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发酵工业中的传氧
7.发酵工业中的供氧
发酵工业中氧的供需
二 发 酵 过 程 中 氧 的 传 递
kG P Pi k L C i C L
推动力 P Pi C i C L NA 1 1 阻力 kG kL
NA:氧传递速率;p,pi气相中和气、液界面 处氧的分压;cL,ci:液相中和气、液界面 处氧的浓度;kG:气膜传质系数;kL:液 膜传质系数;
发酵工业中氧的供需 微生物只能从其生活的液体基质中获得氧, 以供其生理活动。収酵液中所含氧的多少 就显得很重要。氧是难溶气体,为满足収 酵中菌体对氧的需求,必须采用强制供氧 措施;另一方面,由于氧有时又可改变菌 体的代谢方向,故又需要根据生产需要适 时地调节控制供氧,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収 酵工艺而定。
呼吸强度QO2 : mmolO2 gh
耗氧速率r :
mmolO2
L h
二者关系: QO2 x r
发酵工业中氧的供需
影响微生物好氧的因素
一 微 生 物 对 氧 的 需 求
微生物本身的遗传特征;培养基的成分和浓 度;菌龄;収酵条件;代谢类型;
控制溶解氧的意义 微生物迚行某种生理活动时,对环境中氧浓 度的最低要求。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C临界不同, 同种微生物在迚行不同生理活动时也不同。 収酵液溶氧控制的目的是根据不同収酵阶段, 保证溶氧浓度不低于C临界。
四 影 响 氧 传 递 的 因 素
推动力因素:温度、溶质、溶剂、氧分压; KLa因素:搅拌、设备参数、収酵液性质;
发酵工业中氧的供需 五 溶氧系数的测定
五 溶 氧 系 数 的 测 定
亚硫酸盐氧化法 1.原理 在铜离子作为催化剂时,溶解到水中的氧能 立即氧化其中的亚硫酸根离子,其氧化反应 速度在较大范围内与亚硫酸根离子的浓度无 关。
发酵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1、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
2、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它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叫微生物工程3、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史:①1900年以前——自然发酵阶段②1900—1940——纯培养技术的建立(第一个转折点)③1940—1950——通气搅拌纯培养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二个转折点)④1950—1960——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个转折点)⑤1960—1970——开发发酵原料时期(石油发酵时期)⑥1970年以后——进入基因工程菌发酵时期以及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全面发展4、工业发酵的类型:①按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求:厌氧发酵、需氧发酵、兼性厌氧发酵②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固体发酵、液体发酵③按发酵工艺流程:分批发酵、补料发酵、连续发酵5、发酵生产的流程:(重要)①用作种子扩大培养及发酵生产的各种培养基的制备②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③扩大培养有活性的适量纯种,以一定比例将菌种接入发酵罐中④控制最适的发酵条件使微生物生长并形成大料的代谢产物⑤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⑥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物质6、常用的工业微生物:①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②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胞菌属和诺卡均属③酵母菌: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7、未培养微生物:指迄今所采用的微生物纯培养分离及培养方法还未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8、rRNA序列分析:通过比较各类原核生物的16S和真核生物的18S的基因序列,从序列差异计算它们之间的进化距离,从而绘制进化树。
选用16S和18S的原因是:它们为原核和真核所特有,其功能同源且较为古老,既含有保守序列又含有可变序列,分子大小适合操作,它的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适应。
9、菌种选育改良的具体目标:①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②提高目标产物的纯度③改良菌种性状,改善发酵过程④改变生物合成途径,以获得高产的新产品10、发酵工业菌种改良方法:①常规育种:诱变和筛选,最常用。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六章-发酵经济学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 一般来说,菌种选育约占生产成本的20%-60%,筛选 具有优良性能的菌株和对菌株进行改良是降低生产成 本的有效途径。
a 优良生产菌株的筛选
①提高筛选效率很重要 分离一支有价值的菌株并不容易,通常要花费 较长的时间和代价,甚至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仍一 无所获。
(1)菌株选育对发酵成本的影响
a 碳源(续)
▪ 在确定培养基配方时,不仅要比较它们的单耗成本,
而且还要考虑通风量与搅拌功率。 (黏度、溶氧)
▪ 工业废料的利用
▪ 优点:以此作为廉价C源,主要意义在其社会效益 显著,保护了环境 。
▪ 缺点:经济效益不如传统原料高。
(2)发酵培养基成本分析
b 矿物质(无机盐)
▪ 原材料中矿物质所占比重一般较小,其中较高的
本章内容
一、概述 二、影响发酵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的成本分析
(1)菌株选育 (2)发酵培养基 (3)无菌空气与通气搅拌 (4)动力费(加热、冷却) (5)培养方式 (6)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 (7)发酵规模 (8)市场经济信息分析及管理技术 三、发酵过程的经济学评价
一、概述
菌株 发酵工程原理 反应过程(代谢、工艺过程及控制)
搅拌转速亦会改变,应根据工艺要求设计,使整个运转费 最低。
(4)动力费(加热、冷却)成本分析
▪ 发酵生产中,需要加热与冷却的工序大体有: ▪ 培养基的加热灭菌(或者淀粉质原料的蒸煮糊化),
然后冷却到接种温度;
▪ 发酵罐及辅助设备的加热灭菌与冷却; ▪ 发酵热的冷却,发酵恒温; ▪ 产物提炼与纯化过程的蒸发、蒸馏、结晶、干燥等。 ▪ 节约冷却水用量的办法 ▪ 采用气升式发酵罐; ▪ 选育嗜热或耐热的生产菌株; ▪ 改变原料路线,少用烃类原料。
发酵工业中的传氧
不作同的微依生据物。的k0特征值不一样,可以此作为通气操
(3) Ccr的定义
微生物的比耗氧速率受发酵液中氧的浓度的影 响,各种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氧浓度有一个最 低要求,即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称为临界氧浓度,以Ccr表示。
CL> Ccr,QO2 保持恒定 CL< Ccr, QO2 大大下降
微生物对氧的需求
一般对于微生物: CCr: =1~15%饱和浓度
例:酵母 4.6×10-3 mmol.L-1, 1.8% 产黄青霉 2.2×10-2 mmol·L-1, 8.8%
定义:氧饱和度=发酵液生长,只要控制发酵过程中氧饱和度>1.
(三)培养过程中细胞好氧的一般规律
若需氧量<供氧量,则生产能力受微生物限制,需筛选高产 菌:呼吸强,生长快,代谢旺盛。
供氧与耗氧至少必须平衡,此时可用下式表示:
OTR
KLa(C* CL ) 传递
QO2 x 消耗
(QO2
)m
CL x K CL
对于一个培养物来说,最低的通气条件可由式
求得。
KLa
QO2 x C* CL
①设备参数 发酵罐的形状,结构(几何参数) 搅拌器,空气分布器(几何参数) 通气:表观线速度Ws
② 操作条件 搅拌:转速N,搅拌功率PG 发酵液体积V,液柱高度HL
③发酵液的性质:如影响发酵液性质的表面活性剂、离子 强度、菌体量等。
KLa的准数关联式
综合①②③三类影响因素,有
KLa f (d, N,Ws , DL ,, , , g)
若改用总传质系数和总推动力,则在稳定状态时,
6第六章 发酵工程中的供氧
25℃及0.1MPa下纯氧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mmol/L
溶液浓度mol/L 0.1 1.0 2.0
盐酸 1.21 1.16 1.12
硫酸 1.21 1.12 1.02
氯化钠 1.07 0.89 0.71
纯水 1.26
空气中的氧,在0.1MPa空气压下,25℃时在 纯水中的饱和度C* = 0.26mmol/L; 发酵液中的饱和度C* =0.20mmol/L。 发酵液中的溶解度比纯水中的溶解度要小。
8
一、微生物对氧的需求
(2)微生物的生长阶段: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过程可 分为菌体生长阶段和产物合成阶段,两个阶段的呼 吸临界氧浓度分别以C长临和C合临表示,随菌种的生 物学特性不同,两者表现出不同的关系: ①C长临∽C合临; ②C长临>C合临,如卷须霉素,C长临为13~23%, 而C合临为8%以下; ③C长临<C合临,如头孢菌素C,C长临为5~7%, 而C合临为10%~20%。 已知多数品种的发酵中C长临>C合临。
9
二、氧在液体中的溶解特性
氧溶解于水的过程是气体分子在水中的的扩散 过程。空气与液体相接触,氧气分子就会溶解 于液体之中,经过一定的接触时间,氧气分子 在气液两相中的浓度就会达到动态平衡。 若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不再变化,氧气在 液体中的浓度就不再变化,此时的浓度即为该 条件下在该溶液中的溶解氧的饱和浓度。用C* 表示。 单位可用mmol /L、mg /L等表示。
当纯水与自然状态的空气相平衡时,温度对氧饱和浓度 的影响可用下列经验公式来计算(适用浓度为4~33º C) C* = 14.68/ (31.6 + t) C*:自然状态下水中氧的饱和浓度,mol/m3 t:溶液的温度,º C
发酵工程 第6章 发酵动力学
■将细胞作为与培养液分离的生物相处理所建立的模 型为分离化模型。在细胞浓度很高时采用。
如果把细胞和培养液视为一相,建立的模型为均一化 模型。
非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
最理想情况
确定论模型 不考虑细胞内部结构
各种细胞均一
均衡 细胞之间无差异, 生长 是均一的,细胞内
如果在考虑细胞组成变化的基础上建立的模型,称为结 构模型,一般选取RNA、DNA、糖类及蛋白含量做为过 程变量。
■菌体视为单组分的模型为非结构模型,通过物料平 衡建立超经验或半经验的关联模型。
如果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均以相同的比例增加,称为 均衡生长。
如果由于各组分的合成速率不同而使各组分增加比 例不同,称为非均衡生长。
(3)质量平衡法(质量守恒定律)
发酵系统中物 物质进入系统的速度+物质在系统生成的速度 =
质积累的速度 -物质排出系统的速度-物质在系统消耗的速度
研究发酵动力学的步骤
(1). 为了获得发酵过程变化的第一手资料,要尽 可能寻找能反映过程变化的各种理化参数。
(2). 将各种参数变化和现象与发酵代谢规律联系 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S ——基质量,mol;
t ——发酵时间,h
注:这里的“维持”是指活细胞群体没有净生长和产物没有净合成的生 命活动,所需能量有细胞物质氧化或降解产生,这种用于“维持”的物 质代谢称为维持代谢(内源代谢),代谢释放的能量叫维持能。
(2)得率系数(或产率,转化率,Y): 是指被消耗的物质和所合成产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包括生
基于关键生化反应限速步及其关键酶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一系列分子水平的方法?细胞层次代谢网络与细胞工厂基于细胞信号传导代谢网络细胞物质运输的系列关键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采用一系列细胞水平的方法包括细胞群体行为分析?反应器层次过程工程基于细胞群体生长及产物合成对外部环境综合响应采用一系列优化反应器发酵条件的方法主要针对微生物发酵的表观动力学通过研究微生物群体的生长代谢定量反映细胞群体酶促反应体系的宏观变化速率主要包括
第六章发酵动力学
发酵装置-细胞回流式
F Se
(1 ) F X
F Xe
F , cX
细胞回流的单级连续发酵示意图
a: 再循环比率(回流比) c: 浓缩因子
2.2连续发酵动力学-理论
2.2.1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定义: ① 稀释率 将单位时间内连续流入发酵罐中的新鲜培养基体积与 发酵罐内的培养液总体积的比值 D=F/V (h-1) F—流量(m3/h) V—培养液体积(m3) ② 理论停留时间
μ
残留的限制性底物浓度对微生物
比生长率的影响
Ks—底物亲和常数,速度 等于处于1/2μm时的底物浓 度,表征微生物对底物的亲 和力,两者成反比。
酶促反应动力学-米氏方程:
Vm [ s ] v K m [ s]
受单一底物酶促反应限制的微生物 生长动力学方程-Monod方程:
m s
Ks s
克P和每个有效电子所生成的细胞克数; ③ Yx/ATP:消耗每克分子的三磷酸腺苷生成的细胞克数。
基质消耗动力学 产物得率系数:
Yp/s , YP / O2 , YATP / s , YCO2 / s
:
消耗每克营养物(s)或每克分 子 氧 (O2) 生 成 的 产 物 (P) 、 ATP 或
CO2的克数。
细胞生长动力学
Decline(开始出现一种底物不足的限制):
若不存在抑制物时
Monod 模型:
m s
Ks s
m s
Ks s
t
ln x ln x0
t
x x0e
细胞生长动力学
式中: S—限制性基质浓度,mol/m3 Ks—底物亲和常数(也称半饱和速度常数),表示微生 物对底物的亲和力 , mol/m3 ; Ks越大,亲和力越 小, µ 越小。
第6章 发酵过程的供氧ppt课件
问题1
何谓氧的满足度?
问题2
举例说说各种氨基酸的生产与最佳溶氧浓度的关系 ?为什么?
问题3
举例说说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也与临界溶氧浓度有关 ?
二、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1、氧从气泡到细胞的传递过程
对于大多数微生物细胞的培养过程,细 胞分散在培养液中,只能利用溶解氧,供氧 都是在培养液中通往空气来进行。氧从空气 泡传递到细胞内要克服一系列阻力,首先氧 须从气相溶解于培养基中,然后传递到细胞 内的呼吸酶位置上被利用。
5、空气分布管
空气分布管的型式、喷口直径及管口与罐底 距离的相对位置对氧溶解速率有较大的影响。
当通风量较小时,喷口的直径越小,气泡的 直径也就越小,相应地溶氧系数就越大。而当通 风量超过一定值后,气泡的直径与通风量有关, 与喷口的直径无关。
6、培养液的性质
问题
说说培养液的哪些因素会影 响氧传递系数?
A、气液比表面积的大小取决于截留在培养液的气体体积以及气泡的大小。 截留在液体中的气体越多,气泡的直径越小,那么气泡比表面积就越小。
B、搅拌对比表面积的影响较大。因为搅拌一方面可 使气泡在液体中产生复杂的运动,延长停留时间, 增大气体的截留率,另一方面搅拌的剪切作用又使 气泡粉碎,减小气泡的直径。
问题
发酵液中泡沫的大量形成会使菌体与泡沫形成稳定的乳浊 液,影响到氧传递系数。
7、表面活性剂
培养液中消泡用的油脂等具有亲水端 和疏水端的表面活性物质分布在气液界面, 增大了传递的阻力,使氧传递系数K Lα等 发生变化,
8、离子强度
一般在电解质溶液中生成的气泡比在水中小 得多,因而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在同一气液接触 的发酵罐中,在同样的条件下,电解质溶液的氧 传递系数K Lα比水大,而且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 K Lα也有较大的增加。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重点
《发酵工程》第二章发酵工程菌种1、发酵工程菌:发酵工业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可分为两二类,即可培养微生物和未培养微生物。
其中,可培养微生物包括四大类:1)细菌: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工业上常用的有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用于各种酶制剂、有机酸、氨基酸等; 2)放线菌:单细胞原核,因菌落呈放线状而得名,最大的经济价值在于能产生多种抗生素,常用的放线菌主要来自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菌属,如链霉素、红霉素、金霉素;3)酵母菌:一类单细胞,兼性厌氧,出芽生殖真核微生物,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用于生产啤酒、制造面包、生产脂肪酶和可食用、药用和饲料用酵母菌体蛋白; 4)霉菌:发霉的真菌,根霉、毛霉、红曲霉、青霉,它们广泛用于生产酶制剂等。
2、发酵工程菌种的分离筛选: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目的产物产量高、易回收;2)生长快,发酵周期短;3)培养条件易于控制;4)抗噬菌体和杂菌污染能力强;5)菌种不易变异退化;6)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7)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菌种的获得途径:1)从菌种保存机构直接购买(CCCCM中、A TCC美);2)从自然届分离筛选;3)从发酵水平高的批号中重新进行分离筛选。
菌种的分离筛选过程:样品的采集(土壤、海洋、空气、极端环境微生物、动植物中,总原则是来源越广泛,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大)------材料的预处理(热处理、膜过滤、离心法、添加几丁质分离放线菌)--------富集培养(控制营养成分和条件筛选目的菌)------菌种分离(平板划线分离法、涂布分离法)见P18-------菌种的初筛和复筛----菌种鉴定,确定菌种类型。
3、菌种的代谢:1)初级代谢产物:把微生物产生的对自身生长和繁殖必需的物质称为初级代谢产物。
2)次级代谢产物:由生物体合成,但对其自身的生长、繁殖和发育并没有影响的一类物质,如抗生素、生物碱、色素、毒素等。
第六章 发酵工程 PPT课件
生物下游一般过程
§6-5 生化反应器
生化反应器类型 通用式发酵罐 气升式发酵罐 其他生物反应器形式
生化反应器类型
• 酶反应器:单相式、多相式 • 发酵反应器器:液态、固态
通用式发酵罐
通气 搅拌:传质
传热
气升式发酵罐
气升式发酵罐的优点 是能耗低,液体中的 煎切作用小,结构简 单。在同样的能耗下, 其氧传递能力比机械 搅拌式通气发酵罐要 高得多。
发酵的基本过程
发酵过程形式
• 批式发酵
• 补料发酵→带放(半连续发酵)
• 连续发酵→多级连续发酵
• 发酵-分离耦合 • ……
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是指以一定的速度向发酵罐内添加新 鲜培养基,同时以相同速度流出培养液,从而 使发酵罐内的液量维持恒定的发酵过程。
优点 ① 可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产量; ② 发酵中各参数趋于恒值,便于自动控制; ③ 易于分期控制。可以在不同的罐中控制不同的条件。
• 初级、次级代谢产物 • 生物大分子(酶、多糖) • 菌体 • 利用微生物发酵进行转化反应
§6-2 工业微生物
常见种类 菌种选育与保藏
常见工业微生物种类
• 细菌 • 放线菌 • 酵母菌 • 霉菌
细菌的形态(单细胞)
• 球菌 • 杆菌 • 螺旋菌
•
细 菌 细 胞 结 构 模 式 图
放线菌
•
固态发酵罐
课外书籍资料
• 微生物与发酵基础教程,宋超先,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 发酵工艺,孙俊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 生物反应工程原理,贾士儒,科学出版社,2008 •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姚汝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 生化工程,伦世仪,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 生化反应工程,山根恒夫,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 发酵工艺学原理,(英)P·F·斯坦伯里,中国医药科技
发酵供氧
dC 1 ∗ ∗ ∗ = N = KLa ( c − cL ) = KGa ( p − p ) = KLa ( p − p ) dt H
N:氧的传递速率[kmol/(m3·h)]; :氧的传递速率 ( ); KLa:以浓度差为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h-1); :以浓度差为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KGa:以分压差为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以分压差为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kmol/(m3·h·M pa)]; ( ); cL:发酵液中氧浓度(kmol/m3); 发酵液中氧浓度( c*:与气相中氧分压 平衡的发酵液氧浓度(kmol/m3); 平衡的发酵液氧浓度( :与气相中氧分压p平衡的发酵液氧浓度 p:气相中氧分压(M Pa); :气相中氧分压( ); p*:与液相中氧浓度 平衡的氧分压(M Pa); 平衡的氧分压( :与液相中氧浓度c平衡的氧分压 ); H:亨利常数(m3·M Pa/kmol) :亨利常数( )
2.KL a与KG a的换算 的换算: 与 的换算
dc t = K L a (c* − cL ) − QO2 ⋅ c( X ) dt
•该式可写成:
cL = (− 1 dc )[ + Q O 2 c ( X )] + c * K L a dt
r = Q O2 ⋅ c ( X ) = dcL c1 − c 2 = dt t2
c1 − c 2 t1
• 测定和计算气膜体积溶氧系数 K G a
溶 解 氧 浓 度 CL( mmol/L0 14 12 10 8 6 4 2 0 0 1 2 3 4 5
C*
时间t(×1000h) 用取样法求KLa
C* 三、排气法 • 驱出溶解氧,开始 通气后,在被测定的发 酵罐中用氮气定时取样, 用极谱仪测出溶氧浓度 • dc/dt=KLa (C*-CL)
发酵工程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3、菌体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 在适当的比生长速率下,发酵产物的产率与菌浓成正比 关系,即
式中, P ——发酵产物的产率(产物最大生成速率或生率),g/(L· h); QPm ——产物最大比生成速率,h-1; ♦初级代谢产物的产率与菌体浓度成正比; c(X) ——菌体浓度,g/L.
P=QPmc(X)
♦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中,控制菌体的比生长速率μ比μ临略高 一点的水平,即c(X) ≤c(X)临时,菌体浓度越大,产物的产量 才越大。 ♦c(X)过高,摄氧率增加,溶氧成为限制因素,使产量降低。
(三)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 磷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ATP的必要元素,是微生物 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合成产物所必需的营养。 控制方式: ☺ 在基础培养基中采用适量的浓度给予控制,以保证菌 体的正常生长所需;
代谢缓慢:补加磷酸盐。举例:在四环素发酵中,间歇,微量添加磷
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四环素的产量。
(二)氮源
2、不同种类氮源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 培养基中某些氮源的添加有利于该发酵过程中产物的积累, 这些主要是培养基中的有机氮源作为菌体生长繁殖的营养 外,还有作为产物的前体。 如:缬氨酸、半胱氨酸和ɑ-氨基己二酸等是合成青霉素和头 孢霉素的主要前体。
☺ 无机氮源利用会快于有机氮源,但是常会引pH值的变化, 这必须注意随时调整。如:
(三)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 微生物生长良好时,所允许的磷酸盐浓度为0.32~ 300mmol/L,但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良好时所允许的磷 酸盐最高水平浓度仅为1mmol/L。 ☺ 因此,在许多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 土霉素、金霉素和万古霉素等的合成中要以亚适量添 加。
举例:四环素发酵:菌体生长最适的磷浓度为65~70
《发酵工业中的传氧》课件
pH调节
保持适宜的发酵液pH值, 有助于菌体对氧的吸收和 利用,提高传氧效果。
搅拌速度
适当的搅拌速度可以增加 发酵液的湍流度,有利于 氧的溶解和传递。
选择合适的发酵设备
设备材质
设备规模
选择导热性好、耐腐蚀的设备材质, 有利于保持发酵液的温度稳定,提高 传氧效率。
根据生产需求选择适宜的设备规模, 过大的设备可能导致传氧效果不佳, 过小的设备则可能影响生产效率。
详细描述
膜生物反应器发酵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传氧技术,通过膜过滤将氧气传递到发酵液中,以满足微生物的需氧代谢需 求。该技术具有传氧效率高、操作简便、环保等优点,是未来发酵工业中传氧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04
CATALOGUE
提高传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优化发酵工艺条件
01
02
03
温度控制
合理设定发酵温度,以适 应不同菌种的生长和代谢 需求,提高氧的传递效率 。
的产量。同时,提高传氧效率还可以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06
CATALOGUE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பைடு நூலகம்
提高传氧效率的研究方向
开发新型传氧设备
研究新型的传氧设备,以提高传氧效率,降低能耗。
优化传氧工艺参数
通过实验和模拟研究,优化传氧工艺参数,提高氧气的传递速率和 利用率。
强化传氧过程的控制
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实现对传氧过程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 效率和产品质量。
氨基酸发酵中提高传氧效率的案例
总结词
在氨基酸发酵过程中,通过优化传氧技术可以提高氨基酸的产量和降低能耗。
详细描述
氨基酸发酵是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厌氧代谢产生氨基酸的过程。为了提高氨基酸的 产量,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传氧效率,如增加通气量、优化发酵罐设计、采用高剪 切混合设备等。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溶氧量,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提高氨基酸
第六章 发酵条件及工艺控制详解
补糖量的控制: 动力学方法
依据μ、 qP 、 qC等动力学参数 之间的关系,计算加糖量
以次级代谢产物为例:
控制原则:
μ、
qP
、 qC之间的关系:
以维持临界生长限制基质 浓度、临界菌体浓度和临
μ
X
界比生长速率为指标的基 质流加速率与消耗速率的
qp
S
qC
平衡。
补糖的控制
把计算的加糖量,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加 料装置精确控制加入的糖量。
二、氮源的影响和控制 (一)氮源的种类影响
迅速利用的氮源
缓慢利用的氮源
种类:氨水、铵盐和玉 种类:黄豆饼粉、花生
迅速利用的碳源
缓慢利用的碳源
种类:葡萄糖
种类:淀粉、乳糖、蔗
优点:
糖、麦芽糖、玉米油
吸收快,利用快,能迅 优点:
速参加代谢合成菌体和 不易产生分解产物 阻遏
产生能量
效应。
缺点:
有利于延长次级代谢产
有些品种产生分解产物 物的分泌期
阻遏效应。
缺点:溶解度低,发酵 液粘度大。
碳源种类的控制
发酵工业中常采用含迅速利用的碳源和缓慢 利用的碳源的混合碳源。
量达不到最适量。 要控制有机氮源中的磷含量,以防溶磷量超过最
适量。 当菌体生长缓慢时,可适当补加适量响及控制
影响菌体浓度的因素 菌体浓度的增加速度(生长速度)与微生物的种
类和自身的遗传特性有关
菌体浓度的增加速度(生长速度)与营养基质的 种类和浓度有关 ( μ 正比于S )
发酵工程单元操作
常压蒸汽灭菌锅 常压蒸汽灭菌锅是用铁锅、砖、水泥砌成的,造价低,适于一般生产单位和专业户使用。大小可根据需要而定,但最大的锅每次装料也最好不超过500公斤。
烘箱 烘箱主要是用于玻璃器皿的干燥和灭菌,也可用于其它物品烘干。
01
第四节 培养基的灭菌
Work Review
湿热灭菌的基本原理: 湿热灭菌是直接用蒸汽灭菌。蒸汽冷凝时释放大量潜热,并具有强有强大的穿透力,在高温和水存在时,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极易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变性,致使微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
湿热灭菌要比干热灭菌更有效,这一方面是由于湿热易于传递热量,另一方面是由于湿热更易破坏保持蛋白质稳定性的氢键等结构,从而加速其变性。
高温致死原理:由于它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生物高分子发生变性、破坏,例如它可使核酸发生脱氨、脱嘌呤或降解,以及破坏细胞膜上的类脂质成分等。
干热灭菌法, 将金属制品或清洁玻璃器皿放入电热烘箱内,在150~170℃下维持1~2小时后,即可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在这种条件下,可使细胞膜破坏、蛋白质变性、原生质干燥,以及各种细胞成分发生氧化。 灼烧,是一种最彻底的干热灭菌方法,但它只能用于接种环、接种针等少数对象的灭菌。
(2)过滤除菌法
是将液体或气体用微孔薄膜过滤,使大于孔径的细菌等微生物颗粒阻留,从而达到除菌目的。在体外培养时,过滤除菌大多用于遇热容易变性而失效的试剂或培养液。
目前,大多实验室采用微孔滤膜滤器除菌。关键步骤是安装滤膜及无菌过滤过程。
滤膜过滤装置、烧结玻璃滤板过滤器、石棉板过滤器(Seitz滤器)、素烧瓷过滤器以及硅藻土过滤器等。过滤除菌的缺点是无法去除其中的病毒和噬菌体。
培养基中的颗粒物质 培养基中的颗粒物质大,灭菌困难,反之,灭菌容易。一般说来,含有颗粒对培养基灭菌影响不大,但在培养基混有较大颗粒,特别是存在凝结成团的胶体时,会影响灭菌效果,必须过滤除去。
发酵工程第六章发酵动力学
柠檬酸、氨基酸发酵
d dP td d x tx qP
产物间接由能量代谢生成,不是底物的 直接氧化产物,而是菌体内生物氧化过程的 主流产物(与初生代谢紧密关联)。
分批发酵动力学-产物形成动力学
与生长不相关→无关联:抗生素发酵
dP x
dt
qp
若考虑到产物可能存在分解时,则
① 当S较高时,(对数期满足S>>10Ks),此时,µ= µm ② 当S较低时,(减速期, S<<10Ks),此时S↓,µ ↓
∴ 减速期, µ ↓
ms
Ks s
1949年Monod发现,细菌的比生长 速率 与单一限制性底物之间存在这样 的关系:
max
S Ks S
比 生
Monod方程:
mSt Ks St
Monod研究了基质浓度与生长速度的关系 ———Monod方程(1949)
V V
1.2
μV1m
0.8 0.6
0μV.m4/2
0.2 0
0KKms 200
400 S 600
800 1000
1.2 V1m
0.8 0.6 0V.m4/2 0.2
0 0K m 200
400 S 600
800 1000
max
研究发酵动力学的目的
➢ 认识发酵过程的规律 ➢ 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确定最优发酵过程参
数,如:基质浓度、温度、pH、溶氧, 等等 ➢ 提高发酵产量、效率和转化率等
发酵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首先研究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合成限制因子; 建立细胞生长、基质消耗、产物生成模型; 确定模型参数; 实验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适用范围; 根据模型实施最优控制。
发酵工程期末复习题
七. 种子质量的判断
1、细胞或菌体
2、生化指标
通常测定的参数有:
1)pH
2)培养基灭菌后磷、糖、氨基氮的含量变化
3)菌体形态、菌体浓度和培养液外观(色素、颗粒等)
4)其它参数,如某种酶的活力
3、产物生成量
4、酶活力
第四章 发酵工业原料及其处理
..
一. 培养基基本要求: 1)都必须含有作为合成细胞组成的原料。 2)满足一般生化反应的基本条件,如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3)一定的 pH 等条件。 4)工业生产培养基所用的原材料必须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质量稳定。
..
优点: 1.产物结构复杂性和特异性: 手性或光学活性 2. 过程安全性:水相、常温、常压、中性、不燃不爆 3.主要原料可再生性:阳光和土地 4.原料可替换性 5.反应自控性 6.设备通用性 7.副产物可综合利用性 8.生产能力可提高性:突变与基因扩增 9.产物类型可塑性:突变与转基因
..
自然选育的一般程序: 制备单孢子(单细胞)悬液 ∨ 适当稀释 ∨ 在固体平板上分离 ∨ 挑取部分单菌落进行生产能力测定 ∨ 经反复筛选以确定生产能力更高的菌株替代原来的菌株 七.诱变育种
表型迟延现象: 遗传物质经诱变处理后发生的突变,必须经复制才能表现出来。
..
第三章 种子扩大培养
一. 种 子 扩 大 培 养: 定义:菌种的扩大培养就是把保藏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 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和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后达到一定 的数量和质量的纯种培养过程。这些纯种的培养物称为种子。
二. 尽管工业用微生物菌种多种多样,但作为大规模生产,选择菌种应遵循以 下原则: 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所需的代谢产物,产量高; 2、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3、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较短; 4、满足代谢控制的要求; 5、选育抗噬菌体和杂菌能力强的菌株; 6、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7、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以保证安全。 8、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少,有利于提高装料系数和单罐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9、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且不能将前体物质作为碳源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 液 接 触 面
氧 在 p 空 气 中 i 的p 分 压
气 膜 液 膜
p p i
L C i -C
氧 溶 C i 解 于 液 相 的 浓 C L 度
扩 散 方 向
双膜理论的气液接触
在双膜之间界面上,氧分压与溶于液体中氧 浓度处于平衡关系;
C x * L OTR K a ( C C ) Q x ( Q ) L L O O 2 2m K C L 传递 消耗
对于一个培养物来说,最低的通气条件可由式 求得。
KLa QO2 x C* CL
kLa亦可称为“通气效率”, 可用来衡量发酵罐的通 气状况,高值表示通气条件富裕,低值表示通气条 件贫乏。
影响微生物耗氧的因素(续)
发酵条件的影响 pH值→ 通过酶活来影响耗氧特征;
温度→ 通过酶活及溶氧来影响耗氧特征:T ↑, DO2 ↓
代谢类型(发酵类型)的影响 若产物通过TCA循环获取,则QO2高,耗氧量大 若产物通过EMP途径获取,则QO2低,耗氧量小
(四)溶解氧控制的意义
溶解氧浓度对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 所以须了解长菌阶段和代谢产物形成阶段的最适需氧量。
1 * OTR K a ( C C ) K a ( P P ) K a ( P P ) L L G L H
* *
OTR—单位体积培养液中氧的传递速率, 3 km ol ( m h ) KLa—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h-1,s-1 KGa—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本章内容
一、细胞对氧的需求 (为什么要供氧?为什么要控制溶氧?)
二、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
(如何实现供氧?如何控制溶氧?)
三、影响氧传递的因素
四、摄氧率、溶解氧、KLa的测定
一、细胞对氧的需求
(一)氧在微生物发酵中的作用
(二)可利用氧的特征 (三)微生物的耗氧特征 (四)溶解氧控制的意义
(一)氧在微生物发酵中的作用 (对于好气性微生物而言)
*
* * 1P P P P P P P P ( C C ) i i i H i L K n n n n G n O O O O O 2 2 2 2 2
P P P 1 P i i n O 2 1 k k n G G O 2
Ci CL no2 1/ kL
Cm*—氧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 mol/m3 溶质↑, Cm*↓
3) 溶剂
通常溶剂为水; 氧在一些有机化合物中溶解度比水中为高。
提高空气总压(增加罐压),从而提高了氧分压,对 应的溶解度也提高,但增加罐压是有一定限度的。
4) 氧分压
保持空气总压不变,提高氧分压,即改变空气中氧的 组分浓度,如:进行富氧通气等。
氧传递速率已成为许多好气性发酵产量的限制因素。
目前,在发酵工业上氧的利用率很低,因此提高传氧效率, 就能大大降低空气消耗量,从而降低设备费和动力消耗,且 减少泡沫形成和染菌的机会, 大大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
(一)供氧的实现形式 (二)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 1. 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2. 气体溶解过程的双膜理论 3. 氧传递方程 4. 发酵过程耗氧与供氧的动态关系
2) 溶质
2)对于几种电解质的混合溶液:
C* lg w hiIi * Ce i
式中 hi—第i种离子的常数, m3/kmol
1 Ii ZiCEi 离子强度, kmol/m3 2
Zi—第i种离子的价数,
C Ei —第i种离子的浓度, kmol/m3
2) 溶质(续)
B. 非电解质
* Cw lg * KCN Cn
2. QO2与溶氧浓度CL关系
(1) 当CL>Ccr时, QO2= (QO2)m
(2) 当CL< Ccr时, Q O 2
( Q O 2) mC L k 0 C L
k0: 亲和常数(半饱和常数), 单位:mol/m3 k0特征: k0越大,亲和能力越小, QO2越小。
不同微生物的k0特征值不一样,可以此作为通气操 作的依据。
若改用总传质系数和总推动力,则在稳定状态时,
* * n K ( P P ) K ( C C ) O G L L 2
2 ( m s Pa ) KG—以氧分压差为总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mol
KL —以氧浓度差为总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m/s P*—与液相中氧浓度C相平衡时氧的分压,Pa
14 .6 C t 31 .6
* w
t—温度,℃
Cw*—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mol/m3 T ↑ ,Cw* ↓ ,推动力↓
2) 溶质
A.
电解质 1) 对于单一电解质
C* lg w KCE * Ce
* (C , C ) E e
Ce*—氧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 mol/m3 Cw*—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mol/m3 CE—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kmol/m3 K—Sechenov常数,随气体种类,电解质种类和温度变化。
(3) Ccr的定义
微生物的比耗氧速率受发酵液中氧的浓度的影 响,各种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氧浓度有一个最 低要求,即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称为临界氧浓度,以Ccr表示。 CL> Ccr,QO2 保持恒定 CL< Ccr, QO2 大大下降
微生物对氧的需求
一般对于微生物: CCr: =1~15%饱和浓度 例:酵母 4.6×10-3 mmol.L-1, 1.8% 产黄青霉 2.2×10-2 mmol· L-1, 8.8% 定义:氧饱和度=发酵液中氧的浓度/临界溶氧溶度 所以对于微生物生长,只要控制发酵过程中氧饱和度>1.
可知,影响氧传递速率的因素(即影响供氧的因素)有: 1. 影响推动力C*-CL的因素 影响比表面积a的因素 影响液膜传递系数kL的因素
2. kLa的影响因素
1) 温度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 1.01×105Pa和温度在4~33℃的范围内,与空气平衡的 纯水中,氧的浓度可由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A.
酵母的呼吸强度与溶氧浓度的关系
疣孢漆斑霉在分批培养时呼吸强度的变化
影响微生物耗氧的因素
微生物本身遗传特征的影响,如 k0↑,QO2↓ 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 碳源种类 耗氧速率:油脂或烃类>葡萄糖> 蔗糖> 乳糖 培养基浓度 浓度大, QO2 ↑; 浓度小, QO2↓
菌龄的影响:一般幼龄菌QO2大,晚龄菌QO2小
影响KLa的因素
发酵罐的形状,结构(几何参数) 搅拌器,空气分布器(几何参数) 通气:表观线速度Ws ② 操作条件 搅拌:转速N,搅拌功率PG 发酵液体积V,液柱高度HL ③发酵液的性质:如影响发酵液性质的表面活性剂、离子 强度、菌体量等。 ①设备参数
KLa的准数关联式
综合①②③三类影响因素,有
(三)培养过程中细胞好氧的一般规律
培养初期: QO2逐渐增高,x较小。 B. 在对数生长初期:达到(QO2 )m,但此时x较低,γ并不高。 C. 在对数生长后期:达到γm, 此时 QO2< (QO2 )m ,x<xm D. 对数生长期末:S↓, OTR↓, QO2 ↓ 而γ∝(QO2 , x , OTR), 虽然x=xm,但 QO2、 OTR 占主导地位, 所以 γ↓ E. 培养后期:S→0,QO2 ↓↓, γ↓↓
(2) 传质理论
传质达到稳态时,总的传质速率与串联的各步传质速 率相等,则单位接触界面氧的传递速率为 :
P P C C 推动力 i i L n O 2 阻力 1 k 1 k G L
2 lO m h ) nO2—单位接触界面的氧传递速率, kmo 2( P、Pi—气相中和气、液界面处氧的分压,MPa 3 m CL、Ci—液相中和气、液界面处氧的浓度, k mol 2 kG—气膜传质系数, kmol ( m h MPa ) kL—液膜传质系数,m/h
呼吸作用 直接参与一些生物合成反应
O 2 CH CH OH CH COOH 3 2 3
(二)可利用氧的特征
只有溶解状态的氧才能被微生物利用。
1.微生物需氧量的表示方式
(1) 呼吸强度(比耗氧速率) QO2 :单位质量干菌体在单 位时间内消耗氧的量。 单位:mmolO2/(kg干菌体· h)。 (2) 摄氧率γ(耗氧速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 内消耗氧的量。单位: γ=QO2· x x——细胞浓度,kg(干重)/m3
(C ,C ) N
* n
式中 Cn*—氧在非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 mol/m3 CN—非电解质或有机物浓度, kg/m3 k—非电解质的Sechenov常数, m3/kg
2) 溶质(续)
C. 混合溶液(电解质+非电解质):叠加
* * C C w lg w h I lg i i * * C C i j m nj
1 1 H KG kG kL
1 Ci CL kL nO2
同理:
1 1 1 KL Hk kL G
1
G
由于氧气难溶于水,H值很大,Hk
<<
1 k
L
,说明这一过程液膜阻力是主要因素 。 K k L L
3.氧传递方程
在气液传质过程中,通常将 KLa 作为一项处理,称为体积 溶氧系数或体积传质系数。 在单位体积培养液中,氧的传质速率(气液传质的基本方 程式)为
氧传递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时,传质途径上各点 的氧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