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基本要求

海绵城市基本要求咱来说说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哈。
一、水的吸纳方面。
1. 像海绵一样吸水。
城市里得有足够多能“喝水”的地方。
比如说绿地呀,不能光种些娇贵的花花草草,得是那种像小海绵一样能吸水的植物群落。
像草皮就得是那种比较厚实、扎根深的,一下雨,雨水就可以渗到土里,而不是在地面上横流。
还有那些广场、停车场之类的地方,不能都用那种密不透水的材料。
可以用那种带孔的砖,就像蜂窝一样,雨水能从孔里钻下去,被地面吸收,而不是像在玻璃上一样,雨水只能流走。
2. 水的存储。
城市里要有一些可以暂时存水的地方。
比如人工湖或者是一些经过改造的池塘。
这些地方就像是城市的小水库,下雨的时候把多余的雨水存起来。
等天气干的时候,这些存起来的水还能派上用场,像给花草树木浇水之类的。
而且这些存水的地方还可以做得美美的,成为城市的景观,人们可以在湖边散步、休闲呢。
地下也可以建一些蓄水的设施,像那种大型的地下蓄水罐之类的。
不过这得规划好,可不能影响到城市的地基和地下管道啥的。
二、水的净化方面。
1. 自然净化。
绿地除了吸水,还得有净化的功能。
土壤里有很多微生物,就像一群小小的清洁工。
雨水渗到土里的时候,这些微生物就开始工作啦,把雨水中的脏东西分解掉。
所以要保护好绿地的土壤环境,不能随便往土里倒化学污染物啥的。
一些水生植物在城市的水域里也很重要。
像芦苇啊,它们的根在水里就像滤网一样,可以吸附水里的杂质,让水变得更干净。
而且这些水生植物还能给水里的小动物提供栖息地,让整个水域的生态环境更好。
2. 人工辅助净化。
在一些雨水收集的设施旁边,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过滤装置。
比如说用沙子、砾石做成的小过滤器。
雨水先流过这些过滤器,大颗粒的泥沙就被拦住了,这样进到蓄水设施里的水就干净一些。
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科技,像那种小型的污水处理设备,对收集起来的雨水进行深度处理。
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城市的一些非饮用水用途,比如冲洗马路、浇灌公园的花草之类的。
三、水的利用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一、国家、行政区基本概念
1.国家概念:指国家建立用于检查和管理建设项目、设施、管理体制
以及管理系统的规范程序的思想。
2.行政区概念:根据规定范围划分的行政区的以代表区域主体的法定
管辖能力的范围,当地行政机关应当按全国统一标准建立海绵城市治理体系,控制土地、水资源、林地、草地和其他自然财产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维护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范
1.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内容:
(1)灾害防御:应制定抗震地震、抗旱、抗洪等防灾规范,提高建
筑抗震、抗水、抗旱等防灾能力,建立山水型灾害应急预案;
(2)环境保护:应制定环境保护规范,强化环境污染控制,提高资
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
(3)城市绿化:应制定城市绿化规范,重点实施景观提升计划,实
施蓝色围墙计划,保护室外的植被,整治污染源,强化水质监测,实施绿
色行动计划;
(4)节能减排:应制定节能减排规范,降低能源消耗,完善能源结构,调整发电机型号,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
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标准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高效的雨水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并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介绍海绵城市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降雨情况,合理确定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的位置和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绿色空间,以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减少雨水径流。
此外,应当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场所设置透水铺装,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其次,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施工中,需要采用适宜的材料和技术,确保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开发对城市雨水系统的影响。
此外,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再者,在海绵城市的运行维护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维护体系,确保雨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雨水系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保障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防范和减轻工作。
同时,需要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总之,海绵城市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规划设计、科学建设施工和有效运行维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各地能够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共同推动海绵城市标准的落地实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优化城市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面源污染减排和雨洪水自我调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它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洪水灾害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是关于海绵城市规范要点的详细介绍。
1.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海绵城市重视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地下水补给等,减少城市供水压力。
同时,雨水还可以被用于冲厕、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2.道路绿化和渗水设施:在道路建设中,要将绿化设施纳入规划,提高绿化率。
设置渗水设施,如透水铺装、渠化和绿化带,减少雨水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
此外,绿化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3.湿地保护和建设:海绵城市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建设。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雨水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设置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项目。
4.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雨水地下水库等,以减少城市洪水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需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排水效率,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5.水质净化措施:海绵城市要加强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治理。
通过建设雨水湖泊、湿地和调蓄设施等,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传输,实现城市雨水的净化和蓄存。
此外,还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6.生态景观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通过建设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森林等,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植被面积。
这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7.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海绵城市的规范要点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居民应当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并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
海绵城市 规范

海绵城市规范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采用海绵化理念和技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具备一定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利用水能力,实现城市与自然水循环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
一、规划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等。
首先,要统筹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合理规划水源、水质和水量,确保市民饮水安全。
其次,要有切实可行的治水措施,包括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花园,以及改造城市排涝系统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绿地和公园,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减轻城市排涝压力。
二、建设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在建设阶段,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海绵技术和设施来改造城市。
首先,要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露天场所设置透水铺装,使雨水能够渗透地表,减少地表径流。
其次,要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利用植物和土壤的生态功能,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储存,达到雨水循环利用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借鉴一些创新技术,如屋顶绿化、屋顶雨水收集等,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海绵化水平。
三、管理上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规划和建设上,还需要加强管理和运营。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水环境问题。
其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和水资源利用率,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共同守护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此外,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落地。
企业要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市民要提高环境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积极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意义。
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城市和水资源的和谐共生,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海绵城市是指建设在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措施,以增强城市对降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并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以下是海绵城市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1. 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地的设置,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同时,在设计绿地时要考虑其排水功能,可以利用构造湿地等手段进行雨水的净化与蓄存。
2. 雨水收集:设计规范中应包括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包括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管网系统。
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的用途,以减少市政供水压力。
3. 暗管设计:要求在排水系统中设置暗管,将雨水分流到雨水收集系统中,避免将大量的雨水排入污水系统,导致系统超负荷。
暗管的设置应考虑雨水的排放速率和容量,以确保排水效果。
4. 构造湿地设置:在城市规划中应设置适当数量和容量的构造湿地,用于雨水的蓄存和净化。
构造湿地可以通过人工设置湖泊、池塘等水体,起到调蓄雨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5. 防洪系统设计:在设计规范中要求设置防洪系统,包括防洪堤、水闸、堰坝等设施。
这些设施可以调控河流和城市内部雨水的流动,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6. 绿屋顶设计:鼓励在城市建筑物上设置绿化屋顶,以增加绿地的面积和植物的生长空间。
绿屋顶可以减少雨水的径流速度,起到减缓洪水发生的作用。
7. 雨水渗透设计:在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面上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渗透坑等。
这些设施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减少雨水的积聚和径流。
8. 植物选择:在城市绿地和绿化带的设计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植物的根系系统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雨水的渗透。
9. 空间多元化利用:在城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的功能和空间特点,比如通过街头巷尾的改造、建设植物立交等手段,提高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利用能力。
10. 宣传推广:设计规范还包括宣传推广的要求,鼓励市民和企业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他们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支持度。
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标准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高度透水、高效蓄水、高效减排、高效减灾、高效利用的城市类型,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采用多种措施,将城市变成一个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减水、用水等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标准是指在建设和管理海绵城市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对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相互作用,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湿地、河道等水系空间,保留和恢复自然水体,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减少硬质铺装,提高城市地表的透水性。
此外,还要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蓄存、净化和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其次,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采用生态景观、生态绿地、生态岛等手段,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城市的生态容量。
同时,要加强水质保护和治理,减少城市污水排放,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另外,海绵城市标准还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自然灾害防治,采用生物工程、土地利用规划、城市防洪设施等手段,减少城市洪涝、滑坡、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保障城市的安全稳定。
最后,海绵城市标准要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注重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的培养,鼓励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海绵城市发展模式。
总之,海绵城市标准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它要求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只有全面贯彻执行海绵城市标准,才能够建设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规范海绵城市建设行为,制定本技术标准。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概述海绵城市是一种以自然水文循环为基础,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达到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的城市。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 追求自然、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建设;2. 尊重自然、融入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 实现城市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4. 坚持科学、规范、实用、经济的原则。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1. 雨水管理(1)雨水收集技术: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到专门设立的雨水收集设施中,再利用。
(2)雨水渗透技术:通过建立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渗透到地下,增加地下水资源。
(3)雨水净化技术:建立雨水净化设施,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可再利用的水质标准。
2. 绿地建设(1)绿化面积:城市绿地面积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30%以上。
(2)植被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
(3)绿地类型:根据不同的区域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绿地类型,如公园、广场、绿化带等。
3. 地面覆盖(1)选择透水性地面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减少地面径流。
(2)增加地面裸露面积,减少路面和建筑物的占地面积。
(3)设置雨水花园、雨水广场等“海绵”地面,增加地面渗透能力。
4. 建筑设计(1)建筑物屋顶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到专门设立的雨水收集设施中。
(2)建筑物外墙和地下室应采用防水、防渗透材料,防止地下水位上升。
以上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的内容,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海绵城市规范

海绵城市规范海绵城市( Sponge City),是指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策略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并改善城市水环境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和模式。
它通过集雨、蓄水、渗水和净化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海绵城市崇尚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注重保护水资源、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相比传统的城市规划,海绵城市更加注重水的自然循环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的集蓄:海绵城市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入地下蓄水池或人工湖泊中储存,以供农田灌溉、景观绿化等用途。
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冲刷,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荷,同时也能够有效补充城市地下水资源。
2. 雨水的渗透:海绵城市通过设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措施,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土壤的含水量,增加地下水的储存能力,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3. 统一排水: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排水系统,将雨水与污水分开收集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4. 水景园林:海绵城市注重水景的设置,利用湖泊、河流、泉水等自然水体和人工湖泊、喷泉等人工水景,打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的品质和人居环境。
5. 生态湿地:海绵城市通过设置生态湿地,可以实现对雨水的净化和水环境的改善,同时也能够提供鸟类栖息地、湿地植物生长等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自然循环。
6. 积水处理:海绵城市通过设置积水处理设备,可以有效防止城市水质污染,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总而言之,海绵城市以其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实现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要点

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海绵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1. 综合规划:海绵城市设计应当从整体规划出发,考虑城市的自然地形、水系结构和建筑布局,通过细致的设计与规划,使雨水可以得到合理的收集和利用。
2. 灵活性:海绵城市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灵活调整城市道路的布局、设计及建设方式,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
3. 多功能性:海绵城市设计应具有多功能性,不仅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还应结合植被、绿地等城市景观元素,提高城市空间的品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4. 生态性:海绵城市设计应具有高度的生态性,注重保护和修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性和稳定性。
5. 可持续性:海绵城市设计应具有可持续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的要点1. 道路排水系统设计道路排水系统设计是海绵城市设计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有效收集和排放雨水,减少雨水对道路和周边建筑的影响。
在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降雨强度、径流量等要素,结合道路的坡度、材料、排水设施等因素,合理设计路面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流入雨水口或下水管道,避免雨水积聚和造成地表积水。
2. 绿色路面材料选择在道路工程中应选择符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绿色路面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减少道路产生的雨水径流,提高路面的透水性能,促进雨水的渗透和收集。
通过选择具有吸音、吸热等功能的绿色路面材料,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噪音和城市热岛效应。
3.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是道路工程海绵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规划绿化带和绿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
在道路建设中应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物种,营造具有吸水、固土、保护地表绿化等功能的生态绿化景观,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和美丽景观。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有哪些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有哪些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是指用于规范和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
它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包括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涵盖的主要方面。
一、综合规划与布局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了要求,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建设目标、容积率控制、街谷布局、建筑物高度限制等规定。
这些规范保证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城市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城市环境改善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水质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控制、景观绿化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建设中要遵循的生态原则和环境保护要求。
三、雨洪管理雨洪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雨洪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雨洪容量计算、雨洪控制设施设计、雨水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雨洪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四、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规定。
包括水资源的保存利用、水体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区的划定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水资源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五、建筑节能节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要求。
包括建筑节能设计、建筑结构隔热、建筑材料选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建筑节能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六、城市交通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交通规划和管理也是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的一部分。
它规定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优先、非机动车通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交通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总的来说,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是指导和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它涵盖了城市规划、环境改善、雨洪管理、水资源管理、建筑节能、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一、雨水管理方面的规范要点:1.建立雨洪信息管理系统,对雨洪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2.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至生态湿地、蓄洪区等地进行储存和净化,减少城市洪涝。
3.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确保排水通畅。
4.鼓励水源利用和海绵道路建设,将道路、广场等硬质场地转化为可渗透的绿地,增加城市的水源储备和自然渗水能力。
二、城市绿地规划方面的规范要点:1.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绿地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增加城市绿地的连续性。
2.设置城市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公共绿地,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3.鼓励植被绿化,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4.建立植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三、建筑设计方面的规范要点: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设计可持续的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防火性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设计建筑的节水系统,包括采集、储存和利用雨水等。
4.设置建筑的绿化屋顶和立面绿化,增加城市的绿篱,并提高建筑的隔热和降温效果。
四、生态湿地建设方面的规范要点:1.选择适宜的区域建设生态湿地,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
2.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3.设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高湿地的水质和生态。
五、节水措施方面的规范要点:1.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
2.推广节水设备和节水技术,提高城市的用水效率。
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水污染。
4.提倡居民节水行为,增强水资源的节约意识。
六、生态保护方面的规范要点:1.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2.禁止破坏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以上是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实施这些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洪涝,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1. 总则
1.1. 为了规范和指导海绵城市设计,确保城市在面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时能够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的海绵城市设计。
1.3. 海绵城市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海绵城市设施的安全、稳定、可靠和可持续运行。
2. 术语和定义
2.1. 海绵城市: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通过加强自然环境与人工措施的结合,使城市具备像海绵一样的吸水、排水、蓄水、净水和缓释水的能力,以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环境变化和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2.2. 海绵设施:指在海绵城市设计中,用于实现吸水、排水、蓄水、净水和缓释水功能的各类工程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
3. 海绵城市设计目标与指标
3.1. 海绵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3.2. 海绵城市设计的指标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控制率、污染控制率、资源化利用率等。
4. 海绵城市设计方法与措施
4.1. 在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水质等自然环境因素,制定合适的方案措施。
4.2. 常用的海绵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类型和规模,并确保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安全性。
4.3. 在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应考虑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并便于维护。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紧缺、城市洪涝及城市内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运用自然、绿色地基础设施,强化全域水循环,保持环境生态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雨水收集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雨水加以收集和利用,既能防止洪涝、还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雨水收集后可以用于配合水源系统解决城市园林绿地、街道清洗、家庭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二、地面绿化城市地表硬化是城市洪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会引起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设和规划应该注重地面绿化。
通过增加绿地和森林覆盖率,使得城市中的水能够汇聚到绿地上,增加地表土壤水的渗透性,从而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三、建筑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筑的设计要注重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雨水利用设施,通过在建筑顶部设置绿化屋顶、花园露台等设施,使得建筑能够与城市水资源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四、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排水系统应该注重集雨、分流、滞留等功能,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对自然环境的侵害程度。
通过改变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结构,实现城市排水系统与环境自然系统的良好接合,进而达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
五、环保技术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应用新型环保技术的方法,令城市的水资源系统更加良好地融入城市自然系统中。
通过贯彻环保技术,城市里的工厂、设施等建筑能够按照标准设置排水系统,加强保护城市水源的环境,使市民更好地享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好。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在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水资源问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可以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和环境的危害,实现城市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海绵城市 标准

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的标准包括:
1.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将城市开发建设后的雨水径流峰值和总量控制在开发建设前的水平,或通过一定措施使雨水下渗、调蓄、利用等,以减轻城市内涝等水环境影响。
2.雨水径流污染控制: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质,保护水环境。
3.雨水资源化利用:将雨水收集、处理和储存,并用于补充地下水、景观用水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生态化雨水设施:采用生态化、低影响开发的雨水设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等突出问题,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解读来源:地下水环境网作者:admin 人气:142 发布时间:2016-07-04【导读】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同时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息息相关,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城市水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水资源,有效保护和提升城市水环境,科学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因地制宜地维持和营造城市水文化,从而使城市具有良性的水循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景观系统。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原则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
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二.“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1.透水铺装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以模仿自然界海绵的功能原理为基础,通过灵活的设计和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水循环、水蓄、水净、水用的有效管理和运用。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水循环指标:海绵城市通过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优化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降低雨水径流量;建设生态河道、湿地,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能力;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减少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冲击。
2.水蓄指标:海绵城市需要建设一定容量的雨水蓄存设施,以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蓄存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设置地下蓄水设施,以存储雨水供日常用水。
3.水净指标:海绵城市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净化和治理城市的雨水。
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适宜的生态稻田、湿地和花园,通过植物和土壤吸附作用净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采用雨水过滤技术,使雨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建设雨水生态廊道,增加雨水的自然净化能力。
4.水用指标:海绵城市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用水。
具体的指标包括:提倡节水意识,减少用水量;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洗衣等非饮用水用途;推广城市灌溉用水的再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除了以上的规划指标外,海绵城市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1.多领域合作:海绵城市涉及到城市规划、水务、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专业领域的合作。
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应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自然与人工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城市的水问题。
同时,科技手段和人工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3.全过程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问题,更需要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全程考虑和实施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海绵城市建设是指以海绵状的整体规划理念和生态工程手段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综合建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下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1.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包括收集、储存、运输和净化水资源,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过度开采。
2.雨水管理:采取雨水收集和回用技术,将雨水纳入城市自然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雨洪灾害。
3.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水持有能力,构建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地表径流。
4.湿地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湿地面积,加强湿地的水源涵养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5.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采用分流、暂时储存、控制排放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水体污染。
6.自然增水:通过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的建设,加大植被覆盖面积,利用自然增水的方式增加土壤的水源补给。
7.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技术,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
8.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回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9.防洪调蓄设施:建设合理的防洪调蓄设施,包括蓄洪区、雨水花园等,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10.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通过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公众主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以上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通过这些要点的综合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介质层。 (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 h。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 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 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 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
植草沟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 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 ,曼宁系数宜为0.2-0.3。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 mm。
目录
1 透水铺装 2 下沉式绿地 3 生物滞留池 4 渗透唐 5 湿塘 6 雨水湿地 7 植草沟
透水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 设置排水层。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特征的城市,它通过模拟自然的水循环和调节机制,实现雨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
为了建设规范的海绵城市,以下是一些要点:1.综合规划和设计: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土地利用、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
2.融入自然环境:海绵城市要将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利用自然的湿地、水面和绿地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放和过滤。
3.控制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需要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控制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合理分配和管理城市各个部门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4.高效用地利用:海绵城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并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
5.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海绵城市需要建立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系统,包括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
6.污水处理和水质保护:海绵城市应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
同时要加强水质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水域的污染。
7.增加城市绿化率:海绵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增加城市绿地和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8.提倡可持续交通:海绵城市要推行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排放和城市交通拥堵。
9.强化宣传教育: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公众和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推动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
10.加强监测和评估: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和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以上提到的要点只是针对海绵城市规范的一部分,建设一个真正的海绵城市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例如环境保护、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1.透水铺装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3.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
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 mm,并应设100 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 mm 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 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 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3.渗透塘(洼地,主要是下渗和精华,没有雨水调用)
(1)渗透塘前应设置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
(2)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3)渗透塘底部构造一般为200-300 mm的种植土、透水土工布及300-500 mm 的过滤介质层。
(4)渗透塘排空时间不应大于24 h。
渗透塘应设溢流设施,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渗透塘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4.湿塘(雨水调蓄,有雨水再用的调节容积)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前置塘为湿塘的预处理设施,起到沉淀径流中大颗粒污染物的作用;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为1:2-1:8;前置塘沉泥区容积应根据清淤周期和所汇入径流雨水的SS污染物负荷确定。
(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2.5 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具有峰值流量削减功能的湿塘还包括调节容积,调节容积应在24-48 h内排空;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
(4)溢流出水口包括溢流竖管和溢洪道,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
(5)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5. 雨水湿地
(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2)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3)沼泽区包括浅沼泽区和深沼泽区,是雨水湿地主要的净化区,其中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为0-0.3 m,深沼泽区水深范围为一般为0.3-0.5 m,根据水
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4)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24h内排空。
(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5.植草沟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
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梯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曼宁系数宜为0.2-0.3。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200 mm。
6. 渗管/渠
(1)渗管/渠应设置植草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
(2)渗管/渠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应大于20%。
(3)渗管/渠的敷设坡度应满足排水的要求。
(4)渗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200 mm。
(5)渗管/渠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小于700 mm。
6.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 m。
7.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常见的初期弃流方法包括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切换法)等,弃流形式包括自控弃流、渗透弃流、弃流池、雨落管弃流等。
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