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健康,制定和遵守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首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生物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业的生物安全管理人员等。

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确保在发生生物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其次,实验室内的病原微生物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管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于高致病性和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应当严格控制实验室内的存储和使用,确保其不会对实验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实验人员在进行与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实验时,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清洁。

另外,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进出管理、实验室内部空气质量和卫生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最后,实验室应当加强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实验人员应当定期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了解最新的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和技术,做到知识更新及时、操作规范准确。

总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保障实验室内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切实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

只有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为病原微生物研究和实验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控中。

然而,由于病原微生物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潜在的危险性,它们的实验研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因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分类为了统一管理和规范实验室的活动,国际上通常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划分为四个生物安全等级,分别为P1、P2、P3和P4级。

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严格控制实验室内的操作和生物材料的流动,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P1级实验室主要进行较低传染性或无致病性微生物的研究和培养,如大肠杆菌等。

P2级实验室适用于致病微生物的研究,如炭疽菌、结核杆菌等。

P3级实验室用于研究高度传染性和具有潜在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如埃博拉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等。

而P4级实验室则用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如埃博拉病毒接种株等。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要求为了确保实验室内的实验操作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实验室必须具备适当的通风和空气处理设施,以保证实验室内的空气质量。

其次,实验室应设立生物安全柜,确保病原微生物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泄漏。

此外,实验室还应配备避光门、紫外线杀菌灯等设备,以保证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首先,研究人员应穿着合适的实验服,并戴上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体液或皮肤传播。

其次,在操作前必须对实验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并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实验器材。

同时,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传播和处置应按照相应的安全规范进行,以避免交叉感染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员培训和管理为了保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培训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1、一切病原微生物实验工作均应按照本规定规范进行。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配备有专门的
管理人员,负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和组织实验工作。

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实验室设备、仪器和试剂,并保持其正常运行及安全使用。

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应分别设有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确保病原微生物实验工作在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以控制病原微生物污染及感染的风险。

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所有人员应接受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
培训,并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确保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
理制度,包括相关人员的责任分工、实验操作规程、急救预案、事故处置预案等,确保病原微生物实验工作安全可靠。

7、对于潜在致病病原微生物,应采取特殊防护措施,如戴高
效过滤口罩、穿防护衣等,以避免病原微生物的空气传播和通过集成电路的传播等,确保实验和操作的安全性。

8、实验室强制所有工作人员遵循规定的生物安全操作标准和
程序。

所有生物安全事故都应该及时处理和上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一、总则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为保障实验室人员及周围环境安全,制定本管理条例。

二、实验室管理
1.实验室设立时应符合相关规定,包括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设备。

2.实验室内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个人防护装备,并设置明显的危险标识。

3.实验室负责人需具备相关资质证书,负责实验室管理和安全培训。

三、生物安全措施
1.严格控制实验室出入口,禁止未授权人员进入。

2.生物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3.实验室内禁止食品饮水,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四、废物处置
1.废弃的生物制品应按规定处理,禁止随意丢弃。

2.废弃物需分类储存,定期由专业单位进行安全处理。

五、事故应急处理
1.实验室发生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报告主管部门。

2.针对事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实验室人员生命安全。

六、违规处罚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停止实验
室使用等。

七、附则
本管理条例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望遵守并落实到实验室管理实践中,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员和环境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应遵循科学原则、预防为主、防护为主、安全第一、监测防制、整体管理的方针。

第三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应坚持“谁播种菌,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单位负责、部门监管、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

第四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应坚持“防控相结合、长期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安全防护措施到位。

第五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应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第二章实验室建设和设施要求第六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选址在安全距离内,与居民区、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七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完善的防护设施和设备,包括通风系统、防护服、生物安全柜、处置设施等。

第八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有专门的实验室主任和安全员,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九条实验室内应设立指定区域及指定通道,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生物材料的进出。

第十条实验室设施设备应定期检查、维修,确保各项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安全可靠。

第三章实验操作和废弃物管理第十一条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确保操作规范、流程明确、操作人员得到充分的培训和教育。

第十二条实验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服和口罩,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或意外。

第十三条实验操作中应加强管控,避免细菌外泄或污染,保障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安全。

第十四条实验废弃物应按规定进行分类、包装、标识、暂存,待专业单位进行处理,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十五条废弃物处理程序应遵守相关法规要求,严格执行不得外泄、不得私自弃置的原则。

第四章应急预案和演练第十六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程序、责任分工、人员逃生和处置措施。

第十七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定期组织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能力。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目的与依据为了确保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病原微生物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审查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人员。

三、基本要求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保证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

2. 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合理设置实验室的级别。

3. 实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学历和技术能力,并接受规范的培训。

4. 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前必须编制详细的实验方案,并在实施前进行风险评估和审查。

5. 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措施。

6.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7. 发生生物安全事故或异常情况时,必须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进行应急处理。

四、实验室分类和级别根据实验室的风险等级与特点,将实验室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一级实验室:主要进行无病原微生物、无风险微生物的基础实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没有危害。

2. 二级实验室:主要进行对人类和动物有病原性的微生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对个人和环境有一定危害,但在实验操作下,不易传播给周围人群。

3. 三级实验室:主要进行高致病性且能在实验条件下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诊断、鉴定和研究,对个人和环境有高度危害,并可能向周围人群传播。

4. 四级实验室:主要进行高度致死性且能在实验条件下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对个人和环境的危害极高,并有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威胁。

五、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措施根据实验室级别的不同,应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

1. 一级实验室:具备基本防护设施,要求实验人员佩戴一次性手套、实验服等基本防护装备。

2. 二级实验室:在一级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进口风机和无菌操作台等设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国务院令第666号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国务院令第666号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正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

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第六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一、前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是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病原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

本报告旨在对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进行全面自查,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内容1.组织管理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完整,明确了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生物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和考核工作得到了落实,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

2.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安全设施,如生物安全柜、实验室通风系统、废物处理设施等。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得到了有效维护和保养,确保了设施的正常运行。

3.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制定了完善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操作规程、个人防护措施等。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降低了生物安全风险。

4.实验室菌(毒)种管理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对菌(毒)种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了菌(毒)种档案,明确了菌(毒)种的保存、使用、销毁等环节的要求。

实验室菌(毒)种管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了相应的业务能力。

5.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了合格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口罩、手套等。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按照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了实验室生物安全。

6.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我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制定了生物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应急组织架构、应急处理流程等。

实验室工作人员熟悉应急预案,能够在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影响。

病原微生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实验室及其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1. 实验室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3.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制度,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活动安全。

四、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管理1.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1)一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2)二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3)三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中度疾病的微生物。

(4)四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轻微疾病的微生物。

2. 实验室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分类,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1.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掌握实验室操作规程。

2. 实验室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3.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污染。

4. 实验室内禁止吸烟、饮食,禁止携带宠物进入。

5. 实验室废弃物应按照规定分类收集、消毒、处理。

六、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与检查1. 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组织自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七、奖励与处罚1. 对在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实验室人员和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运作,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室,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卫生单位、研究机构、疾控中心等。

第三条实验室应当建立规范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设备,确保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不会泄漏或扩散。

第四条实验室应当配备专业的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员工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五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危险废物处理制度,确保废物的安全处置,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第六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定期检测和评估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七条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生物安全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处置水平。

第二章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划分第八条实验室应当根据实验室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的危险性和传播途径划分生物安全级别,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

第九条实验室内的病原微生物按照其危险性分为四个生物安全级别,分别为一级生物安全级别、二级生物安全级别、三级生物安全级别和四级生物安全级别。

第十条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对应的实验操作要求、防护措施、人员培训和设施设备要求应当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并执行。

第三章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第十一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生物安全管理规定、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内容。

第十二条实验室应当配备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设施和设备,包括通风系统、生物安全柜、实验台、防护服等。

第十三条实验室应当配备专门的生物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和监督,确保实验室内的病原微生物不会泄漏或扩散。

第十四条实验室应当建立病原微生物的安全操作规范,包括操作流程、操作要求、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严格执行。

第十五条实验室应当定期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和实验的场所,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动物等生物体的感染或疾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潜在危险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必须采取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以保障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实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室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必须配备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

实验室管理必须符合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指南和相关法律法规。

实验室管理人员还需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编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并通过定期培训和演练来强化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二、实验人员管理实验室内的实验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核后,方可参与实验。

实验人员应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和操作指南,做到“三防”,即防护、隔离、消毒。

实验人员还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以免感染病原微生物。

三、实验室设施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与装备是防范病原微生物扩散的重要措施。

实验室必须配备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生物安全柜、消毒装置、自动化系统等。

实验室设施和仪器仪表启用前应进行检查和验证,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

四、实验室废弃物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包括生物废弃物、实验废弃物和污染物等,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危险性。

实验室必须制定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对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密闭和处理,并定期检查废弃物处理过程的执行情况,确保废弃物得到有效的处理和消毒。

总之,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确保实验室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传播。

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应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技术,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安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和人员安全,提高实验室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的监管和管理,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经营、管理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建设、设备和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设备和管理应当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第四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安全性能和管理水平,做好实验室环境和设备管理,严控病原微生物活动,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第二章实验室用房和设施第五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用房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应当有完善的层次结构,包括实验室区、准备区、清洗消毒区、传递区、入口区、缓冲区、舒适区、实验室外严格控制区等区域,并且应当严格按照各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

第六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在用房的建设、装修和装饰中,选择无毒、无害、耐腐蚀的原材料,并严格按照科学、环保、安全的原则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在设施方面进行严格管理。

实验室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和门窗应当采用防水、防潮、耐腐蚀、易清洁等材料。

实验室应当装置防火、防爆等必要设备,并与消防设备完善配合,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性。

第八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设有特殊气体、废弃物处理等专门设施,厨房设施应当和实验室区域严格分离,以确保实验室的气味、嗅觉和氛围等能够保证不影响实验室内的环境和气象状况。

第三章实验室管理和使用第九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明确实验室各项操作流程,确保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和规范进行。

第十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建立作业规章制度,对实验室进出人员、物品、设备、工具和样品等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管,确保实验室内的安全。

第十一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对实验室环境、设备、耗材等进行定期检查改进,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人员培训与资质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基础知识、实验室 操作技能、个人防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 识和技能。
培训形式
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包括集中授课、在线学 习、实践操作等,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
资质认证
建立资质认证制度,要求操作人员通过相关 考试和考核,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方可从 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 作情况汇报
contents
目录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概述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与
控制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
理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成
效与展望
0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 全管理概述
风险控制措施
制定操作规程 针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制 定详细的实验操作规程,规范实 验人员的操作行为,降低操作风 险。
废弃物处理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 分类、标识、消毒等处理,防止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加强人员培训
定期开展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实 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确保他们能够正确、规范地开展 实验工作。
实验室设施与设备
设施要求
实验室应具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设施,包括实验场地、 通风系统、消防设施等,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舒适。
设备配置
根据实验需求配置相应的仪器和设备,包括显微镜、培养箱、离心 机等,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维护与保养
建立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确 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管理流程与规范
1 2 3
实验活动管理
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进行全面管理,包括实验 设计、样品采集、运输、处理、废弃物处置等环 节的安全控制。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3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3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一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概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在实验室内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管理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旨在保障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确保病原微生物不会对周围环境和公共安全产生威胁。

为了落实国家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和规范有序地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制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为对象,依据生物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为核心,制定了管理心理和行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设备、实验室资质、实验室使用、实验室内病原微生物管理、应急处置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标准。

要求实验室要按照管理制度和标准来进行建设和管理,规范实验室操作流程和管理程序,实行分类管理、个体化管理和全员安全责任制。

同时,实验室要开展定期的技术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科学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最终确保实验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实验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生物安全。

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一、实验室建设1. 实验室应具有符合安全要求的建筑和装修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安全评估和认证。

2. 实验室应有完备的消毒设施和消毒程序。

3. 实验室应配置实验室抽风系统和相关的技术设施,保证良好的通风和空气质量。

4. 实验室应配置实验室响应方案,配备应急设备和物资。

二、实验室设备1. 实验室必须配备符合标准和要求的设备和工具,包括生物安全柜、消毒设备、洗手池、称量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2.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检测和维护,记录检测和维护日志。

三、实验室使用1. 实验室应实行进入许可制度,严格控制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和物品,保证实验室殊入口符合要求,装有合格的防护设施。

2. 实验室应配置独立的实验室区域,避免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混合和交叉感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

第三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综合防范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第五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六条实验室应当成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七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组织生物安全培训和演练,定期进行生物安全检查和评估。

第八条实验室应当明确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九条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任职。

第三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第十条实验室应当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类,并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

第十一条实验室应当制定实验活动操作规程,明确实验操作步骤、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第十二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实验动物管理制度,对实验动物进行隔离、饲养、繁殖和处置,防止实验动物传播病原微生物。

第十三条实验室应当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和处理,防止废弃物污染环境和传播病原微生物。

第十四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实验室感染控制制度,定期进行实验室感染监测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实验室感染。

第十五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应急响应制度,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第四章人员管理第十六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实验活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为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以及公共健康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管理办法,包括实验室设计、设备使用、工作程序、应急措施等方面。

1. 实验室设计与建设:- 实验室选址应远离人流密集区域,有良好的通风和自然采光条件。

- 实验室内部应按照生物安全级别分为不同的区域,禁止在非规定区域进行对应级别以上的实验操作。

- 实验室应具备防护性能良好的门窗、实验台、洗手池等设施,以确保病原微生物不会泄漏到外部环境。

- 实验室应设有紧急淋浴装置、防护衣物等急救设备,以应对意外事故。

2. 设备使用与维护:- 实验室内的所有设备和器材都应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无污染。

- 使用过的器材和工具应及时清洗、消毒和灭菌,防止交叉污染。

- 在操作期间,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等。

3. 工作程序:-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操作规程,不得私自更改实验方案或程序。

- 在操作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所需试剂、装备等。

- 操作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实验台面和地面,清洁使用过的器材。

4. 应急措施:- 一旦发生实验室事故,工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包括通知相关人员、使用急救设备等。

- 实验室应配备有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计划,以确保在危险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5. 培训和监督:-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让所有工作人员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实验设备、遵守操作规程等。

- 实验室管理员应定期检查实验室设施和工作流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改进。

总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全面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承诺书

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承诺书

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承诺书亲爱的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医疗机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承诺书这档子事儿。

您说这重要不?那可太重要啦!咱先想想,病原微生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恶魔,要是没管好,到处乱跑,那麻烦可就大了!所以这承诺书,就像是给这些小恶魔套上的紧箍咒,得把它们牢牢地控制住。

在这承诺书里,得明确实验室的责任呐!就好比您家里有个宝贝箱子,您得保证这箱子不被别人乱翻,里面的东西也不能随便跑出来,对吧?实验室就得这么管,得保证病原微生物乖乖待在该待的地方,不能跑出来惹祸。

还有啊,人员管理也得好好写进去。

那些在实验室工作的人,那可都是战士,得有过硬的本领和高度的责任心。

就像消防员一样,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火情。

他们得清楚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稍有不慎,那可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实验室的设备和环境,那也是承诺书里的重点。

您想想,要是您的工具不好使,干活能顺利吗?实验室的设备得定期检查、维护,环境得保持干净、安全。

这就好比您开车,得保证车没毛病,路也平坦,才能顺顺利利地到达目的地。

再有,应急预案可不能少。

万一真出了岔子,得有应对的办法。

这就像您出门带把伞,晴天遮阳,雨天挡雨,有备无患呐!要是没准备,到时候只能干瞪眼,那可就糟糕透顶啦!还有数据管理,每一次实验的数据都得认真记录,这就像记账一样,清楚明白,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不然,就像一笔糊涂账,啥都搞不清楚。

您说,要是不重视这承诺书,会咋样?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在大海上乱漂,能不危险吗?所以啊,这承诺书可不是一张纸,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保障大家安全的盾牌。

咱医疗机构得认认真真地把这承诺书做好,每一条都落到实处,不能有半点儿敷衍。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安心,老百姓才能放心。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全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全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全文第一章总则本法规为了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制定本法规。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与管理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根据安全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实验室。

第二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保证实验室内生物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和设备管理第一节安全设施的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配置相应的安全设施,包括通风系统、洗消设备、防护装备等,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

第二节设备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对实验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可靠性。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的获取、保存和运输管理第一节病原微生物的获取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按照相关规定,获得合法的病原微生物样本,并建立相应的样本登记和管理制度。

第二节病原微生物的保存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冷冻保存和样本存储设施,确保病原微生物的保存质量和安全性。

第三节病原微生物的运输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按照相关规定,对病原微生物的运输进行安全管理,确保运输过程中不发生泄漏和传播。

第五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废物管理第一节废物分类和处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包括消毒、封存、焚烧等,以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第二节废物运输和处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废物的运输和处置进行安全管理,确保废物不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第六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事故应急管理第一节应急预案的制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步骤,以及应急设施和物资的准备情况。

第二节应急演练和培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培训实验室人员熟悉应急处置程序和使用应急设施。

第七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第一节监督检查相关政府部门应定期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对不符合安全规定的实验室进行整改或关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其整改措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其整改措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其整改措施一、引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检测和控制的重要场所,生物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频发,不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疫情的爆发。

为此,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整改,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1.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不完善:部分实验室设施和设备陈旧、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如:实验室通风系统不畅、生物安全柜性能不稳定、实验器材不符合国家标准等。

2.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如: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实验操作规程不明确、意外事故应急预案不足等。

3. 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生物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如:实验操作不规范、防护意识不强、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等。

4. 病原微生物来源不明确:部分实验室使用的病原微生物来源不明,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和疫情的爆发。

如:实验室生物样本来源不清、实验废弃物处理不当等。

5. 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不到位: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不到位,难以确保生物安全。

如: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严、责任不明确等。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整改措施1. 完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升级改造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确保实验室通风系统畅通、生物安全柜性能稳定、实验器材符合国家标准。

加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明确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和岗位职责。

3.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第一,建立并执行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实验室应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类病原微生物的处理要求:实验操作步骤、个体防护措施、实
验设施要求、废弃物处理等。

并定期进行管理规章制度的复盘和更新。

第二,建立合理的实验室操作流程。

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的所有操作,应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确保病原微生物的安全操作。

比如:实验前
应审核实验方案,实验中应正确佩戴防护设备,实验后应及时清理消毒。

第三,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实验室人员应接受系统的生物安全
培训,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知识和技能。

并应不断更新培训内容,提高工
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第四,建立健全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具有能够
保证实验安全的设施和设备,比如:防护屏障、通风系统、自动消毒装置等。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五,严格控制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和物品。

实验室应设有专门的门禁
系统,只允许经过授权的人员进入实验室。

禁止携带食品、饮料等与实验
无关的物品进入实验室。

第六,建立相应的废物处理和消毒制度。

实验室应建立妥善处理废弃
物的制度,防止废弃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实验室内使用的实验用具
和试剂等应按规定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

第七,建立应急预案和演练。

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在
发生事故或疫情突发时能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预案内容应包括报警、隔离、处理、通知等方面的内容,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保证整个预案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共15分)1、一、二级实验室备案证明☆(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2)检查内容:查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否向设区的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3)检查方法:查备案材料或资格证书。

(4)结果评价:此项不合格则该项目整体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①一、二级实验室的备案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②有无存在未备案的一、二级实验室。

*2、三级、四级实验室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重点项☆,或合理缺项)(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

(2)检查内容:查三级、四级实验室是否经国家认可并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

(3)检查方法:查备案材料或资格证书。

(4)结果评价:此项不合格则该项目整体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三、四级实验室是否存在未取得资格证书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3、实验室建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感染应急预案(1分)(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条,《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7.1。

(2)检查内容: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建立文件,成员应体现其组织及学科的专业范围,具体职责包括①制定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等;②建立实验活动风险评估的工作制度和程序,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③负责本单位生物安全的日常监督、检查;④对本单位实验室开展的第一、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进行审查。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

感染应急预案: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制定的预案应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3)检查方法:查阅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预案等文件。

(4)结果评价:按要求建立和制订相应组织、制度、预案得1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①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实验室负责人是否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②是否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落实整改;③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感染应急预案的备案情况。

4、建立实验档案(1分)(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

(2)检查内容: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实验档案,内容包括实验室操作人员实验过程,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情况和安全检查情况。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限。

(3)检查方法: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的记录,内容是否完整;记录档案是否按要求进行保存。

(4)结果评价:记录完整且按要求保存,得1分;档案不齐全扣0.5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①一、二级生物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应建立实验室记录档案并如实记录。

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不得少于20年。

5、实验室布局合理:相对独立区域,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1分)(1)法律依据:《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4.6。

(2)检查内容:实验室位置是否相对独立,实验区域是否能满足实验需求,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是否严格区分。

①PCR实验室:是否设置试剂准备、样本处理(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和扩增产物分析四个独立的实验区,且严格分开、隔离。

整个实验区域是否有一个整体缓冲走廊。

②HIV检测实验室:是否有独立的实验区域,符合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是否有明显标记及充足的操作空间。

③结核病诊断实验室:尽量和其他区域分开,形成独立实验区域。

(3)检查方法:查平面布局是否合理,查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是否存在交叉污染可能。

是否将相对危害程度高、容易扩散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区设置在实验室末端,将功能相近的实验室相对集中。

(4)结果评价:实验室位置相对独立且布局合理得1分;不规范扣0.5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6、设施设备符合相应的条件要求,有生物安全标识和消毒设施(二级实验室有带可视窗的自动关闭门、生物安全柜等)(2分)(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6、7.4.7,《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8。

(2)检查内容:查实验室是否设有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二级实验室是否有带可视窗的自动关闭门,是否配备生物安全柜,防节肢动物的设施、负压通风柜。

使用的离心机、冷冻干燥器等设备是否具有生物安全防护功能的设备或型号。

(3)检查方法:实地查看。

实验室入口处设有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二级实验室的门是否带可视窗并能自动关闭,配备的生物安全柜类型同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及实验室防护等级相适应,并能正常运转。

(4)结果评价:按规定标识和配备得2分;有一项不规范得1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配备生物安全柜、负压通风柜和自动关闭门。

7、进入实验室配备个人防护用具齐全,实验室靠近出口处设有手卫生设施设备(二级实验室有洗眼器和喷淋装置)(2分)(1)法律依据:《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6。

(2)检查内容:查实验室为工作人员提供的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防护眼罩、高筒胶靴及防护面罩等)是否符合要求;查实验室靠近出口处设洗手池或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否配备洗眼器和喷淋装置。

(3)检查方法:按实验室工作人员数提供的个人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台帐,与实际发放是否一致;实验室靠近出口处洗手池或快速手消毒剂是否正常使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洗眼器和喷淋器是否按规定配备。

(4)结果评价:按规定配备得2分;有一项不规范得1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个人防护用品种类、数量、质量符合要求。

8、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并考核(1分)(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2)检查内容:查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及相关记录。

(3)检查方法:抽查3-5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否持有省级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书;查培训资料(生物安全培训计划、培训资料、考核评估材料等)是否齐全。

(4)结果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均持有省级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实验室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得1分;不规范的扣0.5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抽查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

9、菌(毒)种和样本领取、使用、销毁登记记录齐全(1分)(1)法律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第二十条,《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设置技术规范》(WS315-2010)7.3.1。

(2)检查内容:查菌(毒)种或样本的领取、使用、销毁或送交保藏机构的记录。

(3)检查方法:查实验室菌(毒)种和样本领取、使用记录与实验档案是否一致,检出阳性的菌(毒)种和样本销毁记录或送交保藏机构的记录。

(4)结果评价:按规定领取、使用登记,检出的菌(毒)种和标本均能按生物安全要求进行销毁,有相关销毁记录或送交保藏机构的,得1分;有一项不规范得0.5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①检出的菌(毒)种和标本均应按生物安全要求进行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藏。

②销毁记录应包括菌(毒)种和标本的名称编号、数量和销毁的方式等要素。

③检出高致病性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经省级或市级卫生主管部门批准,持有准运证,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送交有资质的保藏机构。

10、菌(毒)种和样本保存条件符合规定(1分)(1)法律依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设置技术规范》(WS315-2010)7.3.2。

(2)检查内容:查负责传染病菌种、毒种的保管人员是否2名以上,并实行双人双锁管理,菌、毒种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毒种保藏设备的运转情况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进行定期检查。

(3)检查方法:查菌(毒)种贮存冰箱,现场取用样本是否是双人双锁,冰箱内温湿度以及日常检测记录。

(4)结果评价:按规范贮存和管理,得1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从菌(毒)种贮存冰箱取用样本是否双人双锁,冰箱内温湿度符合贮存要求。

11、实验室菌毒种及样本在同一建筑物消毒灭菌处理(1分)(1)法律依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设置技术规范》(WS315-2010)7.3.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附录A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6.2.5、6.3.5。

(2)检查内容:实验室菌毒种及样本处理是否在同一建筑物消毒灭菌。

消毒设备一般应压力蒸汽灭菌器(采用蒸汽内循环的自动压力蒸汽灭菌器)。

(3)检查方法:查实验室从事菌(毒)种和样本等实验活动后对样本、废物处理的地点、方法、设备、操作人员等过程记录。

(4)结果评价:按规定进行处理,得1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实验室从事菌(毒)种和样本等实验活动后对样本、废物要在实验室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后才能按医疗废物处理,压力蒸汽灭菌器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12、按规定对空气、物表等消毒处理(1分)(1)法律依据:《消毒管理办法》第八条、第十三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

(2)检查内容:发现微生物污染了实验环境是否立即停止实验进行消毒;对带出生物安全实验室外的物品是否在出实验室前进行彻底的灭菌或消毒处理,对无法灭菌或消毒的菌(毒)株和相关样本,是否对样本的载体和包装容器的表面进行严格的灭菌或消毒处理;是否根据消毒对象和微生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和灭菌方法;消毒灭菌设备是否定期测定消毒或灭菌效果。

(3)检查方法:查空气、物表、器材等的消毒记录和消毒效果监测报告,实地查看消毒过程。

如室内空气消毒,是否自然通风或采用机械通风,询问每小时换气频率(10-15次);紫外线消毒的灯管安装数量是否符合要求或按器械说明书操作。

物表、地面消毒的消毒剂浸泡、擦拭、喷洒(拖地)情况。

(4)结果评价:按规定开展实验室空气、物表、器材消毒得1分;有一项不规范扣0.5分;否则,不得分。

(5)监督关键点:①是否根据实验特点选择一定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实验并严格按规程操作;②操作人员是否接受培训后上岗;③消毒记录登记台帐与实际领用的消毒液使用量是否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