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截面空心薄壁墩翻模施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截面空心薄壁墩翻模施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当铁路桥梁通过深沟宽谷、河流等地区时相应的超过20米的高桥墩工程也大量出现。
本文笔者主要以空心变截面薄壁墩翻模施工技术为课题,探讨翻模技术在大桥高墩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墩,桥墩,翻模施工
高桥墩工程具有墩柱高,圬工数量多而工作面积小,作业条件差等特点,需要采取有别于其它结构的独特的施工工艺。
高桥墩的施工方法,从大的角度上可分为两大类,即:阶段施工法和连续施工法。
高墩施工一般采用翻摸施工,考虑到成本、工期要求及现场条件,东冲特大桥墩身均采用大模板支架翻模法施工。
1 工程概况
2 确定施工方案
根据东冲特大桥主桥墩身结构特点及以往施工经验,拟采用翻模分节段依次进行施工,因墩高在21.0~26.0m间,总体施工为先施工底实心部分2.5m,下部5m范围为墩高调节段,均采用0.5m高的模板进行调节,上部18.0m标准段高为翻模施工,每个标准节段为2.0m,最后施工墩顶实心段3m,圆端形侧模尺寸与高度一一相对应,要在模板上标明高度避免出错。
3 主要施工工艺
3.1 模板调试
安装模板前,首先在地面进行试拼装,检查模板的尺寸、平整度及接缝紧密程度,模板试拼完后进行实验墩浇注,根据实验墩的浇注过程控制实验墩外观质量总结经验,对实验墩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为墩身施工奠定基础。
3.2 测量放样
承台施工完成后,测量放样确定墩身内外结构控制线。
采用全站仪精确测量放样,放出桥墩的纵横中心线和中心点。
模板安装完成后,及时观测、检查模板安装位置、几何尺寸、轴线偏位、垂直度等,直至调整到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3.3 钢筋制作及安装
3.4 翻模施工
安装模板时,采用吊车吊装,先清除模板范围内的灰尘、浮渣等杂物,再根据放样的墩身边线和“十”字控制丝确定模板位置,法兰盘连接。
模板最底部的一节段用方木与预埋于承台的28的地锚钢筋固定,同时为了拆模需要,在承台上模板位置处摸浇一层厚1cm的水泥砂浆,以保证拆模时既不困难又不损害承台混凝土。
为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漏浆现象,在模板间的连接处夹1层厚度为3mm的橡皮垫,模板安装后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底角用砂浆堵塞。
对拉螺栓抽出后,由水泥砂浆注入灌注孔洞,经打磨保证表面平整。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5mpa后拆除模板,先拆除模板连接螺栓,然后逐块拆除上翻。
墩身第3节施工时安装施工平台,在进行钢筋安装时同时安装托架预埋件。
桥墩模板顶部四周对称采用手拉葫芦拉紧揽风绳固定在四周地锚上,确保中线垂直度和模板的稳定性。
施工托架采用10
槽钢加工成型,墩身宽面安装3个托架,窄面安装1个托架,平台托架通过固定端的卡头与焊接在预埋件上的卡套连接固定。
模板四周共设置四根缆风绳,四角对拉八字缆风绳,缆风绳规格为17.5mm 钢丝绳,与地面夹角根据场地由45°~60°不等,但要求其受力均匀,不得单边受力过大,模板每升高10m,增设一道缆风绳。
托架安装固定后,铺设径向分布的10槽钢,然后铺设1层工作面板,作为施工平台,托架外围安装高1.2m的防护栏,以保证施工安全。
在进行下一节墩身施工时,利用塔吊分步提升安装托架和工作平台。
横桥向的支架建立在承台基础上,在支架搭设前,对地基进行平整碾压或夯实,保证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防止支架下沉。
注意墩身翻模施工时每片翻模平台荷载不超过20kn,钢筋吊装时应放置于已成形混凝土上。
3.5 混凝土浇筑
墩身根据墩身高度分节浇筑,除墩身底部调节段和墩顶3.0m实心段外,每次浇筑高度定为2.0m。
采用泵送混凝土。
混凝土振捣工用插入式振动器分层捣固密实,分层、连续浇筑完毕。
在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分层厚度,每层不大于0.30m,按照水平分层的浇筑方法控制浇筑过程。
墩身混凝土掺入早强剂以加快节段施工进
度。
4 结语
翻动式模板施工技术是在进入9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高桥墩施工法。
通过对高墩施工的经验总结,证明了应用翻模施工技术浇筑高桥墩,工艺简单,大大减小了高墩柱的施工难度。
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同时,兼顾了施工进度和合理地使用机械,减少了工程投入。
参考文献:
[1]王光明.高桥墩桥梁提升托架翻模施工[j].科技资讯,2009,(13).
[2]邹玉灵.翻模法施工高墩桥梁薄壁墩的竖直度控制[j].山西建筑,2010,(05).
[3]阮建均.高坂大桥高墩翻模施工技术应用[j].上海理工学院学报,2009,(02).
[4]徐震宇.高墩翻模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风,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