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父》全词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篇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译文]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出自] 五代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注释:①此词调名亦作《渔父》,《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②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重雪:《词谱》、《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中均作“千里雪”。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③桃李:《历代诗余》、《全唐诗》、《诗话总龟》中均作“桃花”。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④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⑤侬(nóng):指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⑥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句解: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这两句诗写渔父所处的生活环境——船头浪花翻滚如白雪般一望千里;岸上桃林里的桃花,默默地竞相开放,点缀得春日美景如画,万紫千红。

“有意”、“无言”二词用得妙,使“千里雪”、“一队春”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动感,增强了感染力,读来韵味深长。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①侬:江南一带称自己为“侬”。

②渔父:词牌名,此处亦实指。

这两句是说,渔父孤身一人,生活在船上端来一壶酒自斟自饮,只有一竿竹篙陪伴,还在自我安慰:世上像我这样乐哉优哉能有几人?俨然一幅图画,画面简洁、明朗、素描韵味很浓。

渔父文言文详细注释翻译

渔父文言文详细注释翻译

原文:渔父之问于孔子也,曰:“吾闻夫子游于宋,有钓者,其父之口也,不知其钓也。

夫子何如?”孔子曰:“吾闻之,钓者之得,不在于鱼,而在于钓。

吾游于宋,见者皆笑我,不知我所以笑者,非笑吾也,笑吾所以笑者耳。

”渔父曰:“夫子之钓,何如也?”孔子曰:“吾钓,非欲得鱼,而欲得道。

吾钓之道,不在于饵,而在于心。

”渔父曰:“何谓钓之道?”孔子曰:“夫钓之道,在于虚静,虚静则道存。

吾之钓也,非钓鱼,钓道也。

故吾钓,心无欲,意无求,物我两忘,是以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曰:“善哉!夫子之道,吾闻之矣。

吾闻之,钓者之得,在于心也。

心静则得,心躁则失。

夫子之心,何以静之?”孔子曰:“吾闻之,心静如止水,其清也,可以照见天地。

吾之静心,非求静也,静自得也。

吾之钓,非求鱼也,求道也。

道存于心,心静则道明,道明则物我两忘,是以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渔父曰:“夫子之道,诚妙矣!吾愿从夫子学钓之道。

”孔子曰:“善哉!吾道非钓之道,乃治国之道也。

吾之钓,非钓鱼,钓心也。

心正则国治,心乱则国乱。

夫子欲学钓之道,先学心之道。

”注释:1. 渔父:指渔夫。

2. 宋:指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3. 钓者之口:指钓鱼者的口技,比喻言辞巧妙。

4. 道存于心:道存在于心中,指道德修养。

5. 物我两忘:指忘却物我之分,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6. 治国之道:治理国家的道理。

翻译:渔夫向孔子问道:“我听说先生游历到宋国,有个钓鱼的人,他的言辞巧妙,却不知他在钓鱼。

先生您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我听说,钓鱼的人所得,不在于鱼,而在于钓鱼的技巧。

我在宋国游历,看到的人都嘲笑我,不知道他们嘲笑的不是我,而是嘲笑我之所以嘲笑的。

”渔夫又问:“先生钓鱼的技巧是怎样的?”孔子说:“我钓鱼,不是想要得到鱼,而是想要得到道。

我钓鱼的道,不在于鱼饵,而在于心灵。

”渔夫问:“什么是钓鱼的道?”孔子说:“钓鱼的道,在于虚静,虚静则道存。

我钓鱼,不是钓鱼,而是钓道。

所以,我钓鱼时,心无欲,意无求,物我两忘,因此钓而不获,获而不贪。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屈原《渔父》原文、译文渔父作者: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原文欣赏】《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简介:《渔父》出自《楚辞》。

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

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赏析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赏析

渔父屈原〔先秦〕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赏析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

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

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

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但此说漏洞颇多。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渔父者,楚人也。

居沅湘之间,结庐于水滨,渔钓为业。

性嗜酒,不事生产,日与渔童相随,泛舟于江湖。

其言谈举止,皆率真自然,不拘小节。

人或笑之,而渔父不以为意。

一日,有客过沅湘,见渔父,问:“子何人?”渔父答曰:“吾渔父也。

”客曰:“子何以自处?”渔父笑曰:“吾生于斯,长于斯,渔钓自给,何求于外?”客曰:“子虽渔父,然不知世之变故否?”渔父曰:“世变与否,吾固不知。

然吾自得其所,安知他人之苦乐?”客愕然,无言以对。

又一日,客见渔父钓,问:“子何以钓?”渔父曰:“吾钓非为利,但求其乐耳。

世人皆知利,而不知乐。

吾得乐,足矣。

”客曰:“子真渔父也,能知乐。

”渔父笑曰:“吾何能知乐?但随性而行,顺其自然,乐自心生。

”客叹曰:“子之乐,吾所不能及也。

”渔父闻之,不以为喜,亦不以为忧。

仍日与渔童钓鱼,饮酒,自得其乐。

客归去,其后数年,沅湘之间常有渔父之迹,而世之知渔父者,日益增多。

译文:渔父,楚地之人也。

居住在沅湘之间,在水边搭建草屋,以捕鱼钓鱼为生。

性喜饮酒,不从事农业生产,每天与渔童相伴,驾舟在江湖之上。

他的言谈举止,都显得率真自然,不拘小节。

有人嘲笑他,但渔父并不在意。

有一天,一位客人经过沅湘,见到渔父,问道:“你是谁?”渔父回答说:“我是渔父。

”客人问:“你是如何自处的?”渔父笑着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捕鱼钓鱼自给自足,还需要向外寻求什么呢?”客人说:“你虽然是渔父,但难道不知道世间的变迁吗?”渔父说:“世间的变迁与否,我固然不知道。

然而我自得其乐,又怎会知道别人的苦乐?”客人惊讶,无言以对。

又有一天,客人看到渔父在钓鱼,问:“你为何钓鱼?”渔父说:“我钓鱼并非为了利益,只是追求其中的乐趣。

世人皆知追求利益,却不知追求乐趣。

我得到了乐趣,就足够了。

”客人说:“你真是个真正的渔父,能够懂得乐趣。

”渔父笑着说:“我怎能懂得乐趣?只是随性而行,顺应自然,乐趣自然而生。

”客人感叹说:“你的乐趣,是我所达不到的。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渔父》知识点梳理.doc

《渔父》知识点梳理.doc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鼓枻(yì)?濯(zhuó)缨???二、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今义:把东西举高四、重点实词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瘦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9、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六、一词多义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2.之(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3.于(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屈原《渔父》原文、译文渔父作者: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战国楚国-屈原《渔父》原文、译文及注释

战国楚国-屈原《渔父》原文、译文及注释

战国楚国-屈原《渔父》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渔父》的,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渔父序》在末尾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为楚人因怀念屈原而收集整理屈原之诗词互相传赠。

这说明《渔父》在秦汉以前已经广为流传。

原文:渔父战国楚国-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而问之曰:渔父见了向他问道:”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您不是三闾大夫么。

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曰: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渔父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曰:屈原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江上之渔父,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

问之,曰:“子何乐也?”答曰:“得鱼而心乐,持竿而不释,何乐如之?”又问之,曰:“子得鱼乐,何以不归?”答曰:“吾渔者,得鱼而食,得乐而忘忧,何为归也?”复问之,曰:“子既得鱼而忘忧,何以不乐?”答曰:“乐非吾所求,忧非吾所惧,乐忧之间,吾独无耦。

”《渔父》译文:江上的渔父,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

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高兴?”他回答道:“捕到了鱼心中喜悦,拿着鱼竿却不放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又问他:“你捕到了鱼就高兴,为什么还不回家?”他回答道:“我是个渔夫,捕到了鱼就有吃的,得到了快乐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要回家呢?”再问他:“你既然捕到了鱼就忘记了忧愁,为什么还不快乐?”他回答道:“快乐不是我追求的,忧愁不是我害怕的,快乐和忧愁之间,我独自一人,没有伴侣。

”赏析:《渔父》是一篇典型的文言文,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展现了渔父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以下是对《渔父》的赏析:1.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全文语言简练,用词准确,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勾勒出一幅宁静、悠然的江上渔景。

渔父的心态,犹如一幅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山水画,给人以无限遐想。

2. 体现道家思想。

文章中渔父的回答,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快乐并非追求的结果,忧愁也不是需要害怕的,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3. 强调内心的平和。

渔父在捕鱼过程中,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这种心态,是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所追求的境界。

渔父的这种生活态度,启示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追求内心的平和。

4. 倡导自然生活。

渔父以捕鱼为生,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代人追求的低碳、环保、自然的生活理念相契合。

文章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绘,倡导人们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环保的生活。

5. 传递人生哲理。

文章通过渔父与问者的对话,传递了以下人生哲理:一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而非外在的物质享受;三是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渔父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翻译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

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

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

平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

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

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

“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

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

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

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渔父古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渔父词二首·其二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译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渔父》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一字音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鼓枻(yì)濯(zhuó)缨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二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词类活用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古今异义1 颜色憔悴颜色,古义:脸色2 形容枯槁形容,古义:形体容貌3 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5 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1 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全②何故深思高举行为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完2 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游荡,徘徊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往③二十而南游江淮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3 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翻译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翻译

《楚辞·渔父》原文、注释、翻译《渔父》和前篇《卜居》,王逸《章句》皆以为屈原作,但在《渔父序》的末尾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则又以为《渔父》为楚人采屈原之轶事而作。

至清崔述明确提出《渔父》非屈原所作:“谢惠连之赋雪也,托之相如;谢庄之赋月也,托之曹植。

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然则《卜居》《渔父》亦必非屈原所自作。

”今世许多学者赞同此说。

但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诸书中作了反复的论证。

《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

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騷》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

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

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

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

②颜色:指脸色。

形容:指体态容貌。

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屈原《渔父》原文及翻译

屈原《渔父》原文及翻译

原文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乎”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屈原《渔父》原文、译文渔父作者: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2。

渔夫文言文翻译_知识

渔夫文言文翻译_知识

吾闻渔夫之事,有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夫渔者,生于江湖,长于江湖,深知江湖之险恶,亦深知江湖之美好。

故渔夫之心,与江湖之水相融,与江湖之山相依。

一日,渔夫驾舟于江中,望见水天一色,白鸟飞舞。

心旷神怡,遂抛锚泊舟,欲垂钓以乐。

忽见一舟自远处驶来,舟中有人高声呼曰:“渔翁,汝可曾见一女子失足落水?”渔夫闻言,心中一动,急答曰:“汝言女子落水,吾正欲垂钓,岂能坐视不救?”于是,渔夫弃钓,援手相助。

舟中人见渔夫之勇,亦大喜,携手共渡险滩。

不一时,已至女子落水之处。

渔夫跃入水中,奋力将女子救起。

女子年约二八,美貌动人,感激涕零,拜谢渔夫。

渔夫见女子落水,心中自有一番感慨。

想那江湖险恶,非人人皆可渡过。

而女子失足落水,幸得渔夫救援,方得生还。

渔夫遂问女子:“汝可曾知,江湖之险,何人可为?”女子沉思片刻,答曰:“江湖险恶,非英雄豪杰不能为。

然英雄豪杰,亦非人人可得。

吾闻渔夫之勇,可敌百人,故敢问渔翁。

”渔夫闻女子之言,心中甚喜,答曰:“英雄豪杰,非一日之功。

吾虽渔夫,亦知江湖之事。

江湖之中,有险有恶,有善有恶。

吾辈渔夫,虽非英雄豪杰,然亦能助人渡过险滩,共度难关。

”自此,渔夫与女子结为好友,时常相谈江湖之事。

渔夫虽为渔夫,然其心胸宽广,学识渊博。

女子亦感渔夫之德,常与之探讨诗词歌赋,共赏山水之美。

一日,渔夫与女子泛舟江上,见一景致极佳之地。

渔夫遂泊舟登岸,曰:“此地风光旖旎,可作吾辈诗篇。

”女子亦喜,遂随渔夫登岸。

二人于岸边漫步,渔夫吟诗曰:“江山如画,碧水青山。

渔舟唱晚,响彻云霄。

”女子亦吟诗曰:“江湖险恶,英雄豪杰。

渔夫仗义,共度难关。

”诗罢,渔夫与女子相对而笑,感慨万千。

想那江湖险恶,英雄豪杰辈出,而渔夫虽非英雄,亦能仗义助人。

人生在世,亦如江湖,有险有恶,有善有恶。

唯仗义之心,方能共度难关,成就一番事业。

渔夫之事,虽不足道,然其品德可嘉,为人称颂。

世人常言:“大丈夫处世,当以仗义为重。

”渔夫之事,正应了此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鼓枻.(yì)濯.(zhuó)缨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
1 举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②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完
2 游
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游荡,徘徊
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往
③二十而南游江淮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 于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②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③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到
④何故至于斯介词,到
4见
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被
②慈父见背放在动词前面,翻译为“我”
5 之
(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6 而
(1)渔父见而问之 (连词,表承接)
(2)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递进)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3)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7 以
(1)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2)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用、拿)
(3)可以濯吾缨(介词,用来)
六文言句式
1 子非三闾大夫与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3行吟(于)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省略句,
5 屈原既放自令放为被动句,“放”,被流放之意
是以见放被动句,“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于“表被动
七重点字词解释
1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 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6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呢。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振:抖动。

8、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9、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而:表修饰。

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