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剖学的研究及进展

合集下载

大杼穴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大杼穴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大杼穴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大杼穴是人体颅骨中的一处穴位,位于颅底大正中线的最前延长线上,属于经外奇穴。

大杼穴相传具有明显的治疗功能,特别是在神经疾病和眼科疾病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目前,在大杼穴的临床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脑损伤、眼科疾病和神经痛等。

首先,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是大杼穴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头晕、头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研究表明,通过刺激大杼穴可以促进颈动脉血流,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缺血和缺氧的情况,从而改善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的症状。

其次,大杼穴在脑损伤方面的临床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

脑损伤是一种导致脑功能受损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颅脑外伤和中风等。

一些研究发现,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通过刺激大杼穴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改善神经功能,缓解脑损伤后遗症。

因此,大杼穴在脑损伤康复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此外,大杼穴在眼科疾病中的临床研究也值得关注。

眼科疾病包括青光眼、黄斑变性等,临床症状主要是视觉障碍和眼痛等。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刺激大杼穴可以改善眼部微循环,增加视网膜的氧供应,调节眼压,从而缓解眼科疾病的症状。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大杼穴在眼科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最后,大杼穴在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也值得关注。

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病,常见的类型包括三叉神经痛和带状疱疹神经痛等。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刺激大杼穴可以改善神经传导,减轻疼痛感觉,缓解神经痛的症状。

这些结果表明,大杼穴在神经痛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持续性。

总之,大杼穴的临床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脑损伤、眼科疾病和神经痛等方面。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刺激大杼穴可以改善疾病症状,对促进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和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大杼穴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大杼穴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大杼穴正对第1颈椎棘突下,其体表定位因患者年龄、体重、身高等个体差异而不固定,临床应根据不同患者“因人制宜”而区别取穴。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大杼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治》中指出大杼穴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发热、颈项强痛、肩背痛。

进针时应与皮肤约呈40°向脊柱斜刺,或者平行脊柱与皮肤呈45°向下斜刺,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疾病,应有区分地选择针刺深度[1]。

大杼穴临床可治疗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在内的相关疾病,但对于大杼穴的临床主治疾病并没有区分主次关系,且在应用大杼穴治疗的疾病中没有针对性地说明该方法治疗不同疾病的方式、频次、疗程、常用配穴以及治疗疗效,故本研究将大杼穴的临床应用作综述如下。

1 大杼穴位置的古今争论最早的《黄帝•内经》中并未明确大杼穴具体位置,长期以来针对大杼穴位置的争论未能形成统一意见。

大杼穴最早可出自《灵枢•海论》:“其输上在于大杼”,故认为大杼穴在第1椎棘突旁开1.5寸位置。

《灵枢•背俞》注释中“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大腧者乃大杼穴之所在”,其部位居于五脏六腑各穴之上,杼骨之端,故为确定其位置,通过五脏和隔所主背腧穴之定位,此处应避免针刺。

而《黄帝•内经》则将胸椎横突统一称之为“杼骨”,文中“肺腧三焦”即“肺腧位于第3、4胸椎横突末端下缘”之间,结合《灵枢•背俞》中关于“三焦”释义,从而推断第1胸椎为“大杼”,故而第1胸椎横突下缘位置则为大杼穴的取穴位置。

近现代中医学者对大杼穴的认识大杼穴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蔡照华作者单位:201203 上海市,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摘要】 临床上可采用大杼穴治疗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疾病,主治疾病以颈椎病、膝关节病、骨折、肌筋膜炎、牙痛、咳嗽等为主,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普通针刺、针灸和电针为主,具体的取穴定位、针刺角度以及深度等需要根据疾病具体情况实施,并能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对比研究

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对比研究

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对比研究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被认为是人体内能量流动的通道,对调节和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而在西医解剖学中,人体的解剖结构是通过组织、器官、血管等来描述的。

本文将对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中医经络穴位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不同之处中医经络穴位的描述通常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它们被认为是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特定点位。

穴位通过经络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尽管中医经络的理论在医学界存在争议,但许多穴位的位置与名称已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与此不同,西医解剖学通过解剖学技术对人体进行研究和描述。

解剖学是基于人体的解剖结构,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

解剖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例如剖尸、组织切片和影像学等,来揭示人体的结构和器官系统。

二、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相似之处尽管中医经络穴位的描述方法与西医解剖学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都关注着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它们都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体机能的细节和相互关系。

其次,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都为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医解剖学则是西医学习的基础,医学生必须深入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才能进行临床实践。

三、中医经络穴位与西医解剖学的研究方法针对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的不同描述方法,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中医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经络示踪剂、穴位电阻测量、针刺实验等。

这些方法能够揭示经络穴位的生理功能和反应。

在西医研究中,解剖学家使用的方法更多样化。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解剖剖析、组织切片研究、影像学研究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关于人体解剖结构的详细信息。

四、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的结合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将中医经络穴位和西医解剖学相结合,以寻求更全面的医学理解和应用。

穴位研究报告

穴位研究报告

穴位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穴位,即人体上的特定点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对穴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穴位研究,进一步探讨穴位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和机制。

通过对穴位的解剖、功能、刺激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3. 研究方法3.1 穴位的解剖首先,通过解剖学研究的方法,确定了常用穴位的位置和深度。

通过对人体解剖标本的探索,结合古籍文献的记录,确定了穴位的具体位置和名称。

同时,通过对穴位周围组织结构的观察,探讨了穴位的解剖特点和与周围组织的联系。

3.2 穴位的功能其次,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穴位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通过观察患者在穴位刺激后的反应,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分析了穴位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和效应。

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探究了穴位刺激对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了穴位的作用机制。

3.3 穴位的刺激方式最后,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刺激方式对穴位效果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刺激方式的实验结果,分析了手法的差异对穴位治疗效果的影响,为穴位刺激技术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4. 研究结果通过以上研究方法,我们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4.1 穴位的解剖我们系统地总结了常用穴位的解剖位置和解剖特点。

通过对人体解剖标本的解剖观察,我们准确定位了穴位的具体位置和深度。

4.2 穴位的功能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穴位刺激可以改善特定疾病的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对生理指标的测量,我们明确了不同穴位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4.3 穴位的刺激方式通过对不同刺激方式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手法的差异对穴位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探究不同刺激方式的作用机制,我们为针灸治疗技术的规范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人体常用穴位解剖学多媒体研究

人体常用穴位解剖学多媒体研究

人体常用穴位解剖学多媒体研究[摘要]基于目前尚无理想的穴位解剖多媒体教材的现状,应用实体标本来展示层次及断面结构,将穴位解剖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使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在一起。

应用本系统能清楚地观察到针刺时所经过的各种组织结构,对于针灸教学、临床治疗及科研都有指导作用。

[主题词]针刺穴位/解剖学和组织学;多媒体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

穴位解剖学作为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文献依据、穴位定位、针刺方法、解剖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医学生要想全面掌握这些知识颇为困难。

教学技术的现代化是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因才施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信息量小,教学效率低,没有充分发挥教师智力潜能,无法远程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为中医药教学技术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为中医药教育进一步融入我国的大教育创造了有效的途径。

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更重要的是给教学观念、教学结构、教材设置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改革。

目前,经络、腧穴解剖学教学大多采用挂图、幻灯、投影等教具,只能做静态的展示,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集中在一起,使内容更形象、更灵活、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据悉,国内已有多家单位进行了经络、腧穴的多媒体研究,但大多以经络、腧穴的走行、定位、功效等为主要内容,其中的穴位解剖结构均以模型示例,形象性和真实性方面有一定差距[1~3]。

为此,我们以严振国教授主编的《常用穴位解剖学基础》(1990年版)为蓝本,采用新鲜标本制作穴位层次和断面结构图,运用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软件将图片、文本等信息媒体整合在一起,着重揭示穴位的解剖结构,为针灸学和腧穴解剖学教学、科研、临床治疗及医学科普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腧穴的解剖学研究

腧穴的解剖学研究

腧穴的解剖学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个体会,针刺疗法是惟一可以接近神经的疗法,治疗神经病疗效很好,要想学好用好针灸学就要深入理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病理学,不断探讨其疗效机制,并逐步形成一套以现代科学为指导的针灸学新理论体系。

现代医学的起点,始于人体解剖学,针灸学的创新,就要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为检验,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整理、发展传统的针灸学,作者认为就这一浩大的工程作出不懈的努力。

下面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腧穴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

第一节腧穴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关系针灸学的腧穴位于周围神经系统。

60年代初期,就有人在尸体上对十二经脉的309个穴位(以一侧计)进行解剖观察,发现其中正当神经干者152个穴,占49.18%;邻近神经干者157个穴,占50.81%。

还有人解剖了全身361个经穴,报道与神经有关者205个穴,占56.8%,表明穴位与周围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针刺所刺激的神经就是周围性神经系统的感觉神经纤维,一般情况下,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是单向传播,即总是从树突传向细胞体,再从细胞体传向轴突末端,传至中枢。

中枢由细胞体发出一个突起把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向轴突末端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纤维或运动神经纤维。

针刺治疗时,不仅刺激传入神经的终端感受器,也刺激传入纤维的任何一个节段,以获最大疗效。

针刺不适宜,也不容易刺激到特殊感觉器官,因而对特殊感受器不会有理想疗效。

针刺治疗时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交感神经节后神经纤维,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心肌、平滑肌及皮肤,副交感神经纤维不支配体表的皮肤,仅支配内脏和腺体,所以,针刺一般不直接刺激副交感神经。

从解剖学的观点,周围神经系统中与针灸学有关的部分是肌神经,皮神经的分支、神经束和神经干,腧穴是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的各个分支上,每根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都可以产生若干个腧穴,我们只需掌握最具治疗意义的腧穴,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例如颅神经的常用的穴有下关、攒竹、四白、地仓、颊车、翳风。

穴位解剖学

穴位解剖学

穴位解剖学1 第一章上肢重要穴位解剖第一节上肢应用解剖一肩部分腋区、三角肌区、肩胛区。

(一) 腋区腋区又名腋窝。

表面皮肤较薄,内含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

内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 腋窝的构成腋窝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

①顶:由锁骨中1/3 部、第1 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

②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深)筋膜共同构成。

腋筋膜有皮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等穿过,使其呈筛状,故又名筛状筋膜。

③四壁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 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

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锁胸筋膜是连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

三边孔和四边孔: 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肌的后方和小圆肌的前方之间穿过,形成2 个肌间隙。

内侧者称为三边孔,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外侧者称为四边孔,其上、下界与三边孔相同,内侧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是肱骨外科颈,内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2.腋窝的内容物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第1 肋外缘至胸小肌上缘,第二段:被胸小肌覆盖,第三段:自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腱和背阔肌的下缘。

主要分支: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2)臂丛组成:第5-8 颈神经前支和第1 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位置: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内、外侧束和后束主要分支: 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锁骨上部肩胛背神经: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 2 胸外侧皮神经:支配胸大肌、胸小肌外侧束: 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束: 尺神经锁骨下部臂、前臂内侧皮神经肩胛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后束: 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桡神经→ 浅支、深支腋神经(3)腋淋巴结:分外侧淋巴结,前群(胸肌淋巴结),后群(肩胛下淋巴结),中央群,尖群(锁骨下群) (二) 三角肌区及肩胛区三角肌区:即三角肌所在的区域。

对传统穴位实施实体解剖结构研究的背景及进程

对传统穴位实施实体解剖结构研究的背景及进程

山东医药2023 年第 63 卷第 9 期对传统穴位实施实体解剖结构研究的背景及进程王增涛1,21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足外科,济南250021;2 山东大学医学融合与实践中心关键词:穴位;穴位定位;解剖;实体解剖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09.001中图分类号:R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09-0001-02在古人看来,穴位是外有口、内有底、四壁有界,可以触摸感知的结构。

多年来,相关研究人员用了很多方法来探索穴位的实体解剖结构,一直未有确切答案。

肉眼下解剖没有发现穴位,显微镜下也找不到穴位,于是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穴位是没有固定结构、无法触摸的抽象概念。

丁志伟副主任医师是国内显微重建外科医生,同时还对针灸有所研究。

他读了笔者2009年出版的《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后,发现书中描述的血管皮穿支位置与穴位重合度很高,遂认为血管皮穿支穿深筋膜浅出处就是穴位。

2017年开始,他多次建议笔者对血管皮穿支与穴位的关系进一步解剖研究。

丁医生经常向他同事及朋友介绍笔者的书和通过血管皮穿支定位穴位的方法,先后有几十人找笔者讨论交流穴位的解剖结构,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全美中医药学会欧阳晖秘书长、香港城市大学胡金莲教授、美国中医学院院长巩昌镇博士、全美中医药学会CEO兼常务副会长魏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教授等,这让笔者了解了更多人体穴位方面的知识,并逐渐对穴位的实体解剖结构产生了兴趣。

血管皮穿支处即是穴位,这是丁医生观点,他希望笔者做穴位解剖进行验证。

他多次来笔者的研究所面对面讨论,笔者也多次让他在笔者的前臂扎针,以感受、体会他的皮穿支与穴位的理论。

笔者查阅了一些有关穴位定位的文献,回顾了20多年解剖的经验,感觉穴位与血管皮穿支在体表位置上的确有较多重合,但是笔者并不认同丁医生的血管皮穿支等同于穴位的观点。

穴位解剖实验报告

穴位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穴位解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穴位的定位、结构和功能。

3. 提高对穴位解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穴位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穴位分布、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穴位的解剖结构,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器材1. 实体人体解剖模型2. 解剖刀、解剖剪、镊子等解剖工具3. 实验记录本、笔四、实验对象人体解剖模型五、实验方法1. 观察并记录人体解剖模型的整体结构,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

2. 定位并观察以下常见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眼下四横指处)- 合谷(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骨间凹陷处)- 肩井(位于肩部,当肩胛骨下角与脊柱之间)- 足临泣(位于足背,第四跖骨与第三跖骨之间)- 风池(位于颈部,当耳垂后下方,胸锁乳突肌上端与下颌角之间)3. 使用解剖工具逐个分离穴位周围的肌肉、血管和神经,观察其结构。

4. 记录穴位周围的解剖结构,包括肌肉、血管、神经的名称和走向。

六、实验结果1. 足三里穴位周围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骨肌腱等肌肉组织,以及腓总神经、腓动脉等神经血管。

2. 合谷穴位周围有拇长伸肌、拇短伸肌等肌肉组织,以及桡神经、桡动脉等神经血管。

3. 肩井穴位周围有三角肌、冈上肌等肌肉组织,以及肩胛上神经、肩胛上动脉等神经血管。

4. 足临泣穴位周围有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等肌肉组织,以及跖背神经、跖背动脉等神经血管。

5. 风池穴位周围有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组织,以及枕大神经、枕动脉等神经血管。

七、实验讨论1. 穴位解剖结构的了解对于临床针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穴位的解剖结构,为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应充分考虑穴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

3. 本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基本一致,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部分穴位周围结构有所不同。

八、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观察了人体常见穴位的解剖结构,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针灸推拿胆经穴

针灸推拿胆经穴

针灸推拿胆经穴汇报人:日期:•针灸推拿胆经穴概述•针灸推拿胆经穴理论基础•针灸推拿胆经穴操作技巧目录•针灸推拿胆经穴适应症与禁忌症•针灸推拿胆经穴临床应用•针灸推拿胆经穴研究进展与展望01针灸推拿胆经穴概述针灸推拿胆经穴是一种通过刺激胆经上的特定穴位,以调节胆腑功能、治疗相关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定义针灸推拿胆经穴可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道收缩和舒张功能,缓解胆囊炎、胆结石等胆腑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用定义与作用胆经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部、躯干和下肢,共44个穴位。

各穴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促进胆汁分泌、缓解疼痛、调节情志等。

胆经穴位分布与功能功能分布针灸推拿胆经穴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其中详细描述了胆经的穴位和功能。

起源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针灸推拿胆经穴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发展现代医学对针灸推拿胆经穴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其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代研究针灸推拿胆经穴发展历程02针灸推拿胆经穴理论基础经络系统与脏腑关系人体内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它们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关系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六腑。

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经络系统,进而调节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原理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表面,以调节人体内部功能的治疗方法。

推拿通过手法刺激皮肤、肌肉、骨骼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原理针灸推拿基本原理胆经穴位特性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躯干和下肢外侧。

胆经穴位具有疏通胆腑、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作用。

胆经穴位作用胆经穴位可以治疗头痛、目赤、胁痛、口苦、呕吐、失眠等病症。

常用穴位的现代研究进展

常用穴位的现代研究进展

常用穴位的现代研究进展一. 手太阴肺经(1).少商1.高热三棱针点刺或毫针刺治疗重症肺炎所致高热、惊厥、呼吸急促患者,有较快的退热作用。

亦有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少泽双侧治疗痄腮279例,针1~2次,多数患者热退痛减。

2.上肢麻木三棱针点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上肢或指端麻木,每日1次。

3.呃逆针刺或三棱针点刺,治疗腹部手术后呃逆30例,效果良好。

4.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治咽喉肿痛。

(2)鱼际1.哮喘配天突、大椎、肺俞等穴治疗哮喘发作期患者有较好疗效。

另有单针鱼际对哮喘而伴有口干舌燥者有良好治疗作用。

2.作用机理研究据报道,选哮喘发作期患者,配气海、关元、足三里、大椎,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2周。

测定患者针刺前后及针后2周血浆cAMP、cGMP和皮质醇含量发现,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浆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浆皮质醇含量较正常人低。

针后即刻及针后2周,哮鸣音消减,症状改善,大部分患者血浆cAMP,cAMP/cGMP比值和血浆皮质醇含量均明显升高。

说明针刺鱼际能调整环核苷酸与皮质醇的不平衡状态。

又以同样的方法和穴位治疗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测定治疗前后皮质醇。

针前大多数患者血浆皮质醇含量较正常人低,针后及针后2周皮质醇含量均较针前显著升高。

3 针刺鱼际治疗胸肋挫伤。

据报道,病轻者取患则,重者取双则,施用泻法,有较好疗效。

4.临床观察到针刺鱼际能即刻改善肺功能。

平喘作用明显。

(3)太渊1.针刺太渊后,对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者的肺功能有明显的影响,使肺活量显著提高2。

针刺太渊治疗偏头痛;直刺进针,得气后,令患者吸气,同时行捻转提插泻法,使针感向下传导,随后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结果:27例患者,痊愈24例,显效3例。

(4)列缺1. 声音嘶哑:配照海,留针30分钟,每隔2~3分钟行针1次,取得较好效果。

2.遗尿:于该穴皮内埋针,左右两侧交替进行。

每周2次。

3.遗精:据报道,在该穴埋28号1寸毫针,每次留针12~18小时,每周3次,左右交替进行,有较好效果。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现代对经络腧穴系统之研究,包含在解剖组织学之探讨,腧穴功能、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腧穴脏腑相关及临床诊断之研究等等。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为寻找腧穴在形态上的特殊结构,学者早期由解剖入手,而知道百分之五十的人体穴位其下方有神经通过,而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与神经干相差亦不超过0.5厘米],然而并不能解释经络腧穴的特异性。

近年来的穴位形态学研究,已从大体解剖方向过渡向穴位的巨微结构形态学,而认为穴位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穴位周围的微血管分支、神经分支、淋巴管分支和交通十分丰富,并明显多于非穴位处]。

大部分的穴位都有细小神经分支通过,据统计穴位34.2%位于大神经干上,90%穴位于神经干周围,经组织学观察大多数穴位的神经末梢丰富。

约有45.5%的穴位在大血管周围,18.6%穴位在血管上,组织学观察到穴位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在皮下组织内异常丰富,约占99.6%,而淋巴管分支亦十分丰富。

随着科技进步,亦有运用计算器三维重构技术来展示穴位组织结构及其毗邻组织的穴间立体结构]。

又从结缔组织的观察中发现,在胆经、肺经、胃经腧穴上,发现到钙元素特别丰富的关系]。

生物物理特异性研究自二十世纪五○年代初期,日人中谷义雄率先报导良导络等经络皮肤低电阻现象以来,中国学者在对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做了重大的工作。

大量的资料报导,人体经络具“隐性循经感传线”的特色,并普偏存在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群中,其宽度约一至三毫米,且位置稳定不变,与十四条古典经脉线相吻合。

而此亦与“循经低阻线”相一致,宽约一毫米,以及“高振动声传导线”一致。

经由这些研究,还发现在经络的横断面上,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结构。

(1)皮肤角质层。

经络在线角质层变薄,是循经低电阻抗特性的物质基础。

(2)表皮层和真皮层的乳头层。

这里感觉神经末梢分布集中,是隐性感传线感觉过敏的原因。

(3)真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

神经束和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是发生循经敏感和感传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

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

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一)穴位结构的解剖学特点针刺进穴位后究竟刺中了什么结构?该结构与非穴位有何不同?不同穴位之间在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行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实了穴位同神经、血管、肌肉、肌腱之间的关系。

1.穴位与神经(nerve):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均与周围神经有关。

徐州学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占38.8%),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占33.8%);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52穴(占49.19%),针旁0.5厘米内有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说明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穴位与非穴位比较,非穴位区神经干支比穴区较少。

如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5.26(约1.4倍)。

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皮肤、皮下、肌层等不同层次内所包含的特异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神经装置要丰富得多。

如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

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mm2,而非穴区为12.83m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2. 穴位与血管(包括血管壁上自主神经)穴位与血管(bloodvessel)的关系也很密切,仅次于周围神经。

如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浅静脉干者87穴(占24.7%);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穴针下结构的观察也表明,针刺入穴位,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26%),针旁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84.36%);大连和福建医学院也有类似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穴位解剖学的研究及进展

穴位解剖学的研究及进展

穴位解剖学的研究及进展XXX:刘瑾 2005-7-26摘要: 而穴位一般分布在一定经脉循行的通路上,是人体脏腑经之气通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施行的刺激点。

“穴”有空隙聚集之意,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经脉的“脉气所发”(《素问·气府论》)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即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体表,施行针刺的特定部位,是内脏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的感觉点......1 引言经络学说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经和络构成系统[1]使人体成一个完整的机体“经系经脉,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纵行主部分;“络”即络脉,有网罗的意思。

纵横交错,网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部分。

而穴位一般分布在一定经脉循行的通路上,是人体脏腑经之气通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施行的刺激点。

“穴”有空隙聚集之意,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经脉的“脉气所发”(《素问·气府论》)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即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体表,施行针刺的特定部位,是内脏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的感觉点和反应点,也是诊疗疾病的反应点和刺激点。

穴位与经络、脏腑、气血活动有密切关系,研究穴位的解剖形态结构与阐明经络实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2 用解剖方法观察穴位的体形态结构通过用解剖方法观察穴位的形态结构,分辨其神经干、大血管及淋巴管等分布情况,也称为穴位的大体结构。

姜氏[2]研究表明,穴位大多是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穴位的血管形态学研究观察穴位的血管配布有规则性。

胡佩儒[3]对手少阳三焦经穴解剖研究认为“穴位”内皆有较多神经分布。

徐明海[4]也报道大多数穴位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

3 用组织学等方法观察穴位的显微结构随着观察技术的发展,穴位的显微结构逐渐被广大学者所揭示。

人们用各方法如组织学方法等观察穴位的结构,分辨其神经、微血管及淋巴管分支等组织分布。

有学者认为穴位与结缔组织关系密切。

解剖每个穴位都能观测到一定厚度的结缔组织。

《针推穴位应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写指导(精选五篇)

《针推穴位应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写指导(精选五篇)

《针推穴位应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写指导(精选五篇)第一篇:《针推穴位应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写指导《针推穴位应用解剖学》实验报告书写指导基本要求:态度认真,实验过程和结果客观真实,格式完整,条目清晰,逻辑应用合理,文字简练通顺,页面清楚整洁。

基本格式和注意事项一、一般项目按我校的实验报告专用纸上需要填写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实验名称:按本次实验课单元的名称填写。

2.实验者姓名,学号,小组成员,指导教师3.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节次,实验室)二、实验目的1.不在于“广度”,注重“深度”,即注重的是练习实验报告书写的一般规则和文本质量。

取某一部分的操作和观察作为本次报告的实验目的即可。

2.如有多个目的,要条理化依次罗列。

三、实验准备实验室已提前准备完毕,可以不写。

如果有同学自己为本实验所准备的物品则需要记录。

四、实验步骤1.按实际操作情况,如实地记录和表述操作过程。

2.一般不要将观察结果写入。

3.书写时应注意:按操作顺序,条目要分明,行为动词的应用要准确。

4.实验步骤的一般表述规律:(1)切皮的表述:“从(体表标志)沿……到(体表标志)。

”,注意体表标志的准确应用。

(2)对操作过程的表述:主要是器械、行为动词(如切开、分离、探查、剔除、等)、部位、名词(结构)的组合应用。

五、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将自己解剖、观察的实验现象或重要结构按一定的条目和逻辑关系,依次列出,并逐一作出解剖学描述。

1.与“实验目的”相照应。

2.按顺序依次展示重要实验结果,并加以客观化的描述,注意条理性。

3.实验结果的表述方法:(1)文字叙述: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

(2)图表:测量数据或有比较的项目。

(3)影像:可以用照相或录像的方式记录和呈现,但附文字说明。

4.一般不宜将“实验结果”与“实验步骤”合并来写。

5.特别应当注意的问题:(1)不要只罗列出所观察到的诸多结构的“名词”。

要进行较详细的描述。

(2)不要在此项目中对尚未见到的现象进行“推测性”表述。

穴位形态学研究近况

穴位形态学研究近况

穴位形态学研究近况关键词穴位穴位形态文献综述对穴位形态研究已近几十年,穴位区除了已知的常见的组织结构外,并未发现新的组织或结构,目前对于穴位的形态结构实质仍无定论,现将对其实质形态研究的现状综述于下。

1 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密切韩氏等[1]认为经络虽是对“脉”认识,但神经学说传入我国后,即用神经学说来解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甚至把“never”一词译为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

现代研究也认为神经应当是穴位物质形态的主导物质,因为大多数穴位是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穴位针感传导物质基础可能是皮神经或者是交感神经。

如胡氏等[2]对手少阳三焦经穴解剖研究认为穴位内皆有较多神经分布。

徐氏等[3]沿针体作断面解剖观察手三里穴进针层次深度及针体周围结构的形态特征,发现针体周围93%为含桡神经深支和桡侧返动脉的致密结缔组织。

郑氏等[4]在探讨研究经络的实质后,认为经络的循行径路位于皮下的软组织内,其物质基础主要与皮神经及其分支有关。

刘氏等[5]认为皮肤中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感递质释放及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

刘氏等[6]又切断大鼠皮肤中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后,显著阻断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

Croleya[7]认为穴位区真皮乳头比非穴位区多1倍,真皮乳头含有明显的毛细血管袢,其外包有交感神经,穴位上高的电传导性可能与包有交感神经的真皮乳头有关。

2 穴位与血管的关系穴位形态实质同血管关系相当密切,尤其是微血管,其可能是穴位形态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如王氏等[8]认为经络的实质可能是以血液系统为源头,神经系统为主导的,而穴位则是经络的枢纽。

上海中医学院[9]研究了309个经穴与动、静脉的关系,发现有286穴正当动脉干,或旁有动、静脉干,占91.62%。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

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徐象党楼新法蒋松鹤【摘要】[目的]探讨承泣穴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和方向。

[方法]通过解剖观测48例成人尸体眼眶。

[结果]承泣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下直肌。

[结论]承泣穴直刺进针达12.00mm时针尖应稍斜向后上方,同时深度不超过25.0mm。

【关键词】承泣穴;解剖学眼眶;针刺深度;针刺方向承泣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针刺承泣穴对于各种眼病均有良性调节作用,对青少年近视、面肌痉挛、面肌麻痹等有较好的疗效[1],但同时承泣穴属危险穴位,临近眼球,易引起针刺意外。

为了更好的使用该穴,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我们对这一危险穴位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取24个尸体头颅(其中男18个,女6个),计48例眼眶。

1.2 方法参照严氏经穴断面解剖图解[2]定位承泣穴,因穴位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浅层通过层次解剖显示结构;再取眶上缘、枕外隆突平面用切割机割成断面,取脑,用咬骨钳打开眶上壁显示深层结构,重点解剖眼眶内的血管和神经,观测进针层次和针体周围结构的形态特征,用分规、电子数显卡尺测量。

1.3 数据处理测量得到的数据用电脑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测量单位用毫米(mm)表示。

2 结果2.1 进针层次及针体周围结构的形态特征(1)皮肤:很薄,0.1mm左右,由眶下神经的分支支配,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分支穿出眶下孔,在提上唇肌的深面下行分支分布下眼睑等。

(2)皮下组织:由眶下神经的分支支配,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少量的脂肪构成,是人体最松软的组织之一。

血管较丰富,有来自(3)上颌动脉的眶下动脉的分支、面动脉分支及内眦动脉的分支等常吻合成动脉网共同营养。

眼轮匝肌:其下部由面神经的颧支支配。

(4)眶脂体:丰富,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充填于眼球、眼球外肌和眶骨膜之间。

(5)下斜肌、下直肌:下斜肌起源于眶壁的内下侧,然后经下直肌与眶下壁之间,向外伸展至眼球赤道部后方,附着于眼球的后外侧。

穴位结构研究的小结和设想

穴位结构研究的小结和设想

穴位结构研究的小结和设想
陈尔瑜;党瑞山;承焕生;刘芳
【期刊名称】《现代康复》
【年(卷),期】2000(4)10
【摘要】目的深入探讨穴位的物质基础。

方法用小腿标本,针刺留针后解剖,骨间膜PIXE扫描,血管灌注后巨微解剖;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高Ca+十对大鼠血管周神经的影响。

结果发现穴位“地”位于结缔组织结构处,该处有特定血管支分布,钙元素和微小血管聚集,高Ca++可促血管周神经释放CGRP和NPY。

由此提出5点深入探讨穴位区结构的设想。

结论血管、钙、血管周神经可能是穴位的物质基础。

【总页数】2页(P1528-1529)
【关键词】穴位;结缔组织结构;钙元素;微血管
【作者】陈尔瑜;党瑞山;承焕生;刘芳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相关文献】
1.穴位的物质结构理论设想 [J], 尤刚
2.浅谈蒙医疗术铜人穴位体表定位研究的设想 [J], 玉兰;阿古拉
3.穴位特异性研究小结和展望 [J], 王海;东贵荣
4.元宝山南方红豆杉构件种群结构研究——Ⅰ.大小结构 [J], 黄玉清;李先琨;苏宗明
5.22周太阳活动峰年观测研究小结与23周太阳活动峰年选题设想 [J], 吴洪敖;许富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解剖学的研究及进展
错误!作者:刘瑾 2005-7-26
摘要: 而穴位一般分布在一定经脉循行的通路上,是人体脏腑经之气通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施行的刺激点。

“穴”有空隙聚集之意,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经脉的“脉气所发”(《素问·气府论》)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即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体表,施行针刺的特定部位,是内脏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的感觉点......
1 引言
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经和络构成[1]使成一个完整的机体“经系,有路径的意思,是系统中的纵行主部分;“络”即,有网罗的意思。

纵横交错,网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部分。

而一般分布在一定的通路上,是人体经之气通于体表的部位,也是施行的。

“穴”有空隙聚集之意,祖国认为,穴位是经脉的“所发”(《素问·论》)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灵枢·》),即穴位是经血聚集体表,施刺的特定部位,是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的点和,也是诊疗疾病的点和点。

穴位与经络、脏腑、气血有密切关系,研究穴位的与阐明经络实质具有同等重要的。

2 用解剖观察穴位的体形态结构
通解剖方法观察穴位的形态结构,分辨其干、大及布情况,也称为穴位的大体结构。

姜氏[2]研究表明,穴位大多是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穴位的血管研究观察穴位的血管配布有规则性。

胡佩儒[3]对解剖研究认为“穴位”内皆有较多神经分布。

徐明海[4]也报道大多数穴位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

3 用等方法观察穴位的显微结构
随着观察技术的发展,穴位的显微结构逐渐被广大学者所揭示。

人们用各方法如学方法等观察穴位的结构,分辨其神经、及管分支等组织分布。

有学者认为穴位与关系密切。

解剖每个穴位都能观测到一定厚度的结缔组织。

沈雪勇[5]观察了颈以下37穴位与结缔组织的形态学关系,结果表明穴位与结缔密切,最相关的是,其次是,最后是。

提示结缔组织可能具有传输和的,在经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党瑞山[6]在和穴位的观察中也认为穴位与结缔组织有关。

Croley [7]认为穴位区真皮比非穴区多一倍,每个真皮乳头含有明显袢,袢有,穴位上高的电传导性可能与含有交感神经的较密集的真皮乳头有关。

Zerlauth等[8]通过对,等穴位组织学观察,发现在真皮—皮下组织边界,穴位和区之间存在明显组织学差异,穴区可见一条,一条及其伴行的,在盲点区未见到种“特异束状结构”。

证实了在穴位下有血管—神经束通过体表浅筋膜的孔道深向深部的“血管—神经束穿透体表筋膜”的,并且发现血管壁较窄的中膜内有较宽的下结缔组织。

席氏[9]等在穴位处的中发现缝隙连接数量明显多于对照,认为间丰富的缝隙连接将导致该处皮肤导电性增加。

王氏[10]等发现低阻区小神经束,神经和与对照组均有明显的差异,亦即低阻线肤中神经成分显著多于对照组区。

Kerdall [11]在动物和人体上观察到穴位上有较多的、小淋巴管、毛细血管、、神经束、神经丛和等结构。

有学者[12]在小鼠拟经络线皮肤内,发现神经—肥大连接,在经线上发现人和动物的肥大细胞相对集中。

王仲涛[13]在人皮肤内阳明经络线上发现了神经—肥大细胞连接,形成连接的神经终末与肥大细胞都呈P物质阳性。

有人发现穴位肥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相应的非穴区,穴位真皮组织中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呈弥散的成群分布,且在小血管、小神经束、神经末梢处较多,穴位是神经末梢、神经束、血管及肥大细胞相对集中的地方。

近年来研究表明穴位与免疫—神经—网络有一定联系,穴位存在和,初级和交感是联系穴位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及内脏的桥梁。

有学者认为—梭内肌是穴位的基本感受器,而大多数学者认同穴位的神经束和末梢感受器学说,认为穴位最普遍的感受器是神经末梢。

说明不同部位的穴位,其感受器类型不尽一致,而游离神经末梢存在于每一穴位中。

刘氏[14]认为穴位的物质基础是—管状结构。

文献报道[15]采用变焦手持式视频,发现足穴位有呈束状平行排列的纤维。

本村通郎[16]用扫描镜观察了针体附着组织,见到的是胶原纤维、、细胞以及神经末梢。

穴位纤维血管立体观察表明,穴位周围的血管袢分布及毛细血管数量同非穴区有显著差异。

穴位显微淋巴管的观察发现,多数淋巴管通过穴位,具有集束的特性,同经络的走行关系极为密切[17,18]。

在人穴部位与经脉循线上,神经和血管比其他部位分布丰富,该穴区含有P物质的神经纤维与的免疫作用关系极为密切,针刺该穴位可通过淋巴系统激活机体,进而与循经感传的产生有关。

严氏[19]等观察神门穴显微结构发现穴位处微血管,淋巴管分支和小神经分支与周围穴区无明显差异,未发现附近有大血管,大淋巴干。

提示在结构上神门穴位的微血管,淋巴管分支及神经支和大血管干及大淋巴干在中不起主要作用。

但神门穴有尺神经主干,非穴区未发现有大神经干,可以认为神门穴的针刺效果是通过大神经干起作用的。

余安胜[20]等观察足三里显微结构表明,足三里穴的血管袢分支及毛细血管球,神经分支及细小分支的数量同非穴区有显著的差异,穴位普遍存在着大神经分支,淋巴管数量同非穴位处也有显著差异。

认为穴位的针刺感受组织是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复合结构,即穴位的“立体构筑”。

范黎[2],认为不同经脉的不同穴位在胶状质有其固有的占位区,这种占位区的差异可能是穴位经络相对特异性的形态学基础。

研究证明穴位区的神经传导功能比非穴区强,针刺时可能在的相应节段产生不同的功能表现,在穴区与非穴区局部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构筑[22]。

余氏[23,24]等通过对足三里和交穴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足三里和三穴不是由一种组织构成,而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共同参与穴位传导作用。

严振国[25]等也用和断面方法观察了穴位的平面结构,提出穴位的“立体构筑”理论,认为穴位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共同形成传导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穴位与神经、血管、淋巴、肥大细胞、感受器的分布有密切关系,而目对穴位的结构尚未得出最后结论。

结合不断发展的解剖学方法有利于深入认识穴位形态结构,了解穴位机能原理,早日揭开经络之迷。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实用.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222.
2 姜俊.“神门—”相关的神经机能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1,10(3):25.
3 胡佩儒.主要穴位与周围神经的关系的局部解剖学研究.中国针灸,1987,7(3):25.
4 徐明海.穴位组织结构与针刺作用基础的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89,8(3):28.
5 沈雪勇,党瑞山,陈尔瑜,等.胃位与结缔组织结构和钙元富集关系.中国针灸,1998,18(10):595.
6 党瑞山,沈雪勇.位结缔的关系.上海针灸杂志,1997,16(4):28.
7 Groley TE.History of the acupuncture point.Amer J Acupun,1991,19(3):247.
8 Zerlauth B.针刺穴位的组织学.国外医学·分册,1993,15(5):36.
9 席时元,樊景禹.狗肢体穴位皮肤结构的定量形态学研究.解剖学报,1993,24(3):329.
10 王仲涛,吴淑兰,曹玉纯,等.对循经低阻线皮肤光镜与电镜观察.针刺研究,1990,15(1):85.
11 Kendall.针刺的基础(第一部分).国外医学·中医分册,1991,13(1):40.
12 陈良为.小鼠拟经络线皮肤内神经.肥大细胞联接的发现—光镜与电镜研究.神经解剖学杂志,1987,3(2):253.
13 王俊明.人皮经络线SP和VI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关系光镜与电镜研究.神经解剖学杂志,1986,2(1):79.
14 刘忠国.从一个特殊病例看经络实质.上海针灸杂志,1998,17(6):21.
15 费伦,承焕生.经络物质基础及功能特征的实验探索与研究展望.科学通报,1998,43(6):659.
16 木村通郎.从针刺附着组织超微结构探针刺性刺激的机理.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6):46.
17 林继海.人体皮肤经穴处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形态学的的观察.河南中医,1989,9(1):2.
18 山国鉴照.与淋巴管的机制探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2):16.
19 严振国,余安胜,赵应侠.神门穴位显微结构的研究.针灸杂志,1996,13(1):29.
20 余安胜,赵应侠,严振国.足三里穴的显微结构.中国针灸,1999,19(1):27.
21 范黎,徐明海,陈修贵.不同穴位的神经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 上海针灸杂志,1999,18(1):36.
22 赵敏生,余安胜,李西林.过氧化酶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研究.中国针灸,1999,19(90):551.
23 余安胜,赵应侠,严振国.足三里巨微结构形态观察.针刺研究,1998,23(1):76.
24 余安胜,赵应侠,严振国.巨微结构的形态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8,15(6):5.
25 严振国.穴位断面扫描图象解剖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10.
作者单位:300070天津医科大学
(收稿日期:2004-0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