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的集团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日本的集团意识
摘要: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集团意识作为日本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集团意识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精神作用,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成员的潜能,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另一方面,日本的这种集团意识,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利己的排他性,束缚了个人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研究日本的集团意识的积极价值对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积极价值;局限性
根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尤其是在重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中,精神动力更是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意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除了其在政治、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外,集团意识作为日本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日本集团意识的概述
所谓集团意识,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集团内部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是一种作为社会存在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根据其组织结构、
功能及规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指日本人意识到自己总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自己与这个整体是利益甚至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1]。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从小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逐步树立起来,并成功地吸收了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个体因素,强化竞争意识,同时,这种集团意识也与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思想和观念相结合,创立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集团意识。
有位西方评论家把日本人比做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这个队列,他们就调转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2]。
这就是日本集团意识的所产生的力量。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合群、重视集团、习惯于将个人融入到集体之中,并忠实地为其奋斗的集团意识和归属感,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政治及文化等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
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日本是岛屿国家,国土狭小,相对隔绝的环境使日本形成了高度单一化的大和民族,民族内部的成员差异小,对群体的自我亲近感和认同度、民族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都很强。
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的
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日本是湿润的海洋性气候,适宜种植水稻,而这种劳作必须靠集体力量,互相合作来完成,因此便以村落为单位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封建社会开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便开始产生。
到1868年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军国主义者开始通过学校、军队、社会教育向民众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并逐步的转变为国民意识。
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对国家主义集团意识进行了扬弃,去除了家族国家主义色彩,集团意识被保留下来[3]。
除此之外,日本人的等级观念、羞耻文化、危机意识等都对日本集团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情感文化基础。
二、日本集团意识的评价分析
日本的集团意识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精神作用。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成员的潜能,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另一方面,日本的这种集团意识,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利己的排他性,束缚了个人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1.作为一种精神动力,集团意识为国民凝聚力的提高、日本经济发展增添了催化剂
“群体性的巨大功效在于,它将日本民族个体的力量整合优化,形成有序的结构,产生了充满活力和巨大潜能的群体效应,显示了民族文
化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1]从江户时代开始,这种集团意识便对生产力的增长和和平局面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明治时期,日本正处于近代化刚刚起步阶段,集团意识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摆脱民族危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到了二战结束后,日本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整个日本社会都宣扬着集团意识所倡导的忠诚、克己奉公等道德规范,全体社会成员为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世界第一”的最高目标,在集团意识的感召下,迸发出巨大的合力和凝聚力,组成了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如此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推动,是战后日本经济出现世界奇迹的关键因素之一。
可以说,正是日本人这种集团意识,使日本民族团结、互相合作,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惧困难,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
马克斯·科劳、伊布·休曾这样评价:“日本人取得成功的秘密,毫无疑问,是全体国民一致形成国家的优秀骨干,发挥了人数、技能、工作热情以及集体主义的力量,这些优秀分子……他们都在战后日本经济界作出了贡献”[4]。
不可否认,集团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为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催化剂。
2.集团意识为日本整个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到过日本的外国人都会发现,日本人本能地以集体一致的原则行动,日本的整个社会也都会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社会关系和谐的景象,这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息息相关的。
它使日本人比较注意社会道德价值,促进社会形成一种比较文明和谐的风气和氛围,为整个社会的发
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今道友信曾说过:“必须承认,在这样的传统中,也有一些积极之处。
在不考虑自己的名字的倾向中,包含谦虚和对自己所属社会的忠诚。
这一点与把自己埋没在全体之中,在主观零度中产生实在的主体这种看法相关。
这样做,就能唤起他人的责任感这种道德价值。
”日本人认为,集团是一个与之共存亡的共同体,作为集体的一员,只有将自己融入到其中,并与其他集体成员相互配合、团结合作,尽量将别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获得整个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和”的观念是日本精神的核心和日本价值观的基础,日本人特别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各种关系的和谐,尤其重视人际关系,强调感情上的亲和[5]。
集团意识将日本民众统一到这个“和”字的关系网中,以此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不能危害国家、损害他人利益等等,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心理,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可能,促进了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集团意识对日本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同时不能忽视它局限性的存在。
1.这种集团意识有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都是按照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治国政策。
无论是在日本的封建时期还是在当代,封建统治者和资本家无一不是在“忠君爱国”或者“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标榜下对劳动人民进行压迫和剥削,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2.这种集团意识同时也抹杀了个体的自由和创造性,束缚了个体的发展
日本人长期在一种集团意识的驱使下,每一个成员都按照固有的模式,对外界的行为上都包含了集团的情绪、集团的感情等,而忽略了个人本身的特性。
他们几乎不以个体的身份进行纯粹性的社交和沟通,反而在集团意识所延伸出来的等级观念、服从观念的存在下,必须要与集团其他成员保持行动和思想的同一性,个人的见解是不能够讲出来的。
因此,这就是使得日本人处事消极,遇事不表明不坚持自己的看法,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的自由、个性的培养和创造力的提高。
3.集团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会助长小团体主义,进而导致派系斗争“内外有别”的集团意识是日本突出的民族特性,背叛本民族、本集团被认为是最不可饶恕的罪行。
这种“内外有别”的集团意识使日本人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他们排斥本民族、本集团以外的人,作为“外人”是无论如何也融入不到他们的民族或者集体当中。
这就非常容易导致小团体主义的产生,严重的会演变成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形成一种恶性的不良竞争。
除此之外,狭隘的集团主义还会阻碍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大部分日本民众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本质以及战争中日本法西斯对亚洲人民犯下的罪行并未正视。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当年的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集体行动,不应怪罪个人。
这种集团主义不仅为战争罪犯开脱了罪责,而且也为军国主义思潮的死灰复燃保留了思想根基[6]。
三、结语
日本的集团意识,是日本的民族特性之一,一直以来它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日本集团意识积极价值的方面,这对完善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蕙莹.民族性与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J].日本学刊,1992,(6).
[2]张健,王金林.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481.
[3]赵静.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日]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根本原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306.
[5]郝清杰.日本市场经济的伦理支撑与反思[J].伦理学研究,2003,(3).
[6]洪兴文,徐莉.试论日本人集团意识对我国集体主义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