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7311030722192e4536f68c.png)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49cfb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9.png)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7《屈原》(节选)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节选自《屈原》一书的片段,通过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对屈原的生平介绍、作品分析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屈原这位历史人物和他的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屈原》(节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屈原》(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理解屈原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背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讲解:详细讲解《屈原》(节选)的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主题、思想内涵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a7333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1.png)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理解屈原独白的内涵。
2.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3.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1.了解戏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理解屈原独白的内涵。
2.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投汨罗江而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一)走近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二)了解全剧阅读课本P103内容,了解《屈原》全剧故事梗概:【学法指导】概括每段内容方法提示:1.找关键词2.连词成句【明确】第一幕:张仪郑袖勾结,酝酿阴谋卖楚。
第二幕:郑袖诬屈原使之免职,张仪促楚齐断交,楚秦结好。
楚危。
第三幕:屈原被误解,愤然出走。
第四幕:屈原遭侮辱和监禁。
第五幕:屈原被囚在庙,颂风雷电,出逃。
【设计意图】借助课后知识了解《屈原》全剧的大致剧情。
(三)概括本幕本文选自全剧的第五幕。
默读全文,概括本幕剧的主要内容。
要求:把下列概括本幕剧主要内容的半成品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课文P102页“思考探究一”提到:“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基于此,本课设计由“对白”和“独白”组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1d78e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5.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屈原》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欣赏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根据文本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难点:
1. 学生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2. 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屈原》的课本,以及相关的辅导材料。
2. 学生准备本课所需要的文具,如笔、本子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屈原》的内容。
2. 引出新课,让学生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对屈原的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步:让学生自主阅读(20分钟)
1. 教师介绍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自主理解屈原的传奇故事,并能够运用知识思考屈原的精神。
第三步:学生讨论总结(15分钟)。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bac386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2.png)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以屈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描绘屈原的品德、才华和遭遇,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联系屈原的生平遭遇,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坚持真理、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采用图表、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屈原(节选)》第1课时 示范教学PPT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屈原(节选)》第1课时 示范教学PPT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b83ff16d0b4c2e3f5727637e.png)
郭沫若
作品简介
全剧分为五场: “橘颂”“受诬”“招魂”“被 囚”“雷电颂”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 高潮。
屈原简介
代表作品
主要贡献
屈原
生卒: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政治家
词语解释
【鼎盛】 正当兴盛或强壮。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 筑物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搭济】 帮人脱离困难。
词语解释
【狗仗人势】指依仗他人的势力欺负人(骂人的话)。 【怯懦】 胆小怕事。 【拾掇】整理;归拢。 【不动声色】 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 容态度镇静。 【凄惨】 凄凉悲惨。
关系:二人的对话更能展示屈原对光 明的渴望和对黑暗的诅咒。
整体感知
3.文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 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 这包含着一切的罪恶的黑暗烧毁了 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他对黑暗的 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按语言表现形式分 话剧、歌剧、舞剧、 哑剧、戏剧
文体简介
3.剧本的组成:
(1)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 对话、独白、旁白。
(2)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包括剧 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 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创作背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dabfd4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1.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屈原》(节选)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体裁是戏剧,剧本形式是多幕剧,主要情节是南后把屈原关在庙中,并派靳尚秘密下令,让郑詹尹毒死他。
屈原带着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主要形式是用对话和屈原的内心独白为主,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情感,增强语句气势,表现了屈原痛恨黑暗、追求光明、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者想借屈原受陷后的抒情独白,表达对黑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作者作品及屈原的事迹。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戏剧知识。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剧本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并体会人物形象。
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片段的诵读,初步感受戏剧语言特点,在诵读中对人物形象有大致的感知。
三、说教法
(一)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二)构图法。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ef5ec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4.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作品及其意义,认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为国的精神。
2.能够理解屈原的《离骚》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3.能够通过阅读屈原的诗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自主创作美好的诗文,增强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诗文及其意义;《离骚》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离骚》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感受其美感并理解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学,提高学生的先修知识;2.知识讲授和阅读分析;3.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4.创意写作和演讲展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打开课件,展示一张与屈原有关的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你认识这个人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有哪些?2. 阅读屈原的生平(时间:15分钟)请学生打开教材,了解屈原的生平。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屈原悲痛“投江”,可请学生分析屈原的情感、行动和“投江”的意义。
3. 了解屈原的诗文及其意义(时间:30分钟)在课件上展示屈原的《离骚》的选段,并对其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4. 探究屈原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时间:30分钟)分组讨论并展示每一组同学对一段屈原诗文的分析,重点放在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时间:20分钟)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独特的诗歌,鼓励学生感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展示一首自己的诗歌,注重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 总结和评价(时间: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过程,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感受,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
同时,对学生的诗歌进行评价,通过表扬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1bf41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8.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育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三、文本链接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aa6e2683d049649a66585b.png)
《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品味】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主人公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之情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品味】这是抒情主人公对风的呼唤,也是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风“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作一点贡献。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品味】抒情主人公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这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五单元《17屈原》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五单元《17屈原》教学设计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590184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4.png)
17.《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品味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学习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作品雄浑的气势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假如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名君,不忍看自身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假如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爱国者的心声。
二、介绍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根据课后的资料了解《屈原》的基本剧情。
四、了解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
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剧作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个剧作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五、分析课文,感知人物。
1.文中出现哪些主要人物?谁先出场?他们对话的内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人?对话内容: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的意旨密谋害死屈原。
靳尚:高高在上,阴险、恶毒。
郑詹尹:阴险、狡诈,对靳尚毕㳟毕敬,指名分角色表演靳尚和郑詹伊对话的内容(节选)并点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bfae2e960590c69fc37620.png)
《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品味】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主人公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之情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品味】这是抒情主人公对风的呼唤,也是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风“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作一点贡献。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品味】抒情主人公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这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https://img.taocdn.com/s3/m/716aaaaf0066f5335b812137.png)
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
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
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案(定)
课题
《屈原(节选)》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
2、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文中的修辞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17课《屈原(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e0ec1c9049649b6648d747ac.png)
哈姆雷特(节选)(莎士比亚)阅读字数:约1 100字建议用时:15分钟分值:15分考查题型:第5题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的一生作品甚多,共有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2首长诗。
主要剧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李尔王》等。
剧情简介:丹麦国王的弟弟克洛迪斯杀害了国王,窃取了王位,并霸占了嫂嫂乔特鲁德。
王子哈姆雷特赶回家中奔丧,受父亲的亡灵指引,了解了事实真相,决心为父报仇。
哈姆雷特假装发疯,掩盖自己的行动计划,并杀死了偷听他和王后谈话的大臣波罗努斯。
深爱着哈姆雷特的波罗努斯的女儿——奥菲莉亚,在精神恍惚中不幸溺水身亡,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国王密谋欲用毒酒和毒剑杀死哈姆雷特,但自己也为毒剑所伤,临死之前说出这一切都是克洛迪斯所为。
哈姆雷特挣扎着扑过去杀死了克洛迪斯。
国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
王后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
来,哈姆雷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
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胜利,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好,妈妈!国王乔特鲁德,不要喝。
王后我要喝的,陛下。
请您原谅我。
国王(旁白)这一杯酒里有毒。
太迟了!哈姆雷特母亲,我现在还不敢喝酒,等一等再喝吧。
王后来,让我擦干你的脸。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雷欧提斯()①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
哈姆雷特来,该第三个回合了,雷欧提斯。
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雷欧提斯你这样说吗?来。
②(二人比剑。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雷欧提斯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雷特。
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为对方夺去,哈姆雷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
)国王分开他们!他们动起火来了。
哈姆雷特来,再试一下。
(王后倒地。
)奥斯里克哎哟,瞧王后怎么啦!霍拉旭他们两人都在流血。
这是怎么回事殿下?奥斯里克您怎么啦,雷欧提斯?雷欧提斯唉,奥斯里克,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
7屈原(节选)(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7屈原(节选)(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05e4a3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1.png)
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 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研读课文
1.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 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 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 发展。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
郭沫若
学习目标
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 果。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 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 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 ,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 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 “激”屈原喝下毒酒。
研读课文
4.屈原对神鬼偶像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
①针对性: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在神位 上”“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 羞吗 ?”“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之神是会 “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 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只有晓得播弄人”。
纪念屈原——端午节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 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 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抗 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 《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 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 《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 奴隶制时代》等书。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4f4f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8.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17 屈原(节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17 屈原(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800b5b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5.png)
(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
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 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 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 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 命文学。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积极 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著有《屈原》《虎符》《棠 棣之花》《甲申三百年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 续从事文艺创作。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精读细研
3.找出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到的人物,他们象征了什么?
东皇太一
土偶木梗 东君、大司命、 少司命 湘君、湘夫人
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欺骗民众的反动势力的帮凶。
那些悲观论者。
精读细研
4.主人公屈原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感情?
精读细研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 令来,你收到了吗? ②罪人怎样处置了? 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④(惊异)什么?
咄咄逼人、 急于害死屈原
精读细研
2.郑詹尹为什么对毒死屈原有些迟疑? 郑詹尹是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廷
中奸臣的帮凶,毫无正义感。他对毒死屈原有疑问,不是同情 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东皇太一庙。但当靳 尚说到不按南后的意旨办事的话,南后可以大义灭亲,处死他 时,他便下定了毒死屈原的决心。
知识备查
戏剧基本常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e1aa3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6.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7屈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7屈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和《九歌》,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离骚》的部分内容,对屈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转向理性,对于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爱国精神需要更深入的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学习并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2.掌握《离骚》和《九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的断句和朗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等。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的《离骚》部分内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离骚》和《九歌》的原文,要求学生朗读并注意停顿和语气。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离骚》或《九歌》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教师对每组的翻译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b229a8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1.png)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初中九年级上册《屈原》语文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屈原》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8b1e5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9.png)
初中九年级上册《屈原》语文教案教材分析:我们读《屈原》(节选)这个剧本,要从屈原的人物形象入手,理解本文反映的深刻现实意义。
而理解人物的关键是要抓住屈原内心独白的局部,特殊是文中最终一段的句子“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
煽动吧,风!咆哮吧,雷!闪烁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消灭,消灭,消灭呀!”表现了屈原渴求光明和自由,炸毁整个儿黑暗世界的剧烈愿望。
这几句誓辞可以说是本篇中的最强音,屈原昂扬的斗志、牺牲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
在这几句话中,“我的意志”是什么?“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消灭?可以带着学生梳理一下本文的情节和戏剧冲突:1.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2.屈原的内心独白,对风、雷、电的召唤与歌颂。
3.怒斥土偶木梗,表现了他无比昂扬的战斗激情。
屈原和靳尚、郑詹尹的戏剧冲突,屈原和南后的冲突,郑詹尹内心的冲突冲突,屈原与环境的冲突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物的关键。
此外,本文的理解离不开背景,所以要给学生进展必要的背景介绍。
本文涉及到三个背景:一是《屈原》其他几幕的内容,二是历史上张仪合纵连横的史实,三是《屈原》写作时间抗战时期的介绍。
但是要留意,郭沫若曾经说过:“历史讨论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还说:“史学家是开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进展历史的精神”。
所以并不能把本文当作历史事实来对待。
周恩来同志当年就指出,屈原没有也不行能写出这样的诗篇,这是郭沫若借屈原之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愤懑,也是代表蒋管区的人民对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
所以要让学生区分史实和史剧。
本文是一篇剧本,还要让学生留意分析舞台说明。
剧本的舞台说明一般包括三种状况:有的作为人物出场进场的交代,有的供应舞台的布置,有的是对人物说话时神态动作的刻画以供阅读或演出时参考,可以让学生对本文的舞台说明进展归类去理解。
学情分析:1.根底层面:课文不太长,但是存在一些对学生来说比拟生疏的语汇和句式,教师要对一些难解词语进展必要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册第五单元舞台人生
17屈原(节选)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
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