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第9版)十三五配套课件第一章 总论 (二)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ppt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ppt

06
传染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1
新发传染病的挑战与应对
2
3
由于生态环境、社会因素等变化,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如埃博拉出血热、新冠肺炎等。
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
新发传染病出现给防控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
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新发传染病,提高防控和治疗水平。
应对
03
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传染病学(总论)幻灯片ppt
汇报人:
2023.08.20
引言传染病学基本概念与分类传染病学研究内容与方法常见传染病及防控措施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控制传染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contents
目录
01
引言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预防和诊治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
01
钩端螺旋体病
防鼠灭鼠、清理积水、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
02
阿米巴病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滥用抗生素。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及防控措施
血吸虫病
避免接触疫水、加强粪便管理、预防和治疗。
弓形虫病
避免饲养宠物、注意食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蛔虫病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生食和不洁食品。
05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控制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提高全球传染病防治水平。
传染病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全球疫情的联防联控
传染病疫情的联防联控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信息分享、技术支持和经验交流。
02
国际会议和合作框架
通过国际会议和合作框架,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传染病学总论新 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新 ppt课件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TNF、IL等
17
㈡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属于获得性免疫,指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 的免疫;
• 免疫作用有针对性,通常指针对一种传染病; •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且属于主动免疫。 • 包括:细胞免疫
传染病学总论新 ppt课件
一、什么是传染病? 二、传染病是如何发生的? 三:传染病的特征 四:传染病的诊断 五.传染病的治疗 六、预防 七、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 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分级 九、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介绍
1.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 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病 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 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所引起的一 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内,人体和病
原体处于相持状态时,往往不出现临床症状,这 个相持阶段可称为潜在性感染。当抵抗力降低时, 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如单纯疱疹、带状 疱疹等
• (特点:潜伏期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 外)
(3)传染过程病原体的作用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 侵袭力(invasiveness)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临
床上表现为该病特有的表现。即患传染病。
• 4.病原体携带状态:病原体在侵入人体之后,
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 现任何疾病表现称之为病原体携带状态。
• (特点:不出现临床症状而又能排出病原体而具 有传染性)

第一章总论(二)

第一章总论(二)
3.社会因素 (7)医源性因素 化疗、免疫抑制剂、输血、器官移植、侵入性操作。 消毒隔离、手卫生等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未落实到位。 2017年浙江某医院工作人员,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的操作
规程,致多人感染艾滋病。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因素
3.社会因素 (7)医源性因素。医源性感染
无指征用药、 无指征联合用药、预防性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选择不恰当、用法 用量错误、未送病原学检查是我国医疗机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表现。 据文献报道,2014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7.5%,其中不 合理使用比例为75.4%;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2.9%,其中不合理使用比例为
病毒性疾病:手足口病、麻疹、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马尔 堡出血热、脊髓灰质炎等。 细菌性疾病:结核病、布鲁菌病、霍乱等。 真菌性疾病: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念珠菌病等。 寄生虫性疾病:疟疾等。 其他病原体:梅毒等。
传染病学(第9版)
再发感染病—结核
上世纪80年代曾有科学家乐观地认为20世纪末可以消灭结核病。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因素
2.自然因素 (1)气候改变 由于气候变化,昆虫媒介及动物宿主栖息环境及迁徙方式随之发生 改变,原本以热带为主要发源地的传染病会随着温带地区气温的升高而 向该地区扩散。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因素
2.自然因素 (2)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与动物接触机会增加,从而导致新的感染病 出现。如美国东北部荒芜农田植树后,出现莱姆病。
禽流感病毒H5N1(Avian influenza virus,H5N1)
尼帕病毒(Nipah virus) SARS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 甲型H1N1流感病毒(H1N1 influenza A virus) Lujo 病毒(Lujo virus) 新布尼亚病毒(new Bunyamwera virus)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 病毒性传染病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 病毒性传染病

丁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四)HEV
1.单股正链RNA病毒
(1)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 肝细胞内复制后经胆汁排出。
(二)HBV
4.Dane颗粒直径42nm,由包膜与核 心组成
(1)包膜内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 质 (2)核心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 酶和核心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图
(二)HBV
(3)由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 (4)四个开放读码框及其编码蛋白:
➢ S区:前S1、S2蛋白、HBsAg ➢ C区:HBeAg、HBcAg ➢ P区:DNA聚合酶,DNA复制 ➢ X区:X蛋白
(四)HDV
1.单链环状闭合负链RNA病毒
(1)一种缺陷病毒
➢ HDV RNA单链能自行复制; ➢ 但需要HBV的辅助才能进行病毒颗粒的装配、释放、
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
(2)可和HBV同时感染(co-infection)或者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3)病毒标志:HDAg,抗-HD,HDV RNA
使之灭活,对紫外线、氯、甲醛敏感。
(二)HBV
1.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2.HBV的三种形态
Dane颗粒(完整病毒,唯一具感染性)。
3.抵抗力很强
(1) 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 均能耐受。
电子显微镜下的三种颗粒
(2) 100℃10分钟、高压蒸气、0.2%新洁尔灭、 0.5%过氧乙酸可被灭活。
1.微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
2.球形,内含单股线状RNA,无包膜,
32壳粒组成20面对称体颗粒。
3.只有1个抗原抗体系统
甲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九版第一章总论(一)

传染病学(第9版)
二、临床特点
3. 症状明显期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充分表现特有症状和体征 为许多急性传染病所共有 某些传染病可缺如,即顿挫型
4.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
传染病学(第9版)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natural factors

— 地理, 气象, 生态
— 疫源地
— 自然疫源型传染病/人兽共患病 zoonosis (鼠疫, 螺旋体病, 人禽流感)
社会因素 social factors

—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生活条件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1. 微生物的发现
2. 免疫学的兴起
3.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应用 4. 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
消灭或基本控制 —— 天花,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学(第9版)
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染病压力
(一)新发感染病
新发现的感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 外毒素
— 内毒素
传染病学(第9版)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1 传染病学总论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1 传染病学总论

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2. 切断传播途径 interruption of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隔离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传染病学》(第9版) 配套课件
主编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第9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1. 治疗与预防相结合 2. 病原治疗与支持、对症治疗相结合
二、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支持疗法 病原治疗 特异性免疫治疗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中医治疗
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 病毒感染性疾病不用抗菌药物 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不宜盲目续用 抗菌药物发生严重副作用时,应停用或改用 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作病原培养,并按药敏试验选药 经验性试用抗菌药物适用于危急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必须目的性明确
2. 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
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 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 检查才能发现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3. 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 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 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第9版)PPT课件-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第9版)PPT课件-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第9版)PPT课件-第一章-绪论1. 简介本PPT课件为流行病学第9版的第一章绪论的内容概述,主要介绍了流行病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学科领域,以及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全面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流行病学的定义2.1 流行病学的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它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疾病数据,进而揭示疾病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和控制策略,从而为公共卫生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2.2 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流行病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最初只是为了研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流行病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应用于各种疾病的研究与防控工作中。

2.3 流行病学的学科领域流行病学研究的领域包括:流行病学法、环境流行病学、职业病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生物统计流行病学等,涉及到医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3. 流行病学的重要性3.1 预防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可以减少人群中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3.2 制定医疗政策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医疗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政府和卫生部门可以合理规划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3 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评估不同干预措施对疾病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可以找到最有效的控制策略,提高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3.4 提供健康教育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健康教育的科学依据。

通过向公众普及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可以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 流行病学的应用4.1 疾病监测和预警流行病学的方法可以用于疾病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监测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分布情况,可以及时预警和控制疾病的扩散,减少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1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15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2.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 差异。
3.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 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 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流行病学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 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 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 性。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
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 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 30×109/L。
17
实验室检查
(二) 尿常规检查。 •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传染病学》(第9版) 配套课件
主编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第9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
--孙思邈
第2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授课人:XX XX
目录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目录
六、实验室检查 七、并发症 八、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治疗与预后 十、预防
概述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一种新的布尼亚(Bunya)科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 合征(俗称蜱咬病,一种以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 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原

传染病学总论 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  ppt课件
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
ppt课件
27
ppt课件
28
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寄生虫病 和虫媒传播的传染病)
地理 气象 生态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经济 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
ppt课件
29
一 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季节分布 地区分布 不同人群

外来性
地方性

ppt课件
散发 暴发 流行 大流行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传播途径
病原体的致病力
机体的免疫功能
外界因素
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被动免疫 无或轻微组织损伤 特异性主动免疫 无临床表现
仅有免疫学改变 大多数获得特异性 主动免疫 少数转变为病原携 带状态
带病毒者 带菌者 带虫者 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 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不显临床症状 排出病原体 重要p传pt课染件 源
终生免疫 暂时免疫 无保护性免疫
30
再感染:同一种传染病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 再度感染,如菌痢、感冒。
重复感染:疾病尚在进行过程中,同一种病原体再 度侵袭而又感染,在血吸虫病、丝虫病中较为常见, 是发展为重症的主要原因,因其感染后通常不产生 保护性免疫。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13 艾滋病

第九版传染病学配套课件 2.13 艾滋病

艾滋病患者
3. 艾滋病期 (2)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呼吸系统
➢ 感染性
• 细菌性支气管炎/鼻窦炎 • 细菌性肺炎 • 结核及鸟分支杆菌(MAC)感染 • 肺孢子虫肺炎(PCP) • 病毒性肺炎 • 真菌性肺炎
➢ 肿瘤 卡氏肉瘤,淋巴瘤,肺癌
肺孢子菌肺炎
➢ 慢性干咳、发热、 ➢ 呼吸困难,SaO2↓ ➢ X-Ray 间质性肺炎 ➢ 诊断 六甲四胺银/美兰对痰/气管灌洗液染色 ➢ 病原治疗 SMZCO
置。 WBC和血小板减少。 ➢ 可检出HIVRNA及P24抗原。 ➢ HIV抗体则在感染数周后才出现。
HIV急性感染
2. 无症状感染 6~8年
➢ 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 表现为抗HIV阳性,CD4计数逐渐下降。 ➢ 有传染性。
3. 艾滋病期(CD4计数常<200个/μl)
(1)HIV相关症状
➢ 体重明显减轻(>10%)。 ➢ 持续1个月以上发热(>38℃),盗汗,腹泻。 ➢ 部分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 ➢ 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孙思邈
第2章 艾滋病
授课人:XX XX
目录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目录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防

概述
概述
艾滋病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发病机制 1.病毒动力学
2.HIV感染与复制

传染病学总论.ppt

传染病学总论.ppt

3)分子生物学检查
3、免疫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和抗原检查
2)皮肤试验
2302)0/3/2T5 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测定检测
58
第五节 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护理与隔离并重;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 治疗并重。 1、一般及支持疗法 2、病原疗法:化学制剂、抗生素、抗病毒药、
2020/3/25
42
SARS病毒
炭疽热病毒
蛔虫
电子显微镜下的杆
菌2020/3/25
43
二、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 症状之前的一段时期。
2、前驱期 : 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
3、症状明显期 特有的症状、体征
上升期、极期、缓解期
4、恢复期
复发: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后,
53
脓疱疹
2020/3/25
54
3、中毒症状
(1)毒血症:病原体在提内繁殖,产生的 毒素和代谢产物不断进入血流引起多脏器 功能紊乱和中毒性病理变化
(2)菌血症:细菌从局部侵入血循环,不 在血中繁殖
(3)败血症:细菌侵入血循环后,在血中 繁殖
(4)脓毒血症:败血症患者出现化脓性转 移病灶
2020/3/25
2020/3/25
10
中国传染病防治的成绩
• 法定传染病的年报告发病率由七十年代初的 7000/10万多,下降到目前的190/10万左右。
• 少数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控制, 如消灭了天花、脊 灰(无脊灰状态),基本消除了丝虫病、麻风、 新生儿破伤风。消灭天花比全世界提早16年零7个 月。
• 部分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白喉、百日 咳等免疫可预防疾病发病降至很低水平,鼠疫、 霍乱、流脑、乙脑、疟疾等也得到较好的控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直接损伤,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胞溶解,鼠疫—炎 症致组织坏死。
毒素作用,霍乱肠毒素—腹泻。 免疫机制,麻疹病毒—抑制细胞免疫,艾滋病—破
坏免疫细胞。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在发病阶段都出现体温高 于正常,即发热。
15
ppt课件.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16
ppt课件.
传染病流行图
患者
死亡
生长繁殖
传 病人
染 源 动物
排出
病 原 体
传播途径
易感者
获得 免疫者
17
ppt课件.
携带者
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 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
必须借助一定物体→传播因素--水、空气、食物 、节肢动物等
特异性主 动免疫; 病原体被 清除
病原携 带状态
显性感染
死死亡
携带者
亡 痊愈
12
ppt课件.
潜伏性感染
不是传染源
感染谱
病原携带状态
重要 传染源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 病原体的致病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人体
机体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13
ppt课件.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
7
ppt课件.
(三)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 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 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染病学(第9版)
近二十年全球流行的主要新发现的感染病
病原体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所致疾病 甲型病毒性肝炎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埃博拉出血热
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丁型病毒性肝炎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 )
军团病
朊粒(prion)
朊粒病
大肠埃希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 出血性肠炎,溶血尿毒综合征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莱姆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第一章
总论
第八节
新发感染病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流行病学特点 三、流行因素 四、防治对策
•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基本概念
•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基本概念
新发感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EID)是指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病,以及近年 来导致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感染病。
• 传染病学(第9版)
再发感染病—结核
➢ 上世纪80年代曾有科学家乐观地认为20世纪末可以消灭结核病。 ➢ 目前结核病仍是全球10大致死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新的结核病例
出现,并导致约200万人死亡。 ➢ 2015年中国新发结核病例91.8万,居世界第三位,新发多药耐药结核患者约7
万人,居世界第二位。
就为人们所熟知,但曾经已得到良好控制,发病率已降到极低水平, 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再度威胁人类健康的 感染病。如结核病、性传播疾病、疟疾、狂犬病等。
• 传染病学(第9版)
全球近二十年来主要再发感染病
➢病毒性疾病:手足口病、麻疹、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马尔 堡出血热、脊髓灰质炎等。 ➢细菌性疾病:结核病、布鲁菌病、霍乱等。 ➢真菌性疾病: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念珠菌病等。 ➢寄生虫性疾病:疟疾等。 ➢其他病原体:梅毒等。
疾病
丙型病毒性肝炎 霍乱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人禽流感
脑炎、脑膜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甲型H1N1流感 Lujo 病毒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中东呼吸综合征
人禽流感
•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基本概念
新发感染病的两层含义 2.再发感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EID):指那些早
禽流感病毒H5N1(Avian influenza virus,H5N1) 尼帕病毒(Nipah virus)
SARS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 甲型H1N1流感病毒(H1N1 influenza A virus)
Lujo 病毒(Lujo virus) 新布尼亚病毒(new Bunyamwera virus)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 禽流感病毒H7N9(Avian influenza virus,H7N9)
• 传染病学(第9版)
再发感染病—性传播疾病
➢ 性传播疾病(STD)是指通过性行为所传播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梅毒、 艾滋病(属新发现的感染病)、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阴道毛滴虫病等。
➢ STD还可通过血液体液、间接接触、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 ➢ STD在世界范围内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病种有所差异。我国梅毒报告发病率由
•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基本概念
新发感染病的两层含义 1.新发现的感染病:指造成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的新识别的和
以往未知的感染病,常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如AIDS、 SARS、埃博拉出血热、O139霍乱等。
• 传染病学(第9版)
新发现的感染病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有些疾病早已存在,并被人们所认识,但未被认为是感染病。由于近年新病原 体的发现,这些疾病才被认识为感染病,如消化性溃疡、T细胞白血病等。
(2)某些疾病可能早已存在,但未被人们所认知,由于实验技术的进步,近年才发 现或鉴定其病原体,如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等。
(3)过去可能确实不存在,由于微生物发生的适应性变异和进化产生的新病原体所 致的感染病,以及病原体来自动物的感染病。如艾滋病、O139霍乱、SARS、 人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
• 传染病学(第9版)
AIDS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戊型病毒性肝炎
• 传染学(第9版)
近二十年全球流行的主要新发现的感染病
病原体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O139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O139)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2000年的6.43/10万上升为2013年的32.86/10万。
• 传染病学(第9版)
WHO关注的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事件年份
病原体
所致疾病
分类
2009年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
新发现的感染
2014年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
再发感染病
2014年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 新发现的感染病
新发现的感染病—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导致消 化性溃疡
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马歇尔和沃伦
• 传染病学(第9版)
新发现的感染病—丙型肝炎
➢ 1989年Michael Houghton采用分子生 物学的方法在非甲非乙型肝炎动物模型 (黑猩猩)的血清中发现了丙型肝炎病 毒(HCV)。
➢ 1990年开始HCV筛查,由此输血后丙型 肝炎下降至1/100000以下。
• 传染病学(第9版)
新发现的感染病—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一种丝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 传染病,致死率极高。该病1976年发现于西非扎伊尔。
➢2014年2月EBHF再次爆发于西非,截至2016年3月,WHO报告EBHF感染病 例(包括疑似病例)28616人,其中死亡人数1131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