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第一皇家园林_华林园历史沿革考_胡运宏
六朝第一皇家园林——华林园历史沿革考
六朝第一皇家园林——华林园历史沿革考
A St u dy o f Hu a l i n Ga r d e n i n Si x Dy n a s t i e s
胡 运宏 / H U Y u n — h o n g
摘
要 :华林园历代更造 ,前后延续3 0 0  ̄ , 年 ,与整个六朝相始终 , 堪称六朝第一皇家 园林。六朝华林园前身为j 三 国吴宫苑 ,东晋
关 键 词 :风景 园林 ;六朝 ;皇家园林 ;华林 园;张永
文 章编 号 : 1 0 0 0 — 6 6 6 4 ( 2 0 1 3 ) 0 4 — 0 1 1 2 — 0 3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6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0 5 — 2 1 ;
文献标志码 :A
Z h a n g Y o n g i n S o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g a r d e n wa s b a s i c a l l y f o r me d , a n d b e c a me a f a mo u s i mp e r i a l g a r d e n . Wi t h t h e u p g r a d i n g i n Qi a n d L i a n g
Dy na s t i e s , he t g a r d e n b e c a me mo r e p r o s p e r o u s , b e a u t i f u 1 . I t wa s d e v a s t a t i n g l y d a ma g e d b y t h e Ho u j i n g Re b e l l i o n a n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i n Ch e n
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
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园林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皇家园林代表了中国古代皇权的繁荣和文化的精髓。
中国皇家园林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古代,中国的皇家园林主要是为皇帝和贵族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展示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这些园林通常被建在皇宫的附近,规模宏大,布局精致。
以北京的颐和园为例,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占地广阔,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拥有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皇家园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美。
明清时期,中国皇家园林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风格充满了艺术和诗意,注重园林的整体布局和细节设计。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就是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杰作。
这些园林以水为基础,以假山、廊桥、亭台等建筑为点缀,营造出宛如仙境般的景观。
近代以来,中国的皇家园林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历史。
清朝灭亡后,中国的皇家园林逐渐衰落,许多园林被废弃或毁坏。
然而,在现代,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使得对皇家园林的保护和修复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颐和园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恢复了其原貌,并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
如今,中国的皇家园林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许多皇家园林已经向公众开放,供人们游览和欣赏。
这些园林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园艺技术,也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总的来说,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皇家园林经历了起伏和变迁,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始终不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家园林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园林,让它们继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传承。
各时期园林特点
中国生成期先秦至西汉(前11世纪-220年)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全盛期隋唐(589-960)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960-1736)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1736-1911)生成期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1,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
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功能多样,驳杂,造园极不规范,体现皇家气派。
私家园林甚少而且大多是模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身,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观赏游憩为主。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似乎并无密切关系。
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经营设计。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感。
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以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
园林仅仅是大自然的客观写照,虽本于自然却未必高于自然。
商周时期沙丘苑台灵台灵诏灵囿章华台(楚)姑苏台(吴)秦上林苑(阿房宫)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范围辽阔山木环绕,集锦式总体布局,多功能)建章宫(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仙苑式皇家园林)兔园(又称梁园)东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园圃(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奢华的私家园林)隐士庄园(张衡,仲长统)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的功能已经退化或保留象征意义,主要以有赏活动为其主要功能,并纳入都城总体规划之中。
2.私家类型更丰富,庄园别墅得到较大发展,私家园林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出现。
3.寺观园林出现,形成了三大类型园林并行发展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略具雏形。
4.造园活动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息。
5.创作手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6.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以初具形式,园林建筑作为园林的一个建景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协同融合。
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特点1.规模小,规划的更趋于精密细致2.有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追求皇家气派,但透露自然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简史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
据说,距今10万至4万年之前遍布欧、亚、非散三大洲的“古人”(尼安德特人),并无体质、毛发、肤色等差别,直到距今2万至4万年前的“新人”时代,才逐步分化为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
说明了人类自身及其文化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结构和政治生态环境等。
这种人文基因层面上的根源性差异对东西方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思维特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也就是说,生活环境、发展模式与文化心态有着同构关系,所谓“得江山之助者”,各民族的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地理环境给予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某种特定的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了人们文化创造的发展趋向,从而塑造了各种不同文化类型和文化特性。
导源于自然崇拜的古典园林亦如此,世界各民族在驾驭地形、地貌,选择构园素材、经营山水与建筑、创造艺术意境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文化表征,因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中国、西亚伊斯兰与欧洲。
中国为自然山水写意式园林,西方园林和西亚园林则都以几何式园林形态为基本特征。
即使同属于中国造园系统的日本园林,也呈现出同源异质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高级文明的园林文化基因,源自先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长期生活积累,源自对自然的恐惧、敬畏、神秘的心理,并由此产生的自然崇拜和对最佳生活环境的幻想,诸如产生了神话中的天宫、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构想等。
秦汉帝王宫苑,主要模仿幻想中的天上世界和神话仙境。
汉代私家园林开始模山范水,至魏晋,既富且贵的门阀士族,侵淫于玄佛之中,“玄对山水”,逐渐从青山绿水中找到了任人啸傲的“仙境”,于是挖池堆山,乐于丘亩之间,出现了“有若自然”的人士山水园林。
中庸士大夫们找到了可供人日成趣的宅园这一园林样式,开中国文人写意园的先河。
中国古典园林史试题库
一、填空:1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2秦代上林苑是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是阿房宫3秦代兰池宫开启了西汉宫苑求仙活动的先河,一池三山之首例。
最高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兰池宫。
4西汉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上林苑是一座特大型植物园,也是一座大型动物园,苑中最大的水池昆明湖具有多种功能。
5西汉建章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最后一座。
6在园林中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之首例的是楚灵王章华台(天然山水园)。
7东汉梁冀苑囿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园林。
8唐代东都苑(隋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东都苑(隋西苑)是洛阳地区皇家园林的代表。
唐代禁苑性质类似于西汉的上林苑。
9唐代长安城三大宫殿史称“三大内”是: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
大内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
禁苑最大,是唐长安城郊皇家的主要风景园林和狩猎区。
10唐代东都苑(隋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东都苑(隋西苑)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11唐代的兴庆宫称为东内,又叫南内,前苑后宫的格局,兴庆宫中的“花萼相辉楼”以“花萼相辉”为名,寓有手足情深之意。
12唐代的兴庆宫以牡丹花而盛名,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的地方,兴庆宫中的“沉香亭”为牡丹观赏区。
13金代皇家园林代表中,西苑是金代最大的一座大内御苑。
14应天门、乾元殿、贞观殿、徽猷殿构成唐代洛阳宫(隋东都宫)宫廷区的中轴线。
15北宋的艮岳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16宋代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达到文人化,尚保留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
17《洛阳名园记》中的天王院花园子是北宋寺观园林的代表。
18宋代:浙江楠溪江苍坡村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
19宋代(对晋祠修葺、改建):晋祠(创建于周)是现存的最古老、规模很大、园林氛围极浓郁的祠堂建筑群,是一处罕见的大型祠堂园林。
华林园概述
华林园概述整体来看华林园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存在。
大致分这几个部分来说。
首先从它的历史沿革上讲,华林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
在各个朝代,华林园都可能有着不一样的角色和功能。
比如说在某个朝代可能是皇家的园林,专供皇室成员游乐休憩。
这种角色定位就决定了园中建筑的规模和奢华程度,像会有精致的亭台楼阁,就如同苏州园林中的那些小亭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都是当时高超建筑艺术的体现。
主要包括这些元素,园林里肯定有各种各样的植物。
一方面是观赏性的花卉,像牡丹芍药,盛开的时候满园缤纷多彩。
还有许多参天的古树,它们可能见证了华林园的兴衰变迁,仿佛一个个安静的老者默默守护着园林。
有山有水也是重要的特征,如果有山可能是那种玲珑精致的假山,错落有致,配合着水流的走势。
那水呢,或许是清可见底的小溪流,也可能是面积稍大一些的湖泊,水面上也许还游弋着鸳鸯之类象征美好的禽类。
对它的功能内涵方面的理解,核心内容是它集娱乐休闲与彰显皇家威严于一体。
就好比皇帝或者富贵人家在园中宴请宾客的时候,既有美丽的园林景色可供欣赏,又通过园林的宏大和精美展示自己的地位权势。
而且园林中可能还会有一些小型的表演区域之类的,比如杂耍艺人表演的地方。
另外华林园也可能与文化相关,也许文人们会在这里聚会吟诗作画,这些诗作又反向为华林园增添了文化气息。
我不确定的是不同时期的华林园是不是会有不同风格的划分,但它既然历经多朝多代,在建筑或者设计思路上肯定有着演变。
从实用性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身处那个时代的人,思考自己在这个园林里的活动轨迹,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华林园各区域的设置目的,比如从入口到主要宫殿或者亭台的路线设置都颇有讲究。
理解华林园的方法就是多去类比现代保存较好的园林,从已有的范例去推想它可能的样子。
大致上这种关于华林园的认识就是这样,也许不够全面,但这些是我从现有的知识出发思考后的结果。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它是宫殿和苑囿相结合的帝王宫苑,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
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中园传统园林以其自然天成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艺术综合,独树一帜于世界园林。
历经数千年的兴衰演化,一脉承袭而来的自然山水园林,协和着时代的节拍,不断丰富、精萃,表现出特有的创造性和无限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园林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
其思想背景来源于中国“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
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为囿。
囿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官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
六朝建康华林园建筑考
[ 关键词] 六朝 ; 建康 ; 华林 园; 古 建 筑 [ 摘 要 ] 六 朝 建 康 华 林 园规 模 庞 大 , 历 代 统 治 者 先 后 在 园 内兴 建 了大 批 建 筑 。 以唐 许 嵩《 建康 实录》
记 载为主 , 参 考 南 宋周 应 合 《 景定建康 志》 、 元 张 铉《 至正金 陵新志 》 和 六 朝 正 史 等 资料 , 考 证 出华 林 园 内 建 筑
重阁, 上 名重 云殿 , 下 名 兴 光殿 , 及 朝 日明 月
时 屡 次更 造 , 梁 末 一度 遭 损 , 陈朝 得 以 复建 , 公 元 5 8 9 年 隋灭陈 时彻底 被 毁 。笔 者 曾有 专 文探 讨 过
该 园 的建置 沿 革 、 功能作用、 历 史 地 位 等 问 题 ] , 今 再就华 林 园 中的建 筑作 一详 考 。
灵 的文 人特 色 , 均在 这一 时期成 型并 传 承和发 展 。
以通 天观 。至孝武 琴 堂 , 东有 双 树 连 理 , 又 改 为连 玉 堂 , 又造 灵 曜前 后 殿 , 又造 芳香 堂 、 日
华 林 园是 六 朝 首 都 建 康 城 内一 处 著 名 的 皇 家 园 林, 前 后延 续 3 0 0余 年 , 与整 个 六朝 相 始 终 , 为 当 时 第一 皇家 园林 , 在 中 国古 典 园林 史 上 占有 重 要
别 宫在 焉 , 仙华、 醴泉、 连 玉、 芳香、 灵曜、 景
[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系 中 国 博 士 后 基金 项 目“ 南 京 园林 文 化 遗 产 挖 掘 开 发 与 保 护 利 用 研 究 ” ( 项 目编号 : 2 0 1 4 M5 6 1 6 5 6 ) 阶段性成果 ;
六 朝建康 华林 园 内可 考证且 最 著名 的 山 、 水, 是 修 筑 于宋 文帝 元嘉 二 十 三 年 ( 4 4 6 ) 的 景 阳 山 与天 渊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笔记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南京地区魏晋时期皇家园林的寻踪
南京地区魏晋时期皇家园林的寻踪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释、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已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一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关键词:建康南京魏晋皇家园林一:魏晋时期园林产生的背景魏晋六朝长期处于动乱年代,而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巳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接至惟—的功能。
游赏的内容主要是追求视觉景观美的享受,虽然已有迹象通过景观美来激发人们的寓情于景的感受,但毕竟尚处在简单、祖浅的状态。
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以禽兽。
其中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
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
山上要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
叠石构山要有石洞,能潜行数百步,好似进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
同时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
这样的园林创作方能达到妙极自然的意境二:建康及其宫苑的形成建康,建康即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除西晋灭吴至东晋立国的37年以及梁元帝迁都江陵3年之外,作为首都共历时320年。
东汉末,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吴郡的地方割据势力孙氏逐渐强大,公元221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与魏、蜀成三国鼎立之局面。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1年)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放养动物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苑囿。
首先出现的是皇家园林,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是商帝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广建离宫,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记录。
西汉时,汉武帝刘彻又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建章宫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座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开创了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其“一池三山”的布局成为以后历代帝王营建宫苑的主要模式。
同时期,私家园林也发展了起来,一些达官贵族富户相继在长安、洛阳两地广建宅地园。
至此,园林体系已具雏形。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随着中国古代美学体系框架构筑的初步完成,园林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体现了此时期的造园成就,园林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人本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秘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园林形式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创作手法由单纯摹仿自然山水的写实趋向于适当加以概括提炼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园林建筑不再徘徊连属而是结合自然山水点缀成景,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寺观大量兴建,相应出现了寺观园林形式,至此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三大类型并行发展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它上承秦汉余绪,把园林发展推向转折阶段导入升华的境界,成为此后全面兴盛的伏脉,中国的自然式园林正是沿着这个脉络进入隋唐的全盛期。
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隋唐时期中国复归统一,国势鼎立,是秦汉以后的又一个全盛时代,园林也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自然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伴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一、总说●1. 元明清初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上承两宋第一阶段又有所发展●(1)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2)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3)在某些发达地区,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4)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出现,民间造园活动频繁,文人广泛参与造园,成为江南民间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另一个标志●(5)写意山水园进一步发展●2. 元明清初的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造园家●1. 缩移摹拟:张南阳、戈裕良●2. 平岗小坂:张南垣、张铖、张然●计成:文人的工匠化●造园理论著作●1. 明·计成《园冶》●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不仅是系统论述江南园林的一部著作,也是一部很好的课徒教材●世界造园名著之一●第一卷●(一)兴造论●泛论造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提出造园的一个先决条件:有能够主持其事、内行的造园家●好的园林评判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二)园说●提出两个规划设计原则: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一篇:相地●可选择的地段:山林地、城市地、郊野地、村庄地、宅旁地、江湖地;山林地最好●第二篇:立基●即园林的总体布局●第三篇:屋宇●即园林建筑●第四篇:装折●即装修●第二卷●栏杆●第三卷●第一篇:门窗●第二篇:墙垣●第三篇:铺地●第四篇:掇山●第五篇:选石●第六篇:借景●计成非常重视借景,认为是“园林之最要者”●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五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2. 明·文震亨《长物志》●共12卷,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与园林关系最大●(1)“室庐”卷●对建筑类型与装修提出雅、古两个标准,建筑设计应“随方制向,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2)“花木”卷●描写了42种园林常用观赏树木与花卉●(3)“水石”卷●“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提出叠山理水的原则:“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4)“禽鱼”卷●3. 清·李渔《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1)一拳代山,一勺代水●(2)窗栏提出“尺幅窗,无心画”●(3)山石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补充:尺幅窗无心画●清·李渔《一家言》在窗栏一节中指出开窗要“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唯虚其中”,就是所谓“框景”的做法,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意在强调通过框景,将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清中叶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清中叶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一个终结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迹象●(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世盛衰消长●乾嘉时期,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2)私家园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3)公共园林●有了长足发展,但多半处于自发状态●(4)“娱于园”倾向显著●园林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休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5)造园理论停滞不前●(6)西方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二、大都、北京都城规划●1. 元大都的都城规划●(1)元大都的都城规划●三套城垣、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供水系统●西北郊的玉泉山泉水,供应宫苑用水●昌平神山白浮泉水●2. 明清北京的都城规划●供水系统●引玉泉山之水,一股南流入太液池供给宫廷御苑用水,另一股东南流入通惠河●三、元、明、清的皇家园林●(一)元、明、清大内御苑:西苑●1. 西苑(元)●(1)“一池三山”模式●一池:园林的主体“太液池”,太液池水面遍植荷花●三山:万岁山、圆坻、屏山●(2)太液池中最大的岛屿●金代的琼华岛——>万岁山●保持金代摹拟艮岳万岁山的旧貌●(3)太液池中其余二岛●均较小,圆坻为土筑高台;屏山最小,上植木芍药●2. 西苑(明)●即元代太液池旧址,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占皇城面积三分之一●明代天顺年间扩建(与元代相比的变化):●(1)圆坻:●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水面,岛屿——>半岛●土筑高台——>砖砌城墙“团城”●与西岸之间的木吊桥——>玉河桥(石桥)●(2)增加南海●扩大太液池水面,奠定了北、中、南三海布局●(3)西面兔园为制高点●3. 西苑(明后期)●(1)水面占二分之一,水域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北海种植荷花,南海芦苇丛生●(2)北海中有大岛琼华岛,琼华岛南端太液桥与团城相连,桥南北两端建牌楼“堆云”、“积翠”,故命“堆云积翠桥”●(3)团城西面大型石桥,桥东西两端建牌楼“金鳌”、“玉蝀”,故名“金鳌玉蝀桥”●(4)南海中堆筑大岛“南台”●4. 西苑(清初)●(1)毁琼华岛南坡殿宇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山顶建“小白塔”,琼华岛又名“白塔山”●(2)张然主持改南台为瀛台●5. 西苑(清乾隆)●改建最大的一次,重点在北海●陆地面积缩小,建筑面积增大,水面占三分之二●改建后主要形成琼华岛景区、濠濮间—画舫斋景区、园中之园—静心斋景区●(1)琼华岛景区●岛、桥、城轴线关系的确立●堆云积翠桥南北两端分别与团城、琼华岛对中,加强了岛、桥、城的轴线关系●琼华岛东、西、南、北四面因地制宜创设不同景观:●a. 南坡●南坡的永安寺,是一组布局对称均齐的山地佛寺建筑群,具有明显中轴线,构图严谨,具有皇家气派●b. 西坡●地势陡峭,建筑物体量小,依山就势●总体随宜高下曲折●着重创造山地园林的气氛●乾隆《塔山西面记》●c. 北坡●上部体现山地景观●下部建弧形廊●d. 东坡●已植物为主,建筑比重最小●半月城上可远眺北海东岸、钟鼓楼及景山之借景●(2)濠濮间—画舫斋景区●a. 第一部分●位于水系南端,筑土为山,爬山廊串联●b. 第二部分●是以水池为主体的小园林濠濮间●c. 第三部分●位于石坊以北,平地筑土山如岗坞丘陵状●d. 第四部分●即画舫斋,是一组多进院落的建筑群●总结●四个部分自南而北依次构成山—水—丘陵—建筑的序列,是一个富于变化、有起结开合韵律的空间序列,把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3)园中之园—镜清斋(清乾隆为镜清斋,光绪改为“静心斋”)●小中见大,咫尺山林●a. 总体布局●主要部分靠北,是一个以假山和水池为主的山池空间●以静心斋为正厅,是私家园林典型的“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的布局方式●山池空间南面和东南面分布四个相对独立的小庭院空间●b. 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手法●放收放的空间序列●多层次空间的处理●主轴空间的对比:以四个小空间突出主空间之大●c. 主次轴线的控制●沁园廊为构图中心,与正厅静心斋构成南北的主轴线●枕峦亭东面的汉白玉小石拱桥,构成东西的次轴线●d. 园林小环境的营造●e. 园中借景●叠翠楼上可极目远眺园外的什刹海和北海的借景●f. 四个小庭院的处理手法(小中见大)●除方整水院外,园内另外三个小庭院罨画轩、抱素书屋、画峰室,均以水池为中心●(二)明大内六苑●明大内御苑共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东苑、兔园●1. 西苑(见前面)●2. 御花园●(1)地理位置●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前宫后苑●(2)总体布局●平面略成方形,建筑为主,呈中轴线对称格局●(3)建筑●主次相辅,左右对称,虽左右对称而非完全均齐●采用烘托、反衬手法●(4)园路●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布局●(5)植物●山池花木配置比较自由随宜,仅作为点缀●(6)假山●稍欠考虑●3. 东苑●其在皇城东南,又名“南内”●是一处富于天然野区、以水景取胜的园林●4. 兔园●(1)地理位置●在西苑之西、皇城西南隅,在元代“西御苑”基础上改建而成●(2)布局●布局规整,有明确的中轴线●(3)山顶的清虚殿,是皇城内一处制高点●5. 万岁山(景山)●(1)地理位置●位于紫禁城之北、皇城中轴线上●(2)布局●对称均齐式布局●(3)有山道可登临,每年重阳节皇帝登高的地方●6. 慈宁宫花园●是皇太后、皇太妃的居所●(1)布局●平面为长方形,中轴对称格局●(2)建筑布置●建筑密度较低,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3)园路布设●纵横均齐的几何式,是极少见的规整式庭院●(4)庭院空间●开朗●(三)清中叶清末大内御苑●1. 建福宫花园●(1)总体布局●非均齐对称,主辅分明,中轴线突出●(2)建筑格局●三个院落南面为园林主要部分,居中偏北的延春阁为主体建筑物●(3)造园特色●没有水景,是以山石取胜的旱园,建筑密度较高,大量使用空廊联系各殿宇●2. 宁寿宫花园●(1)造园特色●总体规划采取横向分割为院落的方法,弥补了地段过于狭长的缺陷●有明显中轴线但并非一气贯穿南北纵深,院落错开少许,错中的做法●五进院落各有特色,互不雷同,步移景异●建筑物命名如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直接反映乾隆归政的愿望●(2)不足之处●建筑过密,比较壅塞●(3)五进院落●第一进:建“流杯渠”,寓意“曲水流觞”●第二进:三合式住宅院落●第三进:建三友轩,取“岁寒三友”之意●第四进:主体是两层的符望阁(借景)●第五进:正房是倦勤斋●(四)清代的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康熙时的北京西北郊●按地貌景观的特色可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中区以玉泉山、翁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即海淀镇以北●香山行宫—静宜园,作为临时驻跸的行宫御苑●玉泉山以泉水著称●明清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明清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清代第三座离宫御苑(北京西北郊第二座离宫御苑)——圆明园(雍正扩建)●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集中反映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特征●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乾隆十六年,在圆明园东面建成长春园、东南面建成绮春园,至此圆明三园形成●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建成,至此三山五园形成●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圆明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人工山水园)●香山静宜园(天然山地园)●玉泉山静明园(天然山水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三山五园汇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后期中国宫廷造园的精华,是历史上罕见的皇家园林特区●(五)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1. 香山静宜园(行宫御苑)——清乾隆年间●静宜园是香山行宫,位于香山的北坡,包括三个景点:香山寺、西山晴雪、见心斋●(1)香山寺●是著名的古刹,静宜园内最大的寺院●(2)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一说是静宜园冬天的雪景,另一说是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时,好像白雪覆盖山上一样●补充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萌、蓟门飞雨、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3)见心斋(园中之园)●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建筑围合水景;西半部为三合院●理水●东半部水面呈椭圆形,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水口,宛若源头疏水无尽之意●建筑●东半部的正厅见心斋坐西朝东●西半部建筑集中,正厅正凝堂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合院北侧为畅风楼,是全园制高点,也是观景点●●2. 玉泉山静明园●以山景为主、水景为辅;前者突出天然风致、后者着重园林经营●1. 总体布局●山嵌水抱,山景为主●五个不同性格水景园以水道连缀:含漪湖、玉泉湖、裂帛湖、镜影湖、宝珠湖●2. 分区规划●全园可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西山景区●(1)南山景区●a. 南山景区是全园的建筑精华荟萃之地●b. 山的主峰与其西南面的侧峰构成客山拱伏,主山始尊的呼应关系;遮挡西北风,形成小气候●c. 湖中三岛为“一池三山”格局;乐成阁与湖南岸宫廷区建筑群形成南北中轴线●d. 居中的玉峰塔是仿镇江金山寺塔的形制;玉峰塔是全园制高点,与南侧峰顶的华藏塔、北侧峰顶的妙高塔,成犄角之势●(2)东山景区●a. 包括玉泉山的东坡和山麓●b. 重点在镜影湖,呈狭长形●c. 山地建筑不多,主要为北侧峰顶的妙高寺;位于马鞍形山脊的最低处的景点峡雪琴音,是观景的好去处●(3)西山景区●a. 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b. 山西麓的开阔地段建置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小园林●c. 含漪斋之西即园之角门,泉水在此穿水门而汇入玉泉水系●补充●a. 玉泉山的泉水●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三组泉眼●最大的一组泉眼是玉泉,以玉泉而得名的玉泉垂虹为元、明以来的燕京八景之一●另一组泉眼是裂帛泉,在山的东南麓●第三组泉眼是龙泉,在山的东面●c. 玉峰塔影得之于江南风景的启迪●d. 玉泉山的佛寺景观●摹拟中国历史上名山藏古刹的传统而创造一个具体而微的园林化山水风景名胜区●3. 畅春园●(1)总述●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建在明代皇帝李伟的别墅“清华园”的废址上●是一座大型的人工山水园●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地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皇家园林●江南叠山名家张然主持叠山工程●园林景观以植物为主调●(2)宫廷区●位于南面偏东,中轴线左右对称格局●(3)苑林区●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个水域,外围环绕河道●(4)苑林区建筑布局●建筑布局疏朗,按纵深(东、中、西)三路布置●(5)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园内大部分为水面,穿插以大小岛堤●4. 圆明园(圆明三园)●圆明园(雍正时期)●是北京西北郊的第二座离宫御苑,,也是清代的第三座离宫御苑●宫廷区●共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大宫门、第二进为二宫门出入贤良门,第三进为正殿正大光明殿(皇帝上朝听政的地方)●筑山●西北角的紫碧山房,堆筑有全园最高的假山,是昆仑山的象征●理水●水自西北角流向东南角,正合于堪舆家所确认的天下山川之大势●圆明园(圆明三园)(乾隆时期)●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又叫做圆明三园●乾嘉两期是圆明三园的全盛时期,规模在三山五园中居于首位,内容丰富也为三山五园之冠●是平地造园的杰作,体现了“小中见大,咫尺丘壑”的筑山理水之法●集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的筑山理水手法之大成,被称为“万园之园”●(1)布局特色●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布局●成组的建筑群和能成景的个体建筑共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2)理水●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多以水面为主题,因水而成趣●环绕的河道把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3)叠山●叠山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叠山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自然空间●“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4)建筑●建筑与园林自然环境比较协调●室内装饰、装修和陈设非常富丽堂皇●(5)植物●以植物为主题命名的景点很多●如: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天然图画的竹林、洞天深处的幽兰●A. 圆明园●(1)宫廷区●共三进院落●(2)九州景区(后湖景区)●九州清晏●是最大的一处景点,这九处景点呈九岛环绕的布局,是“禹贡九州”的象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茹古涵今●建筑围合庭院;论古今、谈诗作画●坦坦荡荡●模仿杭州的玉泉观鱼●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杏花春馆●观花场所,因地随形布局●上下天光●取法于云梦泽之景●慈云普护●天台山的缩写,寺庙园林●碧桐书院●读书场所●天然图画●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镂月开云●观牡丹花之地●(3)福海景区●以福海为中心的大景区,一池三山格局(三岛串接)●(4)北部景区●万方安和:呈卍字形●武陵春色:表现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场景●鸿慈永祜:标榜孝心●西部景区(集锦式散点区)●B. 长春园●(1)人工喷泉●当时叫做“泰西水法”或“水法”,共三组●(2)西洋楼景区●造园手法●一反中国园林的传统,突出表现了欧洲勒诺特式的轴线控制,均齐对称●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历史意义●西洋楼是一座欧式宫殿和园林,体现欧洲园林对中国的影响●是欧洲和中国园林体系结合的首次尝试,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植物配置●采用欧洲规整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如整齐的绿篱●园林小品●中国色彩较重,如水法运用中国宝塔的形式●C. 绮春园●具有水村野居的自然情调●补充:圆明园中小园林的主题取材●(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夹镜鸣琴”(福海景区)取李白“两水夹明镜”诗意●“武陵春色”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有些小园林甚至以江南某园作为蓝本●“四宜书屋”模仿海宁“安澜园”●“小有天园”模仿杭州小有天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如园”模仿南京瞻园●(4)再现道家学说中的仙山琼阁、佛寺所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方壶胜境●(5)运用象征性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九州清晏”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鸿慈永祜”标榜孝行●(6)以植物为主要内容,或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竹林●5. 清漪园(颐和园)●(1)在北京西北郊修建清漪园的原因●实际原因●a. 圆明园、畅春园为平地起园,无自然山水基础,虽有写意缩移摹拟江南水乡风姿,仍缺少身临其境之感;静宜园为纯山地园林;静明园缺少大水面●b. 西湖为西北郊最大水面,稍加改造可成为天然山水理想建园基地●c. 该基地位于圆明园、静明园之间,三者可连贯为一个整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d. 清漪园可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修建●借口●为母后祝寿,同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西北郊水系整理工程,开源节流,增加西湖蓄水能力,改善山水格局●(2)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水系整治工程●开源节流:扩大昆明湖(蓄水库)、增加养水湖、高水湖(辅助水库)●疏浚长河,北京西北郊形成了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的一套完整可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3)清漪园结构(模仿西湖建造)●清漪园包括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占88%)、后山后湖景区(占12%),以贝阙——赤城霞起为分割线●A. 前山前湖景区●水体布局●湖面分为三块水域●一池三山格局●一池:昆明湖●三山:西部水域的“治镜阁”、“藻鉴堂”,东部水域的“南湖岛”●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一池三山仙苑式皇家园林,也是硕果仅存的一个●湖面另有三个小岛●小西泠、知春亭、凤凰礅●建筑布局(屋包山处理手法)●主轴●佛香阁主体建筑群;智慧海——佛香阁——排云阁●次轴●西侧宝云阁(五方阁)——清华轩●东侧转轮藏(湖山碑)——慈福楼(介寿堂)●辅助轴●云松巢——寄澜亭●写秋轩——秋水亭●●意图●第一自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减少建筑密度和分量,出现虚实变化,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第二自中心向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造景手法●a. 反衬烘托的手法●东西两侧零星分布的景点烘托中央建筑群,凸显皇家气派●b. 借景的手法●西面山脊尽端的湖山真意,可俯瞰玉泉山、养水湖、高水湖的借景●东侧山脊尽端的昙花阁,既是点景建筑,又可俯瞰圆明园、畅春园的借景●c. 对景的手法●昆明湖东水域南湖岛北侧望蟾阁摹拟黄鹤楼,与佛香阁呼应成对景●d. 意境的含蕴●南湖岛平面形如满月,结合岛上建筑命名望蟾阁、月波楼等,是以月宫仙境作为意境主题●B. 后山后湖景区●即万寿山北麓,整体环境幽闭●建筑布局●建筑布置随宜,惠山园、霁清轩是典型的园中之园●(4)清漪园建成后的北京西北郊●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把三山五园串联为一个整体的园林集群●一园建成,全园皆活●●(5)颐和园(光绪年间)●颐和园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重建●按原状修复,如勤政殿易名仁寿殿●改建,望蟾阁改为单层的涵虚堂●扩建●增建●沿湖三面加筑宫墙,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的恢宏气势有所削弱●植物配置大体保持原貌●(6)园中之园——惠山园(乾隆)—>>谐趣园(光绪)●惠山园(模仿寄畅园)●a. 选择与寄畅园相似的建园基址●b. 寄畅园内的土石假山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惠山园也有类似情况(建在万寿山东麓,与万寿山气脉相连)●c. 都以水面为构图中心,知鱼桥(惠山园)与七星桥(寄畅园)的位置走向相同,有水尾●d. 寄畅园建筑疏朗,以山水林木之美取胜,惠山园也具备这样风格,成为当时清漪园内最富于江南情调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建筑比重增大●增加庞大的建筑涵远堂,打破了建筑的疏朗●建筑用游廊串联●可取之处●建筑秩序感强,建筑虽多但不流于散乱●涵远堂——饮绿亭构成南北主轴线,往北延伸到小园林“霁清轩”●(六)避暑山庄(明清以来第二座离宫御苑)●1. 避暑山庄选址的特点●(1)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成要素(山、水、平原)●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平坦的原野、大小溪流和河湖罗列●(2)由于地形地貌形成了三大景区的格局,彼此之间互为成景,能发挥出画论中高远、深远、平远的观赏效果●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远景区●(3)狮子河北岸的远山层峦叠嶂,武烈河东岸一带多奇峰异石,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4)水景形式多,提供场地水源,构成完整的水系;水是最精彩的一部分●(5)西北的山岭挡住了冬季寒风侵袭,创造了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条件●(6)山岭、平原、湖泊三者的关系,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整体的布局烘托出帝王之居的磅礴态势●2. 避暑山庄的特点●(1)总体布局●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公顷●总体布局为前宫后苑●宫廷区●正宫、松鹤斋、东宫●苑林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2)宫廷区●最后一进院落为万壑松风,地势陡然下降约6米,举目北望,苑林区景观尽收眼底●从封闭的宫廷区到苑林区,豁然开朗的“欲放先收”的手法●(3)苑林区——湖泊景区●面积不到全园六分之一,却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建筑,是全园精华所在●采用堤岛划分形式●以江南水乡河湖为创作蓝本,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情调●完全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整个湖泊以洲、岛、桥、堤划分为若干水面,有大小岛屿8个●金山亭为总览全局的重点,发挥点景和观景作用●金山亭与山岳景区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呼应成对景●金山为一个小岛,采用“屋包山”的做法●三条游览线路(定观与动观相结合的组景方式)●东路:卷阿胜境殿——水心榭——文园狮子林——戒得堂——金山亭●中路:万壑松风——芝径云堤——如意洲——烟雨楼●西路:岫云门——驯鹿坡——文津阁●(4)苑林区——平原景区●建筑物很少,主要为四个亭子●莆田丛樾●濠濮间想●莺啭乔木●水流云在●(5)苑林区——山岳景区●建筑布置不求其显但求其隐,不求其密但求其疏朗,突出天然野趣●对景●南山积雪(与金山亭对景)●北枕双峰(与金山亭对景)●借景●四面云山(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锤峰落照(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6)象征寓意●湖泊景区象征江南情调●平原景区象征塞外风光●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
从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园——南京玄武湖的历史变迁
胡运宏(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HU Yun-hong(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从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园——南京玄武湖的历史变迁*History of Xuanwu Lake in Nanjing摘要:江南三大名湖之一的玄武湖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以及风景园林管理的发展状况。
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概括了玄武湖在六朝、唐五代、宋朝、明朝、清朝和近代的历史沿革,复原了玄武湖从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园的整体风貌。
Abstract: As one of the three Jiangnan famous lakes, Xuanwu Lake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in all historical periods. On the basis of fully excavating historical dat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Xuanwu Lake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Tang Dynasty, the Song Dynasty, the M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and modern times, reconstructes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Xuanwu Lake from the Royal Garden Pool to the Modern City Park.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ingLing; Xuanwu Lake; Garden history关键词:风景园林;金陵;玄武湖;园林历史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04-05 收稿日期:2016-09-12修回日期:2016-11-17玄武湖位于南京市区东北隅,为融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区,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湖。
消失的华林园
消失的华林园筲王爱国▲江苏园博园的南京园南京太平门至鸡鸣寺,是北京东路的一段,附近有很多古迹。
最近南京市正在规划北京东路历史城区,它们正好在这个区域内。
北京东路沿线的鸡笼山、覆舟山(现称九华山)、玄武湖、明城墙等景点,作为一个整体向人们展示六朝文化特色。
鸡笼山到覆舟山之间是南朝皇家园林遗址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林园。
华林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吴。
后主孙皓主政时,在都城建业(今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
公元267年,太初宫的东面建起新宫,“大开苑囿,起土山作楼观”,并且把玄武湖水引入宫中的天渊池,这座御苑就是华林园的前身。
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后,沿用了吴旧都,到晋成帝司马衍时,发生苏峻之乱,建康城遭到很大的破坏,几近废墟。
平乱之后,东晋名臣王导力排迁都之议,于公元330年重新建设都城,于是,东吴苑城旧址上诞生了新的建康宫城,就是后世所说的台城,就是在这个时候,台城北部的后苑定名为华林园。
随后宋、齐、梁、陈历代君主不断扩建整修,华林园最终成为六朝时最著名的园林,与南朝历史相始终。
华林园的范围在南京市政府大院一带,包括了东面的公教一村、南面的东南大学一部分。
那么,曾经的皇家宫苑是什么样子?《世说新语·言语》第六十一则记载:“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成语“濠濮间想”就是从这里来的。
晋孝武帝时,华林园中增建了清暑殿、延贤堂等建筑,清暑殿是华林园里第一座大型建筑,高大宽敞,夏日凉风习习,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孝武帝经常与张贵人在清暑殿饮酒,可见是真喜欢这个地方。
华林园在南朝宋文帝时继续增建,负责人叫张永。
经过张永的改造,华林园内花木葱茏,宋文帝非常欢喜,登楼赋诗曰:“崇堂临万雉,层楼跨九成……阶上晓露洁,林下夕风清……”宋文帝时,华林园内经常有祥瑞之事,出现白獐、嘉禾等物,大臣们纷纷称颂君王治国有方,这些都明确地记载于正史当中。
六朝华林园史考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Hualin Garden in Six
Dynasties
作者: 胡运宏[1];贺俊杰[2];胡运宏[1,1,1]
作者机构: [1]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2]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出版物刊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六朝;华林园;皇家园林;艺术转型
摘要:六朝华林园前后延续三百余年,与整个六朝相始终。
经历代更造,园内先后修筑了景阳山、天渊池、景阳楼、华光殿等诸多山水、建筑,堪称六朝第一皇家园林。
作为园林,华林园成为帝王游赏、宴饮、吟诗、赌射、驯马甚至荒淫耽乐的场所,发挥了供人休闲娱乐、游憩宴会的基本功能;作为皇家园林,华林园也承担了诸如临政听讼、密谋权变、侍讲经典、奉旨编书等相当程度的政治功能。
六朝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转型期,华林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朝第一皇家园林_华林园历史沿革考_胡运宏
风景园林历史六朝第一皇家园林——华林园历史沿革考A Study of Hualin Garden in Six Dynasties摘 要:华林园历代更造,前后延续300余年,与整个六朝相始终,堪称六朝第一皇家园林。
六朝华林园前身为三国吴宫苑,东晋时经过修葺后,始定名为“华林园”;刘宋元嘉和大明时2次大规模改扩建,经著名造园家张永之手,其格局基本成型,成为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后经萧齐、萧梁时期的增修,变得更加繁华、精美;梁末侯景之乱,遭到严重破坏,陈朝建立后得以一定程度的复建。
589年隋灭陈时,六朝华林园彻底被毁。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六朝;皇家园林;华林园;张永文章编号:1000-6664(2013)04-0112-03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2-05-21; 修回日期:2013-01-05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D770005)资助Abstract: As the first royal garden in Six Dynasties, Hualin Garden had more than 300 years of history. The garden was named in EasternJin Dynasty, and its predecessor was a palace of the Eastern Wu Dynasty. Two large-scale renovations and expansions by landscape architectZhang Yong in Song Dynasty, the garden was basically formed, and became a famous imperial garden. With the upgrading in Qi and LiangDynasties, the garden became more prosperous, beautiful. It was devastatingly damaged by the Houjing Rebellion and reconstructed in ChenDynasty. In 589 AD during the downfall of the Chen Dynasty, the garden was completely destroyed and became one in mind and vanishedaway in the dust of history.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x Dynasties; royal garden; Hualin Garden; Zhang Yong六朝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建政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朝代,由于均以建康(又名建业、建邺,即今南京)为都城,时间上又前后相续,因此统称“六朝”。
逛南京【二】漫话园林(一)华林如梦了无痕
逛南京【二】漫话园林(一)华林如梦了无痕元旦快乐HappyNewYear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
【前言】说到江南园林,我们想到的就是苏州、扬州,南京往往是被忽视的,《逛南京【二】漫话园林》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南京那些已经消失和仍然存在的园林,讲讲它们的故事。
(一)华林如梦了无痕太平门——鸡鸣寺,是北京东路的一段,有那么几年,我经常要经过这里,因此知道附近有很多古迹。
最近南京市正在规划北京东路历史城区,它们正好在这个区域内。
历史城区是一个概念,包括通常所说的古城区、老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需要保护的地区”。
北京东路沿线的鸡笼山(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俗称北极阁)、覆舟山(因形似一只倾覆的行船而得名,现称九华山)、玄武湖、明城墙等景点,在这个区域内作为一个整体向人们展示六朝文化特色。
鸡笼山上,南朝刘宋时建日观台,明洪武十八年又建观象台,1927年,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国家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在这里建立;东麓有古鸡鸣寺,是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它也是其中数一数二的。
鸡笼山下,是东晋和宋、齐、梁、陈的建康太学,到了明朝,是国子监所在;当年的国子监东到小营、南至珍珠桥、西抵进香河、北及鸡笼山,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只是它的一部分,如今东南大学东门外还立有一块“国子学”碑刻,告诉人们历史上这里是教育的圣地。
鸡笼山向东是覆舟山,覆舟山上有个小九华寺,香火很旺,山因寺名,如今多叫九华山了。
鸡笼山到覆舟山之间,是南朝皇家园林遗址地,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300多年间一直在这一带建设皇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林园。
魏晋南北朝时,华林园是个经常出现的名字,洛阳、邺城、建康都有华林园。
最早的华林园在曹魏都城洛阳,前身是始建于东汉的芳林园,在曹魏第三位皇帝曹芳登基后,芳林园避讳(封建时代为表示尊敬,不说出君主或尊亲名字)改称华林园,从此这个名字沿用了300多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园林历史六朝第一皇家园林——华林园历史沿革考A Study of Hualin Garden in Six Dynasties摘 要:华林园历代更造,前后延续300余年,与整个六朝相始终,堪称六朝第一皇家园林。
六朝华林园前身为三国吴宫苑,东晋时经过修葺后,始定名为“华林园”;刘宋元嘉和大明时2次大规模改扩建,经著名造园家张永之手,其格局基本成型,成为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后经萧齐、萧梁时期的增修,变得更加繁华、精美;梁末侯景之乱,遭到严重破坏,陈朝建立后得以一定程度的复建。
589年隋灭陈时,六朝华林园彻底被毁。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六朝;皇家园林;华林园;张永文章编号:1000-6664(2013)04-0112-03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2-05-21; 修回日期:2013-01-05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D770005)资助Abstract: As the first royal garden in Six Dynasties, Hualin Garden had more than 300 years of history. The garden was named in EasternJin Dynasty, and its predecessor was a palace of the Eastern Wu Dynasty. Two large-scale renovations and expansions by landscape architectZhang Yong in Song Dynasty, the garden was basically formed, and became a famous imperial garden. With the upgrading in Qi and LiangDynasties, the garden became more prosperous, beautiful. It was devastatingly damaged by the Houjing Rebellion and reconstructed in ChenDynasty. In 589 AD during the downfall of the Chen Dynasty, the garden was completely destroyed and became one in mind and vanishedaway in the dust of history.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x Dynasties; royal garden; Hualin Garden; Zhang Yong六朝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建政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朝代,由于均以建康(又名建业、建邺,即今南京)为都城,时间上又前后相续,因此统称“六朝”。
华林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园林,曾在建康、洛阳、邺城、长安、平城、中山等地均有建置[1]。
在这些多处建置的华林园中,建康华林园与整个六朝的历史相始终,前后延续300余年,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六朝建康之华林园乃模仿曹魏、西晋洛阳之华林园而建洛阳华林园始名于曹魏,由《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芳林园即今华林园,齐王芳即位,改为华林。
[2]”可知,洛阳华林园为曹魏时期避曹芳讳由芳林园改名而来。
西晋伐魏之后,洛阳华林园一仍其旧,并“成为一个较为常用的皇帝召集群臣宴会的场所”[3],晋武帝司马炎曾分别于泰始四年(268年)、太康元年(280年)在这里大宴群臣、吟诗作赋,成为一时之盛。
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华林盛宴却依旧保留在司马氏家族的记忆之中。
《资治通鉴》卷108《晋纪三十五》“于华林园举酒祝之曰”下胡三省注:“晋都建康,仿洛都,起华林园。
[4]”故咸和五年(330年)晋成帝缮造苑城时,模仿洛阳华林园,修筑和命名了“华林园”。
建康华林园中的著名景点如景阳山、天渊池、华光殿等的名称也都直接承袭于洛阳华林园。
2 六朝华林园之历代营建唐·许嵩的《建康实录》为一部专门记载六朝历史的史书,该书卷12《宋中·太祖文皇帝纪》“是岁(按,即元嘉二十三年),置华林园东五里”条下有一条专门有关华林园的记载:案,《地舆志》:吴时旧宫苑也。
晋孝武帝更筑立宫室。
宋元嘉二十二年,重修广之。
又筑景阳、武壮诸山,凿池名天渊,造景阳楼以通天观。
至孝武大明中,紫云出景阳楼,因改名景云楼,又造琴堂,东有双树连理,又改为连玉堂,又造灵曜前后殿,又造芳香堂、日观台。
元嘉中,筑蔬圃,又筑景阳东岭,又造光华殿,设射棚,又立凤光殿、醴泉堂、花萼池,又造一柱台、层城观、兴光殿。
梁武又造重阁,上名重云殿,下名兴光殿,及朝日明月之楼,登之,而阶道绕楼九转。
自吴、晋、宋、齐、梁、陈六代,互有构造,尽古今之妙。
陈永初中,更造听讼殿。
天嘉三年,又作临政殿。
其山川制置,多是宋将作大匠张永所作,其宫殿数多,旧来不用,乃取华林园以为号,陈亡悉废矣[5]。
许嵩大约生活在唐玄宗、肃宗之时(712—761年),距六朝不远,这段史料尽管略有舛误,但它是目前所见、较为详尽地载述整个六朝华林园胡运宏 / HU Yun-hong112113LA History永主持,对华林园进行了一次改建与扩建。
这次修筑由于工程浩大,劳民伤财,遭到大臣何尚之的反对,但宋文帝一意为之,因而“役重人怨”。
刘宋第2次修筑华林园,在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②。
据上引《建康实录》,宋孝武帝大明时期,在华林园内修筑了琴堂(连玉堂)、灵曜前殿、灵曜后殿、芳香堂、日观台等建筑。
又,《景定建康志》卷18《山川志二》“元武湖”条下载:“孝武大明中……又于湖侧作大窦通水入华林园天渊池,引殿内诸沟,经太极殿,由东西掖门下注城南堑,故台中诸沟水常萦迴不息。
”还将玄武湖水引入了华林园天渊池。
刘宋元嘉、大明时期的2次大规模改建与扩建,使得始建于孙吴、增修于东晋的华林园至此基本成型:第一,修筑景阳山(及武壮山、景阳东岭),开凿天渊池(及花蕊池),奠定了华林园的山水格局,景阳山、天渊池也成了华林园的标志性地名;第二,营造景阳楼、层城观、日观台、一柱台及光华、凤光、醴泉、兴光、灵曜、芳香诸殿堂,大大丰富了华林园中的人造建筑,也奠定了华林园的建筑格局;第三,引玄武湖水入天渊池,并使源于台城之北的玄武湖水,经华林园及台城内诸网状沟渠③,最终汇入台城南之护城河,从而将华林园内的流水变为“活水”。
流水碧波终日萦回不息,大大增强了华林园的赏玩情趣,也标志着华林园水系格局的成熟。
2.4 萧齐火灾后大起楼阁经过刘宋时期的大规模建设与增修,华林园已经成为一处楼阁林立、花木繁茂的大型皇家园林,然南齐东昏侯永元时期(499—501年)一度遭火灾受损。
《南史》卷5《齐本纪下》:“(永元二年)秋七月甲辰夜,宫内火,唯东阁内明帝旧殿数区及太极以南得存,余皆荡尽……三年,殿内火……火又烧璇仪、曜灵等十余殿及柏寝,北至华林,西至秘阁,三千余间皆尽。
”3 000余间殿阁被烧毁,可见永元火灾对台城宫殿损害之严重,华林园中的曜灵殿也被烧毁。
火灾之后齐东昏侯复建宫殿,在华林园大起楼阁。
《南齐书》卷7《东昏侯纪》云:“后宫遭火之后,更起仙华、神仙、玉寿诸殿……(永元)三年夏……跨池水立紫阁诸楼观,壁上画男女私亵之像。
[10]”据《景定建康志》卷22《城阙志三》“古华林园”条下引蔡宗旦《金陵赋》,知仙华、玉寿、紫阁等殿堂均为东昏侯在华林园内所起筑。
此外,齐武帝萧赜时期,在景阳楼上置钟一口。
《景定建康志》卷21《城阙志二》“景阳楼”条云:“齐武帝时置钟景阳楼上,应宫人闻钟声并起装饰。
”又,“齐昭阳殿”条下亦云:“上数游幸诸苑囿,载宫人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钟声,悉起装束,自后此钟惟应三鼓及五鼓也。
”由于华林园内殿宇栉比、林木荫蔚,使得宫女们听不到台城端门的晨鼓声,因此齐武帝在华林园标志性建筑景阳楼上置景阳钟,在清晨催唤宫女梳妆。
2.5 梁武帝再次增修梁武帝萧衍时期,华林园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增修。
《景定建康志》卷21《城阙志二》“朝日夕月二楼”条下考证:“梁武帝所起,阶道绕楼九的最早记录,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以这条史料为线索,综合考察正史、方志等资料,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六朝华林园的历代营造始末。
2.1 华林园前身为三国吴宫苑三国吴宫苑为华林园的前身。
孙皓时期,孙吴大规模建设都城和营造园囿。
《三国志》卷48《吴书·孙皓传》载:宝鼎二年(267年)“夏六月,起显明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曰:“皓营新宫,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
又破坏诸营,大开园囿,起土山楼观,穷极技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
”又,南京现存最早的官修地方志——《景定建康志》卷21“吴昭明宫”条也载:“(后主)起新宫于太初之东……大开苑囿,起土山作楼观,加饰珠玉,制以奇石。
又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流入宫内,巡绕堂殿,穷极技巧,功费万倍。
[6]”这里,孙皓新筑的显明宫(新宫)在太初宫之东,所大开之“园囿”和所起的“土山楼观”,当即后世华林园之前身。
“开城北渠”,引玄武湖(后湖)之水入宫城,也基本奠定了后世华林园水系的格局。
2.2 东晋时增修、定名华林园280年,吴后主孙皓投降,由于未受兵燹,吴宫城、苑囿基本没有破坏。
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南渡长江,定都建康,“因吴旧都修而居之”(《景定建康志》卷20“古都城”条下引《舆地志》),没有大规模营建园囿。
晋成帝司马衍时期,苏峻叛乱,建康城内的宫殿房室都被焚毁。
平定苏峻后,面对损毁的宫城、园囿,晋成帝于咸和五年(330年)“造新宫,始缮苑城”(《晋书》卷7《成帝纪》[7]),即在吴苑城旧地基础上兴建新宫。
所缮造后之“苑城”亦即后世所称的台城。
也正是在这次修缮之后,华林园方得以命名。
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对华林园进行了一次增修,建造了清暑殿。
《晋书》卷9《孝武帝纪》载:“(太元)二十一年春正月,造清暑殿。
”当时,清暑殿还只是与华林园相毗邻、贯通的一处建筑,但到南朝刘宋时期,清暑殿已经与华林园融为一体,成为华林园的一部分了。
宋孝武帝刘骏、江夏王刘义恭及何尚之等人就专门作过《华林清暑殿赋》,故《景定建康志》卷21“晋清暑殿”条考证直接说:“《晋书》太元二十一年正月起清暑殿于华林园。
”清暑殿为目前史料所见六朝华林园历代营造史上第一座大型有名建筑,《建康实录》所载之“晋孝武帝更筑立宫室”,当即指此。
2.3 刘宋2次大规模改扩建上引《建康实录》云:“宋元嘉二十二年,重修广之。