啖粥苦读的故事范仲淹啖粥苦读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啖粥苦读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1),作粥一器,经宿遂凝(2),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
"【注释】(1)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附近。
僧舍:指长白山上的醴泉寺。
(2)凝:指稀饭经过一晚上凝结起来。
(3)断:切断。
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啖:吃。
【今译】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长白山僧房里读书时,用容器煮一锅粥,过了一晚上,稀饭就凝结起来了。
范仲淹用刀把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几十根咸菜做小菜,每天吃粥时吃一点。
【故事】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出生的'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
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莱,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后终成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学习札记】《范仲淹断齑画粥》,是个著名的读书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
据网上一些成语词典说这个故事的出处是《东斋实录》,但是我在《东斋实录》中没有找到,成语词典也没有注明第几卷。
网上还有的成语辞典说是在《湘山野录》,我自己的《中华成语大辞典》和《古今汉语成语词典》也说在《湘山野录》,《古今汉语成语词典》还引了上面原文栏目中的一段文字,《中华成语大辞典》只说“事见《湘山野录》”,但是没有引文,倒是引了《故事成语考·饮食》:“苦学仲淹,惟有断齑画粥。
范仲淹高考文言文翻译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翻译:范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无依无靠。
他自幼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将治理国家视为己任。
他勤奋苦读,为了激发自己的斗志,夜晚疲倦时便用冷水洗脸;食物不足时,就吃粥坚持读书。
步入仕途后,他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国家大事,奋不顾身。
然而,由于谗言被贬,从参知政事降职为邓州太守。
范仲淹在困境中依然刻苦自励,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
他的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能自给自足。
他常常朗诵自己的名言:“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范仲淹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展现了他勤奋好学、心怀天下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详细解析:1. 范仲淹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这体现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 “每以天下为己任”表明范仲淹将国家民族的兴衰视为己任,这种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3. “发愤苦读”展示了范仲淹勤奋好学的精神,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4. “食不给,啖粥而读”反映了范仲淹生活简朴、知足常乐的品质,他从不因物质匮乏而放弃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5.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体现了范仲淹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
6. “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揭示了范仲淹在仕途中遭遇的坎坷,但他并未因此放弃信念。
7.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展现了范仲淹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的品质。
8.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人生信条,他始终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总之,范仲淹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充分展现了他崇高的品质和远大的抱负。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典范。
关于范仲淹的文言文
范仲淹(1015-1098),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
他自幼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
长大后,他了解到自己的家世,感动流泪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他刻苦自励,昼夜不息,冬天疲惫时用水洗脸,食物不足时以粥为食。
后来,他考中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回母亲奉养。
范仲淹曾上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
1046年,他创作了个人代表作《岳阳楼记》,表达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在他的一生中,他致力于政治改革,提倡儒家道德,关心民生,被誉为“一世之师”。
以下是一篇关于范仲淹的文言文: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跟随朱氏的姓,名字叫说。
他从小有志向和节操,长大后,了解到自己的家世,于是感动流泪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他昼夜不停学习,冬天非常疲惫,就用水洗脸;食物不足,甚至用粥来代替,别人无法忍受,但范仲淹并不觉得辛苦。
他考中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回母亲奉养。
后来,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开始恢复姓氏,更名为仲淹。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打算在冬至接受朝拜,天子率领百官向她祝寿。
范仲淹极力劝阻,并表示:在宫内侍奉亲人,自有家人礼节,何必与百官并列,面向南方朝拜,这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
他还上疏请求太后还政。
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民众谋福祉。
他的事迹和作品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成为一代代学子学习的榜样。
范仲淹执教应天书院事迹考论
作者: 宋烨
作者机构: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商丘476000
出版物刊名: 绥化学院学报
页码: 94-9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范仲淹;应天书院;上执政书;忠孝观;教育思想
摘要:范仲淹乃北宋名臣,因先后求学于应天书院,娶当地望族李氏为妻,执教应天书院,故与商丘渊源颇深。
曾先后两次长居商丘达八年之久。
尤其在为母守孝之际。
面对应天书院之邀,经过激烈思想斗争。
最终应允。
凸显了儒家学者时刻心系民生的入世情怀;主掌应天书院期间,范仲淹倾力于教学事务,从教育制度革新,教学内容、方法的择取以及师德修养方面都有明显建树。
应天书院也因此成为北宋书院制度践行的典范;尽管远在朝野,范仲淹依然不忘为国家前途命运分忧,上万言书于朝廷,提出诸多解救时弊之良法,其济世之策不仅为其后来政治、经济、教育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也给其他士林之士树立了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事考北宋名臣范仲淹(989-1052)的名作《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迈、抒情真切、写景雄奇而传诵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几乎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背诵,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成为他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之源。
这篇名作的诞生,同时也是一个事件。
围绕着这篇仅有360字的散文,千年以来,聚讼纷纭。
本文拟就范仲淹究竟是否到过岳阳楼,宋代撰写“记”一类的文字是否一定要亲历其地,当时同辈文人为何以为《岳阳楼记》是“传奇”之作或不以为然,明代文人为何以为《岳阳楼记》是模仿之作等等问题,一一剖析,以厘清事实,帮助读者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岳阳楼记》,并就正于学界同仁。
一、疑生于后世自庆历六年《岳阳楼记》问世,从北宋到南宋,二百多年间,尚未发现宋朝的学者文人议及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时有没有到过岳阳楼这一问题的,如南宋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也。
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意思是他的好朋友张栻(敬夫)请他撰写《曲江楼记》,他无法如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那样亲自去看一看,只能将敬夫提供的材料梳理编排出来,加上自己的感想以成文。
很明显,朱熹认为范仲淹到过岳阳楼。
提出此点疑问,不知起于何时何人。
现代古典文学学者和宋史学者,多认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时并没有到过岳阳楼。
他们的理由主要是,范仲淹自署《岳阳楼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而其时作者遭贬知邓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县),从邓州到岳州有近千里路程,其间隔着汉水、长江等大河,那时又没有飞机和火车,要让年已58岁的范仲淹远道赶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惟一合理的说法,是范仲淹在邓州写好了《岳阳楼记》,再派驿使专程送去。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是无可辩驳的。
他们还说,范仲淹一生并没有到过洞庭湖,为什么能把八百里洞庭湖描绘得有声有色如此逼真?道理很简单,他到过太湖、鄱阳湖。
他曾出知苏州,并因官职调遣多次往来于苏杭间,有机会游览太湖。
他又曾被贬知饶州,流连于鄱阳湖。
他正是综合概括了太湖等江南湖泊的特色,以此联想洞庭湖的自然景色的变化,并看了滕宗谅寄来的《洞庭秋晚图》,参以唐贤今人的诗赋,才逼真地描绘了洞庭湖的自然景观,达到使人恍如亲临其境的效果。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前提是“范仲淹一生并没有到过洞庭湖”,恰恰是这一点,也还有探究的余地。
二、《岳阳楼记》的来历《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滕宗谅之请而写的。
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是范仲淹的同年同僚好友。
范仲淹在西北经略边防事务,宗谅以天章阁待制知泾州,与范仲淹密切合作,抗御西夏。
范仲淹调京参政,推荐宗谅知庆州。
滕宗谅是一位有抱负、很能干的人,他在办理公务时,常常为达目的,不注意方法甚至不顾及规矩。
在与西夏发生战事的西北前线,他为了搞好与地方酋豪的关系,减弱西夏政权和军队在民众中的基础,花去了大量的钱财,大大越出了预算,被检举擅自动用公使钱,一直闹到皇帝那里,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大力营救,对方韧劲十足,事情久拖不决,滕宗谅最后终于得罪,被贬到了岳州。
到了岳州以后,滕宗谅勤于公务,仅一年多时间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他看到岳阳楼破败不堪,颇为感慨,决心加以修缮。
他知道重修岳阳楼一定要花很多钱,也许是吸取了在西北战场的教训,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办法来解决经费问题,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滕宗谅知岳州,修岳阳楼,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但榜民间有宿债不肯偿者,献以助官,官为督之,民负债者争献之,所得近万缗,置库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
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
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
“不用省库钱,不敛于民”,就是既没有动用政府的公款,也没有直接从老百姓那里搜括。
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他发了一个告示,要求民间凡有别人欠了多年而又不愿意偿还的债务,献出来帮助政府,由政府代为催讨,于是债主先行告发,欠债者争相献出,竟然得到了近一万缗的钱,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
那个时候没有银行,滕宗谅在自己的办公室旁边设置了一个钱库,将这笔巨款放在里面,也不设专门的主管官吏和账目,由自己亲自掌管。
岳阳楼盖得“极雄丽”,“所费甚广”,而那些钱并没有花完,他占为己有的也不少。
好个滕宗谅,在修建岳阳楼的过程中又发生了“经济问题”,非法集资,私设小金库,还有贪污的嫌疑,但老百姓不以为非,反而称其能干。
这次没有人去告他,也就安然无事了。
看来,滕宗谅真是一个很有魄力、很有办法的人。
但他的心胸并不开阔,总觉得自己在西北的那些事情是冤枉的,钻在里面跳不出来。
朋友们去祝贺岳阳楼落成,滕宗谅竟说“落什么成,我只想依着栏杆大哭数场”,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这些事,想必作为同年好友的范仲淹也是知道的。
庆历六年岳阳楼落成以后,滕宗谅希望有一篇“记”以张大其事,他想起了自己的同年好友范仲淹这支大手笔,而范仲淹也正要借机规劝滕宗谅,于是就催生了这篇名作。
三、《求记书》滕宗谅没有文集传下来,他为求《岳阳楼记》而写给范仲淹的信保存在方志里面,信的名称叫《求记书》,其文篇幅几乎是后来求到的《岳阳楼记》的两倍,内容很值得玩味。
滕宗谅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钜卿者不成著”,滕王阁等著名楼观之所以历经修缮,就是因为有著名的记。
岳阳楼虽然历史悠久,经过精心收集,才发现前人留下的,只有篇咏,“率无文字称纪所谓岳阳楼者”,而一座著名的楼观如果没有一篇好的记,“曾不若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这问题可是相当严重的。
怎么办呢?滕宗谅称颂范仲淹“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还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希望范仲淹“戎务鲜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以能传之久远,使后人知道我宋朝有人。
写信的目的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了,那就是请范仲淹来写一篇记。
《求记书》的最后一段话很关键:“谨以《洞庭秋晩图》一本随书贽献,渉毫之际,或有所助。
”这就奇怪了,滕宗谅不但在信中详细介绍了岳阳楼的历史和现状,还附送一幅图供范仲淹参考,这不明摆着不劳您大驾光临了吗?由此看来,滕宗谅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本来就没有要求范仲淹亲自去岳州跑一趟,那么范仲淹没有去岳州而在邓州写下了《岳阳楼记》,是极有可能的了。
四、撰“记”本不必亲历其地滕宗谅的这种做法,在宋代是常见之事。
滕宗谅在岳州短短两三年间,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比如兴学校、修水利等等。
据初步查证,他当时写了好几封求记信,请他的好友、文章高手为他的事业树碑立传。
除了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以外,一封给尹洙求《岳州学记》,一封给欧阳修求《偃虹堤记》,时间都在庆历六年。
范仲淹、尹洙、欧阳修三人的文章都求到了,而滕宗谅写给尹洙、欧阳修的信则已佚失。
尹洙《岳州学记》,第一段以“三代何从而治哉?其教人一于学而已”起首,是有关办学的历史回顾和思考,可能出自尹洙本人的胸臆,也不排除在滕宗谅的信中有此内容。
第二段记述滕宗谅在岳州的作为,其内容应该出自滕宗谅写给尹洙的信。
第三段记述了滕宗谅的遭际,称颂滕宗谅在“由大而适小”的情况下,仍能有所作为的精神。
整篇文章表明,作者也没有去过岳州,没有实地考察岳州州学。
文章写于庆历六年八月,而由文中的“今年录其事来告”之语,可知滕宗谅的求记信写于同年。
欧阳修的散文《偃虹堤记》,其撰文之缘起与《岳阳楼记》全然相同。
文章开头即交代说:“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接着以“予发书按图”起首,记述偃虹堤的具体情况和滕宗谅的深谋远虑。
“发书按图”,就是拿出信,打开图。
可以想见,欧公的这篇文章,其所记录的情况,均来自滕宗谅的信中。
最后一段是议论。
看来欧公写这篇记的时候也没有到实地去考察过,是可以肯定的了。
欧阳修和尹洙的文章写法套路比较接近,只是欧阳修没有回顾历史而已。
以上两例均与滕宗谅有关,再举两个与他无关的例子。
欧阳修的名文《李秀才东园记》,首句叙作此文之由说:“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所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
”又是以一封书信请人作记。
当时欧公在洛阳,而李秀才的东园在随县。
欧阳修的文章先写随的历史,再写李家的情况以及他自己少时与李氏诸儿为玩伴的乐事,最后发感慨说:“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整篇文章都可以说明,欧阳修并没有为了写这篇文章而再一次去过李氏东园,但他巧妙地避开了具体的写景,而以历史资料和回忆代之,文章仍然写得很动人。
欧阳修的《真州东园记》,是一篇与《醉翁亭记》齐名的好文章。
文章第一段写真州之形胜及东园之来历。
第二段首句说,“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以下全借子春的话写东园之美景,段末云,“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
其为我书其大概焉”。
第三段还是借子春之语而叙。
最后一段说,“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这里的“书”是记录的意思。
整篇文章都是记述子春的口头描述,当然没有去实地考察过。
以上三例是与范仲淹同时代的情况。
再举一个南宋的例子,就是前述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
其文之格局与《岳阳楼记》颇为相似。
张敬夫守江陵,修了一座曲江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就是张栻写了一封信来,请他作一篇记。
而他“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未得前往寓目,“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其所发感慨和所表达的思想亦很相似:“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于戏悲夫!”说明在当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已经有巨大的影响。
求记者本无奢求,写记者凭借其写文章的技巧,或避实就虚,或移花接木,或从本已烂熟于胸的历史资料和往事回忆中选择材料,或纯粹将对方提供的书面材料加以剪裁,或索性要求对方详细口述,再形之于笔墨。
这样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应该是惯例。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范仲淹不能亲临岳阳却写出了《岳阳楼记》没有提出异议的原因。
正常的事情,当然不提。
小编滑膜炎偏方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