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部编教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以及他创立楚辞、推广民间文学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欣赏到楚辞的独特魅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了解楚辞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楚辞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文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楚辞的特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总结楚辞的特点。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屈原的印象,以及他们对爱国情怀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节选自《屈原》一书的片段,通过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对屈原的生平介绍、作品分析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和他的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屈原》(节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讲解:详细讲解《屈原》(节选)的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主题、思想内涵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以屈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描绘屈原的品德、才华和遭遇,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联系屈原的生平遭遇,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坚持真理、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采用图表、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第17课《屈原》课件(共24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读·理清结构
·文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表达了哪两 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再读·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中,屈原呼唤了哪几种事物?痛斥 了哪些神鬼偶像?
呼唤:风、雷、电、光明 痛斥: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
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等土偶木梗。
再读·合作探究
·这些事物仅仅是代表了事物本身吗?这里运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事物加以分析。
象征
再读·合作探究
形象
象征寓意 整体寓意
风、雷、电 土偶木梗
变革现实 的伟大力量
官僚统治集团
借古讽今,展 现光明与黑暗, 正义与邪恶的 尖锐激烈斗争
再读·合作探究
再读·合作探究
·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可 以看出来?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 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三读·品味语言
这篇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让人如 痴如醉。请从文中挑选你最喜欢的 句子或段落,大声朗读并分析其独 特魅力。
三读·品味语言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拓展延伸
·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 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 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 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课堂小结
屈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 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底。对风 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 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 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 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他是正义和 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
PPT《屈原》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深入探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屈原(节选)》中屈原的独白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屈原的独白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 和高潮。
郭沫若说,在剧本的第二、三、四幕中描写了屈原遭受陷害 和侮辱的情节,从构思上来说,“都为的是结穴成这一景”。
屈原的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 魂”时屈原胸中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 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的主题 异常鲜明地凸显出来,充分表现了屈原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 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 统治集团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 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5、屈原对神鬼偶像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①针对性: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高坐 在神位上“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 斥他“也害羞吗?”“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 一对湘水之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只是哭出“打奴 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屈 原指责其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
3、郑詹尹和靳尚的个性特征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靳尚凶残、狠毒、高高在上 郑詹尹唯命是从、战战兢兢
相同点
阴险狡诈
4.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风雷电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
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形象
没有阴谋、没有污 秽、没有自私自利 的没有人的小岛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 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 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 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优秀课件
四、赏析特色
第十三页,共十九页。
赏析特色
简要赏析本剧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以《雷电颂》部分为例。 1.大胆的艺术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急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 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 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反复、排比等修辞方
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3.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第十四页,共十九页。
五、拓展阅读
第十五页,共十九页。
拓展阅读
屈原列传(节选) (西汉)司马迁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 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 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 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
第十一页,共十九页。
写作意图:结合郭沫若创作本剧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那就是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 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 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 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 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同学们,你知道以上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 句都出自谁之口吗?
第四页,共十九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课主要是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展示他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屈原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此外,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述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言文的解读和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崇高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屈原崇高精神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人物形象,分析屈原的崇高精神。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屈原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屈原》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屈原因为忧国忧民,被贬后仍心系国家,最终投江自尽的感人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受到他的忧国忧民之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屈原的生活背景离我们较远,学生对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活背景,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忧国忧民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屈原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屈原故事,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
7.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部编本)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部编本)《屈原》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文化经典课程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屈原》课文的详细解析:第一段:注重课文的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了屈原的身份背景和屈原与楚国的关系。
第二段:1. “楚都郢都南郭外”:楚国的都城郢都位于南郭之外。
此句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花香。
2. “荷花池塘”:课文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荷花的繁盛景象。
第三段:该段主要是描写楚国的浩瀚江水和屈原的迷失之感,运用了比喻手法。
屈原对楚国的现状感到痛心,并有强烈的使命感。
第四段:该段为屈原写下《离骚》的心路历程,描述了屈原在心灵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和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屈原壮志未酬的遗憾与失落。
第五段:1. “悲歌当哭下摧残”:引申为悲歌当哭下血泪,抒发屈原对祖国衰败的悲痛之情。
2. “千古中凛然挺”:形容屈原坚定、刚毅,以及他作品的千古流传。
第六段:该段主要是描写屈原的作品和他的激动之情。
通过对草木芬芳的描写,表达屈原内心复杂的情感。
第七段:该段主要是描述楚国臣子对屈原的误解和排斥,以及屈原因为此而离职后的遭遇。
同时也可以看到屈原忠诚爱国的坚定态度。
第八段:通过屈原心灵的喟叹,表达了屈原被排挤、被误解的悲壮心情,并引导读者思考。
第九段:该段描述了屈原的结局,表达屈原对于祖国的痛心离去,呼吁读者斩断“无理之索”,追求正义。
第十段:该段为课文的总结,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作者对屈原忠诚爱国精神的崇敬。
以上是《屈原(节选)》课文的详细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屈原的生平事迹。
本文以屈原的政治抱负、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对于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对于屈原所代表的伟大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感悟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精神风貌,提高情感体验。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资料收集,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随文讲解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识体系;2.通过梳理文意,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借助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4.鉴赏并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将具体的语言现象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评价标准】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图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梁启超,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
鲁迅曾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PPT教学课件
➢ 屈原作品
剧作启幕: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剧情高潮: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 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剧目收尾:
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 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 《屈原》创作历史背景及其写作意图: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 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 的性格特点。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 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 业。
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 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 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 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 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 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 历史上的屈原
屈原 ( 约前340—约前278 )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 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 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 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 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 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 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 《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 风》。《天问》一篇。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抛砖引玉】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3单元9屈原列传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总之,司马迁在文中写昏君、写佞臣、写隐士、写学士等人物,都是为了 从反面衬托屈原这个主要人物,突出其正直爱国的高大形象。
【素材挖掘】
观点一 观点二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 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 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 国魂、民族魂。 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 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 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 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入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 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关链接】 《史记》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 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大部分文 字生动精练,写人叙事形象鲜明,对后代的散文和传记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参考答案: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作者的愤慨、惋 惜之情都在这一段文字中表露无遗。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 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和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 真、太执着,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与世推移”“随其 流而扬其波”;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 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宁可葬身 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 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 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PPT教学课件学习
“你,你东君,你是个什么东君?”
“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根,你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 烧毁,烧毁你的一切!”
“什么个大司命,什么个少司命,你们的天大的本领就只有晓得播弄人!什么个 湘君,什么个湘夫人,你们的天大的本领也就只晓得痛哭几声!”
1.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成 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2. 提示人物上下场信息,帮助演员正确上场、下场。
3.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 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 的依据。
快速浏览剧本,说说本剧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 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人物对话对于推动剧情 发展的作用。(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文中独白的思想内涵, 把握独白对塑造人物形象、深化剧本主旨的重要作用。 (难点)
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1.以《屈原》剧本为例,了解戏剧剧本的主要特点。 2.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 3.根据人物对话,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幕(“受诬”),郑袖伙同楚怀玉侍臣靳尚,设计 诬陷屈原“调戏”郑袖,致使楚怀王大怒,将屈原免职,张 仪趁机阿谀郑袖,讨好楚怀王,促使楚与齐断交,与秦结好。 奸佞阴谋得逞,楚国陷入危亡之中。
第三幕(“招魂”)由于靳尚 等人的谎言欺骗,群众不明真相, 以为屈原真“疯了”,宋玉也攀附 权贵而去,只有侍女和弟子蝉娟对 屈原的品格笃信不移。屈原在群众 的招魂声中愤然出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赏析:
1、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明确: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 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 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2、作者在写这些景象时,运用了 什么手法?仔细分析一下。
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
风雷电
洞庭湖、东海、长江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次 (1-8):诗人呼唤与歌颂风 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 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 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品昧语言
《雷电颂》是屈原的 内心独白,请找出最感 兴趣的句子和段落,朗 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 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 心情感。
明确:对风雷电的呼唤 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 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 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
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 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 精神的人。
板书设计
第一:欲害屈原 第二:屈原独白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
情感:表达作者追求光明,毁灭黑暗。
咆 哮(páo xiào) 眩目(xuàn) 伫立(zhù )
木梗(gěng )
驰 骋( chí chěng )
虐待(nüè ) 雷霆(tíng) 忏悔(chàn)
徘 徊(pái huái) 郢(yǐng ) 稽首( qǐ )
整体感知
听录音,整体感知。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文体链接:戏剧知识简介2
1.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 现 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 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 , 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 剧 和抒情效果。《屈原》的独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 散文诗。 2.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内心独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 当时的自然环境, 以及动作、外表形象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演员的表演提 供造型,也为
•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 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 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课堂小结
• 在现代话剧中,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 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他 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 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 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雷电颂》的独 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段抒情独白, 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 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
当时秦国势力大,秦攻击楚国。屈原主张联齐抗秦, 遭到拒绝,几次被囚 。
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秦国 占领了楚国大部分土地,楚国要灭亡了。
满腹的忧愁愤恨,他写成了诗篇《离骚》。他越来越 老了,但是复兴楚国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熄灭过。
楚国要亡了!他来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 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 翻腾起来。
读者理解下文他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细读感悟
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 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 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 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 形象。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 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 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 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地点在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阴森 可怖,给人以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 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重点字词
睥睨( pì nì ) 波澜(lán ) 发泄(xiè )
鞺鞺鞳鞳( tāng tà ) 污秽( huì)
迸射( bèng ) 罪孽( niè) 脚镣(liào)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 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 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 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 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 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剧分为五幕 • “橘颂” “受诬” “招魂” “被囚” “雷电颂”
第5幕的剧情: •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
欲密谋毒死屈原。 •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亲近作品
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来临时。靳尚前 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 纵火焚尸的密令。
屈原
郭沫若
屈原的故事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 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 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 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楚王撤销了屈原的 官职,流放之。
(1)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 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 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 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
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 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2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 上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 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 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一、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
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 是怎样的?
自江是这 己边干里 身的净的 上石的土 ,头。地 奋,他没 力用解被 向带下秦 江子衣兵 心紧服践 一紧,踏 跳缚包过 。在着,
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 下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农历五月 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 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 “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 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 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 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 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 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 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 小说并列。
屈原(约前340-前278),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我 国最早的大诗人。因看透了秦国 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 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 放逐,但心仍系楚国。楚国被攻 后,自投汩罗江而死。作品《楚 辞》(西汉刘向辑)其中包括 《离骚》(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 诗)、《九歌》、《九章》 (《东皇太一》、《云中君》 等)、《天问》。
屈原(节选)
作者简介
郭沫若 (1892— 1978)原名开贞,作家、 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 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诗集《女 神》,历史剧 :《屈原》 《棠棣之花》《虎符》 《高渐离》《南冠草》。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
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 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 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 明的变革力量;
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
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形象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 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 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 的小岛
作用:
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 而企求寄抽象”为“具体” 形象可
《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
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 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 的。
写作背景
《屈原》1942年写于重庆。这时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国民党反动统 治最为黑暗的时期,半壁河山沦于敌手,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 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 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 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 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是借 了屈原的时代象征当时的时代。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 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 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雷电颂》的舞台说明
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 形象外貌作了必要的交代, 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 的呼喊作了铺垫。
①拟人兼呼告 —爱憎表达最直接有力
②排比和反复 —句式整齐,感情表达更强烈
③多用短句 —语气急促,情感激烈
文章结构
靳尚、郑詹尹
密谋,欲毒死
屈 原
屈原 歌颂光
呼唤风、雷、与光明同
电
行,与黑
明 雷电
呼唤光 明
暗决裂
颂
痛斥神鬼偶
痛斥黑 暗
抨像击当
权者
课堂小结
• 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 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 为全剧情节线索,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 学典型和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为祖国 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